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脐血免疫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裕庆[1](2021)在《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与早期婴儿湿疹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婴儿湿疹是最常见的早期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遗传及免疫因素被视为是影响湿疹患病的重要因素。婴儿的免疫系统最早在母亲妊娠期宫内就开始发育,而脐带血的免疫炎性指标反应新生儿最早的免疫功能状态,因此,研究脐带血免疫相关的炎性因子等成分与婴儿湿疹发病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婴儿湿疹的影响因素,对婴儿湿疹的早期防治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已证实IL-13、Eotaxin在湿疹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湿疹患者血液中IL-13、Eotaxin水平显着升高,然而目前关于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与婴儿湿疹关系的研究甚少。本课题研究分析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与早期婴儿湿疹的关系,并探讨影响婴儿湿疹的相关因素。本研究的入选对象来源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0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妇产科出生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64例新生儿,在其出生后采集5ml脐带血放入采血管中,在我院临床医学实验室进行离心后分离上层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记录264例新生儿出生基本信息、问卷调查母亲孕期情况及家族有无相关过敏性疾病史。在婴儿出生后42天进行随访了解是否患有湿疹,对湿疹患儿评估其严重程度,询问母亲哺乳期饮食情况及喂养方式。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的264名新生儿中,脐带血IL-13水平为15.35±11.66pg/ml、Eotaxin水平为107.59±66.32 pg/ml,生后42天随访时有151例婴儿患有湿疹,113例婴儿无湿疹,湿疹患病率为57.2%。根据婴儿是否患有湿疹分为湿疹组和无湿疹组,两组在有无家族过敏史、喂养方式、母亲哺乳期是否进食海鲜、坚果、花生、豆制品、牛羊肉类食物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婴儿的性别、出生身长及体重、胎龄、分娩方式、父亲年龄、母亲年龄及孕期是否体健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组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湿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与婴儿湿疹的发生密切相关。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在有无家族过敏史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家族过敏史对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脐带血IL-13与Eotaxin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分析轻度、中度、重度湿疹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42天婴儿湿疹起病时间进行分为两组,分为1-3周组、3-6周组,两组之间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脐带血IL-13、Eotaxin、家族过敏史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脐带血IL-13、Eotaxin高表达水平及过敏性家族史均是影响湿疹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与婴儿湿疹密切相关,脐带血IL-13、Eotaxin高表达水平是影响婴儿患有湿疹的危险因素。脐带血IL-13、Eotaxin表达水平与婴儿湿疹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家族有过敏史、混合喂养、母亲哺乳期进食海鲜、坚果、花生、牛羊肉、豆制品类食物是影响湿疹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滑雪[2](2021)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儿影响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与正常分娩组产妇的疼痛评分、产程时限、分娩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指标,探索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初产妇,并剔除因急产或不可抵抗因素未能经阴分娩者,共140例,将按照产妇自愿接受硬膜外镇痛原则,分为镇痛组70例、对照组70例。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比较孕妇基本情况、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缩宫素干预与否、羊水性状、产后出血、导尿、尿潴留、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和IL-6、TNF-α IL-1β等指标。绘制产程曲线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宫口扩张和产程时限的影响。结果:1.在进行硬膜外镇痛之前,镇痛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7~8)分、7(6~8)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麻醉后镇痛组在宫口开全和第二产程结束分别为3(2~3)分和(2~3)分,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9(9~10)分;6(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镇痛组总产程[9.59(7.60~13.05)h]长于对照组[8.05(7.05~9.10)h],其中,镇痛组的第一产程[8.75(6.46~11.04)h]与第二产程[1.01(0.75~1.62)h]均长于正常分娩组[7.09(6.25~8.00)h;0.76(0.38~1.1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在潜伏期内每进展1cm所需时限的中位数和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1.6(3.2)h、1.4(2.7)h,对照组为1.5(3.2)h、1.2(2.6)h,宫口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镇痛组活跃期进展[1.1(2.3)h;1.0(2.2)h;0.6(1.1)h;0.4(0.8)h;0.3(0.6)h]明显慢于对照组[1.0(2.1)h;0.8(1.7)h;0.5(1.0)h;0.3(0.5)h;0.2(0.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镇痛组缩宫素的干预率[35例(49.6%)]高于对照组[15例(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镇痛组于潜伏期进行缩宫素干预为7例(20%),于活跃期干预为28例(80%),对照组分别为5例(33%)和10例(67%),镇痛组活跃期干预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尿率、产后尿潴留率、产后出血率、器械助产率及羊水性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镇痛组的Apgar评分在1、5、10分钟分别为9.87±0.66分、9.96±0.36分、9.97±0.17 分,对照组分别为 9.97±0.17 分、9.97±0.17 分、9.97±0.24 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和对照组脐动脉血pH分别为7.29±0.02、7.28±0.02;PCO2 分别为 46.9±7.4mmHg、46.6±5.3mmHg;PO2 分别为19.2±3.3mmHg、18.0±4.1mmHg;Lac 分别为 3.33±0.19mmol/L、3.30±0.20mmol/L;IL-6 分别为 5.67±3.86pg/ml、5.03±2.03pg/ml;TNF-α分别为 3.05±3.55pg/ml、2.17±2.06pg/ml;IL-1β分别为 2.92±0.27pg/ml、2.80±0.2p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分析,脐血pH值、乳酸值与第二产程时间长短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H值与第二产程时限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8,乳酸值与第二产程时限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但与第一产程时限、新生儿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有效降低分娩过程中的疼痛评分。2.硬膜外分娩镇痛会影响活跃期产程进展,并延长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时限,但均未超出正常产程时限。硬膜外镇痛增加缩宫素干预率,活跃期干预率明显高于潜伏期干预率,但不会增加器械助产、产后出血和尿潴留情况的发生。3.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新生儿的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和TNF-α、IL-1β、IL-6浓度均无明显影响,不会导致新生儿不良结局。
