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子通道、基因和胰岛素释放:从基础至临床(论文文献综述)
谢骏[1](2020)在《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从整体和分子水平探讨中药筋脉通(Jinmaitong,JMT)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5 mg/kg的方法制备DM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后的DM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M),筋脉通组(JMT),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组(NTP),同时配以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CON)大鼠。分组后分别按JMT 13.9g/(kg·d)、NTP 1.6单位/(kg·d)灌胃给药,CON组与DM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2 w。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w、8w、12w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和体重。灌胃12w后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收集大鼠粪便样品,腹主动脉采血后取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与足底皮肤组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神经调节蛋白 1(Neuregulin 1,NRG1)浓度。同时,提取大鼠粪便基因组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以及筋脉通干预对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将组间差异性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与大鼠随机血糖、体重、机械痛阈值、IENFD、NRG1水平等生理、病理观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糖、体重及机械痛阈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随机血糖均较CON组升高(P<0.05);同一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各组大鼠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较CON组均明显降低(P<0.001)。除灌胃第8 w NTP组较DM组体重增加外(P<0.05),其余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除JMT组左侧机械痛阈值外,各造模组大鼠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值及平均机械痛阈值较CON组均降低(P<0.01);与DM组相比,JMT组及NTP组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及平均机械痛阈值均显着提高(P<0.001);JMT组与NTP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坐骨神经病理结构变化:HE染色显示,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轴索与髓鞘呈深红色,雪旺细胞细胞核位于髓鞘边缘呈蓝紫色。CON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致密,轮廓规则,髓鞘完整,分布均匀,DM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松散,轮廓不规则,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索萎缩,分布稀疏;透射电镜下可见CON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饱满、均匀,形态规则,髓鞘致密、均一,结构完整,局部可见髓鞘板层轻微断裂;DM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形态不规则,髓鞘结构紊乱,板层分离形成大量空泡,部分可见髓鞘向轴索及间质突出,形成“瘤状”结构。形态测量学统计分析显示,DM组大鼠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01),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增高(P<0.05);JMT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与DM组相似,但程度均较DM组减轻,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P<0.05),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明显减少(P<0.001);各组大鼠的gratio值(轴索直径与髓鞘外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降低(P<0.01)、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增高(P<0.01),DM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升高(P<0.05);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升高(P<0.05)、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降低(P<0.01),JMT组大鼠坐骨神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降低(P<0.05);与NTP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增多(P<0.05),其余指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数量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与CON组相比,DM组与NTP组IENFD降低(P<0.05),JMT组IENFD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JMT组ⅢNFD升高(P<0.05),NTP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IENFD无统计学差异(P>0.05)。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RG1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JMT组及NTP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均降低(P<0.001);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升高(P<0.01),NTP组与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判定DPN模型成功,就此更名DM组为DPN组。相比CON组,DPN组和JMT组大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01),DPN组与JMT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的 Weighted-UniFrac 与 Unweighted-UniFrac 分析结果均提示,CON、DPN、JMT 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比CON组大鼠,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以下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pBacteroidetes,cBacteroidia,oBacteroidales,fPorphyromonadaceae,fPrevotellaceae,fOxalobacteraceae,gKlebsiella,gCoprococcus,gPrevotella,gOxalobacter。