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洪郑,史立文,钟凯,裴壮壮,方灵丹,洪玉倩,黄晴[1](2021)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研究》文中认为单硬脂酸甘油酯(glycerol monostearate,MG)是一种重要的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酶催化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反应条件温和,可有效地降低能耗,减少副产物的产生,提高单甘酯的收率和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以氢化油和甘油为原料,以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采用甘油解法,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时主要影响因素:脂肪酶选择、物料摩尔比、脂肪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时,最佳合成条件及粗酯中单硬脂酸甘油酯的含量。
赖鹏英[2](2021)在《酶法提取山苍子核仁油及制备月桂酸单甘酯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苍子核仁油脂含量高,油中富含月桂酸,但目前山苍子核仁利用率极低,若能提取山苍子中的核仁油,并合理利用其有效成分,将对山苍子资源开发和充分利用起重要作用。因此,为了解决山苍子核仁被丢弃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问题,本文以山苍子核仁为原料,展开水酶法绿色提油技术研究,并探究不同提油工艺对山苍子核仁油品质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油脂中的有效成分,采用可重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固定化脂肪酶来催化山苍子核仁油制备用途广泛的月桂酸单甘酯(GML)。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探究烘烤、粉碎预处理方式对水酶法提山苍子核仁油提油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山苍子核仁含油率高,约47%,适合提油;高温烘焙能降低乳化作用,有效提高出油率,120℃连续烘烤70 min提油效果最佳;当粉碎机粉碎120 s,粒径大小约为35 μm时,能有效破坏核仁细胞结构,增加酶制剂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出油率。(2)优化复合酶提山苍子核仁油的工艺条件发现:当复合酶制剂为中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质量比1:1、复合酶用量3%、酶解时间7 h、液料比为3 mL/g、pH 6.40、温度46℃时,山苍子核仁油的提取率能达到86.10%;SEM观察山苍子核仁原料、提油后的核仁粉末表面结构发现酶法处理后的山苍子核仁表面结构被严重破坏,物料结构的破坏更有利于油脂的释放。(3)对比分析了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提取山苍子核仁油发现: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提取率高于压榨法;水酶法提取的油脂品质佳,具有色泽浅、碘值高、过氧化值低、酸值低的特点。通过FT-IR检测核仁油的结构发现了 OH、C=O、CH3、CH2、C=O、C-O等官能团,含有这些官能团结构的脂肪酸均在GC-MS分析中被发现,不同提油工艺提取的山苍子核仁油脂肪酸组分没有太大差异。(4)分别以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和Lipozyme TL IM为催化剂,催化山苍子核仁油与甘油反应制备GML,并对最佳反应条件下生成的GML采用二级分子蒸馏纯化,从试验结果可知: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重复利用6次,酶活性保持得较高,产物GML含量高。Lipozyme TLIM催化效果较弱,重复利用4次后,脂肪酶催化效果会明显下降。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酯化合成GML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甘油与山苍子核仁油质量比2.5:1,加酶量8%,反应温度52℃,反应时间18h。在此反应条件下所得的混合脂肪酸甘油酯中GML含量可达33.21%;混合甘油酯经过二级分子蒸馏纯化后GML含量可达90.36%。
巢鑫雨[3](2021)在《基于稻米油精炼副产物混合脂肪酸的单甘酯制备及其结构表征》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稻米油精炼副产物(混合脂肪酸)为主要原材料,通过硼酸保护法、丙酮保护法以及酶法催化精炼副产物与甘油进行酯化反应制备较高纯度单甘酯,实现了对精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硼酸保护法合成单甘酯工艺优化及产物结构表征硼酸法合成单甘酯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摩尔比n(硼酸双甘油酯):n(混合脂肪酸)=4:1、酯化温度220℃、酯化时间3.5 h、催化剂添加量2.5%,在此最佳合成条件下,单甘酯得率达到66.5%。气相色谱仪分析了稻米油精炼油脚主要由油酸、亚油酸等五种脂肪酸组成,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液相色谱仪表征产物为单甘酯。(2)丙酮保护法合成单甘酯工艺优化及产物结构表征丙酮法合成单甘酯最佳工艺条件为:基团保护温度79℃、酯化温度142℃、底物摩尔比n(甘油):n(丙酮):n(混合脂肪酸)=1:2:0.8、基团保护时间3 h、酯化时间3 h,在此最佳条件下,单甘酯得率达到79.5%。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飞行质谱仪以及核磁波谱仪表征产物为单甘酯。(3)叔丁醇体系中酶法合成单甘酯工艺优化及产物结构表征酶法合成单甘酯最佳工艺条件为:Lipozyme435酶添加量8.5%、油醇质量比1.5:1、酯化温度54℃、底物摩尔比n(甘油):n(混合脂肪酸)=3.2:1,在此最佳条件下,单甘酯得率为72.89%。试验所用酶重复使用6次,第6次酶催化后单甘酯得率仍有50.5%,说明该酶重复操作性好。最后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飞行质谱仪以及核磁波谱仪表征产物为单甘酯。(4)单甘酯基本理化性质、HLB值测定以及氧化稳定性研究参照有关规定方法对单甘酯产品的理化性质和HLB值进行测定,利用烘箱氧化法研究了单甘酯的储存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合成的单甘酯酸价分别为3.4、2.6和2.5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1.6、1.1和1.3 mmol/Kg,皂化值分别为168、165和171 mg/g,碘值分别为77、74和75 mg/g,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安全食品质量标准。浊数法测得单甘酯HLB值分别为3.7、4.3和5.2。抗氧化剂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VE和柠檬酸能有效抑制单甘酯产品的氧化作用,正交实验得到复配抗氧化剂的配方为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200mg/Kg、VE 200mg/Kg、柠檬酸175mg/Kg,在此条件下单甘酯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09mg/g和1.68mmol/Kg,与空白组对比后证明抗氧化效果好。
