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业供应链整体反应牟力有待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元春,刘晓光,闫衍[1](2022)在《疫情反复与结构性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特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稳定、外资外贸的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常态化、房地产和碳减排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同步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及平台整顿引发的社会舆情变化,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2021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扬,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负向产出缺口有所扩大,前高后低的态势明显放大。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一方面,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部分延续2021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结构性政策与总量性政策、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刘宪立[2](2021)在《跨境电商供应链弹性形成机理及动态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循环”和RCEP等多项国家政策背景下,跨境电商为我国外贸的增长提供了新动力。保障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安全运行是我国跨境电商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迫切需求。然而,大部分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着全球化采购、转运环节多,运输成本高和库存精细化管理等发展趋势,需要应对更多的经济文化波动、恐怖主义、自然灾害、国际贸易摩擦和突发疫情等复杂的不确定性干扰环境。这些干扰使跨境电商供应链更加脆弱,增加了供应链绩效下降或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增强了跨境电商供应链弹性能力的需求。跨境电商供应链受到干扰时,应该有能力快速恢复到理想状态,能够完全吸收或避免中断,或者在中断后更快地恢复。供应链弹性(SCR)是供应链快速恢复到理想状态的能力,可有效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因此,对跨境电商供应链弹性(CBSCR)展开研究是极其必要和必须的。深度挖掘CBSCR的形成机理和动态变化规律,有利于跨境电商企业制定干预策略,控制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安全运行的潜在风险。但目前针对CBSCR形成机理的研究成果较少,针对我国国情的CBSCR研究更为少有。基于上,为研究CBSCR形成机理和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在CBSCR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从CBSCR外部研究干扰源,利用集成模糊DEMATEL-ISM-SEM方法从CBSCR内部研究影响因素,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CBSCR内外部因素研究综合作用机理。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体现在四个方面。(1)构建了CBSCR形成机理概念模型,从外部干扰事件、内部影响因素和内外部因素交互视角明确了CBSCR内涵。首先对跨境电商供应链和供应链弹性的概念和争议进行梳理和界定;然后从外部干扰事件、内部影响因素和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三方面揭示了CBSCR的内涵,构建了CBSCR形成机理概念模型(多维结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CBSCR外部干扰源包括供应链外界环境、供应链内部运营和节点(核心企业)内部运营三方面;CBSCR能力包括供应链效率能力、供应链适应能力和供应链演化能力三部分,缺一不可;干扰事件是CBSCR的外部扰动因素,内部影响因素是CBSCR内在能力的体现;CBSCR激发过程是外部干扰事件和内部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构建了CBSCR外部干扰事件体系,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CBSCR干扰事件作用机制。首先基于形成机理概念模型构建了CBSCR外部干扰事件体系,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CBSCR外部干扰事件网络;然后通过网络节点基本特征、网络节点中心化和网络中心化指标揭示干扰事件网络的静态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随机删除、蓄意删除、初始策略删除和重新测量删除四种干扰删除策略,对其删除效果进行动态仿真分析。研究发现:CBSCR外部干扰事件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特征,即干扰网络中存在关键干扰节点,干扰传递和级联效应十分显着;蓄意删除策略的效果明显优于随机删除,着重把握好国际贸易摩擦、跨境商品配送延迟和跨境物流时效低三个关键干扰节点,以此可大大降低干扰事件网络效率,促进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安全运行。(3)构建了CBSCR内部影响因素体系,利用集成模糊DEMATEL-ISMSEM方法分析了CBSCR影响因素作用机制。首先基于形成机理概念模型构建了CBSCR内部影响因素体系,然后通过模糊DEMATEL-ISM方法构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最后利用SEM方法实证检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供应链敏捷性、伙伴间协作和风险管理文化是CBSCR的关键影响因素;应急计划、业务连续计划、社会记忆和伙伴间信任对CBSCR的影响最直接;多供应商国际采购、国际运输仓储能力冗余和预留安全跨境电商库存量对CBSCR的影响最深刻;功能冗余和供应链灵活性对社会记忆的影响较大;风险管理文化对业务连续计划的影响较大,且通过供应链信任影响供应链协作。(4)构建了CBSCR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干扰事件和影响因素对CBSCR的交互作用机制,以揭示CBSCR作用机理。首先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从系统边界的确定、系统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的构建等方面构建CBSCR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机制模型;然后利用外部干扰作用机制和内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相关结论及企业调研数据对CBSCR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机制模型参数进行设置;最后通过系统基本行为仿真分析和不同策略的灵敏度分析对CBSCR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机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发现:CBSCR快速增长期,跨境物流投入力度和国际贸易摩擦监督力度效果明显,都应予以加大投入;CBSCR缓慢增长期及稳定保持期,国际贸易摩擦监督力度效果明显,跨境物流投入力度效果变弱,侧重于关注国际贸易摩擦监督力度长期的积累。本研究除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还存在以下创新:(1)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从供应链的外界环境干扰、供应链的内部运营干扰和节点内部运营干扰三方面综合分析了CBSCR外部干扰事件相互作用机制,较好的延伸了该领域的研究视角;(2)利用集成模糊DEMATEL-ISM-SEM方法从供应链效率能力、供应链适应能力和供应链演化能力三方面综合分析了CBSCR内部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机制,较好的延伸了该领域的研究视角;(3)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供应链效率能力、供应链适应能力、供应链演化能力和干扰源四个维度综合分析了CBSCR的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为CBSCR动态趋势变化提供了一个整体认识,较好的揭示了CBSCR形成机理。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可帮助跨境电商企业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供应链弹性,更加重视供应链弹性在面对国际动荡环境时的战略作用,更加积极的进行供应链弹性实践探索,特别是对干扰事件的预防和弹性能力提升措施的实施。尤其是,帮助跨境电商政策制定者更加积极制定跨境电商行业引导政策,加大国际贸易摩擦监督和跨境电商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促进跨境电商供应链结构灵活性和供应链伙伴间信任,提升跨境电商应对干扰源的能力等CBSCR调控措施,以此帮助跨境电商政策制定者更加有针对性的制定供应链弹性政策。