相比DPN组,JMT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 17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且其中有 9 种与 CON 组一致: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cBetaproteobacteria,cActinobacteria,cEpsilonproteobacteria,oBurkholderiales,oCampylobacterales,fHelicobacteraceae,gHelicobacter,说明筋脉通对上述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具有回调作用。7.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丰度与DPN观察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DPN组与CON组对比时富集到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所有肠道微生物丰度均与大鼠第12 w随机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并且与大鼠第12w体重呈负相关(|r|>0.45,P<0.05);除fPrevotellaceae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无相关性外(|r|<0.40,P>0.05),其余9种的微生物丰度还同时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负相关(|r|>0.45,P<0.05)。在DPN组显着富集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IENFD呈负相关(|r|>0.40,P<0.05)。筋脉通可显着回调的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5)。除cBetaproteobacteria和oBurkholderiales外,其余7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机械痛阈值(|r|>0.5,P<0.05)和IENFD(|r|>0.45,P<0.05)呈正相关。其中,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 和 cActinobacteri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第 12 w体重呈正相关(|r|>0.5,P<0.01),与大鼠第12w随机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55,P<0.01)。[结论]1.DM大鼠12 w后出现痛觉过敏,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足底皮肤IENFD降低,表明DPN模型建立成功;DM大鼠血清NRG1分泌减少,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强,符合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特征。2.筋脉通可通过升高DM大鼠血清NRG1水平,促进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加足底皮肤IENFD,改善其痛觉过敏及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异常,发挥其髓鞘保护作用。3.筋脉通在维持坐骨神经正常结构形态与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上优于阳性对照药物NTP。4.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较CON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显着降低,可能通过富集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影响DPN的各观察指标。5.筋脉通改变了 DPN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组成,回调了 9种在CON组显着富集的差异性肠道微生物,并可能通过富集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和c Actinobacteria参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创新点]通过整体动物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以及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尝试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解释中药筋脉通防治DPN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为中药筋脉通治疗DP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兰佳男[2](2020)在《PP2A在长时间冷保存导致DCD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佳选择,而器官短缺促使心脏死亡(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供肝大量应用于临床。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经济的供肝体外保存方式仍是静态低温冷储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移植前多种原因会导致供肝冷保存时间延长损伤肝脏功能,影响肝移植预后。为此,我们拟通过基因干预手段,探究长时间冷保存对DCD供肝造成损伤的机制,并从动物及细胞水平验证蛋白磷脂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大鼠DCD模型获取肝脏,分别冷保存12h及24h,应用体外常温灌注系统评估肝脏功能,并检测PP2A,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内质网应激损伤效应蛋白CHOP以及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caspase9,Bcl-2,Bax等的表达变化情况。之后采用AAV8病毒转染及特异性药物抑制剂分别对PP2A及线粒体分裂和内质网应激进行干预,分析长时间冷保存导致肝脏损伤过程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并通过RNA测序方式检测PP2A的干预对DCD肝脏中损伤通路的调控情况。结果:(1)RNA测序结果显示DCD肝脏组织中凋亡调控通路表达升高,干扰PP2A使肝脏组织内凋亡调控通路及应激反应通路基因表达下降。(2)长时间冷保存加重DCD肝脏损伤,表现为体外灌注液中ALT、AST指标明显升高,肝脏切片病理损伤评分增加,细胞凋亡增加。蛋白检测显示PP2A,Drp1,CHOP表达升高,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s,Bax表达升高。线粒体损伤加重,细胞色素c向细胞质释放增加。(3)干扰PP2A表达缓解了DCD肝脏损伤,表现为损伤评分降低,ALT,AST指标降低,细胞凋亡水平降低。蛋白检测显示PP2A表达降低后Drp1、CHOP表达同样下降,同时凋亡相关标记蛋白caspases表达降低。线粒体损伤及细胞色素c释放减轻。(4)抑制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减轻内质网应激水平,抑制内质网应激不影响Drp1的表达。结论:在长时间冷保存造成DCD肝脏损伤的过程中PP2A表达增加使线粒体异常分裂增加,在释放包含细胞色素c在内的损伤因子同时诱发内质网应激,导致肝细胞凋亡损伤肝脏功能。