汤佳宁[4](2021)在《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生长、免疫和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已经成为抗生素替代物研究的新热点,本课题研究单月桂酸甘油酯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本课题分为三部分。试验一:不同中链脂肪酸及其酯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利用摇瓶法研究月桂酸、单辛酸甘油酯、单月桂酸甘油酯、辛葵酸甘油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月桂酸、单辛酸甘油酯、单月桂酸甘油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单月桂酸甘油酯作用效果最佳。试验二:研究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挥发性脂肪酸和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480只1日龄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肉鸡。空白对照组(NCO)饲喂无抗基础日粮;抗生素对照组(ANT)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0mg/kg的金霉素;试验1组(GML1)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 mg/kg单月桂酸甘油酯;试验2组(GML2)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0 mg/kg单月桂酸甘油酯。结果表明,添加单月桂酸甘油酯后,肉鸡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0mg/kg和1000mg/kg单月桂酸甘油酯显着提高血清中Ig M和Ig Y水平(P<0.05)。28日龄时,添加1000 mg/kg单月桂酸甘油酯的肉鸡盲肠乙酸,丙酸,正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的浓度显着高空白对照组(P<0.05)。添加单月桂酸甘油酯使肉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得到改善,产酸细菌数量增加,潜在致病菌数量减少。试验三:研究单月桂酸甘油酯对LPS应激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挥发性脂肪酸和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择360只1日龄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肉鸡。空白对照组(NCO)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对照组(ANT)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0 mg/kg的金霉素;单月桂酸甘油酯组(GML)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 mg/kg单月桂酸甘油酯,饲养实验时间为56日。在56、58、60日腹腔注射LPS。结果显示单月桂酸甘油酯能够显着增加肉鸡盲肠中乙酸和异戊酸的含量(P<0.05);能够使肉鸡空肠隐窝深度显着降低(P<0.05),绒毛隐窝比显着增加(P<0.05)。添加单月桂酸甘油酯使肉鸡微生物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得到改善。综上所述,单月桂酸甘油酯能够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增强肉鸡的免疫功能,有利于肉鸡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增加肠道内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降低由LPS应激对肉鸡机体带来的炎症反应,改善肉鸡肠道微生物区系。
马敏[5](2020)在《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酶法制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油脂能为人体提供热量、必需脂肪酸,加快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是人类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多摄入食用油脂(高脂类食品、动物油脂)引发一系列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症等慢性疾病,因此对于低热量油脂的开发备受关注。中长链脂肪酸甘三油酯(MLCT)是在食用油原有长链脂肪酸基础上与特定的中链脂肪酸相结合形成的低热量结构脂,既保留了天然油脂原有的加工特性,还具有快速供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和缓解肥胖症等特殊生理功能。本研究以高油酸花生油和辛酸为原料,在固定化脂肪酶作用下,催化酸解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以辛酸插入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产物制备和分离纯化的最佳条件;通过尿素包合法去除产物中的游离脂肪酸,提高产物的纯度;并测定纯化后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油酸花生油主要以油酸、亚油酸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油酸含量为64.33%、亚油酸20.14%、花生四烯酸2.09%,饱和脂肪酸仅占12.81%。通过GCTCL联用对高油酸花生油Sn-2位脂肪酸进行检测,发现其2位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还是油酸为61.63%,其次为亚油酸27.32%、棕榈酸4.47%、硬脂酸2.02%和亚麻酸1.17%。油酸具有降血脂等生理功效,因此高油酸花生油是合成MLCT较为理想的原料油。(2)在无溶剂体系下,选择Lipozyme TL IM和Lipozyme RM IM两种固定化酶催化酸解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试验结果表明:Lipozyme RM IM在本研究中催化活性高于Lipozyme TL IM,因此选择Lipozyme RM IM脂肪酶进行后续试验研究。利用Lipozyme RM IM催化酸解反应制备MLCT,选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加水量、反应温度、加酶量对辛酸插入率的影响。发现各因素对辛酸插入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底物摩尔比>加酶量>反应温度>加水量;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20 h,底物摩尔比(高油酸花生油:辛酸)1:3.41,加水量11.85%(以酶质量计),反应温度45.8℃,加酶量11.97%(以底物质量计),实测辛酸插入率41.19%,接近于模型预测值43.14%。(3)采用尿素包合法对结构脂质进行分离纯化,在油脂和尿素质量比为1:2时,产物酸价达到最低为2.37,纯化后结构脂中TAG的含量为68.36%;所得结构脂产品为淡黄色液体,透明状,产品纯度较好。另外研究纯化产物的得率发现,尿素包合物的得率为75.47%,结构脂质在尿素包合纯化过程中损失较少。(4)对原料油和纯化产物进行脂肪酸组成剖析,发现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的位置有明显变化,在结构脂甘油三酯分子骨架的Sn-1,3位上,原料油原本的长链脂肪酸被辛酸取代,Sn-2位上脂肪酸未发生变化仍以油酸为主,说明合成的结构脂质为MLCT。纯化后产物的理化性质指标为:酸价2.37mgKOH/g;碘值95.76g/100g;皂化值220.54mgKOH/g;过氧化值2.19mmol/Kg,均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2018。