赵倩[3](2021)在《TNF-α、IL-6、IL-17、PLAP预测胎膜早破母儿感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1.检测母血、脐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胎盘碱性磷酸酶(placental alkaline phosphatase,PLAP)在正常妊娠、足月胎膜早破(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TPROM)、未足月胎膜早破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PPROM)、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chorioamnionitis,CS)、胎膜早破新生儿围产期感染不同分组孕妇中的表达水平。2.探讨母血、脐血血清TNF-α、IL-6、IL-17、PLAP预测PROM母儿感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方 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PROM患者51例(PROM组),其中胎膜破裂发生时的孕周≥37周者40例(TPROM组),胎膜破裂发生时的孕周<37周者1 1例(PPROM组),选取同期正常妊娠产妇20例为对照组。PROM组患者中未发生临床绒毛膜羊膜炎(clinical chorioamnionitis,CCA)和及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istological chorioamnionitis,HCA)者33例(PROM无CS组),PROM组中发生CCA和/或HCA者18例(PROM合并CS组)。PROM组中未发生新生儿围产期感染者41例(A1组),PROM组中发生新生儿围产期感染者10例(A2组)。所有产妇均在分娩前(胎膜破裂12h以内)抽取外周静脉血3ml,胎儿娩出断脐后采集脐静脉血3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中母血、脐血血清中IL-6、IL-17、TNF-α和PLAP的表达水平。PROM和CCA的诊断标准参考《妇产科学》第九版。研究对象胎盘组织以10%甲醛固定送检我院病理科行病理检查验证HCA,HCA的诊断依据参考《妇产科病理学》。新生儿围产期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第五版《实用新生儿学》。[结 果]1.对照组、TPROM组和PPROM组年龄、孕次、孕前BMI值、孕期增重、入院体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PROM组平均孕周小于IPROM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ROM组与对照组平均孕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2.TPROM 组中母血 TNF-α、IL-6 水平高于对照组(P1<0.001,P2=0.041),脐血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2);PPROM组中母血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20),脐血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29)。IL-17、PLAP在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PROM 组与 TPROM 组间 TNF-α、IL-6、IL-17、PLAP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母血TNF-α、IL-6单项检测诊断TPROM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35、0.698,诊断截断值分别为24.79 pg/ml、8.07pg/ml,灵敏度分别为67.5%、70.0%,特异度分别为90.0%、70.0%;母血TNF-α+母血IL-6两项联合检测诊断TPROM的AUC为0.840,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90.0%;母血TNF-α诊断PPROM的AUC为:0.768诊断截断值为24.79 pg/ml,灵敏度为63.6%,特异度为90.0%;比较AUC得:单项检测时,母血TNF-α诊断TPROM和PPROM的价值较高,联合检测母血TNF-α+母血IL-6两项指标诊断TPROM的价值高于单项检测。3.TPROM组较PPROM组中合并CS者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ROM合并CS组(n=18)母血、脐血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PROM未合并CS组(n=33)和对照组(P<0.05)。PROM无CS组母血TNF-α、脐血IL-6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母血、脐血IL-17、PLAP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诊断PROM合并CS的ROC曲线分析:单项检测时,母血TNF-α、IL-6的AUC分别为:0.763、0.702,诊断截断值分别为:26.19 pg/ml、12.32 pg/ml 时,灵敏度分别为 83.3%、61.1%,特异度分别为 66.7%、81.8%;脐血TNF-α、IL-6的AUC分别为:0.614、0.673,诊断截断值分别为:13.52 pg/ml、11.59 pg/ml,灵敏度分别为 83.3%、72.2%,特异度分别为 39.4%、66.7%;联合检测时:母血TNF-α+IL-6、脐血TNF-α+IL-6两项联合检测的AUC分别为0.747、0.628,灵敏度为77.8%、94.4%,特异度为66.7%、36.4%;母血TNF-α、IL-6+脐血TNF-α、IL-6四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820,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87.9%。比较AUC得:单项检测时母血TNF-α的诊断价值最高,母血中TNF-α的诊断价值最高,脐血中IL-6的诊断价值最高;母血TNF-α、IL-6的诊断价值优于脐血,脐血诊断价值稍差;联合检测母血TNF-α、IL-6+脐血TNF-α、IL-6四项指标的诊断价值高于本实验其他单独或联合检测指标。4.TPROM组较PPROM组中发生新生儿围产期感染者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ROM组中新生儿围产期感染者(A2组,n=10)母血、脐血血清TNF-α、IL-6和IL-17表达水平均高于PROM组中无新生儿围产期感染者(A1组,n=41)和对照组(P<0.05);A1组母血TNF-α、脐血IL-6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母血、脐血PLAP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测PROM患者新生儿围产期感染的ROC曲线:单项检测时,母血TNF-α、IL-6、IL-17 的 AUC 分别为:0.787、0.800、0.735,诊断截断值分别为:26.19 pg/ml、8.75 pg/ml、179.56pg/ml,灵敏度分别为 90.0%、100.0%、60.0%,特异度分别为56.1%、51.2%、85.4%;脐血 TNF-α、IL-6、IL-17 的 AUC 分别为 0.722、0.795、0.829,诊断截断值分别为13.52 pg/ml、14.18pg/ml、53.00pg/ml,灵敏度分别为100.0%、90.0%、80%,特异度分别为39.0%、65.9%、78.0%;联合检测时:母血TNF-α+IL-6两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810,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51.2%;母血TNF-α+IL-6+IL-17三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766,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61.0%;脐血IL-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863,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65.9%;脐血TNF-α+IL-6+IL-17三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866,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80.49%;母血+脐血TNF-α、IL-6、IL-17六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822,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5.6%;比较AUC得:单项检测时脐血IL-17诊断价值最高,母血中IL-6的诊断价值最高,脐血中IL-17的诊断价值最高,母血TNF-α、IL-6的诊断效果优于脐血;脐血IL-17的诊断价值优于母血。