马宁,邢怡桥[3](2020)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的生物学功能与相关疾病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 5属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家族,在真核细胞动物中普遍存在。早期CDK5研究局限于神经系统,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CDK5被发现在多种组织中广泛激活。CDK5在结构上与其他CDK类似,但主要生理作用不是调控细胞周期,而是与神经系统、血管形成、炎症反应等高度相关。CDK5通过影响多种蛋白信号通路参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病变、青光眼、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展。因此,CDK5有望成为未来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张秀华[4](2018)在《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胆管癌约占消化系统肿瘤中的3%,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低。由于胆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多已是晚期,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且缺乏有效化疗方案,故从中医中药角度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龙葵为茄科茄属植物(SolanumnigrumL),具有清解热毒、消肿散结、消炎利尿的传统中医功效。近年来龙葵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被列为十大抗肿瘤中草药之一。不少研究表明龙葵中含有多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其中澳洲茄边碱作为龙葵的主要活性成分,抗癌作用得到了肯定。但其发挥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课题将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探讨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的促进凋亡、抑制增殖和转移作用,以期解释龙葵抗胆管细胞癌的部分作用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目的:探讨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的促进凋亡、抑制增殖和转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采用0,2,4,6,8,10 μM浓度的澳洲茄边碱处理对数生长期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株后,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数目、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选择最佳药物作用时间及药物浓度,探讨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②采用上述浓度的澳洲茄边碱处理对数生长期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后,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凋亡分布情况,观察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影响;③采用上述浓度的澳洲茄边碱处理对数生长期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后,在JC-1染色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情况;用Q-PCR检测8Bcl-2、Bcl-XL、Bax和XIAP凋亡基因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蛋白Bcl-2与Bax、Caspase-3、XIAP、RARP等蛋白的变化情况,探讨澳洲茄边碱诱导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④采用上述浓度的澳洲茄边碱处理对数生长期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后,划痕试验、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情况;Q-PCR及 Western blot 检测 EMT 相关蛋白 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 及 Snail 的 mRNA 及蛋白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探讨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①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澳洲茄边碱作用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后,细胞形态学观察,出现了细胞核皱缩,细胞形态不规则改变及出现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的表现。MTT检测提示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作用,且其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9.81μM;②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和PI标记法对细胞凋亡比例的测定结果显示,澳洲茄边碱可促进人胆管癌QBC939细胞的凋亡,并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尤其是浓度>6μM),细胞早晚期凋亡率均升高,以早期凋亡为主;③用JC-1染色肿瘤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显示抑制凋亡的代表基因Bcl-2表达下调,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DNA损伤修复酶PARP表达下调,而Caspase3及Caspase7表达上调,说明细胞处于凋亡状态,而Bax促凋亡基因编码的Bax蛋白增加进一步说明细胞进入凋亡状态;④划痕及Transwell试验检测提示澳洲茄边碱可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迁移及侵袭,进一步检测其机制提示澳洲茄边碱可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下调转录因子Snail,促进E-cadherin的表达,抑制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结论:①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可以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并通过降低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上调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并下调抑凋亡蛋白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②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可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迁移及侵袭,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下调转录因子Snail,促进E-cadherin的表达,抑制N-cadherin和Vimentin,从而阻断EMT过程来抑制胆管癌细胞转移和侵袭。