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车身涂装生产线的“三废”处理及能源的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亚静[1](2020)在《家电涂装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研究 ——以合肥河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电涂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污染较为严重、物料能源消耗较高的行业,这些负面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是针对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的环保战略,清洁生产审核是各行业贯彻国家清洁生产政策的有效方法。家电涂装生产过程不仅能源消耗高,而且污染排放问题也较为严重,家电涂装企业作为典型的“双有”企业,必须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本文通过分析家电涂装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特点及必要性,以合肥河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严格按照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和方法,对清洁生产审核在家电涂装企业中的应用进行实践研究。在对企业现场进行考察和调研后,参考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现状以及存在的清洁生产潜力,确定审核重点为彩印线的彩板车间;根据物料平衡和水平衡,从8个方面对废弃物产生原因及物料、能量损失情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并对产生的中/高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总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后的成果:(1)方案实施完成后,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每年节水7868 t、节约天然气105万m3、减少脱脂剂使用量96 t、减少稀释剂使用量48.9 t;在减污增效方面,每年减少废油脂的产生量约19 t、减少废桶类危废产生量约为2.4 t、减少纯水制备浓水排放量约1095.8 t、减少碱性废水产生量约1870 t、减少VOCs气体产生量48.9 t、减少VOCs有组织排放量40.79 t以及无组织排放量313.21 t,除环境效益显着外,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63.039万元。(2)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由审核前的Ⅲ级水平在审核后达到Ⅱ级水平;制定的近期清洁生产目标全部完成;根据审核后的企业状况制定出下一步的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实现企业的持续性清洁生产。本研究将清洁生产相关理论知识与应用案例结合,通过对具体家电涂装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家电涂装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宏观上,经现场考察,对企业生产工艺做初步了解后,进行审核前的准备工作:在企业内部进行清洁生产知识宣传与培训,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中;号召各部门领导人组建清洁生产审核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审核工作按照制定的清洁审产审核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微观上,将资料查阅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从企业的产品产量、原辅材料和能源消耗、工艺流程、设备、产排污现状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等方面入手,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使审核工作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设置合理的清洁生产审核目标,对审核重点进行物料平衡分析;找出与行业评价指标水平存在的差距,并根据产排污原因分析和物料、能量损失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总结方案实施完成后的效果;对下一步清洁生产计划进行归纳,使企业实现持续清洁生产。合肥河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清洁生产审核实践,进一步表明清洁生产是连接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桥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是企业环境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的必由之路。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家电涂装行业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减小企业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影响,同时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本篇论文可以为今后在家电涂装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技术指导。