《中国远洋海运》杂志编辑部[3](2021)在《航运圆桌 谋势应变》文中提出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给世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必须危中寻机。从刚刚于北京闭幕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到即将在上海开幕的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无不聚焦于变局下交通物流行业所面临之挑战与机遇,探寻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道。面对能源转型、航运低碳发展、贸易格局重塑、国际规则变化、技术革新等行业发展新格局,
张志文[4](2021)在《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与传统制造相比,智能制造将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进行重塑,给制造业带来巨大变革。在智能制造环境下,众多装配制造企业采用混流生产以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但同时对供应链物流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供应链物流由于信息不协同导致难以实现精准服务,成为影响智能制造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信息是现代物流的灵魂,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是实现供应链物流精准服务的重要基础。因此,从智能制造视角,研究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机制,实现智能制造环境下供应链物流的精准服务,对智能制造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特征及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需求分析入手,集成演化博弈理论、广义灰色关联分析、统计过程控制、信息熵等方法,从组织、网络、流程和质量角度对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机制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特征及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需求分析。针对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实现问题,分析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特征以及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的内涵及需求;以实现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为目标,构建包含组织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物流信息协同策略、网络层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网络优化方法、业务层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流程优化模型和应用层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质量评价方法四个层面有机组合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机制框架。从实际需求出发,阐明了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机制的研究实质。2.基于演化博弈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物流信息协同策略研究。针对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主体的协同策略问题,应用演化博弈理论,以供应链合作伙伴所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物流信息协同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复制者动态方程和演化稳定策略,探索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物流信息协同演化稳定状态形成过程;通过实例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为制造型企业实践供应链合作伙伴物流信息协同提供理论借鉴,促进合作伙伴采用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策略。3.基于广义灰色关联分析和DEMATEL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网络优化研究。针对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网络节点众多制约协同的难点问题,建立供应链物流信息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价模型,采用广义灰色关联方法分析各网络节点物流信息与物流决策结果之间以及节点信息之间的关系,应用DEMATEL方法确定各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然后确定每个节点的重要度,选择重要度高的网络管理节点作为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的网络节点,实现对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网络结构的优化;通过实例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为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网络结构优化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信息交换成本和决策复杂度。4.基于灰色绝对关联分析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流程优化研究。针对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流程的稳定性问题,以供应链网络管理节点收到物流信息的实际时间和标准时间之差,建立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流程数据序列;基于排序数据序列特性,分析传统稳定性评价结果;应用灰色绝对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供应链物流信息流程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其灵敏性,构建了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流程优化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为实现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流程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提高协同流程的稳定性。5.