③澳洲茄边碱能够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生长及转移,提示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可能是胆管癌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王聃红[5](2008)在《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微炎症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心肌病(DCM)属中医消渴心病,是糖尿病(DM)重要的心脏并发症,是导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本论文从文献综述、理论探讨、实验研究等方面对生脉解毒通络胶囊防治DCM进行较系统的研究。重点探讨毒损心络病机理论与DCM炎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论述生脉解毒通络胶囊通过干预DCM炎症机制发挥治疗上的优势,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生脉解毒通络法的科学性,实验研究通过运用中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途径,进一步阐明DCM的发病机理,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1文献综述1.1中医药研究糖尿病心肌病进展从古代和现代中医对DCM病名的认识、病因病机的探索、辨证论治进展情况及中医药防治DCM作用机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在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和科研等方面存在的缺乏规范性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述评和展望。1.2糖尿病心肌病的现代研究进展就近年来国内外在DCM的发病机理即心肌组织糖、脂代谢紊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相关炎症因子作用机制与心肌细胞外基质转运失衡之间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包括了糖尿病心肌病的其他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诊断、治疗及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以综述。2理论探讨运用中医理论引经据典,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消渴心病的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等进行了探讨,提出并完善毒损心络是消渴心病的发病关键,阐明毒损心络理论与DCM炎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论述了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法通过干预DCM炎症发病机制,为消渴心病的研究思路及治法提供理论依据。3实验研究3.1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实验性DM模型,设正常对照组、DM模型组、中药实验组(DM+生脉解毒通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DM+依那普利)实验观察各项指标。结果表明,生脉解毒通络胶囊能明显改善DM大鼠的一般状态,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并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而调节脂代谢,与DM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P<0.05)。3.2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保护本实验通过光镜HE及PAS染色观察各组实验性DM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利用电镜观察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DM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DM模型组光镜主要表现为心肌间质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PAS阳性物质沉着明显增多,透射电镜下心肌细胞肌丝排列紊乱,心肌细胞线粒体间质内胶原纤维增多,线粒体水肿,数量增多,呈凝聚状,肌原纤维溶解,肌浆网扩张。经生脉解毒通络胶囊治疗的中药实验组上述病理改变较DM模型组显着减轻。说明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损害起到保护作用。3.3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AngⅡ及ECM积聚的影响用放射免疫法测各组实验动物血清及心肌组织AngⅡ含量,结果表明DM模型组血清及心肌组织AngⅡ含量原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依那普利治疗的阳性对照组及中药实验组心肌组织上述指标均显着下降,与DM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Ⅰ、Ⅲ(ColⅠ、ColⅢ)胶原的蛋白表达,DM组从强度到面积都明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依那普利治疗的阳性对照组及中药实验组心肌组织上述指标均显着下降,与DM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本实验说明生脉解毒通络胶囊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是可能通过减血清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进而阻断ColⅠ、ColⅢ过度表达,促进ECM降解。AngⅡ作为炎性因子,在抑制DCM炎症机制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是生脉解毒通络胶囊防治DCM作用机制之一。3.4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MCP-1蛋白及基因表达途径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实验大鼠心肌MCP-1,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各组实验大鼠心肌MCP-1mRNA表达,观察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DM大鼠心肌MCP-1表达的影响,目的是探讨MCP-1途径在DC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与AngⅡ、心肌ECM转运失衡在DCM发生发展中的相关性。三者在DC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是AngⅡ诱导MCP-1表达增加,导致ECM积聚,加重DCM。结果表明:DM模型组大鼠心肌MCP-1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药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MCP-1、表达较DM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0.01,P<0.05),提示生脉解毒通络胶囊有较强的抑制DM大鼠心肌MCP-1过度表达的作用,其防治DCM的作用可能部分通过抑制MCP-1途径,发挥干预DCM炎症机制的作用。
