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销合作经济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供销合作经济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我国供销合作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刘牧坤[1](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常德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雪伊[2](2021)在《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营体制组织和制度创新,可以有效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也是新时期农民群众的选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阜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起步晚,发展能力依然薄弱,而供销社作为主管部门,势必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问题,加强供销社对合作社指导扶持服务,引导其健康、规范发展,改变阜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的瓶颈,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统筹功能,从而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通过实地研究,总结出阜蒙县供销社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发展成效,并分析出当前制约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些问题。一是缺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二是金融服务供给匮乏;三是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缺乏;四是辅助合作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最后针对上述的问题,给出多种今后促进发展的建议:一是以全方位金融服务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瓶颈,通过开展系统内资金互助、联合金融机构满足合作社金融需求、创建金融服务平台来解决合作社长期缺乏资金的问题;二是加强合作社内部建设,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财务会计机制;三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的供给和培养,保证合作社人才储备。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引入高学历年轻人才,开展自身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四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是的市场竞争力。供销社需要积极领办合作社、辅助合作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体系。

于海鹏[3](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认为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邢伟[4](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胡伟斌[5](2020)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村庄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问题关乎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村庄治理是农村集体制度与村民自治制度耦合下的治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村庄治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村庄的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使用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以满足农民群众高质量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要变迁,不仅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的财产权益,而且对村庄治理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更是意义重大。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要内容展开研究。第一,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总体影响研究。主要通过对杭州市江干区的案例剖析来考察这些影响。首先,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结构的优化,构建了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的村庄治理体系。其次,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主体的强化,促进村庄代理人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再是,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机制的完善,对村庄流失的信任机制和民主机制具有较好的修复与增强作用。最后,改革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村民满意度,实现了村庄治理绩效的提高。第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研究。信任作为一种非契约性互动机制,是村庄治理的关键向度。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将信任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研究发现,就制度信任而言,除县乡政府信任外,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党支部信任、村委会信任和司法部门信任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对村党支部的信任最强,村委会的信任次之;从人际信任来看,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亲友信任、近邻信任、同村人信任和外来人信任的影响也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同村人信任影响最大。第三,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研究。民主作为一种契约性互动,是村庄治理的另一关键向度。研究发现,股份合作制改革具有民主增进效应,能显着促进村庄民主化治理。从村庄层面看,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型村庄或是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更强的村庄里,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民主参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农户层面看,发现在低年龄、低教育程度以及有跨县外出务工经历组中,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民主参与的正向影响更显着。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除了直接影响外,股份合作制还通过提高农户的民主认知来促进其民主参与行为。第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均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就公共品类型而言,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医疗、环境卫生等关乎民生的公共产品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着;从村庄类型来看,改革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的传统村庄更加明显。此外,股份合作制改革还通过民主效应与信任效应来间接影响村庄公共品的供给效率。本文研究的贡献在于:首先,本研究主题为当下中国“三农”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产权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村庄治理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主攻方向之一,以往研究大多只关注股份合作制改革对经济层面的影响,而本文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改革对村庄治理影响上,将两个焦点命题进行实证研究是本文主要贡献。其次,本文跳出了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探讨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最后,以往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而本研究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并运用基于较大样本的调研数据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使研究更具科学性。但囿于村庄样本量与数据结构等因素,本研究也存在较多不足之外。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与村庄治理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局限进行了研究展望。

