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警广东总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王捷[2](2020)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广州为例》文中指出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在册吸毒人员250.4万名;据司法部提供数据,2008年以来,全国各省市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已累计收治140万余名戒毒人员。由此可见,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在现有四种戒毒措施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期限为两年。在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中,戒毒人员一般会经历生理脱毒期,脱瘾训练期和戒治巩固期三个阶段。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两年的强制隔离生活也让戒毒人员与外界社会有所脱节。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回归社会。若戒毒人员不能成功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便容易陷入会复吸的循环,所以,再社会化也成了戒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管理者的视角,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分析法,在对强制隔离戒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得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以广州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文拟从戒毒人员生理脱毒期,脱瘾训练期和戒治巩固期三个阶段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剖析,深入对比研究监狱管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模式,结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找到最适合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方案。在既考虑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作为被监管对象,有天然的对立性的特点,保障监管场所稳定,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又结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需求,达到有效促进强隔戒毒人员成功戒毒并回归社会的目的的情况下,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意见和对策。
韩小伟[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陈珏[4](2020)在《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犯改造与男犯改造的区别不仅在于监管场所的男女隔离,而且在于两者在改造难度、改造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建国70年来我国在女犯改造上进行了理论和实务的长期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出现了不同于男犯改造的理论成果。了解这段历史时期女犯改造的变迁情况,无论对于女犯改造思想理论的整理和研究,还是以史为鉴、指导女犯改造实务工作都是极其宝贵的。但目前尚未发现针对建国70年来女犯改造文献整理分析的系统研究。从历史史料看,与女犯改造相关史料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文献史料,一类为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以上海保存最为丰富完整、公开透明。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在民国时期便建有女子“监狱”、管理上兼具中西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吸收和借鉴了其好的经验,在70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女犯改造工作的翘楚。上海有属于自己的监狱志,记载了1949年以来的监狱改造全貌,并且在2000年后每年均编写年鉴可供查阅。另外,上海有关政法类的报纸和书刊等文献资料也存有记载女犯改造的史料,这些均可公开查阅。口述史料是建国以来监狱监管实务工作中有关罪犯监管方法、工作体会等方面的口述资料,通过它可以更细致地了解不同时期监狱管理的实际情况。但目前,这类资料极少,仅在报纸或档案中零星出现。但建国以来上海从事女犯监管的退休人员健在的仍有不少,他们对不同时期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最为熟悉,这些潜在资料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最好补充。因而,及时地对健在的历史见证者进行访谈、固定这些口述史料极为紧迫、也很必要。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拟通过书面和口述史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分析,系统研究上海1949~2019年这70年的女犯改造情况。论文将综合采用史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个案访谈法、数量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提炼,以期对女犯的犯罪预防、犯罪改造等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全文包括导言和五个章节。导论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明确了选题的意义,对文章中提到的“女犯”和“女监”概念进行界定,以便后续论述的展开。第三部分对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中外理论界、实务界对女犯改造和女犯改造历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发现在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历史研究领域是一块空白。第一章对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分为初创与停滞阶段、恢复与重振阶段、改革与创新阶段。初创阶段的女犯管理没有单独的关押机构,在管理手段上与男犯管理差别不大,比较强硬。经历了文革的停滞阶段后,女犯改造进入恢复与重振阶段,法制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制度逐渐完备,并建立了专门的女犯监狱,形成分类改造模式。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进入改革和创新阶段,女犯改造开始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教育改造的比重,并创新性地研发了全国独有的女犯评估量表,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第二章论述了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从以惩治为主过渡到以管理安全为主,最终确定到以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变化历程。以惩治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建国初期反革命罪犯数量多,阶级斗争激烈的历史状况,形成了男女无差别对待的女犯改造表现形式。以管理安全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的增多、女犯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和向西方学习借鉴的成果。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对女犯改造的要求就是守住安全底线,但同时也兼顾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手段,并尝试对表现较好的女犯以人文关怀的形式实现文化改造。以再社会化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强调通过狱内改造帮助女犯实现回归后顺利开始社会生活的目标。第三章详细论述了70中上海女犯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文化改造的变迁历程。政治改造作为具有统领作用的改造手段,始终贯穿于女犯改造中,并且与国家政治思想工作同步发展和跟进。监管改造是监狱工作的基础,内容丰富和多样,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但总体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改造和文化改造在总体上其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过程。劳动改造则从以生产效能为主演变为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的变迁过程。第四章介绍了与女犯改造相关的法律环境、生活卫生环境、管理环境和改造主体环境的变迁。法律环境方面,针对女犯的减刑假释、通信会见、探家、安置等法律制度均发生了变化。生活卫生环境方面,对女犯人权保障不断增强,在女犯伙食、医疗卫生、生产生活、囚被服和作息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管理环境方面,监狱警戒和应急条件明显提升,惩戒和证据保全条件逐步完善,体现了监狱执法不断规范。主体环境方面,其变迁进程表现为监狱民警来源的正规化、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培养机制不断优化,科研能力也不断增强。第五章是对前述四章的总结和思考,论述了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分析了女犯改造与同时期男犯改造相比较的特点,以及研究70年变迁历史带来的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对女犯改造和女性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
