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9全国高考语文词语运用题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媛媛[1](2021)在《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2011-2020)》文中指出语文在高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列出,可见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语言文字运用”作为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四个板块之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方式众多,题型灵活,一直是高考试题研究的重点,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研究,探寻试题的考点和命题特点,指导语言文字运用教与学的实践。本论文以2011—2020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为研究对象,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考点。将语言文字运用题分为词语运用,辨析与修改病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标点符号这七大类,结合具体的试题分析归纳出各个题型涉及的考点。第二部分是分析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题特点。基于试题考点研究,通过分析命题依据的规律性,探寻出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题型趋于灵活多样、选材更加广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的命题特点。第三部分是探究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对现实的指导。在前两个部分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具体可实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探究试题研究对教与学的现实指导。在教师教学方面,一是注意有效引导,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二是课堂渗透,教考结合;三是设置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学生学习方面,一是要夯实基础,注重日常积累;二是做题时要仔细审题,掌握做题技巧。本论文的研究不只是为了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本身,也不单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探索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为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徐斌[2](2021)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教学对策探究 ——以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文件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在新课标中,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排在首位,表明新课标对语言文字基础性地位的重视。高考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方向标,是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而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敏度感和表达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以及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到高考试题中,如何使高中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与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如何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分为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进行概述。这部分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回顾并梳理了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发展历程,对试题的演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清楚试题的变化趋势。其次分析了高考考试改革背景下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影响。第二章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进行探究。第一节论述了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依据,掌握试题的命制情况。第二节以2011年至2020年的高考试卷为研究对象,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进行命题分析,从题型、考查形式、语言材料、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节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进行总结。第三章主要总结了高中语言文字教与学的现状,分析教师在当前语言文字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考试和认识情况。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在全面分析高中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特点以及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上升到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实践性思考,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语文教材以及语言文字的教学相联系,从学生应如何提升语言文字能力,教师应如何对待语言文字的教学以及应如何有效利用语言文字资源这三方面提出一些见解,探讨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教学对策,希望对教师语言文字的教学提供启迪,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马敏[3](2021)在《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研究》文中认为语病题是高考语文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试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其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漫长的时间促使语病题的发展逐渐完善和稳定,呈现稳中求新的趋势。从考查点看,语病题结合了语法、语意、语用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以1978至2019年的贵州高考语文语病试题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题进行纵横向分析,探寻贵州高考语病试题的特点、考查内容,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提供指导性的策略。由贵州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的分析可知,语病题的题型和分值较稳定,考查类型是考试大纲提及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赘余六大类。近年语病题的命题有变化,只对同一个句子作修改,难度看似有所降低,实则更考验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故分析贵州历年高考语病试题,对贵州中学语病教学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共三章。第一章分析了高考语病题的命题依据,然后结合试题分析了语病题的发展演变;第二章分析了贵州历年高考语病试题,从考查能力、命题情况、命题规律与趋势几方面分析了历年试题,试题分析主要梳理了语病的题型、分值、考查类型、考查频次、语料及命题规律,最后根据试题特点及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了学生失分原因;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的试题分析和实践情况得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从积累语言知识、规范语言表达、总结规律、练习多方面提出了语病试题的教学方法和高考应对策略。