陈敏[6](2020)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创新研究 ——基于上虞的经验》文中指出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做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实施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销合作社是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开展农业服务的合作组织,其长期以来为支持农业发展,服务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基层地区商品流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属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重要的农业服务型组织。大量实践证明,农民、农业、农村是供销合作社运营发展的基础,而供销合作社也起到了对支持“三农”发展不可或缺的服务性作用。本文通过就我国农业领域有关文献与国家上农业经济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汇总,通过文献研究,对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变迁史进行了整理分析,从成立初期的保障物资供给、收购农产品原料职能,到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国家经济调控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供销社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由单一的商品供销服务转型到多元化的农业多领域服务,发展为集经营性服务功能、公益服务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村基层地区的经济服务组织。2012年供销合作社开始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上虞区为例,回顾了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的发展历程和综合改革以来的探索实践与成效,结合日本和韩国的合作社,针对供销合作社自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服务能力、经济模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明确了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职能创新的方向,要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望。

孔祥智[7](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合作经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按照改革前和改革后两个阶段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制度和西方合作经济制度传播和研究的历史,给出了70年来合作经济研究的代表性机构、着作、论文和学者。本文认为,数量大、种类多是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显着特点,也给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未来中国合作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体系,二是推广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经验,三是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合作经济政策服务。

李超凡[8](2019)在《新时代下的供销合作社角色再探析》文中指出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基层优势的组织体系,供销合作社正在慢慢发挥其在联系城乡、服务三农的深刻影响。从过去看未来,本文结合流通理论与法律文献,梳理了供销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与改革轨迹,重点分析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供销合作社在城乡商品流通体系、三农事业服务与组织性质变革等方面的角色变化,认为在新时代下供销合作社仍然可以成为党和国家构建现代农村流通体系与三农事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并对未来的供销合作社发展做出了展望。

李涛[9](2019)在《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新型农业合作经济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国际合作经济已进入联合与合作发展的新时期。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引发了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从中观的产业组织层面,研究如何促进同为合作组织属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简称为“三社”)之间的合作问题,是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基于国内外合作经济发展丰富的实践背景,本文结合共生理论和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提出了建立“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阐释。“三社”共生系统指作为共生单元的专业社、供销社和信用社,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多种共生模式在所依赖的多个共生界面上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金融及科技等多种共生活动而形成的共生关系的总和。运用数理经济学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DEA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三社”共生系统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新时期“三社”共生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进而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为缓解当前“三社”合作困境,促进共生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结论如下:首先,作为全文的主要立论部分,本文在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三社”共生的理论条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三社”共生系统的概念并通过对其内涵、基本要素、性质、共生界面、稳定性条件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分析,从而搭建了“三社”共生系统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后文的实证和案例分析奠定了研究基础。其次,对“三社”共生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从稳定性来看,以共生三要素为视角,提出并设立了影响“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的15个因素指标,通过问卷设计与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检验并归纳出其中6个因子维度。6个因子维度与15个影响因素共同构成了“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集,并结合实践对因子维度间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从而为“三社”共生关系稳定发展的管理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运行效率来看,构建了“三社”共生系统运行效率的评价模型,并采用DEA方法设立了系统效率的指标体系,结合省域和区域宏观数据进行了效率测度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三社”共生系统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省域和区域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共生惰性”是造成系统效率低的原因;提高信用社对专业社贷款量以及供销社领(合)办专业社数量对于提高省域和区域“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关键作用。再次,为了更好地对理论加以运用,本文结合“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框架对浙江瑞安农协进行了案例分析,对农协中隐含的“三社”共生系统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其共生单元的组成和架构、共生关系的形成、共生界面的内容以及共生能量的生成等。总结出瑞安农协系统的组织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主体域、共生域和联盟域三个层次。目前瑞安农协已由主体域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共生域这一中级阶段,采用共生理论来指导农协中“三社”关系以形成共生系统较为适合。最后,在前期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共生三要素出发分析了促进“三社”共生系统稳定与高效运行的政策建议。即要从提高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兼容度和共生单元自身组织绩效两方面从外部和内部改进共生单元;从打通共生界面要素通道并促进共生模式创新和优化等路径优化共生模式;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产业环境等方面不断的改善共生环境。唯有三要素及其内容齐发力,才能有效保障“三社”共生系统的良性运行。本文的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三社”共生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构建了“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检验归纳出因子维度并对实证结论进行了拓展分析;最后,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对“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建模,并分别对我国省域和区域的效率测度分析后有所发现。

