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RDBMS的GIS空间数据管理模式及其应用

基于ORDBMS的GIS空间数据管理模式及其应用

一、基于ORDBMS的GIS空间数据管理模式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朝阳[1](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陈璇[2](2012)在《湖北省耕地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湖北省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稳步开展,参评县市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耕地地力评价的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涵盖了所有被评价县(市)的耕地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和耕地地力等级。在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如何将信息量庞大的耕地资源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组织和管理,俨然成了摆在农业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发挥空间数据库中各类成果数据的作用并探索实用的数据传播途径,如何利用空间位置的作用关联上各类文字专题报告,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进行深入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后,提出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总体结构框架,并进行详细的逻辑设计、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结合耕地资源空间数据的特殊性,依据数据字典,整理耕地资源数据,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处理;通过ArcSDE将耕地资源数据导入Oracle数据库中;同时,对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调优、备份和恢复技术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了充分发挥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作用,实现耕地资源评价数据的共享和高效推广,为后续研究与搭建“湖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做空间数据交流支撑,本文采用ArcGIS Server和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搭建了“湖北省耕地资源管理系统”,系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网络在线、实时查询各类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数据信息,促使空间信息数据与报告成果(非空间信息)完美结合。同时,该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湖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提升了整个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价值,为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谢峰[3](2012)在《基于GIS的高速公路路面管理智能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高速公路交通量大幅度增加,在过重的交通荷载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公路病害尤其是路面病害日益增多,而路面管理工作是路网养护管理中核心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事业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比较薄弱,高速公路养护管理部门采用的传统管理手段与养护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成为交通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路面管理为目的,在道路工程学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决策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段,并运用了现代数学理论、地理信息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GIS技术为开发平台,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既能交互式运行又有自适应能力的决策管理模型,可为路面管理决策者进行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与预测,并在预定的标准和约束条件下合理确定多目标的路面管理决策优化方案,促使路面管理过程系统化,用以满足现代化、大规模和高质量的路面养护要求,这对于高速公路运营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路面管理系统的内涵、组成和发展现状,并对目前国内路面管理系统研究动态进行剖析和对比,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向。2.通过研究国内外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管理模式和业务需求的现状,提出以GIS技术为平台的养护管理总体设计,根据高速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的操作业务流程,制定了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功能组成,并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和混合模式的网络结构模型,确定了系统部署方案和原则。3.根据养护管理数据需求分析,确定了养护管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主要内容,设计高速公路数据采集的录入标准,外业数据包括路面破损、路面弯沉、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交通量等,内业数据有路面结构类型、路段编码、路面维修历史数据等。通过动态分段技术实现对公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效关联,实现适合于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GIS数据库管理。4.路面状况评价是路面管理系统的必要的功能模块,是进行路况预测、优化对策的基础。以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实际检测中经常采用和易于仪器测量的路面破损状况、行驶质量、强度及安全四个单项评价为基础,针对影响路面性能的不确定因素,提出符合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实际工作需求的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模型。5.针对影响路面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当前高速公路大多数运营时间较长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测试,建立可以自学习、自适应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路面性能预测模型,为跨年度的道路养护资金需求提供参考。6.路面的养护决策优化是整个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的核心,在研究养护决策优化和多目标优化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数学规划方法进行的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决策优化运行效率较低和难以实际运用的不足,建立带约束条件的多目标离散PSO养护决策模型,通过各个粒子在解空间追随最优的粒子进行搜索优化,从而得到在养护资金等多个约束条件下的全局最优养护方案Pareto解,解决了大规模复杂路网的管理策略优化的问题,以实现养护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乔长录[4](2012)在《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灌区是人类水事活动相对较为密集的区域,特别是渠井并举的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与转化深深受到人类水事活动的影响,加之人类其它经济活动的影响,大型灌区近年来日益出现了一系列的水文生态问题。如泾惠渠灌区,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及以前,灌区水文生态还处于良好状态。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剧增,加之区域降水量、泾河来水量锐减以及灌区水价制度和管理体制的不尽完善,地下水被大量开采。由于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地下水位大面积大幅度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进而诱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恶化、粮食减产、土壤污染、土壤肥力减退等一系列水文生态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目前灌区水文生态监测手段还依然停留在人工手工监测的落后局面,而且也仅限于地下水位、渠道水量、降水等少数因子,甚至不监测。