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一、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1](2021)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文中认为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畸形, 大多数常见CHD可通过经皮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目前, 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 我国原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也成为近年的发展热点, 但是, 我国在该领域的治疗意见仍停留在早期的专家共识阶段。鉴于此, 本指南在充分借鉴全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参考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 针对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和术后随访等进行规范,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王官玺[2](2021)在《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ritic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出生后早期就可能呈现危重状态,如不及时干预,自然病死率极高。随着先心病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低龄、低体重先心病的救治已成为当前心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随着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产前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分娩前即可明确诊断。然而,目前我国不同医疗单位对围产期心脏畸形的诊治水平存在差异,产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对先心病,尤其是复杂先心病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为患者家属提供明确的咨询和指导,开展适当有效的围产期转运机制和多学科临床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团队结合阜外医院自身特点,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创建危重胎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平台”,包括“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治疗结果。本研究通过总结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120例新生儿救治经验,探索建设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危重先心病患儿救治体系,在最佳时间提供最优治疗,切实提高我国危重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方法和结果该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阜外医院以小儿心脏外科为主体,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开展多中心多学科“产前诊断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共同救治CCHD的经验,即宫内诊断、产前咨询、围产期管理、出生后急诊转诊及外科干预后有效长期随访等。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共47例CCHD在胎儿期诊断并在新生儿期获得有效救治,院内“零”死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论文第二部分,即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通过“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模式”收治的CCHD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两种新生儿救治方式的患儿特点及外科治疗结果,明确“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优势,可节省出生后诊断及住院等待时间,并及时进行外科干预,降低死亡风险。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患儿经过及时的外科干预,也可取得不错的治疗结果。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是当前中国胎儿新生儿先心病领域的热门内容。第三部分综述分析当前胎儿超声心动图对CHD的影响,宫内介入治疗,新生儿期外科治疗,并探索未来中国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展方向。可以明确的是随着未来中国产前诊断技术的普及,打造高水平“产前产后一体化诊治平台”,提升不同区域诊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是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先心病救治能力的重点任务。结论“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的“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平台对于救治危重先心病患儿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者更有提高救治率的优势,可以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整体提升我国危重先心病的治疗水平。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3](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认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刘海滨[4](2020)在《单中心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 defect,VSD)患儿介入治疗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心房横径(Inner diameter of left atrium,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shortening fraction,FS)、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程度]、身高、体重、心电图的变化,评价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的疗效。资料及方法1、研究对象及入选标准: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内科住院并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天性VSD患儿。共纳入235例患儿,其中,男115例,女120例,年龄2岁~13岁。根据年龄段将上述235例VSD患儿分成<3岁组,3岁~,6岁~,>9岁组,共4个年龄组。术后1年患儿年龄在患儿住院时年龄基础上加1岁,因术前患儿最小年龄≥2岁,故术后再按年龄段将患儿分成3岁~,6岁~,9岁~共3个年龄组。