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区碳酸盐层序边界识别——以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

覆盖区碳酸盐层序边界识别——以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

一、覆盖区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魏国齐,杨威,刘满仓,武赛军,莫午零,金惠,沈珏红,郝翠果[1](2021)在《鄂西-城口地区“海槽”西侧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礁滩特征与展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鄂西-城口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对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带及台缘礁滩特征取得了新认识:(1)长兴组-飞仙关组为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由东向西依次发育盆地相、斜坡相、台缘礁滩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2)发育一条长兴期—飞仙关期的台缘带,长兴期以台缘礁组合为主,飞仙关期以台缘鲕滩为主,礁滩分布连续、厚度较大且延伸范围较广;(3)长兴期台缘礁由礁基、礁核和礁盖组成,礁核主要为粘结礁和障积-骨架礁,礁基和礁盖主要为生屑砂屑滩,分布于万源蜂桶、宣汉盘龙洞、开县满月、奉探1井和见天坝一带,迁移特征不明显;(4)飞仙关期台缘滩以鲕粒白云岩和鲕粒灰岩为主,分布稳定、范围大,向盆地方向,台缘滩由飞二段逐渐迁移至飞四段,飞二段台缘滩主要分布于万源八台、开县满月、万州双河、寨沟湾和石宝寨一带,飞三段台缘滩向东迁移至宁厂一线,飞四段台缘滩迁移至孔家沟一线,飞二段台缘滩与长兴期台缘礁叠合,白云岩化程度较高。