周莹[5](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宁知娇[6](2019)在《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管理模式与办学成效研究》文中指出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高等体育院校的重点专业。武术学校是武术的传承地、文化的发扬地、精神的延续地,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是我国“十大武术学校”之一,培养一大批杰出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发展历程、管理模式和办学成效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办学成效的分析来检验管理模式,总结管理的成功经验,找出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使武术学校更健康、持续地发展,也为我国各地的其他武术学校管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建校三十多年,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建阶段、发展阶段和提升阶段。(2)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在建设发展中确立了正确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办学宗旨以及办学的目标,构建起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时代性。宋江武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确立了科学地组织机构,分工明确、同心协力为了学校的目标而奋斗。(3)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制定了严格教学管理体系和训练竞赛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质量以及课程管理都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政策、规定进行实施。(4)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采取公平、人性化的原则,制定严格的招聘、考核和奖罚制度。学校对学生采取军事化管理,以安全、卫生、健康为主,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5)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在办好学校的前提,大力发展校办产业,进行综合管理,以产业促进学校发展,给学校注入新的活力。(6)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在建设发展中,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管理模式。在这种建设理念和管理模式中,学校办学成效显着、社会赞益度高,运动成绩卓越,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7)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管理所取得成功经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中国武术文化传承发展“情怀”与“使命”、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倡导“立德树人”的育人标准、坚持“公益性”与“产业性”协调发展的兴校原则。(8)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管理存在不足:学校与家长交流的途径单一、学校信息化发展不足、学校课程体系升级不足、学校科研水平薄弱。
朱平华[7](2019)在《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社会和政府不堪重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已然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和关键路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广西2030”规划》也提出了开展健康管理、构建健康促进体系的任务。而这两项任务的最终完成,无疑离不开医联体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平台架构或实施载体。新的形势下,拥有优质核心医疗资源、掌握健康管理优质客户、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理应成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示范基地和榜样力量,尤其是在加快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三级综合医院如何在评价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何在紧密型医联体的框架下围绕健康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所作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健康管理学界与健康服务业界目前均无关于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及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定义,也未专门开展对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具有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特色、适用于医联体框架下的广西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也在探索之中。目的1.提炼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典型模式,梳理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实践探索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构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构建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联动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评价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供指标体系和实证数据。3.分析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提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及其所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推动健康管理落地实施提供配套政策。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询和收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医联体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可供借鉴的理论、模式、经验和方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在厘清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理论框架后,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2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后筛选评价指标,逐步统一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31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成员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面向体检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4.专家访谈法: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召开年会的契机对上述医院健康管理部门31名负责人开展个人访谈,了解机构发展现状和健康管理服务联动情况,征询意见建议。5.综合评价法:对现场调查数据采取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结合、嵌套的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应用“雷达图”法对服务能力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6.SWOT分析法: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以矩阵方式列出并分析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提出提升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SO、WO、ST和WT策略及对策建议。