张雪丽[4](2020)在《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与备考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此外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也提出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学习任务群。在这种语言文字学习日益增强的趋势下,教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分析2012年-2019年的22套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出题依据、试题的形式、分值、考点,再结合当前语言文字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能给出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备考策略,让学生能够在备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做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发现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对比分析法等给出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备考策略。策略主要是围绕教师、命题考点、语言文字资源、具体备考方法四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以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进行备考,教师要做到转变忽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立足于命题依据,紧扣命题趋势,明确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考试内容。三是在语言文字资源方面,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丰富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要能开发其他各种语言文字运用的资源,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以便更好的运用语言文字。最后笔者给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成语、病句、句子衔接等客观题和语言表达主观题的具体备考方法以及在命题趋势下如何应对多变的试题,希望能给一线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
金琪[5](2020)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比较研究 ——以2015-2019年全国Ⅰ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过程。本文选择近五年的全国Ⅰ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论文首先比较了三卷的试题类型,具体包含题量、赋分,题型等内容,发现三卷的题量和赋分非常稳定,试题结构也很成熟,但是在题型探索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适当增加综合性、开放性的题型。论文还从关联性、真实性和思想性三个角度考查三卷的语料,从类型、整合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四个角度考查了情境,发现三卷在语料的选择和情境的设置上都有较好的探索,但还可以加强语料的思想性以及情境的整合性。最后论文比较了三卷试题的测试目标的能力层级和测试点,发现三卷存在因为题型限制导致试题能力层级下降的现象,在命题时应该考虑增加整合多个能力层级的题型,并且三卷试题的测试点都较为集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论文对三卷试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后总结出各自的优缺点,希望为高考命题的优化以及中学语言文字教学提出一点建议。但目前论文还有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可以选取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比较,增加比较评析的角度,如从参考答案、评分标准等角度出发进行更加全面的比较研究,以期得出新的结论。
符晓霞[6](2019)在《基于语篇理论的高考语文“衔接题”解析》文中指出语言学知识一直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篇理论是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在二语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比较多,但在母语教育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梳理了前人关于语篇连贯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连贯是语篇固有的特征,衔接手段能够加强或者优化语篇连贯,而交际双方的“关联”是形成语篇连贯的重要的认知原因。高考语文不同程度地运用和考查了语篇理论的知识,其中以衔接题的考查方式最为典型。高考语文衔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篇连贯能力,语篇理论能够为解答高考语文衔接题提供指导意义。本文以高考语文衔接题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了2000-2018年全国卷的高考语文衔接题作为语料;通过试卷调查的办法,分析学生的衔接题的作答情况;为了考查“教”与“考”的对应情况,本文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衔接题和语篇理论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在教材中的呈现情况。笔者从衔接手段、关联的角度分析了衔接题的语篇现象,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从语篇理论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本文一共有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缘由、研究的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该章首先梳理了语篇中连贯、衔接、关联的关系,本文认为连贯是语篇固有的特征,衔接手段和关联都为语篇服务。其次,对高考语文衔接题的研究范围做了界定并分析了其研究现状,从而得知目前对衔接题归纳分析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第三章,衔接题的相关调查。2000-2018年高考语文衔接题的考查形式灵活,考查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学生答题正确率偏低,衔接题和语篇理论知识集中分布在选修类教材中,且数量较少、分布散乱。第四章,衔接题的衔接手段。本章解析了回指、逻辑、词汇、主——述位、同构五种衔接手段在高考语文衔接题中的具体运用情况。第五章,从“关联”角度解读高考衔接题,衔接题的出题和解答均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出题者提供明示的信息,信息背信息背后意图是让考生根据明示的信息进行推理。第六章,衔接题的教学启示。衔接题是考查语篇连贯知识的典型题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语篇意识,重视学生语篇连贯能力的培养。语篇理论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解题思路和技巧,增强语篇连贯的能力。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概括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商凯凯[7](2019)在《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 ——以2007-2018年新课标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历来就是注重考试的国度,始于隋唐终于清末的科举考试制度,不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的现代考试制度。而作为现代考试的高考制度首次出现是在新中国新成立之初的1952年,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66年了。如若从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算起,也已经过去41年了。