马毓珩[2](2019)在《客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以宇通客车为例》文中提出客车作为日常生活出行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属于商用车的其中一种。由于客车的生产离不开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客车制造业是弱周期行业。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及修订,改变了我国客车制造业的发展。另外,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原材料价格及人工费用的上升,导致客车制造企业的成本在不断地增加。并且,由于客车行业具有进入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的特点,因此,客车制造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保持核心竞争力,需要在成本管理方面一搏高下。对于客车制造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极其重要。客车具有种类多、小批量生产、尺寸大和拼装工作量繁重的生产特点,这也使得客车制造企业与其他制造企业有所不同,其成本管理自然也与其他制造企业有所出入。另外,考虑到宇通客车常年作为客车制造业的领军者,占有极大地客车市场份额,所以对其的成本管理研究也相对具有代表性及通用性。因此本文以代表性客车制造企业宇通客车为例,从其在采购环节供应商管理到生产过程的管理,再到营销及客户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宇通客车当前成本管理现状,发现其存在与供应商关系不够紧密,议价能力弱、供应商评价体系不全面、生产布局与流程不合理、物料领用统计不严谨、对销售人员缺乏重视、销售渠道不规范、客户管理不明确、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和未能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服务等问题。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分别从加强供应商管理、加强生产成本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营销及客户管理和构建高效率物流运作体系入手,提出合适恰当的成本管理解决对策。本文结合了客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通过对代表性客车制造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和物流环节的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供应链成本管理体系为依据,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另外考虑到客车在当今生活出行中的重要性以及客车制造企业的独特性。由此得出全文的论点:结合供应链的成本管理问题研究对于客车制造企业非常重要,文章具有一定的创新。最后,希望通过对典型客车制造企业的研究,以小见大,从而发现符合客车制造企业发展规律的成本管理方式,改善客车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而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使其他客车制造企业有所参考。
唐铭华,钟锡鸿[3](2018)在《4.0代涂装生产线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简述4.0代涂装生产线特征,概述"工业工程"、"精益生产"、"清洁生产"在涂装生产线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说明高端涂装生产线的规划设计路径。
刘昊天[4](2018)在《新建涂装生产线节能减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涂装生产占总生产能耗的70%左右及大部分排放,节能减排工作非常急迫且效果重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汽车生产车能过剩情况开始出现。在此情况下,汽车涂装车间出现减产或推迟投产现象。而涂装车间作为热非标设备,一旦生产同产能出现大的不匹配,单车能耗就会大幅上升,存在大量浪费。而一旦出现减产现象,并不适合做较大改造来适应新的生产需求。因此,针对产量降低情况下,涂装车间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节能减排,对于现有汽车企业控制成本以及节能减排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某涂装车间能耗的数据分析,对整个涂装产量下降后的能耗情况进行研究,找到能耗问题的关键区域,并对各区域不同类型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首先,通过价值流图方法找出产品生产过程浪费,尤其是产量低于产能后的生产形式变化,并分析生产形式变化后浪费产生的原因以及必要性,并通过生产推进以及生产组织优化进行改善。其次,针对热非标设备的运行特点,还将价值流图分析应用于设备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非生产性浪费进行归类与需求分析,分别进行设备启动优化及设备运行状态优化。此外,对于涂装车间产生的三废,根据其来源及特点进行新工况下的优化。综合来看,涂装车间产量同设计产能不匹配时,由于生产形式的变化以及涂装车间设备的特点,必然会产生能耗的浪费和排放的增加。这些浪费无法彻底避免,通过重新匹配优化可以减轻浪费,提高经济效益。部分优化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改进,得到了很好效果。部分优化涉及改动较大,本文也提出了潜在的智能控制改善方案。在本项目基础上,还通过不同层次的需求分析,得到通用性的节能减排路线图,可用于后续类似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
高鹏[5](2016)在《H公司增城工厂扩大产能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H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由中方和日方各出资50%股份组建而成。目前建成两个工厂(黄埔工厂和增城工厂),占地面积共为160万平方米。作为一个迅速成长并在汽车领域占有一定优势的企业。目前,H黄埔工厂、增城工厂产能合计已达48万,结合目前国内汽车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市场需求及公司中长期产销愿景,现有生产能力已无法满足未来各方需求,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妨碍企业规模效益的实现。需进行产能扩大可行性研究。产能扩大可行性研究是企业重要的决策依据,所研究内容对于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从企业的基本现状、产品的市场可行性及技术可行性、项目投资的财务可行性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出发,对于所涉及的土地、厂房、设备设施、生产产品、产品技术、加工工艺、生产物料、生产流程等因素进行系统的全面分析,从而对经营层的决策判断起到指引作用。