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皂素的应用与开发技术

茶皂素的应用与开发技术

一、茶皂素的应用开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於筱岚[1](2020)在《茶叶皂素高效制备及茶皂素在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双重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鲜叶制成的饮料甘爽鲜醇,具有抗氧化等多种功能,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然而,由于国内茶叶市场消费能力不足,生产与消费脱节,茶叶产能相对过剩现象出现。与此同时,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现代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重金属镉是我国土壤污染中最严重的无机污染物。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面临修复效率偏低的问题。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重金属的生物利用率,进而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效率,而茶树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茶皂素,正是一种天然的表面活性剂。本论文针对茶叶产能相对过剩和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率偏低的问题,以茶叶皂素为研究对象,证实了从茶树叶片中提取茶皂素的可行性,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制备茶叶皂素的方法,揭示了茶叶皂素在茶树中的分布与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了茶叶皂素与茶籽皂素在作为表面活性剂时具有相同性质;通过独立的土壤实验与水培实验,揭示了茶皂素在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双重作用,证实了茶皂素在含镉污水植物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实现了茶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并通过应用茶皂素,提高了重金属镉的生物利用率,进而达到了提高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率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超声波辅助水提取法和丙酮沉淀法,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可用于工业制备茶叶皂素的方法,并证实了从茶树叶片中提取茶叶皂素的可行性。通过反应曲面法和单变量实验法对茶叶皂素的超声波辅助水提取法和丙酮沉淀法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茶叶皂素超声波辅助水提取法在实验范围内的最优液固比75 mg/L、最优超声波功率78 w、最优提取温度60℃和最优提取时间即超声波作用时间20 min,以及丙酮沉淀法的最优丙酮-提取液比0.1;优化后,茶树品种鸠坑早提取液中茶叶皂素浓度3.83±0.0553 mg/m L,纯化后茶叶皂素粉末纯度76.5%±1.13%,其得率23.0%显着高于相同提取条件下茶籽皂素的得率21.3%。(2)揭示了茶叶皂素在茶树中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通过测定不同茶树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采摘季节茶树叶片的茶叶皂素含量,发现茶叶皂素含量与茶树品种、茶树叶片成熟度、茶树叶片采摘季节均相关;萌芽期较晚、叶型较大的茶树品种,同一枝条上,成熟度较高的茶树叶片,茶叶皂素的含量较高。对于新梢第三叶,夏季是提取茶叶皂素的首选季节,对于成熟枝第一叶,秋季是更优的选择;从茶树成熟叶中提取茶叶皂素与春季采摘鲜叶嫩梢没有冲突。(3)基于土壤实验,证实了茶皂素在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第一重作用:茶皂素的添加,显着提高了镉污染土壤中有效态镉的浓度和占的比例。通过获取茶叶皂素和茶籽皂素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测定二者的临界胶束浓度,发现茶叶皂素和茶籽皂素在作为表面活性剂时无显着差别;通过土壤实验,证实了茶皂素具有显着增加镉污染土壤有效态镉浓度的作用,并进行了定量分析:茶皂素浓度和土壤镉浓度间存在显着的相互作用,且为负相关;茶皂素作用时间的影响不显着,但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土壤陈化30天,土壤中镉浓度在25-75mg/kg间时,最优茶皂素作用时间在3-9天内;土壤陈化时间对镉污染土壤中有效态镉浓度无显着影响。与此同时,揭示了重金属铅的存在干扰了茶皂素提高土壤有效态镉比例的作用,重金属铅的存在,显着缩短了茶皂素的有效作用时间。(4)基于水培实验,揭示了茶皂素在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第二重作用:茶皂素在不改变土壤重金属镉形态的前提下,可以促进镉积累植物马齿苋对镉的根际吸收。通过独立的水培实验,发现:0.015%茶皂素溶液的添加,显着提升了马齿苋对镉的吸收能力。茶皂素具有在含镉污水植物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

潘如军[2](2019)在《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室内抑制作用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文中认为为拓展茶皂素的抗虫谱、探索其对甘薯小象甲的控制作用以及发掘茶皂素作为杀虫剂防治害虫的潜力。本文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甘薯小象甲对茶皂素的嗅觉忌避率;利用选择性测定法测定了甘薯小象甲对茶皂素的取食忌避率;利用选择性测定法测定了甘薯小象甲对含茶皂素食物的拒食率;采用人工饲料法测定了在茶皂素影响下甘薯小象甲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并开展了茶籽麸和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茶皂素并没有对甘薯小象甲产生显着的嗅觉忌避作用或嗅觉引诱作用。而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具有取食忌避作用,取食忌避率随茶皂素浓度升高而升高,且6h的忌避率高于1h的,取食忌避作用显着;6h时,0.25%、0.5%、1.0%、5.0%、10.0%、20.0%的取食忌避率分别为40.67%、58.14%、77.77%、88.23%、95.00%、97.65%。2.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具有显着的拒食作用,且饲喂时间越长拒食率也越高;72h时,0.25%、0.5%和1.0%的拒食率为52.03%、63.01%和67.54%,5%、10.0%和20.0%的分别为97.14%、96.42%和98.57%。3.甘薯小象甲的卵、幼虫和蛹的历期都在茶皂素影响下而缩短,浓度越高发育历期也越短,且会导致死亡。在1.0%茶皂素作用下幼体发育历期最短,与对照相比缩短了4.01d,幼虫期死亡率也最高,为53.33%。此外,成虫的寿命也因摄入茶皂素后相对于对照显着缩短了23.67d。4.茶籽麸和茶皂素防治田间甘薯小象甲效果显着,茶籽麸根部撒施防效达98.46%,1.0%茶皂素水溶液灌根防效87.49%,稍逊于茶籽麸防效,但两者没有显着差异。5.茶皂素可进入红薯块根内部,在表皮与表皮内1-1.5cm部分均能检测到茶皂素,但在1.5-3cm部分未能检测到茶皂素。本研究结果表明,茶皂素对甘薯小象作用方式多样,对试虫行为和发育都能造成影响,以及实际防治效果良好,用本研究中的结论可以对甘薯小象甲进行防治控制以及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这不仅拓展了茶皂素的抗虫谱,还挖掘了其潜在性能,以及为今后开发茶皂素类杀虫药剂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何荣荣[3](2019)在《海南产茶枯饼成分分析及茶皂素分离提取、抑菌机制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茶枯饼含有各种功能性成分,如茶皂素、多糖、单宁、蛋白质和黄酮类化合物等,它们曾被直接作为燃料或废物丢弃,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本课题运用新型的提取技术-亚临界水,将其中的茶皂素提取出来,使用大孔树脂进行初步纯化,通过清除自由基能力来评价其抗氧化,通过形态观察、酶活性测定、代谢组学等手段阐述其抑菌机理。并将其应用于鸡胸肉的保鲜中,分别建立25℃、4℃、-18℃下沙门氏菌动力学模型,确定货架期模型参数,以期为茶枯饼再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l)对茶枯饼中的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茶枯饼中含总糖27.6%、灰分4.1%、蛋白质16.2%、粗纤维4.5%、粗脂肪13.0%,矿物元素如钾、铝、钙、镁、锰等含量十分丰富,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及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较高,而且茶枯饼残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3.1%。(2)对比了超声辅助醇提取和亚临界水提取茶皂素的提取率,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最佳条件为超声功率159 W、超声时间22 min、乙醇浓度60%、料液比为1:20,在最佳条件下,茶皂素的提取率为29.01%;亚临界提取最佳工艺:时间19min、温度100℃、料液比1:25,在此工艺条件下,茶皂素提取率为31.04%。通过两者的比较发现,亚临界水提取方法效率更高,进一步结合扫描电镜结果,得出亚临界水提法是一种高效,经济和绿色环保的提取茶皂素的方法。(3)对比了 AB-8、X-5、D4020、D101、NKA5种大孔树脂对茶皂素的纯化效果,发现X-5树脂纯化效果最好,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茶皂素在X-5上的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其吸附等温过程进行拟合,发现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度较高。该吸附过程为可自发放热反应,体系放热约为9.27 KJ/mol。茶皂素纯化的最佳条件(Φ30 mmx300 mm,柱体积为60 mL)为:上样量60 mL、上样浓度15.45mg/mL、上样流速1mL/min,依次用蒸馏水、40%乙醇、80%乙醇进行洗脱,洗脱流速为2 mL/min,每个浓度洗脱三个BV。在此条件下茶皂素的纯度由27.68%上升至85.40%,回收率为77.13%。(4)对比了纯化前后茶皂素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差异,发现纯化后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 20%和12%,Fe离子还原能力提高了 249 uM FeSO4当量,Cu离子络合能力提高了 73 uM Trolox。(5)利用最小抑菌浓度比较了茶皂素对几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并且根据细胞生长、蛋白泄露浓度、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及K+浓度等指标,从细胞水平上揭示了茶皂素的抑菌机理:茶皂素能够阻止菌体细胞正常的生长,其中对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效果较明显,最小抑菌浓度均为10 mg/mL,经过茶皂素处理后,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外观轮廓遭到破坏,粘连成团,并且出现塌陷,溶洞等现象,失去原有形状,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对细胞膜和细胞壁均有破坏作用,损坏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改变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透性,导致其阻隔性下降,胞内蛋白质大分子、维持电解质平衡的K+、间隙酶碱性磷酸酶等泄漏到细胞外,干扰了菌体细胞的正常生长繁殖。