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一、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琪[1](2019)在《人工食用菌市场热销品种的历史沿革及未来趋势分析》文中提出人工食用菌市场热销品种主要有金针菇、香菇、木耳、平菇等,这些热销品种在古代就已经有文献记载报道,表明中国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历史悠久丰富。到了近代中国,食用菌产业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事的动乱发展停滞。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后,食用菌产业百花齐放,人工食用菌热销品类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南菇北移、北菇南销的发展模式。食用菌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必定是人工食用菌品类丰富化、栽培方式多样化、食用菌产业链延伸化、食用菌基础科学研究深入化。

束月征,杜志坤[2](2014)在《北方农林区平菇高效生产分析》文中指出根据北方农林混合区域的生产资源及水平特征,以农平2010-2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农业生产副产品及林业生产副产品为原料的配方,利用高压热力灭菌生产方法,对平菇进行菌丝生长速度、产量测定、产值效益及不同类型原料投入分析,综合评价出适应于地域性经济效益较高的试验配方,为广大平菇生产的菇农及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杨笑然[3](2019)在《热带作物基质对3种侧耳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团队初步研究发现,橡胶木屑、木薯秸秆等热带作物基质可替代传统木屑进行食用菌栽培,并能够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海藻糖含量。预试验发现,以橡胶木屑、木薯秸秆2种热带作物基质替代传统硬杂木屑比例过高会抑制菌丝生长。因此,以传统硬杂木屑(78%)配方作对照,热带作物基质添加比例设3个配方处理,分别为20%、40%、60%。辅料均为20%麦麸、1%石灰、1%石膏。每个配方50袋,重复3次。研究热带作物基质对平菇、杏鲍菇、榆黄蘑等3种侧耳属食用菌的菌丝生长、生育期、木质纤维素利用、胞外酶活性、子实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揭示营养利用规律,筛选出适宜的热带作物基质最佳配方,旨在为侧耳属及其他食用菌提供来源丰富的速生基质,为提高热带作物基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获得系列结果:1、热带作物基质对平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1)木薯秸秆的影响木薯秸秆添加量不同,对平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但产量品质均好于对照。以40%配方(基质容重为0.18g/cm3、总孔隙度79.97%)最佳,与对照相比,表现为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促进菌丝生长速度快,生育期短,增产27.7%,子实体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较高,商品性状最优。(2)橡胶木屑的影响橡胶木屑添加量不同,对平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由于橡胶木屑颗粒较小,容重较大,因此以添加量较少的20%配方(容重为0.24g/cm3、总孔隙度78.09%)影响最佳,表现为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最大,商品性状最优,但是生长速度、生育期与对照相似,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低于40%配方。60%配方虽然在各方面不如前2个配方,但产量、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似。两种热带作物基质相比较,40%木薯秸秆配方比20%橡胶木屑配方产量高14.4%。2、热带作物基质对杏鲍菇营养利用影响的研究(1)木薯秸秆的影响木薯秸秆添加量不同,对杏鲍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但产量品质均好于对照。以40%配方(容重0.18g/cm3、总孔隙度79.97%)最佳,与对照相比,其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促进菌丝生长速度快,产量与生物学效率极显着提升,子实体的维生素C含量高,商品性状最优。(2)橡胶木屑的影响橡胶木屑添加量不同,对杏鲍菇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以40%配方(容重0.26g/cm3、总孔隙度83.82%)影响最优,表现为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产量与生物学效率最高,增产30.3%,商品性状最优,单个子实体最大。虽然生长速度、生育期与对照相似,但产量极显着高于对照,商品性状得以提升,子实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高。橡胶木屑具有改善出菇品质的利用价值。两种热带作物基质相比较,40%橡胶木屑配方比40%木薯秸秆配方产量高8.50%。