如泾惠渠灌区1952年就开始了地下水人工观测,但目前观测井基本报废,观测已停多年了。因此,面对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日益严重的水文生态问题,基于计算机、GIS和RS等先进技术,进行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为水文生态耦合提供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水文生态系统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深入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方法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和空间数据库,初步构建了集“自动化动态监测网络-卫星遥感监测-社会经济调查-野外实验”于一体的全方位动态监测方法体系,确定了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并针对泾惠渠灌区,具体设计实现了“泾惠渠灌区主要水文生态因子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最后在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开展了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并以泾惠渠灌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总体来说,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系统论述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的概念、内容、目的和监测方法体系,给出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的总体框架结构,构建了集“自动化动态监测网络-卫星遥感监测-社会经济调查-野外试验”于一体的全方位监测方法体系,并对“自动化动态监测网络”和“卫星遥感监测”进行了详细设计。(2)详细分析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所涉及的要素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2层61项指标组成的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指标体系。(3)对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所涉及的要素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基于GeoDatabase数据模型,建立了适合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的空间数据库模型,并设计实现了水文生态系统空间数据库。(4)具体设计实现了“泾惠渠灌区主要水文生态因子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系统能够远程实时监测地下水、土壤水和渠系水的动态变化,系统技术先进、架构合理、界面友好、操作简洁,解决了灌区水文生态因子人工观测精度低、实时性差、效率低的难题,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5)详细分析研究了相关领域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与模型、权重确定方法与模型、综合评判方法与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合于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的“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基于隶属度的Hardarmard乘积变权模型-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复合优化方法与模型。(6)系统分析了影响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尝试建立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基础,集成部分针对西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研究成果,结合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系统的实际,界定了适合于该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水文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标准。(7)以本文建立的复合优化方法与模型,对泾惠渠灌区2000年、2005年、2010年3年的水文生态系统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赵中元[5](2011)在《大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文中提出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或城市群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GIS作为大城市管理和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已成为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它担负着整个城市综合信息的存储、分析、交换和服务的功能,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的定量化、科学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大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作为城市空间信息基础框架的新形式,具有许多新的内涵,更面临许多技术挑战:缺乏完整的数据生产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和系统应用体系,以及数据持续更新的循环体系;由于缺乏城市三维模型数据标准,建立的城市三维模型要素不完整、不真实、精度不高,难以有效满足城市管理的需要,特别是城市级共享共用需要;行业应用不够深入,技术融合还不够,还不能直接支持行业的三维空间决策;基于城市三维模型和其他地理空间信息的服务还停留在部门级的空间参考应用上,还不能支持多部门或城市级的业务应用;城市三维模型的轻巧型社会化服务也有许多技术问题。针对这些技术挑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深入分析了大城市GIS技术进展,归纳提出了大城市3D GIS的基本模式及其主要特点,指出了相应的技术难点;并从地理空间认知、三维数据获取、三维空间表达与数据管理、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等方面简要评述了相关技术发展趋势。2.针对大城市3DGIS的特殊需求,提出了大城市3D GIS的总体方案,设计了其体系框架、数据体系、功能体系、应用体系和运行更新维护方案等,提出了基于SOA的3DGIS系统框架。3.针对大城市规划管理的复杂业务需求和大规模三维城市模型数据标准化生产难题,定义了覆盖全市域范围的全要素三维城市模型多细节层次(LOD)的分类及其定量化技术规格,包括各类LOD模型的几何精度、纹理分辨率和模型效果等要求;提出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尺度三维模型的不同组合应用方法,以及地形模型、建筑模型、交通实施模型、管线模型、植被模型的制作方法与验收方法。4.针对大城市3D GIS要素全、数据量大、实时应用要求高等对数据集成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研究提出了地形模型、地表对象模型(建筑、交通、植被、其他模型)、管线模型等三维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组织与集成管理方法,以及基于服务器集群、分布式存储、模型分级与网格重建的三维GIS数据库优化策略,为大城市地上地下三维模型数据集成管理提供了实用的技术解决方案。5.大城市建设面临日益复杂的空间关系与空间决策,针对城市规划三维空间决策的专业化要求,研究探讨了三维空间规划评估的流程和技术方法,研究了多种三维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城市规划模型制作方法,设计开发了实用的三维决策支持系统并投入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6.基于本文成果,设计并指导建设了武汉特大城市三维模型数据库,建立了全市域范围8494平方公里的多尺度地形模型、主城区525平方公里的全要素三维模型和400平方公里的地下管线模型;研建了武汉市三维地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城市级全要素三维模型和地下管线模型及相关二维地理数据、专题数据、属性数据的集成管理,以及城市级多部门共享共用的三维信息服务,并在城市规划、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等重大业务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