7.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使用内部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分别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使用EPI Data软件录入调查表中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分析。结果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有2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34个。德尔菲法两轮咨询中,二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达0.865和0.869,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系数分别为0.282和0.348,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专家咨询意见趋同的效果较好。层次分析法构造的5个判断矩阵,单排序、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CI、CR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组合权重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开展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引领健康管理科学研究、引领区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开展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指标体系专家代表性、权威性和一致性较好,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检验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体系以医联体为视角和框架,涵盖了健康管理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产出、服务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为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测量工具和参考指标。2.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两家机构违规开展健康体检业务,健康体检服务量、年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年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近1/3的机构未制定完善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仍有35.5%的机构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将近40%的机构没有开展问诊或问卷调查。健康体检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独立开展能力总体不强,与医院共享情况较为普遍,个别机构连基本的一般检查项目都未开展。半数左右的机构体检报告未包含疾病危险性评价和慢病患病风险评估内容,38.7%的机构未能对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64.5%的机构未能对慢病患者进行分级干预并随访,67.7%的机构未能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健康指导与干预。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随访项目有限,仍有6.4%的机构只停留在健康检测的初级阶段,单纯体检或“只检不管”。仅有22.5%的机构延伸到了健康跟踪的阶段,但总体还是重健康体检,轻健康管理。从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对象来看,35.1%的体检者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体检一次,仅有11.1%的人群经常测量自身心率和血压,有30%的人经常观察自身大小便情况来进行粗略的健康检查,仅有10.1%的调查对象出差或旅游时随身携带药物,依旧有5.4%的人从来不系安全带,调查对象9项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不高。体检人群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均满意度为89.16%,不同机构间满意度水平差异不大。与健康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采集和掌握不够全面,影响到后续的健康评估的准确度和健康干预的效果。健康体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医院内部和医联体内的健康管理联动极少,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理念和疾病管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创新。3.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加权密切值法、秩和比法、“雷达图”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家医院位于优档,5家医院处于差档,其余19家医院为中档,分别约占医院总数的14%、18%、68%。评价结果较全面、合理。排序第一的医院在所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排序最后的医院,排序最后的医院在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各项评价指标表现中均很不理想。三档中,过程、效果指标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投入、产出指标。服务能力处于“优”档的,总体表现比较出色,一级指标均优于其它两档,但存在个别医院部分指标发展不均衡,指标表现不佳。普遍表现较好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符合《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联体内的预约、转诊服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普遍表现较差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健康管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内涵建设薄弱,服务能力总体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服务流程不完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覆盖人群十分有限,疾病管理服务相对缺乏,不同机构间的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医联体内部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有待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疗服务之间发展极不协调。4.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大多数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仍停留在以健康体检为主(重检轻管)的健康体检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即专业化健康体检服务模式)。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的内部联动机制,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面向体检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与医院临床科室面向住院患者的疾病管理服务未能形成有效合作与互补,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目前较少涉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合作。加上医院健康体检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及其联动工作任重道远。结论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示范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重治轻防”的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行惯性和路径依赖,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实施健康管理也面临不小挑战和不少障碍。因此,应整合发挥SO、WO、ST和WT等不同策略之间的协同效应。2.作为公立医院举办方的各级政府要更好发挥“做好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康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尽快出台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性文件——《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适时发布《健康管理基本项目目录》,最终建立健全以公立医院为骨干带头、三级综合医院为示范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全社会、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保监等各个相关部委办局要主动发挥“制定健康管理配套政策,加强健康管理协调指导”的作用。