3、热带作物基质对榆黄蘑营养利用影响的研究(1)橡胶木屑的影响橡胶木屑添加量不同,对榆黄蘑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20%和40%配方优于对照,以40%配方(容重为0.26g/cm3、总孔隙度83.82%)影响最佳,表现为胞外酶活性强,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高,增产12.9%,商品性状最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高,但是生长速度、生育期与对照相似。60%配方虽然在各方面与对照相似,但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高于对照。橡胶木屑可以部分替代传统木屑,并对子实体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木薯秸秆的影响木薯秸秆3个配方对榆黄蘑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但都能够有效促进榆黄蘑产量、商品性状和品质的提升。其中,40%配方(容重0.18g/cm3、总孔隙度79.97%)表现最优,与对照相比,胞外酶活性高,木质纤维素降解率高,生育期短,产量及商品性状最优。3个配方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相比于对照显着提高。两种热带作物基质相比较,40%橡胶木屑配方比40%木薯秸秆配方产量高5.5%。4、3种侧耳的营养利用规律随着生长的进行,木质素酶活性下降,纤维素酶与半纤维素酶活性上升,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与酶活性呈正相关。3种侧耳在满袋期后对木质素的降解利用减弱,对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降解利用增强。筛选出的新基质配方优化了栽培料结构,促进菌丝胞外酶的分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增强,降解率增大,实现增产优产的效果。

李峰,赵建选[4](2018)在《平菇连作病害防控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目前,栽培平菇设施多为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具有一定控温、保湿、通风换气的场所,但同一场地连年栽培平菇,病害发生严重。为解决平菇连作障碍问题,河南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根据平菇栽培设施的特点,以"治病重在防病"为原则,以优化影响平菇高产及病害的栽培环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玉米芯发酵料袋栽平菇连作病害防控及高产关键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净化平菇连作栽培场地

陈耕南[5](2018)在《光照条件下平菇体内麦角固醇转化成VD2的研究及重金属风险评估》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平菇为试验材料,麦角固醇、VD2为研究指标,建立了平菇质量评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采用最陡爬坡法以及响应面法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成功筛选出易于培养、麦角固醇产量高的优势菌株及最佳的培养基配方。研究了不同紫外照射时长、不同部位、不同品种、及不同浓度的麦角固醇浸泡处理对平菇子实体中VD2合成影响。与此同时,采用优化微波消解的方法结合电感耦合与质谱连用的方法,测定本实验室栽培平菇及广州市场上平菇中的重金属(砷、镉、铅)含量,用靶标危害指数法评价其对成人和儿童摄入重金属的风险。旨在为平菇及其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及理论依据。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平菇中麦角固醇和VD2含量采用C18(4.6 ID×250 mm,5μm)色谱柱测定上述2种成分,进样量为10μL,流动相为100%甲醇溶液;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表明:麦角固醇和VD2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6508.6μg/mL(R2=0.999)、10.552.5μg/mL(R2=0.999),样品中麦角固醇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6%,RSD为2.93%,VD2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7%,RSD为5.54%。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平菇中麦角固醇及VD2的含量测定。2、高产麦角固醇平菇菌株筛选与培养对5种平菇菌种进行筛选,发现P831麦角固醇含量最高,达3.25 mg/g,是其他菌株的1.03.0倍,确定为优势菌株。对平菇菌丝体产麦角固醇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采用DesignExpert 8软件及响应面分析法,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0.35%、蔗糖3.5%、磷酸二氢钾0.35%,平菇菌丝体中麦角固醇含量从优化前的3.25 mg/g提高到3.64mg/g,增加了12%。在栽培料中添加尿素、蔗糖有利于子实体麦角固醇的合成。