郭新成[6](2011)在《拓扑地图模型与图库一体化研究》文中认为空间数据模型决定着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能力、应用能力及产业状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及GIS应用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完整表达并动态维护拓扑关系显得日趋重要。已有的附带拓扑关系的空间数据模型大多局限于同类要素之间的拓扑构建,其表达能力和动态维护能力有限。在空间基础设施领域,空间数据建库过程中用于拓扑关系处理及维护花费了大量时间,且成果不易满足要求。高质量的数字地图与DLG数据库是两种基本的数字产品,分别表达空间要素的两个侧面,两者在生产上的分离造成了制图与建库生产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管理上的分离导致局部数据更新难度增大。从上世纪90年代起,管理部门、学术界、生产部门高度重视该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以实现制图与建库的生产一体化、地图与DLG数据库的管理一体化。但是效果不理想,其根源在于理论上没有突破、技术上体系不完整。本文就地图与DLG数据库的一体化生产,数据管理与更新体系展开研究,目的是同时兼顾地图与DLG数据库生产和管理的要求,考虑要素的几何数据与符号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两者之间的统一,以实现制图与建库的生产一体化、地图与DLG数据库的管理一体化。为此,对空间数据模型及实现、制图与建库工艺、图库一体化管理与更新展开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地图与DLG数据库一体化管理模型的提出。论文提出的拓扑地图模型是一种能同时表达空间要素几何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及空间要素可视化符号的混合模型。模型中提出了数据域的概念,完整描述了点、线、面相互关联的拓扑结构,规定了几何对象,分析了空间关系及操纵,显式表达了空间要素在不同层次上的几何相关性。模型的显着特点是对区域要素(点、线、面)之间的相关性不加限制,具有强大的拓扑关系表达能力。模型将地图视为与几何数据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奠定了图库一体化的理论基础。2、论文研究了拓扑地图模型的实现技术。拓扑地图模型从软件技术角度而言,是一个具有网络层次关系的复杂模型,其建模及编辑(增、删、改)相互关联。论文就其操纵模式、可视化表达、分类处理、工程化、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实现了模型的建模及动态维护。论文就要素及属性、符号定义——模板,给出了完整的规则体系。该规则体系已用于生产,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3、论文研究了基于拓扑地图模型及相关技术条件下的制图与建库一体化生产工艺,其重点是几何构造工艺,核心是在跨数据层的几何数据构造拓扑的基础上按需要构建要素的几何对象。与传统的几何绘制方法相比,该工艺能有效构建、动态维护区域要素空间拓扑关系。有效的保障了质量,显着提高了建库效率。4、将拓扑地图模型应用于实践。论文实现了在公共空间数据库环境下的要素地图符号管理,增加符号字段,使要素的属性、几何、符号作为一个数据记录项。该管理模式对完成要素的一体化更新有着决定性作用,其应用特性等同于DLG和DRG库,且更具灵活性。5、拓扑地图模型的工程化。在论文中提出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已在基础地理信息界经过了几年的实践验证,构建了不同比例尺系列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的结构与框架。成功应用于西部测图、综合判调、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建库等制图与建库一体化工作。其中的工艺、方法、模式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完成了大量的制图与建库工作。实践验证了论文中的理论、技术和工艺方法,证明了其具有有效性、可用性及先进性。

梁国达[7](2010)在《基于数据中心的GIS数据集成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GIS空间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部门先后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来采集,存储,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但目前,由于GIS数据的格式多样性和GIS平台所采用的数据格式的不同,这些系统大多是相互孤立、互不交融的,空间数据不能直接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大量的空间数据分布在各个部门又为我们提出了在数据更新和维护上的需要,为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充分挖掘空间数据的信息,而且实现数据及时的更新和维护以及空间信息综合集成上的分析需求,就需要建立一个空间数据集成系统,实现对空间数据的集成。本文在介绍空间数据和分析当前的GIS数据集成和管理的方法的基础上,对GIS数据集成进行了研究,把GIS的有关技术和数据交换中心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基于数据中心的GIS数据集成系统的基本的体系结构并对系统的需求和功能进行了设计。本文利用开源的GeoTools工具完成了系统的大部分功能,实现了一个基于GeoTools的程序调用接口。

张爱国[8](2010)在《移动空间数据组织与自适应定位地图服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扩展了传统的Internet空间,正在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移动计算环境,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利用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方式从互联网获得所需信息。目前,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特别是在集成了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移动设备提供“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服务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尝试从移动空间数据组织、移动设备支持的GPS模块定位和移动基站定位出发,结合CGML(Compact GeographyMarkup Language)空间数据的特性,对移动空间数据组织与自适应移动定位地图服务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原型系统。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移动空间数据组织。在分析空间数据组织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移动服务器端和移动终端的分布式移动空间数据组织架构。提出并建立了基于PostGIS数据库的移动空间数据在服务器端的管理和按照九片模型的CGML缓存文件的移动终端组织管理,发展和丰富了移动GIS空间数据管理体系。移动服务器端数据组织为中心数据库,存储位置服务所需的基础地图数据,并运用Ibatis映射工具进行空间数据的查询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空间数据的查询检索效率;移动终端则根据应用需求对服务器端的部分数据复制,其空间数据将按照九片模型规则以CGML格式进行缓存组织,便于移动地图可视化。(2)终端CGML缓存的移动地图可视化。在研究现有的移动地图可视化方式基础上,根据所设计的移动缓存数据组织机制,提出一种基于CGML终端缓存文件的移动地图可视化框架,并就移动数据查询、CGML数据缓存、地理坐标到屏幕坐标的转换以及基于CGML缓存文件的移动地图可视化做详细的分析。按照九片模型方式的CGML缓存组织,使得重复地图操作可以直接读取本地缓存的空间数据,降低了移动地图可视化数据对无线网络的过度依赖。同时,移动地图平移的过程中也能预先请求和获取地图数据,减少了地图服务中等待数据的时间。(3)自适应移动位置定位地图服务。在分析现有自适应移动地图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适应移动定位地图服务架构。该框架包括GPS和基站两种定位方式的精度分析、自适应移动位置定位和移动地图服务器等主要内容。研究和分析了移动GPS和基于MPS移动基站定位两种定位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定位精度,从中找到两种定位方式在应用中的精度平衡点,通过该平衡点来实现自适应移动位置定位,并提供对应该位置的地图服务。由于移动地图服务能够根据移动终端的即时位置情况和终端设备性能信息自动地切换选择恰当的定位方式,无需普通用户对定位知识的了解,提高了移动地图服务的大众化应用。(4)自适应移动定位地图服务实践。结合福州市的实际数据,建立了福州市空间数据库、运用MPC MAP TOOL建立了福州市的虚拟无线移动网络、实现了基于MPS的福州市移动基站定位、实现了移动地图服务以及基于CGML终端缓存的移动地图可视化等。然后,对其试验结果与同等条件下广泛使用的Google手机地图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比较结果给予评价。通过验证比较分析,本论文提出的自适应移动定位地图服务是可行的,提高了移动地图服务的适用性和效率,特别是对于移动地图重复操作来说,其效果尤为明显。