基于统计过程控制和信息熵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质量评价方法研究。针对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质量的评价问题,提出基于JIT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质量评价理念,确立“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数量”的协同质量维度;基于统计过程控制和信息熵方法,构造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质量评价模型,分别评价数量和时间方面的协同质量,计算各自的权重,获得协同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为提高协同质量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智能制造新视角,从合作伙伴物流信息协同策略、协同网络结构优化方法、协同流程优化模型和协同质量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了以“组织层-网络层-业务层-应用层”四个层面有机组合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机制,可为有效实现智能制造环境下供应链物流精准服务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何德旭,赵瑾[5](2021)在《“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打造贸易发展新动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成效显着,但也存在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国外中间产品、技术和服务过度依赖,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未得到有效发挥,改革开放步伐滞后于新业态发展,贸易数字化潜力亟待释放,贸易安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贸易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待加强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开放,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价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绿色贸易,推动可持续发展;完善国家贸易安全体系;加快推进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梁红艳[6](2021)在《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绩效与提升路径》文中认为研究目标:考察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演化特征,检验两业融合的绩效,并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方法:运用改进距离协同模型测度分析2004~2018年两业融合水平及其演化特征,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两业融合的绩效,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发展初期即实现了由初步融合向基本融合的阶段跃进,但深化进程缓慢,目前还未实现良好融合。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两业融合水平领先,中部与东北次之,西部最低;劳动、资本、技术三类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水平无明显差异。在两业融合系统中,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提高地区信息化水平、改善地区契约环境可以增强物流业对制造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制造业信息化密度越高,地区信息化水平的调节作用越突出;不论制造业契约密度高低,地区契约环境的调节作用都存在且无明显差异。研究创新:从地区和行业层面系统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比较分析两业融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综合考虑地区环境与行业特征,构建"地区信息化水平—制造业信息化密度""地区契约环境—制造业契约密度"分析框架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价值:为促进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彭继宗,傅联英,郭克莎[7](2021)在《“互联网+制造”的利润率溢价效应及其机制分析》文中提出"互联网+制造"业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构成的集成模型,以2010年至2017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考察了"互联网+"影响制造业企业利润表现的内在机理与传导渠道。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互联网+"战略显着提升了利润率,"互联网+制造"的利润率溢价效应主要通过推进研发创新和增强供应链协同两项渠道实现。利润率溢价效应在成立年限越短、资本密集度越高以及城市互联网越发达的制造业企业样本中尤为显着。在考虑了内生性等一系列问题后,"互联网+制造"的利润率溢价效应依然稳健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制造"的利润率溢价效应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时间增长而增强;"互联网+"与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各个环节的融合均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企业利润率。研究结果为"互联网+制造"战略的效果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细致的经验证据,有助于推进"互联网+制造"企业战略融入"互联网+"国家战略,襄助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实现价值链攀升。
韩璐[8](2021)在《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在数字化时代,零售商、分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对供应链的期待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并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营,供应链管理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对于生产环节众多、管理内容复杂的制造企业来讲,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转型方案与业务需求脱节、转型管理效率低下等原因致使很多实践以失败告终。关于制造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问题,目前行业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往往将管理、技术以及组织支持相混淆,对转型驱动要素、转型机理、转型研究方法以及转型管理方案尚无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建议。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管理层面对以上不足展开深入研究,帮助制造企业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形成理论认识与进行科学管理。本文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出发,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驱动要素,即数据管理(对数据资源的获取与管理)、信息融合(对信息到相关决策点的可达性管理)以及智能优化(对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点的系统性优化),构建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并分析运作管理中三个驱动要素的内在联系,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所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上市公司真实数据的实证支持。