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选本的排序——以《文选·诗》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米越[1](2019)在《黄节《谢康乐诗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谢康乐诗注》是黄节汉魏六朝笺注六种中的重要一种,也是首次对谢灵运诗歌进行全面笺注的注本,对谢灵运诗歌的解读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注本承前人注评之说,启后世研究之河,是谢灵运研究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本文以《谢康乐诗注》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笺注的版本、内容和体例,旨在挖掘注本的学术价值,见出黄节对谢诗研究的贡献。第一章主要交代黄节的思想和《谢康乐诗注》的成书过程、体例及版本情况。黄节作《谢康乐诗注》不仅出于学者的研究热情,更是源自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在特殊的背景下,黄节形成了国粹主义思想和诗教观,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多部笺注,并不断修改完善,各部笺注都形成了两种以上的不同版本。《谢康乐诗注》有北大本和清华本两个主要版本,后者相比前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自注的增补、旧注的删减和自注的修改等方面。在版本对比中可见注者之笺注理念的不断定型和笺注质量的精益求精。黄节注诗兼顾训诂与义理,体现了汉宋兼采的治学方法。《谢康乐诗注》在体例上既承旧注精华,也有个人创见,处处可见注家用心。第二章重在阐述《谢康乐诗注》的考辨成就。黄节对谢诗的异文情况及旧注中的名物及字义等进行了考订。黄节的笺注谨遵学术规范,对前人成果择善而从,对其中理解有偏差、笺释有讹误或有争议处则仔细考证,多有辨析补正。黄节的笺注充分体现了他的考订之功,文字的校勘,名物的考证,都能体现严谨、审慎的学术态度。第三章旨在揭示《谢康乐诗注》的解诗价值。黄节在序言中感叹谢诗“不易识”,也正是这种不易识导致了谢诗的大量亡佚,实为文学史一大憾事。黄节分析谢诗不易识的原因,并通过破解谢诗字句章法、以史解诗和思想剖析等方法对谢灵运诗歌进行解读,深入挖掘谢诗的情旨,揭示其思想旨趣,对后人理解谢灵运其人其诗都具启发意义。
陆艳芳[2](2019)在《杨慎《空同诗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明代博学第一人,杨慎既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批评家。辑有先秦至明多种诗选,用以表明自己的诗学主张。《空同诗选》为其评选李梦阳诗的一个选本,因不满于“世徒学其七言律”等由,本着精严之选诗态度,从李梦阳2149首诗中“就己之律度”选出了128首,是反映杨慎对主流文坛总体态度的重要文本。本文以《空同诗选》为研究对象,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明确了本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综述了目前学界涉及《空同诗选》文献、文学两方面的研究,以及杨慎、李梦阳诗论和创作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分为四章,揭示《空同诗选》的批评思想。据杨慎在《空同诗选题词》中,从诗歌分体的角度评点空同诗。本部分亦从诗歌分体批评的角度展开。第一章为乐府批评,剖析杨慎远溯骚雅、崇尚汉调、不废六朝的乐府诗学;第二章为歌行批评,论述杨慎对李梦阳歌行可入“诗史”、擅用古韵又排奡妥帖等特点的赞赏;第三章为律绝批评,绝句胜于律诗是其总体批评态度。绝句批评主要从五绝胜于七绝、辨析绝句与乐府体和倡导效法“李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律诗批评则有褒有贬,有空同七律第一之评议,然又贬其学杜矜于形、用字不考之弊;最后一章为五古批评,体现为杨慎对空同那些取材《文选》、取材李杜,以就缘情绮靡之风五古的青睐。第三部分为附录,为文献考论和点校,附录一附《<空同诗增选〉考论》一文,明晰《空同诗增选》四卷与《空同诗选》张含百花书舍初刻本的关系,考论《增选》的编选者,以及其文献价值的挖掘。附录二《空同诗选》四卷点校稿。杨慎选去世不久而余威尚在的诗坛领袖李梦阳的诗为《空同诗选》四卷,以杨慎为首的六朝派,是通过批评和发展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派而兴起的文学派别,因此,此选本实为阐发前者文学主张的重要载体,这对于杨慎、李梦阳诗学研究,甚至后世文学批评,皆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党圣元[3](2019)在《论选本的文体批评功能》文中认为"选本批评"是传统文体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选本的文体批评具有多指向性、多功能性,其在文体形态、文体观念、文体分类、辨体四个批评指向方面对中国文体形态发展和文体观念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其对文体形态的"定样"和文体观念的"形塑"所产生的批评功能不可低估。以《文选》为代表的历代总集和选本等在文体观念、辨体、文体分类等方面所发挥的批评功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历代总集、选本、书目等所代表的"选本批评",在文体批评方面是一种强势话语,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文体批评的"话语"制高点,并且使传统诗文评论着中大量存在的文体批评话语,往往因"选本批评"之存在,反倒显得有些淹而不彰。
胡杨[4](2019)在《明末清初诗歌选本叙录》文中研究说明选本是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由於承载文学批评的特殊使命,近年来学界对选本关注颇多,研究成果丰硕。明末清初是重要的社会历史转型期,政局的不稳定、社会风气的改变、传统思想道德遭受到冲击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知识分子的文化品格与诗学发展。特别是入清以後,许多知识分子更加倾向於选诗活动,试图通过选诗排解仕途的苦闷、躲避政局的纷争,并委婉地宣扬自己的诗学主张。因此明清两代是诗歌选本产出的高峰期,选本种类繁多。明末清初人选诗绝大多数都在委婉地表现自己的诗学思想,通过具体地选诗,诗人们在反思与批判地同时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在不断地救弊与权衡之中探索前进。近年对於明清两代人所编选本研究较多,但多为断代诗选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和诗学观照上略县片面,且尚未形成系统。本文选取明末万历元年至清代康熙末年这一时间段,对这一百五十年间的诗歌选本进行全面广泛地搜查摸底,并从选本的主要特征上进行整理归类,从每个选本的编选宗旨、选录标准、编选目的、选本所包含的诗学倾向、以及选本的版本和存佚等方面作出叙录,从而使得这一历时转型期的诗歌选本得以全面地展现。