任岩[10](2019)在《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合作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7年到1945年间,冀鲁豫边区军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天灾饥荒频繁光顾该地区,日军的资源掠夺更是让该地区雪上加霜,当地的金融、商业基本瘫痪,边区经济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何解决这种紧张状态成为边区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即边区军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同匮乏的生产生活资源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根据地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边区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合作社建设运动。本文从冀鲁豫边区发展合作社的背景入手,了解边区发展合作社的主要原因和边区发展合作社的先天优势。然后分析合作社的主要业务种类,即生产、消费、运销、信用四大业务,从这四个业务中分析合作社是如何满足群众需要和如何吸引组织群众。接着是分析边区合作社的总体发展过程,总体分为三个阶段,逐个分析各个阶段合作社政策的调整与实施,以及各个阶段其在实施过程中涌现出的模范合作社,分析模范合作社的组织发展过程,又由于模范社的经验普遍被推广到全边区合作社事业发展当中,总结模范社的典型经验教训,从而以点带面,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边区合作社的发展脉络。接下来则是分析冀鲁豫边区合作社发展的特点与作用,既总结边区合作社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又分析了边区发展合作社事业对当时边区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共产党以后领导合作社事业所带来的宝贵经验和人才积蓄。最后是将边区与国统区、沦陷区合作社发展做了个比较分析。从而较为立体的呈现出了冀鲁豫边区合作社的发展蓝图,加深了对边区政府是如何运用合作社解决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资源匮乏问题的理解,从而深化学界对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合作社事业的了解和认识。冀鲁豫边区合作社的发展在边区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合作社组织和动员起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生产,有力地推动了边区各项事业的开展,改善了边区军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对建国后合作事业的开展既积累了宝贵经验,又积蓄了人才。

二、我国供销合作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供销合作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供销社含义及发展历程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
        三、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伙伴关系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章 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合作社建设现状
        一、阜蒙县供销社概况
        二、阜蒙县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
        三、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做法
    第二节 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
        二、金融服务供给匮乏
        三、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缺乏
        四、辅助合作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作用不强
    第三节 原因分析
        一、部门工作缺乏联动性
        二、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流失严重
        四、“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不顺畅
第四章 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对策建议
    第一节 以全方位金融服务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瓶颈
        一、系统内开展资金互助
        二、联合金融机构满足合作社金融需求
        三、创建金融服务平台拓宽惠农服务渠道
    第二节 加强合作社内部建设
        一、指导建立合作社内部管理监督机制
        二、监督建立财务会计制度
        三、促进合作社依法规范发展
    第三节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的供给和培养
        一、出台人才支持政策
        二、创新培训模式
        三、加强社员素质培训
    第四节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一、积极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辅助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建设“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体系
第五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5.1 案例研究数据
        1.5.2 计量研究数据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研究的不足
2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集体经济
        2.1.2 股份合作制
        2.1.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2.1.4 村庄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村股份合作制研究
        2.3.2 村庄治理
        2.3.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村庄治理关系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分析框架
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与村庄治理发展
    3.1 农村集体产权变革与村庄治理的历史演进
        3.1.1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1-1957):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萌芽阶段
        3.1.2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3.1.3 改革开放早期(1978 至 1992 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变革阶段
        3.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 年至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阶段
    3.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动因与实施
        3.2.1 制度变迁视角下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动因
        3.2.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内容
        3.2.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发展与问题