通过代谢组学的手段对茶皂素的抑菌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茶皂素后对沙门氏菌的代谢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处理组(加入MIC浓度茶皂素)和对照组代谢物差异显着(P<0.05)。从热图和主成分分析图上可以看出,处理组和对照组能很好的区分开来,分成两簇,上调代谢物有19种,其余代谢物均下调。从火山图和箱型图中可以明确看出部分差异代谢物种类和相对含量,主要是-些氨基酸、嘌呤和有机酸等,对其涉及到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可知,涉及的代谢通路共有32条,主要是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甘油磷脂代谢、丙酮酸代谢、嘧啶代谢等,并且上调或者下调的代谢物将会对这些通路产生影响。(6)研究了鸡胸肉在不同储藏温度下(-18℃、4℃、25℃)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发现,在储藏期间,TBA(硫代巴比妥酸)值、TVB-N(挥发性盐基氮)值、pH值、白度、沙门氏菌菌落总数逐渐升高,持水率逐渐下降,品质逐渐劣变,且添加了茶皂素的处理组,鸡胸肉的各组理化指标劣变的速度均低于相同温度下的对照组,说明茶皂素可以抑制鸡胸肉中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有效改善储藏期间鸡胸肉的品质,达到保鲜的作用。进一步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和修正的Logistic模型拟合鸡胸肉中沙门氏菌一级动力学生长曲线,发现修正的Logistic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较高,均大于0.99,说明沙门氏菌在鸡胸肉中的生长情况符合修正的Logistic模型,根据一级动力学模型参数建立二级模型,确定了沙门氏菌的最小腐败量,最终确定了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货架期模型,分别为:SL 处理组=(4.04-N0)/2.718×umax×{ln(-ln[(6.17-N0)/(4.04-No)]-1}SL 对照组=λ-(4.99-N0)/2.718×umax×{ln(-ln[(6.17-N0)/(4.99-N0)]-1}

任泽文[4](2019)在《油茶饼中茶皂素的降解及饲用益生菌的筛选与发酵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茶是我国南方一种具有高价值的经济油料作物,油茶饼是油茶籽提取茶油后的加工剩余物,营养丰富,可用于饲料加工的原料。茶皂素难溶于有机溶剂,提取茶油后绝大部分茶皂素留存在油茶饼中,茶皂素具有抗菌消炎、刺激激素生成、灭螺等作用,是一种天然的表面活性剂。但是茶皂素具有一定的溶血性,对动物红血球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只有少量的茶皂素才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因此,需要对油茶饼中的茶皂素进行处理后才能使其在饲料方向上得以应用。目前处理茶皂素的方法有水提法、溶剂提取法以及辅助方式提取法,这些方法消耗的资源和所需的设备要求比较高,因此,利用微生物降解茶皂素的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益生菌饲料添加剂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饲料加工技术,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很少,但对畜牧养殖改善作用明显。益生菌作为一种无毒、无残留、无抗药性的饲料添加剂,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如何筛选功能性好,对油茶饼利用率高的菌种是有效利用油茶饼的方法之一。本论文以油茶饼为原料,筛选自然环境下能够降解油茶饼中茶皂素的微生物并对其降解效果进行研究;从新鲜的幼猪粪便中筛选出具有一定的益生功能的菌株,并对菌株进行鉴定,探究生物学特性,对固态发酵已降皂茶粕产芽孢的工艺过程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茶皂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利用在自然条件下的发酵油茶饼,筛选出6株具有较强的降解茶皂素能力的菌株;挑选茶皂素降解效果最好的菌株L-2,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鉴定,得到L-2菌株是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对L-2固态发酵降解油茶饼中的茶皂素进行了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黑曲霉降解油茶饼中茶皂素的降解率为93.96%,最佳降解条件为发酵时温度31.3℃,发酵时间103.5 h,初始加酸量为4.57 mL。2.益生菌菌株筛选 以实验室保存的病原菌为靶标菌,从新鲜的幼猪猪粪中,利用80℃耐温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筛选出具有较强拮抗力的CFC-11和MR-1;结合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CFC-11和MR-1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3.益生菌菌株生物学特性 地衣芽孢杆菌CFC-11和MR-1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2株菌的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地衣芽孢杆菌CFC-11和MR-1对于诺氟沙星和庆大霉素有较强的敏感性;地衣芽孢杆菌CFC-11和MR-1均能在胆盐浓度为0.1%~0.4%的培养基中生长;地衣芽孢杆菌CFC-11能在NaCl的浓度为11%以下的培养基中生长;而MR-1能在NaCl浓度为10%以下的培养基中生长;2株地衣芽孢杆菌生长最适pH为6;地衣芽孢杆菌CFC-11和MR-1的芽孢对高温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通过探究地衣芽孢杆菌CFC-11和MR-1的的产酶实验可以得出,2株菌种发酵均可以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混菌发酵培养产酶时酶活更强,当2株菌比例为1:1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达到最大值,此时芽孢数量也能达到最大值1.28×109CFU/g。由此得出,地衣芽孢杆菌CFC-11和MR-1是具有益生潜力的益生菌。4.油茶饼发酵产益生菌 以芽孢数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地衣芽孢杆菌CFC-11和MR-1的混菌发酵培养基成分,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降解茶皂素后油茶饼20 g,葡萄糖3 g,硫酸铵0.5 g,磷酸氢二钠0.25 g,去离子水18 mL,121℃灭菌30 min。通过对地衣芽孢杆菌CFC-11和MR-1的混菌发酵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得到在最佳培养基的条件时,最适发酵温度为31.6 0C,发酵时间为71.1 h,接种量为3.5%,芽孢数达到2.37×1010 CFU/g。

张文婷[5](2019)在《油茶壳中茶皂素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皂素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包括抑制酒精吸收、保护胃肠道、抗高血压、抗渗消炎、抗肿瘤、抗氧化、祛痰止咳、溶血、鱼毒、抑菌等作用。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是中国特有的油料植物。当前对油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茶籽油以及油茶粕的综合利用,极少对油茶壳进行废物利用。而油茶壳中的茶皂素具有绿色、无害、安全性高等特点,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油茶作为海南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对其茶皂素的提取纯化,为开发多种多样的日用品提供了新思路。目的:从油茶壳中提取纯化茶皂素,进行理化性能测试和活性检测,以扩大茶皂素的应用途径,为油茶壳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茶皂素提取工艺参数,确定最佳提取条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双氧水对茶皂素提取液脱色的最佳工艺:选取AB-8大孔吸附树脂和Sephadex G-15分离纯化茶皂素;对纯化后的茶皂素进行抑菌活性的检测。结果:油茶壳中茶皂素含量为7.5%;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可知料液比(g/mL)1:12,浸提时间6 h,浸提温度82℃,乙醇浓度57%为最佳提取条件;经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可知脱色时间60 min、双氧水用量20%、pH=10、脱色温度50℃为最佳脱色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AB-8大孔吸附树脂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量1 BV,上样液25 mg/mL,上样液pH=5,上样流速3 BV/h,洗脱体积4 BV,洗脱流速3 BV/h,洗脱液乙醇浓度95%,洗脱液pH=9。经Sephadex G-15可以得到纯度达到82.5%的茶皂素。茶皂素作用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增大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了细胞的膜结构,使细胞破裂,内容物溶出,起到抑菌作用。

李国武[6](2017)在《茶叶籽茶皂素高效制备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茶皂素是主要存在于山茶科植物(山茶、油茶、茶树等)种子中的一类具有齐墩果烷型结构的五环三萜类皂甙物质,含有亲水性的糖体和疏水性的配体,是一种纯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农业保护、医药、日化、建筑材料等领域。我国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茶叶籽资源丰富,茶皂素在脱油茶叶籽饼粕中的含量达1825%,但因茶叶籽通常作为茶叶生产副产物而使得茶皂素未能有效利用。为此,本研究以茶叶籽饼粕为原料,开展茶叶籽茶皂素高效制备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以期为茶叶籽中茶皂素的工业化分离制备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皂素提取:以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后的饼粕为原料,以乙醇为提取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最优工艺组合验证实验,考察了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温度、时间等因素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20、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温度70℃、提取2小时的最优工艺技术下,茶皂素得率为16.3%,且工艺稳定。同时,以最优乙醇提取工艺技术为基础,对比研究了热水提取、乙醇提取及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三种方法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茶皂素得率、纯度及提取效率上考虑,以乙醇提取较好。