本项目坐落于H公司增城工厂现有厂区,位于增城市新塘镇,占地面积为130万平方米,目前生产规模为年产24万辆。作为一个迅速成长并且在汽车领域占有一定优势的企业,H公司一贯秉持着“起步就与世界同步”的现金理念,不断引进日本本田最新技术和车型,把品质领先、技术领先和服务领先的核心思想作为H公司发展战略。H公司在行业内仍将保持较长时间的优势、较大的增长空间和较大的产能需求。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正在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节奏调整步伐,中国乘用车市场也将根据国情的新变化面临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本次研究基于对全球目前主要汽车市场主导国家的轿车发展历史回顾以及深入分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预计未来十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增长空间仍会相对平稳,市场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用户对汽车消费的需求趋向多元化,该项目计划生产目前市场占有率高、技术领先的中级轿车。项目导入本田最新研发的先进技术,包含舒适、环保、安全三大方面,通过激情四射的外型设计、同级车中最强劲的动力组合、最丰富的技术装备以及独具一格的剧院级音乐舱体验,成为一款让驾乘者真正倍感自豪的中级车。新增建设投资估算的范围包括工艺设备投资,及相应配套的公用设施费用、生活服务设施费用,还包括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项目技术转让费按合同有关规定计入投资。本项目在企业原有土地上进行建设,土地费用计入利用原有资产中。本项目,新增建设投资为300000万元,利用企业原有资产为40000万元,新增资金全部企业自筹。基于以上分析,企业具备扩产能力及扩产意图,市场具有较大市场需求和增长空间,项目产品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和技术优势,各项财务目标符合要求,各项风险在可控范围内,综合分析项目具有可行性。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6](2016)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目录(2016)(试行)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台政办发[2016]7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台州湾产业集聚区、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台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目录(2016)(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8月30日台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目录(2016)(试行)一、医药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生产,天然药物生产,新型计划生育药物(包括第三代孕激素的避孕药)生产,满足我国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通用名药物生产,药物新剂型、新辅料生产。
武斌[7](2016)在《汽车涂装生产线烘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逐渐走向成熟,然而,国内汽车品牌与国外品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国内汽车厂商为了提升品牌竞争了,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改进汽车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在汽车制造过程中,烘干是一个关键的工艺环节。温度是烘干工艺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人们对汽车漆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控制方法已显出其控制的局限性。本文以汽车烘房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搭建安全稳定的监控系统为目标,对烘房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烘房控制系统设计包括:电控系统的设计、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上位监控系统的设计三大部分。首先,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方面,介绍了汽车烘房的基本结构,并分别介绍了燃烧加热、循环供热和补新风换热三个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对烘房温度控制系统的固有特性进行分析,确定烘房控制系统是非线性、时变、大滞后、且存在强干扰特性的复杂控制系统;对汽车烘房循环控热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进行试验测定,求取了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其数学模型分别采用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进行仿真研究,发现单纯的采用PID控制很难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而模糊PID控制能增强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对参数时变或模型不够精确的对象相对较好的控制效果;搭建了工控机、PLC控制器、温度传感器、电动调节阀的温度控制系统,并在LabVIEW环境下,编写了模糊PID温度控制程序。电控系统由动力系统和PLC控制系统组成。为了满足烘房系统稳定性的要求,便于故障的检测和排除,动力系统中的控制电路设计采用分开供电的方式;设计了PLC控制系统的线路图,并采用RSLogix5000编程软件编写了系统自动启动与停止、风机控制、故障报警等功能程序。长期稳定运行实践表明,实现了对烘房设备的稳定控制。最后,设计了汽车烘房的上位监控系统。上位监控系统由触摸屏监控系统和工控机监控系统组成。采用FactoryTalk View组态软件编写了触摸屏监控程序,便于在烘房现场直观地查看到烘房的运行状态和对烘房设备进行控制;在LabVIEW环境下,编写了工控机上位监控程序,实现了用户登录、故障信息显示、温度数据记录及历史曲线查询等功能,实现了在中控室对烘房设备与工艺参数进行监控。