联合母血TNF-α、IL-6两项的诊断价值在母血中最高,联合脐血TNF-α、IL-6、IL-17三项指标诊断的价值高于所有指标。5.母血、脐血TNF-α、IL-6、IL-17、和PLAP水平显着正相关。[结 论]1.母血、脐血血清TNF-α、IL-6用于预测PROM母儿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2.母血、脐血IL-17是预测PROM新生儿围产期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的新指标。3.联合检测母血、脐血TNF-α、IL-6、IL-17用于预测PROM母儿感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高于单独检测。4.母血、脐血PLAP在PROM及其母儿感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评估中价值有限。5.若考虑脐血标本采集的局限性,在PROM患者中检测母血TNF-α、IL-6和IL-17对于预测母儿感染相关并发症也有较好的运用价值。
王子奇[4](2021)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IgM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心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的高IgM综合征(hyper IgM syndrome,HIGM)患者临床资料,综合国内外近期临床研究,为临床开展allo-HSCT治疗HIGM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地研究在2009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行allo-HSCT治疗的17例HIG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移植前后临床特征,评价移植时机、方案、并发症、生存预后等临床问题。结果:17例患者均为男性(100%),16例为X-连锁高IgM综合征(X-linked hyper IgM syndrome,X-HIGM),另1例为CD40L自发突变。患者确诊中位年龄为26(6,163)月,移植中位年龄为36(15,178)月。患者主要采用无关供者外周血移植,并接受清髓性预处理(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MAC)。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分别在干细胞回输后第11(9,17)天、第11.5(7,28)天植入。在移植相关毒性并发症中,肝功能损害发生13例,最为常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 GVHD)发生中位时间为14(7,34)天,Ⅱ°及以上发生率为23.5%。3例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 GVHD),发生率为17.6%。患者在移植后100天内病毒阳性率达到82.%,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有11例、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有7例,JC病毒(John Cunningham virus,JCV)感染少见(2/17)但可能导致预后不良。移植后16例患者临床诊断败血症,发生率高达94.1%,11例(68.8%)发生于回输后7天内。3例患者因移植相关并发症在移植后早期不幸死亡。随访中位时间约为2年,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 rate,EF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DFS)分别为(82.35±9.25)%、(70.59±11.05)%、(76.47±10.29)%。单因素分析显示,全相合移植的EFS高于不全相合(P=0.019);全相合无关供者移植的OS、EFS和DFS均显着优于不全相合无关供者(P值分别为0.045、0.001和0.009)。移植后无真菌感染患者的EFS与DFS优于合并真菌感染组,差异显着(P值分别为0.02,0.04)。结论:Allo-HSCT是当前唯一能治愈HIGM的手段,本机构治疗效果已达到国际较高水准。有条件者应早期接受移植治疗。耐受能力较好的患者应接受以BU+CY为基础的MAC。HLA全相合移植与更好的EFS相关。死亡多发生在移植后早期,主要原因是GVHD及感染。肺孢子虫和隐孢子虫感染发生率低可能是国内开展移植治疗的优势之一。严重JCV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失去移植治疗时机,预后欠佳。移植后无真菌感染的患者EFS与DFS均优于合并真菌感染者。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报道,入组样本较少且随访时间有限,未来可纳入新样本并长期随访,仍需更多回顾性分析及前瞻性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宋青芳[5](2021)在《1型糖尿病免疫损伤机制及脐血治疗新进展》文中认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作为儿童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免疫紊乱,引起免疫损伤,导致胰岛炎及自身抗体的产生,胰岛β细胞被破坏,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至绝对缺乏。虽然目前1型糖尿病尚无有效根治办法,但关于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越来越多。脐血作为干细胞的重要来源,未来有望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手段。该文就1型糖尿病免疫损伤机制及脐血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江慧敏[6](2021)在《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高危因素和血清生物标志物探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清髓性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和对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前瞻性研究探索具有潜在预测价值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0月之间,于安徽省立医院首次接受单份UCB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3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以脐血回输的当天为移植后0天。通过观察移植后植入、aGvHD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分析比较Ⅱ-Ⅳ度aGvHD-和aGvHD+患者在人口统计学、移植物和植入特征方面的差异,寻找潜在的高危因素。分析aGvHD的发生对总生存(OS)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影响。2.跟踪观察31例血液病患者在接受清髓性脐血移植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病情况,并于移植后0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收集外周血血清标本,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sST2、REG3α、IL-6、IL-8和TNFR1浓度变化,并分析其与aGvHD为主的移植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1.清髓性UCBT后aGvHD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234例接受UCBT治疗的恶性血液病的患者中,134例为男性,100例为女性,中位年龄为16(IQR,8-32)岁。