(2)茶皂素分离纯化:将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后的饼粕经90%乙醇回流提取、抽滤、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加水稀释配制成料液后,比较研究了D101、AB-8、ADS-17、HPD400、HP2MG、SP70、S-8、CAD-40、H-20及XAD-16N十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料液中茶皂素的静态吸附与解吸效果,筛选了最优树脂,并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验证性实验,优化了最优树脂动态吸附与解吸茶皂素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D101树脂的静态吸附量与解吸率分别达到142.974 mg/g和98.02%,为分离纯化茶皂素的最优树脂;当主要以茶皂素得率为考察对象时,其最优动态吸附与解吸工艺技术为上样质量浓度10mg/mL、上样流速3BV/h、上样体积6BV、乙醇洗脱体积分数80%、洗脱流速3BV/h、洗脱体积5BV,在该工艺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74.25%,纯度为84.30%;当主要以茶皂素纯度作考察对象时,最优动态吸附与解吸工艺技术为上样质量浓度10mg/mL、上样流速4BV/h、上样体积7BV、乙醇洗脱体积分数70%、洗脱流速3BV/h、洗脱体积5BV,在该工艺条件下,茶皂素纯度为97.7%,得率为72.04%;由此说明D101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可应用于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分离纯化的理想树脂。(3)茶皂素体外抗癌活性研究:以分离纯化获得的高纯度茶叶籽茶皂素提取物为原料,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罗丹明123染色后检测细胞荧光强度以及细胞不同浓度处理划痕等方法,研究了茶皂素对Hela人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显示,在30μg/ml的较低浓度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纯度茶叶籽茶皂素提取物处理组表现出(P<0.01)极显着的抗癌活性;在4050μg/ml范围内,高纯度茶叶籽茶皂素提取物对Hela人宫颈癌细胞具有致死作用;说明高纯度茶皂素对防止癌细胞扩散、削弱癌细胞活力甚至杀灭癌细胞具有较好的作用。

李振梅[7](2017)在《亚临界水提取茶油及茶皂素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油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主要的茶油生产国,油茶中不仅富含油脂,还有多种活性成分如茶皂素、茶多酚及茶多糖等。但目前传统油茶籽生产工艺,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得率低、油品质不佳、耗时及油茶籽中的茶皂素和其他副产品也未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开发新的提取方法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油茶籽为对象,开展亚临界水法同步提取茶油及茶皂素的技术研究,探讨亚临界水提取条件对油茶籽中水溶性副产物多糖、多酚及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再分析比较索氏提取、冷榨及亚临界水提取方法对茶油的理化性质的影响,明确亚临界水法提取茶油的优缺点;通过研究茶油在亚临界水中的水解反应过程,建立该反应的动力学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亚临界水法同步提取茶油及茶皂素。以亚临界水为溶剂,开展同时提取油茶籽中茶油及茶皂素的工艺研究。单因素和响应面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3个主要因素对亚临界水提取茶油和茶皂素有显着的影响,影响的大小为: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亚临界水提取茶油及茶皂素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125℃、提取时间32 min、液料比11:1 mL/g、压力3 MPa。最佳提取条件下茶油提取率为(92.06±1.61)%、茶皂素提取率为(72.2±1.06)%。(2)不同提取方法对茶油的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索氏提取法、冷榨法及亚临界水法所得茶油的理化性质。发现亚临界水法提取茶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及碘值等均符合国家标准,茶油品质与冷榨法相近;与索氏提取法相比,亚临界水提取的茶油油品的色泽、透明度,气味,密度、酸价和过氧化值等均更优,说明亚临界水提取茶油的技术可行。(3)亚临界水提取条件对油茶籽中水溶性副产物提取率的影响。分析不同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液料比对水溶性副产物多糖、多酚及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试验表明,提取温度对水溶性副产物多糖、多酚及黄酮提取率的影响最大,当提取温度为130℃,提取时间为30 min,液料比为10:1时,多糖、多酚及黄酮的提取率可达到最大值。(4)茶油水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茶油在亚临界水中水解反应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290℃,油水体积比为1:3,反应时间为40 min,转化率高达97%,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茶油在亚临界水中的水解反应平均反应级数α=0.7716,活化能Ea=53.15 kJ/mol,频率因子A=7256.33,茶油水解反应动力学模型-dcA/dt=7256.33e-53.15/RTcA0.7716。

吕琪[8](2017)在《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是茶叶大国,“茶文化”渊源流长,茶叶籽作为茶叶树上结的果实,随之而出的产量巨大。茶叶籽仁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及茶皂素等物质,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都是高档植物食用油。在我国植物食用油短缺的现状下,合理开发茶叶籽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根据油脂和茶皂素在正己烷-乙醇溶液体系内上下两相具有不同的溶解特性,研究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正己烷-乙醇双液相体系将茶叶籽油和茶皂素同时从茶叶籽中提取的工艺,并对茶叶籽油进行了脱酸脱色精制工艺研究,茶皂素进行了纯化工艺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正己烷-乙醇溶液双液相体系浸提茶叶籽同时得到茶叶籽油和茶皂素的实验工艺研究,考察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时间60min,乙醇浓度70%,乙醇正己烷比(w/w)1:2,料液比(w/w)1:5,浸提温度50℃。在此工艺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为茶叶籽油的提取率为77.42%,茶皂素的提取率为43.53%;但该法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提取率不高,提出的油脂颜色深,杂质多,需要外力强制对流进行搅拌才能够浸提出产品,因此有必要对该实验体系进行改进,以获得更高的提取率及产品质量。(2)研究了通过正己烷-无水乙醇萃取茶叶籽浆液形成双液相体系同时得到茶叶籽油、茶皂素、蛋白三种产品,考察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茶叶籽浸泡24h,萃取次数为2,液液比(正己烷:无水乙醇:浆液)(w/w)为2:1:1,萃取温度选30℃,萃取时间为0.5min,茶叶籽油的提取率为95.63%,茶皂素的提取率为52.94%,蛋白的提取率为47.26%。该法实验设备简便,实验操作简捷,浆液分相的时间在1min之内,极大地减少了时间成本,不需要额外添加外力进行强制对流扩散,降低了生产能耗,一次性提出的物质多。而且该工艺茶叶籽油提取率高,得到的茶叶籽油颜色清亮,酸值低。选用正己烷-无水乙醇萃取茶叶籽浆液作为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的最佳工艺体系。(3)对茶叶籽油进行脱酸脱色精制实验并对其各阶段脂肪酸组成及部分理化性质进行检测:采用碱炼法对提取的茶叶籽油脱酸的最佳工艺参数:碱炼温度60℃;碱浓度11%;超碱量0.20%;碱炼15min,茶叶籽油脱酸后颜色变浅,酸值降至0.37mg(KOH)/g;利用脱色剂吸附法对碱炼脱酸后茶叶籽油进行脱色的最佳工艺参数:在活性炭:活性白土为2:1,脱色剂用量5%,脱色时间30min;脱色温度80℃,茶叶籽油脱色率达到66.81%,颜色清亮透明。(4)利用硫酸铵-丙醇双水相体系对茶皂素纯化实验,得到最佳纯化工艺参数:萃取时间20min,硫酸铵质量分数21%、丙醇质量分数23%、pH=7、萃取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茶皂素平均含量为77.12%。将提纯后的茶皂素进行红外测试,其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峰跟标品基本一致,可以判断样品含有茶皂素。

李扬[9](2016)在《茶皂素提取及其洗涤产品的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山茶科多年生木本油料植物,其经过压榨或浸提得到茶油。茶油含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脂肪酸,能够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茶油需求量、产出量的不断增加,油茶加工副产物油茶饼粕也逐年增加。目前,我国油茶饼粕的年产量达到80万t,其利用主要停留在做清塘剂、生活燃料、土地肥料、甚至随意扔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油茶饼粕是油茶籽制油后产生的副产物,其中含有10%30%的茶皂素,茶皂素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去污,发泡,乳化等表面活性。因此,开展油茶饼粕中茶皂素的应用,对拓展油茶副产物资源的加工利用、提高油茶产业附加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油茶饼粕为原料,研究了茶皂素的提取、茶皂素颗粒洗涤剂的制备、茶皂素香皂的制备工艺,并对茶皂素洗涤产品的性能进行了评定,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茶皂素提取工艺: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油茶饼粕中的茶皂素,探讨了液固比、时间、温度、原料粒度对茶皂素得率的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热水浸提法提取茶皂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80℃,浸提时间3.5h,液固比8:1,原料粒度6080目,在此条件下,茶皂素的提取得率为21.85%。2茶皂素颗粒洗涤剂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定:(1)以渗透率为指标,研究茶粕透过无纺布茶包袋,确定油茶饼粕的粒度。以油茶饼粕为吸附载体,研究浸提液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次数、浸提液添加量对茶皂素吸附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出吸附的最佳条件为:以20 g 2030目的油茶饼粕为吸附载体,添加浓度为136.55 mg/mL茶皂素浸提液90mL,吸附3次,吸附时间110 min,在此条件下茶皂素吸附量为330.78 mg/g。(2)对茶皂素吸附物进行热风干燥,研究了干燥温度,物料堆积密度对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对干燥过程进行建模。结果表明:在干燥温度为80℃,物料堆积密度为424 kg/m3时,皂素吸附物的干燥速率最快,干燥至恒重所需的时间为8 h。对数据分析发现,茶皂素吸附物的热风干燥可用Page模型描述,茶皂素吸附物在干燥温度80℃,物料堆积密度424 kg/m3条件下热风干燥模型为ln(-lnMR)=1.386lnt-2.000(80℃,424 kg/m3),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模型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吻合,说明Page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茶皂素吸附物的热风干燥过程,起到预测作用。(3)对茶皂素颗粒洗涤剂的表面性能测定,并与油茶饼粕作比较。