另外,本文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的研究方法,为驱动要素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基于所提出的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和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本文对每一个驱动要素展开了进一步研究。首先为驱动要素构建完整的管理内容体系,帮助制造企业明确驱动要素的管理范围。然后针对驱动要素关键问题的管理需求构建决策模型,依据建模结果制定驱动要素的管理方案。最后结合驱动要素的数字化属性,提出管理方案中不同对象的管理策略,帮助企业实现驱动要素的高效管理。实例分析章节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所提出的信息融合仿真模型对信息的关联性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所提出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对决策效用的提升具有良好的规划能力。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现有研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尚不完整或者分散于人力资源等供应链管理之外的领域,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分析不够聚焦与完善,缺乏综合性研究视角。为了分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出发,结合数字化特点与信息管理学理论,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系统性地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数据管理、信息融合以及智能优化,构建了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探讨了驱动要素的运作机理与递进关系,从理论角度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上市公司的真实数据,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所提出的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进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提出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的有效性。(2)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模型。现有文献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管理方面的讨论多为定性分析,没有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问题。为了提升数据管理效率、有效分配企业资源和精力,本文针对数据管理的方案制定问题,建立了数据管理体系,构建了基于DEMATEL方法和HOQ方法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从信息需求决定数据需求的角度,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区分,依据结果提出数据的分级管理方案,并且结合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提出不同分级中数据的管理建议,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的高效管理。(3)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以往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管理决策方面的研究多为单一管理点的决策效率提升,没有考虑所有管理点的整体决策效率问题。为了系统性地提升智能优化的决策效率,以及帮助企业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与众多优化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本文针对智能优化的路径规划问题,建立了智能优化体系,构建了基于ISM方法和NK模型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从系统结构、优化目标、决策效用三个角度对所构建的智能优化分析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求解出提升整体决策效用的最佳优化路径作为智能优化的路径方案,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的高效管理。本研究针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提出了转型驱动机理;针对转型驱动要素管理的深入研究问题形成了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针对转型管理内容零散不全问题构建了驱动要素的内容体系与架构;针对转型管理效率问题分别构建了转型驱动要素决策模型与管理方案。综上所述,本文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方案,有利于构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理论;有利于建立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并且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效率。
李根柱[9](2021)在《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提升,企业不再局限于内部绿色管理,而是逐渐转向了供应链间绿色合作实践。面对着来自社会、政府、消费者、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制造企业也正积极通过各种绿色管理手段来建立绿色供应链,从而增加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可持续性,提高社会效益,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象。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仍面临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国内绿色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且进行供应链实践的多为跨国大企业,而企业单独承担绿色治理活动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因此企业内部绿色治理实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其次,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面对绿色治理成本高的难题时,难以拿出有效的供应链主体企业绿色合作模式来解决问题,供应链上下游和同行业之间缺少有利的合作机制,来实现成本共担和价值共创;最后,供应链核心企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以及管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难以形成企业绿色自觉行为,供应链的绿色战略难以协调实施。因此,本文构建了由核心制造企业及其同行业者、上游供应商、下游零售商构成的三级供应链,从价值共创角度设计绿色战略下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不同合作模式,激发供应链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为供应链主体企业减轻绿色治理成本,提高实施绿色行为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将传统供应链中由核心企业单独承担的绿色治理行为延伸到集成供应链视角下进行研究,结合价值共创理论,从共创动机,共创模式以及共创结果三个维度,提出基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原理。