3.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四位一体”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全程服务、智能管理、信息共享、各司其职、责任共担、上下联动、利益共享、一体运行”的目标,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服务“五项联动”新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省级教学研究型医院牵头制订开发健康管理行业标准指南,县级、二级、城市辖区医院成为本区域预防、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医养结合的龙头,中医院、民族医院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术、民族医药的特色和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的优势,专科医院开展针对专门疾病和特定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执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指南。
罗鹏[8](2019)在《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南苑一带,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通常在节庆和灯会中以展演或表演等方式呈现。余杭滚灯集舞蹈、技巧、体育于一体,具有强烈民俗性、表演性、健身性。本文在新时期国家倡导“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对余杭滚灯创新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余杭滚灯传承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找出传承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提出解决新时期余杭滚灯创新发展问题的措施和路径,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提供思路。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引言中包含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介绍了论文的初衷和现在对该论题的研究成果。正文的部分先对余杭滚灯的价值和文化源流做了介绍;然后在新时期非遗背景下,梳理国家对非遗发展提出的文化振兴发展要求、文化活态传承要求、文化创新发展要求;接着再阐述目前余杭滚灯的传承现状,包括政策支持现状、制作工艺现状、代表性传承人现状、传习人群体现状、传承基地现状、传承方式现状等,并从中分析传承的困境和问题,并从问题着手,提出完善认定机制、优化传习群体结构、构建滚灯文化符号、打造文化产业链、推动滚灯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完善校园传承途径,培养滚灯人才等创新发展路径。主要结论有:(1)自余杭滚灯申请非遗以来,在传承与发展创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各项非遗保护政策的颁布都促进了余杭滚灯的传承发展;(2)余杭滚灯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少,目前已经74岁,呈现老龄化,且近些年传承活动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很难再进行传承活动;传习人群中有41%集中在41-50岁,年龄结构偏大,年轻人少;女性传习人较多,占86%,男女比例不平衡;45%的传习人是初中学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47%的传习人群工作性质为退休人士,工作性质单一;部分传习人对余杭滚灯的起源认知不足等问题,总体上传习人群结构单一;(3)余杭滚灯制作方式有手工和机器两种,目前能够手工制作的匠人在余杭区只有莫德兴师傅一人,已经66岁年龄呈老龄化,并且暂无人接班。因此当前余杭滚灯工艺传承人濒临失传;(4)目前主要的余杭滚灯传承基地有5所,主要的大型活动及训练演出时余杭区文化馆和南苑街道,而政府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余杭区文化馆和南苑街道,这就使当前政府资金投入不均衡导致其他传承基地的余杭滚灯传承活动进程缓慢;(5)余杭滚灯目前的传承方式有村落、家庭传承、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随社会结构转变,村落传承方式逐渐消失,家庭传承方式面临新的变化,家族传承呈现断裂,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成为主要方式;(6)余杭滚灯目前有代表性传承人少、滚灯制作的传承人少,传习群体结构单一、教育传承意识薄弱、参与民众意识薄弱、文化交流弱化等传承困境;(7)针对余杭滚灯的传承困境,提出的发展创新的建议,主要有: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完善传承人认定机制并优化传习群体结构;打造属于余杭滚灯独有的文化符号并构建其产业链;寻求政府帮助并积极推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使余杭滚灯更加具有生命力;充分利用滚灯人才,创新余杭滚灯的文化形式;深化余杭滚灯教育传承,转变老师家长传统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模式。
王慧[9](2018)在《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一支序列于武装警察部队的公安执法力量,公安边防队伍担负着国家赋予的边海防安全保卫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任务。因此,日常严格的纪律约束管理以及日益错综复杂的执法工作环境,使得边防工作人员的心理负荷不断增加,焦虑、抑郁、强迫、暴躁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此外,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大部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边防队伍所处社会环境及担负的历史使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改革大方向基本确立,边防队伍被分割为不同方向,但具体改革方案并未下发,虽然自建国以来,边防队伍历经多次改革,但很多人员对涅盘之艰、换羽之痛仍存在诸多思想焦虑和心理困惑。因此,如何提高边防队伍心理服务水平对维护队伍内部稳定、提高战斗力进而助力改革事业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大量阅读借鉴国内外与边防队伍工作性质内容相似的领域关于心理服务工作方面的相关研究与文献的基础上,以辽宁边防队伍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不用角度、不同层面对辽宁边防队伍的心理状况及心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在访谈环节中,本文阶梯性抽取30人,分别从“授”和“受”两个角度分析了目前心理服务工作开展的大概情况和改进方向;在调查问卷环节中,本文借助问卷星平台,在系统内回收分卷343份,结合SPSS等软件技术对心理服务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辽宁边防队伍的心理状况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但仍属于良性可控的范围,并且,人员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存在并将处于增长趋势。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体“质”和“量”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存在着心理服务工作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人员对心理服务工作认知度及认同度不高、心理服务工作缺乏连续性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心理健康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围观的层面为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提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为队伍在改革过渡期的健康发展和内部安全稳定提供坚实支撑。