结果表明:茶皂素颗粒洗涤剂的去污力、起泡力分别为33.6%,186 mm,较原料油茶饼粕的性能大大提高。3茶皂素香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1)采用INS值与SR值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合油脂配比进行设计,建立制备香皂油脂配比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的遗传算法与线性算法,将数学模型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开发出制造油脂配比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程序。以椰子油、茶籽油、棕榈油为制皂基础油,将三种油脂的INS值按照一定的输入程序输入制皂油脂配比计算机程序中,得到三种油脂配比的最优解为椰子油15%、茶籽油5%、棕榈油80%。(2)以干钠皂的含量为指标,对影响油脂皂化反应的皂化温度、皂化时间、NaOH添加量、搅拌速度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得出皂化反应最佳条件为:皂化温度100℃,皂化时间120 min,30%NaOH添加量60 mL,搅拌速度250 r/min。经验证试验,在优化条件下干钠皂含量为92.36%。(3)以去污力为指标,对茶皂素香皂组分配比进行正交优化,筛选出去污效果较好的配方:脂肪酸盐皂基55%、茶皂素10%、EDTA-2Na 8%、辅助剂(适量的香精、去离子水、甘油)27%。(4)用模糊数学法对制备的茶皂素香皂进行感官综合评判,并测定了茶皂素香的理化指标、表面性能以及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茶皂素香皂的感官综合得分为87.5分,制备的香皂色泽均匀、外形端正、软硬适中、香味宜人、泡沫细腻、用后皮肤光滑舒适。香皂的理化性状测定表明香皂中总有效物、总游离碱、游离苛性碱、水分及挥发物、氯化物含量分别为66.04%,0.144%,0.088%,27.29%,0.445%均达到国家标准;对茶皂素香皂的表面性能测定发现,茶皂素香皂表面性能良好,可以达到使用要求;抑菌试验表明,茶皂素香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抑菌圈直径为16 mm。

任慧璟[10](2016)在《茶皂素的提取、纯化及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我国是产茶大国,油茶资源丰富,具有产量高、分布广、品种多样等特点。在日常生产中,通常从茶籽中榨取茶籽油,但由于成本、技术等原因使得生产后剩余的茶籽粕被当做农业废弃物直接丢弃或焚烧,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事实上,通过压榨法取油后留下的茶籽粕中不仅含有少许茶油和水分,还含有包括茶蛋白、茶多糖、茶皂素、单宁、生物碱等具有实用价值的组分,其中最具应用价值的为茶皂素。茶皂素是一类优秀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近年来其应用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包括日化、食品、环保、水产养殖、建筑等,每个领域都具有相关研究。本文将茶籽粕经过清洗粉碎处理后作为原材料,将水溶液、乙醇水溶液和甲醇水溶液作为提取剂,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原料中提取茶皂素,通过使用三种不同溶剂作为提取溶剂,比较分析各提取得到的茶皂素的纯度、获取率以及样品性状,目的是为了筛选获得提取效果最佳的提取溶剂。通过试验分析,最终选取乙醇水溶液作为提取溶剂,该条件下提取得到的粗茶皂素性状为淡棕色粉末、较易吸湿、吸入鼻腔略有刺激感,获取率为14.07%。进一步利用响应面法对超声辅助乙醇水溶液提取茶皂素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2%、固液比1:8.8、浸提时间2.3h、超声功率700W、超声时间15min,茶皂素获取率可达到14.89%。将初步提取获得的茶皂素继续进行絮凝除杂试验,所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乙酸1%溶液25mL、静置处理时间3h、回流温度70℃、回流时间1h,茶皂素获取率可提升至17.19%。对茶皂素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5%双氧水添加量20mL、丙酮索式抽提时间5h、回流时间1.5h、回流温度60℃,脱色后茶皂素颜色色阶降低至2,获取率提升至18.98%。对自制茶皂素性状表征试验中,通过观察茶皂素样品粉末的纯度、熔点、起泡性、显色反应现象、沉淀反应现象、紫外光谱分析和傅里叶红外波谱光谱分析等试验结果,同时以市售茶皂素样品和标准茶皂素样品作为参照,比较分析三者的试验结果是否存在显着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自制茶皂素与标准茶皂素的各分析结果接近,可证明是同一种物质,且纯度、性状等比市售茶皂素更好,故继续以自制茶皂素作应用性研究。主要应用制作得到的产品及试验结果如下:1)茶皂素牙膏研制:在牙膏配方中,自制茶皂素添加量为2.10%,作为表面活性剂取代原配方中的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并利用基质水合硅石、甘油等辅料来制成牙膏产品,该产品的各项理化及卫生指标均符合我国牙膏国家标准GB8372-2008。除此之外,通过比较分析茶皂素牙膏和其他牙膏对茶渍、咖啡渍等除渍效果后发现,自制茶皂素牙膏对于上述两种常见牙渍的除渍能力在样品组中处中上水平。同时,茶皂素在牙膏膏体中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茶皂素在牙膏中能起到良好的抗菌保藏效果。因此,茶皂素在牙膏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2)茶皂素免水洗手液研制:自制茶皂素添加量为1.50%,在配方中起到表面活性剂、抑菌剂的作用,同时以基质卡波姆、甘油等辅料制作获得免水洗手液,该产品的各项理化与卫生指标均达到了我国特种洗手液国家标准GB19877.1中的相关规定。本产品对于人工混合油污的除油污效果比市售免水洗产品更好,且茶皂素与配方中的乙醇及其他组分互相协同作用后对于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与同类市售产品相同。试验结果表明由茶皂素与乙醇等其他组分协同制作的免水洗手液,其除油污及抑菌等效果可以满足现代人们对于洗手方面的需求。3)茶皂素果蔬清洗剂研制:将茶皂素与烷基糖苷(APG)以质量比1:1进行复配应用,自制果蔬清洗剂的各项理化与卫生指标均达到了我国果蔬清洗剂国家标准GB24691-2009中的规定。本产品对于人工混合油污的除油污效果虽然不如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有效成分的传统型清洗剂,但在对果蔬中农残清除试验中发现,茶皂素制产品对于经甲基毒死蜱和氯氟醚菊酯浸泡后的果蔬中农残清除效果比经市售同类产品或自来水清洗后的效果更好。本文以废弃后的茶籽粕作为原料,提取纯化得到茶皂素并加以应用,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对环境保护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对于茶皂素的应用研究中,首创了将茶皂素作为一种天然表面活性剂分别应用至牙膏、免水洗手液和果蔬清洗剂三种产品中,拓展了茶皂素在日化领域中的应用。本文试验结果表明,由茶皂素制得的三种产品主要的去渍、去油污、去农残能力比市售产品好。因此,关于茶皂素的研究对于日化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茶皂素的应用开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皂素的应用开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茶叶皂素高效制备及茶皂素在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双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茶叶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1.1.2 重金属镉污染土壤修复重要性
    1.2 土壤修复的基本方法
        1.2.1 物理修复
        1.2.2 化学修复
        1.2.3 生物修复
    1.3 茶皂素制备与应用进展
        1.3.1 茶皂素来源
        1.3.2 茶皂素结构与性质
        1.3.3 茶皂素制备方法
        1.3.4 茶皂素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1.4 茶皂素制备应用和重金属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面临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茶叶皂素高效制备方法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样品制备与实验步骤
        2.3.1 茶叶样品制备
        2.3.2 皂素标准曲线建立
        2.3.3 优化方法选取
        2.3.4 水提取法优化
        2.3.5 超声波辅助水提取法优化
        2.3.6 丙酮沉淀法优化
        2.3.7 茶叶皂素粉末干燥与保存
    2.4 模拟软件与数据处理
        2.4.1 Design-Expert软件介绍
        2.4.2 Origin软件介绍
        2.4.3 Matlab软件介绍
        2.4.4 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水提取法优化
        2.5.2 超声波辅助水提取法优化
        2.5.3 丙酮沉淀法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叶皂素含量分布与动态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样品制备与实验步骤
        3.3.1 茶叶样品制备
        3.3.2 茶叶皂素浓度定量分析
        3.3.3 茶叶皂素含量与茶树品种相关性分析
    3.4 数据处理
        3.4.1 相关性分析方法简介
        3.4.2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茶叶皂素含量与茶树品种相关性
        3.5.2 茶叶皂素含量与茶树叶片成熟度相关性
        3.5.3 茶叶皂素含量与茶树叶片采摘季节相关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土壤实验的茶皂素在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样品制备与实验步骤
        4.3.1 茶皂素光谱测定
        4.3.2 茶皂素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4.3.3 茶皂素浓度测定
        4.3.4 土壤样品制备
        4.3.5 茶皂素提高土壤有效态镉浓度定量分析
        4.3.6 重金属铅干扰分析
        4.3.7 土壤有效态镉、铅浓度测定
        4.3.8 土壤各形态镉、铅浓度测定
        4.3.9 土壤镉、铅吸附性测定
    4.4 模拟软件与数据处理
        4.4.1 Design-Expert软件介绍
        4.4.2 统计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茶叶皂素与茶籽皂素光谱差异
        4.5.2 茶叶皂素与茶籽皂素表面张力差异
        4.5.3 实验土壤的镉、铅吸附力
        4.5.4 土壤镉浓度、茶皂素浓度和茶皂素作用时间对土壤有效态镉比例影响
        4.5.5 土壤陈化时间对土壤有效态镉浓度影响
        4.5.6 重金属铅对茶皂素作用干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水培实验的茶皂素在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样品制备与实验步骤
        5.3.1 茶皂素溶液浓度测定
        5.3.2 基础水培液配制
        5.3.3 水培马齿苋制备
        5.3.4 水培实验
        5.3.5 水培液镉浓度测定
        5.3.6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镉处理与茶皂素处理对马齿苋根、叶干生物量的影响