上位监控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实践表明,监控系统的各项功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李耀芳[8](2015)在《商用车绿色涂装工艺方案设计及其清洁生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之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汽车产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商用汽车在国内的使用寿命明显低于乘用车的使用年限,虽然产销量低于乘用车,但其产销周期很短,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本文旨在结合商用车生命周期短的特性,对商用车涂装油漆外观品质进行正确定位,并结合近几年新兴的涂装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商用车绿色涂装工艺的设计。从产品涂膜质量及清洁生产两个方面考量工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在评价过程中进行相关品质评价及清洁生产评价的研究。本文对现有涂装工艺及涂层质量进行梳理,对近几年提出的新技术新工艺,如薄膜(无磷化)前处理技术、中面涂集成工艺等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明确其各自的特点和使用条件。通过对比国标、企业内乘用车漆膜质量标准和使用年限的关系,摸索出符合目前商用车实际需求的质量标准,避免质量过剩。新技术新工艺联合应用组成两种新型绿色涂装工艺方案,在实验室模拟创建现场工艺条件,制备实验样板并进行性能实验测试,该两种工艺方案都能满足商用车涂装品质的需求。国家尚无明确的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方法,为了评价本文新设计工艺方案的清洁生产水平,本着以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遵循《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结合AHP-Fuzzy的综合评价方法,根据汽车涂装的特点,尝试构建一套汽车制造涂装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和综合评定方法。该评价体系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涵盖了生产工艺和装备指标、资源能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产品特征指标、清洁生产管理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和作业环境指标共8大类;二级指标共30个,其中定性指标15个、定量指标15个,明确各指标的基准值及权重值,从而得出综合评价方法。应用新构建的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对新设计的绿色涂装工艺方案和常规涂装工艺方案进行清洁生产评定。本文设计了两组满足产品质量需求和环保发展的商用车涂装工艺方案,为本企业商用车生产线工艺规划提供基础参考。
狄欣[9](2015)在《车身涂装线能耗优化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对能源的需求在逐年增加。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能耗占比达7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工业节能对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汽车是工业能耗大户,在工业体系中,汽车工业总产值接近我国工业总产值的5%,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单位GDP能耗的数值。因此,针对整车制造企业的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的探究对于全社会的节能意义重大。在汽车行业中,占企业总数的不足5%的整车企业,工业总产值竟然占道全行业的60%左右,能源消耗量占全行业的50%左右。对于整车制造企业而言,由于产品及产量不同,单位产品的能耗会有一定差距,但是,就对于车型相似、产量接近、制造工艺相同的企业,由于企业的规划设计方案不同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差异,单位产品能耗竟相差50%以上。这说明在汽车工厂前期可研及后期运转等方面有潜力可挖。整车制造企业节能技术可从生产工艺以及辅助的电气、给排水、暖通和动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整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中,车身涂装是工艺流程最长、技术复杂程度最高的环节之一,也是耗能最多的环节之一。因此,必须从涂装工艺、涂装设备、涂装管理三大要素出发,实现汽车涂装生产的合理用能,减少环境负荷,为实现整车企业的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在四大工艺生产车间中,涂装车间是耗能和排放主源,所以,针对涂装车间分析耗能的主要来源,提出节能的有效措施,对整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节能减排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基于对整车制造企业各类能源品种的能耗计算,得出各个品种能源的年消耗量,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分析,得出高耗能环节并提出优化措施,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要了解一个整车制造厂主要设施,包括生产系统、辅助及附属设施。生产系统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四大工艺系统,2条大型冲压线、1条开卷落料线、1条柔性焊装线、1条涂装生产线、1条柔性整车装配/整车检测/整车调试生产线,以及动力总成模块、车门模块等模块和分总成的分装线。辅助生产系统建设质量保障、仓储运输、给排水、暖通工程、动力、供配电、照明等系统,新上变压器、空气压缩机、空调机组、冷水机组、水泵、风机等辅助生产设备。附属生产系统主要建设各生产车间、技术中心、生活间、油化库、综合库、联合动力站房、污水处理站、油液品供应站、安检中心、精益中心、路试中心等建筑。其次,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选择适用的计算公式,而后分别计算这些设施的年能源消耗量。再次,基于以上的基础数据,分析各车间及辅助设施的能源消耗占比,各能源品种的消耗占比,找出能源消耗量大的生产环节及生产设备。最后,针对这些耗能大的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并计算采用了这些措施后的年节能量。
