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的强盗

礼貌的强盗

一、A Polite Robber(强盗)(论文文献综述)

罗依欣[1](2021)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黑山之地》(节选)英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

马佳佳[2](2021)在《英语幽默汉译的效果再现 ——《1001愚蠢笑话大全》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告以英国康斯特堡&罗宾逊出版社(Constable&Robinson Ltd)出版的短笑话合集《1001愚蠢笑话大全》(1001 Really Stupid Jokes)作为翻译文本。该作品出版于2013年,目前尚无中文译本。从源文本的发送者意图而言,是为了愉悦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翻译难点就是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幽默效果。原文中的幽默主要包括语言幽默和文化幽默。语言幽默是基于特定语言的语音特征、词法特征或句法特征构成的幽默;文化幽默与特定国家、民族和群体及其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有关。因此,在语言层面上,幽默效果的再现从语音、词法和句法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而在文化层面上,幽默效果的再现主要从与人物事迹、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三方面相关的典故进行探讨。为了使幽默效果得以在译文中再现,译者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改译等翻译方法,以及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处理译文。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笔者对中英双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幽默翻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能够为其他译者翻译此类文本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田玉凤[3](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The Arabian Nightmare(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告是一篇奇幻文学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的原文本《阿拉伯噩梦》的作者为罗伯特·格雷厄姆·欧文(Robert Graham Irwin),他是英国着名小说家、阿拉伯文学作家。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描述了一个来自诺里奇的英国朝圣者巴里安来到中世纪的开罗执行间谍任务,并卷入了一场奇怪的阴谋的故事。本报告以《阿拉伯噩梦》英汉翻译实践为例,拟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翻译过程中的遇到的难题进行案例分析,希望能为奇幻文学的翻译提供一些借鉴。如何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奇幻文学的翻译是本报告的研究重点,本报告作者将从社会文化元素的翻译、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及物质文化元素的翻译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元素翻译中的指导作用。本篇实践报告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首先为任务描述,主要介绍原文内容和翻译任务;其次是翻译过程,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事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再次为案例分析,这是本报告的核心所在,先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简述,然后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奇幻文学汉译实践中的应用。最后进行总结,主要总结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经验教训以及自己在翻译中的不足之处。在翻译实践中,要透彻的理解功能对等理论,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并与文本实际进行合理结合,让译作再现出原文的风味,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

孙梦璐[4](2017)在《《一个留辫子穿马褂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一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在此或经商、或旅行、或从事传教等活动。汤玛士·桑维尔·库柏(Thomas Thomville Cooper,1839-1878)所着的《一个留辫子穿马褂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Travels of a Pioneer of Commerce in Pigtail and Petticoats,1871)就记录了这一时期他在中国的经历。该书属于游记类题材,语言明晰;全书共十五章,笔者主要负责第十四章的后九个小故事及附录解说部分。笔者以金堤的等效论为理论指导,该理论强调接受者、效果、对等三个重要概念;其中效果概念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三大要素是否全面掌握,实质上就是翻译过程中是否真正以等效为目标。这一理论对本次实践具有实际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面向中国近代史相关研究者,按照等效论的观点,译文必须被读者接受,翻译过程才算完成。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翻译效果,力求译文准确达意。本报告根据原着的实际情况,主要讨论了具体事实和意境气氛两大要素。为体现原文的具体事实,在翻译人名、地名时,笔者主要借助最为大众所接受的威妥玛拼音法,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确定了相关专有名词的流行译法。为强化原文意境气氛,在定语从句翻译中,笔者主要使用了分译法、合译法,句子结构更加清晰,逻辑关系清楚明了,定语修饰得当,能更好地呈现出原文的意境气氛。

