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阶──一起状告六媒体索赔三百万的名誉侵权案审结后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谢飞[1](2012)在《新闻监督衍生出的新闻侵权问题与法律应对》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推进,新闻传媒机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突出,同时由此产生的法律诉讼、法律纠纷问题也日益增多。在传媒机构行使新闻监督过程中,必然触及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其中新闻报道中超越法律权限,对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就构成新闻侵权。要实现新闻传媒机构的行为规范,减少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必须加强和完善法律规制工作,其中尤其要重视网络媒体新闻侵权的法律规制。
程金福[2](2007)在《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文中指出反腐倡廉不仅是中共官方维护政治合法性避免危机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维护公共利益免受侵害的需要。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以“舆论监督”的新功能建构,突破了“喉舌论”单一功能的承当;并在反腐倡廉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倡廉报道”、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的三种新报道类型。“倡廉报道”和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形成了中共官方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反腐败宣传的主要模式。而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则主要是大众传媒主动揭露报道腐败,进而推动中共官方对于腐败的查处。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新功能提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上开启了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结构关系上的第一次突破:媒介权力可以不再仅仅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延伸,还可以是来自“群众”的一种对于政治权力的“批评”力量;它动摇了“喉舌论”的关于新闻传媒的单一功能定位,也动摇了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单一的从属性结构关系,这一突破和动摇为此后的中国传媒实践开拓了新路,拓展了空间,并建构了当代中国媒介权力监督党(政治)权力的最初合法性。但是,“舆论监督”的提出由于没有在理念上建构出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新的明确的结构关系,因而也就难以抗衡和阻止后来理念上回归结构关系的老路——即以“舆论导向”的提出对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进行规范调整。1996年“舆论导向”的规范,和20世纪90年代之后“舆论监督”的后期解读,以及媒介市场化的发展,促使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结构关系呈现出妥协多变的态势。
叶战备[3](2006)在《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文中指出舆论监督因其自身具有的独特功能已成为当代社会监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通过表达真实的民意,使权力受到民意的约束,从而克服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和隐蔽性。在我国现阶段,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但在实践中,我国舆论监督遭到抵制和对抗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与我们的新闻管理体制有关,即舆论监督在我国大多要得到官方的事先认可。这种舆论监督的权力背景,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扩张,进而使得公民的权利流失。换句话说,舆论批评秉承党政官员的意志会给新闻机构行使舆论监督设置难以僭入的死角。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我国实施舆论监督,必须妥善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舆论监督与立法权、舆论监督与行政权、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以及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关系,改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介的直接控制为间接监控,以防止舆论监督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各种权力干预,避免新闻媒介的批评和监督具有行政和司法的功能,从而保持新闻媒介独立负责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保护机制、主流媒体监督与非主流媒体监督的协调机制、网络舆论监督的机制、舆情监督机制、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的配合机制以及舆论监督的调控机制,使媒体由党主导、市场引导,为民众说话,监督权力。
程盼盼[4](2005)在《论新闻侵权》文中指出新闻侵权是民事侵权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报纸、定期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从法理学的角度而言,新闻侵权是对权利的一种侵犯。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来说,公民享有权利,公民可以使用权利也可以放弃权利;而政府或政府官员掌握权力,这种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针对新闻侵害他人权利的客体不同,权利与权力之间冲突的特点和性质也就不同,平衡两者的方法也相应不同。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的新闻报道活动进行的监督,是公民的监督权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具体实施。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导致的侵权案件不断增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闻法制的不健全,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非法干涉新闻舆论监督的行为依然存在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无疑是解决二者间冲突的有效措施。 