陈春平[9](2010)在《基于Java的WebGIS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全球正进入一个新的以互联网为中心的计算机时代。WebGIS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和应用的主要趋势之一。通过Web人们可以方便的查询与位置有关的信息。WebGIS可使地理信息更加商业化,同时也是GIS走向“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核心平台之一。因此研究具有分布式地理信息互操作性的WebGIS平台体系结构和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Java是现今使用比较广泛的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在基于Web的应用系统中有着很强的优势,由于利用Java开发WebGIS应用系统有着独特的优势,现在几大GIS软件厂商也在研究与开发其Java平台的产品。本文阐述了WebGIS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WebGIS的相关技术、WebGIS的体系结构及构造模式,同时针对Java开发WebGIS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体系结构及要解决的WebGIS的关键技术进行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最后结合上述理论技术,作者利用了Java结合ArcGIS Server作了WebGIS的应用实例—建设项目出图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登记人员对登记信息及缴费信息的管理,绘图人员对绘图信息及绘制好的地图的查询(包括对地图的放大、缩小,平移及属性信息的查询等操作),同时总结了所开发系统的优点及不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人对WebGIS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利用Java来实现WebGIS也有了一定的开发经验。

赵源[10](2009)在《基于Oracle Spatial的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被不断应用到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中国耕地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都积累了大量耕地资源调查数据,加上传统形式的统计数据,构成了日益增长的海量耕地资源数据。如何将这些耕地资源数据进合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实现海量农业资源信息的高效存储从而方便信息的集成与应用,成为如今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湖北省耕地资源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耕地资源信息管理中空间数据库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分析传统耕地资源数据管理模式以及海量耕地资源数据对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的迫切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耕地资源空间数据自身特点,利用现有空间数据资源,自主设计空间数据的组织形式和空间数据库结构,实现了海量耕地资源空间数据的存储、组织和管理,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耕地资源空间数据的网络共享与应用。本文主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分析现有耕地资源数据的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耕地资源空间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行深入的研究。(2)对省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进行总体设计,探讨全面实现该设计需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关键技术。(3)以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系统为数据库支撑,设计并开发了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耕地资源信息管理、浏览、查询和分析。

二、基于ORDBMS的GIS空间数据管理模式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ORDBMS的GIS空间数据管理模式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5 研究路线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2.1 概述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2.4.2.1 平稳型(T11)
        2.4.2.2 稳定型(T21)
        2.4.2.3 震荡型(T22)
        2.4.2.4 递增型(T31)
        2.4.2.5 指数型(T32)
        2.4.2.6 突变型(T33)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2.5.1 监测设备分组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3.2.1 移动平均法
        3.2.2 最小二乘法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3.3.1 数据消噪处理
        3.3.2 仪器误差处理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3.4.1 状态量数据
        3.4.2 累积量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4.2.2.1 数据流模型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4.3.1 分词技术
        4.3.2 倒排索引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5.1.1 预警计算流程
        5.1.2 预警模型管理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5.2.3 预警信息解除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6.2.1 WebGL技术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6.3.1 数据传输协议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6.4.1 空间数据
        6.4.2 属性数据
        6.4.3 非结构化数据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7.1 概述
    7.2 需求分析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7.4 数据结构体系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7.5.1 SOA与 JWT
        7.5.2 系统架构
    7.6 混合架构体系
        7.6.1 B/S架构网页端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7.6.2 C/S架构客户端
        7.6.2.1 演示模式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7.6.3 移动端App
        7.6.3.1 概述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7.6.3.4 主要功能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8.1 预警案例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8.3.1 概述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8.4.1 概述
        8.4.2 监测点布置
        8.4.3 系统应用
    8.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1 全文公式索引
    A.2 全文图索引
    A.3 全文表索引

(2)湖北省耕地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空间数据库的研究
        1.2.1 空间数据
        1.2.2 空间数据库简介
        1.2.3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1.2.4 空间数据库管理模式的发展
    1.3 论文组织结构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Oracle数据库结构和ArcSDE空间数据引擎
    2.1 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
        2.1.1 存储结构
        2.1.2 Oracle软件结构
    2.2 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技术
        2.2.1 ArcSDE对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组织
        2.2.2 ArcSDE的体系结构
        2.2.3 ArcSDE的工作机制
    2.3 ArcSDE与Oracle Spatial的比较
        2.3.1 ArcSDE与Oracle Spatial的共同点
        2.3.2 Oracle Spatial与ArcSDE的不同点
第三章 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3.1 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1.1 空间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3.1.2 软、硬件配置
        3.1.3 数据库设计准则
        3.1.4 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3.2 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3.2.1 数据的整理与规范化处理
        3.2.2 空间数据入库