许凌君[5](2017)在《《一个留辫子穿马褂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第12、13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汤玛士 ·桑维尔·库柏(Thomas Thomville Cooper)所着的 Travels of a Pioneer of Commerce in Pigitail and Petticoats《一个留辫子穿马褂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一书的第12、13章的翻译过程所成的。汤玛士·桑维尔·库柏出生于英格兰,受过初等教育。1868年,库柏试图从中国内地穿越西藏到印度,半途被当局逮住并遣返。这段经历就是本书的素材。笔者的翻译任务是本书的第12、13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西番和维西跌宕起伏的经历,涉及了地理环境、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第12章主要讲述库柏穿越狮子坨、达东兰等地到达大理的经历。而第13章则是他被囚禁于维西,又成功逃脱的故事。本书属于游记体裁,语言朴实无华,但又不失生动有趣。用平实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各地的风俗习惯,人民暴乱,战争等,所涉及的内容之复杂很难由一个简单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整篇文章的翻译。而生态翻译理论恰恰是一个顾全各种要素,以整体主义为根本的理论,故笔者选择了生态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并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来具体分析翻译案例。在翻译 Travels of a Pioneer of Commerce in Pigitail and Petticoats《一个留辫子穿马褂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一书过程中,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清末时期人民的生活、社会状态、政治情况等,为之后研究有关清末历史提供了很丰富的材料。

莫婉艺[6](2017)在《《铁钉案》(节选)之无本回译报告》文中指出笔者选取荷兰人高罗佩的小说《铁钉案》(The Chinese Nail Murders)中的第二至七章(共15737字)进行英译汉的翻译实践。《铁钉案》为荷兰外交官、汉学家高罗佩所着的“大唐狄公案”(Judge Dee Mysteries)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它是以明清公案小说为创作范例,中国唐代县令狄仁杰为主人公,并用现代英语于1958年创作的公案(侦探)小说。在学术界上,这类特殊的翻译现象缺乏统一的认识,例如将其称为“回译”、“翻译还原”、“文化回译”、“文化还原”等等。2015年,王宏印教授将这一特殊的翻译类型最终定名为“无本回译”,在此之前他曾多次撰文对这一概念朝着一种普遍性的翻译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依据王教授的分类,《铁钉案》属于“异语创作”;其翻译则属于“无本回译”。笔者发现,《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原因之一可能是翻译问题引起的。《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自上世纪80年代由陈来元和胡明等译者将其译回中文,译本堪称经典。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译着多处内容存在删削、添加和改写的现象,行文结构亦大有不同,中英版本出入甚大。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重译《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不论在学术研究上,抑或是翻译实践上,都极具价值和意义。笔者决定作出首次尝试,利用“无本回译”翻译理论来指导《铁钉案》的翻译实践,又反过来藉此理论检验笔者自身译文的质量和效度,以此力证其在指导此类异语写作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具有翻译指导价值和意义,从而引起学者对该理论的认识和重视,加深对该理论的研究以及推动译界借此理论来指导此类异语写作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最后,笔者希望能借此拙译和报告再次引起学界人士对《大唐狄公案》原着的关注,以及激发翻译界人士重译该系列小说的热情和积极性。

刘晓静[7](2016)在《叶圣陶童话英译实践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五四运动以来,大量国外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各种译介进入我国,丰富了我国儿童文学读物,同时激发了我国本土儿童文学的创作。叶圣陶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叶圣陶童话风格多样,特色鲜明,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童话的先河。其作品内容深刻,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并持续影响着更多的人。而相比市场上热闹的国外译入童话,国内优秀童话的译出则显得异常冷清。因此,如何将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童话作品进行英译输出已然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学位论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内容主要是以《稻草人》为代表的几篇叶圣陶现实主义风格童话为主的作品。翻译实践报告以本人翻译叶圣陶童话的内容为基础,对本次翻译实践的完成情况做出具体阐述,且在分析过程中辅以实践翻译案例,并对此次翻译实践中所采取的各种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对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并得出一些个人翻译的经验和不足。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叶圣陶童话项目描述,包括对叶圣陶童话翻译的背景介绍和对其童话翻译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对童话翻译过程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对所翻童话文本的选择,译前准备及对译文的反馈评价;第三部分是对叶圣陶童话翻译行为的研究,包括所借助的翻译目的论介绍和对本次童话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概述;第四部分则是报告的重点,即本次翻译实践案例研究,在这部分内容中,笔者详细列出了叶圣陶童话翻译中对充满童趣的词汇,句式及修辞的具体翻译分析及方法。