谢晓敏[5](2019)在《宋代诗话与唐诗艺术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诗话以其独特的价值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对唐诗的研究,在唐诗学史、尤其是唐诗艺术学史上具有开辟之功。但目前学界少有从整个宋代的诗话入手,研究唐诗艺术学的例子。本文立足于吴文治先生主编的《宋诗话全编》,采用广义诗话的概念,文本充分结合各种宋代诗话总集、诗论性笔记、史论、类书等,分别从诗歌技法、诗歌体式、诗歌风格等方面分析宋诗话对唐诗艺术的研究,做出一个分类总结。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回顾了学术界对宋代唐诗学以及宋诗话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学界多关注唐诗本体艺术研究,尤其重视艺术风格;学界对宋代唐诗学的研究,多从接受史的角度出发。最后,绪论指出目前对宋诗话关于唐诗艺术学研究的关注相对薄弱的情况。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是宋诗话中关于唐诗艺术技法和诗歌体式方面的内容。摘录了各个诗话中关于下字、造语、押韵、篇章结构、句法、立意、对仗等技法研究的内容,结合唐诗进行分析。并阐述诗论家对当时诗学思潮的评论,分析诗论家的诗法观点,把握宋代诗论家的诗歌创作思想;通过分析宋诗话中唐诗体式与诗法相关联的研究内容,以严羽和范温的研究为主,把握宋代诗论家在辨体思想上取得的进展。最后对贯穿唐宋的“以文为诗”风潮进行了简单分析,结合宋诗话对韩愈“以文为诗”的研究情况,进行方法总结。第二章分析了宋诗话对唐诗风格的研究。通过总结归纳宋诗话研究唐诗风格的特点、主要方法、风格类型,试图将其散碎的理论结构化。首先,本文将研究特点总结为:整体性的感悟、形象化的比喻、审美文化倾向影响其批评意识;其次,将主要方法总结为:比较与摘句、体性与溯源;最后,将宋诗话对唐诗风格研究的类型分为:时代风格、流派风格。分析研究其中的理论性成分,更好地对宋诗话的唐诗风格研究进行剖析。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理论剖析的基础上,根据宋代对唐代诗人的接受程度,总结唐代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及其在宋诗话中被研究的情况。以此理清唐代若干重要诗人风格研究的脉络,分析了他们由唐至宋的风格研究发展情况,分别阐述宋诗话对其风格研究的继承与扩充,为唐诗风格研究的定型寻找源头。第一节为初盛唐重要诗人,包括陈子昂、李白、杜甫等,并且根据宋诗话中的“李杜之争”论,分析了这一贯穿整个宋代诗学史的问题,通过梳理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的言论,了解这一争论的背景与结果。第二节为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包括韩愈、元稹、白居易、孟郊、贾岛、姚合、李商隐等。通过对唐代各个时期代表性诗人的把握,总结宋诗话对初唐、盛唐、中晚唐诗歌研究的整体情况和价值取向。第四章是宋诗话对唐诗艺术的总结与发展。包括“自然”审美内核的继承与发展、“以禅入诗”到“以禅喻诗”、宋诗话在形式和内容上对唐人诗话的继承与发展等三节内容。前两节从具体命题入手,研究了对宋诗话中关于唐诗艺术学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个概念,从思想上把握宋诗话的诗论特点。第三节虽然离艺术的内容稍远,但是形式的发展为内容构建了良好的框架,推动了诗话走向成熟。结语部分总结了宋诗话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价值、在唐诗艺术学研究中的价值,点明宋诗话对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钱学薇[6](2018)在《《唐诗选注评鉴》研究》文中认为建国以来,唐诗的整理、考订、研究和普及工作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选目更精粹、品读更细致、资料更丰富的新的唐诗选本不断涌现。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的《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集聚实用性、审美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的现代唐诗选本。对刘学锴先生的《唐诗选注评鉴》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当今其他诗词选本的编纂是有着借鉴意义的。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正文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介绍了着者的学术研究情况、课题背景以及研究现状综述。第一章是《唐诗选注评鉴》编选体例研究。这一章首先论述了《评鉴》编选体例的总体特征。其次从诗人小传撰写特色、注释特色、笺评特色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评鉴》体例周详完备,每一首诗歌的评鉴中都包括诗人小传、校注、历代笺评和鉴赏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各具特色,对当今唐诗选本编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值得深入分析研究。第二章是《唐诗选注评鉴》编选宗旨和选诗特色研究。在编选宗旨研究方面,具体阐释了《评鉴》编选的总的原则以及由此而确立的三条重要选诗标准,即注重诗的诗情诗味、注重读者的可接受性和注重诗的艺术完整性。在选诗特色研究方面,通过对《评鉴》中选入诗人作品的具体统计以及具体分析,总结其选诗特色。第三章是《唐诗选注评鉴》鉴赏方法研究。刘学锴先生运用了多种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其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以诗证诗解诗的方法,本章旨在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三种鉴赏方法加以具体地分析研究。第四章是《唐诗选注评鉴》的诗论观研究。“情”“气”“味”是中国古典传统诗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评鉴》中刘先生品诗时表现出来的重要诗论观。因此,本章将从刘先生论诗主“情”、论诗主“气”、论诗主“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全面探究刘先生的唐诗诗论观。