韩立宁[10](2018)在《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后,习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应对重大安全风险问题的重要性,要求各级要认真分析研究,严密部署防范重大安全问题发生,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可以说军队中事故案件的发生牵动着军队高层领导的决策部署,直接影响着部队战斗力。从历史上发生事故案件的一般规律看,事业大干快干、改革大破大立,装备技术大发展大创新,这种形势下事故案件会高发多发。调查和剖析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因素就是心理问题。目前,心理问题是影响部队安全的重要消极因素。由此得知,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有助于帮助官兵更好的成长进步,能够有效提升武警部队官兵战斗力提升。整篇文章着重于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武警“两看”勤务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探讨预防和矫治“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患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二部分是结合有关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根据自己多次深入部队检查调研所得研究收获,分析判断影响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并针对产生原因认真剖析;第三部分总结武警“两看”勤务对官兵心理的一般要求;第四部分是从部队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研究适合武警“两看”执勤官兵的心理教育方法。文章主要有以下个方面的独创性的想法和见解:一是结合部队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采取座谈了解、问卷调查等具体方法,从社会变革、家庭环境及执勤环境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了影响“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各种因素;二是通过从“两看”勤务入手,探索提出了在“两看”执勤部队中心理教育要从预防和矫治心理疾患、培养塑造良好心理素质两个角度开展;三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习分析借鉴国内外军队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开展心理训练的任务、原则及方法,努力为武警部队执勤官兵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训练提供帮助。
二、武警广东总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警广东总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和方案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设计框架 |
2.2 问卷调查 |
2.3 访谈调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现状分析 |
3.1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的系统分析 |
3.2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的过程分析 |
3.3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的效果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群体特征 |
4.2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问题 |
4.3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问题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主体协同机制 |
5.1 政府及公立机构 |
5.2 非政府组织 |
5.3 市场化力量 |
5.4 协同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6.1 国内相关经验 |
6.2 国外相关经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
7.1 探索强制隔离戒毒执行新形态,坚定戒毒人员信念 |
7.2 加大社工服务购买,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
7.3 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实现全方位监督 |
7.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自编调查问卷 |
附录2.广州S社工机构提供数据 |
附录3.访谈提纲 |
致谢 |
附件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中央单位 |
2.1.2 社会扶贫 |
2.1.3 定点扶贫 |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
6.2.1 政策优势 |
6.2.2 资源优势 |
6.2.3 规划优势 |
6.2.4 人才优势 |
6.2.5 技术优势 |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
6.3.1 党委领导机制 |
6.3.2 政府主导机制 |
6.3.3 群众参与机制 |
6.3.4 组织协调机制 |
6.3.5 资金投入机制 |
6.3.6 考核评价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㈠理论意义 |
㈡实践意义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㈠对“女犯”的解读 |
㈡对“女监”的界定 |
三、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
㈠研究成果概述 |
㈡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几个阶段 |
第一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初创与停滞 |
一、建国早期女犯改造的初创阶段 |
㈠关押机构“大集中小分散” |
㈡管理手段强硬 |
二、文革时期女犯改造的停滞阶段 |
㈠文革前的社会背景 |
㈡冲击与亮点并存——“开门改造”试点 |
第二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恢复与重振 |
一、改革开放后女犯改造的恢复阶段 |
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情况 |
㈡改革开放后的法制与监狱工作恢复 |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犯改造的重振阶段 |
㈠从数据看女犯改造形势已发生变化 |
㈡从管理看分类改造已形成 |
第三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
一、21世纪女犯改造的改革阶段 |
㈠整合资源为女犯改造服务 |
㈡加大对女犯的文化教育比重 |
二、新时代女犯改造的创新阶段 |
㈠打造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 |
㈡研发具有可推广性的女犯评估量表 |
第二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与体现 |
第一节 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
一、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
㈠旧上海侵犯女性人格尊严的思想 |
㈡20世纪50年代改造旧时代的运动思想 |
二、惩治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
㈠女犯关押机构未形成独立监狱设置 |
㈡看守人员未形成专业化队伍 |
㈢改造手段与男犯基本无异 |
㈣携带儿童服刑的特权逐渐被剥夺 |
㈤对孕产妇女犯的规定趋于规范 |
第二节 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
一、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
㈠划分警戒度的监狱管理理念 |
㈡以分类促安全的监狱管理理念 |
二、管理安全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
㈠严峻社会形势带来的新要求——安全底线 |
㈡管理手段之新尝试——宽严相济 |
㈢文化改造之初体验——人文关怀 |
第三节 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
一、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
㈠再社会化改造的思想理念 |
㈡罪犯再社会化改造的发展历程 |
二、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
㈠与地区衔接促进监所内外联动 |
㈡将“循证矫正”理论引入女犯改造 |
㈢实践“个体定制化”改造方式 |
㈣探索民警与女犯“同频共振” |
第三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内容变迁 |
第一节 政治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
㈠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造反革命为主要目标 |
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目标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
第二节 监管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
㈠监管工作有较为规范的制度支撑 |
㈡出现了分类管理的雏形 |
㈢监管和教育工作界限不明朗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
㈠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 |
㈡女犯整体结构的变化导致手段变革 |
㈢变性人之殇——监管改造面对的新形势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
㈠民警管理工作规范度提升层级 |
㈡女犯管理模式在稳定中求变革 |
㈢通过狱务公开检验女犯监管改造工作成效 |
第三节 教育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
㈠以女犯思想动态的掌握为核心 |
㈡以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