(2)基于原理所论证的价值共创的可行性和内在逻辑,“以成本分担,收益共享”思路,构建了“核心制造商与供应商”、“核心制造商与零售商”、“核心制造商与同行业者”三种不同模式下的双角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以及供应链多方参与即“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零售商”、“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同行业者”、“核心制造企业、同行业者、零售商”多角色的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价值共创模型,最终得到每种共创模式下绿色治理成本分配系数,从而确定不同共创模式下绿色治理成本分配方式,实现共创双赢和多赢。(3)通过某制造行业真实数据对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共创机制效果以及影响效果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价值共创模式的效果及其与供应链的特性或制度环境因素对价值创造的交互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价值共创对企业不同绩效都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验证了绿色战略下以制造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主体之间实施价值共创、形成企业绿色联盟的有效性。此研究结合共创理论以及供应链相关理论,从共创动机,共创模式以及共创结果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原理,此原理表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供应链合作共创的可行性以及共创内在逻辑;同时,基于原理构建相应的定量模型,进一步证明了绿色供应链下实现价值共创的可行性,并通过求解得出最优绿色成本分摊系数来构建绿色供应链不同主体间的合作机制;最后通过某行业真实数据进一步检验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对主体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核心企业的特征和外部制度因素对其绿色战略下的共创机制有一定的交互作用;揭示了绿色供应链战略下价值共创机制的实施效果和影响效果的内外部因素。此研究结论扩展了价值共创理论从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创延伸到供应链间共创的应用,以及丰富了绿色管理相关研究。同时,其结论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在环保问题上进行价值共创的具体机制以及指导企业对不同机制的进行选择,同时鼓励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绿色战略下的共创机制的实施,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21)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浙政办发[2021]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6月16日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再创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和数字化改革等工作部署,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二、制造业供应链整体反应牟力有待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造业供应链整体反应牟力有待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反复与结构性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与预测 |
二、复苏进程延续的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 |
(一)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产出水平向长期增长趋势线回归进程受阻 |
(二)工业生产从高速增长回归常态,服务业生产受疫情影响仍未完全恢复 |
(三)外资外贸保持强劲增长,消费投资复苏节奏延缓,内需动力有待加强 |
(四)企业绩效、居民就业、政府收入全面改善,微观基础得到进一步修复 |
(五)宏观经济景气度整体走弱,部分先行指标下行 |
三、短期下行压力加大的中国宏观经济 |
(一)内需持续不足导致经济复苏动力不断弱化、低于荣枯临界点的风险 |
(二)出口的超预期增长难以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导致投资预期紊乱的风险 |
(三)居民未来收入信心低迷导致消费增长潜力出现“永久性下滑”的风险 |
(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传递效应减弱导致市场复苏内生动力变异的风险 |
(五)中小微企业恢复速度全面放缓导致经营困难局面难以扭转的风险 |
(六)就业领域结构性问题突出导致未来失业压力再度反弹的风险 |
(七)房地产市场大调整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下行压力全面加大的风险 |
(八)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短期集中释放超出经济复苏阶段可承受能力的风险 |
(九)疫情防控期不断被动延长导致传统产业复苏持续低迷的风险 |
四、结构性调整冲击与外部环境变异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
(一)内部结构性转型全面启动和叠加的中短期冲击 |
(二)外部环境变异的中短期冲击 |
1.全球疫情持续期延长,导致国内疫情防控期被动延长。 |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超过疫情前水平,引发所谓“能源危机”。 |
3.世界经济面临滞胀风险,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或引发市场动荡。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2)跨境电商供应链弹性形成机理及动态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可能创新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复杂网络理论 |
二、结构方程模型 |
三、系统动力学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CBSC内涵研究综述 |
二、CBSCR内涵研究综述 |
三、CBSCR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
四、CBSCR动态仿真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BSCR形成机理概念模型研究 |
第一节 SCR争议界定 |
第二节 CBSCR内涵 |
一、CBSCR外部干扰:干扰事件 |
二、CBSCR内部能力:影响因素 |
三、CBSCR激发过程:内外部交互作用 |
第三节 CBSCR形成机理概念模型 |
一、CBSCR外部干扰:干扰事件 |
二、CBSCR内部能力:影响因素 |
三、CBSCR激发过程:内外部交互作用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BSCR外部干扰事件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CBSCR干扰事件网络构建 |
一、干扰事件筛选方法 |
二、干扰事件筛选过程 |
三、干扰事件网络构建 |
第二节 CBSCR干扰事件网络静态结构分析 |
一、节点基本特征分析 |
二、节点中心化程度分析 |
三、网络中心化程度分析 |
第三节 CBSCR干扰事件网络动态结构分析 |
一、动态结构仿真策略 |
二、动态结构仿真分析 |
三、动态结构仿真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BSCR内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CBSCR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一、研究方法及计算结果 |
二、基于计算结果分析讨论 |
三、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
第二节 CBSCR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
一、研究方法及计算结果 |
二、基于计算结果的分析讨论 |