夏鑫,李妍,蔺建民[6](2020)在《单脂肪酸甘油酯的润滑性能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简述了单脂肪酸甘油酯的结构特征,着重对单脂肪酸甘油酯在金属表面、金属氧化物表面和类金刚石涂层表面的润滑作用机理研究进行了介绍,并概述了单脂肪酸甘油酯作为钻井液润滑剂、润滑油减摩剂和柴油抗磨剂的应用。最后,指出积极开展廉价的、高效的新型单脂肪酸甘油酯的开发,将是未来绿色、环保型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发展方向,并对单脂肪酸甘油酯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郭锡钦[7](2019)在《α-单月桂酸甘油酯对仔猪免疫功能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α-单月桂酸甘油酯(glycerol monolaurate,以下简称GML)是一种中链脂肪酸酯。本研究了α-单月桂酸甘油酯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了α-单月桂酸甘油酯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影响,为α-单月桂酸甘油酯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分为三个实验。试验一:通过牛津杯抑菌法探究GML体外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结果表明GML对沙门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56 mg/mL和0.079 mg/mL;1 mg/mL浓度的GML处理12 h能显着抑制沙门氏菌,处理4 h能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二:探究饲料中添加GML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和PRRSV抗体水平的影响。将270头断奶仔猪分为3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500mg/kg GML和基础日粮+1 000mg/kg GML。实验周期21 d,在第7、14和21 d采取血清和粪样,分别检测血清免疫因子水平以及PRRSV抗体水平,粪样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乳酸菌数量。结果表明饲喂GML能提高仔猪生长性能;仔猪粪样中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比对照组显着降低;血清PRRSV抗体水平降低;血清中致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均显着下降。试验三:研究GML预处理对MARC-145细胞中PRRSV感染的影响和GML处理对已感染PRRSV的MARC-145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GML能有效降低MARC-145细胞中PRRSV-N蛋白的基因表达;降低PRRSV受体CD163和CD151的基因表达;降低致炎性因子IL-6的基因表达。综上所述:GML体外能抑制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ML能调节断奶仔猪肠道菌群,降低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GML能降低仔猪血清中致炎性因子和PRRSV抗体水平;GML能抑制PRRSV对MARC-145细胞的感染;降低细胞中IL-6的基因表达。
唐薇[8](2019)在《海洋地衣芽孢杆菌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表征及催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油单酯脂肪酶是一类专一性地作用于甘油单酯底物的水解酶,其独特的催化特性使其在工业应用中极具应用价值。另外,甘油单酯脂肪酶在哺乳动物生理调节方面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开展工业需求或参与生理代谢关键酶三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该类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及丰富酶学理论,具有科学与实际应用研究价值。本课题以海洋地衣芽孢杆菌的甘油单酯脂肪酶Geobacillus sp.12AMOR1(GMG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重组酶的制备、酶学性质及三维结构的解析,结合定点突变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研究及阐述GMGL识别及水解底物的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GMGL的制备和酶学性质研究。利用全基因合成技术获得了来源于海洋地衣芽孢杆菌的甘油单酯脂肪酶基因,构建了GMGL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宿主中实现了高表达,利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方法对GMGL重组酶蛋白进行“一步法”的分离纯化,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目的蛋白条带均一,纯度大于90%。酶学性质表征结果显示:GMGL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 oC,该酶在70 oC的T1/2为60 min;最适反应pH为8.0,在偏碱性的环境中较为稳定。水解甘油单酯底物及酯化甘油与脂肪酸的实验证实,GMGL为甘油单酯脂肪酶。(2)GMGL晶体结构的解析。采用凝胶过滤层析获得更高纯度的GMGL蛋白,并优化获得酶蛋白可衍射的结晶条件:蛋白浓度为12 mg/mL、0.2 M Ammonium sulfate、0.1 M MES monohydrate(pH 6.6)、28%w/v Poly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 ether 5,000、20 oC。通过分子置换的方法解析出分辨率2.19?的GMGL蛋白结构(PDB ID:5XKS)。GMGL结构属于典型的α/β水解酶类,由9个α-helix和9个β-sheet构成。GMGL的催化三联体由Ser97、Asp196和His226组成,氧负离子洞由Phe29和Met98的主链-NH-基组成。(3)GMGL底物选择性的研究。通过晶体学分析,选择了催化口袋中可能影响链长选择性的Leu142、Ile145和Ile170等位点,构建了Leu142Ala、Ile145Ala和Ile170Phe突变体。考察了野生型及突变体作用于不同脂肪酸链长的对硝基苯酚酯底物的kcat/Km值,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型,Leu142Ala、Ile145Ala和Ile170Phe对于pNP-C6底物的选择性分别有2.3、1.2和2.2倍的提高。(4)GMGL识别及水解底物的过程。分子动力学分析发现单甘酯酶的结构中存在独特的“孔洞结构”,选择孔洞附近的S32、S35、S147和E156氨基酸位点,共构建了12个突变体(S32W/S32V/S32A、S35W/S35V/S35A、S147W/S147V/S147A、E156W/E156V/E156A),并利用硬脂酸单甘酯为水解底物检测酶突变体的水解活力。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型,所有突变体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现象,提示该“孔洞结构”可能是参与水解产物甘油的释放通道。综合生化实验数据及生物计算分析,进一步提出了GMGL通过酶的“诱导契合”识别及水解底物的过程。
刘晶晶[9](2019)在《地沟油基多元醇酯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食用油消费大国,我国每年产生的地沟油高达500万吨,这些废油脂里面含有的大量毒素和致癌物质,对人体伤害极大。目前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合成工艺目前已经相对成熟。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生物柴油的合成成本较高,不能完全替代石油柴油,应用有局限性,故本实验将探索生物柴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与可实施性的路线。本文以地沟油为原料,经过精制,与甲醇酯交换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再与以甘油、淀粉代表的多元醇在碱催化剂的作用下,直接进行酯交换反应,分别合成了单脂肪酸甘油酯和脂肪酸淀粉酯,并对单甘酯与淀粉酯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1)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备脂肪酸甲酯。经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醇油摩尔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油脂质量的0.6w%、反应温度63℃、反应时间60min。经实验后,此组工艺条件下的生物柴油产率为93.98%,纯度为99.97%。利用FT-IR确定结构,采用GC-MS对其进行组分分析,并检验油质,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依据。(2)以脂肪酸甲酯与甘油为原料制备单脂肪酸甘油酯。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单甘酯产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反应条件为:脂肪酸甲酯与甘油的摩尔比为1:1,氢氧化锂为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量的0.5w%,反应温度为185℃、反应时间4h。经试验后,此组工艺条件下的单甘酯产率为91.56%。并对其HLB值和溶解性进行测定,确定该单甘酯为油包水型表面活性剂。(3)先对玉米淀粉进行非晶化处理,再加入过量的脂肪酸甲酯制备脂肪酸淀粉酯。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淀粉羟基取代度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反应条件为:淀粉葡萄糖单元与脂肪酸甲酯的摩尔比为1:4,以氢氧化锂为主催化剂,质量分数为淀粉的6w%,对甲苯磺酸为助催化剂,为淀粉的3w%,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6h,所制得的脂肪酸淀粉酯羟基取代度为0.0611。所得产物的结构用FT-IR和XRD进行了表征,并对淀粉酯的粘度、透明度、凝沉性、亲水亲油性及乳化性等性能进行了研究。