陈雅萍[8](2015)在《林译《贼史》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文中提出林纾(1852-1924)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做出了显着的贡献。林译小说鲜明的个性和特质也使其备受学界关注。20世纪初,林纾和魏易合作先后翻译了英国知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的五部小说。林译狄更斯小说获得了高度评价,也构成了中国此后长达百年之久的狄更斯翻译及研究的源头。本文以狄更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Oliv er Twist为例,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来探析原作和林纾翻译的《贼史》。传统翻译研究的重点几乎局限在语言层面的讨论,要求译作达到“忠实”、“对等”的标准,而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研究以译者的翻译行为为中心视角,回顾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相关成果和局限,从文体、叙事、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对林纾翻译《贼史》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做出分析,考察林译狄更斯小说的特色及成因。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得到了译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包括劳伦斯·韦努蒂及安德烈·勒菲弗尔。结合哲学上对主体的讨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主观能动性和被动性,且在正常情况下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在《贼史》中林纾运用了大量的增删、改写、误读、归化等翻译策略。然而林纾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毫无约束的,相反他充分发挥了主体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和谐的主体间性。由于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殊性,林纾自身因素以及原作、作者、目标读者、社会文化都与其翻译特色、成就息息相关。因此本文试图为林纾的翻译行为和理论提供更好的认识,以期进一步深化二十世纪初中国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徐奕成[9](2013)在《《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Culture》汉译实践及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一体化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种交流与合作的效率低下,各种各样的误解出现在交流与合作的各个环节。基于此,本文选用由Kevin Barry Bucknall编写的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Culture一书中的有关章节作为翻译任务,一是学习了解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商务礼仪和文化是怎样的,二是本次翻译任务的完成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外在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次翻译任务的意义不言而喻。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本文的主题、理论框架和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本次翻译任务进行了描述,对作者作品进行了简介并交代了完成翻译任务的实践过程。第三章是案例分析,主要对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环节在初译稿中出现的问题用对比的方法有目的地采用各种翻译技巧、翻译策略进行了改正,使译文更加通顺并忠实于原文。第四章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并详述了笔者的体会、收获与建议。

宋桔[10](2011)在《《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教材《语言自迩集》(Yu-yen Tzu-erh Chi, 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spoke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Metropolitan department,1867/1886/1903)的文献版本和语法阐释内容为研究对象,汇集了汉语语法、汉语史、中西语言接触、对外汉语教学史和清代史学等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理论方法。针对现有研究版本调查不足、语法本体研究缺位、评价分析体系混淆的现状,本文在史料钩沉、文本爬梳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该书的成书历程、实物流通等文献情况,考据出相关中国协作者的生平行迹;进一步明晰了16—19世纪西人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体背景,界定出该书的文献性质并建立起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究了编写者的语法观、语料观念与《自迩集》内在的西方语法话语体系,完成了该书三版中英文资料的考订比勘。文章分为“绪论”、“版本文献考订”、“语料与语法观念定位”、“语法体系与时代价值整理”、“结语”和“附录”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照应、层层推进,具有逻辑关系上的体系性与主题内容上的自足性。兹将各章节安排与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就《自迩集》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学术思潮进行了整体回顾,就本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反思。“绪论”第一部分以16—19世纪西人的汉语语法研究情况为背景,以论着性质、作者情况、叙述语言、出版方式等项目为坐标,准确定位《自迩集》在西人汉语研究文献体系内的位置,还原《自迩集》以真实的历史语境。第二部分综述《自迩集》研究已有成果,探索进一步深入与拓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从版本调查、语法研究、评价定位几个方面简要交代了本文的观察视角与展开脉络、。第二章是《自迩集》相关其人其书的考据研究,旨在明晰该书的编写背景与各章节、各版本的成书历程。章节第一部分全面梳理了中西编写人员的相关背景与任务分工;围绕威妥玛学习和研究北京官话之经历整理其生平行迹;考据威氏的汉语教师、《自迩集》协作者应龙田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该书的具体贡献。借此点面结合的模式描绘出一支中西合作、精益求精的编写团队,构建集体性的“编写者”概念。第二部分明确了《自迩集》的藏本与版本概况,细致描摹洋装、线装等各类存世文献的具体形态,并以历史印迹为线索推演出当时的书籍实物流通路径。同时,查考溯源各版本、各章节的撰写背景与成书过程,据此界定出各部分的内容差异和语言特征。第三章以19世纪中期的官话语言背景和《自迩集》的教材的性质为切入点,分析编写者的语料观与语法观,明确该书内部语料之定性。章节第一部分考察了历史背景和文本语言两个维度,调查并证实《自迩集》教学的目标语言是“文雅礼貌的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口语”,进而明确了这一封闭语料作为近代汉语共时资料的性质与价值。第二部分结合威氏的教学理念与《自迩集》的教材特征,以西方的语法研究话语体系为基点,挖掘、分析威氏的汉语语法观念。第三部分以“元语言”理论为工具,厘清威氏心目中汉语特有的那个语法分析体系与其理论话语模式(即西方传统语法体系)间的矛盾与统一,分类归纳了《自迩集》显性与隐性两套汉语语法阐释形式。第四章以《自迩集》的汉语语法阐释内容为核心,以威氏提出的“汉语如何表现西方语言通过屈折变化表达的语义”为线索,挖掘出《自迩集》教材之中浸透着的编写者对汉语本质的认识,对汉语句法的解读,构建起文本之下潜藏的一个以实用性为主导的汉语语法分析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汉语如何指称和区分事物、列举数目、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程度,如何体现动作的时体态、性数格等内容。在论述中,我们尤为注重:●全面爬梳:以隐性语法论述整理为重点,版本比对、内容比勘为要旨;●条分缕析:以语法功能为纲整合全书内容,深入个别词汇用法个案;●语料印证:以原书语料和同时代白话语料为语法观点的共时印证材料;●比较评价:以早期西人语法论着与当下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为基点建立《自迩集》的立体评价体系,探讨其语法观点与论述方式的继承性、创新性与前瞻性。“结语”部分概述了本文在《自迩集》文献版本和语法阐释方面之所得,总结、评价了本个案的研究方法,从中提取出应用此类早期西人汉语语法文献的经验,以期实现个案与整体的关联。“附录”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自迩集》三版各卷书影、三版“序言”及“出版说明”中译和注释和2002年出版的中译本的校正条目择录。