原发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88.04%)。共106名患者出现aGvHD,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21(IQR,16-29)天,皮肤和胃肠道aGvHD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23.1%(95%CI,17.9-28.7%)和31.6%(95%CI,25.8-37.6%),Ⅱ-Ⅳ度和Ⅲ-Ⅳ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32.5%(95%CI,26.6-38.5%)和24.8%(95%CI,19.4-30.5%)。单因素分析显示:Ⅱ-Ⅳ度aGvHD-和aGvHD+患者在HLA配型相合程度(HR=2.348,P=0.012)、输注的总有核细胞(HR=1.055,P=0.036)、CD34+细胞数量(HR=1.157,P=0.003)和是否发生PES(HR=2.052,P=0.011)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HLA配型低于7/8位点相合(HR=2.924,95%CI,1.389-6.154,P=0.005)、偏高的CD34+细胞数(>1.77×105/kg,HR=1.183,95%CI1.045-1.338,P=0.008)和PES的发生(HR=1.790,95%CI 1.022-3.137,P=0.042)是Ⅱ-Ⅳ度aGvHD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度aGvHD与患者移植相关死亡率的升高(P<0.001)和总生存率的降低(P<0.001)显着相关。2.PES-和PES+组患者UCBT后各时间点上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GvHD+患者的血清sST2和TNFR1水平高于aGvHD-患者,D28 sST2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36)。血清sST2与TNFR1浓度在D0、D21和D28分别表现为低度相关(rs=0.458,P=0.019)、中度相关(rs=0.633,P=0.005)和高度相关(rs=0.821,P=0.023),且均呈现正相关。结论:1.aGvHD是不含ATG清髓性预处理的UCBT后常见的并发症,以皮肤和胃肠道最常累及。2.供受者HLA配型低于7/8相合、输注的CD34+细胞数偏高(>1.77×105/kg)和PES是Ⅱ-Ⅳ度aGvHD的独立危险因素。3.Ⅲ-Ⅳ度aGvHD的发生与移植相关死亡率增加和总体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4.清髓性的脐血移植早期,患者外周血血清中sST2和TNFR1水平呈正相关。5.移植后D28 sST2水平升高与aGvHD的发生密切相关。
章恒[7](2020)在《叶酸水平降低在孕期维生素D缺乏引起子代生命早期生长迟缓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母体孕期维生素D状况与胎儿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但母体孕期不同阶段维生素D状况与子代生命早期生长迟缓的关联及其机制未完全阐明。因此本课题基于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分析母体孕期不同阶段维生素D状况与子代生命早期生长迟缓的关联;分析母体孕期维生素D缺乏对母血叶酸、脐血叶酸和胎盘叶酸转运的影响,并探讨脐血叶酸在母体孕期维生素D缺乏诱发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中的作用。本研究包括两部分。1.孕期不同阶段维生素D状况与子代生命早期生长迟缓的关联。依托中国国家出生队列平台,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和分娩的1193例母婴单胎为研究对象。在孕期不同阶段(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采集孕妇外周血和收集问卷信息;在分娩期采集配对的母血和脐血及收集新生儿出生信息,并定期监测婴幼儿期(1月龄、3月龄、6月龄、8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体重、身长、头围和牙萌出数量等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孕期不同阶段的母血和脐血血清维生素D[25(OH)D]浓度。按血清[25(OH)D]水平分成维生素D缺乏(<50nmol/L)、不足(50-75 nmol/L)和充足组(≥75 nmol/L)。分析孕期不同阶段的母血和脐血血清维生素D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孕期不同阶段的母血和脐血血清25(OH)D浓度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出生头围的关联;分析孕期不同阶段的母血和脐血血清维生素D缺乏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分析孕期不同阶段的母血和脐血血清维生素D缺乏对胎儿宫内和婴幼儿期生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影响;分析孕期不同阶段的母血和脐血血清维生素D缺乏对婴幼儿生长的增长速度和加速度影响。结果显示,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母血及脐血血清25(OH)D浓度分别为42.50、44.80、48.88和55.55(nmol/L);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母血和脐血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75.0%、63.5%、62.3%和47.8%;与孕期维生素D未补充组相比,补充组孕早、晚期母血及脐血中25(OH)D浓度分别增加4.58、6.30和6.78 nmol/L;与春季相比,秋季孕早、中和晚期母血维生素D浓度分别增加3.52、9.78和10.67 nmol/L。LOESS曲线拟合分析发现,孕早期和孕晚期的母血及脐血血清25(OH)D浓度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出生头围均存在线性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与孕早期和孕晚期的母血及脐血血清维生素D浓度充足组相比,维生素D缺乏组胎儿出生体重分别降低0.18、0.21和0.19 kg;出生身长分别降低0.48、0.82和0.62 cm;出生头围分别降低0.55、0.69和0.45 cm。多元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维生素D非缺乏组(≥50 nmol/L)相比,孕晚期母血和脐血维生素D缺乏组(<50 nmol/L)早产发生风险分别增加3.42和6.39倍;孕早、晚期母血和脐血维生素D缺乏组低出生体重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85、6.04和3.46倍;孕早和晚期母血维生素D缺乏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12和2.36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孕早期和孕晚期的母血及脐血血清维生素D缺乏导致胎儿出生时体重、身长和头围降低和男童婴儿早期生长延迟;潜变量二次增长曲线模型分析发现,孕期不同阶段母血血清低25(OH)D浓度降低子代男童婴幼儿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速度,但增加其追赶加速度。2.母体分娩期维生素D缺乏对叶酸水平和胎盘叶酸转运的影响以出生队列中分娩期产妇和胎儿为研究对象,在分娩期采集配对的母血和脐血,同时收集新生儿出生信息,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分娩期母血和脐血血清叶酸水平。分析分娩期母血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母血及脐血叶酸水平关联;分析分娩期母血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母血及脐血叶酸水平影响;分析分娩期母血血清维生素D状况对叶酸胎盘转运效率(脐血/母血叶酸水平比值)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动物、细胞和人群实验研究,分析母体维生素D缺乏对胎盘叶酸转运的影响,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构建孕期维生素D缺乏小鼠模型,分析母体孕期维生素D缺乏对胎盘叶酸转运泵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二,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分析骨化三醇(活性维生素D3)对人胎盘滋养细胞(HTR8/SVneo)叶酸转运泵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三,分析孕妇分娩期维生素D缺乏对人胎盘叶酸转运体泵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脐血叶酸在母体分娩期维生素D缺乏致子代宫内生长迟缓的中介效应。