纳入标准:年龄≥2岁,体重≥10kg;听诊心前区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为VSD,且VSD大小及位置适合介入治疗;最后经左心室造影确诊适宜介入封堵治疗;依从性良好,并能按时接受随访的病人;同意并接受VSD介入治疗,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VSD缺损部位非膜周部;患有至少2种以上先天性心脏畸形;介入手术过程中出现呼吸骤停和(或)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心电图检查有左束支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过往有心脏外科手术或其他心脏介入手术病史的患者。2、介入治疗方法:在全麻或局麻下按VSD介入治疗常规对上述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器均选用国产型号(批准号:YZB/国0277-2009《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标准:术中彩超及造影监测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术中心电图监测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发生,术后住院治疗观察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临床资料分析: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与术后1年的心电图、心脏彩超、身高、体重等资料,汇总后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对照分析:1.介入治疗术前患儿各项观测指标与正常同龄儿参考值对照。2.介入治疗术后1年患儿各项观测指标与正常同龄儿参考值对照。3.介入治疗术前患儿各项观测指标与术后1年各项观测指标对照。结果1.术前UCG各项观测指标、身高、体重、心电图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比较:(1)术前UCG各项指标、身高、体重比较:①术前<3岁组和>9岁年龄组LAD、LVDd均值显着大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0.05),其他各年龄组术前LAD、LVDd均值显着大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均<0.001);②术前各年龄组EF、FS均值显着大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均<0.05);③术前各年龄组患儿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例数比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显着增多(P<0.05);④术前各年龄组身高均值显着小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0.05),术前<3岁组体重均值与正常儿童比较(P<0.001),其他各年龄组体重均值显着小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均<0.05);(2)术前心电图比较:VSD术前患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n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IRBBB)、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的比例分别为2.1%和3%,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为18.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2.术后1年UCG各项观测指标、身高、体重、心电图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比较:(1)术后1年UCG各指标、身高、体重比较:①术后各年龄组LAD、LVDd均值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②术后各年龄组EF、FS均值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③术后各年龄组患儿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例数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④术后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值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2)术后1年心电图比较:VSD术后患儿IRBBB、CRBBB的比例分别为3.8%和4.3%,显着正常儿童对照组所占比例(P<0.001);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为2.1%,与正常儿童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术后1年患儿UCG各项观测指标、身高、体重、心电图与术前对照组比较:(1)介入前后UCG各指标、身高、体重比较:①术后患儿LAD、LVDd均值显着小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②术后患儿EF、FS均值显着小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③术后患儿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例数显着少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④术后患儿身高、体重均值显着大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2)介入术前后心电图比较:术后1年患儿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比例与术前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多(P<0.05),术后1年患儿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显着低于术前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前LAD、LVDd、EF、FS、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身高、体重与正常同龄儿相比有显着差异;2、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1年LAD、LVDd、EF、FS、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身高、体重与正常同龄儿相比无显着差异3、介入封堵术后IRBBB和CRBBB的发生率较术前增高,左室高电压的比率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

王辉山,李守军[5](2020)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法洛四联症》文中研究表明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基本病理解剖改变为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目前此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基本统一,但对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尚存争议。本文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并结合中国国内专家的意见,制定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规范TOF的外科治疗。