王俊[10](2014)在《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清洁生产标准汽车制造业(涂装)》(HJ/T293-2006)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我国汽车涂装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根据清洁生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理论,结合《清洁生产标准汽车制造业(涂装)》(HJ/T293-2006)、行业特点以及汽车涂装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以《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试行稿)为指导,构建了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组成。其中定量指标包括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与产品质量指标,定性指标包括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原材料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健康安全指标与环境管理指标。与现有的《清洁生产标准汽车制造业(涂装)》(HJ/T293-2006)相比,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增设了两个个一级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健康安全指标;根据行业先进企业的调研、国家与行业相关政策标准,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基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评判法分别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值与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弥补了《清洁生产标准汽车制造业(涂装)》(HJ/T293-2006)缺乏综合评价方法的缺陷,对行业清洁生产工作的推进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作用。
二、汽车车身涂装生产线的“三废”处理及能源的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车身涂装生产线的“三废”处理及能源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家电涂装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研究 ——以合肥河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实践概况 |
1.2.1 国外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实践 |
1.2.2 国内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实践 |
1.3 涂装行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 |
2.1 清洁生产简介 |
2.1.1 清洁生产的定义 |
2.1.2 清洁生产的意义 |
2.1.3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与联系 |
2.2 清洁生产审核简介 |
2.2.1 清洁生产审核概念 |
2.2.2 清洁生产审核方法 |
2.2.3 清洁生产审核程序 |
第三章 家电涂装行业的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核 |
3.1 家电涂装行业特点分析 |
3.2 家电涂装工艺流程及产排污情况分析 |
3.2.1 工艺流程 |
3.2.2 产排污及污染治理情况 |
3.3 家电涂装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分析 |
3.4 家电涂装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要点分析 |
3.5 构建家电涂装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 |
3.5.1 评价指标的确立 |
3.5.2 综合评价指数 |
第四章 家电涂装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 |
4.1 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
4.2 预审核 |
4.2.1 企业现状分析 |
4.2.2 产排污原因分析 |
4.2.3 审核前清洁生产水平及潜力分析 |
4.2.4 确定审核重点 |
4.2.5 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
4.3 审核 |
4.3.1 物料平衡分析 |
4.3.2 物料及能量损失原因分析 |
4.4 方案的产生与筛选 |
4.4.1 方案的产生 |
4.4.2 方案的筛选 |
4.4.3 方案的汇总 |
4.5 可行性分析 |
4.5.1 方案F18 车间VOCs收集系统整改 |
4.5.2 方案F19 涂装VOCs治理升级改造 |
4.6 方案实施情况 |
4.6.1 方案实施效果汇总 |
4.6.2 方案完成后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
4.6.3 目标完成情况 |
4.7 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客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以宇通客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
1.2.2 关于制造业企业降低成本方法的研究 |
1.2.3 关于客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客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客车制造工艺 |
2.1.1 概述 |
2.1.2 常见工艺流程 |
2.2 客车制造企业成本及管理 |
2.2.1 客车制造企业成本构成 |