高红科[2](2021)在《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的支柱能源,具有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作用。煤炭生产矿井的动脉是巷道,巷道的稳定性制约着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围岩的有效支护是巷道安全稳定控制的重要保障,其前提是现场围岩力学参数与结构特征的实时测试和定量评价。传统室内岩体测试方法过程繁琐、周期长,难以测试现场真实环境下的围岩性质,尤其对于需要加强支护的破碎围岩,难以有效取芯进行测试。同时巷道围岩力学参数与结构特征原位测试困难,且对控制破碎围岩常用锚注支护的效果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使得深部破碎围岩支护设计缺乏定量指标支撑,带有较大的经验性,支护设计优化滞后,是巷道破碎围岩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之一。如何实现巷道围岩力学参数与结构特征的原位实时测试与定量评价是矿山巷道安全控制面临的理论与技术难题。数字钻进测试技术是利用数字钻进装备对岩体钻进参数进行控制、监测和分析的技术。研究表明利用该技术进行岩体钻进得到的随钻参数与岩体强度参数及岩体结构特征具有相关性。该技术为巷道围岩的原位实时测试与定量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岩体随钻反演模型与方法的建立以及配套测试装备的研发是实现巷道围岩参数随钻实时获取与支护效果定量评价的核心,也是关键的科学与工程问题。以往基于数字钻进测试技术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多以统计和经验分析方法研究单类复杂形式钻头随钻参数与岩石参数的关系为主,未见基于数字钻进的矿山巷道围岩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设备研发、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证明了基于数字钻进实现巷道围岩力学参数原位测定、岩层界面识别、破碎范围探测及锚注效果定量评价的有效性,为巷道围岩安全控制与支护设计基础参数的随钻实时获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结果如下:(1)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研究设计研发了数字钻进解析钻头,利用解析钻头切削破碎岩体能量分析与上限法分析,得到了基于解析钻头的岩石切削能量与岩石切削强度理论解,建立了综合四类随钻参数的岩石UCS随钻反演模型(CDP-UCS模型)和岩石C-φ随钻反演模型(CDP-cφ模型),与基于实心解析钻头推导得到的DP-UCS模型、DP-cφ模型进行了对比,明确了随钻参数间及其对岩石力学参数的理论响应机制,表明了利用数字钻进解析钻头随钻参数有效反演岩石力学参数的理论可行性。(2)岩体数字钻进室内试验研究利用多功能岩体数字钻进试验系统(室内TRD系统)开展了完整岩石、分层岩体和注浆岩体的数字钻进试验,分析了数字钻进解析钻头随钻参数对岩石力学参数及岩层界面、破碎范围等岩体结构特征的响应规律,得到了不同水灰比与岩体破碎程度条件下随钻参数、切削能量和切削强度变化规律。岩石钻进扭矩、切削能量、切削强度均呈现随着岩石强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与随钻参数对岩石力学参数的理论响应规律一致,验证了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的正确性,证明了利用解析钻头随钻参数进行岩层界面识别、围岩破碎范围探测和岩体注浆效果定量评价的可行性。(3)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系统研发研发了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系统(现场SDT系统),由导向钻进子系统、液压伺服子系统、监测控制子系统、测试辅助子系统等结构组成,可实现矿山巷道等地下工程围岩的原位数字钻进测试。该系统采用的数字钻进解析钻头和随钻参数控制范围与室内TRD系统相同,且与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相匹配,室内TRD系统的研究结论可为现场SDT系统进行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巷道围岩力学参数随钻测试与分区方法、巷道围岩结构特征随钻测试方法、巷道围岩锚注效果随钻评价方法。(4)现场SDT系统室内验证试验研究利用现场SDT系统开展了完整岩石层、破碎岩体层和注浆岩体层等不同组合分层岩体的室内数字钻进试验,现场SDT系统控制与监测性能良好;随钻参数在岩层界面处响应明显,基于现场SDT系统测试的等效岩石力学参数与室内压缩测试结果的平均差值率均小于15%,现场SDT系统具有识别岩层界面与测试岩体等效力学参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基于现场SDT系统测试的注浆后破碎岩体等效抗压强度为注浆前的3.5倍,比完整岩体低30.3%,现场SDT系统具有定量评价破碎岩体注浆加固效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5)深部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评价利用研发的现场SDT系统与建立的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以厚冲积层高应力深部矿井—万福煤矿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围岩数字钻进测试、钻孔窥视与取芯测试,得到了岩体裂隙、岩层界面与破碎范围等岩体结构特征,硐室围岩依据等效强度可划分为强度劣化区、强度恢复区和原岩强度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硐室围岩锚注加固方案设计与锚注围岩数字钻进原位评价,硐室围岩破碎区域锚注加固后的平均等效强度提高率为61.6%。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具有随钻参数快速测试、等效强度连续获取等优势,为围岩强度分区与支护设计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程传捷,于炳松,武重阳,杨伟利,阮壮[3](2020)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钻井岩心描述、薄片鉴定及测井分析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成岩相进行了综合分析,共划分出溶蚀相、白云石化相、裂缝相、胶结相和热液相,以及8类成岩亚相: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埋藏溶蚀亚相、断裂溶蚀亚相、准同生云化亚相、埋藏云化亚相、海水胶结亚相、淡水胶结亚相和埋藏胶结亚相;5种复合成岩相:胶结—热液相、裂缝—溶蚀相、裂缝—胶结相、裂缝—热液相和云化—胶结—热液相。该区海侵体系域发育海底胶结成岩亚相;高位域时为构造热液相、胶结相等;台内滩沉积亚相多发育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大气淡水胶结亚相及少量的构造—热液相;滩间海沉积亚相发育埋藏云化亚相、溶蚀相和胶结相;台内礁沉积亚相发育大气淡水溶蚀和大气淡水胶结亚相。在构造、沉积相和层序的控制下,利用单井、成岩相连井及均方根振幅属性,对成岩相演化进行了点线面识别,顺北地区有利成岩相的分布是从南西方向逐渐向北东方向过渡。