石军[6](2001)在《胶质细胞多巴胺反应基因克隆及其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多巴胺(dopamine,DA,化学名3,4-羟基苯丙胺)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参与控制机体运动、行为、情绪、摄食及内分泌调节等。在中枢神经系统所有的慢作用递质中,DA是长期以来受到最多关注的神经递质,主要原因是其与神经系统重大医学问题联系最为紧密。临床上常见疾病如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的选择性退变所致,亨廷顿氏舞蹈病(Huntington’s chorea)是由于纹状体内DA投射神经元的损害,目前所有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治疗药物在本质上主要是以DA受体的拮抗剂起作用,注意力缺陷/过敏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症状可用DA能神经调节药物得到极大缓解。药物可卡因、苯丙胺、阿片与尼古丁、酒精等通过调节DA神经传递而获得成瘾性。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DA在人类身心健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DA的研究也成为了当今神经科学中的前沿研究领域,为揭示人类思维和精神活动规律及其有关疾病的奥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尽管人们对DA的研究有广泛的兴趣,并且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目前对DA发生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不清楚。随着近年来细胞或分子水平研究的广泛开展,发现脑内除神经元以外胶质细胞也是DA作用的重要靶细胞。事实上,脑组织主要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同构成,数量上胶质细胞与神经元比是10~50:1,胶质细胞占脑体积一半以上,已经表明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最早的实验发现脑组织胶质细胞的提取物有腺甘酸环化酶相关的DA受体,接着,发现DA可刺激皮质和纹状体,非脑干来源的培养星形胶质细胞CAMP积聚。进一步应用电生理和放射性配体结合自显影研究提示胶质细胞具有DA受体。我们应用pH]DA放射性受体分析法(r。山。reCeptofN11山ng SSS。y,R RARA)研究发现三个不同部位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具有5个不同的解离常数,表明胶质细胞分布广泛而且具有部位异质特性。近期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和原位杂交,证实培养纹状体胶质细胞表达DI和DZ受体。另外,胶质细胞具有类似神经元的DA摄取系统。由此可见,胶质细胞是脑内DA作用的重要靶细胞,并且胶质细胞可能在DA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多种技术方法,克隆与鉴定系列胶质细胞DA的相关基因,并对部分新基因功能进行初步的特性分析。一方面,从理论上有利于分析DA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机制,了解胶质细胞在*A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可能获得*A系统疾病的相关基因,对揭示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和药物成瘸等疾病的病因,提高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水平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首先从大鼠脑组织分离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以多巴胺DA处理后提取 mMx,然后结合应用抑制消减杂交侣u以ession subtractlvehybridization,SSH)和选择性差异筛选(PCR·Select Differential Screening)方法,分离获得27个DA调节表达cDNA克隆。经Northern杂交验证,序列测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 14个 DA调节表达的基因,包括神经递质转运相关的多功能调节蛋白泛素蛋白连接酶Nedd4,调节细胞分泌活动的内质网钙联结蛋白,能量代谢相关的葡萄糖调节蛋白,DA代谢相关酶NAD(P)H-酮还原酶和NADH-泛酮氧化还原酶,以及铁蛋白H亚单位等。实验结果提示*pA激活了胶质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通路,并且涉及生长因子信号途径、凿体激素信号途径和白介素调节通路之间的相互交流(cros叶alking卜()信号传递的靶基因有四类:代谢酶,应激蛋白,转运蛋白,以及生长发育调节蛋白等。O)其中几个基因变异与神经疾病密切相关,也提示多巴胺能神经疾病与非多巴胺能神经疾病之间也有某些共同的机制。 Vlll 人类基因的发现及功能研究,尤其重要疾病的相关基因研究是目前世界范围的重大课题。多巴胺*opamine,DA)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与神经系统重大医学问题联系最为紧密。胶质细胞DA相关基因的克隆对揭示胶质细胞在DA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揭示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和药物成噶等DA系统疾病的病因,提高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水平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策略川 CIOllillg),采用DA处理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消减PCR探针,筛选人类胎脑cDNA噬菌体文库。通过高质量全长cDNA噬菌体文库的构建,经过严格的杂交的筛选,挑选了96个阳性克隆,经过测序分析明确了61条DA相关的全长基因,并且筛选到数个全长的新基因。通过文献查阅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全面地了解了DA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信号传递机制及其相关功能意义,并且新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的基因功能研究及其开发应用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我们筛选到的数条新的人类全长cDNA基因中,依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选择两
冯雁,邓正照,钱荣立[7](2000)在《离子通道、基因和胰岛素释放:从基础至临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离子通道、基因和胰岛素释放:从基础至临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通道、基因和胰岛素释放:从基础至临床(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髓鞘保护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1 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基于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糖尿病中医药干丽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2)PP2A在长时间冷保存导致DCD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肝移植发展现状 |
1.2 冷缺血时间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
1.3 线粒体-内质网结构耦联及其功能简述 |
1.4 线粒体活动的磷酸化调控 |
1.5 PP2A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 |