张智鑫[10](2018)在《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废弃食用油脂是生产和生活中废弃的低品质油脂,直接排放和不法加工会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资源,将废弃油脂“变废为宝”,实现废弃油脂的资源化利用,以废弃油脂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生物润滑油、表面活性剂等重要的精细化学品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研究方向。表面活性剂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材料。以废弃油脂为可再生原料合成表面活性剂是废弃油脂资源化利用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也符合现代表面活性剂工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单脂肪酸甘油酯是废弃油脂转化利用的重要产物之一,其本身可以作为乳化剂进行使用。由于分子中含有羟基基团,单脂肪酸甘油酯通过羟基官能化反应接枝亲水基团可以合成水溶性优异的新型表面活性剂。马来酸酐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能够与含羟基化合物通过酯化反应合成表面活性剂。有鉴于此,本论文以马来酸酐和单油酸甘油酯为原料,通过羟基官能化反应接枝羧酸基团合成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再经中和反应得到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基团贡献法和热力学经验公式研究了单油酸甘油酯与马来酸酐的酯化反应在298428 K温度范围的热力学数据。结果表明,在298428 K温度范围内,生成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和双酯的两个子反应的焓变?Hr?均小于0,为放热反应;熵变?Sr?均大于0,酯化反应为不可逆过程;吉布斯自由能?Gr?均小于0,酯化反应可以自发进行;平衡常数k?的值远大于1,酯化反应可以正向反应完全。根据热力学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在298370 K温度范围利于生成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2)以单油酸甘油酯和马来酸酐为原料,丙酸钠催化酯化反应,经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合成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优化了酯化反应工艺条件:马来酸酐与单油酸甘油酯的摩尔比为2:1;反应时间为1 h;反应温度为90oC;催化剂用量为10%。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确认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即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3)测试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MGSC)的Krafft点、表面张力、发泡性能、乳化性能、钙皂分散性能、耐盐性能和抗硬水性能,结果表明:MGSC的TK值小于0,展现出了优良的低温溶解性;MGSC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37×10-4 mol·L-1,该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为33.90mN·m-1,通过研究MGSC的表面参数,MGSC展现出了优良的降低表面张力能力和效率;MGSC的初始发泡体积为300 mL,5 min后泡沫体积为290mL,其泡沫稳定性为96.7%,展现出了优良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MGSC对液体石蜡的乳化时间为114 s,其乳化能力一般;MGSC的钙皂分散指数为45%,展现出良好的钙皂分散能力。MGSC在NaCl的浓度为8%的水溶液中开始出现浑浊现象,其耐盐性能一般。MGSC在钙硬度为12 mmol·L-1的水溶液中出现乳色,平均稳定性为4级,具有良好抗硬水性能。综上所述,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表现出优良的表面活性剂性能。
二、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合成方法 |
2.2 单硬脂酸甘油酯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单因素影响试验 |
3.1.1 脂肪酶种类对氢化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
3.1.2 底物摩尔比对氢化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
3.1.3 脂肪酶添加量对氢化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
3.1.4 反应温度对氢化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
3.2 正交考察 |
3.3 实验的重复性试验 |
4 结论 |
(2)酶法提取山苍子核仁油及制备月桂酸单甘酯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绪言 |
1.1 山苍子概况 |
1.2 山苍子核仁油 |
1.2.1 山苍子核仁油的理化性质及组成分析方法 |
1.3 山苍子核仁油的应用 |
1.3.1 绿色饲料添加剂 |
1.3.2 生物润滑油基础油 |
1.3.3 生物柴油等生物液体燃料油 |
1.3.4 表面活性剂 |
1.3.5 脂肪酸 |
1.4 山苍子核仁油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1.4.1 压榨法 |
1.4.2 有机溶剂萃取法 |
1.4.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4.4 水代法 |
1.4.5 水酶法 |
1.5 酶法制备月桂酸单甘油酯的研究进展 |
1.5.1 月桂酸单甘酯的合成 |
1.5.2 固定化脂肪酶 |
1.6 课题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课题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预处理对水酶法提取油山苍子核仁油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基础性状研究 |
2.2.2 山苍子核仁主要成分测定 |
2.2.3 烘烤对提油率影响的研究 |
2.2.4 粉碎粒径对提油率影响的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原料基础性状 |
2.3.2 山苍子核仁的主要成分 |
2.3.3 烘烤对提油率影响 |
2.3.4 粉碎时间对粒径及提油率影响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讨论 |
2.4.2 小结 |
3 水酶法提山苍子核仁油工艺的优化 |
3.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3.2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水酶法提取山苍子核仁油 |
3.3.2 山苍子核仁含油率的测定方法 |
3.3.3 复合酶制剂筛选实验 |