三、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
第三节 CBSCR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
一、研究方法及调查结果 |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 |
三、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BSCR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机制模型的构建 |
一、系统边界确定 |
二、系统因果关系图 |
三、系统流图的构建 |
第二节 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机制模型参数设置 |
一、模型基本初始条件 |
二、模型外部因素初始条件 |
三、模型内部因素初始条件 |
第三节 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机制模型仿真分析 |
一、基本行为仿真分析 |
二、单一策略灵敏度分析 |
三、混合策略灵敏度分析 |
第四节 CBSCR调控措施及建议 |
一、不断完善国际贸易摩擦监督体系 |
二、不断完善跨境电商物流投入体系 |
三、增强跨境电商供应链结构灵活性 |
四、提高跨境电商供应链伙伴间信任 |
五、提升跨境电商应对干扰源的能力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贡献 |
一、理论贡献 |
二、实践贡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CBSCR专家访谈调研问卷 |
附录 B CBSCR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 C CBSCR干扰事件网络连接矩阵 |
附录 D CBSCR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数据处理程序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及获奖情况 |
(3)航运圆桌 谋势应变(论文提纲范文)
Q1 |
Q2 |
Q3 |
Q4 |
Q5 |
Q6 |
(4)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现状 |
1.2.2 供应链信息协同研究现状 |
1.2.3 物流信息协同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特征及SCLI协同需求分析 |
2.1 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特征分析 |
2.1.1 智能制造概述 |
2.1.2 混流生产的内涵 |
2.1.3 混流生产的特征 |
2.2 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SCLI内涵 |
2.2.1 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 |
2.2.2 SCLI的内涵 |
2.2.3 SCLI特征 |
2.3 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SCLI协同需求分析 |
2.3.1 信息协同的含义 |
2.3.2 SCLI协同内涵与动因 |
2.3.3 SCLI协同需求 |
2.4 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SCLI协同机制框架构建 |
2.4.1 组织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物流信息协同策略 |
2.4.2 网络层的SCLI协同网络优化 |
2.4.3 业务层的SCLI协同流程优化 |
2.4.4 应用层的SCLI协同质量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EGT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物流信息协同策略 |
3.1 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物流信息协同问题分析 |
3.2 EGT概述 |
3.3 供应链合作伙伴SCLI协同的演化博弈模型 |
3.3.1 模型假设 |
3.3.2 SCLI协同的演化博弈模型 |
3.3.3 协同策略分析 |
3.4 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GGRA和 DEMATEL的 SCLI协同网络优化 |
4.1 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SCLI协同网络问题分析 |
4.2 GGRA和 DEMATEL方法 |
4.2.1 GGRA |
4.2.2 DEMATEL |
4.3 SCLI协同网络结构优化模型 |
4.3.1 SCLI决策假设 |
4.3.2 灰色系统理论与信息网络节点重要度 |
4.3.3 协同网络结构优化模型 |
4.4 实例验证 |
4.4.1 算例分析 |
4.4.2 对比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流程优化 |
5.1 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SCLI协同流程优化问题分析 |
5.2 SCLI流程的数据序列 |
5.3 SCLI协同流程优化方法 |
5.3.1 SCLI流程稳定性评价 |
5.3.2 SCLI协同流程优化模型 |
5.4 实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SPC和信息熵的SCLI协同质量评价方法 |
6.1 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SCLI协同质量评价问题分析 |
6.1.1 SCLI协同质量 |
6.1.2 SCLI协同质量的维度 |
6.2 SPC和信息熵方法 |
6.3 SCLIC协同质量评价方法 |
6.3.1 假设条件 |
6.3.2 协同质量评价模型 |
6.4 实例验证 |
6.4.1 物料需求数量和时间确定 |
6.4.2 协同质量评价 |
6.4.3 协同质量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贸易高质量发展是贸易强国建设的战略抉择 |
(一)贸易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
(二)贸易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当代全球价值链分工新变化的必然选择 |
(三)贸易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数字技术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决策 |
(四)贸易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国际复杂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 |
(五)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
二、 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
(一)创新、改革、开放“三轮”驱动 |
(二)以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为核心 |
(三)以五个优化和三项建设为抓手 |
(四)以安全高效为保障 |
三、 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成就 |
四、 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五、 “十四五”时期推进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
(6)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绩效与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 |
1.测度方法 |
2.地区层面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水平测度 |
(1)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 |
(2)地区层面两业融合水平及其演化特征。 |
3.行业层面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水平测度 |
(1)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 |
(2)行业层面两业融合水平及其演化特征。 |
二、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绩效 |
1.模型构建 |