汪倩[7](2018)在《宋词选本与高中语文教学 ——以《宋词三百首》及其笺注本为例》文中指出《宋词三百首》是我国清季着名词人朱祖谋为指导后学、传播词学观念、发扬常州词派而编纂的宋词选本。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词选本,《宋词三百首》凭借其编选完备、选词精良脱颖而出。《宋词三百首》自刊刻以来就广受关注,编选者朱祖谋也一直在修订、删改,竭力编成更加完备、精准的宋词选本,因此《宋词三百首》拥有许多版本和笺注本,唐圭璋先生整理的《宋词三百首笺注》是其中最为认可和接受的笺注本。前人研究多注重《宋词三百首》的版本和编选,多是比较版本之间的异同来分析朱祖谋的词学观念、编选倾向,很少将其作为一部选本与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究选本的编选宗旨与选目面貌,再将其与高中语文宋词选篇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剖析《宋词三百首》及其笺注本在选篇和注释评点上的优长对高中语文宋词选篇和教学的启示,从而为实际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可实施的解决策略。第一章探究朱祖谋《宋词三百首》的编选特色,分三小节层层深入。第一节主要从清代词派词选发展角度分析《宋词三百首》得以编选的背景和原因;第二节关注到词选本编选宗旨,主要从编选者朱祖谋的词学渊源着手,探究其与选本的关系。朱祖谋不仅是常州词派词人,实际上他还是“金陵词弟子”,隶属于端木垛为首的金陵——临桂词派。金陵词人之间的师承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朱祖谋的词论与选词,而其中贯穿词派始终的“重拙大”思想更是对朱祖谋产生了深刻影响。朱祖谋由此发展成自己的“体格、神致、浑成”的词学理论,并将其作为选词标准。第三节探讨朱祖谋创作取径与选本选词的关系。朱祖谋先是作为词人而存在,其次才是词学家。朱祖谋的词学创作倾向于抒发家国之思、忧时之惑,还追求格律派的谐美、工丽,此外,还对梦窗、东坡等词人有个人偏爱,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宋词三百首》的选目。第二章分析《宋词三百首》对高中语文宋词选篇的启示,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结合高中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说明当下高中宋词选篇的实际情况。第二节从选词角度研究高中语文教材宋词选篇的特点。两版语文教材在选词上总体趋向一致,都注重对代表性词人词作的选入,都尽量兼顾豪放、婉约两种风格,以求做到词作风格的平衡,在主题上都注重选入凸显家国情怀的词作。第三节详细论述《宋词三百首》的选篇对当下高中语文教材宋词选篇的启示,主要从词人选择、主题呈现和章法风格的表现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三章探究《宋词三百首笺注》对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的启示,分为三节。首先运用材料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当下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的实际情况。其次对《宋词三百首笺注》进行阐述说明,分析其不同于原选本的注释和评点特色,注释上精炼准确,注重对关键信息的补充,评点上关注到诗词贯通理念,注重对词作意境和结构的分析。最后一节探究《宋词三百首笺注》对宋词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读词首先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其后要注意词的音乐性,重在“声韵合一”的把握,还要有效增加诗词储备,形成诗词贯通的理念,借诗赏词,最后要以意境分析为最终需求,激发学生读词的兴趣。
王新[8](2018)在《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伍蠡甫在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画论研究领域的思想成果为研究对象,对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进行综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伍蠡甫的中国画论研究通过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画论精华,并结合西方艺术理论和思想方法,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技法、艺术风格、审美范畴和美学意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释,对中国当代绘画创作、画论研究和中西艺术比较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参考。伍蠡甫的西方文论研究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历史和文献基础上。由他编译的西方文论着作及其相关研究,对我国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起到了辅助和参考作用,为当代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文的研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围绕伍蠡甫早年从事的图书出版和外文译介活动,对他的“世界文学”观念、西洋文学史研究观念进行述评。在19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伍蠡甫提出应该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放置在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下给予谋划和推动。通过增强新文学的“世界意识”拓展读者的视野和理解,从而发挥新文学推动历史进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章以伍蠡甫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画论专着《谈艺录》为研究对象。通过他有关意境、艺术风格、审美范畴和艺术形式的论述和阐释,对他的画论研究的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伍蠡甫对中国绘画艺术“意境”研究的特色在于,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过程和艺术风格,探究“意境”得以生成的思想基础,以及创意、构境、生成的过程与机制。