第四章 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与ArcSDE的优化、维护
    4.1 Oracle数据库和ArcSDE的性能调整与优化
        4.1.1 耕地资源Oracle数据库的性能优化
        4.1.2 空间数据库引擎的性能优化
    4.2 空间数据库的维护
        4.2.1 Oracle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
        4.2.2 利用SDE的备份工具进行备份和恢复
第五章 “湖北省耕地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背景
    5.2 系统特点
    5.3 系统架构
    5.4 系统功能设计和简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教育背景
致谢

(3)基于GIS的高速公路路面管理智能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路面管理系统概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文献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速公路路面管理的系统设计
    2.1 业务需求调研
        2.1.1 现行养护体制
        2.1.2 养护管理发展趋势
    2.2 业务流程分析
    2.3 系统设计原则
    2.4 系统功能设计
    2.5 系统结构设计
        2.5.1 系统软件结构
        2.5.2 系统网络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IS的高速公路数据库
    3.1 数据需求分析
        3.1.1 空间数据
        3.1.2 属性数据
    3.2 路面管理数据采集
        3.2.1 外业数据
        3.2.2 内业数据
    3.3 公路数据库的设计
        3.3.1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3.2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3.3.3 公路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
    3.4 系统的功能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公路路面性能评价
    4.1 概述
    4.2 路面使用性能单项评价指标
        4.2.1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
        4.2.2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
        4.2.3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
        4.2.4 路面抗滑性能评价
    4.3 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
        4.3.1 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4.3.2 国内高速公路综合评价指标
    4.4 高速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模糊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
        4.4.1 模糊神经网络
        4.4.2 模糊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公路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5.1 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5.2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方法研究
        5.2.1 确定型预测模型
        5.2.2 概率型预测模型
        5.2.3 其他预测模型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路面性能预测
        5.3.1 BP神经网络预测的原理
        5.3.2 BP神经网络算法
        5.3.3 BP神经网络在高速公路路面性能预测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化多目标养护管理决策
    6.1 养护决策优化方法研究
        6.1.1 数学规划方法
        6.1.2 人工智能方法
    6.2 多目标优化研究
        6.2.1 多目标优化
        6.2.2 非支配解与偏好结构
        6.2.3 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
    6.3 基于粒子群的多目标养护决策模型
        6.3.1 基本粒子群算法
        6.3.2 带约束条件的多目标离散PSO决策模型
        6.3.3 粒子群算法在养护决策中的案例应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
    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文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1.3.2 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1.3.3 水文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1.3.4 研究区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泾惠渠灌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质概况
        2.1.4 水文气象
    2.2 水文地质概况
        2.2.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2.2.2 潜水流向及水力坡降
        2.2.3 潜水补给、排泄及径流
        2.2.4 地下水动态
        2.2.5 地下水动态成因分析
    2.3 主要水文生态问题
    2.4 社会经济概况
        2.4.1 社会经济现状
        2.4.2 土地利用情况
第三章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研究
    3.1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概念
        3.1.1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的科学内涵
        3.1.2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目标
    3.2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总体结构
        3.2.1 监测内容
        3.2.2 监测技术与方法
        3.2.3 总体框架结构
    3.3 自动化动态监测网络
        3.3.1 系统组成
        3.3.2 系统功能
        3.3.3 工作体制
    3.4 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3.4.1 卫星遥感监测体系
        3.4.2 水文气象要素遥感监测
        3.4.3 生态数据要素遥感监测
        3.4.4 遥感动态监测软件模块功能结构
    3.5 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3.5.1 确定原则
        3.5.2 指标体系
    3.6 本章 小结
第四章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空间数据库研究
    4.1 空间数据库
        4.1.1 空间数据库概念
        4.1.2 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4.1.3 空间数据库研究现状
    4.2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4.2.1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
        4.2.2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内容
    4.3 数据类型分类分析
        4.3.1 属性数据
        4.3.2 空间数据
    4.4 空间数据库设计
        4.4.1 空间数据模型选择
        4.4.2 设计原则
        4.4.3 基于 GeoDatabase 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流程
        4.4.4 空间数据库设计
        4.4.5 数据库表设计
        4.4.6 数据库建立
        4.4.7 空间数据库引擎
        4.4.8 空间索引构建
        4.4.9 数据入库
    4.5 本章 小结
第五章 泾惠渠灌区主要水文生态因子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设计原则
        5.1.2 系统主要功能
        5.1.3 系统性能要求
        5.1.4 系统总体结构
        5.1.5 系统工作原理
    5.2 传感器选择及标定
        5.2.1 水位传感器选择
        5.2.2 土壤水分传感器选择
        5.2.3 土壤水分传感器标定
    5.3 监测软件设计与实现
        5.3.1 软件架构设计