王雷[4](2019)在《四川盆地五百梯区块长兴组礁滩沉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开江-梁平海槽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呈NW-SE走向,自开江、梁平向北西经达县、平昌与广旺海槽相连,总体上为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并形成了礁滩相带,二叠系长兴组又是四川盆地的主要油气产层之一,在近30年以来,有许多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对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礁滩储层的研究中,发现了诸如龙岗、元坝、普光等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五百梯区块刚好位于开江-梁平海槽东南末端的边缘,依据目前海槽周缘其他区块的勘探现状推断,五百梯区块长兴组应该具备发育广泛生物礁储层的条件,但从目前收集到的五百梯勘探结果来看,显然不如预期。通过对研究区已有钻井对比分析发现,勘探中真正钻遇生物礁储层井较少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生物礁储层有效的地震识别方法和对生物礁发育的主控因素不清楚,从而使得对研究区生物礁储层的沉积环境,空间分布、储层特征等研究不够深入。为此,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五百梯区块长兴组礁滩沉积体系研究,圈定研究区礁滩有利区带,以期提高后期勘探成功率。对于沉积体系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研究区的钻井、测井以及3D地震等资料,首先应用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对长兴组单井和连井进行了层序地层特征分析;其次进行地震模拟分析,建立了地层岩性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无井区,同时结合传统地震相分析和生物礁过井地震剖面,总结出了研究区长兴组礁滩地震相的识别模式,并划分出了礁滩的大类沉积环境,同时恢复了研究区长兴组的古地貌。在此基础上,利用细分地震岩相分析方法和研究区3D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扫描解释技术并辅以均方根振幅地层切片分析,开展了骨架岩相识别,与此同时利用沉积建造体(砂坝、礁、滩等)与水流的关系、沟谷连线来分析水流路径。最后依据“骨架岩相+大类环境+水流路径=沉积体系”的方法,重建了研究区长兴组的礁滩沉积体系。通过开展以上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本文将研究区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2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了5个沉积体系域(LST、TST、HST、FSST、LST),相当于5个4级层序或中周期沉积旋回。(2)五百梯区块的生物礁滩发育于缓坡带,通过层位底拉平和地震扫描解释等方法,总结出了研究区台缘生物礁滩的地震识别特征:位置、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属性标识以及上覆地层某些部位的覆隆起构造等。(3)礁滩沉积体系和蒸发潮坪沉积体系是在不同海平面条件下发育的两种沉积体系,在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和高位缓慢上升期,通常发育“海槽-斜坡-礁-泻湖-滩-开阔台地”组合的礁滩沉积体系;而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和低位期,则通常发育“海槽-斜坡-泻湖-蒸发潮坪-泥坪”组合的蒸发潮坪沉积体系。(4)礁盖储层的发育需要具备台缘斜坡带孤立礁体正地貌、高能滩和蒸发潮坪3个基本条件。其中,台缘斜坡带孤立礁体正地貌能够提供一个发育高能滩、蒸发潮坪以及很少会有泥质进入的基本地质条件;高能滩能够发育具有原生孔隙的孔隙性碳酸盐岩;蒸发潮坪能够提供一个发生白云岩化作用的卤水环境。(5)在研究区长兴组沉积体系、礁滩储层发育模式和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长兴组顶部均方根振幅切片图,圈定了研究区有利区带的分布范围。

曹脊翔[5](2016)在《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文中提出本文选取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现代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基础,现场调查、岩芯观察和测井资料、测试分析资料相结合,综合进行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界限划分以及沉积微相、相特征研究。通过深入的储层特征研究,进一步分析储层主控因素,为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区块提供地质依据。获得以下成果与结论:1、首次综合利用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岩屑岩石学、古生物、牙形石、测井、地震等多种手段对研究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界线进行系统厘定划分,首次发现的Hindeodus sp.牙形石支撑了新的地层划分方案,新的地层划分方案符合海槽西侧沉积格局和油气勘探实际;飞仙关组五个旋回的地层,平面上具有西南薄、东北厚的地层变化特点。2、在相标志分析基础上,将研究区飞仙关组划分为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等相带,并进一步对亚相和微相进行划分和特征分析,弄清了飞仙关组鲕滩平面展布规律。3、飞仙关组储集岩以溶孔残余鲕粒白云岩、亮晶溶孔状鲕粒(砂屑)灰岩、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内、粒间溶孔及晶间溶孔为主,孔径以小于0.2mm的微溶孔为主,裂缝以构造缝为主,可作为重要的渗流通道,孔喉以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结构参数相差较大;储层总体上为低孔、低渗储层;4、飞仙关组储层受鲕粒滩、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控制,飞仙关组台缘、台内鲕滩构成了最有利储层形成相带,近地表白云岩化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白云岩化流体为飞四段沉积结束前的海水,热对流循环为近地表白云石化流体循环提供了动力源,晚期溶蚀作用扩大了储层的分布,构造裂缝增加了储层的渗流能力。鲕粒滩+溶蚀作用+白云石化是飞仙关组获高产、稳产最重要的因素。