2 长时间低温保存对DCD肝脏的损伤作用探讨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 检测指标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扩大标准供肝的损伤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3)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的生物学功能与相关疾病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CDK5的特性和功能 |
1.1 特征与结构 |
1.2 生物学功能 |
2 CDK5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2.1 抗肿瘤治疗 |
2.2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治疗 |
2.3 抗青光眼治疗 |
2.4 糖尿病治疗 |
3 小结 |
(4)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胆管癌诊治的相关理论概述 |
1.1 胆管癌的流行病学 |
1.2 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1.3 胆管癌的分型与分期 |
1.4 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
1.5 胆管癌治疗瓶颈问题及展望 |
2 凋亡蛋白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
2.1 Bcl-2和Bax与胆管癌 |
2.2 Caspase与胆管癌 |
2.3 XIAP与胆管癌 |
2.4 PARP与胆管癌 |
3 EMT与胆管癌侵袭和转移 |
3.1 EMT相关分子标志物与肿瘤侵袭转移 |
3.2 PI3K/AKT信号通路轴与胆管癌侵袭转移 |
4 中医药对胆管癌的相关认识 |
4.1 中医药对胆管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中医药对胆管癌的证治近况 |
5 龙葵及其提取物澳洲茄边碱抗肿瘤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2.1 药物 |
2.2 细胞株 |
2.3 试剂及溶液配制 |
2.4 仪器及耗材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复苏、冻存、传代与培养 |
3.2 细胞活力测定实验 |
3.3 流式细胞术 |
3.4 划痕实验 |
3.5 Transwell实验 |
3.6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3.7 Q-PCR检测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 |
3.8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4 实验结果 |
4.1 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影响 |
4.2 澳洲茄边碱诱导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凋亡 |
4.3 澳洲茄边碱诱导胆管癌人QBC939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
4.4 澳洲茄边碱抑制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转移 |
5 讨论 |
5.1 中药龙葵对胆管癌具有一定的疗效作用 |
5.2 澳洲茄边碱具有抑制人胆管癌QBC939增殖,促进凋亡作用分析 |
5.3 澳洲茄边碱阻断人胆管癌QBC939细胞EMT过程,抑制转移作用及机制阐述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综述二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微炎症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古代医家对消渴心病的认识 |
2.现代中医对糖尿病心肌病的认识 |
3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心肌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3.1 复方机制研究 |
3.2 单味药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糖尿病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
1.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 |
2.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 |
3.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细胞外基质转换失衡与糖尿病心肌病 |
1 心肌细胞外基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2 心肌细胞外基质转运失衡与糖尿病心肌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理论研究 |
从糖尿病心肌病炎症发病机制探讨中医治疗的思路与方法 |
1.消渴心病的提出及命名 |
2.从毒损心络论治消渴心病学术思想述要 |
3.糖尿病心肌病炎症发病机制与"毒损心络"病机理论的相关性 |
4.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法抑制糖尿病心肌病炎症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一般状态及糖、脂代谢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脏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RAS及ECM积聚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MCP-1表达途径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图 |
(6)胶质细胞多巴胺反应基因克隆及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大鼠胶质细胞多巴胺反应基因的抑制消减杂交的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人类胶质细胞多巴胺反应基因的克隆及测序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两条新的星形胶质细胞多巴胺反应基因的初步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胶质细胞-神经元之间的相互通讯联系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后基因组研究与生物信息学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 谢 |
四、离子通道、基因和胰岛素释放:从基础至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谢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2]PP2A在长时间冷保存导致DCD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兰佳男. 武汉大学, 2020(06)
- [3]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的生物学功能与相关疾病治疗[J]. 马宁,邢怡桥. 医学综述, 2020(02)
- [4]龙葵提取物澳洲茄边碱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影响[D]. 张秀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5]生脉解毒通络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微炎症干预研究[D]. 王聃红.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8(03)
- [6]胶质细胞多巴胺反应基因克隆及其特征分析[D]. 石军. 第三军医大学, 2001(01)
- [7]离子通道、基因和胰岛素释放:从基础至临床[J]. 冯雁,邓正照,钱荣立.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