他通过分析中国绘画史上曾经出现的文人画作品,结合中国古典诗论、书论、乐论,总结概括出简、雅、拙、淡、偶然、纵恣、奇崛等文人画艺术风格和审美范畴。他通过分析名家名作的创作技法,总结归纳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线为主导”的形式美学特征。第三章以伍蠡甫编着的《西方文论选》《欧洲文论简史》为研究对象,分析他在西方文论译介方面采用的研究方法、阐释方式和批评话语,对他的西方文论译介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西方文论选》在传播文论经典的同时,存在受意识形态操纵而产生的误读和误释。《欧洲文论简史》在服务教学研究的同时,存在过度引申、以偏概全、刻意贬损等弊端。通过对伍蠡甫西方文论编译事业的审视,分析了以选本为教材的利与弊,处理个案与通史的关系,以及正确使用批评话语等文论史编着的方式和方法问题。第四章以伍蠡甫晚年的画论着作为研究对象,对他的中国画论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伍蠡甫晚年对中国古代画论、古代着名画家和中西艺术传统的研究,反映出他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法:绘画技巧与绘画理论并重,综合运用古今中外艺术理论,表达自我与追求创新等。结语部分回顾总结伍蠡甫在西方文论编译、中国画论研究和比较艺术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思想和历史贡献,并就其学术生涯中体现出的学识素养和人生境界进行理解诠释。
张超[9](2017)在《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小说部分)研究》文中指出文学选本作为一种典藏文学珍品的集笥,承载着文学史上优秀作品的编选和典藏的任务。从孔子删诗而成的《诗经》,到《文选》,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文学选本。在选本编纂的过程中,又逐步形成一套完整而又成熟的编选理论,即选本批评理论。选本并非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文学现象,《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和出版是新文学选本的经典之作,《中国新文学大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整个史学学科的产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当代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新文学选本。少数民族文学选本出现在新时期,《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选本的集大成者,它展现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盛况。《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由中国作协主编的,以各个民族立卷的少数民族文学较为成熟选本,它是选本批评理论在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场域中的具体而有效地实践,该选集的编选和内容具有重要的选本批评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以选本编选理论为支撑,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进行研究。通过对全套选集内容的整体考量,以选集中的小说部分为具体例证,分层次、有条理对整个选本的进行阐释。首先,本选集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时代背景和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学发展的政策。其次,整体把握《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的编选概况,进而,从其编选目的、原则和编选机制的运作分析其编选的全过程。再次,考察了少数民族文学选本特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性和时代性、平衡性和差异性、民族性和“去民族性”的特征。最后,研究了本选集的价值、意义和局限性。《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具有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大检阅的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经典化的建构,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逐渐成熟。《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的局限在于作家漏选、代表作品漏选,入选作品水准不一,个别作品质量不高,翻译文学作品缺乏民族特色。
张燕珠(CHEUNG YIN CHU)[10](2017)在《清代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谱系学研究》文中认为浙西派是清词史上最大的词派,以南宋雅正思想为旗帜,掀开中国词史新的一页,标志着清代词学振兴。论文以米歇尔·福柯谱系学的研究方法,阐释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主体与变体,揭示雅正思想在流派的非连续性发展的话语秩序。朱彝尊与汪森纳入南宋张炎的雅正思想,以此作为流派有力的权力来源,由骚雅的内涵改造成醇雅,经厉鹗与王昶致力改造张炎的清空为两种美学意蕴的清雅,一直从雅的内涵内化和深化骚雅与清空。在常州派崛起与形成之际,吴锡麒与郭麐寻求词学外延转换雅正论,分别引入“穷而後工”及性灵说,并先後脱变出词有二派及转换为词有四体,以自身特性作出选择,不是依据原有的雅正功能发挥其重要性,而是依据重新组合突显其效能性。总体上,浙西派领袖以旧雅正论推动新雅正论再淡化雅正论,倾力支配词坛又致力反抗被支配的势力,在相互的策略之间交错迭起,成功创造从复雅到去雅的转向。本文首章为引论。首先说明选题的依据,然後分析当前的研究状况,最後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构思,指出目前浙西派中、後期词学理论研究的不足现状,突破了流派词学理论的研究被狭隘地理解为开宗祖师的研究观念。以谱系学方法阐释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能较清楚显示雅正思想在不同词集和词选本断裂散布的情况,并有系统地筛选词人羣体的异质。