3.3.4 单因素实验 |
3.3.5 响应面优化水酶法提油工艺 |
3.3.6 SEM表面形态观察 |
3.4 结果及分析 |
3.4.1 酶种类的初步筛选 |
3.4.2 酶的复配对提取率的影响 |
3.4.3 复合酶的用量对提取率的影响 |
3.4.4 单因素实验 |
3.4.5 响应面优化水酶法提油工艺 |
3.4.6 水酶法对物料结构的影响 |
3.5 讨论与小结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4 水酶法与其它提油法的提取率与油脂品质对比分析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山苍子核仁油的提取方法 |
4.2.2 山苍子核仁油的FT-IR结构分析 |
4.2.3 GC-MS检测山苍子核仁油的脂肪酸组成 |
4.2.4 不同提油方法提取的山苍子核仁油的理化性质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提油方法对提油率和提取时间的影响 |
4.3.2 不同提油方法提取的产物结构FT-IR鉴定 |
4.3.3 不同提油方法提取的产物脂肪酸组分分析 |
4.3.4 不同提油工艺山苍子核仁油理化性质比较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5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山苍子核仁油制备GML |
5.1 药品、试剂以及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仪器 |
5.2 方法 |
5.2.1 单因素实验 |
5.2.2 响应面优化工艺条件 |
5.2.3 GML纯化方法 |
5.2.4 产物分析方法 |
5.3 结果及分析 |
5.3.1 GML合成单因素实验 |
5.3.2 响应面优化工艺条件 |
5.3.3 酯化产物结构分析 |
5.3.4 分子蒸馏纯化GML |
5.4 讨论与小结 |
5.4.1 讨论 |
5.4.2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稻米油精炼副产物混合脂肪酸的单甘酯制备及其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概述 |
1.2 单甘酯的结构及其性质 |
1.2.1 单甘酯的结构 |
1.2.2 单甘酯的性质 |
1.2.3 单甘酯的应用 |
1.2.4 单甘酯的合成方法 |
1.3 单甘酯的分离纯化方法 |
1.3.1 柱层析法 |
1.3.2 溶剂结晶法 |
1.3.3 分子蒸馏法 |
1.3.4 薄层色谱法 |
1.4 单甘酯的检测方法 |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2 气相色谱法 |
1.4.3 红外光谱法 |
1.4.4 核磁共振法 |
1.5 单甘酯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 |
1.5.1 单甘酯氧化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1.5.2 抗氧化剂作用机制 |
1.6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硼酸保护法合成单甘酯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
2.2.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2.3 脂肪酸转化率的测定 |
2.2.4 单甘酯产率的测定 |
2.3 混合脂肪酸具体组成分析 |
2.3.1 脂肪酸甲酯化方法 |
2.3.2 气相色谱仪分析检测方法 |
2.4 单甘酯产物结构表征 |
2.4.1 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官能团 |
2.4.2 液相色谱法测定甘油酯组成 |
2.5 结果和讨论 |
2.5.1 单因素结果分析 |
2.5.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5.3 验证实验结果 |
2.5.4 精炼油脚中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 |
2.5.5 产物结构测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丙酮保护法合成单甘酯工艺研究 |
3.1 材料和仪器 |
3.1.1 试验主要材料 |
3.1.2 试验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
3.2.2 油脚中脂肪酸转化率测定方法 |
3.2.3 单甘酯产率测定方法 |
3.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
3.2.5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3 产物结构表征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测定官能团 |
3.3.2 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分析产物结构 |
3.3.3 ~1HNMR分析产物结构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4.2 响应面优化实验 |
3.4.3 产物结构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叔丁醇体系中酶法合成单甘酯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主要材料 |
4.1.2 试验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脂肪酶种类筛选 |
4.2.2 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
4.2.3 脂肪酸转化率的测定 |
4.2.4 单甘酯得率的测定 |
4.2.5 单因素试验设计 |
4.2.6 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 |
4.2.7 酶稳定性试验 |
4.3 产物结构表征 |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测定官能团 |
4.3.2 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分析产物结构 |
4.3.3 ~1HNMR分析产物结构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酶催化剂种类的选择 |
4.4.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4.4.3 响应面优化 |
4.4.4 产物结构测定 |
4.4.5 有机溶剂体系中酶稳定性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甘酯产品理化性质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主要材料 |
5.1.2 实验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理化指标测定 |
5.2.2 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的计算 |
5.2.3 氧化稳定性研究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理化指标分析 |
5.3.2 单甘酯样品HLB值 |
5.3.3 氧化稳定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生长、免疫和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中链脂肪酸 |
1.2 中链脂肪酸的简介 |
1.3 中链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
1.4 中链脂肪酸在动物机体上的应用 |
2 单月桂酸甘油酯 |
2.1 单月桂酸甘油酯简介 |
2.2 单月桂酸甘油酯的来源及种类 |
2.3 单月桂酸甘油酯的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内容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不同中链脂肪酸及其酯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中链脂肪酸酯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
2.2 中链脂肪酸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
