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呼和浩特城郊景观生态圈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胡卫华[1](2011)在《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马峦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认为郊野公园是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产物,是城市居民向往自然追求和谐的表现。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城市周边旅游市场已越来越兴旺,而郊野公园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载体。郊野公园是当前国内旅游和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本论文实现了郊野公园管理宏观研究和生态管理微观研究的结合。本论文从郊野公园的概念出发,提出要为郊野公园进行统一规范的定义。为防止郊野公园概念“泛化”与“滥化”,应借鉴《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和《自然保护区总体设计规程》,尽快出台《郊野公园总体设计规范》。论文指出了郊野公园与其它类型公园的主要区别,归纳出郊野公园具有公益性、原生态性、较强的可进入性等三大特征和环境调节、休闲游憩、康体健身、社会教育、防灾避险、社会教育和城市规划控制等功能。论文从城郊旅游研究、森林旅游及森林公园研究、休闲学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游憩空间类型研究、生态环境管理等六个方面阐述了郊野公园管理和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对近些年国内郊野公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类分析。论文关注国内外郊野公园建设的动态,特别是以香港地区为例,通过多次实地调研,详细总结了香港郊野公园管理的九条成功经验——法制健全,规章完善、重视历史,原样保留、完善的路径体系、设施周全,方便使用、保护生态,人工建筑少、安全防护措施齐备、政府大力支持,公众及NGO组织积极参与、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郊野公园的服务与管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论文特别探讨了郊野公园的管理体制问题,六年前就提出要建立以城管或林业部门为主的专门管理机构。当前国内一些大城市正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推行“大部制”,深圳为适应城市化进程,实现林业与园林的统一管理,将原农林渔业局的林业管理职责划入城市管理局,郊野公园多头管理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也印证了该观点的正确性。论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植物资源、动物资源、自然景观、空气质量、地面水质量、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含量和声学环境质量八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首次建立了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并以深圳市马峦山郊野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的生态资源评价指数分别达到74.9615和77.50361,结果表明马峦山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郊野公园会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人为干扰是最主要的。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郊野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游客行为、毁林抢种、管理水平、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山火、外来生物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游客行为(包括容量超负荷、主动干扰和随意性活动)的影响效果最显着。论文最后提出了郊野公园生态管理的对策,主要包括1)封山育林。2)水土保持——建立临时拦砂坝、沉砂系统、修建挡土墙和护坡措施。3)规划调节——将郊野公园划分为康乐区、荒野区和保护区,保护区根据情况又可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4)严格管制——强化郊野公园的入口管理、防火管理、加强对外来物种的防治、限制进入郊野公园车辆的数目、严禁在郊野公园范围内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取缔公园内的无证经营行为。5)游客教育——游客的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云继英[2](2007)在《呼和浩特市主城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带来了用地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正在加速发展的城市化无疑将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定量分析景观空间格局对城市景观的评价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建成区的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GIS软件对呼和浩特市1987年的航片和2002年QuickBird(快鸟)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依据景观生态学中等级理论的基本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系统。结合呼和浩特市1987年、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政区图等资料,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取了各景观类型图斑的数量、面积、面积比、平均形状指数、分维数、多样性、均匀度等参数;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以Fragstats 3.3为工具,计算了景观面积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分维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聚集度等10个指数,对呼和浩特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定量评价。本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正确评价呼和浩特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状况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关系,为城市的合理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在从1987-2002年的这十五年间里,从景观类型变化上看:(1)耕地景观面积减少了,主要转化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待建用地、城市居住区、交通道路和城市建筑用地等景观类型;(2)生态绿地景观面积减小了,主要是街边绿地、行道树、道路的绿化隔离带在城市道路拓宽扩建的过程中减少了;(3)居住地景观面积和城市建筑景观增加了,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2.在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方面,本次研究共选取了10个景观空间格局指标进行计算,对呼和浩特市城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评价。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景观的异质性程度在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这是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3.呼和浩特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作用逐步加强,土地的集约经营使城市的景观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部分区域的景观的多样性在逐渐增加,斑快的平均面积在增大,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土地开发趋向有序化,城市功能区逐步完善,景观空间格局的分布逐步趋向合理。