同时对培养基优化前后菌丝体和子实体不同部位进行显微观察,发现:培养基优化后菌丝体锁状结构数目增多,大小均匀,平菇子实体菌褶被大量孢子覆盖,在菌柄上并无孢子且麦角固醇含量表现为菌帽高于菌柄。有研究证明锁状结构和孢子都是新陈代谢旺盛,细胞分裂能力强的结构,因此说明麦角固醇含量与组织结构及新陈代谢能力有关。3、平菇菌株高产麦角固醇培养基的优化及体内转化VD2的研究以平菇P10为实验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优化平菇发酵产麦角固醇的培养基配方,同时对平菇子实体以不同紫外照射时长、不同部位、不同品种及不同浓度的麦角固醇浸泡处理,研究平菇中麦角固醇转化VD2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平菇发酵产麦角固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碳氮比例为40,碳源为蔗糖、氮源为尿素、添加剂为0.15 mg/100mL6-BA,验证此最佳培养基组分下,麦角固醇含量达4.725 mg/g。在栽培料中添加葡萄糖对子实体生长及麦角固醇的合成均具有促进作用,且麦角固醇合成的最佳碳氮比为30。平菇子实体VD2的含量随着紫外照射时间延长而增加,紫外照射时间分别为10 min、30 min、60 min、90 min时,其中90 min效果最好,VD2含量达54.23±1.12μg/g,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对全菇、菌柄和菌帽进行紫外照射处理中,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全菇、菌帽、菌柄中的VD2含量都在提高;且VD2含量存在菌帽>全菇>菌柄。对不同品种平菇分别进行紫外照射时,发现不同品种平菇中VD2含量存在种间差异,且随紫外照射时间的延长,VD2含量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每个品种中VD2含量的增加速率不同。以不同浓度的麦角固醇溶液浸泡时,发现平菇中麦角固醇含量随浸泡溶液浓度的增加有所提高,其中在浸泡浓度为200μg/mL时平菇中VD2含量最高,达63.65±6.46μg/g。4、平菇中重金属(Pb、As、Cd)含量的测定及健康风险评估采用优化后的微波消解方法结合电感耦合与质谱联用分析法(ICP-MS)测定平菇中Pb、As、Cd含量。通过计算靶标危害系数(THQ、TTHQ)对Pb、As、Cd等3种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微波消解平菇样品最佳方法为:平菇干样0.5 g、4 mL硝酸、4 mL过氧化氢。经测定,平菇样品中Pb、As、Cd的超标率分别为16.66%、5.55%和5.55%。从单一重金属风险来看,成人和儿童摄入市场上的平菇后均未存在明显健康风险,3种重金属中Pb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最大,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从多种重金属复风险的计算结果表明,成人和儿童从平菇中摄入的重金属总体TTHQ值为0.818,1.5458,说明摄入市场上的平菇有很大的潜在健康风险,对儿童的危害尤为明显。

朱静娴[6](2018)在《大球盖菇耐高温菌株的选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一种重要的食、药用真菌,其味美色优,营养丰富,具有增强人体免疫、降低血糖等保健及药用价值。大球盖菇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其菌丝生长温度适应范围为535℃,子实体形成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20℃,在栽培实践中料温30℃以上易导致菌丝出现“烧菌”现象,当气温上升至20℃时子实体易开伞,品质变差,25℃时原基不分化。在我国华东地区露天栽培时,若89月份播种,1112月份出菇时产品质量好,耐储存,但播种后易遭遇到30℃以上高温,造成“烧菌”,导致栽培失败或减产。因此在生产上一般安排在1011月份播种,次年4月上旬地温稳定在12℃以上开始出菇,但由于春末夏初季节气温、地温均回升很快,在5月中旬以后子实体易开伞、不耐储存,商品品质迅速下降。为了解决生产上初秋早播菌丝不耐高温、晚秋播种来年春末夏初子实体易开伞的问题,本研究从菌丝耐高温驯化入手,在初筛获得耐高温驯化菌株的基础上,通过原生质体育种技术,定向选育出大球盖菇耐高温菌株,并对其进行室内外验证,最后筛选出优质高产的耐高温菌株,以期为华东地区提供可早秋栽培初冬季节采收的耐高温菌株,或者可延长春季出菇期的耐高温菌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菌株的收集及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通过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国内外收集的23株大球盖菇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SRAP技术可以将23株大球盖菇菌株完全区分开,菌株TA和JN为同物异名菌株,去掉菌株JN,确定了22株供试菌株。2.耐高温递进式循环驯化试验采用递进式高温循环培养的方式,对22株供试菌株进行耐高温驯化,循环参数分别为(26℃,16h;30℃,8h)、(26℃,16h;34℃,8h)、(26℃,16h;38℃,8h)、(26℃,18h;42℃,6h),每组循环16次,以26℃恒温培养的菌株作为对照,筛选耐高温菌株。获得4株可在38℃条件下培养8h小时生长良好,并可在42℃环境中存活6h的菌株,编号为S2、T2、Z2和D2。3.大球盖菇原生质体育种试验(1)选用耐高温递进式循环驯化初筛选出的D2作为供试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单因素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32℃,1.5%的溶壁酶的条件下酶解菌龄为4d的菌丝体3h,原生质体产量最高。