2.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1)内生变量。 |
(2)外生变量。 |
3.模型检验 |
(1)单位根检验。 |
(2)内生性检验。 |
(3)模型识别。 |
4.估计结果与分析 |
(1)基于整体样本的估计结果分析。 |
(2)分区域样本的估计结果分析。 |
(3)分行业样本的估计结果分析。 |
三、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提升路径 |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行业信息化密度、地区信息化水平与两业融合绩效。 |
(2)行业契约密度、地区契约环境与两业融合绩效。 |
2.模型构建、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1)模型构建。 |
(2)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3.估计结果及分析 |
(1)基本回归。 |
第一,关于地区信息化水平对两业融合绩效的调节作用。 |
第二,关于地区契约环境对两业融合绩效的调节作用。 |
第三,关于控制变量,模型(3)与模型(4)的控制变量检验结果总体相同。 |
(2)分样本回归。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7)“互联网+制造”的利润率溢价效应及其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互联网+”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
(二)“互联网+”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三)“互联网+”对企业转型的影响 |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互联网+”重塑制造业的方式与效应分析 |
1.“互联网+”实现管理精准化 |
2.“互联网+”推动制造服务化 |
3.“互联网+”增进组织协同化 |
4.“互联网+”促进产业链无缝化 |
(二)“互联网+制造”实现企业利润率溢价的作用渠道分析 |
1.研发创新渠道 |
2.供应链协同渠道 |
四、数据说明与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三)描述性统计及分布 |
五、计量分析 |
(一)基准回归 |
(二)稳健性检验 |
1.替换被解释变量 |
2.改用工具变量方法 |
3.改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方法 |
(三)对基准模型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1.考虑“互联网+”的实施效果是否逐渐增强 |
2.考虑“互联网+”与企业生产运营中各环节的融合 |
(四)异质性分析 |
六、机制分析 |
(二)中介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简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8)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相关概念 |
1.2.2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分析 |
1.2.3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思路 |
1.3 研究意义 |
1.4 范围界定 |
1.4.1 研究层面界定 |
1.4.2 企业类型界定 |
1.4.3 供应链管理范围与成员地位界定 |
1.4.4 词汇用语简写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基础理论 |
2.1.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2 信息管理学理论 |
2.1.3 系统工程理论 |
2.2 模型方法 |
2.2.1 统计分析方法 |
2.2.2 复杂系统分析方法 |
2.2.3 仿真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分析 |
3.1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问题分析 |
3.1.1 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业务需求 |
3.1.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内涵与目标 |
3.1.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基本原则 |
3.2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及概念模型 |
3.2.1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难点 |
3.2.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提出 |
3.2.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 |
3.2.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运作管理 |
3.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实证检验 |
3.3.1 实证方法与数据的选择 |
3.3.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测量与分析 |
3.3.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作用验证与分析 |
3.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 |
4.1 转型数据管理问题提出 |
4.1.1 数据管理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4.1.2 数据管理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
4.1.3 数据管理的研究思路 |
4.2 转型数据管理系统分析 |
4.2.1 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 |
4.2.2 数据来源分类 |
4.2.3 数据内容与作用 |
4.2.4 数据管理与信息需求的关系 |
4.3 基于信息需求的转型数据管理决策建模 |
4.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4.3.2 基于DEMATEL方法的信息需求重要度建模 |
4.3.3 基于HOQ方法的数据管理要素重要度建模 |
4.4 基于信息需求的数据管理方案制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信息融合建模 |
5.1 转型信息融合问题提出 |
5.1.1 信息融合的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5.1.2 信息融合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
5.1.3 信息融合的研究思路 |
5.2 转型信息融合系统分析 |
5.2.1 信息融合的数字化属性 |
5.2.2 信息的内容与作用 |
5.2.3 信息融合的主要环节 |
5.2.4 信息融合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
5.3 基于业务流程的转型信息融合仿真建模 |
5.3.1 仿真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5.3.2 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 |
5.3.3 网系统的关联信息要素识别 |
5.4 基于业务流程的信息融合方案制定 |
5.5 本章小结 |
6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 |
6.1 转型智能优化问题提出 |
6.1.1 智能优化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6.1.2 智能优化目标与问题描述 |
6.1.3 智能优化的研究思路 |
6.2 转型智能优化系统分析 |
6.2.1 智能优化的数字化属性 |
6.2.2 智能优化的内容与作用 |
6.2.3 智能优化系统架构 |
6.2.4 智能优化与决策效用的关系 |
6.3 基于决策效用的转型智能优化决策建模 |
6.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6.3.2 基于ISM方法的智能优化结构建模 |
6.3.3 基于NK模型的智能优化路径建模 |
6.4 基于决策效用的智能优化方案制定 |
6.5 本章小结 |
7 实例分析 |
7.1 实例介绍 |
7.2 数据管理决策分析 |
7.3 信息融合建模分析 |