㈠以普及法律常识教育为媒介 |
㈡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
㈢以“个别谈话”解决个体问题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
㈠通过系列读书活动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
㈡“高低并轨同行”提升个体女犯学历 |
㈢开展精品技术教育 |
第四节 劳动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劳动改造 |
㈠女犯劳动改造强度大 |
㈡以生产效能为主要评价标准 |
㈢劳动改造与其他改造手段高度熔合 |
二、文革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
㈠准确定位适合女犯的劳动项目 |
㈡“监企分离”适度改变女犯劳动改造方向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
㈠以生产安全为衡量劳动改造的红线和底线 |
㈡质量控制成为核心环节 |
㈢将女犯技能培训与劳动改造紧密结合 |
第五节 文化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
㈠以亲情专题系列教育为抓手 |
㈡以警囚互动为形式 |
㈢以科学评估为前提 |
第四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环境变迁 |
第一节 女犯改造之法律环境的变迁 |
一、女犯减刑、假释等权利的变迁 |
㈠减刑假释法律制度的变迁 |
㈡女犯减刑假释执行情况的变迁 |
二、女犯通信、会见权利的变迁 |
㈠基本通信、会见制度逐渐规范 |
㈡资源共享搭建特殊会见平台 |
㈢通讯模式电子信息化 |
三、女犯探家、安置权利的变迁 |
㈠“周末监禁”、探家等回归前的探索与尝试 |
㈡通过安置政策确保顺利回归 |
四、女犯其他法律权利的变迁 |
㈠申诉、控告权利得到法律保护 |
㈡法律援助保障女犯权益 |
㈢保护狱内的其他合法权利 |
㈣关注外籍女犯合法权利保护 |
五、女犯深挖工作的变迁 |
第二节 女犯改造之生活卫生环境的变迁 |
一、女犯伙食条件变迁 |
二、女犯医疗卫生条件变迁 |
㈠女犯医疗机构专业化 |
㈡对重点时间段和重点病犯的管理不断加强 |
㈢规范疾病预防和病情档案整理工作 |
三、女犯生活和生产条件变迁 |
四、女犯囚被服、作息时间变迁 |
第三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环境的变迁 |
一、警戒条件的变迁 |
㈠提高监狱二大门科技水平以加强警戒 |
㈡监管信息技术化的实现为警戒工作护航 |
㈢加强对重大事件的组织策划和管理 |
㈣集约警务与增强责任意识并举 |
二、应急条件的变迁 |
㈠应急预案演习种类不断完备、形式更加科学 |
㈡通过单位联动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
㈢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中的单元格 |
三、惩戒条件的变迁 |
四、证据保全条件的变迁 |
第四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者环境的变迁 |
一、女犯改造管理者的变迁 |
㈠监狱管理者来源正规化 |
㈡监狱管理者工作制度详细化 |
㈢监狱管理者培养机制化 |
二、女犯改造科研环境的变迁 |
第五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思考 |
第一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 |
一、政治是女犯改造变迁的原动力 |
㈠国家的政治走向决定女犯改造的政策指导方向 |
㈡国家的政治变革引起女犯改造的重要变化 |
㈢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可能引发女犯改造方式的变化 |
二、经济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物质基础 |
㈠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女犯改造的物质条件 |
㈡国家的经济进步促进女犯改造的物质环境改善 |
㈢国家的经济政策变革可能造成女犯改造具体措施的改变 |
三、法制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规则支持 |
㈠国家的法制精神是女犯改造的制度渊源 |
㈡国家的法制原则是女犯改造原则的形成依据 |
㈢国家的重大法制事件可能引起女犯改造制度的变化 |
四、文化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精神助力 |
㈠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女犯改造的精神基础 |
㈡国家的文化氛围制约女犯改造的变迁速度 |
㈢国家的文化进步是女犯改造变迁的起点 |
第二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
一、女犯改造变迁的三大特点 |
㈠在法制层面比男犯相对宽松 |
㈡在改造手段上比男犯更多样 |
㈢在文化领域比男犯更易受影响 |
二、主要原因分析 |
㈠政治改造上把女性社会责任融入 |
㈡监管改造上能兼顾女性生理特点 |
㈢教育改造上与女性特色贴近匹配 |
㈣劳动改造上向培养适宜女犯的实用技能倾斜 |
㈤文化改造上用女性元素构建氛围 |
第三节 女犯改造变迁历史带来的启示 |
一、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 |
㈠社会文化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
㈡女性法律地位的提升是社会地位提升的体现 |
㈢女犯改造的进步依赖于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
二、对女犯改造的启示 |
㈠改造精神上注重树立培育自立女性的矫治理念 |
㈡改造原则上注重形成有利于女犯回归的矫治目标 |
㈢改造手段上注重建立符合当地发展的矫治模式 |
㈣预防警囚“互害”模式的产生 |
三、对女性犯罪预防的启示 |
㈠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
㈡改变女性的依附从属地位 |
㈢增强女性的个人能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管理模式与办学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
1.1.1 研究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我国武术学校的发展状况研究 |
1.2.3 影响我国武术学校的发展因素研究 |
1.2.4 我国武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1.2.5 我国武术学校的管理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的发展历程 |
3.1.1 初建阶段(1985-1994) |
3.1.2 发展阶段(1995-2003) |
3.1.3 提升阶段(2004-至今) |
3.2 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的管理模式分析 |
3.2.1 学校建设发展理念 |
3.2.2 学校组织管理体系 |
3.2.3 学校教学管理体系 |
3.2.4 学校课程管理体系 |
3.2.5 师资队伍的管理 |
3.2.6 学生的管理 |
3.2.7 训练竞赛管理 |
3.2.8 校办产业管理 |
3.3 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办学成效研究 |
3.3.1 学校办学成效显着,社会赞益度高 |
3.3.2 运动成绩卓越,国内外认可度高 |
3.3.3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
3.3.4 经济社会效益斐然 |
3.4 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管理的成功经验 |
3.4.1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3.4.2 坚守中华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情怀”与“使命” |
3.4.3 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体系 |
3.4.4 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
3.4.5 积极倡导“立德树人”的育人标准 |
3.4.6 坚持“公益性”与“产业性”协调发展的兴校原则 |
3.5 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管理存在的不足 |
3.5.1 学校与家长交流的途径单一 |
3.5.2 学校信息化发展不足 |
3.5.3 学校课程体系升级不足 |
3.5.4 学校科研水平薄弱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实施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交流管理机制 |
4.2.2 实施现代化管理 |
4.2.3 制定和升级合理的课程体系 |
4.2.4 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7)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价值 |
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6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 |
1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基础 |
1.1 公立医院相关概念界定 |
1.2 健康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
1.3 医联体相关概念界定 |
2 国外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 |
2.1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