        5.3.2 数据库设计
        5.3.3 软件开发环境选取
        5.3.4 功能模块设计
        5.3.5 主界面设计
    5.4 通信接口设计
    5.5 本章 小结
第六章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6.1 综合评价流程
    6.2 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体系
        6.2.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与模型
        6.2.2 权重确定方法与模型
        6.2.3 综合评判方法与模型
    6.3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与模型
    6.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4.2 评价指标确定
    6.5 评价标准确定
    6.6 本章 小结
第七章 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与分析
    7.1 指标信息获取
        7.1.1 遥感指标信息获取
        7.1.2 其他指标信息获取
    7.2 评价指标常权确定
    7.3 隶属度函数的定义
        7.3.1 三角形模糊分布法定义指标隶属度函数
        7.3.2 指标 C5的隶属度函数定义
        7.3.3 指标 C6的隶属度函数定义
    7.4 综合评判运算
        7.4.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7.4.2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7.5 评价结果分析
    7.6 对策措施与建议
    7.7 本章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下载预处理后的 MODIS 遥感数据
    附录 2 植被(作物)覆盖率反演结果数据
    附录 3 隶属度和状态影响向量运算程序代码
    附录 4 综合评价运算程序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出版的着作
    三、主持的科研项目
    四、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大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城市3DGIS建设及其特点
    1.3 3D GIS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2章 大城市3D GIS总体方案
    2.1 大城市3D GIS总体框架
        2.1.1 大城市3D GIS总体框架设计
        2.1.2 大城市3D GIS系统划分与构成
    2.2 大城市3D GIS的数据体系
        2.2.1 城市三维模型分类
        2.2.2 城市3DGIS数据内容
    2.3 大城市3D GIS的软件体系
        2.3.1 Web Services体系结构
        2.3.2 基于SOA的3DGIS系统框架
        2.3.4 三维数据管理平台功能
    2.4 大城市3D GIS的应用体系
        2.4.1 政府应用
        2.4.2 行业应用
        2.4.3 公众应用
    2.5 大城市3D GIS运行与更新体系
        2.5.1 系统运行模式
        2.5.2 数据更新维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细节层次三维城市模型及其大规模生产方法
    3.1 三维城市模型的细节层次
        3.1.1 三维模型的细节层次划分
        3.1.2 多细节层次三维模型规格
    3.2 多细节层次三维城市模型生产方法
        3.2.1 城市三维模型数据获取方法
        3.2.2 城市三维模型大规模生产方法
        3.2.4 三维模型验收与质量控制
    3.3 多细节层次三维城市模型的组合应用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城市3DGIS数据高效集成管理技术
    4.1 概述
    4.2 三维城市模型的集成表示
    4.3 三维空间数据库与空间索引
        4.3.1 三维空间数据库
        4.3.2 三维空间索引方法
    4.4 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的一体化组织方法
        4.4.1 一体化的大城市3D GIS数据库逻辑结构
        4.4.2 三维地形模型数据组织
        4.4.3 地上三维对象模型的数据组织
        4.4.4 地下管线模型的数据组织
        4.4.5 其它数据组织
    4.5 三维模型数据集成管理与数据库性能优化
        4.5.1 多源三维模型数据的整合
        4.5.2 三维模型数据建库
        4.5.3 三维GIS数据库的性能优化
    4.6 三维模型数据的高效调度方法
        4.6.1 实时可视化要求
        4.6.2 数据传输与动态调度技术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3DGIS的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5.1 三维空间规划评估流程
    5.2 规划三维模型制作方法
    5.3 三维空间规划评估方法
    5.4 规划审批三维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及其应用
    6.1 三维模型建设
        6.1.1 建模范围与单元划分
        6.1.2 市域地形建模
        6.1.3 地上现状三维模型制作
        6.1.4 地下管线三维模型制作
    6.2 软件系统开发
        6.2.1 系统部分核心软件设计
        6.2.2 系统部分核心功能实现
        6.3.3 系统界面与功能
    6.3 3DGIS在武汉市人口房屋管理中的应用
        6.3.1 网络架构与系统部署
        6.3.2 系统功能
        6.3.3 系统应用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完成的着作、发表的论文和主要完成的项目
致谢

(6)拓扑地图模型与图库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1.1.1 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1.1.2 空间数据库
        1.1.3 地图制图
        1.1.4 图库一体化
        1.1.5 图库一体化生产
    1.2 基础理论
        1.2.1 地图学的目标及内容
        1.2.2 数字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1.2.3 制图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2.4 基础理论
    1.3 图库一体化的新界定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拓扑地图数据模型
    2.1 空间数据模型概述
    2.2 典型的空间数据模型
        2.2.1 面向实体模型
        2.2.2 拓扑关系模型
    2.3 空间数据操纵
        2.3.1 面向实体模型数据操纵
        2.3.2 拓扑关系模型数据操纵
    2.4 拓扑地图模型
        2.4.1 实体与实体域
        2.4.2 几何对象与几何域
        2.4.3 属性
        2.4.4 符号对象
        2.4.5 拓扑地图模型的特点
    2.5 拓扑地图模型的超图形式化表达
        2.5.1 超图定义
        2.5.2 模型超图表达
    2.6 拓扑地图模型的拓扑关系运算
        2.6.1 点实体与其它实体的拓扑关系
        2.6.2 线实体与其它实体的拓扑关系
        2.6.3 面实体与其它实体的拓扑关系
    2.7 拓扑地图模型与其它模型比较
        2.7.1 拓扑地图模型与无拓扑模型、显示拓扑模型比较
        2.7.2 拓扑地图模型与拓扑关系模型比较
        2.7.3 拓扑地图模型与面向实体模型比较
        2.7.4 拓扑地图模型的特点
第三章 拓扑地图模型的软件建模技术
    3.1 TOPOMAP的技术体系
        3.1.1 数据管理体系
        3.1.2 视图体系
        3.1.3 标准交互体系
        3.1.4 模板体系
        3.1.5 环境定制体系
        3.1.6 空间数据转换与共享
        3.1.7 关联操作模式体系
    3.2 TOPOMAP的技术特征
第四章 要素定义—模板
    4.1 模板
    4.2 模板的作用
    4.3 模板的特征
    4.4 实体模板
    4.5 符号模板
        4.5.1 地图符号
        4.5.2 符号的构造原则
        4.5.3 特殊符号的模板定义
    4.6 数据转换集
第五章 图库一体化生产工艺
    5.1 几何构造工艺
        5.1.1 基本概念
        5.1.2 工艺描述
        5.1.3 基本工具
        5.1.4 工艺试验
    5.2 实体构造工艺
        5.2.1 基本概念
        5.2.2 工艺描述
    5.3 地图编制
        5.3.1 基本图元符号
        5.3.2 文字
        5.3.3 表格
        5.3.4 图像
        5.3.5 符号组
        5.3.6 单元符号
        5.3.7 地图符号模型
    5.4 地图符号编制
        5.4.1 符号编辑
        5.4.2 文字的编辑
        5.4.3 图例编辑
        5.4.4 特殊编辑