高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高考甚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事件之一。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对于个人来说,莘莘学子只有通过高考才能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人生价值的飞跃。高考试题作为高考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考试题内容和特点、高考试题命题是否契合课标和考纲、命题是否科学和规范以及能否检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选取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考点、题型、问题、参考答案设计和语料选取上对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试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概述。这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梳理了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历史发展演变脉络,对试题的发展演变过程深入了解有助于鉴古知今,也能够认清试题的变化趋势。第二,分析了新课程改革下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变化。第二部分是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的命题依据及相关理论的梳理。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相关理论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部分试题的由来,从源头了解试题的命制情况。第三部分是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对试题的分析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考点、题型分值设计、问题参考答案设计和语言材料分析。力求对试题的分析可以尽可能的全面,避免将试题研究当做命题研究。第四部分是探析此类试题的一些瑕疵。对高考试题出现的些许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命题克服短板,促进命题更加科学、规范。第五部分是对语言文字运试题的实践性思考。分别是从教师教学层面、学生学习层面和命题命制层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命题命制有所帮助。
陈鹭燕[8](2019)在《高考语用题探析 ——以2003-2017年全国卷为例》文中指出高考语用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考生语用水平的有力手段。但是近年来,高考语用题的作答情况不尽人意,已经逐渐成为考生失分的重灾区。虽然一线教师及学者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但效果仍不太理想。本研究以“高考语用题”为研究对象,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分“两步走”对高考语用题进行探析。第一步主要从微观层面,对围绕以高考语用题“怎么考”为核心的考查走向、围绕“考什么”为核心的考查内容、以及围绕“为什么考”为核心的考查能力进行探析;第二步从宏观层面对高考语用题的命题特征及创新度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进一步把握高考语用题的发展趋势。本论文内容如下:第1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对高考语用题的研究以单一年份的研究为主,缺少跨年份的纵向研究且将高考语用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第2章,对高考语用题取样,发现高考语用题考查走向呈现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考查形式逐渐偏向主观;二是考查方式渐趋多变;三是考查趋势从分散走向综合。第3章,对高考语用题语料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高考语用题语料考查内容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选材趋向现实生活;二是选材趋向社会热点;三是趋向传统文化渗透;四是趋向跨学科、跨领域考查。第4章,对高考语用题的能力立意进行探析,发现高考语用题的考查能力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注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注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三是注重考查综合能力;四是兼顾考查基础能力与高层次能力。第5章,从宏观层面对高考语用题进行把握,发现高考语用题在命题特征上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注重考查语境;二是命题模式渐趋稳定;三是兼具技巧性与实用性;四是兼具趣味性与人文性。在创新度上呈现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稳中求新,与时俱进;二是稳中求变,兼具传统与创新。第6章主要针对高考语用题的选材趋向、考查取向、命题特征提出一系列教学策略。
张怡馨[9](2019)在《汉字理据在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汉字在构造之时,其形体的拟构具有一定的理据,汉字理据指的是字形跟所记语素音义上的联系。优秀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新课程标准、考纲的要求,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都引领着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方式转变,汉字理据辅助文言文字词教学,是“应试”和“应需”的良药。本文共三章,第一章从中学文言文教学需求出发,以高考大纲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要求为纲,分析、调查学生文言字词学习的薄弱点及需求,从中学文言字词教学现状、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汉字理据依据出发探究汉字理据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合理性。第二章,以第一章为理论基础提出汉字理据在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应用的原则、要求和注意事项。第三章依据中学文言文重点字词学习要求对中学重点120个实词、18个虚词进行“六书”整理并附以《说文解字》解说及甲骨文、金文字形。最后,对中学一些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字词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对所提出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内容的示例设计。本文从文言字词教学的角度出发,挖掘文言字词学习的重难点,结合课程标准及语文考察范围,从汉字理据的角度,对中学文言字词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建立古今汉语的内部联系,活跃文言字词教学,减弱学生文言字词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加文言字词教学趣味性,为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杨绪丽[10](2019)在《基于全国高考试题分析的文言文翻译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言文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文言文翻译则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文言文试题中所占比例最高,难度也最大。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试题来看,翻译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分值基本为10分,占文言文试题的50%。在文言文教学中,文本翻译也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由于文言文行文简练,“文”“言”分离,生僻词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实际教学中,翻译教学的效果始终不太理想。关于文言文教学和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研究很多,但是很少有研究者从文言文翻译的视角出发,到高考试题中去分析总结这一考点的考查特点。通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从考点的分类解析及考查特征等方面分析近五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可以看出该题的考查具有一定的规律。