2.3 中链脂肪酸酯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 |
2.4 中链脂肪酸酯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 |
3 讨论 |
第二章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盲肠内容物中VFAs的影响 |
2.3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2.4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2.5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空肠形态的影响 |
2.6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LPS应激肉鸡免疫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LPS应激后肉鸡血清指标的影响 |
2.2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LPS应激后肉鸡盲肠VFAs的影响 |
2.3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LPS应激后肉鸡空肠形态的影响 |
2.4 单月桂酸甘油酯对LPS应激后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II 基础日粮配方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酶法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结构脂简述 |
1.1.1 结构脂质的概念与分类 |
1.1.2 结构脂质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
1.1.3 结构脂质的生理功能 |
1.1.4 结构脂质的研究现状 |
1.2 高油酸花生油简介 |
1.3 结构脂质的合成方法 |
1.3.1 直接酯化法 |
1.3.2 酯交换法 |
1.3.3 酸解法 |
1.3.4 两步酶法 |
1.4 结构脂的分离纯化与检测分析 |
1.4.1 结构脂的分离纯化 |
1.4.2 结构脂的检测分析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高油酸花生油脂肪酸分析 |
2.2.1.1 甲酯化方法 |
2.2.1.2 脂肪酸甲酯色谱检测条件 |
2.2.2 Sn-2 位脂肪酸的测定 |
2.2.3 结构脂质的制备工艺研究 |
2.2.3.1 高油酸花生油与辛酸的酸解反应 |
2.2.3.2 反应产物的分离纯化 |
2.2.3.3 甲酯化处理 |
2.2.3.4 脂肪酸甲酯色谱检测条件 |
2.2.3.5 辛酸插入率的分析方法 |
2.2.3.6 酰基供体与催化用酶的选择 |
2.2.3.7 酸解法合成MLCT单因素试验 |
2.2.3.8 酸解法合成MLCT响应面优化试验 |
2.2.3.9 结构脂质的纯化 |
2.2.3.10 尿素包合纯化后结构脂质纯度的测定方法 |
2.3 酶的回收及操作稳定性考察 |
2.4 结构脂质的理化性质检测 |
2.4.1 物理混合油的制备 |
2.4.2 物理混合油和结构脂质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测定 |
2.4.3 物理混合油和结构脂质Sn-2 位脂肪酸组成 |
2.4.4 高油酸花生油和结构脂质的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油酸花生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3.1.1 高油酸花生油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
3.1.2 高油酸花生油的Sn-2 位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
3.2 无溶剂体系酶法催化制备结构脂 |
3.2.1 催化用酶的选择 |
3.2.2 结构脂质酶法合成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2.2.1 反应时间 |
3.2.2.2 底物摩尔比 |
3.2.2.3 加酶量 |
3.2.2.4 反应温度 |
3.2.2.5 加水量 |
3.2.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3.2.3.1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2.3.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3.3 响应因子水平的优化 |
3.2.4 Lipozyme RM IM回收及其操作稳定性 |
3.2.5 尿素包合法纯化结构脂 |
3.2.6 结构脂质理化性质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 |
3.2.6.1 物理混合油和结构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3.2.6.2 原料油、物理混合油与结构脂质Sn-2 位脂肪酸组成 |
3.2.6.3 高油酸花生油和结构脂质的理化性质 |
4 讨论 |
4.1 本研究方法的优势 |
4.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单脂肪酸甘油酯的润滑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脂肪酸甘油酯的结构特征 |
2 单脂肪酸甘油酯的润滑作用机理 |
2.1 金属表面 |
2.2 金属氧化物表面 |
2.3 类金刚石(DLC)表面 |
3 单脂肪酸甘油酯润滑性能的应用 |
3.1 钻井液润滑剂 |
3.2 润滑油减摩剂 |
3.3 柴油抗磨剂 |
4 结束语 |
(7)α-单月桂酸甘油酯对仔猪免疫功能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α-单月桂酸甘油酯 |
1.1 α-单月桂酸甘油酯的合成方法 |
1.2 α-单月桂酸甘油酯的特性及应用 |
1.3 α-单月桂酸甘油酯对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历史介绍 |
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构型及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2.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防治措施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α-单月桂酸甘油酯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制备 |
1.2.2 不同浓度的GML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试验方法 |
1.2.3 GML 处理不同时间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试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GML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
2.2 GML处理不同时间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
2.3 GML处理不同时间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 |
2.4 GML处理不同时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α-单月桂酸甘油酯对仔猪生长性能、肠道菌群、PRRSV抗体水平以及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饲养实验 |
1.2.2 粪样菌群检测 |
1.2.3 PRRSV 抗体水平检测 |
1.2.4 血清免疫因子检测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ML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GML对粪样菌群的影响 |
2.3 GML对仔猪血清PRRSV抗体水平的影响 |
2.4 GML对仔猪血清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α-单月桂酸甘油酯影响PRRSV的机制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PRRSV感染Marc-145 细胞的病变情况 |
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