    3.3 村庄治理视角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度的改革绩效
        3.3.1 改革效率评价:基于一致性同意的分析
        3.3.2 村庄治理视角下的改革绩效
    3.4 本章结论
4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与村庄治理改进:杭州市江干区的案例研究
    4.1 杭州市江干区基本概况及案例选择理由
        4.1.1 江干区基本概况
        4.1.2 案例选择理由
    4.2 江干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历程
        4.2.1 第一轮改革(2002-2010):实施改革、建构制度
        4.2.2 第二轮改革(2011-2016):完善改革、双向探索
        4.2.3 第三阶段改革(2017年至今):深化改革、股社分离
    4.3 江干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社治理的影响
        4.3.1 村庄(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
        4.3.2 村庄(社区)治理主体的强化
        4.3.3 村庄(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
        4.3.4 村庄(社区)治理绩效的提升
    4.4 治理改进的一个例证:农村集体资金民主管理的制度创新
        4.4.1 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问题解析
        4.4.2 农村集体资金民主管理的制度创新
        4.4.3 江干区农村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的制度设计及绩效
    4.5 本章结论
5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3 理论分析框架
        5.3.1 股份合作制改革与制度信任
        5.3.2 股份合作制改革与人际信任
    5.4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5.4.1 数据来源
        5.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5.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4 模型构建与内生性探讨
    5.5 实证分析
        5.5.1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5.5.2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5.3 稳健性检验
    5.6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差异
        5.6.1 村庄层面的影响差异分析
        5.6.2 农户层面的影响差异分析
    5.7 进一步讨论:代理人角色增强与村庄信任增进
    5.8 本章结论
6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3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6.3.1 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民主增进效应
        6.3.2 民主认知的中介效应
    6.4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4.1 数据来源
        6.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6.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4 模型构建与内生性讨论
    6.5 实证分析
        6.5.1 基准回归
        6.5.2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差异分析
        6.5.3 中介效应分析
        6.5.4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结论
7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绩效的影响——基于公共品供给的视角
    7.1 引言
    7.2 文献综述:历史维度的分析
    7.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1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公共品效率的影响
        7.3.2 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7.3.3 村庄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的调节作用
        7.3.4 股份合作制改革影响村庄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内在机理
    7.4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7.4.1 数据来源
        7.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7.4.3 描述性统计
        7.4.4 基本模型构建
    7.5 实证分析
        7.5.1 基准回归
        7.5.2 稳健性检验
        7.5.3 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
        7.5.4 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的调节效应
    7.6 影响差异分析
        7.6.1 公共品类型差异的比较分析
        7.6.2 村庄类型差异的比较分析
    7.7 影响机制分析
    7.8 本章结论
8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创新研究 ——基于上虞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变迁与乡村振兴视角的提出
    第一节 乡村振兴与供销合作社的概念阐释
        一、乡村振兴的相关概念
        二、供销合作社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变迁史
        一、成立初期的供销合作社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合作社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供销合作社
        四、综合改革时期的供销合作社
    第三节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供销合作社职能的最新发展
        一、大力构建“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体系
        二、为农服务的能力提升
        三、联合社治理机制创新
第三章 上虞区供销合作社服务乡村发展的职能创新
    第一节 上虞区供销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一、上虞区区情
        二、上虞区供销合作社基本情况
    第二节 浙江省及上虞区对供销合作社的政策导向
        一、浙江省
        二、上虞区
    第三节 上虞区供销合作社促进乡村发展的探索实践及成效
        一、扎实推进改革创新
        二、推进为农试点项目
        三、创新承接购买服务
        四、大力实施“项目兴社”
        五、打造现代流通网络
第四章 供销合作社推动乡村发展的域外经验考察
    第一节 日、韩合作社发展的职能定位
        一、日本:政府保护下的自主管理
        二、韩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化
    第二节 域外经验对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的启示
        一、全方位拓展为农服务功能
        二、多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第五章 完善供销合作社推进乡村发展职能创新的建议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与乡村振兴的现有问题分析
        一、供销合作社自身建设不到位
        二、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三、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不足
        四、供销合作社经济模式落后
    第二节 完善助力乡村振兴的供销合作社职能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
        二、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积极拓展为农服务领域
        四、奋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时代下的供销合作社角色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供销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三、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角色职能
四、新时代下供销合作社的冲击与变革
    1、统购统销优势的丧失。
    2、体制机制僵化,业务转型滞后,落后于市场竞争。
    3、推进基层社恢复改造,强化合作经济组织属性。
    4、加强组织建设,规范联合社的领导,建设有活力的社有企业。
五、新时代下供销合作社的角色变化