王林[3](2004)在《中国城郊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郊是城市与乡村相交接的部分,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和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相交的边缘地带。在边缘效应的作用下,它拥有鲜明的资源特色,对中心城区的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城郊旅游就是利用城郊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人们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品尝购物等娱乐项目的旅游。城郊旅游是区域旅游,是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体。在旅游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扩大旅游的边缘空间与开拓核心地区同样重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好、做全,正确认识与发展城郊旅游已经成为共识。首先,古代中国的“郊游”、“踏青”等活动就其总体规模、经济消费水平与项目类型来说,都远不能与现代城郊旅游同日而语,但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意象是中国古时旅行文化的精髓,孕育了当今的城郊旅游,是城郊旅游文化源泉。其次,城郊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和一个物流、信息流的平台;而另一方面城郊旅游可以发挥旅游的乘数效益,促进城郊经济的发展,协调城郊环境、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再次,城市发展与城郊旅游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城市问题是导致城郊旅游产生、发展的主要推力,在城市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城市居民纷纷走出城市,追求返朴归真;而城郊拥有边缘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拉动旅游消费,因而城郊旅游是在城市的推力与城郊的拉力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另外,一方面城市规模、人口、城市化水平等多重因素都对城郊旅游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另一方面城郊旅游也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形成。第四部分,对城郊旅游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城郊旅游产品的未来发展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观光游览、度假康体、文化娱乐、商务会议、专项旅游等;个性化自助旅游已经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时尚,日趋成熟的个性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一种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城郊旅游将成为进入小康社会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郊旅游发展采取的策略,构筑良好的自然生态边缘区,实现城郊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参与作用,把城郊旅游做大做强;推进城乡景观一体化,实现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注重开发的整体协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项目质量求生存;做好中心客源市场的细分,进行大力的宣传促销,分层次、分档次的制定价格。 <WP=4>最后,桂林是全世界着名的旅游城市,长期以来“桂林山水甲天下”风靡全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然而不足的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认识只局限于“三山两洞一条江”的传统游线,对于桂林周边美丽迷人的景致知之甚少。在“大桂林旅游圈”的旅游政策指引下,桂林市城郊的景点引起了新一轮开发热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其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谭敬,赵大勇,张志强[4](2001)在《建立呼和浩特城郊景观生态圈的设想》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城郊景观生态圈的设想 ,探讨城郊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合理布局范畴 ,提出设想与同行商讨
二、建立呼和浩特城郊景观生态圈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呼和浩特城郊景观生态圈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马峦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3.1 郊野公园概念、特征、功能及与其他类型公园的异同 |
1.3.2 目前国内外郊野公园管理的成功经验 |
1.3.3 建立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
1.3.4 郊野公园生态环境的主要威胁因子 |
1.3.5 郊野公园生态管理的有效途径 |
1.4 研究区域的选择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综述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层次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
2.1 郊野公园概念的研究 |
2.1.1 公园概念 |
2.1.2 郊野公园概念 |
2.2 郊野公园概念的界定 |
2.2.1 郊野公园的类型 |
2.2.2 郊野公园的特征 |
2.2.3 郊野公园的功能 |
2.2.4 郊野公园与其它类型公园的区别 |
2.3 郊野公园开发与生态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城郊旅游研究 |
2.3.2 森林旅游及森林公园研究 |
2.3.3 休闲学的研究 |
2.3.4 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