二、A Polite Robber(强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Polite Robber(强盗)(论文提纲范文)

(2)英语幽默汉译的效果再现 ——《1001愚蠢笑话大全》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2.1.2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语言层面幽默的翻译
        3.1.1 语音幽默
        3.1.2 语义幽默
        3.1.3 句法幽默
    3.2 文化层面幽默的翻译
        3.2.1 与人物事迹相关的幽默典故
        3.2.2 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幽默典故
        3.2.3 与影视作品相关的幽默典故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心得体会
    4.2 翻译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与译文
致谢

(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The Arabian Nightmare(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任务描述
    1.1 翻译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3 案例分析
    3.1 功能对等理论简述
    3.2 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元素的翻译
    3.3 翻译策略与方法
        3.3.1 社会文化元素的翻译——音译加注法
        3.3.2 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直译加注法
        3.3.3 物质文化元素的翻译——意译法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实践总结
    4.2 翻译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The Arabian Nightmare原文及译文
致谢

(4)《一个留辫子穿马褂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Source of the Task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s of the Task
Chapter 2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1 Text Analysis
    2.2 Reference to Parallel Texts
    2.3 Language Features Analysis
    2.4 Assistive Tools and Methods
    2.5 Team Work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Jin Di
    3.2 Equivalent Effect Theory
        3.2.1 The Notion of Receptor
        3.2.2 The Notion of Effect
        3.2.3 The Notion of Equivalence
Chapter 4 Case Studies
    4.1 Words
        4.1.1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People
        4.1.2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Places
        4.1.3 Translation of Monetary Units
    4.2 Sentence Translation
        4.2.1 Translation of Serial Verb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of Passive Voice
        4.2.3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2.4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Other Complex Sentence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Perception of Travel Notes Translation
    5.2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5.3 Problems to Be Solved
References
Appendix
附件
Acknowledgements

(5)《一个留辫子穿马褂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第12、13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oject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Author
        2.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urce Text
        2.1.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2.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1 Analysis of Text Type
        2.2.2 Analysis of the Text Language Features
    2.3 Reference to Related Information
    2.4 Use of Translation Tools
    2.5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Translation Theory:Eco-Translatology
    3.1 The Defini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3.2 The Contents of "Eco-Translatology"
        3.2.1 Translation as Adaption and Selection
        3.2.2 Three- 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3.3 The I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Translatology"
    3.4 The Application of "Eco- Translatology"
Chapter 4 Case Studies
    4.1 Linguistic-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4.1.1 Transformation of Lexical Expressions
        4.1.2 Transformation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4.1.3 Transformation in Text
    4.2 Cultur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4.2.1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ulture
        4.2.2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4.3 Communicativ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Translator Qualities
    5.2 Problems and Introspection
References
Appendices
Acknowledgement