    1、从商品流通体系的行政垄断者到国家现代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者、市场竞争的参与者
    2、从行政上的管理者、掌控者到市场经济下的为农服务者
    3、形成了成分多样、组织多元、角色众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体系
六、总结与展望

(9)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合作社之间合作与联合的相关研究
        2.1.1 合作社之间合作与联合的理论依据
        2.1.2 合作社合作与联合实施的路径
    2.2 专业社、供销社、信用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1 专业社与供销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2 专业社与信用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3 供销社与信用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4 “三位一体”背景下“三社”合作研究
    2.3 共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3.1 共生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2.3.2 共生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理
        2.3.3 产业共生的相关研究
    2.4 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4.1 产业链理论的发展
        2.4.2 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及其应用
    2.5 总体文献评述
第3章 “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1 “三社”共生的条件分析
        3.1.1 “三社”共生的必要条件
        3.1.2 “三社”共生的充分条件
        3.1.3 “三社”共生充要条件的综合表述
    3.2 “三社”共生系统的提出
        3.2.1 “三社”共生系统的概念
        3.2.2 “三社”共生系统的基本要素
        3.2.3 “三社”共生系统的性质
        3.2.4 “三社”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
    3.3 “三社”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3.1 Logistic模型假设
        3.3.2 不同类型共生关系稳定性条件分析
        3.3.3 结论与启示
    3.4 “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机制
        3.4.1 环境诱导机制
        3.4.2 共生动力机制
        3.4.3 共生阻尼机制
第4章 “三社”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建模
    4.2 “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4.2.1 共生单元影响因素
        4.2.2 共生模式影响因素
        4.2.3 共生环境影响因素
    4.3 “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检验
        4.3.1 量表开发与问卷调查
        4.3.2 问卷实证分析
        4.3.3 实证结论
        4.3.4 对于实证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第5章 “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
    5.1 “三社”共生系统运行效率评价模型的结构与原则
        5.1.1 评价模型的结构
        5.1.2 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5.2 “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2.1 评价建模的步骤
        5.2.2 两阶段链视角下的“三社”共生系统
        5.2.3 考虑共生过程的“三社”共生系统效率评价建模
    5.3 我国省域“三社”共生系统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
        5.3.1 RS—DEA模型的选择
        5.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6章 “三社”共生系统视角下浙江农合体系分析
    6.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分类
        6.1.1 农业合作组织体系的产生
        6.1.2 农业合作组织体系的经验借鉴
        6.1.3 农业合作组织体系的分类
    6.2 “三社”共生系统下浙江“三位一体”农合体系实践形式
        6.2.1 瑞安农协形式
        6.2.2 农合联形式
        6.2.3 “三位一体”实体公司形式
        6.2.4 产业合作园区形式
    6.3 “三社”共生系统视角下的瑞安农协案例分析
        6.3.1 瑞安农协成立的背景概述
        6.3.2 瑞安农协的“三社”共生系统剖析
        6.3.3 瑞安农协发展的组织阶段结构
    6.4 从瑞安农协看我国的“三位一体”农合体系建设路径
第7章 促进“三社”共生系统稳定运行的政策建议
    7.1 改进共生单元
        7.1.1 提升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兼容度
        7.1.2 提高共生单元自身组织绩效
    7.2 优化共生模式
        7.2.1 打通共生界面要素通道
        7.2.2 促进共生模式创新和进化
    7.3 改善共生环境
        7.3.1 营造政策环境
        7.3.2 改善法制环境
        7.3.3 健全市场环境
        7.3.4 培育产业环境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答题详情
    附录3 不同类别人员对同一问题的回答(选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10)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合作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冀鲁豫边区合作社发展的背景
    一、合作经验和互助习惯的影响
        (一)苏区时期办社经验的影响
        (二)边区传统互助习惯的影响
    二、边区实际情况的需要
        (一)渡过灾荒的重要方式
        (二)边区经济斗争的需要
第二章 合作社的业务种类
    一、生产合作
    二、运销合作
    三、消费合作
    四、信用合作
第三章 合作社发展的过程
    一、合作社的发起
        (一)发起过程
        (二)朝城县五区模范粮食运销合作社的发展与推广
    二、合作社的初步发展
        (一)初步发展过程
        (二)濮县一区中心镇模范合作社的发展与推广
    三、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一)进一步发展过程
        (二)莘朝县白庄模范合作社的发展与推广
第四章 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一、凡事商量,民主办社
    二、贯彻自愿原则
    三、由初步的感情结合到政治结合
    四、合作社和共产党的基层工作结合在一起
第五章 合作社的作用
    一、促进边区经济的发展
    二、巩固和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三、为共产党的合作事业积蓄了人才
    四、为新中国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第六章 边区与国统区、沦陷区合作社发展之比较
    一、沦陷区合作社发展
    二、国统区合作社发展
    三、边区合作社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我国供销合作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的常德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D]. 刘牧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阜蒙县供销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问题研究[D]. 王雪伊.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D]. 胡伟斌. 浙江大学, 2020(01)
  • [6]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创新研究 ——基于上虞的经验[D]. 陈敏.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合作经济研究[J]. 孔祥智. 河北学刊, 2019(06)
  • [8]新时代下的供销合作社角色再探析[J]. 李超凡. 新经济, 2019(08)
  • [9]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关系研究[D]. 李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19(10)
  • [10]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合作社研究[D]. 任岩.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供销合作经济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