队列研究发现,分娩期母血和脐血叶酸平均浓度分别为19.28和31.77(nmol/L),相关分析发现,分娩期母血维生素D水平与母血叶酸水平(r=0.476,P<0.01)及脐血叶酸水平呈正相关(r=0.338,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分娩期母血维生素D缺乏降低母血和脐血叶酸水平,但不影响胎盘叶酸转运效率。体内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母体孕期维生素D缺乏对胎盘叶酸转运泵(pcft和rfc-1)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发现,不同时点(12、24、36)h和不同剂量(10、100、500)n M组之间活性D3对HTR8/SVneo细胞叶酸转运泵(PCFT和RFC-1)m 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人群实验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孕妇分娩期母血血清维生素D缺乏组胎盘叶酸转运泵(PCFT和RFC-1)m RNA表达水平也无明显差异。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脐血叶酸水平在母体分娩期维生素D缺乏致子代宫内生长迟缓发挥完全中介效应。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孕早期和孕晚期母血及脐血血清维生素D缺乏,不仅降低胎儿宫内生长和增加低出生体重发生风险;而且干扰了男童婴幼儿期生长的速度和追赶加速度。2.母体分娩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母血和脐血叶酸水平正相关;母体分娩期血清维生素D缺乏虽不影响母血叶酸胎盘转运,但降低母血和脐血叶酸水平;母血和脐血叶酸水平降低可能是母体孕期维生素D缺乏诱发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机制。
曹韪凡[8](2020)在《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的T细胞为代表的靶向免疫细胞治疗方案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通过在T细胞中转染并表达人工CAR,促使T细胞可以特异性靶向结合肿瘤表面抗原。同时,利用人工CAR胞内段结构域提供T细胞活化信号,使其成为具有精准靶向性、并持续维持杀伤活性的新一代细胞治疗技术,在多种肿瘤治疗领域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大多数关于CA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细胞,然而伴随而来的细胞因子风暴、脱靶效应等副作用已成为限制CAR-T细胞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副作用或缺陷,促使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以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与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人工CAR的改造研究中。NK细胞属于先天固有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天然免疫屏障中的主要承担者。NK细胞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特殊优势。首先,NK细胞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识别限制,并且无需抗原提呈细胞就可以激活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其次,NK细胞在过继性细胞回输疗法中,体内存活周期短,不会诱发抗移植物宿主反应,相较于T细胞,NK细胞诱发因子风暴反应可控。然而人体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免疫逃逸机制逃避NK细胞非特异杀伤作用,使得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受到了制约。基于以上因素和前期我们在CAR-CIK细胞研究工作中的基础与策略,本次在NK细胞中引入CAR的修饰改造,引导NK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靶向杀伤,同时利用CAR胞内段细胞活化信号结构域的表达来增强免疫细胞自身的活性。以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靶标CD19为靶点,针对不同来源的NK细胞生物学特点,开展了人工CAR胞内段和跨膜区的改造工作。在胞内段优化过程中,将具有NK细胞活化功能的含有IL-15分子、4-1BB细胞共刺激信号分子、CD3 ζ链胞内区分子、CD8引导链和Kozak序列等胞内段活化结构域相关分子序列进行串联整合,融入到CAR结构中,制备特性化针对NK细胞的人工CAR重组质粒,然后通过病毒载体,在体外进行转导,成功构建出带有靶向识别杀伤功能的人工CAR修饰的NK细胞。同时,优化了 NK细胞体外培养与活化体系,为后续大剂量的细胞制备,开展体外、体内试验以及未来临床试验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检验人工CAR修饰细胞的靶向杀伤能力,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杀伤因子检测和流式细胞检测等多种方法,对构建的CAR-CIK、CAR-NK-92、CAR-NK细胞杀伤效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评估。利用药效学,研究分析了我们构建的人工CAR修饰细胞在小鼠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中的靶向杀伤作用以及安全性。结果表明,构建的人工CAR修饰细胞具有明显的靶向杀伤能力和可靠的生物安全性。此外,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和基因表达水平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脐血NK细胞分别在人工CAR载体转导前后以及增殖过程中基因的表达谱变化。结果显示,以CX3CR1为代表的功能成熟的NK细胞基因高表达,而且具有独特的转录特性,探讨了 NK细胞的发育生物学的分子机制,并针对CD19-CAR-NK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再设计与评估。本项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尝试突破人工CAR细胞方法改造非特异性细胞的技术瓶颈,构建出一套创新优化的CAR-NK制备体系,为拓展人工CAR细胞治疗方案提供技术支撑;改造了 CAR胞内段细胞活化信号分子,以及验证了 CD19-CAR-NK细胞的成药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这将有利于CAR相关技术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主要结果:1.构建了基于CAR-T技术的靶向CD19的CAR-CIK细胞、CAR-NK-92细胞制备体系。2.构建了基于脐血来源的NK细胞靶向CD19的新型CAR-NK细胞技术体系。3.体外实验验证了 CD19-CAR-NK具有显着的靶向细胞杀伤功能,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特点,特异性杀伤效果明显。4.探索了 CAR-NK细胞最佳NK细胞转导方法,可使用慢病毒载体或逆转录病毒载体对NK细胞进行转导。通过优化的培养体系培养的NK细胞可以获得更好的转导效率。5.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探讨了脐血NK细胞分别在CAR转导前后以及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变化,以CX3CR1为代表的功能成熟NK细胞基因高表达转录特性。6.B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D19-CAR-NK细胞在回输后第7天抑瘤率为61%,远高于对照组抑瘤率12%。未产生相关毒性以及致瘤致畸等不良情况,验证了 CD19-CAR-NK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有效性。
