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1](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指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经纬,赵俭,柴卓慧[2](2020)在《英国陆军四种领导力类型评析》文中指出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将领导力培养作为其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并专门开设领导力课程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以促进其领导力的培养和发展,反映了英国陆军对军官领导力的重视程度。本文介绍分析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领导力课程中所列举英国陆军的四种主流领导力类型:命令型、推销型、授权型、参与型,并探讨领导力类型的选择与领导力的培养。这不仅对军队院校军官培养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都有一定的启发。
姚秦川[3](2019)在《丘吉尔报考军校曾两次落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是英国着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以及演说家和作家,其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担任英国财政大臣。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有
赵俊业[4](2018)在《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军队院校正在按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深化教育训练改革,逐步推进教育训练与实战一体化,军队院校呈现出了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的良好势头。但军队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距“聚焦实战、靠拢部队”和“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培养的生长军官素质并不能完全符合部队需求。开展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理清教育、训练、实战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准提高军队院校教育水平的着力点,打通其实现途径是主动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现实需要,是落实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前院校毕业人才“水土不服”现实难题的重要课题,更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论文从梳理国内外关于院校教育训练实战化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分析和界定了“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研究了其发展历程、内在规律,奠定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数理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宏观和微观、内在和外在等多视角对“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策略、新思路以及“文韬”与“武略”的新关系进行分析,优化了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型,并从打造晓于实战的师资队伍、构建实战化的教学训练体系、健全配套长效机制、优化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完善战斗力标准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黄金生[5](2017)在《桀骜不驯 坚强任性 从“学渣”到政治新星的进化》文中提出"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这是1940年5月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在议院发表演讲时的发言。1941年10月,丘吉尔在他的母校哈罗公学演讲时称:"绝不屈服,绝不妥协,绝不,绝不,绝不,绝不——任何情况下都不妥协,无论事情大小,也不管重大
高阳[6](2017)在《世界四大顶级军校盘点》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四大军校是指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陆军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这四所学校,主要基于其建校历史、人才培育以及历史贡献三方面的参考。学校里众多知名校友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因此这四所军校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美国西点军校美国西点军校(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的正式名称是
西德尼·谢尔顿,贺剑瑜[7](2017)在《绝命追击》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第一章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11月22日,星期六,晚上9点"长官!"士官生塞巴斯蒂安·威廉姆斯冲进弗兰克·多里安少将的办公室。威廉姆斯面色苍白,头发凌乱,军容不整。弗兰克·多里安少将不满地嘟起了嘴。这些学员水准在不断下降,他只要闭上眼睛,似
周雷,徐代忠,张会如[8](2017)在《试论世界一流军事院校建设之路——世界四大军事名校的建设启示》文中指出贯彻落实习主席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重要思想,必须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军校。基于世界四大军事名校等中外军校的历史经验,探索我军建设世界一流军校之路,要坚守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使命,突出育军事英才、研制胜成果这两项关键标准,打造师资、制度、学科等三种核心能力,狠抓校风、开放、改革、保障等四项重要举措。