(6)《铁钉案》(节选)之无本回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Nail Murders
    1.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translation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s for the Task
    2.2 Assistant Tools and Other References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 Three 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in The Chinese Nail Murders
    3.1 Studies on Back Translation
        3.1.1 Definition of Back Translation
        3.1.2 Classification of Back Translation Studies
    3.2 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3.2.1 Non-native Language Writing
        3.2.2 The Building of 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Theory
        3.2.3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ies
    4.1 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4.1.1 Address Forms
        4.1.2 Names of Places and Items
        4.1.3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
    4.2 Domestication Strategy Applied in the Cultural Level
        4.2.1 Using Four-character Idioms
        4.2.2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4.2.3 Translation of English Culture-specific Items
    4.3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in the Linguistic Level
        4.3.1 Addition
        4.3.2 Combination
        4.3.3 Division
        4.3.4 Inver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Reflections
        5.2.1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or Herself
        5.2.2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y Itself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7)叶圣陶童话英译实践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叶圣陶童话翻译项目描述
    1.1 项目背景
    1.2 研究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叶圣陶童话翻译过程研究
    2.1 文本选择
    2.2 译前准备
        2.2.1 翻译工具及文献资料查阅
        2.2.2 儿童文学读者群分析
        2.2.3 源语文本研读
    2.3 翻译实践过程
第三章 叶圣陶童话翻译行为研究
    3.1 目的论概述
    3.2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3.3 目的论在叶圣陶童话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章 叶圣陶童话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口语化翻译
        4.1.2 语气词翻译
        4.1.3 象声词翻译
    4.2 句式翻译
        4.2.1 简单句翻译
        4.2.2 复杂句翻译
    4.3 修辞格翻译
        4.3.1 拟人
        4.3.2 比喻
        4.3.3 夸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原文文本
附录二:译文文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林译《贼史》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Charles Dickens and Oliver Twist
    1.2 Literature Review
        1.2.1 A Survey of Oliver Twists Chinese Translations
        1.2.2 Studies on Lin's Translation of Oliver Twist
    1.3 Research Purposes
    1.4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Subjectivity
    2.2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2.3 Intersubjectivity of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Stylistic Analysi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Zei Shi
    3.1 Figures of Speech
    3.2 Syntax
    3.3 Language Varieties
        3.3.1 Dialect
        3.3.2 Idiolect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Narrative Analysi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Zei Shi
    4.1 Narrative Mode
        4.1.1 Narrator
        4.1.2 Narrator's Interference
    4.2 Characterization and Setting
        4.2.1 Characterization
        4.2.2 Setting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Id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Zei Shi
    5.1 Convention
    5.2 Religion
    5.3 Ethics
    5.4 Politics
    5.5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Curriculum Vitae

(9)《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Culture》汉译实践及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任务描述
    2.1 任务来源
    2.2 作者与作品简介
        2.2.1 作者简介
        2.2.2 作品简介
    2.3 任务过程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技巧
        3.1.1 被动句的翻译
        3.1.2 词序或语序的调整
        3.1.3 合词译法
        3.1.4 省略译法的逆向思维
    3.2 翻译时遇到的问题
        3.2.1 原文加注的问题在翻译中的处理
        3.2.2 原文中“He/he or she”或“him or her”的翻译
    3.3 小结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汉语译文
附录