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宪法确立的公民所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新闻媒介只有依法享有了新闻采访、报道等权利,才能更好的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有效的实施舆论监督。但是,在实践中,新闻自由权与公民的人格权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一般是新闻自由权与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之间发生冲突。实际上,只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恰当的方式,两者间的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媒介侵犯公民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的新闻侵权诉讼频频发生,从新闻从业人员到新闻机构屡屡被推上被告席,而且败诉一方往往是新闻媒体。在文中,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了新闻媒介在新闻侵权诉讼中败诉的主要原因。 为了减少新闻侵权诉讼,在处理新闻侵权时,有必要免除或限制新闻机构对某些侵权行为的责任,以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保障新闻自由和舆论监督的实现。一般来说,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事件中的抗辩事由一般有依法履行公务的行为、公正评论、权威的消息来源、公共利益的需要、合理使用、受害人同意、第三人过错等。
赵玉兰[5](2001)在《对我国法制新闻的传播学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与法治原则在我国的确立,法制新闻越来越被媒体所亲睐,成为新闻传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七八十年代法制新闻初步发展,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法制新闻蓬勃繁荣。一大批以“今日说法”、“评案说法”、“与法同行”、“道德与法制”为内容的法制类新闻节目在黄金时段在各大电视台强档推出;一大批以“法制与人生”、“法治社会”、“新闻内幕”为栏目的法制新闻在各大报刊隆重登场;网络上的法制新闻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各种不同的资料与观点都有其巨大的眼球市场。法制新闻在赢得广告市场的同时在传播的方式方法与社会效果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媒介从业者思考的地方。本论文从法制新闻传播的表象出发,透视了法制新闻蓬勃发展的内外动因,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法制新闻的传播权力、传播环境及其对大众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培养角度予以审视,探讨了法制新闻侵权的预防与对策,以期能对业界有所启示。
李成连[6](2001)在《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阶──一起状告六媒体索赔三百万的名誉侵权案审结后的思考》文中提出
二、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阶──一起状告六媒体索赔三百万的名誉侵权案审结后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阶──一起状告六媒体索赔三百万的名誉侵权案审结后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监督衍生出的新闻侵权问题与法律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监督是传媒机构的基本社会职责, 它必然触及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 |
二、传媒机构在进行新闻监督中所发生的新闻侵权现象, 具有最为基本的特征 |
1. 新闻侵权的发生不能脱离传媒机构而存在 |
2. 新闻侵权侵害的是当事人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
3. 新闻侵权的对象必须有具体的个体和对象 |
三、应从规范新闻监督行为出发, 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制 |
四、网络媒体是当今影响最大的媒体, 因此目前应积极从法律高度规范网络媒体的传播行为 |
(2)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概述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政治努力 |
第一节 "反腐倡廉":"腐败"概念的中国语境 |
第二节 四代领导人的反腐思路及其视野中的大众传媒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倡廉报道" |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过程的描述 |
第三节 孔繁森的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 |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过程的描述 |
第四章 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 |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过程的描述 |
第三节 "沙兰洪灾"的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
第五章 从初立到突破: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第一次变迁 |
第一节 "喉舌论":结构的初立 |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早期提出:结构的突破 |
第六章 从调整到妥协: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第二次变迁 |
第一节 "舆论导向":结构的调整 |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后期解读:结构的妥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全书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
(3)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舆论监督与权力制约 |
第一节 舆论监督概述 |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 |
二、舆论监督的性质 |
三、舆论监督的特征 |
四、舆论监督的功能 |
第二节 权力制约的机制 |
一、权力何以需要制约 |
二、内部制约机制 |
三、外部制约机制 |
四、舆论监督是权力外部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三节 舆论监督发挥对权力制约作用的途径 |
一、依靠选举机制发挥制约作用 |