        5.4.2 茶皂素处理对马齿苋吸收重金属镉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室内抑制作用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概况
        1.1.1 植物源杀虫剂的概念
        1.1.2 植物源杀虫剂资源
        1.1.3 植物源杀虫剂的利用
        1.1.4 植物源杀虫剂的有效成分
        1.1.5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
    1.2 茶皂素概况
    1.3 茶皂素的生防应用与研究
        1.3.1 水产养殖领域
        1.3.2 医药领域
        1.3.3 农药领域
    1.4 甘薯小象甲的概况
        1.4.1 甘薯小象甲发生与为害现状
        1.4.2 甘薯小象甲的发育特性
        1.4.3 甘薯小象甲寄主和取食特性
    1.5 甘薯小象甲的防治现状
        1.5.1 农业防治
        1.5.2 化学防治
        1.5.3 性激素诱杀
        1.5.4 昆虫不育技术
        1.5.5 生物防治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甘薯
        2.1.3 供试虫源
        2.1.4 甘薯小象甲的人工饲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嗅觉忌避作用
    2.4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取食忌避作用测定
    2.5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拒食作用测定
    2.6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2.6.1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幼体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2.6.2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成虫寿命的影响
    2.7 茶籽麸和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防效作用
        2.7.1 试验环境
        2.7.2 种植方法
        2.7.3 施药方法
        2.7.4 调查方法
    2.8 茶皂素在红薯内部的消解动态
        2.8.1 样品处理方法
        2.8.2 红薯样品的前处理
        2.8.3 红薯基质茶皂素标准曲线的制定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嗅觉忌避作用
    3.2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取食忌避作用试验结果
    3.3 拒食作用测定结果
    3.4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3.4.1 对幼体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3.4.2 对成虫寿命影响的试验结果
    3.5 茶籽麸和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药效评价
    3.6 红薯中茶皂素的吸收情况
        3.6.1 红薯基质的茶皂素标准曲线
        3.6.2 红薯中茶皂素吸收情况
4 讨论与总结
    4.1 讨论
        4.1.1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嗅觉忌避作用
        4.1.2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的取食忌避和拒食作用
        4.1.3 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发育及生存的影响
        4.1.4 茶籽麸和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防治效果
        4.1.5 施用茶皂素对红薯以及土壤有何影响
    4.2 总结
    4.3 展望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海南产茶枯饼成分分析及茶皂素分离提取、抑菌机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茶皂素介绍
        1.2.1 茶皂素结构与性质
        1.2.2 茶皂素功能研究进展
        1.2.3 茶皂素分离纯化方法研究现状
    1.3 茶皂素应用
        1.3.1 茶皂素在日化方面的应用
        1.3.2 茶皂素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1.3.3 茶皂素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3.4 茶皂素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3.5 茶皂素在建材方面的应用
    1.4 食品安全现状
    1.5 茶皂素抑菌机理研究
    1.6 代谢组学的介绍
    1.7 微生物生长模型及货架期模型
    1.8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8.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本文创新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茶枯饼的粉碎
        2.3.2 成分测定
        2.3.3 茶皂素提取方法对比
        2.3.4 茶皂素纯化动力学及其工艺研究
        2.3.5 茶皂素抗氧化能力测定
        2.3.6 茶皂素抑菌性能研究
        2.3.7 茶皂素基于代谢组学的抑菌机理
        2.3.8 茶皂素在鸡胸肉保鲜中的应用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枯饼成分测定
        3.1.1 基础成分表
        3.1.2 茶枯饼中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3.1.3 茶枯饼中矿物质元素组成与含量
        3.1.4 茶枯饼残油酸价、过氧化值及脂肪酸组成
    3.2 茶皂素提取方法对比
        3.2.1 超声辅助醇提取茶皂素
        3.2.2 亚临界水法提取茶皂素
    3.3 吸附动力学与纯化工艺
        3.3.1 大孔树脂的筛选
        3.3.2 吸附动力学曲线
        3.3.3 吸附等温线
        3.3.4 吸附热力学
        3.3.5 动态吸附、洗脱条件的确定
    3.4 茶皂素抗氧化能力分析
        3.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4.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4.3 铁离子还原能力
        3.4.4 铜离子络合能力
    3.5 茶皂素抑菌机制研究
        3.5.1 茶皂素对菌体最小抑菌浓度(MIC)
        3.5.2 茶皂素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5.3 茶皂素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蛋白质的影响
        3.5.4 茶皂素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3.5.5 茶皂素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3.5.6 茶皂素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K~+释放的影响
    3.6 茶皂素基于代谢组学抑菌机理的研究
        3.6.1 差异代谢物的测定和分析
        3.6.2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6.3 部分差异代谢物
        3.6.4 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
    3.7 茶皂素对鸡胸肉保鲜作用研究
        3.7.1 茶皂素对鸡胸肉pH的影响
        3.7.2 茶皂素对鸡胸肉TBA的影响
        3.7.3 茶皂素对鸡胸肉TVB-N的影响
        3.7.4 茶皂素对鸡胸肉白度的影响
        3.7.5 茶皂素对鸡胸肉持水率的影响
        3.7.6 鸡胸肉中沙门氏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和货架期预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油茶饼中茶皂素的降解及饲用益生菌的筛选与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油茶饼
        1.1.1 油茶饼概述
        1.1.2 油茶饼中的成分
        1.1.3 油茶饼的直接利用
    1.2 茶皂素的生物毒性及脱毒
        1.2.1 茶皂素的生物毒性
        1.2.2 茶皂素的提取和生物降解
    1.3 益生菌制剂
        1.3.1 益生菌制剂概述
        1.3.2 益生菌饲料添加菌剂的微生物种类
        1.3.3 益生菌的研究现状
    1.4 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4.1 维护动物胃肠道健康的功能
        1.4.2 改善畜舍环境
        1.4.3 改善牲畜产品品质
        1.4.4 替代抗生素的作用
    1.5 发酵油茶饼在饲料方向上的研究进展
        1.5.1 微生物的发酵方式
        1.5.2 发酵油茶饼在饲料方向上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茶皂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
        2.2.2 培养基
        2.2.3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茶皂素含量及其分析方法
        2.3.2 降解茶皂素菌种的筛选
        2.3.3 菌株的鉴定
        2.3.4 培养条件优化的单因素实验
        2.3.5 黑曲霉降解油茶饼中茶皂素的条件响应面优化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样品的筛选结果
        2.4.2 菌种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2.4.3 培养条件的优化
        2.4.4 重复验证实验
    2.5 结论
3 猪源性益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样品
        3.1.2 培养基及病原指示菌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种的初筛
        3.2.2 菌种的复筛
        3.2.3 菌种的形态学观察
        3.2.4 菌种的生理生化鉴定
        3.2.5 菌种的16S rDNA序列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标菌的分离与筛选
        3.3.2 菌株CFC-11和MR-1的形态学观察
        3.3.3 菌株CFC-11和MR-1生理生化鉴定
        3.3.4 菌株CFC-11和MR-1的16SrRNA基因分子鉴定
    3.4 小结
4 菌株CFC-11和MR-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种子液的培养
        4.2.2 蛋白酶活的测定方法
        4.2.3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方法
        4.2.4 芽孢的计数方法
        4.2.5 菌株的生长曲线
        4.2.6 菌株的抗生素耐受性实验
        4.2.7 菌株的胆盐浓度耐受曲线
        4.2.8 菌株的NaCl浓度耐受曲线
        4.2.9 菌株的pH耐受曲线
        4.2.10 菌株的芽孢温度耐受曲线