(2)选用耐高温递进式循环驯化初筛选出的S2为出发菌株制备原生质体,在34℃条件下再生,定向选育出4株在38℃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高于出发菌株的耐高温菌株,编号为S18、S20、S24和S26。(3)以耐高温驯化株D2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34℃条件下定向选育出3株菌丝生长速率高于出发菌株的耐高温诱变菌株,编号为大11、大15和大16。(4)以耐高温驯化菌株S2和D2为亲本进行原生质体融合,34℃条件下定向选育出4株菌丝生长速率高于出发菌株的耐高温高产融合菌株,编号为R7、R9和R10和R15。4.大球盖菇耐高温菌株验证对筛选出的15株耐高温菌株进行拮抗试验、继代培养、SRAP亲缘关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球盖菇出菇试验,最终筛选出3株优良耐高温大球盖菇菌株,编号为S20、D2和R10。其中,菌株S20,在气温36℃、料温30℃以上条件下定植快、发菌好,出菇期比对照提前15 d,产量最高,且在25℃条件下原基正常分化;其次为菌株D2,在气温36℃、料温30℃条件下生长迅速,出菇期比对照菌株提前10 d以上,产量仅次于S20;菌株R10其原基可在30℃环境下正常分化,在25℃环境下子实体不易开伞,一级菇比例最高。

刘元栋[7](2017)在《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菇是我国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发酵料和熟料是平菇生产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发酵料质量是决定发酵料栽培平菇制袋成功率和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也有影响。本文以玉米芯和棉籽壳作为供试原料,研究了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和培养料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芯在发酵过程中,颜色由金黄色变成深褐色,氨味消失,体积减小、黏性增加;温度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H值、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建堆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为34.8%、36.7%,截止到装袋前,含量分别下降到24.9%、21.6%。而木质素含量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建堆时的18.4%上升到装袋前的30.2%;总碳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建堆时的44.6%下降到装袋前38.7%,而总氮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中第三次翻堆时含量达到最高为1.12%。同时,通过研究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得出,玉米芯最适发酵时间为6天,此时进行平菇熟料栽培,生物学效率最高,为89.74%。在整个平菇生长发育周期内,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茬现蕾期活性最高,漆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同一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棉籽壳在发酵过程中,颜色由红褐色变成黑褐色,氨味消失,体积减小、黏性增加;温度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玉米芯发酵料相比,与玉米芯发酵料相比,温度下降更快,并且发酵时间缩短;pH值、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基本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建堆时,含量分别为33.6%、27.8%,截止到装袋前,含量分别下降到23.9%、14.9%。木质素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建堆时的20.2%上升到装袋前的26.28%;总碳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总氮含量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总碳、总氮含量由建堆时的47.1%、1.27%分别下降到装袋前的43.9%、1.13%。同时,通过研究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得出,棉籽壳最适发酵时间为5天,此时进行平菇熟料栽培,生物学效率最高,为93.75%。在整个平菇生长发育周期内,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半纤维素酶活性在满袋期最高,纤维素酶酶活在一茬现蕾期最高,漆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同一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均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降低。3、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得出,配方2(棉籽壳96.7%,尿素0.3%,石灰3%)栽培平菇的平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分别为1.23kg、100.36%。但是从经济效益看,配方1(玉米芯90.5%,尿素1.5%,石灰4%,钙镁磷肥4%)效益最好,每袋平均利润2.5元。