赵晓蕾,屈昕芃,张辉[6](2020)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衰婴儿术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对术后恢复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探讨术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衰婴儿术后恢复的预测价值。对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入院时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55次/min,心率>160次/min的先心病患婴13例,行集束化治疗,对其行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采集入院当天及治疗后第5日的常规参数、泵功能、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胸腔液体水平的9项指标并收集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恢复较快组(呼吸机辅助≤48 h)4例,恢复较慢组(呼吸机辅助>48 h)9例。集束化治疗对于合并肺炎心衰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前的心功能及一般状况有改善,且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ΔCI)对此类患婴的术后恢复情况从临床观察及客观分析都体现出了一定的预测价值。但由于样本量较少,可以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此发现,以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衰婴儿先心病手术时机提供一定的指导。

章坚[7](2020)在《儿童非体外循环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儿童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经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矫治术的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1例,平均年龄10.3(4.3,49.9)个月,平均体重7.5(5.0,13.8)kg。根据手术时年龄将患儿分为:低龄组(≤1岁)39例和高龄组(>1岁且<18岁)29例。手术方式包括:端端吻合、扩大端端/端侧吻合、补片扩大成形、锁骨下动脉翻转。总结并分析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随访其中远期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术后无死亡病例。35例(51.5%)患儿采用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28例(41.0%)采用扩大端端或端侧吻合,2例(3.0%)采用自体心包补片扩大成形,2例(3.0%)采用Gore-Tex人工补片扩大成形,1例(1.5%)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翻转术。平均手术时间(140.1±36.3)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25.5±8.6)min,术后ICU平均停留时间(6.2±4.6)d,术后机械通气平均时间15.5(6.0,28.3)h,术后胸腔引流平均时间(5.5±3.9)d。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测得主动脉吻合口压差(28.1±12.0)mmHg,低于术前主动脉缩窄段压差(61.5±20.0)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低龄组相比,高龄组患儿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时间较长(P<0.05),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短(P<0.05)。全组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其中58例随访(50.6±31.6)个月,末次随访吻合口收缩期压差(21.3±10.1)mmHg,2例因再缩窄行球囊扩张术,再干预率3.4%。结论:经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矫治术,特别是对于无需处理其他复杂心内畸形的单纯型主动脉缩窄患儿安全且治疗效果好,具有较理想的中远期随访结果。

蔚青[8](2019)在《胎儿室间隔缺损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转归,评价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择青岛市妇儿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产前诊断为VSD胎儿及孕产妇为研究对象,累计184例。参考美国超声协会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指导标准进行高危指征评价。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VSD进行诊断及随访,所有胎儿均进行羊水穿刺、无创DNA检测确诊。出生后未实现自然闭合的VSD胎儿进行随访,每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184例VSD胎儿膜周型与漏斗部最为常见,分别占52.2%与30.4%。初诊时缺损口径平均值为3.52±2.10mm,以3-4 mm大小缺口最为常见,累计105例(57.1%)。(2)高危指征评价结果:合并母亲高危因素与胎儿高危因素的比例分别为29.3%与21.2%,同时存在母亲于胎儿高危因素比例为12.0%。累计71例孕母及胎儿判定为高危,占38.6%。(3)宫内转归:152例孕产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随访,胎儿缺口变小或自然愈合8例(5.3%),缺损增大75例(49.3%),终止妊娠或宫内自然死亡胎儿69例(45.4%)。VSD缺损变小/闭合的胎儿均为单纯性VSD,且多数(6例,75.0%)位于肌部,以小缺损为主(7例,87.5%)。(4)VSD产后随访:110例活产且出生后仍存在VSD患儿的随访。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出生1年内缺损自然愈合比例31.8%,缺损缩小但未愈合比例20.0%,缺损未变化/缺损增大比例为48.2%。不同性别、是否存在合并畸形、是否合并高危因素患者缺损变化特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VSD临床分型、初诊时缺口直径出生1年内缺口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5)。膜周型、漏斗部、肌部VSD出生一年内自然愈合的比例分别为24.5%、15.4%与60.0%,肌部VSD自然愈合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类型(P<0.05)。产前初诊缺损口径<3mm者出生后具有较高自然愈合率,达到88.9%;3-5mm及≥5mm者出生后自然愈合率分别为16.9%与0.0%,显着低于缺损口径<3mm者(P<0.05)。单纯性VSD与合并其他心脏畸形VSD出生后自然愈合率分别为34.4%与10.5%,差异显着(P<0.05)。产前筛查判定为高危者与非高危者自然愈合率分别为14.3%与37.8%,高危者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率显着较低(P<0.05)。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与未自然愈合患儿左-右分流速度对数均值分别为0.16±0.11与0.12±0.10,右-左分流速度对数均值分别为0.13±0.09与0.21±0.13。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患儿右-左分流速度对数显着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与未自然愈合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自然愈合患儿出生时1min Apgar评分显着高于未自然愈合的患儿。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与未自然愈合的患儿在母亲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产次及母乳喂养时间分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VSD临床分型、初诊时缺损大小、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孕期危险因素筛查结果是否为高危、右-左分流速度对数是VSD患儿出生后1年内是否自然愈合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VSD分型为肌部、初诊时候缺损较小、单纯性VSD、产前危险因素判定为非高危、右-左分流速度对数较低患儿出生后1年自然愈合的可能性较高。研究结论:(1)超声心动图对VSD诊断及随访具有较高效率,可作为VSD诊断及随访基础方法;(2)VSD在宫内自然闭合率较低,出生后1年具有较高的自然闭合率;(3)VSD婴儿自然闭合受缺损类型、缺损大小、缺损血流特征、产前高危因素及合并畸形的影响,临床可依据上述特征进行宫内干预及分娩后治疗方案及策略制定。