        4.2.11 目标菌种产酶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的生长曲线
        4.3.2 菌株的抗生素耐受性实验
        4.3.3 菌株的胆盐浓度耐受曲线
        4.3.4 菌株的NaCl浓度耐受曲线
        4.3.5 菌株的pH耐受曲线
        4.3.6 菌株的芽孢温度耐受曲线
        4.3.7 目标菌种产酶实验
    4.4 小结
5 降解油茶饼产益生菌的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种子液的制备
        5.2.2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单因素实验
        5.2.3 混菌固态发酵中各成分的添加量的确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培养基单因素的确定
        5.3.2 各单因素含量对混菌发酵产芽孢的影响
        5.3.3 正交优化实验
        5.3.4 正交设计实验验证
    5.4 小结
6 降解油茶饼产益生菌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种子液的制备
        6.2.2 混菌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6.2.3 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6.2.4 固态发酵芽孢的计数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培养条件单因素的确定
        6.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6.3.3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6.3.4 响应面Box-Behnken优化设计实验验证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筛选菌株的分子鉴定测序结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油茶壳中茶皂素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茶皂素的结构与性质
        1.1.1 茶皂素的结构
        1.1.2 茶皂素的理化性质
        1.1.3 茶皂素的表面活性
        1.1.4 茶皂素的生物活性
    1.2 茶皂素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现状
        1.2.1 茶皂素的提取方法
        1.2.2 茶皂素的纯化方法
    1.3 茶皂素的开发应用现状
        1.3.1 洗涤行业
        1.3.2 建材行业
        1.3.3 农药行业
        1.3.4 采油采矿行业
        1.3.5 其它用途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创新点
        1.4.1 目的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4.4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菌种
    2.3 仪器与设备
    2.4 油茶壳中茶皂素的制备
        2.4.1 油茶壳主要成分分析
        2.4.2 茶皂素提取方法
        2.4.3 茶皂素单因素浸提实验
        2.4.4 响应面法优化茶皂素提取工艺
    2.5 茶皂素提取液的脱色条件
        2.5.1 茶皂素标准色阶的制作
        2.5.2 茶皂素提取液脱色剂的筛选
        2.5.3 双氧水脱色条件的研究
        2.5.4 茶皂素脱色的正交实验
    2.6 大孔吸附树脂对茶皂素的分离纯化
        2.6.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2.6.2 大孔吸附树脂茶皂素上样液的配置
        2.6.3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茶皂素筛选实验
        2.6.4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解析茶皂素动态影响因素
        2.6.5 葡聚糖凝胶G-15分离纯化
        2.6.6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2.6.7 傅里叶红外光谱
    2.7 茶皂素的抑菌实验
        2.7.1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化
        2.7.2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2.7.3 抑菌圈(DIZ)、最小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7.4 扫描电镜观察
        2.7.5 测定膜通透性
        2.7.6 测定细胞膜完整性
        2.7.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茶壳主要成分分析
    3.2 茶皂素标准曲线
    3.3. 茶皂素提取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
        3.3.1 料液比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3.3.2 浸提时间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3.3.3 浸提温度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3.3.4 乙醇浓度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3.3.5 溶液pH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3.4 响应面提取茶皂素工艺
        3.4.1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茶皂素的工艺条件
        3.4.2 响应面方差分析
        3.4.3 响应面最优条件的验证
    3.5 茶皂素提取液脱色条件的研究
        3.5.1 茶皂素溶液脱色剂的筛选
        3.5.2 时间对双氧水脱色效果的影响
        3.5.3 双氧水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5.4 pH值对双氧水脱色效果的影响
        3.5.5 温度对双氧水脱色效果的影响
        3.5.6 双氧水脱色正交实验结果
    3.6 大孔吸附树脂对茶皂素的分离纯化
        3.6.1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实验结果
        3.6.2 大孔树脂最大上样量的确定
        3.6.3 大孔树脂上样流速的确定
        3.6.4 大孔树脂上样液pH值的确定
        3.6.5 大孔树脂上样液浓度的确定
        3.6.6 大孔树脂洗脱体积的确定
        3.6.7 大孔树脂洗脱流速的确定
        3.6.8 大孔树脂洗脱乙醇浓度的确定
        3.6.9 大孔树脂洗脱pH值的确定
    3.7 葡聚糖凝胶G-15分离纯化结果
    3.8 HPLC分析结果
    3.9 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
    3.10 茶皂素的抑菌实验
        3.10.1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3.10.2 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3.10.3 扫描电镜观察
        3.10.4 菌体膜的通透性
        3.10.5 菌体膜的完整性
        3.10.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茶叶籽茶皂素高效制备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茶皂素研究进展
        1.1 茶皂素的理化性质
        1.1.1 茶皂素的组成和结构
        1.1.2 茶皂素性质
        1.2 茶皂素的制备技术
        1.2.1 茶皂素的提取
        1.2.2 茶皂素的分离纯化
        1.2.3 茶皂素的脱色工艺研究
        1.3 茶皂素的定量分析
        1.4 茶皂素的功能及应用
        1.4.1 茶皂素的表面活性
        1.4.2 茶皂素的生物活性
        1.4.3 茶皂素的应用
    2 抗癌功能成分研究进展
        2.1 癌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2 癌症治疗方法及药物开发
    3 发展趋势
    4 选题目的意义
    5 主要研究内容
        5.1 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5.2 高纯茶叶籽茶皂素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5.3 茶叶籽茶皂素体外抗癌生物活性研究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叶籽茶皂素提取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茶皂素提取单因素实验
        1.3.2 茶皂素标准曲线制作
        1.3.3 计算方法
        1.3.4 茶皂素提取的正交实验
        1.3.5 最优正交实验的验证及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皂素提取单因素实验
        2.1.1 不同料液比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
        2.1.2 不同乙醇体积分数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
        2.1.3 不同提取温度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
        2.1.4 不同浸提时间对茶叶籽茶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
        2.2 正交实验
        2.3 最优正交组合验证性实验
        2.4 乙醇提取与其他提取方法效果比较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茶叶籽饼粕中的茶皂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茶皂素提取液制备
        1.3.2 茶皂素标准曲线的制作
        1.3.3 树脂预处理
        1.3.4 分离纯化茶皂素的最优树脂筛选
        1.3.5 最优树脂动态分离纯化茶皂素的工艺参数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纯化茶皂素最优树脂筛选
        2.1.1 树脂静态吸附茶皂素的最优料液浓度筛选
        2.1.2 不同树脂静态吸附与解吸茶皂素的效果比较
        2.1.3 pH值对D101树脂静态吸附茶皂素的效果影响
        2.2 D101树脂动态分离纯化茶皂素的工艺参数优化
        2.2.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2.3 最优正交组合验证性实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叶籽茶皂素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
        1.2 样品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Hela人宫颈癌细胞传代培养
        1.4.2 MTT法检测Hela细胞活力
        1.4.3 罗丹明123染色检测细胞荧光强度
        1.4.4 Hela细胞划痕生长状态
        1.4.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叶籽茶皂素对Hela细胞活性影响