黄海鑫[9](2020)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期探索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所在中心乙型病毒性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例共87例,其中37例患者自愿选择采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作为实验组(男性30例,女性7例,平均48.95±8.73岁),剩余50例患者选择采取普通内科治疗作为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分别于经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作为随访时间点,随访采用问卷随访调查两组患者移植后/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后一般情况改善情况,同时复查收集患者血清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功能、腹水量等实验室指标评估肝脏功能,以及通过Child-Pugh评分、建立肝硬化模型评分、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评估对比不同时间点肝硬化进展/改善程度。结果:(1)实验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可以得到改善,包括食欲、精神、睡眠、疼痛、黄疸、腹水等,同时生存质量评分可以有效提高,较对照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术后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umol/L)、白蛋白ALB(g/L)、凝血酶原时间PT(s)、腹水深度(cm)、肝脏酶学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U/L)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U/L)、Child-Pugh评分在各随访时间节点均有明显改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u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U/L)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U/L)、凝血酶原时间PT(s)、Child-Pugh评分在各随访时间节点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但腹水深度(cm)、白蛋白ALB(g/L)能在治疗前期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效果有所波动,于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降至与治疗前水平无差异(P>0.05)。且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在腹水深度(cm)及白蛋白ALB(g/L)改善上具有更优异的效果,同时治疗效果更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经移植术后,ICG-R15指标及肝硬化模型FIB-4评分在各个随访时间内均较移植前有较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随访时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本次试验中,实验组37名患者经移植治疗至术后7天出院时无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溶血反应、急性排异反应、脓毒血症、腹腔内出血、胆漏等)。至术后1个月,无并发术区感染、慢性排异反应等不良反应,无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出凝血功能紊乱等门脉高压相关症状。至术后12个月,随访期内实验组患者无并发肝性脑病,无消化道大出血等远期并发症,无因移植相关因素致死亡病例等远期并发症。结论:(1)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新型治疗手段。(2)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减少腹水量,降低患者肝功能Child评分等级,且能延缓并逆转肝硬化进展程度。同时经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
赵媛媛[10](2020)在《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在妊娠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全面分析不同来源(外周血、宫腔血、脐血)以及不同妊娠并发症如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中T细胞亚群,特别是调节性T(Regulatory T,Treg)细胞,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及意义。2.全面分析正常妊娠、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URPL)和GDM中外周血T细胞亚群,特别是Treg细胞,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正常产妇28例,PE产妇25例和GDM产妇2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中T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reg和CD8+Treg细胞)百分比,以及这些细胞上程序化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PD-1)、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i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GITR)、人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的表达水平。2.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妇产科就诊的正常早期妊娠妇女43例,正常中期妊娠妇女33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35例,URPL妇女21例,中期妊娠GDM妇女25例,及同期我院查体中心进行体检的正常非妊娠妇女5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百分比,以及这些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的表达水平。结果:1.(1)与正常产妇相比,PE和GDM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CD4+Treg细胞百分比降低,CD8+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P<0.001);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PD-1和GITR及宫腔血T细胞亚群中PD-1表达水平降低(P<0.001)。(2)正常、PE和GDM产妇中,宫腔血CD4+Treg和CD8+Treg细胞百分比低于外周血和脐血(P<0.01);脐血PD-1+CD4+Treg和PD-1+CD8+Treg细胞百分比低于外周血和宫腔血(P<0.01);外周血GITR+CD4+Treg和GITR+CD8+Treg细胞百分比高于宫腔血和脐血(P<0.01);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HLA-G的表达低于宫腔血和脐血(P<0.01)。2.(1)与非妊娠妇女相比,早、中和晚期妊娠妇女外周血CD4+Treg细胞百分比以及中、晚期妊娠妇女外周血CD8+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P<0.01)。晚期妊娠妇女外周血CD4+Treg和CD8+Treg细胞中PD-1和GITR表达高于早、中期妊娠和非妊娠妇女(P<0.01)。(2)与正常早期妊娠妇女相比,URPL妇女外周血CD4+Treg细胞百分比降低(P=0.04),CD8+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P=0.003);PD-1+CD4+Treg(P=0.02)、GITR+CD4+Treg(P=0.03)和HLA-G+CD4+Treg细胞百分比(P=0.02)降低。与正常中期妊娠妇女相比,中期妊娠GDM妇女外周血CD4+Treg细胞百分比降低,CD8+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P<0.001);HLA-G+CD4+Treg(P=0.008)、PD-1+CD8+Treg(P=0.005)、GITR+CD8+Treg细胞百分比(P=0.006)降低。结论:1.正常妊娠过程中,外周血CD4+Treg细胞和CD8+Treg细胞百分比增加,可能在妊娠免疫耐受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2.PE和GDM患者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CD4+Treg细胞百分比降低,CD8+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可能与PE和GDM的发生有关。3.正常妊娠情况下,脐血和宫腔血T细胞亚群中HLA-G表达升高,可能在维持母胎免疫耐受中起一定作用。4.PE和GDM患者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CD4+Treg和CD8+Treg细胞,URPL患者外周血CD4+Treg细胞以及中期妊娠GDM患者外周血CD8+Treg细胞上PD-1和GITR表达降低,可能与URPL、PE和GDM的发生有关。