孙春燕,胡明毅,胡忠贵,薛丹,王振鸿[6](2015)在《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和海槽盆地等六种相类型。以单井、野外剖面层序划分和连井层序地层对比为基础,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1、SQ2)以及四个高位和海侵体系域,编制了全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各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图。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自西南向东北的相带分异明显。在SQ1层序时期,四川盆地以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在中部和东北部一带发育鲕滩和浅滩微相沉积;在SQ2层序时期,四川盆地的中部和东北部广泛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沉积。指出SQ1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SQ2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为飞仙关组中的鲕滩最为发育的层位,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何治亮,高志前,张军涛,丁茜,焦存礼[7](2014)在《层序界面类型及其对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分布的控制》文中提出碳酸盐岩地层中存在大量的不同级次和不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与这些层序界面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控制着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依据构造运动强弱和海平面升降的相对幅度和持续时间,层序界面可分为6个级次。其中较大级次的层序界面(Ⅰ到Ⅲ级)与各种不整合面相对应,较小级次的层序界面主要与海泛面或局部的沉积事件相对应。Ⅰ级和Ⅱ级层序界面主要控制了规模性的岩溶型储层的形成,岩溶古地貌位置对储层形成和保持的影响最大。处于不同古地貌位置的岩溶作用的控制因素和储层发育程度差异较大。Ⅲ级层序界面整体岩溶作用较弱,储层分布相对局限,但与台缘、台内礁滩相储层发育与分布的关系最为密切,层序界面对沉积相和成岩有着双重控制。Ⅳ级和Ⅴ级层序界面由于暴露时间较短,在缺乏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规模性的储层。由于层序界面类型和级别以及所对应的地质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对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分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精细的层序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与描述,可以有效地预测和评价各种碳酸盐岩储层,当然,也需要综合考虑沉积充填样式、相带展布、构造变形和流体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姚城[8](2013)在《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与储层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在前人对川东北地区构造背景、地层特征以及沉积格局及演化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露头、钻井剖面和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只在陆棚区发育。根据岩石类型旋回性特征及测井曲线旋回性特征,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了11个或16个四级层序,20个或31个五级层序,进一步建立了研究区飞仙关组三级及高频层序地层对比格架。依据岩石学特征、构造和测井曲线等标志,进行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划分,包括碳酸盐岩台地、斜坡、陆棚以及盆地等沉积相类型,各不同地区沉积相类型及纵向上沉积相演化有所差异。通过层序格架内以及层序单元内沉积相及滩体展布特征的研究,认识到滩体的发育受层序及沉积相控制明显,且各局部地区有所差异。元坝地区发育颗粒灰岩滩体,主要发育在下层序高位体系域中上部台地边缘相带以及上层序海侵及高位体系域下部开阔台地相带,滩体向陆棚进积明显;普光地区主要发育颗粒云岩滩体,厚度较大,主要发育在下层序高位体系域台地边缘相带,其次在上层序海侵及高位中下部有所发育,以向上加积为主,在下层序高位中上部向台地内部退积;河坝地区发育颗粒灰岩滩体,均发育在上层序高位下部开阔台地相带中,横向对比良好。通过细致的岩芯及薄片观察以及井剖面上储层解剖,认识到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三类储层,即滩相颗粒灰岩储层、滩相颗粒云岩储层以及潮坪相晶粒云岩储层,其中绝大部分为滩相储层,潮坪相储层仅少量发育。通过储层与层序、沉积相关系的统计分析,以及层序格架及层序单元内储层展布研究,认识到滩相储层发育受滩体严格控制,储层的纵横向分布及演化特征与滩体基本一致。储层大多发育在台地边缘及开阔台地相滩体中,少量发育在局限台地;在台地区,储层绝大多数发育于下层序高位体系域;斜坡及陆棚区,储层发育于上层序高位体系域下部。储层在高频层序上部、中部及下部均有发育,但总体有向上发育的趋势。陆棚两侧储层展布特征有所差异:西侧储层发育厚度薄,延伸广,向陆棚方向前积明显,而东侧储层发育厚度大,范围小,以向上加积为特征。储层在滩体各个部位均有发育,分布特征不明显。在认识到沉积相带特别是滩体分布及演化规律对于储层展布具有主要控制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井剖面和露头剖面的储层解剖结果,以三级层序为单元对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进行分区评价,划分出储层发育四个区域,对于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的进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徐胜林,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李君文,杨俊斌,高山[9](2011)在《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文中指出在层序格架内讨论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烃源岩、储集层发育特征及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结合盆地现有的油气勘探成果,建立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生储盖组合图解。研究表明,二级层序格架内盆地发育2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区域性储集层:SS5和SS6海侵期,以发育富有机质暗色碳酸盐岩和泥岩为特征,克拉通台内坳陷和深水陆棚的烃源岩在后期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生烃中心;SS4海侵体系域储集层主要是一套与古隆起相关的岩溶储集层,SS5高位体系域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带,SS6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带。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发育综合型、高位型、海侵型3种生储盖组合;区域性烃源岩发育于二级层序海侵期;区域性储集层发育于二级层序高位期;区域性盖层分布与烃源岩展布特征具有一致性。