        5.4.5 质量控制
        5.4.6 工艺特点
第六章 图库一体化管理
    6.1 DLG管理模型的变迁
        6.1.1 基于CAD的管理
        6.1.2 基于COVERAGE的管理
        6.1.3 基于GEODATABASE的管理
    6.2 图库一体化管理
        6.2.1 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DBMS)
        6.2.2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扩展
        6.2.3 一体化管理的实现
        6.2.4 一体化数据管理的作用与特点
第七章 图库一体化更新
    7.1 空间数据更新
    7.2 基于拓扑地图模型的图库一体化更新
    7.3 更新方法
        7.3.1 数据源
        7.3.2 一体化更新方法
    7.4 更新质量控制
    7.5 图库一体化更新的实践
第八章 图库一体化生产实践
    8.1 模板制作
        8.1.1 模板制作依据
        8.1.2 模板制作的方式
        8.1.3 模板制作的方法
    8.2 空间数据建库编辑
        8.2.1 数据源
        8.2.2 数据导入
        8.2.3 几何编辑
        8.2.4 实体编辑
    8.3 实体符号的编辑
        8.3.1 符号基本编辑
        8.3.2 符号优先级定制
        8.3.3 一致性检查
        8.3.4 文字的编辑
        8.3.5 以点组和线为单位的符号切断和打碎
        8.3.6 不依比例尺水网渐变符号
        8.3.7 符号补丁
        8.3.8 线性标注
        8.3.9 图例和图框的编辑
    8.4 数据质量检查
    8.5 地图输出
    8.6 基础地理信息的一体化生产
        8.6.1 项目背景
        8.6.2 项目的要求
        8.6.3 项目模板
        8.6.4 项目成果
    8.7 海洋地理信息的一体化生产
        8.7.1 项目背景
        8.7.2 项目要求
        8.7.3 项目模板
        8.7.4 项目成果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数据中心的GIS数据集成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GIS 的产生和发展
    1.2 GIS 的发展趋势
    1.3 GIS 数据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GIS 空间数据
    2.1 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2.1.1 空间特征
        2.1.2 非结构化特征
        2.1.3 空间关系特征
        2.1.4 分类编码特征
        2.1.5 海量数据特征
    2.2 空间数据的基本组成
        2.2.1 空间数据的几何信息
        2.2.2 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
        2.2.3 空间数据的拓扑信息
        2.2.4 空间数据的元数据
    2.3 空间数据的管理
        2.3.1 文件管理
        2.3.2 文件结合关系型数据库管理
        2.3.3 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
        2.3.4 面向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
        2.3.5 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
    2.4 基于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的GIS 数据的存储
        2.4.1 空间对象概念模型
        2.4.2 Oracle Spatial 概述
        2.4.3 Oracle Spatial 的对象关系模型
    2.5 几种主流空间数据文件格式
        2.5.1 shapefile 格式
        2.5.2 MIF 格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IS 空间数据的集成
    3.1 多格式数据的集成
        3.1.1 数据格式转换模式
        3.1.2 数据互操作模式
        3.1.3 直接数据访问模式
    3.2 不同空间数据集成模式的比较
    3.3 GIS 空间数据集成的最新进展
        3.3.1 仿ODBC 的空间数据集成模式
        3.3.2 基于元数据的集成模式
        3.3.3 无缝集成模式
    3.4 空间数据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中心
    4.1 数据中心平台应用架构
    4.2 数据交换中心平台
        4.2.1 平台总体应用架构
        4.2.2 数据资源模块
        4.2.3 中心引擎模块
        4.2.4 数据传输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数据的数据转换集成方法
    5.1 ODBC 数据源集成空间属性数据
    5.2 基于Oracle Spatial 的空间数据导入
    5.3 GIS 数据库与关系型数据库、属性数据文件的集成
        5.3.1 不同GIS 数据库之间的空间数据集成
        5.3.2 GIS 文件和GIS 数据库的集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中心的GIS 数据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总体分析与设计
        6.1.1 数据流程设计
    6.2 基于数据中心的GIS 数据集成系统的设计
        6.2.1 基于数据中心的GIS 数据集成系统的需求分析
        6.2.2 基于数据中心的GIS 数据集成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
    6.3 GIS 数据集成系统的策略和关键技术
        6.3.1 公共数据的模型
        6.3.2 信息源描述
    6.4 基于数据中心的GIS 数据集成系统的实现
        6.4.1 数据中心部分有关的功能
        6.4.2 基于数据中心的GIS 数据集成系统桌面工具
        6.4.3 基于GeoTools 的程序调用接口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移动空间数据组织与自适应定位地图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移动空间数据管理研究进展
        1.2.2 移动地图可视化研究进展
        1.2.3 移动位置定位研究进展
        1.2.4 移动位置服务研究进展
        1.2.5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移动位置服务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2.1.1 从 GIS 到移动 GIS
        2.1.2 嵌入式 GIS
    2.2 PostgreSQL/PostGIS 数据库管理系统
        2.2.1 PostgreSQL 数据库
        2.2.2 PostGIS 空间数据插件
    2.3 Ibatis 数据库映射工具
    2.4 数据交换格式 XML 和 GML
        2.4.1 文本数据交换 XML
        2.4.2 空间数据交换 GML
    2.5 无线网络通信与移动计算环境
        2.5.1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2.5.2 移动计算环境
    2.6 常用的移动定位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空间数据组织管理
    3.1 空间数据组织管理方法
        3.1.1 空间数据组织管理发展
        3.1.2 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
        3.1.3 移动空间数据管理
    3.2 移动空间数据组织架构
    3.3 移动服务器端空间数据组织管理
        3.3.1 移动服务端数据组织管理方式
        3.3.2 移动服务端空间数据组织管理总体框架
        3.3.3 移动服务端空间数据组织
        3.3.4 移动服务端空间数据存储
        3.3.5 基于 Ibatis 的移动空间数据查询管理
    3.4 移动终端空间数据组织管理
        3.4.1 九片模型及其矩形框构成的动态变化规则
        3.4.2 遵循九片模型的移动终端 CGML 数据组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CGML 终端缓存的移动地图可视化
    4.1 移动地图可视化的主要方式
    4.2 基于 CGML 缓存的移动地图可视化总体框架
    4.3 移动空间数据查询与 CGML 数据缓存
        4.3.1 移动查询框 ID 的确定
        4.3.2 移动空间数据的查询
    4.4 地理数据坐标到屏幕坐标的转换
        4.4.1 移动终端缓存数据文件的坐标形式
        4.4.2 地理坐标到屏幕坐标的转换
    4.5 基于 CGML 终端缓存的移动地图可视化
        4.5.1 基于 CGML 缓存文件的移动地图可视化
        4.5.2 地图操作与移动地图可视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移动位置定位地图服务
    5.1 自适应移动地图服务模式
        5.1.1 基于地图操作的自适应移动地图服务
        5.1.2 基于外部环境的自适应移动地图服务