2.2 英国——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
2.3 日本——法制化的健康管理 |
2.4 芬兰——基层社区健康管理 |
2.5 德国——健康医疗保险与预防医疗结合式的健康管理 |
2.6 启示借鉴 |
3 国内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
3.1 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内容 |
3.2 我国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
3.3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述评 |
4 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趋势 |
4.1 国外医疗合作体系模式 |
4.2 国内紧密型医联体代表 |
4.3 广西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
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
5.1 健康知识教育 |
5.2 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 |
5.3 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
5.4 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
5.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典型模式 |
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
1 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方法 |
1.1 文献研究法 |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1.3 层次分析法 |
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1.5 质量控制 |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与分析 |
2.1 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
2.2 德尔菲法筛选修订指标 |
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2 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3.4 组合权重 |
4 信效度检验 |
4.1 信度 |
4.2 效度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调查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2 调查结果 |
2.1 机构情况 |
2.2 体检情况 |
2.3 质量管理 |
2.4 健康检测 |
2.5 健康检查项目 |
2.6 体检报告 |
2.7 信息化建设 |
2.8 健康评估与干预 |
2.9 检后随访 |
2.10 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
2.11 健康知识教育 |
2.12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课题 |
2.13 健康管理联动情况 |
2.14 问题困难与意见建议 |
3 讨论分析 |
3.1 健康体检服务量、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渐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 |
3.2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
3.3 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 |
3.4 机构内涵建设薄弱,健康管理服务缺乏联动和创新 |
第四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2 调查结果 |
2.1 总体健康状况 |
2.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
2.3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 |
2.4 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 |
3 讨论分析 |
3.1 吸烟、饮酒与不良饮食习惯情况 |
3.2 体力活动不足、负性情绪与不良睡眠情况 |
3.3 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情况 |
3.4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
第五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
1 评价对象与方法 |
1.1 密切值法(Close-value method) |
1.2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 |
1.3 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 |
1.4 “雷达图”法 |
2 综合评价结果 |
2.1 加权密切值法综合评价结果 |
2.2 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
2.3 雷达图绘制结果 |
3 讨论分析 |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3.2 综合评价分档排序结果分析 |
3.3 雷达图评价分析 |
3.4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
第六章 完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1 医联体框架下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SWOT分析 |
1.1 已有优势(Strength) |
1.2 内部劣势(Weakness) |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
1.4 面临挑战(Threat) |
2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
2.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O策略框架 |
2.2 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WO策略框架 |
2.3 依靠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的ST策略框架 |
2.4 减少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的WT策略框架 |
3 完善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3.1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制定政策,加强协调”的作用 |
3.2 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健康管理服务“四位一体”新模式 |
3.3 三级综合医院要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五项联动”新机制 |
3.4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 |
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基本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相关研究 |
1.3.2 非遗项目传承相关研究 |
1.3.3 非遗项目创新相关研究 |
1.3.4 新时期非遗项目相关研究 |
1.3.5 余杭滚灯非遗项目相关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田野调查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余杭滚灯的文化渊源与价值 |
3.1.1 余杭滚灯的文化渊源 |
3.1.2 余杭滚灯的文化发展 |
3.1.3 余杭滚灯的核心价值 |
3.2 新时期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新要求 |
3.2.1 余杭滚灯面临新时期传统文化振兴发展要求 |
3.2.2 余杭滚灯面临新时期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要求 |
3.2.3 余杭滚灯面临新时期非遗文化创新发展要求 |
3.3 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传承现状研究 |
3.3.1 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政策支持现状 |
3.3.2 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 |
3.3.3 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传习群体现状 |
3.3.4 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制作工艺现状 |
3.3.5 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现状 |
3.3.6 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传承方式现状 |
3.4 新时期余杭滚灯传承困境及成因 |
3.4.1 代表性传承人后继无人 |
3.4.2 原生态余杭滚灯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
3.4.3 余杭滚灯传习群体结构单一 |
3.4.4 教育传承方式意识薄弱 |