杨威,魏国齐,金惠,沈珏红[10](2011)在《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以扬子地块北缘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成岩相是研究成岩作用展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其与沉积相不同,反映岩石在一定的成岩环境下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的综合表现。在详细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扬子地块北缘地区飞仙关组8类成岩相、7类成岩亚相,总结了各类成岩相(亚相)的识别标志,探索了成岩相与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的关系,探索了成岩相在点、线、面上的分布,预测了有利成岩相区展布,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成岩相研究方法,并将成岩相研究成果应用到勘探实践,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二、覆盖区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覆盖区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鄂西-城口地区“海槽”西侧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礁滩特征与展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2 沉积相
    2.1 沉积相类型
        2.1.1 蒸发台地相
        2.1.2 局限台地相
        2.1.3 开阔台地相
        2.1.4 台地边缘礁滩相
        2.1.5 斜坡相
        2.1.6 盆地相
    2.2 沉积相模式
3 台缘礁滩特征
    3.1 长兴期台地边缘礁
    3.2 飞仙关期台地边缘滩
4 台缘带礁滩展布
    4.1 台缘生物礁展布
    4.2 台地边缘滩展布
5 结论

(2)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力学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1.2.2 巷道围岩结构特征测试方法研究
        1.2.3 巷道围岩锚注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1.2.4 岩体数字钻进测试技术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研究
    2.1 模型建立思路
    2.2 岩石UCS随钻反演模型建立
        2.2.1 基于取芯钻的CDP-UCS模型建立
        2.2.2 基于实心钻的DP-UCS模型建立
    2.3 岩石c-φ随钻反演模型建立
        2.3.1 基于上限法的岩石切削力学分析
        2.3.2 基于取芯钻的CDP-cφ模型建立
        2.3.3 基于实心钻的DP-cφ模型建立
    2.4 随钻参数与岩石参数的理论响应分析
        2.4.1 岩石切削能量对随钻参数的响应分析
        2.4.2 岩石切削强度对随钻参数的响应分析
        2.4.3 随钻参数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响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体数字钻进室内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备简介
    3.2 完整岩石钻进试验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试验结果统计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分层岩体钻进试验
        3.3.1 试验方案设计
        3.3.2 试验结果统计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注浆岩体钻进试验
        3.4.1 试验方案设计
        3.4.2 试验结果统计
        3.4.3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系统研发
    4.1 研发背景与基础
    4.2 现场SDT系统基本结构
        4.2.1 导向钻进子系统
        4.2.2 液压伺服子系统
        4.2.3 监测控制子系统
        4.2.4 测试辅助子系统
    4.3 现场SDT系统工作原理
    4.4 巷道围岩随钻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
        4.4.1 围岩力学参数随钻测试与分区方法
        4.4.2 围岩结构特征随钻测试方法
        4.4.3 围岩锚注效果随钻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SDT系统室内验证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设计
    5.2 试件制作与试验过程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现场SDT系统控制监测性能分析
        5.3.2 现场SDT系统测试岩体参数可行性分析
        5.3.3 现场SDT系统评价锚注效果可行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部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评价
    6.1 工程背景
    6.2 试验总体思路
    6.3 试验设计与实施
    6.4 试验结果分析
        6.4.1 现场SDT系统原位测试性能分析
        6.4.2 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验证
        6.4.3 数字钻进原位分区与优势分析
        6.4.4 围岩锚注方案设计与随钻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科研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授权发明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荣誉及科研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报