        2.2 茶皂素处理后对罗丹明123染色细胞荧光强度的影响
        2.3 茶皂素处理对细胞划痕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亚临界水提取茶油及茶皂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油茶及茶油
        1.1.1 油茶概述
        1.1.2 茶油的主要成分
        1.1.3 茶油的提取方法
        1.1.4 茶油的应用
    1.2 茶皂素
        1.2.1 茶皂素概述
        1.2.2 茶皂素的提取方法
        1.2.3 茶皂素的应用
    1.3 亚临界水萃取技术
        1.3.1 亚临界水萃取原理
        1.3.2 亚临界水萃取装置
        1.3.3 亚临界水萃取的影响因素
        1.3.4 亚临界水萃取技术在油料植物中的应用
        1.3.5 亚临界水萃取强化技术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
2 亚临界水提取油茶籽中茶油及茶皂素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分析检测方法
        2.3.2 亚临界水提取方法
        2.3.3 实验设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油茶籽原料基本成分
        2.4.2 单因素试验
        2.4.3 亚临界水提取茶油及茶皂素最佳工艺条件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3 不同提取方法的茶油的理化性质的比较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索氏提取法
        3.3.2 茶油品质检测
        3.3.3 茶油GC-MS分析
        3.3.4 茶油傅立叶红外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4 不同亚临界水提取条件对油茶籽多糖、多酚及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亚临界水提取条件下水溶性样品的制备
        4.3.2 多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4.3.3 多酚含量标准曲线测定
        4.3.4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作
        4.3.5 样品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提取温度对多糖、多酚及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4.4.2 不同提取时间对多糖、多酚及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4.4.3 不同液料比对多糖、多酚及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4.5 讨论与小结
5 茶油在亚临界水中水解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主要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原理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茶油水解反应的影响
        5.4.2 反应温度和油水体积比对茶油水解反应的影响
        5.4.3 反应时间和油水体积比对茶油水解反应的影响
    5.5 茶油亚临界水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5.5.1 反应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5.5.2 确定茶油水解反应动力学模型
    5.6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茶叶籽概况
    1.3 茶叶籽油简介
        1.3.1 茶叶籽油组成
        1.3.2 茶叶籽油营养价值及功效
    1.4 茶油的提取工艺
        1.4.1 压榨法
        1.4.2 浸提法
        1.4.3 水剂法
        1.4.4 水酶法
        1.4.5 超临界CO2萃取法
        1.4.6 亚临界流体萃取法
        1.4.7 超声波提取法
    1.5 茶油的精制工艺
        1.5.1 茶油脱酸工艺
        1.5.2 茶油脱色工艺
        1.5.3 茶油除臭工艺
    1.6 茶皂素简介
        1.6.1 茶皂素结构及性质
        1.6.2 茶皂素的应用
    1.7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
        1.7.1 水提取法
        1.7.2 有机溶剂机浸提法
        1.7.3 混合溶剂浸提法
        1.7.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7.5 微波辅助提取法
    1.8 茶皂素的精制工艺
    1.9 研究的主要内容
    1.10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茶叶籽中各成分的测定
        2.2.2 正己烷-乙醇溶液双液相体系浸提茶叶籽工艺研究
        2.2.3 正己烷-无水乙醇萃取茶叶籽浆液形成双液相体系工艺研究
        2.2.4 茶叶籽油精制
        2.2.5 茶皂素提纯与检测
第三章 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茶叶籽组分测定结果
        3.2.1 茶叶籽中各组分含量
        3.2.2 茶皂素含量的测定
    3.3 正己烷-乙醇溶液双液相体系浸提茶叶籽研究
        3.3.1 乙醇浓度的影响
        3.3.2 醇烃比的影响
        3.3.3 料液比的影响
        3.3.4 浸提温度的影响
        3.3.5 浸提时间的影响
        3.3.6 浸提次数的影响
        3.3.7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3.4 正己烷-无水乙醇萃取茶叶籽浆液形成双液相体系研究结果
        3.4.1 浸泡时间的影响
        3.4.2 液液比例的影响
        3.4.3 震荡萃取时间的影响
        3.4.4 萃取温度的影响
        3.4.5 萃取次数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机理研究
    4.1 物质的浸提过程分析
        4.1.1 分子扩散
        4.1.2 对流扩散
    4.2 正己烷-水-乙醇体系液液平衡相图分析
第五章 茶叶籽油脱酸脱色精制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工艺原理
        5.2.1 茶叶籽油脱酸工艺原理
        5.2.2 茶叶籽油脱色工艺原理
    5.3 茶叶籽油碱炼脱酸工艺实验结果
        5.3.1 碱炼温度的影响
        5.3.2 碱浓度的影响
        5.3.3 超碱量的影响
        5.3.4 碱炼时间的影响
        5.3.5 正交实验的设计及结果
        5.3.6 脱酸后茶叶籽油理化性质
    5.4 茶叶籽油脱色实验
        5.4.1 茶叶籽油波长扫描结果
        5.4.2 脱色剂配比的影响
        5.4.3 脱色剂用量的影响
        5.4.4 脱色时间的影响
        5.4.5 脱色温度的影响
        5.4.6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5.4.7 脱色后茶叶籽油理化性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茶皂素纯化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双水相纯化茶皂素原理
    6.3 粗茶皂纯度检测
    6.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硫酸铵/丙醇双水相相图
        6.4.2 硫酸铵质量分数的影响
        6.4.3 丙醇质量分数的影响
        6.4.4 pH的影响
        6.4.5 萃取时间的影响
        6.4.6 萃取温度的影响
        6.4.7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茶皂素理化性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茶皂素提取及其洗涤产品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油茶概述
    1.2 茶皂素概述
        1.2.1 茶皂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2.2 茶皂素的功能特性
        1.2.3 茶皂素的提取方法
    1.3 茶皂素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立题依据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茶皂素测定分析方法的研究
        2.3.1.1 茶皂素标准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3.1.2 茶皂素标准曲线的制作
        2.3.1.3 茶皂素含量的测定
        2.3.1.4 精密度实验
        2.3.1.5 加标回收率实验
        2.3.1.6 显色稳定性试验
        2.3.2 油茶饼粕茶皂素的水提工艺研究
        2.3.2.1 原料粒度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2.3.2.2 液固比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2.3.2.3 温度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2.3.2.4 浸提时间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2.3.2.5 茶皂素水提工艺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2.3.3 茶粕-茶皂素吸附工艺的研究
        2.3.3.1 载体粒度的选择
        2.3.3.2 浸提液浓度对茶皂素吸附量的影响
        2.3.3.3 浸提液体积对茶皂素吸附量的影响
        2.3.3.4 吸附时间对茶皂素吸附量的影响
        2.3.3.5 吸附次数对茶皂素吸附量的影响
        2.3.3.6 茶皂素吸附正交优化实验
        2.3.4 茶皂素吸附物热风干燥工艺研究
        2.3.4.1 干燥温度对茶皂素吸附物品质的影响
        2.3.4.2 干燥温度对茶皂素吸附物干燥特性的影响
        2.3.4.3 堆积密度对茶皂素吸附物干燥特性的影响
        2.3.4.4 热风干燥数学模型的建立
        2.3.5 油茶茶皂素颗粒洗涤剂去污实验研究
        2.3.6 茶皂素香皂的制备工艺研究
        2.3.6.1 制皂原料油脂的配比优化
        2.3.6.2 脂肪酸盐皂基制备工艺的研究
        2.3.6.3 茶皂素香皂配方设计优化
        2.3.6.4 模糊数学法综合评判茶皂素香皂
    2.4 测定方法
        2.4.1 无纺布袋对茶粕透过率的测定
        2.4.2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2.4.3 去污力的测定
        2.4.4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2.4.5 油脂皂化值的测定
        2.4.6 油脂碘值的测定
        2.4.7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4.8 香皂溶解度的测定
        2.4.9 香皂硬度的测定
        2.4.10 干钠皂含量的测定
        2.4.11 总有效物的测定
        2.4.12 总游离碱的测定
        2.4.13 游离苛性碱的测定
        2.4.14 氯化物的测定