二、脐血免疫功能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脐血免疫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与早期婴儿湿疹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otaxin与湿疹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儿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TNF-α、IL-6、IL-17、PLAP预测胎膜早破母儿感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碱性磷酸酶在妊娠及其并发症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IgM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患者资料 |
1.2 移植方法 |
1.3 相关概念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植入 |
2.2 移植相关并发症 |
2.3 生存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IgM综合征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高危因素和血清生物标志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脐血移植方案及流程 |
2.4 aGvHD的定义和分度标准 |
2.5 其他观察指标及定义 |
3.结果 |
3.1 患者、移植物特征及植入结果 |
3.2 UCBT后 aGvHD的发生情况 |
3.3 发生Ⅱ-Ⅳ度aGvHD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3.4 Ⅱ-Ⅳ度aGvHD对预后的影响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探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移植流程 |
2.3 生物标志物的测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患者、移植物特征和移植结果 |
3.2 脐血移植后早期并发症 |
3.3 移植后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叶酸水平降低在孕期维生素D缺乏引起子代生命早期生长迟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一 孕期不同阶段维生素D状况与子代生命早期生长迟缓的关联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研究二 母体分娩期维生素D状况对叶酸水平及胎盘叶酸转运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母体孕期维生素D状况与不良妊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CAR-T的抗肿瘤研究和构建策略 |
1.2 人工CAR的结构 |
1.2.1 胞外抗原结合区 |
1.2.2 胞内细胞信号传导区与跨膜链接区 |
1.2.3 CAR-T的抗肿瘤机制及进展 |
1.3 CAR-T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瓶颈 |
1.3.1 细胞因子风暴 |
1.3.2 脱靶效应 |
1.3.3 实体瘤应用瓶颈 |
1.3.4 转染载体的缺陷 |
1.3.5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与免疫细胞活性维持 |
1.3.6 免疫抑制作用 |
1.3.7 CAR-T细胞来源的限制 |
1.4 NK细胞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研究 |
1.4.1 N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4.2 N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机理 |
1.5 NK细胞在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1.5.1 针对血液肿瘤的N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研究 |
1.5.2 针对实体瘤的NK细胞相关免疫研究 |
1.6 人工CAR修饰的NK细胞构建与研究进展 |
1.6.1 CAR-NK分子靶点 |
1.6.2 CAR改造NK细胞的临床应用 |
1.7 CAR-NK相关的细胞因子介导的内源性NK细胞活化 |
1.8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选择 |
1.8.1 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抗瘤特点研究 |
1.8.2 NK细胞来源与筛选 |
1.9 特异性分子靶点的研究与选择 |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CIK细胞人工CAR改造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细胞株与质粒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2.2.2 CAR-T细胞与CAR-CIK细胞的体外制备和体外扩增培养 |
2.2.3 CAR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2.2.4 病毒转导与检测 |
2.2.5 CAR-T细胞体外扩增 |
2.2.6 CAR-CIK细胞体外扩增 |
2.2.7 细胞计数及细胞形态增殖情况观察 |
2.2.8 CAR-CIK和CAR-T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 |
2.2.9 CAR-CIK和CAR-T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2.2.10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CAR-T细胞和CAR-CIK细胞体外制备和扩大培养 |
2.3.2 设计并构建Psb1576-CD19-CAR重组载体 |
2.3.3 扩增CD19片段重组质粒构建和慢病毒的制备 |
2.3.4 CD19抗原过表达靶细胞稳定株构建 |
2.3.5 CD19-CAR在T细胞中的转导效率和免疫表型 |
2.3.6 CD19-CAR在CIK细胞中的转导效率和免疫表型 |
2.3.7 杀伤后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
2.3.8 CIK和CAR-T细胞体外靶向细胞杀伤能力分析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NK细胞系的人工CAR改造研究 |
3.1 实验细胞株与材料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胶回收 |
3.2.3 表达GFP、IL-15和4-1BB基因的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3.2.4 病毒转导 |
3.2.5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AR阳性细胞比例以及表型分析 |
3.2.6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AR-NK-92细胞杀伤活性 |
3.2.7 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
3.2.8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CAR-NK-92重组质粒的设计 |
3.3.2 CAR-NK-92重组质粒的载体构建 |
3.3.3 CAR-NK-92重组质粒的筛选验证与载体包装和滴度测定 |
3.3.4 CAR-NK-92细胞的构建与免疫表型检测 |
3.3.5 不同浓度条件培养基对NK细胞扩增倍数的影响 |
3.3.6 不同浓度的条件培养基对NK细胞扩增以及活化表型的影响 |
3.3.7 CD19-CAR-NK-92细胞体外靶向识别杀伤能力检测 |
3.3.8 杀伤后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4 脐血来源的NK细胞人工CAR改造研究 |
4.1 实验用细胞材料及试剂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 |
4.2.2 脐血NK细胞分离方法 |
4.2.3 脐血NK细胞体外扩增培养 |
4.2.4 CAR表达载体的改造 |
4.2.5 针对NK细胞改良的CD19-CAR载体转导 |
4.2.6 CAR-NK细胞体外优化培养 |
4.2.7 脐血CAR-NK细胞免疫表型及重要功能性分子表达检测 |
4.2.8 脐血CAR-NK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检测 |
4.2.9 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
4.2.10 体内动物实验 |
4.2.11 过氧化物酶染色法 |
4.2.12 细胞总RNA提取与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
4.2.13 免疫印迹实验 |
4.2.14 细胞单基因测序与生信分析 |
4.2.15 临床研究试验前期方案设计 |
4.2.16 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CAR-NK重组质粒的构建 |