(3)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成岩相类型划分方案
    2.1 溶蚀相
        (1)大气淡水溶蚀亚相:
        (2)埋藏溶蚀亚相:
        (3)断裂溶蚀亚相:
    2.2 云化相
        (1)准同生云化亚相:
        (2)埋藏云化亚相:
    2.3 裂缝相
    2.4 胶结相
        (1)海底胶结亚相:
        (2)大气淡水胶结亚相:
        (3)埋藏胶结亚相:
    2.5 复合成岩相
        (1)裂缝—热液相:
        (2)胶结—热液相:
        (3)裂缝—溶蚀相:
        (4)裂缝—胶结相:
        (5)云化—胶结相:
3 成岩相的测井响应识别依据
4 讨论
    4.1 成岩相平面展布的影响因素
        4.1.1 构造对成岩相平面展布的影响
        4.1.2 层序对成岩相平面展布的影响
        4.1.3 沉积相对成岩相平面展布的影响
    4.2 成岩相平面展布的确定方法
        4.2.1 点成岩相的建立
        4.2.2 线成岩相的建立
        4.2.3 面成岩相的建立
        4.2.4 成岩相平面展布特征
5 结论

(4)四川盆地五百梯区块长兴组礁滩沉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1.2.4 生物礁滩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礁滩沉积模式研究现状
        1.2.6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地震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7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特征
第3章 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3.1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3.1.1 “灰岩-蒸发岩”沉积旋回
        3.1.2 沉积趋势分析
        3.1.3 相序变化分析
        3.1.4 沉积体系域识别
        3.1.5 层序界面选择
    3.2 长兴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3.2.1 单井剖面的层序划分方法
        3.2.2 单井剖面的层序划分
        3.2.3 连井剖面的层序划分对比
第4章 礁滩地震相分析
    4.1 地震相类型分析
    4.2 地震模拟分析
        4.2.1 速度分析
        4.2.2 特殊波形类型分析
        4.2.3 地震褶积模型分析
        4.2.4 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记录道对比
    4.3 大类环境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4.3.1 海槽
        4.3.2 台缘生物礁
        4.3.3 滩
        4.3.4 开阔台地
        4.3.5 泻湖
    4.4 古地貌分析
    4.5 地震岩相分析
        4.5.1 地震岩相识别模式分析
        4.5.2 礁滩地震相解释
        4.5.3 泥岩地震相解释
        4.5.4 地震相-岩相综合分析
第5章 礁滩沉积体系研究
    5.1 沉积体系概念
    5.2 沉积体系重建方法
    5.3 研究区礁滩沉积体系
        5.3.1 骨架岩相
        5.3.2 沉积环境分析
        5.3.3 水流路径分析
        5.3.4 沉积体系分析
第6章 有利区带预测
    6.1 礁滩储层发育分布模式
    6.2 礁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6.3 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飞仙关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1.3.2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的研究
        1.3.3 储层特征研究
        1.3.4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地层
    3.1 长兴组/飞仙关组地层划分
        3.1.1 飞仙关组顶界划分
        3.1.2 长兴组顶界/飞仙关组底界(T/P界线)划分
        3.1.3 台地相—长兴组与龙潭组(吴家坪)的界线
        3.1.4 海槽相—大隆组与龙潭组(吴家坪组)的界线
    3.2 飞仙关组内部地层划分
    3.3 飞仙关组地层平面分布特征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2 飞仙关组平面展布
        4.2.1 纵向变化
        4.2.2 横向展布及其演化
第5章 储层特征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2 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5.3 储层物性特征
        5.3.1 孔隙度特征
        5.3.2 渗透率特征
        5.3.3 孔隙结构
    5.4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5.4.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5.4.2 成岩阶段划分
        5.4.3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关系
第6章 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6.1 沉积相对鲕滩储层分布的控制
    6.2 成岩作用对鲕滩储层发育的控制
        6.2.1 白云石化作用
        6.2.2 溶蚀作用
        6.2.3 构造裂缝进一步改善储层的储渗条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地质概况
3沉积体系划分及沉积模式
    3.1沉积特征
    3.2沉积模式
4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4.1层序地层划分
    4.2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4.2.1飞仙关组SQ1
        4.2.2飞仙关组SQ2
5结论

(7)层序界面类型及其对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分布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级次与成因类型
    1.1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级次
    1.2 碳酸盐岩层系内不整合面的成因类型
    1.3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识别
2 层序界面对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控制
    2.1 Ⅰ级和Ⅱ级层序界面对优质储层形成的控制
    2.2 Ⅲ级层序界面对优质储层形成的控制
    2.3 Ⅳ—Ⅵ级层序界面对优质储层形成的控制
3 层序界面类型与碳酸盐岩储层分布
4 结论