2.3.5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研究 |
2.3.6 生态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3 郊野公园的理论研究 |
3.1 研究领域 |
3.2 实践研究 |
3.2.1 国外郊野公园实践研究 |
3.2.2 国内郊野公园实践研究 |
3.3 国内郊野公园开发与建设的经验 |
3.3.1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核心 |
3.3.2 完备的法规条例是基础 |
3.3.3 高效到位的管理是保障 |
3.3.4 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 |
3.3.5 充分运用高科技是趋势 |
3.3.6 多元的资金筹措是趋势 |
3.4 目前国内郊野公园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4.1 城市的干扰和破坏日益增大 |
3.4.2 建设管理问题 |
3.4.3 外来生物入侵 |
3.5 本章小结 |
4 郊野公园生态管理实证研究——以深圳市马峦山郊野公园为例 |
4.1 马峦山郊野公园的基本情况 |
4.2 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
4.2.1 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
4.2.2 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测量 |
4.3 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3.1 评价方法介绍 |
4.3.2 分析步骤 |
5 马峦山郊野公园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子分析 |
5.1 不文明行为对生态的干扰分析 |
5.1.1 人为活动对生态的直接干扰 |
5.1.2 人为活动对生态的间接干扰 |
5.2 超负荷的接待量 |
5.3 房地产开发的威胁 |
5.4 过多的人工建筑 |
5.5 汽车尾气及噪音 |
5.6 本章小结 |
6 马峦山郊野公园生态环境管理的对策 |
6.1 封山育林 |
6.2 水土保持 |
6.2.1 修建临时拦砂坝 |
6.2.2 建立沉砂系统 |
6.2.3 护坡措施 |
6.2.4 矿山治理 |
6.3 规划调节 |
6.3.1 康乐区 |
6.3.2 荒野区 |
6.3.3 保护区 |
6.4 严格管制 |
6.4.1 规范入口管理 |
6.4.2 防火管理 |
6.4.3 加强对外来物种的防治 |
6.4.4 严格限制进入郊野公园车辆的数目 |
6.4.5 郊野公园范围内严禁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 |
6.4.6 取缔公园内的无证经营行为 |
6.5 游客教育 |
6.5.1 游客的直接管理 |
6.5.2 游客的间接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1.1 郊野公园概念需进一步明确 |
7.1.2 郊野公园管理体制需规范 |
7.1.3 对国内郊野公园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
7.1.4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为郊野公园的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方法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8 创新点 |
8.1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了郊野公园的定义 |
8.2 建立了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
9 研究展望 |
9.1 研究方法 |
9.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呼和浩特市主城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1.2 景观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
1.3 呼和浩特市城市景观生态研究 |
1.4 研究意义 |
1.5 景观空间格局与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的选择 |
2.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3 研究区概况 |
3 呼和浩特市主城区1987—2002年景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
3.1 呼和浩特市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特征变化分析 |
3.2 呼和浩特市主城区1987-2002 年景观变化转移矩阵 |
3.3 1987-2002 年呼和浩特主城区景观空间格局总体变化特征 |
4 研究区景观结构动态与干扰驱动力变化分析 |
4.1 政治经济因素 |
4.2 交通道路因素 |
4.3 人口增长因素 |
4.4 开发区建设因素 |
5 呼和浩特市主城区景观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 |
5.1 呼和浩特市主城区景观变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 呼和浩特市主城区景观空间结构协调发展对策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国城郊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中国“踏青”与“郊游” 传统习俗 |
(一) 古代“踏青” |
(二) 郊游 |
(三) “踏青”与“郊游”民俗的文化分析 |
二、 城郊与城郊旅游 |
(一) 城郊考辨 |
(二) 城郊区域环境、经济、文化 |
(三) 城郊的旅游吸引力蠡测 |
(四) 城郊旅游的理论论证 |
三、 城市发展与城郊旅游 |
(一) 城市规模与城郊旅游 |
(二) 城市问题与城郊旅游 |
(三) 城市化与城郊旅游 |
(四) 城郊旅游与城市整体规划思考 |
四、 中国城郊旅游现状及展望 |
(一) 中国城郊旅游发展阶段 |
(二) 中国城郊旅游现存问题 |
(三) 城郊旅游的特点与优势 |
(四) 城郊旅游的市场与投资 |
(五) 城郊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
(六) 城郊旅游出游方式展望 |
(七) 中国城郊旅游发展策略 |
五、 个案研究:走近桂林市城郊旅游 |
(一) 丰富的城郊旅游资源 |
(二) 立体的城郊旅游布局 |
(三) 骄人的城郊旅游业绩 |
(四) 城郊旅游促进桂林新城的形成 |
(五) 桂林城郊旅游现状调查及策略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后记 |
(4)建立呼和浩特城郊景观生态圈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城郊生态景观建立的重要性 |
3、建设城乡生态景观的设想 |
3.1 建设的总体趋势 |
3.2景观生态圈的布局 |
3.2.1 城郊调气防污美化景观生态圈 |
3.2.2 城郊防风固沙-农林果生产带景观生态圈 |
3.2.3 山地水源涵养生态圈 |
四、建立呼和浩特城郊景观生态圈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马峦山郊野公园为例[D]. 胡卫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2]呼和浩特市主城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研究[D]. 云继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03)
- [3]中国城郊旅游发展研究[D]. 王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04(01)
- [4]建立呼和浩特城郊景观生态圈的设想[J]. 谭敬,赵大勇,张志强.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