4.3.2 脐血来源的NK细胞筛选与扩增培养 |
4.3.3 重组CD19-CAR载体的转导及转导效率检测 |
4.3.4 CD19-CAR-NK细胞分子表达 |
4.3.5 N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作用的测定 |
4.3.6 杀伤后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
4.3.7 CD19-CAR-NK细胞的动物体内药效检测 |
4.3.8 CD19-CAR-NK细胞的动物体内安全性检测 |
4.3.9 CD19-CAR-NK细胞的动物模型中药代动力学 |
4.3.10 CD19-CAR-NK细胞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
4.3.11 CD19-CAR-NK细胞的基因功能分类分析 |
4.3.12 CD19-CAR-NK细胞的细胞生物学调控 |
4.3.13 临床试验样本病理学分析 |
4.3.14 CD19-CAR-NK细胞临床预实验研究 |
4.3.15 CD19-CAR-NK细胞临床研究前患者样本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5.1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人工CAR的构建及细胞生物学研究 |
5.2 体外非特异性细胞扩增活化体系的优化 |
5.3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选择与理论依据 |
5.3.1 CIK细胞方案 |
5.3.2 NK-92细胞方案 |
5.3.3 脐血NK细胞方案 |
5.4 CAR-NK的体内药效和基因表达谱分析 |
5.5 超越CAR-T的新型CAR-NK的优势与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9)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件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在妊娠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正常、子痫前期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标本收集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收集 |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 统计性分析 |
结果 |
1 正常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 |
2 正常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CD3~+T 细胞、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3 正常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CD4~+Treg细胞和CD8~+Treg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4 子痫前期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 |
5 子痫前期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CD3~+T 细胞、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6 子痫前期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CD4~+Treg细胞和CD8~+Treg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7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 |
8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CD3~+T 细胞、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9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外周血、宫腔血和脐血CD4~+Treg细胞和CD8~+Treg细胞上PD-1、GITR、HLA-G和 CTLA-4 的表达水平 |
讨论 |
第二部分 正常妊娠、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和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标本收集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收集 |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 统计性分析 |
结果 |
1 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 |
2 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CD3~+T 细胞、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3 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CD4~+Treg细胞和CD8~+Treg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的表达水平 |
4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妇女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 |
5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妇女外周血CD3~+T 细胞、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6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妇女外周血CD4~+Treg细胞和CD8~+Treg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7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 |
8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外周血CD3~+T 细胞、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9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外周血CD4~+Treg细胞和CD8~+Treg细胞上PD-1、GITR、HLA-G和CTLA-4 的表达水平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四、脐血免疫功能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脐带血IL-13、Eotaxin水平与早期婴儿湿疹的相关性研究[D]. 林裕庆.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儿影响的探讨[D]. 滑雪. 山东大学, 2021(11)
- [3]TNF-α、IL-6、IL-17、PLAP预测胎膜早破母儿感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研究[D]. 赵倩.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IgM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王子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1型糖尿病免疫损伤机制及脐血治疗新进展[J]. 宋青芳.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02)
- [6]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高危因素和血清生物标志物探究[D]. 江慧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叶酸水平降低在孕期维生素D缺乏引起子代生命早期生长迟缓中的作用[D]. 章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8]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D]. 曹韪凡.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9]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黄海鑫.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检查点分子在妊娠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D]. 赵媛媛.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