(10)《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格目录
插图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整体与个案:早期西人语法研究与《自迩集》的定位
        一、早期西人汉语语法研究文献的历史背景与分类系统
        二、三维度:性质、作者、出版方式
        三、《自迩集》的坐标定位
    第二节 综述与反思:《自迩集》研究的洞见、未见与创见
        一、洞见:《自迩集》的价值发掘与应用性研究
        二、未见:版本调查的偏颇与价值评价的失衡
        三、创见:本文的观察视野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探考与爬梳:《自迩集》文献版本与实物流通
    第一节 其人:19世纪北京官话的权威见证人
        一、威妥玛:外交官式的汉语教育者
        二、其他编写者:中西合璧的编写团队
        三、协作者应龙田考辩
    第二节 其书:三易其版的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教材
        一、概览:出版信息与三版间修订
        二、溯源:各章内容与成书过程
        三、价值:存世版本与实物流通
第三章 素材与基点:《自迩集》语料特征与语法观念
    第一节 语料观:《自迩集》的语料特征与性质
        一、特征:文雅的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口语
        二、性质:可信的近代汉语共时语料
    第二节 语法观:威氏的语法观与汉语教学理念
        一、汉语语法观念与西方话语体系
        二、语法教学理念与教材实用导向
    第三节 论述元语言:矛盾的化解与多元论注体系
        一、"元语言"理论与本领域的应用
        二、《自迩集》内在的元语言冲突
        三、元元语言:作为底本的西方教学语法教材
        四、论述元语言:中英的不完全对译
        五、形式元语言:显性与隐性并举
        六、隐性的词法、句法、语用阐释法辨析
        七、术语选择的窘境与术语的沿袭、创制
第四章 条分与缕析:《自迩集》的语法体系与时代价值
    第一节 框架:"神气"、"句法"与"虚实死活"构建的主体
        一、语法概念:Grammar与"神气"、"层次"、"句法".
        二、词类观念:"虚实死活"的继承与革新
    第二节 汉语如何指称人和物:名词与对其的区分
        一、名词:指称与结构分析
        二、冠词:功能与鉴别方式
        三、如何区分名词的"性"
        四、如何区分单数和复数
        五、如何体现"格"差别
    第三节 汉语如何指代事物:代词
        一、指代人:人称代词及敬称系统
        二、称代不确知的人和物:疑问代词
        三、表现小句和词汇的关系:关系代词
        四、称代"每个人"与"自己":个体代词与反身代词
        五、指别:指示代词及其组合形式
    第四节 汉语如何列举数目:数词
        一、基数词的表示方法
        二、序数与约数的表示方法
    第五节 汉语如何描述动作:动词及其时体态
        一、动词的构成及结构分析
        二、表达五种语气与分词
        三、表达不同的时态
        四、时态标记词举例
    第六节 汉语如何协助动词表意:助词
        一、英文卷的"auxiliary"与助词词类自觉
        二、结构助词"的"与"得"
        三、后助助词"来"、"去"及其复合式
    第七节:汉语如何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程度:形容词及其比较级
        一、形容词及补语修饰
        二、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
    第八节:汉语如何论述动作的方式、时间、程度:副词
        一、副词的构成
        二、表示时间概念:时间副词
        三、描述程度强度:程度副词
        四、表示否定:否定副词
    第九节:汉语如何连接单位成分:连词与介词
        一、表达连词语义的汉语形式
        二、表达介词语义的汉语形式
        三、"给"的给予义和受害义
    第十节:汉语表达情绪的方式:语气副词与感叹词
        一、界定语气:语气副词
        二、描述语气:感叹词
    第十一节:《自迩集》的量词研究
        一、量词的实质与功能
        二、前人基础上的量词词表与论述特色
    第十二节:汉语如何表示被动含义
        一、被动的实质与两类实现方式
        二、实现被动的有标记方式:动词与助动词
        三、表被动的无标记结构
    第十三节:特殊疑问句:反问句与正反问句
        一、实现无疑而问:反问句
        二、并列肯定与否定:正反问句
第五章 结语
    总结:《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成果与思路方式
    拓展:个案基础上探索早期西人汉语研究文献之应用
    期待:更真实、更深入的《自迩集》汉语世界
附录
    附录一:《自迩集》三版书影
    附录二:《自迩集》"序言"及"出版说明"中译
    附录三:《自迩集》中译校订条目择录
基本文献
参考文献
后记

四、A Polite Robber(强盗)(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黑山之地》(节选)英汉翻译报告[D]. 罗依欣.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英语幽默汉译的效果再现 ——《1001愚蠢笑话大全》翻译实践报告[D]. 马佳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The Arabian Nightmare(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田玉凤.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4]《一个留辫子穿马褂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孙梦璐.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 [5]《一个留辫子穿马褂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第12、13章翻译实践报告[D]. 许凌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6]《铁钉案》(节选)之无本回译报告[D]. 莫婉艺. 暨南大学, 2017(02)
  • [7]叶圣陶童话英译实践研究报告[D]. 刘晓静. 西北大学, 2016(04)
  • [8]林译《贼史》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 陈雅萍. 华侨大学, 2015(04)
  • [9]《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Culture》汉译实践及研究报告[D]. 徐奕成.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10]《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 宋桔.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礼貌的强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