        2.4.15 抑菌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皂素测定分析方法的研究
        3.1.1 茶皂素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1.2 茶皂素标准曲线的制作
        3.1.3 精密度实验
        3.1.4 加标回收实验
        3.1.5 显色稳定性试验
    3.2 油茶饼粕茶皂素提取工艺优化
        3.2.1 原料粒度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3.2.2 液固比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3.2.3 温度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3.2.4 时间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3.2.5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
        3.2.5.1 Placket-Burman实验设计结果与统计分析
        3.2.5.2 二次响应面设计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3.2.5.3 三维响应面图的结果分析
        3.2.6 小结
    3.3 茶皂素颗粒洗涤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3.3.1 茶皂素吸附工艺的研究
        3.3.1.1 载体粒度的选择
        3.3.1.2 浸提液浓度对茶皂素吸附量的影响
        3.3.1.3 浸提液添加量对茶皂素吸附量的影响
        3.3.1.4 吸附时间对茶皂素吸附量的影响
        3.3.1.5 吸附次数对茶皂素吸附量的影响
        3.3.1.6 茶皂素吸附正交优化实验
        3.3.2 茶皂素吸附物热风干燥特性研究
        3.3.2.1 温度对茶皂素吸附物品质的影响
        3.3.2.2 温度对茶皂素吸附物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
        3.3.2.3 堆积密度对茶皂素吸附物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
        3.3.2.4 热风干燥数学模型的建立
        3.3.2.5 干燥模型的验证
        3.3.3 茶皂素颗粒洗涤剂性能评定
        3.3.3.1 茶皂素颗粒洗涤剂去污力实验研究
        3.3.3.2 茶皂素颗粒洗涤剂的表面性能
        3.3.4 小结
    3.4 茶皂素香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3.4.1 制皂油脂的选择及配比优化
        3.4.1.1 制皂油脂的选择
        3.4.1.2 制皂油脂的配比优化
        3.4.2 脂肪酸盐皂基制备工艺优化
        3.4.2.1 搅拌速度对干钠皂含量的影响
        3.4.2.2 反应温度对干钠皂含量的影响
        3.4.2.3 反应时间对皂基中干钠皂含量的影响
        3.4.2.4 NaOH添加量对皂基中干钠皂含量的影响
        3.4.2.5 皂基制备条件正交优化试验
        3.4.3 茶皂素香皂配方优化
        3.4.3.1 脂肪酸盐皂基含量对香皂去污效果的影响
        3.4.3.2 茶皂素含量对香皂去污效果的影响
        3.4.3.3 螯合剂EDTA-2Na含量对去污效果的影响
        3.4.3.4 香皂各组分配比优化实验
        3.4.4 茶皂素香皂性状评价
        3.4.4.1 感官评价
        3.4.4.2 理化指标评定
        3.4.4.3 茶皂素香皂的表面性能评定
        3.4.4.4 茶皂素香皂抑菌活性检测
        3.4.5 小结
4 结果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影响茶皂素提取工艺因素的探讨
        4.1.2 热风干燥工艺的研究
        4.1.3 茶皂素分子表面活性性能的的探讨
        4.1.4 制皂原料油脂的选用与复配探讨
        4.1.5 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探讨
    4.2 结论
5 创新与展望
    5.1 特色与创新之处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茶皂素的提取、纯化及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茶皂素的研究进展
    1.1 茶皂素的简介
        1.1.1 茶皂素的结构
        1.1.2 茶皂素的理化性质
        1.1.3 茶皂素的表面活性
        1.1.4 茶皂素的生物活性
        1.1.5 茶皂素的应用进展
    1.2 牙膏的研究进展
    1.3 洗手液的研究现状
    1.4 果蔬清洗剂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茶皂素的提取及纯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茶皂素含量、获取率的测定
        2.2.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溶剂的选择
        2.2.3 超声辅助乙醇水溶液提取茶皂素的响应面分析试验
        2.2.4 粗茶皂素的絮凝除杂正交试验
        2.2.5 粗茶皂素的脱色正交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茶皂素提取中提取溶剂的选择比较结果
        2.3.2 提取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2.3.3 响应面分析结果
        2.3.4 絮凝除杂的正交试验结果
        2.3.5 脱色的正交试验结果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茶皂素的性状表征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茶皂素样品制备
        3.2.2 茶皂素纯度的测定
        3.2.3 熔点测定
        3.2.4 茶皂素样品的性质测定
        3.2.5 紫外光谱分析
        3.2.6 傅里叶红外波谱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茶皂素纯度、感官性状比较分析结果
        3.3.2 熔点测试结果
        3.3.3 茶皂素产品的定性试验结果
        3.3.4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
        3.3.5 傅里叶红外波谱分析结果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茶皂素在牙膏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试剂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1.4 试验菌株
    4.2 试验方法
        4.2.1 牙膏配方及制作
        4.2.2 牙膏的感官测定
        4.2.3 牙膏的理化性质测定
        4.2.4 牙膏中微生物检验
        4.2.5 牙膏中有毒物质限量测定
        4.2.6 牙膏的除渍能力测定
        4.2.7 牙膏的抑菌能力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茶皂素牙膏的感官测定结果
        4.3.2 理化指标测试结果
        4.3.3 微生物指标测试结果
        4.3.4 有毒物质含量测定结果
        4.3.5 不同牙膏除渍能力的测定结果
        4.3.6 牙膏的抑菌能力测定结果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茶皂素在免水洗手液中的应用
    5.1 材料与试剂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1.4 试验菌株
    5.2 试验方法
        5.2.1 免水洗手液的配制
        5.2.2 洗手液的感官测定
        5.2.3 洗手液的理化及卫生指标测定
        5.2.4 洗手液的微生物指标
        5.2.5 洗手液的除污能力测试
        5.2.6 洗手液的抑菌能力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茶皂素免水洗手液的感官评定结果
        5.3.2 茶皂素免水洗手液理化指标结果
        5.3.3 茶皂素免水洗手液微生物指标结果
        5.3.4 不同免水洗手液除油污能力测试结果
        5.3.6 免水洗手液抑菌能力测试结果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茶皂素在果蔬清洗剂中的应用
    6.1 材料与试剂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
        6.1.3 试验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果蔬清洗剂的配制
        6.2.2 果蔬清洗剂的感官测定
        6.2.3 果蔬清洗剂的理化性质测定
        6.2.4 果蔬清洗剂的微生物指标测定
        6.2.5 果蔬清洗剂的除油污能力测试
        6.2.6 果蔬清洗剂对果蔬农残洗除能力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茶皂素与APG不同比例对除油污率影响比较结果
        6.3.2 不同种类清洗剂的除油污率比较结果
        6.3.3 茶皂素清洗剂的感官评定结果
        6.3.4 果蔬清洗剂的理化指标结果
        6.3.5 果蔬清洗剂的微生物指标结果
        6.3.6 果蔬清洗剂的农残清除能力测试结果
    6.4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硕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茶皂素的应用开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叶皂素高效制备及茶皂素在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双重作用研究[D]. 於筱岚. 浙江大学, 2020
  • [2]茶皂素对甘薯小象甲的室内抑制作用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D]. 潘如军. 广西大学, 2019(01)
  • [3]海南产茶枯饼成分分析及茶皂素分离提取、抑菌机制与应用研究[D]. 何荣荣. 海南大学, 2019(01)
  • [4]油茶饼中茶皂素的降解及饲用益生菌的筛选与发酵条件优化[D]. 任泽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油茶壳中茶皂素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张文婷. 海南大学, 2019(06)
  • [6]茶叶籽茶皂素高效制备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D]. 李国武.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7]亚临界水提取茶油及茶皂素的研究[D]. 李振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6)
  • [8]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工艺研究[D]. 吕琪.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1)
  • [9]茶皂素提取及其洗涤产品的开发研究[D]. 李扬.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10]茶皂素的提取、纯化及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D]. 任慧璟.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茶皂素的应用与开发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