二、借助权力内部监督机制发挥制约作用 |
三、通过维持和促进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自律意识发挥制约作用 |
第二章 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理论溯源 |
一、西方舆论监督理论述评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舆论监督思想解读 |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实践发展 |
一、中国古代的舆论监督活动 |
二、近现代中国舆论监督活动的深化 |
三、西方的舆论监督实践—以美国为例 |
第三章 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 |
第一节 中国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 |
一、毛泽东舆论监督思想 |
二、邓小平舆论监督思想 |
三、江泽民舆论监督思想 |
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舆论监督思想 |
第二节 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 |
一、1978年以前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 |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舆论监督的运行过程 |
第三节 当前中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舆论监督遭遇权力的对抗 |
二、舆论监督缺乏法律的保护 |
三、舆论监督必需的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
四、部分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素质不高 |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当前中国舆论监督的对策 |
第一节 理顺若干关系 |
一、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 |
二、舆论监督与国家权力 |
三、舆论监督与名誉权 |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 |
一、舆论监督的保护机制 |
二、主流媒体监督与非主流媒体监督的协调机制 |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机制 |
四、舆情监督机制 |
五、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的配合机制 |
六、舆论监督的调控机制 |
简短的结语: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着力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论新闻侵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闻侵权概述 |
第一节 新闻侵权的含义及其原因 |
第二节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及其特征 |
第二章 新闻侵权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一节 新闻侵权的法理学思考 |
第二节 新闻侵权与舆论监督 |
第三节 新闻侵权与新闻自由 |
第三章 新闻侵权诉讼、责任豁免及抗辩事由 |
第一节 新闻侵权诉讼的特点、主要类型及其社会影响 |
第二节 新闻侵权的责任豁免 |
第三节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
第四章 新闻侵权的发展趋势及应对之策 |
附表一: 近年关于新闻侵权的文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对我国法制新闻的传播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一. 法制新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1.1 70、80年代,法制新闻初步发展与繁荣 |
1.2 90年代至今,法制新闻百花齐放,满园春色 |
二. 法制新闻蓬勃发展的动因透视 |
2.1 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为法制新闻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
2.2 相关案件的透明报道政策与法律是法制新闻蓬勃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依据 |
2.3 法制新闻,良好的社会情感消费减压器 |
2.4 法制新闻,人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三. 我国法制新闻的传播内容及特色 |
3.1 法制新闻的定义及内容 |
3.2 我国法制新闻的传播特色 |
3.2.1 印刷类法制新闻的杂志化、视觉化 |
A. 杂志化、视觉化的法制新闻栏目 |
B. 由杂志化、视觉化引起的对法制新闻细节描写的思考 |
3.2.2 电视类法制新闻故事的画面化、法制的专家化 |
A. 电视类法制新闻故事的画面化 |
B. 电视类法制新闻法律的专家化 |
四. 对我国法制新闻的传播学思考 |
4.1 记者权力大于法官的现象与媒体权力的传播学分析 |
4.1.1 媒体的神话——记者权力大于法官 |
4.1.2 对记者权力大于法官的传播学分析 |
4.1.3 几点建议 |
4.2 对法制新闻的传播环境的思考-媒介真实与客观世界真实的悖论 |
4.2.1 新闻传播的真实是一种思辨的现实的智力图像 |
4.2.2 新闻真实的媒介运作规律与操作技巧 |
4.2.3 法制新闻的真实效果带来的虚幻与真实 |
4.3 法制新闻对人们观念与社会风气的培养 |
4.3.1 大众媒介的“培养”理论 |
4.3.2 法制新闻对大众法制观念的培养 |
4.3.3 法制新闻负面效应的预防和对策 |
A 法制新闻负面效应的客观存在 |
B 法制新闻负面效应的预防和对策 |
五. 法制新闻侵权的预防和对策 |
5.1 法制新闻侵权的定义及特点 |
5.2 法制新闻侵权的原因 |
5.3 法制新闻侵权的危害 |
5.4 法制新闻侵权的预防和对策 |
六. 如何办好法制类新闻节目 |
尾注及参考文献 |
附录: 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阶──一起状告六媒体索赔三百万的名誉侵权案审结后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监督衍生出的新闻侵权问题与法律应对[J]. 谢飞. 中国报业, 2012(02)
- [2]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D]. 程金福. 复旦大学, 2007(06)
- [3]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D]. 叶战备.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4]论新闻侵权[D]. 程盼盼. 武汉大学, 2005(05)
- [5]对我国法制新闻的传播学思考[D]. 赵玉兰. 暨南大学, 2001(01)
- [6]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阶──一起状告六媒体索赔三百万的名誉侵权案审结后的思考[J]. 李成连. 新闻记者,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