同时依据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找出考点与文言文翻译教学的契合之处。此外对参与2014-2018年全国高考的部分考生展开问卷调查,并访谈部分一线高中语文教师,了解高中阶段文言文翻译教学的现状,依据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文言文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策略。以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切入点,可以出该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等知识点,这些考点与高中文言文翻译教学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忽略高考与教材内容的联系;二是缺乏对文言文翻译考点的认识;三是文言文语法知识薄弱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教材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更应该做到“文”“言”并重,不要忽略语言的整体性。这些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具系统性、针对性,进而提高文言文翻译教学的效率。
二、’99全国高考语文词语运用题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9全国高考语文词语运用题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点分析 |
第一节 词语运用题考点分析 |
第二节 辨析与修改病句题考点分析 |
第三节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考点分析 |
第四节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题考点分析 |
第五节 语言表达题考点分析 |
第六节 标点符号题考点分析 |
第二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命题特点分析 |
第一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命题依据的规律性 |
第二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命题特点分析 |
第三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对现实的指导 |
第一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对教师教学的指导 |
第二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教学对策探究 ——以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分析研究 |
(二)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题趋势 |
(三)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策略研究 |
三、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重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统计分析法 |
(三)问卷、访谈调查法 |
第一章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概述 |
第一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发展历程 |
一、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初始阶段(1977—1984) |
二、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发展阶段(1985—2006) |
三、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创新阶段(2007—2016) |
四、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成熟阶段(2017 年至今) |
第二节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背景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
一、新课改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影响 |
二、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内容改革影响 |
第二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探究 |
第一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依据 |
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二、 《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 |
第二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分析 |
一、语文高考试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题型分析 |
二、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语言材料 |
三、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发展趋势 |
第三章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与学现状 |
第一节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师教学现状 |
一、缺乏国际视野及对新课标理念理解 |
二、教师对高考试题重视程度各有不同 |
三、必修与选修课程没有很好的相结合 |
第二节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学生的学习现状 |
一、考试情况与分析 |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四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教学对策 |
第一节 落实新课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一、建构学生的知识基础,用语言表达培养语感 |
二、科学的逻辑思维训练,要增强合作探究能力 |
三、注重具体情境的设计,创建学生的审美体验 |
四、从传统提升文化涵养,在现实挖掘人文精神 |
第二节 端正教学观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地位 |
一、推动育人方式转变,注重研究高考试题新动向 |
二、转变教学的方式,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 |
三、实现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
第三节 丰富教学资源,积累语言文字运用基础知识 |
一、结合日常教学,充分利用必修与选修教材 |
二、关注试题命制,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
三、开发隐性资源,打开视野并积累素材来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 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历史演变 |
第一节 高考语病题的命题依据 |
第二节 贵州高考语病题的考查类型 |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的历史演变 |
第二章 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分析 |
第一节 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用卷情况分析 |
第二节 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命题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语病试题命题规律与趋势 |
第四节 语病试题失分原因分析 |
第三章 贵州高考语病试题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及启示 |
第一节 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 |
第二节 立足运用规范语言表达 |
第三节 总结规律精讲精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与备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依据 |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
一、新课程标准解读 |