2.3 GML对 MARC-145 细胞病变率的影响 |
2.4 GML预处理细胞对PRRSV-N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GML溶液预处理细胞对PRRSV受体的影响 |
2.6 GML预处理细胞对免疫因子IL-6 基因表达的影响 |
2.7 GML预处理细胞对IFN-β基因表达的影响 |
2.8 GML预处理对细胞中CD163 蛋白的影响 |
2.9 GML预处理细胞对细胞中CD151 蛋白的影响 |
2.10 已感染PRRSV的细胞用GML处理对PRRSV-N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1 已感染PRRSV的细胞用GML处理对病毒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2.12 已感染PRRSV的细胞用GML处理对IL-6 基因表达的影响 |
2.13 已感染PRRSV的细胞用GML处理对IFN-β基因表达的影响 |
2.14 已感染PRRSV的细胞用GML处理受体CD16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5 已感染PRRSV的细胞用GML处理对受体CD15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海洋地衣芽孢杆菌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表征及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甘油单酯脂肪酶简介 |
1.1.1 甘油单酯脂肪酶的生理功能 |
1.1.2 甘油单酯脂肪酶的工业应用 |
1.2 甘油单酯脂肪酶结构研究进展 |
1.2.1 人源的甘油单酯脂肪酶(hMGL)结构研究进展 |
1.2.2 细菌来源的甘油单酯脂肪酶结构研究进展 |
1.2.3 甘油单酯脂肪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1.3 蛋白质晶体学 |
1.3.1 蛋白质结晶的基础理论及影响因素 |
1.3.2 蛋白质晶体衍射及数据处理 |
1.4 蛋白质模拟理论 |
1.4.1 蛋白质结构预测 |
1.4.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油单酯脂肪酶GMGL酶学性质表征及底物选择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3 培养基以及溶液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GMGL粗酶液的制备 |
2.3.2 粗酶液的处理与蛋白的初步纯化 |
2.3.3 蛋白浓度的测定 |
2.3.4 酶活力测定的方法 |
2.3.5 最适温度和温度耐受性的测定 |
2.3.6 最适pH及 pH耐受性的测定 |
2.3.7 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对GMGL酶活力的影响 |
2.3.8 GMGL底物选择性 |
2.3.9 冻干酶粉的制备 |
2.3.10 GMGL催化甘油与亚麻酸酯化反应 |
2.3.1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产物分析 |
2.3.12 GMGL的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 |
2.3.13 突变体设计 |
2.3.14 野生型及突变体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海洋地衣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p.12AMOR1 单甘酯脂肪酶基因分析 |
2.4.2 GMGL的表达与纯化 |
2.4.3 GMGL酶学性质表征 |
2.4.4 GMGL同源建模结果分析 |
2.4.5 基于GMGL结构分析脂肪酸链长选择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MGL晶体制备及结构解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溶液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GMGL凝胶过滤层析纯化 |
3.3.2 GMGL结晶浓度的筛选 |
3.3.3 GMGL结晶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
3.3.4 GMGL晶体的观察 |
3.3.5 GMGL晶体防冻剂的配制 |
3.3.6 GMGL晶体的捞取及保存 |
3.3.7 X射线衍射晶体 |
3.3.8 晶体X射线衍射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GMGL凝胶过滤层析纯化结果 |
3.4.2 GMGL结晶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
3.4.3 GMGL晶体衍射数据处理 |
3.4.4 GMGL的晶体结构 |
3.4.5 GMGL与其他甘油单酯脂肪酶的蛋白序列、晶体结构比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晶体结构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GMGL底物识别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3 培养基以及溶液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GMGL突变体的制备 |
4.3.2 突变体水解活力的测定 |
4.3.3 同源建模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甘油单酯脂肪酶晶体结构的分析 |
4.4.2 GMGL“盖子”结构 |
4.4.3 GMGL与底物的相互作用 |
4.4.4 设计突变体验证“甘油释放通道”结构 |
4.4.5 GMGL与底物相互作用的“诱导契合”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论文创新点 |
三、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致谢 |
(9)地沟油基多元醇酯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地沟油 |
1.3 生物柴油 |
1.3.1 国外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
1.3.2 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
1.3.3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 |
1.4 单脂肪酸甘油酯 |
1.4.1 单脂肪酸甘油酯的性质 |
1.4.2 单脂肪酸甘油酯的合成 |
1.4.3 单脂肪酸甘油酯的应用 |
1.5 脂肪酸淀粉酯 |
1.5.1 脂肪酸淀粉酯的性质 |
1.5.2 脂肪酸淀粉酯的合成 |
1.5.3 脂肪酸淀粉酯的应用 |
1.6 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生物柴油的制备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反应原理 |
2.3 生物柴油的制备 |
2.3.1 脱色 |
2.3.2 甲酯化 |
2.3.3 提纯 |
2.4 结构表征及性质测试 |
2.4.1 油脂酸值的测定 |
2.4.2 油脂皂化值的测定 |
2.4.3 油脂平均分子量测定 |
2.4.4 生物柴油中甘油含量的测定 |
2.4.5 生物柴油中游离甲醇的测定 |
2.4.6 气质联用分析 |
2.4.7 红外光谱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2.5.1.1 醇油摩尔比 |
2.5.1.2 催化剂用量 |
2.5.1.3 反应温度 |
2.5.1.4 反应时间 |
2.5.1.5 生物柴油制备正交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2.5.2 结构表征及性质测定 |
2.5.2.1 生物柴油分子量测定 |
2.5.2.2 生物柴油中甘油含量的测定 |
2.5.2.3 生物柴油中游离甲醇含量的测定 |
2.5.2.4 气质联用分析结果 |
2.5.2.5 红外光谱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单脂肪酸甘油酯的制备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反应原理 |
3.3 单脂肪酸甘油酯的制备 |
3.4 结构表征及性质测试 |
3.4.1 薄层色谱分析 |
3.4.2 单脂肪酸甘油酯含量的测定 |
3.4.3 红外光谱分析 |