3.4.5 余杭滚灯文化交流弱化 |
3.5 新时期余杭滚灯的发展创新研究 |
3.5.1 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健全余杭滚灯创新发展机制 |
3.5.2 丰富余杭滚灯文化形式,促进余杭滚灯技艺活态创新 |
3.5.3 标记余杭滚灯文化符号,构建余杭滚灯产业品牌 |
3.5.4 焕发余杭滚灯生命力,推动余杭滚灯旅游小镇建设 |
3.5.5 深化余杭滚灯教育传承,促进滚灯文化发展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9)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键词解释 |
1.2.1 公安边防队伍 |
1.2.2 心理服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动态分析和简要评价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概述 |
2.1 辽宁边防队伍的基本情况 |
2.1.1 辽宁边防队伍的性质及现状 |
2.1.2 辽宁边防队伍的机构概况及特色 |
2.1.3 辽宁边防队伍现阶段职能 |
2.2 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概况 |
2.2.1 公安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的现行制度 |
2.2.2 公安边防队伍实施心理服务工作的主体和机构 |
2.2.3 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的形式和方法 |
2.3 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特色 |
2.3.1 探索系统内区域联动协同作战模式 |
2.3.2 积极寻求系统外专业力量的协助 |
2.3.3 保障心理服务工作骨干队伍建设 |
3 辽宁省公安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的对象与内容 |
3.1.2 问卷调查 |
3.1.3 访谈调查 |
3.2 调查样本分析 |
3.3 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
3.3.1 心理服务工作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
3.3.2 人员对心理服务工作认知度及认同度不高 |
3.3.3 心理服务工作缺乏连续性 |
3.4 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心理服务工作专业化水平不高 |
3.4.2 心理服务工作纵深覆盖率不高 |
3.4.3 心理服务工作宏观管理受限 |
4 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改进建议 |
4.1 宏观层面改进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的建议 |
4.1.1 全面推进专业化队伍建设 |
4.1.2 完善制度保障心理服务工作全域覆盖 |
4.1.3 建立心理服务互动共享平台 |
4.2 微观层面改进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的建议 |
4.2.1 引导官兵建立积极的认知体系 |
4.2.2 完善系统内人员心理档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辽宁省公安边防队伍心理服务相关工作调查问卷 |
附录2 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改进研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10)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背景 |
1.2 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对官兵心理健康及其管理研究现状 |
1.3.1 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国外研究 |
1.3.2 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国内研究 |
第二章 心理健康管理理论和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分析 |
2.1 心理健康管理的概念 |
2.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
2.2.1 新兵入伍展示自我积极主动,但心理承受能力偏弱 |
2.2.2 武警“两看”任务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对心理的影响 |
2.2.3 官兵面临重大选择时容易引发心理波动 |
2.2.4 官兵身患疾病时容易引发心理疾患 |
2.2.5 官兵执行重大任务时容易引发心理应激障碍 |
2.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表现和研究方法 |
2.3.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的表现 |
2.3.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研究方法及结果 |
第三章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结果 |
3.3.1 被试官兵基本情况 |
3.3.2 研究分析结果 |
第四章 影响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因素分析 |
4.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
4.1.1 受资源配置变化的影响 |
4.1.2 受社会利益机制变化的影响 |
4.1.3 受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 |
4.1.4 受社会活动多样化的影响 |
4.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
4.2.1 受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
4.2.2 受家庭压力的影响 |
4.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环境的影响 |
4.3.1 受驻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
4.3.2 受执勤单位和执勤设施的影响 |
4.3.3 受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
4.3.4 受日常管理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
4.4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对象的影响 |
4.4.1 受憎恶心理的影响 |
4.4.2 受紧张情绪的影响 |
4.4.3 受同情心理的影响 |
4.5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形式的影响 |
4.5.1 受监区看押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
4.5.2 受武装押解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
4.5.3 受武装追捕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
4.5.4 受武装逮捕对象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
第五章 针对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
5.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积极预防和矫治官兵心理问题 |
5.1.1 普及心理知识,有效消除官兵思想疑惑 |
5.1.2 开展心理测查,建立官兵心理健康档案 |
5.1.3 渗透心理辅导,积极预防问题发生 |
5.1.4 适时心理干预,增强心理教育实效 |
5.2 运用心理训练方法,培养武警“两看”执勤官兵优良的心理素质 |
5.2.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任务 |
5.2.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原则 |
5.2.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方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两看”官兵心理应激问卷调查 |
四、武警广东总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广州为例[D]. 王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4]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D]. 陈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山东省宋江武术学校管理模式与办学成效研究[D]. 宁知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D]. 朱平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8]新时期余杭滚灯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创新研究[D]. 罗鹏.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9]辽宁边防队伍心理服务工作改进研究[D]. 王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10]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D]. 韩立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