2.2.2 客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客车制造企业成本变动现实特征 |
3.1 我国客车制造企业成本变动背景 |
3.1.1 国家政策调整 |
3.1.2 上下游市场供需变化 |
3.2 我国客车制造企业成本变动内容 |
3.2.1 库存成本逐渐减少 |
3.2.2 研发投入日益增加 |
3.2.3 原材料成本加强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4 宇通客车成本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宇通客车基本情况 |
4.1.1 经营模式 |
4.1.2 供应链结构 |
4.1.3 成本管理战略及方法 |
4.1.4 成本水平 |
4.2 宇通客车成本管理现状 |
4.2.1 采购环节成本管理现状 |
4.2.2 生产环节成本管理现状 |
4.2.3 营销管理现状 |
4.2.4 物流环节管理现状 |
4.3 宇通客车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4.3.1 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2 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3 销售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4 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宇通客车成本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
5.1 成本管理问题解决对策内容框架 |
5.2 宇通客车成本管理问题解决对策内容 |
5.2.1 加强供应商管理 |
5.2.2 加强生产成本全过程管理 |
5.2.3 进一步完善营销及客户管理 |
5.2.4 构建高效率物流运作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4.0代涂装生产线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0代涂装生产线的特征 |
2“工业工程”在涂装生产线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3“精益生产”在涂装生产线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4“清洁生产”在涂装生产线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5 4.0代涂装生产线的国产化 |
6 结语 |
(4)新建涂装生产线节能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研究 |
1.2 国内汽车整车涂装车间能耗与节能研究 |
1.2.1 汽车整车涂装能耗分析 |
1.2.2 汽车整车涂装排放分析 |
1.2.3 汽车整车节能减排方法 |
1.3 本文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能耗问题与分析 |
2.1 涂装车间与工艺设备 |
2.2 能耗情况 |
2.2.1 单车能耗及对比 |
2.2.2 能耗分布及对比 |
2.2.3 重点区域排放情况及对比 |
2.3 车间运行情况 |
2.3.1 生产形式变化研究 |
2.3.2 设备运行情况研究 |
2.4 应用价值流图分析 |
2.4.1 价值流图方法 |
2.4.2 产品生产价值流图 |
2.4.3 设备运行价值流图 |
2.4.4 方法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节能减排工程 |
3.1 车间内生产组织优化 |
3.1.1 生产推进 |
3.1.2 生产组织优化 |
3.2 设备运行优化 |
3.2.1 设备启动优化 |
3.2.2 设备运行状态优化(节能模式) |
3.3 三废优化 |
3.3.1 废水处理优化 |
3.3.2 喷漆室废渣处理优化 |
3.3.3 废气处理研究 |
3.4 风险管理与整改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生产方案研究 |
4.1 喷漆室变频 |
4.2 烘干室控制 |
4.3 设备启动时间优化与探讨 |
4.4 节能减排线路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H公司增城工厂扩大产能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1.1 项目名称 |
1.1.2 企业概况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行性研究概念 |
1.2.2 可行性研究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范围、宗旨和目标 |
1.3.1 编制范围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项目的提出 |
2.1 目前产能情况 |
2.2 当前土地利用情况 |
2.3 项目初步布局设想 |
2.4 劳动定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市场可行性分析 |
3.1 乘用车市场供应分析 |
3.1.1 乘用车产业预测 |
3.1.2 乘用车市场未来预测 |
3.2 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
3.2.1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
3.2.2 乘用车市场需求分析 |
3.2.3 产品市场发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 拟生产产品技术分析 |
4.1.1 2PK车型 |
4.1.2 2WF车型 |
4.1.3 2CG车型 |
4.2 工程设计方案分析 |
4.2.1 设计规划思路 |
4.2.2 新工厂基本组成 |
4.2.3 工作制度及设计年时基数 |
4.2.4 车间工艺 |
4.3 环保节能方案分析 |
4.3.1 项目所在地现状 |
4.3.2 环境保护措施 |
4.3.3 节能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务可行性分析 |
5.1 投资测算 |
5.1.1 估算依据 |
5.1.2 建设内容投资估算 |
5.1.3 流动资金估算 |
5.1.4 项目总投资及投入计划 |
5.2 财务评价 |
5.2.1 财务评价依据 |
5.2.2 评价的基础数据 |
5.2.3 销售额预测 |
5.2.4 总成本估算 |
5.2.5 税金及三项基金 |
5.2.6 财务评价 |
5.2.7 清偿能力分析 |
5.2.8 财务指标计算 |
5.2.9 财务评价指标 |
5.2.10 不确定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风险分析 |