(8)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与储层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勘探开发现状
        1.2.2 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1.2.3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及储层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位置及构造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格局分析
第3章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特征
    3.1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三级层序地层特征
        3.1.1 三级层序划分依据
        3.1.2 飞仙关组三级层序体系域发育特征
        3.1.3 飞仙关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层序格架模式
    3.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高频层序地层特征
        3.2.1 高频层序划分依据
        3.2.2 飞仙关组高频层序地层特征
        3.2.3 飞仙关组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3.3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地震层序分析
        3.3.1 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地震三级层序分析
        3.3.2 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地震高频层序分析
第4章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展布与滩体发育分布
    4.1 井剖面上沉积相分析
        4.1.1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类型
        4.1.2 典型井剖面上沉积相分析
    4.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地震相分析
    4.3 飞仙关组沉积相展布特征
        4.3.1 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
        4.3.2 三级层序体系域单元的沉积相展布
    4.4 重点区域飞仙关组滩体展布刻划
        4.4.1 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四级层序单元滩体展布刻划
        4.4.2 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四级层序单元滩体展布刻划
        4.4.3 元坝、河坝及普光地区滩体发育特征对比
    4.5 飞仙关组滩体展布主控因素
第5章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分布规律及分区评价
    5.1 飞仙关组储层特征研究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2 储渗空间类型
        5.1.3 储层类型及井剖面上储层解剖
    5.2 飞仙关组储层发育展布特征
        5.2.1 飞仙关组储层纵向发育特征
        5.2.2 层序地层格架内储层发育展布特征
        5.2.3 飞仙关组储层发育与沉积相关系研究
        5.2.4 重点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5.2.5 元坝、河坝及普光地区储层发育特征对比
        5.2.6 飞仙关组储层发育分布规律
    5.3 飞仙关组储层发育分区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层序地层格架
2 层序格架内沉积物分布特征
    2.1 烃源岩分布特征
        2.1.1 栖霞组 (SS5海侵体系域) 烃源岩
        2.1.2 龙潭组/吴家坪组 (SS6海侵体系域) 烃源岩
    2.2 储集层分布特征
        2.2.1 SS4海侵期区域性储集层
        2.2.2 SS5高位期区域性储集层
        2.2.3 SS6海侵—高位期区域性储集层
    2.3 盖层分布特征
3 层序格架内不同区块生储盖组合叠置特征
4 讨论
    4.1 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
    4.2 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4.3 生储盖组合的差异性控制因素
5 结论

(10)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以扬子地块北缘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成岩相概念
    1.2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1.3 成岩相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成岩相的类型及识别标志
    2.1 成岩相类型
    2.2 成岩相识别标志
        2.2.1 压实相
        2.2.2 压溶相
        2.2.3 溶蚀相
        2.2.4 云化相
        2.2.5 胶结相
        2.2.6 破裂相
        2.2.7 充填相 (进油气)
3 成岩相与沉积相、测井相和地震相之间的关系
    3.1 成岩相与沉积相之间的关系
    3.2 成岩相的测井响应
        3.2.1 压实相
        3.2.2 胶结相
        3.2.3 破裂相
        3.2.4 云化相
        3.2.5 溶蚀相
    3.3 成岩相的地震响应
4 成岩相展布
5 结论

四、覆盖区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鄂西-城口地区“海槽”西侧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礁滩特征与展布[J]. 魏国齐,杨威,刘满仓,武赛军,莫午零,金惠,沈珏红,郝翠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3)
  • [2]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 高红科. 山东大学, 2021(10)
  • [3]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J]. 程传捷,于炳松,武重阳,杨伟利,阮壮. 石油实验地质, 2020(01)
  • [4]四川盆地五百梯区块长兴组礁滩沉积体系研究[D]. 王雷.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D]. 曹脊翔.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6]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 孙春燕,胡明毅,胡忠贵,薛丹,王振鸿. 海相油气地质, 2015(03)
  • [7]层序界面类型及其对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分布的控制[J]. 何治亮,高志前,张军涛,丁茜,焦存礼.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06)
  • [8]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与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 姚城. 成都理工大学, 2013(05)
  • [9]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J]. 徐胜林,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李君文,杨俊斌,高山.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02)
  • [10]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以扬子地块北缘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为例[J]. 杨威,魏国齐,金惠,沈珏红. 岩石学报, 2011(03)

标签:;  ;  ;  ;  

覆盖区碳酸盐层序边界识别——以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