梅闯[9](2019)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术式在不同分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治疗中的手术效果,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的各种外科治疗方法的效果,总结临床经验,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自200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心外科诊治的29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国际先天性心脏病命名系统中,根据患儿(者)肺循环血液供应的来源,是否存在固有肺动脉及主肺侧支动脉(MAPCAs),将此类疾病分为三型:A型:存在固有肺动脉,肺循环血流由未闭的动脉导管(PDA)供应,不存在粗大的主肺侧支动脉(MAPCAs);B型:同时存在固有肺动脉和MAPCAs,固有肺动脉及其分支可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肺部血供主要来源于MAPCAs;C型:固有肺动脉缺如,肺部血流全部由MAPCAs供应。据此分型方法,本研究选取的29例病患,分为A型和B型两种类型。收集患儿(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相关资料和指标进行分析。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2天26.4岁;体质量3.546.0kg。A型:共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0.5±0.3)岁;体质量(6.8±2.3)kg。术前经皮氧饱和度(69.5±4.7)%。术前McGoon率(1.1±0.2);肺动脉指数(Nakata指数)为(139.0±45.9)mm2/m2;新的肺动脉指数(TNPAI)(148.7±34.7)mm2/m2;B型:共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2.3±6.0)岁;体质量(9.5±9.7)kg。术前经皮氧饱和度50%82%,平均(69.1±7.0)%。术前McGoon率0.71.9,平均(1.2±0.3);肺动脉指数(Nakata指数)为43.3235.2mm2/m2,平均(123.9±55.9)mm2/m2;新的肺动脉指数(TNPAI)为68.9272.8mm2/m2,平均(145.7±59.4)mm2/m2。A型患儿存在动脉导管未闭,固有肺动脉发育差,伴左右肺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发育不良,肺动脉血供主要靠未闭的动脉导管提供,考虑肺动脉瓣为膜性闭锁。予行经皮介入肺动脉瓣成形术及右室流出道或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B型患儿(者)根据一期是否行根治手术,分为姑息手术组和根治手术组。其中姑息手术组18例,根治手术组7例。姑息手术组中体肺分流术10例,包括中央分流术5例、改良B-T分流术5例;行补片扩大法8例,自体心包6例,佰仁思牛心包补片2例。根治手术组中,自体心包补片扩大法4例;心包管道法2例;人工血管法1例。根治组室间隔补片中央保留4mm孔隙2例。采用SPSS 25.0做统计学分析,姑息组与根治组间的各临床参数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死亡比例对比采用λ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9例患儿(者)术中无死亡。17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时间45220min,平均(128.7±58.2)min。7例根治手术,主动脉阻断26124min,平均(85.5±34.7)min。术后早期死亡2例(6.9%),均来自根治组。两分组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死亡原因1例考虑为呼吸衰竭,另1例为低心排综合征。术后肺部感染3例,吻合口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左肺动脉较术前狭窄1例。术后随访10个月8年,失访1例。随访期间,测定肺动脉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7例再次手术。A型患儿中,3例完成根治手术。B型患儿(者)首次手术为姑息手术者中5例完成根治手术,4例接受第2次手术。其余B型患儿(者)呼吸机辅助9312h,平均(79.8±88.0)h;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58%-93%,平均(72.1±8.4)%;ICU滞留117天,平均(5.9±4.4)天;总住院1171天,平均(26.9±15.2)天。A型患儿呼吸机辅助平均(6.1±0.8)h;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85.1±6.6)%;ICU均滞留1天,术后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总住院平均(15.5±3.8)天。结论不同术式治疗不同分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安全有效。早期建立肺动脉前向血流对于肺动脉的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术前应综合评估肺动脉的形态发育和侧支血管的解剖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姑息手术的患儿(者),应加强随访,通过对其肺血管发育情况的评估,适时对有手术适应症的患儿(者),行二期根治手术。

林泽伟[10](2019)在《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期和中期随访结果,并对这种手术进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分析,总结术后临床经验,减少相关并发症,分析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并为此类患者术前术式选择参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71名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在术前行相关的辅助检查,记录所有临床相关资料并记录相关的心脏彩超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12-35个月随访,并进行门诊及电话访谈,记录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心脏彩超相关数据,进一步评价心脏功能状况。手术前完成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并在术后1年后再次进行评估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使用LSD测试将不同时间段重复测量的心脏彩超数据进行比较。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K)检验对术后SF-36各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其中性别组,婚姻状况组,术后患者和健康正常成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学历组,年龄组采用KruskalWallis H(K)检验。