正文着重探讨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出现、形成、发展和变化,当中以词集和词选本推动其流动的雅正词学体系,从中呈现经典词选本的变化及其非连续发展的层面。全文共分五章,总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章是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雅正思想的出现。从清初词坛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羣体意识、合刻词集、词学活动等因素,全面论述朱彝尊纳入张炎的雅正思想作为浙西派论词核心的契机,又得汪森睿智地以醇雅掩饰遗民的心态,创造性误读南宋诸贤的词作并影响当下词人的创作。第二章是浙西派雅正思想的主体。朱彝尊与汪森以张炎的雅正号召文人,颠覆词学连续性发展的一贯思路,词学由此呈现逆向发展及经典化的现象。朱、汪彻底否定《草堂诗余》的经典性地位,全力标举姜夔等人的骚雅,突显《词综》醇雅的编选特色,重塑经典唐宋词选本并成为流派的标志。朱彝尊偶然携失传数百年的《乐府补题》赴京考“鸿博”殿试,勾起文人哀怨的民族感情,内化远追南宋诸贤的风雅情操,正好展示他巧妙地运用权力的过程。第三章是浙西派雅正思想的延续。厉鹗重新汲取张炎清空思想带出当下的价值并改造为清雅,将咏物词的虚空推向顶峰,完全淡化咏物词比兴寄托的传统风格,回归纯文学的咏物技法的单一价值。查为仁与厉鹗为《絶妙好词》作笺注,既从读者的角度接受南宋周密的编选审美标准,且从再创作的角度以流派特有的审美视角作为笺注的目的,重新赋予其当下的价值与意义,重构其偶然又断裂出现的遗民心态,由此有力地将其经典化。第四章是浙西派雅正思想的顶峰。王昶将厉鹗的清雅论推向士层,演变出其以知人论世为前提的闲雅与士层清雅。王昶编辑《明词综》的目的是运用自身对词学的知识赋予明词新的定位,就是要符合流派的美学,重新赋予明词认可的词学地位。及後,王昶编选《国朝词综》及《国朝词综二集》,挑选每个时期词家的经典作品,较为有系统地编选当代词选本,贯彻《词综》的编选宗旨并欲成为典范。所指的经典大抵是要符合流派的宗旨,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美学,将有关词学思想及知识渗入词选本当中,从编选家和词人羣之间标示权力关系,给予当代词选本新的历史使命。第五章是浙西派雅正思想的变体。吴锡麒与郭麐从词学外延上努力转换和淡化雅正论,分别将“穷而後工”及性灵说突现起来,从而提出词有二派及词有四体的变革,动摇了雅正论的根基由是转化和淡化雅正论。黄燮清、丁绍仪等人有意识地强化当代词选本的功能,编纂《国朝词综续编》及《国朝词综补》,形成“词综”系列,以复制的模式编辑词选本逐形成链条关系,显现词选本的异质词学功能,从共时上将流派的雅正词学理论扩散开去,从历时上将流派的雅正词学理论在断裂的词学中层层渗透下去。结语部分反思浙西派雅正思想经历了内化、改造与淡化的谱系关系,以唐宋至当代词选本为手段,达到创造经典的目的。在经典化过程中,雅正思想相互关连、加强和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交织的网状知识关系,进而控制文人的词学活动、范围及影响创作思想,而且通过不断地误读、修正和改造前人的雅正论,以配合时代的需要及逆向文学内在发展的规律,带出在影响的焦虑下流派得以向前推进。以谱系学方法阐释这个非连续性过程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渐次由流派领袖的词学知识而形成的规则所建构的独特系统,转变为出现经典词学到归结为知识和权力联系的特定系统,往往是通过经典和词选本进行重新规定文人的词学活动和范围,揭示知识与权力在经典化过程中的操作方式。
二、论选本的排序——以《文选·诗》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选本的排序——以《文选·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节《谢康乐诗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黄节的思想与《谢康乐诗注》的成书 |
第一节 黄节的思想及治学方法 |
一、兼容并包的国粹主义思想 |
二、明志理情的诗教观念 |
三、调和汉宋的治学方法 |
第二节 《谢康乐诗注》的成书过程与体例 |
一、成书过程 |
二、体例 |
第三节 版本考察 |
一、目次、落款及附录的变化 |
二、自注的增补 |
三、旧注的删减 |
四、自注的修改 |
第二章 《谢康乐诗注》的考辨成就 |
第一节 考辨异文 |
一、根据语典判断正误 |
二、根据训诂判断讹误 |
第二节 考辨旧注 |
一、词义考辨 |
二、名物考订 |
三、语典考辨 |
第三章 《谢康乐诗注》的解诗价值 |
第一节 谢诗之散亡与不易识 |
第二节 字句笺解及章法探寻 |
一、字法解读 |
二、句法笺释 |
三、章法探寻 |
第三节 以史解诗 |
一、本事求索 |
二、典故注解 |
第四节 揭示思想旨趣 |
一、儒学底色 |
二、玄学思维 |
三、佛学修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杨慎《空同诗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0.2 研究综述 |
0.2.1 《空同诗选》文献研究 |
0.2.2 《空同诗选》文学研究 |
0.2.3 杨慎、李梦阳诗论与创作研究 |
0.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章 乐府批评:仿佛汉调,幽秀古艳 |
1.1 远溯“骚雅” |
1.1.1 风刺讽喻 |
1.1.2 比兴寄托 |
1.1.3 灵活化用 |
1.2 崇尚“汉调” |
1.2.1 辨析汉调 |
1.2.2 铙歌之风 |
1.2.3 谣谚入诗 |
1.3 倾心“六朝” |
1.3.1 语丽而奇 |
1.3.2 情艳不淫 |
1.3.3 格高而妙 |
第2章 歌行批评:近而入古,排奡妥帖 |
2.1 可入诗史 |
2.1.1 诗史论说 |
2.1.2 含蓄纪时 |
2.2 古诗古韵 |
2.2.1 不拘今韵 |
2.2.2 古韵高古 |
2.3 开阖有法 |
2.3.1 长于起调 |
2.3.2 承转入妙 |
2.3.3 收结合作 |
第3章 律绝批评:绝胜于律,世学其下 |
3.1 绝句批评:绝似王李,句圆意连 |
3.1.1 五绝胜于七绝 |
3.1.2 绝句、乐府之辨 |
3.1.3 倡导效法“李王” |
3.2 律诗批评:世学其下,俗矣卑矣 |
3.2.1 空同七律第一 |
3.2.2 少陵余沥遗肺 |
3.2.3 用字须有来处 |
第4章 五古批评:以《选》为范,缘情绮靡 |
4.1 以《选》为范 |
4.1.1 效汉魏“选体” |
4.1.2 采“大谢”之工 |
4.2 仿“李”之逸 |
4.2.1 类其意象 |
4.2.2 摹其句法 |
4.2.3 想象奇崛 |
4.3 学“杜”之法 |
4.3.1 词语沿用 |
4.3.2 用杜句法 |
4.3.3 诗中有文 |
结语 |
附录一 :《空同诗增选》考论 |
附录二 :《空同诗选》四卷点校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论选本的文体批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本与文体批评 |