二、新课程标准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题影响 |
第二节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
一、《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解读 |
二、《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 |
第三节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 |
一、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分析 |
二、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 |
第四节 其它因素 |
一、其它地区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
二、其它地区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对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制的影响 |
第二章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特点分析及发展趋势 |
第一节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特点分析 |
一、试题形式分析 |
二、试题内容分析 |
三、试题考查能力分析 |
第二节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发展趋势 |
一、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题趋势 |
二、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发展思考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 |
二、数据分析 |
三、数据结论 |
第二节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教材方面 |
第四章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的备考策略 |
第一节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
一、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的教学 |
二、更新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方法 |
第二节 立足命题依据,明确考试内容 |
一、落实新课标精神 |
二、明确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考点 |
第三节 充分利用和开发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资源 |
一、充分利用必修和选修语文教材 |
二、开发其他语言文字资源 |
第四节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具体的备考方法 |
一、词语的正确使用备考 |
二、病句备考 |
三、句子衔接备考 |
四、语言表达题备考 |
五、命题趋势下的备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5)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比较研究 ——以2015-2019年全国Ⅰ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 研究的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2015-2019 年三卷语言文字运用命题依据述评 |
第一章 全国I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类型基本情况比较.. |
第一节 三卷题量及赋分情况比较 |
一 整体结构稳定 |
二 逐年减少题量以增强试题整合性 |
三 主观题赋分大于客观题 |
第二节 三卷题型比较 |
一 三卷题型皆以选择题为主 |
二 浙江与全国I卷中简答题的同与异 |
第二章 全国I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题语料与情境评析 |
第一节 三卷语料评析 |
一 语料关联性 |
二 语料真实性 |
三 语料思想性 |
第二节 三卷情境比较 |
一 情境类型 |
二 情境整合性 |
三 情境时代性 |
四 情境开放性 |
第三章 全国I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测试目标评析 |
第一节 三卷试题能力层级评析 |
一 三卷在注重表达的同时要兼顾基础性 |
二 注重出题方式,力求不要降低能力层级 |
三 三卷应增加多能力层级结合试题 |
第二节 三卷测试点评析 |
一 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应该继续作为考查重点 |
二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
三 测试点设置可以更加全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6)基于语篇理论的高考语文“衔接题”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分析归纳法 |
3.案例分析法 |
4.试卷调查法 |
(三)语料来源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语篇理论及其应用 |
1.语篇理论概述 |
2.语篇理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
(二)衔接题的界定及其研究现状 |
1.衔接题的界定 |
2.有关衔接题的研究 |
三、衔接题的相关调查 |
(一)衔接题考题情况 |
(二)衔接题答题情况 |
(三)衔接题与教材对接情况 |
1.必修类 |
2.选修类 |
四、衔接题的衔接手段 |
(一)指称关系与实例分析 |
1.回指 |
2.下指 |
(二)逻辑连接和实例分析 |
1.显明性连接 |
2.隐含性连接 |
(三)词汇衔接和实例分析 |
1.重述 |
2.搭配 |
(四)主位——述位推进和实例分析 |
(五)同构关系衔接和实例分析 |
五、衔接题的认知过程 |
(一)解答衔接题的实质 |
(二)明示——推理和实例分析 |
1.客观题类 |
2.主观题类 |
六、衔接题的教学启示 |
(一)对教师的启示 |
(二)对学生的启示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语篇知识与各年衔接题对应表 |
附录2:补写式衔接题 |
附录3:排序式衔接题 |
附录4:调查试卷 |
致谢 |
(7)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 ——以2007-2018年新课标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一、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题概述 |
(一)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发展脉络 |
1.初创时期 |
2.探索阶段 |
3.形成阶段 |
4.完善创新时期 |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
1.新课改带来新的评价理念 |
2.新课改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影响 |
二、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题依据及理论基础 |
(一)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题依据 |
1.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2.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考试大纲》 |
(二)理论基础 |
1.教育测量理论 |
2.教育评价理论 |
三、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具体分析 |
(一)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测试能力和考点分析 |
1.测试的能力层级和能力点分析 |
2.测试考点分析 |
(二)题型、分值设计 |
1.题型上主、客观题相结合 |
2.分值保持稳定态势 |
(三)选取的语言材料分析 |
1.语言材料具有典型性 |
2.语言材料具有导向性 |
(四)问题及参考答案设计 |
1.问题设置明确,答案紧扣要求 |
2.答案设计体现示范性、多元性 |
四、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考点存在重复 |
(二)部分题型设计不够完善 |
(三)个别试题语料选取失当 |
(四)部分问题设计单一 |
五、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实践思考 |
(一)教师教学层面 |
1.创设情境,精讲精练 |
2.引路入境,相机诱导 |
(二)学生学习层面 |
1.提升素养,夯实基础 |
2.规范答题,思路清晰 |
(三)命题命制层面 |
1.平稳渐进,守正出新 |