6.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
6.1.1 市场风险 |
6.1.2 技术风险 |
6.1.3 工程风险 |
6.1.4 资金风险 |
6.1.5 质量、劳资和其他风险 |
6.2 风险程度 |
6.3 降低风险的对策 |
6.3.1 市场风险对策 |
6.3.2 采购风险对策 |
6.3.3 销量风险对策 |
6.3.4 投资额上涨的风险对策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7)汽车涂装生产线烘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汽车涂装烘房概述 |
1.2.1 涂装生产线概况 |
1.2.2 烘房的加热的方式 |
1.3 工业温度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烘房工作原理及温度控制系统研究 |
2.1 烘房的基本结构 |
2.2 汽车烘房的工作原理 |
2.2.1 燃烧加热系统工作原理 |
2.2.2 循环供热系统工作原理 |
2.2.3 补新风换热系统工作原理 |
2.3 汽车烘房温度控制系统建模 |
2.3.1 汽车烘房换热装置系统模型的确定 |
2.3.2 系统辨识方法 |
2.3.3 建模实验设计 |
2.4 烘房温度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烘房温度控制算法的研究及仿真分析 |
3.1 汽车烘房温度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分析 |
3.1.1 PID控制原理 |
3.1.2 PID控制的特点 |
3.1.3 模糊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
3.1.4 模糊控制的特点 |
3.1.5 模糊PID控制 |
3.2 烘房温度控制系统中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3.2.1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及模糊化 |
3.2.2 模糊控制规则设计 |
3.2.3 模糊推理与解模糊方法 |
3.3 汽车烘房系统模糊PID控制的仿真研究 |
3.3.1 PID和模糊PID控制的仿真和分析 |
3.3.2 控制对象模型参数改变的影响和分析 |
3.3.3 控制策略抗干扰能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烘房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汽车烘房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 主要硬件选型 |
4.2.1 PLC模块选型 |
4.2.2 温度传感器选型 |
4.2.3 风机选型 |
4.2.4 风机启动方式选择 |
4.2.5 上位机选型 |
4.3 汽车烘房电控系统线路设计 |
4.3.1 控制电源子系统线路设计 |
4.3.2 风机供电与保护子系统线路设计 |
4.3.3 PLC控制系统线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烘房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汽车烘房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1 编程软件RSLogix5000介绍 |
5.1.2 控制器和模块配置 |
5.1.3 PLC控制系统的程序结构 |
5.1.4 主要子程序分析与实现 |
5.2 触摸屏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触摸屏监控界面功能分析 |
5.2.2 触摸屏实际应用画面介绍 |
5.3 LabVIEW上位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3.1 工控机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5.3.2 登录界面设计 |
5.3.3 主界面显示 |
5.3.4 联锁信号 |
5.3.5 故障报警 |
5.3.6 温度记录与历史曲线 |
5.4 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4.1 控制系统的构成 |
5.4.2 LabVIEW环境下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5.4.3 汽车烘房温控系统的软件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已录用学术论文 |
(8)商用车绿色涂装工艺方案设计及其清洁生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体结构 |
第2章 汽车涂装工艺及汽车涂装清洁生产的发展概述 |
2.1 汽车涂装工艺概述 |
2.1.1 汽车涂装的功能及特点 |
2.1.2 汽车涂装涂层结构 |
2.1.3 国内外汽车涂装工艺发展现状 |
2.2 国内外汽车涂装清洁生产的现状概述 |
2.2.1 清洁生产的概念 |
2.2.2 国内汽车涂装清洁生产的发展要求 |
2.2.3 国外汽车涂装清洁生产的相关制度 |
2.3 国内外汽车涂装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的发展概述 |
2.3.1 清洁生产评价体系 |
2.3.2 国内外汽车涂装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第3章 商用车绿色涂装工艺方案设计 |
3.1 先进绿色涂装工艺模块分析 |
3.1.1 无磷化前处理与传统磷化前处理的技术对比分析 |
3.1.2 中面涂集成工艺与常规中上涂工艺的技术对比分析 |
3.1.3 高泳透力电泳与常规电泳的技术对比分析 |
3.2 商用车绿色涂装工艺组合方案 |
3.2.1 无磷化前处理搭配中面涂集成工艺(金属漆) |
3.2.2 无磷化前处理搭配直接免中涂工艺(素色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艺方案质量确认验证及结果 |
4.1 漆膜质量评价项目的选择 |
4.1.1 漆膜品质评价项目选择原则 |
4.1.2 漆膜品质评价项目及指标确定 |
4.2 实验检测方案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条件 |
4.3 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用车涂装工艺方案的清洁生产评价 |
5.1 基于AHP-Fuzzy的汽车涂装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
5.1.1 基于AHP-Fuzzy的汽车涂装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目标 |