二、《文选》的文体学意义 |
三、后世选本的文体批评举隅 |
(4)明末清初诗歌选本叙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一)明末清初诗歌选本概观 |
(二)明末清初诗歌选本与诗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
(三)明末清初诗歌选本的整体价值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凡例 |
一、唐前诗歌选本叙录 |
【古诗类苑】一百三十卷 |
【古诗所】五十六卷 |
【汉魏诗乘】二十卷 |
【六朝诗乘】二十五卷 |
【八代诗乘】四十五卷 |
【古乐苑】五十二卷 |
【诗归】五十一卷 |
【古诗评选】六卷 |
【诗宿】二十八卷 |
【古诗解】二十四卷 |
【古诗评选】二十四卷 |
【古诗镜】三十六卷 |
【古逸诗载】一卷 |
【古诗选】三十二卷 |
【五言古诗选】十五卷 |
【采菽堂古诗选】三十八卷 |
【六朝选诗定论】十八卷 |
【乐府广序】三十卷 |
【乐府英华】十卷 |
【元明诗家】四十一卷 |
【诗风初集】十八卷 |
【古诗源】十四卷 |
二、宋诗选本叙录 |
【石仓宋诗选】一百零七卷 |
【宋人近体分韵诗钞】不分卷 |
【宋诗英华】四卷 |
【宋诗删】二卷 |
【宋诗啜醨集】四卷 |
【宋人绝句】一卷 |
【宋诗】 |
【积书岩宋诗选】二十五卷 |
【宋诗钞】一百六十卷 |
【四灵诗钞】 |
【南宋二高诗】 |
【宋诗选】二十卷 |
【宋诗选】 |
【宋诗选】□□卷 |
【宋四名家诗选】二十七卷 |
【御选宋诗】七十八卷 |
【宋十五家诗选】十六卷 |
【宋诗善鸣集】二卷 |
【宋诗类选】二十四卷 |
三、金诗选本叙录 |
【御定全金诗】七十四卷 |
四、元诗选本叙录 |
【元四家诗】二十六卷 |
【元人十种诗】五十九卷附录二卷 |
【元诗选】一百一十一卷(2) |
【元艺圃集】四卷 |
【元诗选癸集】 |
【元诗选补遗】(2) |
【御选元诗】八十一卷 |
五、明诗选本叙录 |
【明诗归】十卷,补遗一卷 |
【列朝诗集】八十一卷 |
【明诗钞】九卷 |
【明诗综】一百卷 |
【明百家诗选】三十四卷 |
【小瀛洲社诗】六卷 |
【国雅】二十卷、续编四卷、附一卷 |
【明诗评论】 |
【国朝名公诗选】十卷 |
【秋士选诗】 |
【皇明诗选】十三卷 |
【闲情集】六卷 |
【明诗归】八卷 |
【明诗评选】八卷 |
【明七子诗】七卷 |
【明诗汇选】十三卷 |
【明诗善鸣集】二卷 |
【藜照楼明二十四家诗定】二十四卷 |
【明诗去浮】四卷 |
【明诗兼】不分卷(2) |
【明诗钞】十二卷 |
【明诗别裁集】十二卷 |
六、清诗选本叙录 |
【吾炙集】二卷 |
【今诗粹】十五卷 |
【观始集】十二卷 |
【溯洄集】十卷 |
【诗观】 |
【诗慰】 |
【国门集初选】六卷 |
【近诗兼】一卷 |
【过日集】 |
【感旧集】十六卷 |
【离珠集】十八卷 |
【於野集】十卷 |
【国朝诗的】六十三卷 |
【新都风雅】三种三卷 |
【沧江诗选】三卷 |
【扶(6续集】十五卷 |
【扶(6广集】十四卷 补遗一卷 |
【扶(6新集】十四卷 |
【鼓吹新编】十四卷 |
【从游集】二卷 |
【诗源初集】十七卷 |
【名家诗选】三十卷 |
【高言集】四卷 |
【骊珠集】六卷 |
【丽则集】 |
【补石仓诗选】三十二卷 |
【诗持】二十五卷 |
【百名家诗选】八十九卷 |
【蕙阁诗藏】十七卷 |
【皇清诗选】 |
【昭代诗存】十四卷 |
【清诗初集】十二卷 |
【振雅堂汇编诗最】十卷 |
【名家诗永】十六卷 |
【诗乘初集】十二卷 |
【箧衍集】十二卷 |
【素心集】不分卷 |
【兰言集】五卷 |
【清诗鼓吹】四卷 |
【名家诗选】四卷 |
【名家诗选】二十四卷 |
【江南风雅】六卷 |
【清晖赠言】十卷 |
【国朝诗正】八卷 |
【国朝诗隽】二卷,补遗一卷,附二十四诗品一卷 |
【毗陵六逸诗钞】二十三卷 |
【元气集】 |
【练音集补】七卷 |
【堪斋诗存】八卷 |
【国朝诗选】十四卷 |
【诗志】 |
七、通代诗选本叙录 |
【宛雅】十卷.续宛雅八卷.宛雅三编二十四卷 |
【天台诗选】五卷 |
【情采编】三十六卷 |
【石仓历代诗选】 |
【宋元诗六十一种】二百七十三卷 |
【合诗评选】七卷 |
【宋元诗评选】 |
【宋金元诗选】 |
【宋金元诗永】二十卷、补遗两卷 |
【四代律存】 |
【濂洛风雅】九卷 |
【二妙集】 |
【诗原】二十五卷 |
【盛朝诗选】初集十二卷,二集十二卷 |
【御定四朝诗】三百一十二卷 |
【诗苑天声】二十一卷 |
【宋元诗会】一百卷 |
【诗伦】二卷 |
八、遗民诗选本叙录 |
【怀旧集】二卷 |
【离忧集】二卷 |
【诗南初集】十二卷 |
【遗民诗】十六卷 |
【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十卷 |
九、数人诗选本叙录 |
【闽中十子诗】三十卷 |
【西陵十子诗选】十六卷 |
【江左十五子诗选】十五卷 |
【崇祯八家诗选】 |
【柳州诗集】十卷 |
【太仓十子诗选】十卷 |
【九诰堂诗选元气集】七卷 |
【晋风选】十卷 |
【燕台七子诗刻】七卷 |
【琅琊二子近诗合选】十一卷 |
【江左三大家诗钞】九卷 |
【传经堂集】十卷 |
【八家诗选】八卷 |
【江北七子诗选】七卷 |
【五大家诗钞】三十八卷 |
【岭南三大家诗选】二十四卷 |
【二家诗钞】二十卷 |
【四明四友诗】六卷 |
【五大家诗】十七卷 |
【四家诗钞】二十八卷 |
【四家诗钞】四卷 |
【畿辅七名家诗钞】四十四卷 |
【十子诗略】 |
【九大家诗选】十二卷 |
【王渔洋选四明人诗】 |
【四杰诗选】 |
十、地方诗选本叙录 |
【湖舫诗】 |
【梁园风雅】二十七卷 |
【晋安风雅】十二卷 |
【豳风概】一卷 |
【万山中诗】不分卷 |
【太平三书】十二卷 |
【龙眠风雅】六十四卷 |
【洛如诗钞】六卷 |
【槜李诗系】四十二卷 |
【梅里诗1】二十八卷 |
【梅里诗钞】二十一卷 |
【岭南五朝诗选】 |
【续姚江逸诗】十二卷 |
【甬上耆旧诗】三十卷 |
【樵川二家诗】四卷 |
【姚江逸诗】十五卷 |
【青溪先正诗集】 |
【倪城风雅】二卷 |
【畿辅明诗】十二卷 |
【安德明诗选遗】一卷 |
【御定题画诗】一百二十卷 |
【御定千叟宴诗】四卷 |
十一、闺秀诗选本叙录 |
【名媛诗归】三十六卷 |
【历朝列女诗选名媛玑囊】四卷 |
【秦淮四美人诗四集】四卷 |
【古今名媛汇诗】 |
【古今女诗选】 |
【青楼韵语】 |
【翠楼集】三卷 |
【本朝名媛诗钞】六卷 |
【诗媛八名家诗集】 |
十二、僧诗及氏族诗选本叙录 |
【诗禅】不分卷 |
【古今禅藻集】二十八卷 |
【明僧弘秀集】十三卷 |
【凤山郑氏诗选】二卷 |
【澄远堂三世诗存】八卷 |
【六李集】三十四卷 |
【文氏五家诗】十四卷 |
【顺则集】八卷 |
【尚元斋三世诗】十二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待访书目 |
附录B 佚本列表 |
附录C 唐诗选本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宋代诗话与唐诗艺术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宋代唐诗学 |
二、唐诗艺术研究 |