3.4.4 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测定 |
3.4.5 溶解性的测定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反应条件对单脂肪酸甘油酯产率的影响 |
3.5.1.1 原料摩尔比 |
3.5.1.2 催化剂种类 |
3.5.1.3 催化剂用量 |
3.5.1.4 反应温度 |
3.5.1.5 反应时间 |
3.5.1.6 单脂肪酸甘油酯制备正交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3.5.2 结构表征及性质测定 |
3.5.2.1 薄层色谱分析 |
3.5.2.2 红外光谱分析 |
3.5.2.3 亲水亲油值测定 |
3.5.2.4 溶解性测试 |
3.6 小结 |
第四章 脂肪酸淀粉酯的合成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原理 |
4.3 脂肪酸淀粉酯的制备 |
4.3.1 非晶淀粉的制备 |
4.3.2 脂肪酸淀粉酯的合成 |
4.4 结构表征及热性能 |
4.4.1 红外光谱分析 |
4.4.2 X-射线衍射分析 |
4.4.3 取代度的测定 |
4.4.4 粘度的测定 |
4.4.5 溶解度的测定 |
4.4.6 透明度的测定 |
4.4.7 凝沉性的测定 |
4.4.8 乳化性的测定 |
4.4.9 亲水亲油值的计算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反应条件对脂肪酸淀粉酯取代度的影响 |
4.5.1.1 催化剂种类 |
4.5.1.2 原料摩尔比 |
4.5.1.3 反应温度 |
4.5.1.4 反应时间 |
4.5.1.5 脂肪酸淀粉酯制备正交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4.5.2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4.5.2.1 X-射线衍射分析 |
4.5.2.2 红外光谱分析 |
4.5.2.3 取代度对脂肪酸淀粉酯粘度的影响 |
4.5.2.4 取代度对脂肪酸淀粉酯透明度的影响 |
4.5.2.5 取代度对脂肪酸淀粉酯凝沉性的影响 |
4.5.2.6 取代度对脂肪酸淀粉酯乳化性的影响 |
4.5.2.7 亲水亲油值的计算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废弃油脂的利用 |
1.1.1 废弃油脂的来源 |
1.1.2 废弃油脂的危害 |
1.1.3 废弃油脂的资源化利用 |
1.2 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发展 |
1.2.1 表面活性剂简述 |
1.2.2 表面活性剂原料绿色化 |
1.2.3 废弃油脂基表面活性剂 |
1.2.3.1 可再生疏水原料 |
1.2.3.2 可再生亲水原料 |
1.3 单脂肪酸甘油酯及其衍生表面活性剂 |
1.3.1 单脂肪酸甘油酯性质 |
1.3.2 单脂肪酸甘油酯应用 |
1.3.3 单脂肪酸甘油酯衍生表面活性剂 |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分析测试及结构表征方法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2 薄层色谱分析(TLC) |
2.3.3 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ESI-MS) |
2.3.4 阴离子活性物含量测定 |
2.3.5 酸值滴定 |
2.4 表面活性剂性能测试方法 |
2.4.1 Krafft点测试 |
2.4.2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的测试 |
2.4.3 发泡性能测试 |
2.4.4 乳化性能测试 |
2.4.5 钙皂分散能力测试 |
2.4.6 耐盐性能测试 |
2.4.7 抗硬水稳定性能测试 |
第三章 酯化反应热力学计算 |
3.1 引言 |
3.2 酯化反应体系组分热力学参数 |
3.2.1 298 K时气态条件下组分生成焓和熵的估算 |
3.2.2 标准摩尔蒸发焓和蒸发熵的估算 |
3.2.3 298 K液态条件下组分生成焓和熵的估算 |
3.2.4 液态条件下组分定压热容的估算 |
3.3 酯化反应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
3.3.1 298 K时酯化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
3.3.2 酯化反应热容的计算 |
3.4 温度对酯化反应热力学数据的影响 |
3.4.1 温度对酯化反应焓变的影响 |
3.4.2 温度对酯化反应熵变的影响 |
3.4.3 温度对酯化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影响 |
3.4.4 温度对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的合成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合成方法 |
4.2.1 酯化合成及纯化方法 |
4.2.2 羧酸钠盐的合成及纯化 |
4.3 结构表征 |
4.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
4.3.2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表征 |
4.4 反应条件优化 |
4.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4.3 投料比的影响 |
4.4.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Krafft点测试 |
5.3 表面张力的测试与研究 |
5.3.1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测试 |
5.3.2 温度对产物表面张力的影响 |
5.3.3 电解质对产物表面张力的影响 |
5.4 发泡性能测试 |
5.4.1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发泡性能测试 |
5.4.2 浓度对产物发泡性能的影响 |
5.4.3 温度对产物发泡性能的影响 |
5.4.4 电解质对产物泡沫性能的影响 |
5.5 乳化性能测试 |
5.5.1 不同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测试 |
5.5.2 浓度对产物乳化性能的影响 |
5.5.3 温度对产物乳化性能的影响 |
5.6 钙皂分散能力测试 |
5.7 耐盐性能测试 |
5.8 抗硬水稳定性能测试 |
5.9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四、合成单脂肪酸甘油酯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研究[J]. 洪郑,史立文,钟凯,裴壮壮,方灵丹,洪玉倩,黄晴.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21(12)
- [2]酶法提取山苍子核仁油及制备月桂酸单甘酯工艺研究[D]. 赖鹏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稻米油精炼副产物混合脂肪酸的单甘酯制备及其结构表征[D]. 巢鑫雨.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肉鸡生长、免疫和肠道功能的影响[D]. 汤佳宁.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5]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酶法制备技术研究[D]. 马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6]单脂肪酸甘油酯的润滑性能研究进展[J]. 夏鑫,李妍,蔺建民. 应用化工, 2020(03)
- [7]α-单月桂酸甘油酯对仔猪免疫功能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影响研究[D]. 郭锡钦.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海洋地衣芽孢杆菌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表征及催化机制研究[D]. 唐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地沟油基多元醇酯的合成研究[D]. 刘晶晶.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10]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D]. 张智鑫.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