5.1.2 基于AHP-Fuzzy的汽车涂装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5.2 基于AHP-Fuzzy的汽车涂装清洁生产评价体系 |
5.2.1 选取评价指标项 |
5.2.2 确定指标项目基准 |
5.2.3 确定指标权重 |
5.2.4 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度 |
5.2.5 综合评价模型 |
5.3 工艺方案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5.4 三种工艺方案的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车身涂装线能耗优化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涂装工艺及其能耗特点 |
2.1 汽车涂装的特点 |
2.2 汽车用涂料 |
2.3 涂装工艺 |
2.3.1 常用的涂装工艺体系 |
2.3.2 汽车车身涂装的质量控制 |
2.4 涂料的选择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能耗分析 |
3.1 汽车制造企业能耗调研 |
3.1.1 工艺方案简述 |
3.1.2 工艺方案节能评估 |
3.1.3 涂装工序主要用能工艺、设备节能评估 |
3.2 能耗计算实例 |
3.2.1 电力消费量统计 |
3.2.2 热力消耗统计 |
3.2.3 天然气消耗统计 |
3.2.4 能源消耗汇总 |
3.3 主要能效指标 |
3.3.1 能耗指标计算 |
3.3.2 与相关能耗指标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节能措施分析与效果评估 |
4.1 现有节能措施 |
4.1.1 生产工艺节能措施 |
4.1.2 辅助及附属设施节能措施 |
4.1.3 节能措施合理及可行性分析 |
4.2 节能措施方案优化(技术方面) |
4.2.1 优化方案 |
4.2.2 节能措施效果评估 |
4.3 节能措施方案优化(管理方面) |
4.3.1 管理机构 |
4.3.2 管理制度 |
4.3.3 管理措施 |
4.3.4 能源管理系统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清洁生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我国汽车涂装行业现状研究 |
2.1 我国汽车涂装行业现状 |
2.1.1 汽车涂料的发展现状 |
2.1.2 涂装前处理工艺现状 |
2.1.3 汽车涂装工艺现状 |
2.2 《清洁生产标准汽车制造业(涂装)》(HJ/T293-2006)分析 |
2.2.1 标准适应范围分析 |
2.2.2 各级指标分析 |
3 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
3.2 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分析 |
3.2.1 汽车涂料的优化 |
3.2.2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优化 |
3.2.3 涂装工艺的优化 |
3.3 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1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及指标 |
3.3.2 指标的定义 |
3.4 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
3.4.1 基准值确定的方法 |
3.4.2 定量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
3.4.3 定性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4.1 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
4.2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2.2 建立判断矩阵 |
4.2.3 权重值的确定 |
4.3 综合评价方法 |
4.3.1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
4.3.2 综合评价等级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实例验证 |
5.1 企业概况 |
5.1.1 生产概况 |
5.1.2 生产技术 |
5.1.3 工艺材料 |
5.2 现状调查 |
5.3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析 |
5.3.1 计算结果 |
5.3.2 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现状综合评述 |
5.4 实例应用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汽车车身涂装生产线的“三废”处理及能源的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家电涂装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研究 ——以合肥河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D]. 吕亚静. 安徽大学, 2020(07)
- [2]客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以宇通客车为例[D]. 马毓珩. 东华大学, 2019(03)
- [3]4.0代涂装生产线规划设计[J]. 唐铭华,钟锡鸿. 日用电器, 2018(05)
- [4]新建涂装生产线节能减排研究[D]. 刘昊天.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H公司增城工厂扩大产能可行性研究[D]. 高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6]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目录(2016)(试行)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11)
- [7]汽车涂装生产线烘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武斌. 江苏大学, 2016(11)
- [8]商用车绿色涂装工艺方案设计及其清洁生产评价[D]. 李耀芳. 清华大学, 2015(03)
- [9]车身涂装线能耗优化问题探究[D]. 狄欣. 吉林大学, 2015(06)
- [10]汽车涂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俊. 重庆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