第一章 宋诗话中唐诗艺术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宋诗话对唐诗炼字、造语、用韵方面的研究 |
一、炼字 |
二、造语 |
三、押韵 |
第二节 宋诗话对唐诗诗法、结构的研究 |
一、篇章结构 |
二、句法 |
三、立意 |
四、对仗 |
第三节 宋诗话中的唐诗辨体与诗法 |
一、以诗体分诗法 |
二、以文为诗 |
第二章 宋诗话对唐诗艺术风格的研究 |
第一节 宋诗话对唐诗风格研究的特点 |
一、整体性的感悟 |
二、形象化的比喻 |
三、审美文化倾向影响其批评意识 |
第二节 宋诗话论唐诗风格 |
一、观点——体性与溯源 |
二、方法——比较与摘句 |
第三节 宋诗话中唐诗艺术风格的内涵 |
第三章 宋诗话对唐朝重要诗人艺术风格批评 |
第一节 对初盛唐重要诗人风格和作品风格批评 |
一、陈子昂 |
二、李白 |
三、杜甫 |
四、宋诗话中的李杜之辩 |
第二节 对中晚唐重要诗人风格和作品风格批评 |
一、韩愈 |
二、白居易和元稹 |
三、孟郊、贾岛与姚合 |
四、李商隐 |
第四章 宋诗话对唐诗艺术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宋诗话对唐诗“自然”审美追求的继承 |
第二节 从以禅入诗到以禅喻诗 |
第三节 宋诗话在形式与内容上对唐人诗话的继承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唐诗选注评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唐诗选注评鉴》体例研究 |
第一节 诗人小传编撰特色 |
一、体例特征 |
二、吸收唐诗学新成果,修订诗人小传 |
第二节 注释特色 |
一、诗题注释注重出处与内涵 |
二、词语注释注重引书释义 |
三、典故注释注重源与流的关系 |
四、校勘以《全唐诗》为底本,参研其他多种版本 |
五、考证辨误,言必有据 |
第三节 笺评特色 |
一、广搜博采、去芜存菁 |
二、唐诗接受史的建构 |
第二章 《唐诗选注评鉴》的编选宗旨和选诗特色研究 |
第一节 编选宗旨 |
一、注重诗的诗情诗味 |
二、注重读者的可接受性 |
三、注重诗的艺术完整性 |
第二节 选诗特色 |
一、以选入诗人及作品为中心的总的特色 |
二、注重选取被冷落的佳作 |
三、注重诗歌艺术上的“特质” |
第三章 《唐诗选注评鉴》的鉴赏方法研究 |
第一节 知人论世的方法 |
一、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诗歌进行解读 |
二、结合诗人的身世遭遇来解读诗歌 |
三、联系诗人的其他诗歌创作来解读诗歌 |
第二节 比较的方法 |
一、纵向的历时性比较 |
二、横向的共时性比较 |
第三节 以诗证诗解诗的方法 |
一、引他诗作此诗的形容与诠释 |
二、引他诗考辨误解 |
三、引他诗推知诗歌作年 |
四、引他诗解释诗中地名 |
五、引他诗解释诗中暗典 |
六、引其他文体解诗 |
第四章 《唐诗选注评鉴》中的诗论观 |
第一节 论诗主“情” |
一、诗心论 |
二、解诗反对求之过深 |
三、解诗作诗意的联想 |
第二节 论诗主“气” |
一、诗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 |
二、诗人的独特气质禀赋和精神气韵 |
第三节 论诗主“味” |
一、诗味说的形成与发展 |
二、《评鉴》中论诗主“味”的具体表现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7)宋词选本与高中语文教学 ——以《宋词三百首》及其笺注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清代宋词选本研究 |
(二) 《宋词三百首》研究 |
(三) 朱祖谋其人研究 |
(四) 朱祖谋词派及词人群体研究 |
三、篇章安排与说明 |
第一章 朱祖谋《宋词三百首》的编选特色 |
第一节 清人选词与《宋词三百首》的出现 |
第二节 金陵——临桂词派与《宋词三百首》之编选宗旨 |
一、金陵——临桂词派概述 |
二、金陵——临桂词派对《宋词三百首》选词标准的影响 |
第三节 朱祖谋之创作取径与《宋词三百首》的偏重 |
一、家国词作的大量选入 |
二、格律词作的大力推崇 |
三、梦窗与东坡并重 |
第二章 《宋词三百首》之编选特色与高中语文宋词选篇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宋词选篇概况 |
一、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古诗词阅读的要求 |
二、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看高中语文教材宋词选篇情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宋词选篇特点之分析 |
一、代表性词人之偏重 |
二、豪放、婉约风格之兼顾 |
三、凸显家国情怀之主题 |
第三节 《宋词三百首》对高中语文宋词选篇的启示 |
一、可作为课外名篇之补充 |
二、多元主题的丰富呈现 |
三、对疏密词风的兼收并重 |
第三章 《宋词三百首笺注》之注释评点特色与高中宋词教学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现状 |
一、教学的单一性和功利性 |
二、学习的被动性和机械性 |
三、宋词音乐性特征的忽视 |
第二节 《宋词三百首笺注》的注释评点特色 |
一、《宋词三百首笺注》的注释特色 |
二、《宋词三百首笺注》的评点特色 |
第三节 《宋词三百首笺注》对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的启示 |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二、重视音律,体味词之美学特质 |
三、领会诗词贯通理念,借诗赏词 |
四、意象为始,意境为终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五、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伍蠡甫的“世界文学”观念与实践 |
第一节 创办黎明书局与早期文学译介 |
第二节 伍蠡甫的“世界文学”观念与1930 年代文学 |
第三节 伍蠡甫的早期西洋文学史研究观念与方法 |
第四节 伍蠡甫“世界”意识指导下的本位文化建设观 |
第二章 伍蠡甫的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
第一节 抗战中的艰难执教与捐机画展 |
第二节 伍蠡甫绘画艺术美学研究的方法论与新视野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及其创生机制研究 |
第四节 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范畴 |
第五节 线为主导: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形式美的主要特征 |
第三章 伍蠡甫西方文论编译思想研究 |
第一节 《西方文论选》:意识形态裹挟中的文论经典阐释 |
第二节 《欧洲文论简史》的成就与瑕疵 |