术前组以及术后组采用Wilcoxon(W)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室缺封堵术,围术期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没有室缺再发,迟发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瓣膜损伤,或死亡事件发生。随访12月后的封堵率为100%,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状况显着改善。在随访的彩超数据中,心脏内结构和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心脏大小的所有变化都没有统计学差异,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相对于传统经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及经皮导管介入手术,经胸微创封堵术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优点在于创伤小、可操作性好、安全性高、适应证相对广、并发症少、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由于使用了国产的输送鞘管和封堵伞,减少了医学费用,所以该术式值得推广,但需要长期随访,以更好地评估该术式应用在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二、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一: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建立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二: 两种新生儿危重先心病救治方式的对比研究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进展:从胎儿到新生儿
    1.精细产前诊断降低危重先心病出生率,提高治疗效果良好先心病出生率
    2.产前诊断促进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
    3.新生儿先心病外科的治疗水平的提高
    4.宫内介入治疗
        4.1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伴有进展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4.2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伴有进展的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4.3 房间隔完整或限制型房间隔缺损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简历
致谢

(3)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4)单中心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儿童非体外循环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胎儿室间隔缺损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2 超声诊断
        1.2.1 产前诊断
        1.2.2 产前随访
        1.2.3 产后随访
        1.2.4 VSD超声分型
    1.3 孕产妇高危因素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统计分析方法
    1.6 质量控制方法
        1.6.1 研究方案设计阶段
        1.6.2 临床诊疗与资料收集阶段
        1.6.3 资料的整理、分析阶段
        1.6.4 论文撰写阶段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2 高危指征评价
    2.3 胎儿在宫内的自然转归情况
    2.4 出生内1年随访结果
        2.4.1 出生1 年内缺损变化总体情况
        2.4.2 不同类型患儿出生内1 年愈合情况
        2.4.3 血流特征与出生内1 年愈合的相关性
        2.4.4 患儿出生特征与出生1 年内自然愈合的相关性
        2.4.5 母亲特征、喂养方式与出生1 年内自然愈合的相关性
    2.5 VSD患儿出生1 年内自然愈合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VSD的诊断及随访价值
    3.2 VSD婴儿出生后转归
    3.3 室间隔缺损自然转归影响因素及可能机制
        3.3.1 VSD解剖位置
        3.3.2 室间隔缺损大小
        3.3.3 是否合并其他畸形
        3.3.4 VSD血流特征
        3.3.5 高危因素筛查结果与VSD患儿预后
4 结论
5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与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胚胎学基础
    1.1.3 外科解剖学
    1.1.4 病理生理学
    1.1.5 相关检查
    1.1.6 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
    1.1.7 室间隔关闭的时机
    1.1.8 手术方式
    1.1.9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术后疗效
    1.2.2 术后并发症
    1.2.3 随访、肺动脉发育情况及再次手术
1.3 讨论
    1.3.1 主肺动脉侧支的处理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
    1.3.2 不同体肺分流术式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和比较
    1.3.3 姑息性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和比较
    1.3.4 体肺分流术与姑息性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在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中促进肺动脉再发育的比较研究
    1.3.5 缺点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8)
  • [2]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D]. 王官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4]单中心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D]. 刘海滨. 山东大学, 2020(04)
  • [5]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法洛四联症[J]. 王辉山,李守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11)
  • [6]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衰婴儿术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对术后恢复的预测价值[J]. 赵晓蕾,屈昕芃,张辉.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0(06)
  • [7]儿童非体外循环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D]. 章坚.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胎儿室间隔缺损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D]. 蔚青. 青岛大学, 2019(02)
  • [9]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D]. 梅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D]. 林泽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