南思宁,华丹[9](2016)在《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办学育人特色》文中认为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是具有270多年办学历史的世界着名军校之一,该校深厚的积淀和不断探索使其能够紧跟世界军事发展潮流,在创新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教育训练模式。其育人特色突出表现为:聚焦战争的办学理念、立足初级军官任职培训的培养定位、重视领导能力生成的培训模式、强调价值观培育的品格教育以及以"作战评估七问法"为代表的特色课程。
蔡文伟,张芸强[10](2015)在《从美国“桑赛”探索中国军事院校实战化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事院校是我军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坚实后备力量。在当今各国大抓军事院校教育理念更新和实战化训练的改革大潮中,中国必须扬长避短,迎头赶上。军事院校体育训练向实战化聚焦是部队发展必然。针对我军实际需求和战斗力标准,本文就参加美国桑赫斯特竞赛(以下简称"桑赛")的经验总结做出有关中国军事院校实战化训练的有益探索。
二、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
(一)史前医学时期 |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
一、心脏主题展 |
二、大脑主题展 |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
结束语 |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
后记与致谢 |
附件 |
(2)英国陆军四种领导力类型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领导力与领导力类型 |
(一)什么是领导力 |
(二)什么是领导力类型 |
二、英国陆军主流领导力类型 |
(一)命令型领导力 |
(二)推销型领导力 |
(三)参与型领导力 |
(四)授权型领导力 |
三、四种主流领导力类型分析 |
(一)一级成员 |
(二)二级成员 |
(三)三级成员 |
(四)四级成员 |
四、领导力的培养策略 |
(一)深入了解团队需要的领导力类型 |
(二)准确定位自己拥有的领导力类型 |
(三)学习了解他人独特的领导力类型 |
(四)正视自己领导力类型的缺陷 |
(4)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驱动 |
1.1.3 研究旨趣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是遵循人才兴军战略的必然要求 |
1.2.2 是践行强军目标的实际举措 |
1.2.3 是对接部队发展的有效途径 |
1.2.4 是回归军事教育训练本质的历史遵循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军队院校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发展现状的研究 |
1.3.2 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 |
1.3.3 军队院校教学训练环境建设革新问题的研究 |
1.3.4 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
2.1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基本认识 |
2.1.1 基本概念 |
2.1.2 主要特征 |
2.1.3 指导思想 |
2.1.4 基本原则 |
2.2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
2.2.1 战争牵引下的发展历程 |
2.2.2 继承中的创新发展 |
2.2.3 新世纪的改革创新 |
2.3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指针特性 |
2.3.1 坚持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相适应 |
2.3.2 坚持以打造一支晓于实战的教员队伍为支撑 |
2.3.3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
2.3.4 坚持以优良的作风为保证 |
第三章 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
3.1 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
3.1.1 世界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新形势 |
3.1.2 强军目标指引下提出了新要求 |
3.1.3 院校调整改革下树立了新标准 |
3.1.4 部队建设发展下注入了新活力 |
3.2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教育教学上作战牵引的发展定位还不精准 |
3.2.2 训练实战上聚焦作战的军事特色还不突出 |
3.2.3 学科专业布局上对接部队需要还不明显 |
3.2.4 学员能力素质上与岗位任职需求还有差距 |
3.3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科学文化与军事教育之间的矛盾 |
3.3.2 共性要求与优势特色之间的矛盾 |
3.3.3 学历教育与岗位任职教育之间的矛盾 |
3.3.4 实战化需求与教学训练保障条件所存在的差距 |
第四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
4.1 确定军队院校功能定位是前提 |
4.2 树立实战化新理念是根本 |
4.2.1 根本标尺——“能打仗、打胜仗” |
4.2.2 育人导向——“更新观念、能力为本” |
4.2.3 本质要求——“教战一致、训战一体” |
4.2.4 教改焦点——“面向战场、面向部队” |
4.3 把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重点 |
4.3.1 突出“教”环节的系统性、实战性 |
4.3.2 突出“训”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 |
4.3.3 突出“战”环节的真实性、职业性 |
4.4 优化培养目标模型是抓手 |
4.4.1 从内涵结构上着眼练兵备战思想的培育,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
4.4.2 从本质特点上着眼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
4.4.3 从标准要求上着眼面向实战的职业能力的获得,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