2.精益求精,增强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高考语用题探析 ——以2003-2017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考语用题试题研究 |
1.2.2 高考语用题命题特征研究 |
1.2.3 高考语用题答题策略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语用题考查走向分析 |
2.1 考查形式逐渐偏向主观 |
2.2 考查方式渐趋多变 |
2.2.1 词语使用考查分析 |
2.2.2 表达连贯考查分析 |
2.3 考查趋势从分散走向综合 |
2.3.1 单一知识点与综合知识点考查情况分析 |
2.3.2 单一知识点题及综合知识点题分值变化分析 |
2.3.3 综合知识点题知识点考查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语用题考查内容分析 |
3.1 选材趋向现实生活 |
3.2 选材趋向社会热点 |
3.3 趋向传统文化渗透 |
3.3.1 传统文化考查分析 |
3.3.2 谦辞敬语考查分析 |
3.4 趋向跨领域、跨学科考查 |
3.5 小结 |
第4章 语用题考查能力分析 |
4.1 注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
4.2 注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
4.3 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
4.4 兼顾考查基础能力与高层次能力 |
4.5 小结 |
第5章 语用题命题特征及创新度分析 |
5.1 语用题命题特征分析 |
5.1.1 注重考查语境 |
5.1.2 命题模式渐趋稳定 |
5.1.3 兼具技巧性与实用性 |
5.1.4 兼具趣味性与人文性 |
5.2 语用题创新度分析 |
5.2.1 稳中求新,与时俱进 |
5.2.2 稳中求变,兼具传统与创新 |
5.3 小结 |
第6章 高考语用题教学策略 |
6.1 注重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相衔接 |
6.2 注重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衔接 |
6.3 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
6.4 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教学 |
6.5 注重语境教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汉字理据在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汉字理据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价值 |
第一节 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现状 |
第二节 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应用汉字理据的可行性 |
第三节 汉字理据应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合理性 |
第二章 汉字理据应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原则及要求 |
第一节 汉字理据应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原则 |
第二节 汉字理据应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要求 |
第三节 汉字理据辅助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注意事项 |
第三章 汉字理据应用于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实施 |
第一节 文言文字词教学重难点归纳及分析 |
第二节 汉字理据教学的应用策略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谢辞 |
个人简介 |
(10)基于全国高考试题分析的文言文翻译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探析 |
2.1 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考点解析 |
2.1.1 全国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 |
2.1.2 全国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 |
2.1.3 全国高考特殊句式的考查 |
2.2 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的考查特点 |
2.3 关于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的思考 |
第3章 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与教学的联系 |
3.1 全国高考考点与新课程改革的契合 |
3.2 全国高考考点与人教版教材的契合 |
3.2.1 全国高考考点和教材文本的契合 |
3.2.2 全国高考考点和教材习题的契合 |
3.3 全国高考考点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契合 |
第4章 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策略研究 |
4.1 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情况调查 |
4.1.1 调查对象及内容 |
4.1.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2 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存在问题 |
4.2.1 忽视教材内容的导向作用 |
4.2.2 缺乏文言文翻译知识点的认识 |
4.2.3 缺少文言文基础知识与学习兴趣 |
4.3 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策略 |
4.3.1 立足教材,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
4.3.2 掌握技巧和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准确率 |
4.3.3 “文”“言”并重,重视语言的整体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2014-2018 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 |
附录 C 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情况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 |
附录 D 2014-2018 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多义词 |
附录 E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的通假字 |
附录 F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词 |
附录 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
致谢 |
四、’99全国高考语文词语运用题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2011-2020)[D]. 刘媛媛.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教学对策探究 ——以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D]. 徐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研究[D]. 马敏.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与备考策略研究[D]. 张雪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比较研究 ——以2015-2019年全国Ⅰ卷、浙江卷以及江苏卷为例[D]. 金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语篇理论的高考语文“衔接题”解析[D]. 符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7]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 ——以2007-2018年新课标卷为例[D]. 商凯凯.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8]高考语用题探析 ——以2003-2017年全国卷为例[D]. 陈鹭燕. 集美大学, 2019(09)
- [9]汉字理据在中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怡馨. 宁夏大学, 2019(02)
- [10]基于全国高考试题分析的文言文翻译教学策略研究[D]. 杨绪丽.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