        5.1.3 基于临近的自适应移动地图服务
        5.1.4 自适应移动地图服务分析
    5.2 自适应移动定位地图服务框架
    5.3 GPS 与基站的移动定位
        5.3.1 移动 GPS 定位
        5.3.2 移动基站定位
    5.4 自适应移动位置定位
        5.4.1 自适应移动位置定位流程
        5.4.2 移动定位方式的自适应判别
    5.5 移动地图服务器
        5.5.1 查询矩形框生成
        5.5.2 九片模型矩形框数据组织
        5.5.3 GML 到 CGML 的转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适应移动地图服务实践
    6.1 自适应移动地图服务系统框架
        6.1.1 系统框架
        6.1.2 系统主要功能
    6.2 移动数据存储与管理设计与实现
        6.2.1 福州市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6.2.2 LOD 字段的填充计算实现
        6.2.3 基于 Ibatis 映射工具的 PostGIS 数据库查询管理
    6.3 基于 MPS 的移动位置定位设计与实现
        6.3.1 MPC MAP TOOL 模拟移动网络创建
        6.3.2 基于 MLP 的 MPS 移动定位设计与实现
    6.4 移动地图服务与 CGML 终端缓存设计与实现
        6.4.1 移动地图服务设计与实现
        6.4.2 GML 到 CGML 的转换实现
        6.4.3 CGML 终端九片模型组织与缓存设计与实现
    6.5 基于 CGML 文件的可视化设计与实现
        6.5.1 移动终端地图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6.5.2 移动地图可视化效果
    6.6 自适应移动定位地图服务试验及性能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Java的WebGIS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WebGIS 发展现状
    1.5 WebGIS 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WebGIS 概述
    2.1 WebGIS 定义描述
        2.1.1 WebGIS 组成
        2.1.2 WebGIS 功能
        2.1.3 WebGIS 的应用类型
    2.2 WebGIS 相关技术概述
        2.2.1 计算机网络技术
        2.2.2 WWW 技术
        2.2.3 网络通讯技术
        2.2.4 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
        2.2.5 数据库技术
        2.2.6 Web 环境下的35 技术
    2.3 基于 B/S 模式的主要 WebGIS 软件
        2.3.1 ESRI 公司的 ArcIMS
        2.3.2 MapInfo 的 MapXtreme
        2.3.3 AutoDesk 的 MapGuide
第三章 WebGIS 的体系结构与构造模式
    3.1 WebGIS 体系结构
    3.2 WebGIS 的构造模式
        3.2.1 服务器端的构造模式
        3.2.2 客户端的构造方法
        3.2.3 服务器与客户端并重的构造方法
        3.2.4 各种构造方法的比较
    3.3 基于分布式的空间数据的获取
    3.4 基于分布式的空间数据的显示
第四章 基于 Java 的 WebGIS 的实现
    4.1 Java 开发 WebGIS 的核心技术
        4.1.1 客户端技术
        4.1.2 服务器端技术
        4.1.3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通信技术
    4.2 建设项目出图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4.3 建设项目出图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4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4.5 系统发布方案的设计
    4.6 系统的实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Oracle Spatial的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背景
        1.1.1 空间数据特点及其管理的特殊需求
        1.1.2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1.1.3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式介绍
        1.1.4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发展的新趋势
    1.2 耕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对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的需求
        1.2.1 耕地资源数据管理技术现状分析
        1.2.2 耕地资源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1.3 空间数据库与 Oracle Spatial技术
        1.3.1 Oracle Spatial的概念
        1.3.2 Oracle Spatial的几何实体类型
        1.3.3 Oracle Spatial的数据模型
        1.3.4 Oracle Spatial的对象—关系模型
        1.3.5 Oracle Spatial中几何实体的元数据
        1.3.6 Oracle Spatial的空间数据索引机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章节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2.1 耕地资源数据库中的数据来源
    2.2 耕地地力评价数据获取
        2.2.1 使用的硬件和软件工具
        2.2.2 野外调查资料获取
        2.2.3 室内化验分析资料获取
        2.2.4 其它数据
    2.3 入库数据整理
        2.3.1 空间数据处理
        2.3.2 评价单元制作
        2.3.3 评价指标体系
    2.4 耕地地力评价流程
    2.5 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2.5.1 系统体系结构
        2.5.2 系统软、硬件配置
        2.5.3 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需求分析
        2.5.4 数据库结构设计
    2.6 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6.1 耕地资源数据入库前的规范化处理
        2.6.2 耕地资源数据入库操作
        2.6.3 数据库的优化调整
        2.6.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3. 基于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的WebGIS应用
    3.1 WebGIS概述
        3.1.1 WebGIS的特点
        3.1.2 WebGIS的性质
    3.2 基于 MapGuide的耕地资源空间信息网络发布
        3.2.1 MapGuide的系统架构
        3.2.2 MapGuide的系统组成
        3.2.3 MapGuide的工作原理
        3.2.4 创建 MapGuide地图数据
        3.2.5 使用 ASP.NET发布页面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ORDBMS的GIS空间数据管理模式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湖北省耕地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陈璇.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3]基于GIS的高速公路路面管理智能决策模型研究[D]. 谢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4]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D]. 乔长录. 长安大学, 2012(08)
  • [5]大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D]. 赵中元. 武汉大学, 2011(05)
  • [6]拓扑地图模型与图库一体化研究[D]. 郭新成. 长安大学, 2011(02)
  • [7]基于数据中心的GIS数据集成系统的设计[D]. 梁国达.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8]移动空间数据组织与自适应定位地图服务研究[D]. 张爱国. 福州大学, 2010(04)
  • [9]基于Java的WebGIS的研究与实现[D]. 陈春平.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5)
  • [10]基于Oracle Spatial的湖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D]. 赵源.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基于ORDBMS的GIS空间数据管理模式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