第五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策略 |
5.1 把谋打仗以习惯之举培育,主要精力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神 |
5.1.1 以坚定信念为根本,注重打牢谋打仗的思想基础 |
5.1.2 以使命感召为牵引,注重强化谋打仗的价值理念 |
5.1.3 以强化血性为重点,注重砥砺谋打仗的精神意志 |
5.2 把能打仗当作本能强化,教学中心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能 |
5.2.1 强化问题意识 |
5.2.2 更新教学训练内容 |
5.2.3 改善教学训练条件保障 |
5.3 把打胜仗当作生命看待,作风建设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力 |
5.3.1 在抓教风上始终突出一个“实”字 |
5.3.2 在抓学风上始终突出一个“深”字 |
5.3.3 在抓研风上始终突出一个“真”字 |
5.3.4 在抓管风上始终突出一个“严”字 |
第六章 “文韬”与“武略”的新关系 |
6.1 科学文化教育的新定位 |
6.1.1 提供关键技术智力支撑 |
6.1.2 服务科技转化战斗力 |
6.1.3 打牢必打胜仗的科学思维方法 |
6.2 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新职能 |
6.2.1 练兵备战思想的贯彻 |
6.2.2 血性虎气精神的培育 |
6.2.3 军事实战能力的培养 |
6.2.4 岗位任职需要的对接 |
6.2.5 创新军事文化的传承 |
6.3 科学文化教育与军事基础训练的新关系 |
第七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
7.1 打造晓于实战的师资队伍 |
7.1.1 从源头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教员队伍新体系 |
7.1.2 从机制上落实教员下部队加钢淬火——拓展教员实战视野 |
7.1.3 从导向上突出作战问题研究——提高教员教战能力 |
7.2 构建实战化的教学训练体系 |
7.2.1 构建多维互动、形式多样的教学训练模式 |
7.2.2 调整教学训练内容设置 |
7.2.3 创新实战化教学训练方法 |
7.3 健全配套长效机制 |
7.3.1 完善学员实战化管理制度 |
7.3.2 建立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体系 |
7.3.3 优化运行工作机制 |
7.4 优化一体化教学训练条件建设 |
7.4.1 完善院校营区内教学训练条件 |
7.4.2 构设功能齐全的野外综合教学训练场地 |
7.4.3 充分发挥共享资源优势 |
7.5 完善战斗力标准评价体系 |
7.5.1 改进考核形式 |
7.5.2 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试论世界一流军事院校建设之路——世界四大军事名校的建设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校使命:培养世界一流军事人才 |
(一) 明确办学使命 |
(二) 聚焦育人任务 |
(三) 树立办学追求 |
二、办学理念:追求世界一流军事教育质量 |
(一) 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办学指引 |
(二) 坚持育军事英才、研制胜成果的关键标准 |
(三) 坚持塑造未来治军建军杰出领导者的教育理念 |
三、核心能力:赶超世界一流军事教育水平 |
(一) 汇聚一流的师资力量 |
(二) 建立一流的制度体系 |
(三) 构建一流的学科体系 |
四、重要举措:打造世界一流军事教育条件 |
(一) 抓校风, 追求卓越军校文化 |
(二) 抓开放, 着力体现后发优势 |
(三) 抓改革, 激发不竭发展动力 |
(四) 抓保障, 夯实一流发展基础 |
(9)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办学育人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聚焦战争的办学理念:为上战场做准备 |
二、脚踏实地的培养定位:立足初级军官任职培训 |
三、先进务实的培训模式:突出领导能力生成 |
四、强调奉献的品格教育:价值观高于一切 |
五、独具一格的特色课程:“作战评估七问法” |
(10)从美国“桑赛”探索中国军事院校实战化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西点军校“桑赛”简介 |
1.1、赛事由来与传统 |
1.2、“桑赛”科目设置与要求 |
1.3、解放军理工大学历年参赛成绩 |
2、“桑赛”的实战化特色是对战斗力的检验 |
2.1、贴近实战设置竞赛场地环境 |
2.2、模拟实战情境设置竞赛内容 |
2.3、增设实战意外提升考核难度 |
2.4、依照实战标准裁定考核成绩 |
2.5、突出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能力 |
2.6、锻炼指挥员战场统筹协调能力 |
3、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3.1、自主品牌搭建院校竞技舞台 |
3.2、特色军事俱乐部展练兵新风采 |
4、相关启示和经验 |
5、结束语 |
四、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英国陆军四种领导力类型评析[J]. 吴经纬,赵俭,柴卓慧.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5)
- [3]丘吉尔报考军校曾两次落榜[J]. 姚秦川. 山西老年, 2019(08)
- [4]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 赵俊业.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桀骜不驯 坚强任性 从“学渣”到政治新星的进化[J]. 黄金生. 国家人文历史, 2017(24)
- [6]世界四大顶级军校盘点[J]. 高阳. 留学, 2017(19)
- [7]绝命追击[J]. 西德尼·谢尔顿,贺剑瑜. 译林, 2017(05)
- [8]试论世界一流军事院校建设之路——世界四大军事名校的建设启示[J]. 周雷,徐代忠,张会如. 中国军事科学, 2017(01)
- [9]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办学育人特色[J]. 南思宁,华丹. 世界教育信息, 2016(05)
- [10]从美国“桑赛”探索中国军事院校实战化训练研究[J]. 蔡文伟,张芸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18)
标签:博物馆论文; 世界十大著名博物馆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赫斯特论文; 公众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