7.4 智能优化路径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绿色供应链相关研究 |
2.1.1 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
2.1.2 绿色供应链特征 |
2.1.3 绿色供应链研究现状 |
2.1.4 文献评述 |
2.2 价值共创相关研究 |
2.2.1 价值共创概念 |
2.2.2 价值共创模型 |
2.2.3 价值共创行为 |
2.2.4 文献评述 |
2.3 价值共创模型相关研究 |
2.3.1 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型 |
2.3.2 消费者参与共创模型研究 |
2.3.3 企业联盟实现共创模型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2.4 相关理论 |
2.4.1 价值共创理论 |
2.4.2 资源基础理论 |
2.4.3 制度理论 |
2.4.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原理分析 |
3.1 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概念和内涵 |
3.1.1 供应链价值共创分析 |
3.1.2 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内涵 |
3.2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概念与内涵 |
3.2.1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概念 |
3.2.2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内涵 |
3.2.3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特征 |
3.3 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的模式 |
3.3.1 供应商参与型价值共创 |
3.3.2 零售商参与型价值共创 |
3.3.3 同行业者参与型价值共创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双角色参与价值共创机制 |
4.1 建模思路 |
4.2 初始模型及问题假设 |
4.3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价值共创 |
4.3.1 价值共创后的利润函数 |
4.3.2 求解可行域 |
4.3.3 求解极值点 |
4.4 核心企业与同行业制造商价值共创 |
4.4.1 价值共创后的利润函数 |
4.4.2 求解可行域 |
4.4.3 求解极值点 |
4.5 核心企业与零售商进行价值共创 |
4.5.1 价值共创后的利润函数 |
4.5.2 求解可行域 |
4.5.3 求解极值点 |
4.6 数值分析 |
4.6.1 背景描述 |
4.6.2 数据收集 |
4.6.3 分析与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多角色参与价值共创机制 |
5.1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及零售商的价值共创 |
5.1.1 利润函数极值的存在性 |
5.1.2 极值点 |
5.2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及同行业制造商的价值共创 |
5.2.1 利润函数极值的存在性 |
5.2.2 极值点 |
5.3 核心企业与同行业制造商及零售商的价值共创 |
5.3.1 利润函数极值的存在性 |
5.3.2 极值点 |
5.4 数值分析 |
5.4.1 计算结果 |
5.4.2 分析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共创机制有效性分析 |
6.1 概念模型 |
6.2 研究假设 |
6.2.1 绿色战略对价值共创机制的影响 |
6.2.2 价值共创机制对核心制造商绩效的影响 |
6.2.3 外部环境压力的调节作用 |
6.2.4 内部环境支持的调节作用 |
6.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6.3.1 问卷设计 |
6.3.2 数据收集 |
6.4 数据分析 |
6.4.1 常用方法偏差检验 |
6.4.2 KMO检验 |
6.4.3 因子分析 |
6.4.4 假设检验 |
6.5 结果分析 |
6.5.1 绿色战略对价值共创机制的影响 |
6.5.2 价值共创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6.5.3 调节变量及控制变量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及启示 |
7.1.1 主要结论 |
7.1.2 管理启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
一、发展基础 |
二、总体要求 |
三、加快数字产业化,培育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
(一)提升数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
(二)提升数字产业规模能级。 |
(三)提升发展融合型新产业。 |
四、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一)大力推进新智造。 |
(二)全面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
(三)着力发展智慧农业。 |
五、突出数字化改革引领,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 |
(一)提升高效善治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
(二)构建包容审慎的数字治理体系。 |
(三)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 |
六、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数据价值化 |
(一)深化公共数据共享开放。 |
(二)推进数据要素服务化应用。 |
(三)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 |
七、构建数字生态,激发主体创新活力 |
(一)引进培育多层次数字人才。 |
(二)打造雁阵型数字企业梯队。 |
(三)培育数字经济新型组织模式。 |
(四)提升高能级平台支撑能力。 |
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 |
(一)全面升级网络基础设施。 |
(二)部署领先的算力及新技术基础设施。 |
(三)建设融合型智能化基础设施。 |
九、组织保障措施 |
四、制造业供应链整体反应牟力有待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反复与结构性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J].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元春,刘晓光,闫衍.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01)
- [2]跨境电商供应链弹性形成机理及动态仿真研究[D]. 刘宪立.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3]航运圆桌 谋势应变[J]. 《中国远洋海运》杂志编辑部. 中国远洋海运, 2021(11)
- [4]智能制造环境下混流生产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协同机制研究[D]. 张志文. 河南科技大学, 2021
- [5]“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何德旭,赵瑾. 财贸经济, 2021
- [6]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绩效与提升路径[J]. 梁红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10)
- [7]“互联网+制造”的利润率溢价效应及其机制分析[J]. 彭继宗,傅联英,郭克莎. 上海经济, 2021(05)
- [8]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D]. 韩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9]绿色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研究[D]. 李根柱.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Z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