第三节 伍蠡甫西方文学译介事业再审视 |
第四章 伍蠡甫比较艺术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
第一节 受聘国家画院期间的创作与研究 |
第二节 晚年的中国画论研究 |
第三节 兼收并蓄的古代画家研究 |
第四节 中西绘画艺术传统的结构分析 |
第五节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方法论探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伍蠡甫生平活动年表(1900.9——1992.10) |
致谢 |
(9)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小说部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编选背景 |
第一节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本的历史 |
第二节 多重背景 |
第二章 生产机制 |
第一节 编选概况 |
第二节 编选目的和原则 |
第三节 编选运作的机制 |
第三章 编选特点 |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性和时代性 |
第二节 民族平衡性和差异性 |
第三节 民族性与“去民族性” |
第四章 价值、意义和局限 |
第一节 多重价值和意义 |
第二节 编选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清代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谱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浙西派雅正词学的研究状况 |
一、选题的绿起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一章 浙西派雅正观念的出现 |
第一节 清初词坛与朱彝尊雅正思想的出现 |
一、清初词坛概观 |
二、对婉约词风的接受 |
三、对南宋慢词的建构 |
四、对咏物词的钻研 |
五、曹溶和朱彝尊的崇雅斥俗 |
第二节 清初词坛合刻词集与《浙西六家词》的新变 |
一、合刻词集概观 |
二、浙西六家推广《山中白云词》的现实意义 |
三、《浙西六家词》选词情况 |
四、《浙西六家词》影响词学活动 |
第三节 张炎雅正思想与朱彝尊和汪森的醇雅 |
一、朱彝尊和张炎的镜像重合 |
二、张炎雅正词学思想的本质 |
三、朱彝尊和汪森内化张炎的雅正思想 |
四、朱彝尊以雅正号召词人羣体 |
第二章 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主体 |
第一节《草堂诗余》与俗词的中断 |
一、《草堂诗余》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
二、朱彝尊和汪森贬斥《草堂诗余》 |
三、对《草堂诗余》被否定的看法 |
第二节 《词综》与雅正的重现 |
一、《词综》概述 |
二、《词综》考证文献的编纂过程 |
三、《词综》选录雅词的情况 |
四、《词综》的意义和地位 |
第三节 《乐府补题》的再现与经典化 |
一、《乐府补题》概述 |
二、朱彝尊重推《乐府补题》的现实意义 |
三、文人唱和《乐府补题》的盛况 |
第三章 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延续 |
第一节 厉鹗清雅论的创造 |
一、清雅论对雅正论的改造 |
二、以《论词绝句》实践清雅论 |
第二节 《绝妙好词》的重塑与经典化 |
一、《绝妙好词》概述 |
二、《绝妙好词》多次刊刻概观 |
三、《绝妙好词笺》重构雅正论 |
四、文人续编《绝妙好词笺》 |
第四章 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高峰 |
第一节 王昶士层清雅论的推演 |
一、以知人论世为前提的雅正论 |
二、闲雅论对雅正论的深化 |
三、士层清雅论对雅正论的推崇 |
第二节 《明词综》的流变与经典化 |
一、《明词综》重编的原因及经过 |
二、《明词综》选词情况 |
三、对《明词综》的评价 |
第三节 《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与雅正论的延续 |
一、《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概述 |
二、《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选词情况 |
三、对《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的评价 |
第五章 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变体 |
第一节 吴锡麒词有二派的变革 |
一、对雅正论的修正 |
二、对雅正论的转化 |
第二节 郭麐词有四体的改造 |
一、性灵说对雅正论的淡化 |
二、性情、才学和词风的互补 |
三、词有四体的修正 |
四、对清人词作的评论 |
第三节 《国朝词综续编》和《国朝词综补》与雅正论的变化 |
一、《国朝词综续编》和《国朝词综补》概述 |
二、《国朝词综续编》和《国朝词综补》选词情况 |
三、对《国朝词综续编》和《国朝词综补》的评价 |
结语: 文学经典化现象及其发展的谱系性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论选本的排序——以《文选·诗》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节《谢康乐诗注》研究[D]. 米越.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2]杨慎《空同诗选》研究[D]. 陆艳芳. 湘潭大学, 2019(02)
- [3]论选本的文体批评功能[J]. 党圣元. 甘肃社会科学, 2019(03)
- [4]明末清初诗歌选本叙录[D]. 胡杨.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宋代诗话与唐诗艺术学[D]. 谢晓敏. 安徽大学, 2019(07)
- [6]《唐诗选注评鉴》研究[D]. 钱学薇.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7]宋词选本与高中语文教学 ——以《宋词三百首》及其笺注本为例[D]. 汪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 王新. 河南大学, 2018(12)
- [9]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小说部分)研究[D]. 张超. 湖南大学, 2017(07)
- [10]清代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谱系学研究[D]. 张燕珠(CHEUNG YIN CHU).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