米尔古丽·阿不都艾里[8](2017)在《食用菌(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新疆昌吉市食用菌(平菇)特点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食用菌(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展开了探讨,希望对当地平菇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胡杰[9](2016)在《甘肃省不同原料产区平菇培养料配方筛选》文中认为平菇是我国栽培量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平菇栽培常用原料为棉籽壳,主要来源于新疆、甘肃酒泉等棉花产地。由于平菇近年来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使得栽培平菇的棉籽壳日趋紧张,因此急需开发新的培养料配方来满足平菇生产需求。为此,我们以甘肃省不同生态区比较丰富的农作物下脚料为原料,开展了棉籽壳、玉米芯、麦草、木屑四种原料栽培平菇的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棉籽壳、玉米芯、麦草、木屑均可进行平菇的栽培,配方比例不同产量、效益有一定差异。多种原料混合栽培较单一原料表现产量提高,菌丝长速增快,生长周期缩短。2、在棉籽壳产区,首先选择主料中含棉籽壳80%+玉米芯20%的(T4)高产高效配方,生物学转化率175.68%,投产比1:2.7;其次选择主料中含棉籽壳60%+玉米芯20%+木屑20%的(T8)配方,生物学转化率136.88%,投产比1:2.4。3、在玉米芯产区,首先选择主料中含玉米芯60%+棉籽壳40%的(T20)经济高效配方,生物学转化率109.6%,投产比1:1.8;其次选择主料中含玉米芯60%+棉籽壳20%+木屑20%的(T33)高效配方,生物学转化率106.34%,投产比1:1.8。4、麦草产区麦草添加量不易超过60%,宜选择主料中含麦草40%+棉籽壳40%+木屑20%的(T12)配方,生物学转化率125.24%,投产比为1:2.1。5、在木屑产区宜选择主料中含木屑60%+玉米芯40%的(T47)经济高效配方,生物学转化率122.72%,投产比1:2.1。

黄千慧[10](2014)在《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平菇熟料栽培技术不规范的状况,我们进行了平菇熟料栽培技术工艺研究,以期为平菇的栽培提供技术支撑。1.不同培养基栽培种栽培平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菌丝生长及生物学效率有显着影响。平菇生物学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麦粒菌种、棉籽壳菌种、玉米粒菌种、小米粒菌种、木屑菌种、玉米芯菌种。2.培养料含水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培养料含水量为65%,平菇菌丝生长最好,生物学效率最高。3.料袋封口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套环报纸封口方式为平菇料袋最佳封口方式,平菇菌丝生长情况最好,发菌期最短,出菇最早,生物学效率最高。4.料袋规格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7cm×36cm×0.004cm料袋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使用28cm×56cm×0.004cm料袋平菇生物学效率最低。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平菇熟料栽培选用22cm×45cm×0.004cm或24cm×50cm×0.004cm的料袋比较适宜。5.出菇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出菇环出菇为平菇最佳出菇方式,菇棚利用率最高,产品的商品性较好。6.子实体采收规格试验结果表明:平菇子实体菌盖2cm时采收比较适宜,此时采收经济效益最高。7.石灰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石灰的适宜添加量为2%,此时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8.石膏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石膏的适宜添加量为1%,此时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

二、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食用菌市场热销品种的历史沿革及未来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市场大宗品种的历史沿革
    1.1 食用菌品种古代发展状况
        1.1.1 北方地区
        1) 冬菇
        2)木耳
        3)金针菇
        1.1.2 南方地区
        1) 香菇
        2)草菇
        3)银耳
    1.2 食用菌近代发展状况
    1.3 食用菌发展现状
        1.3.1 北方食用菌发展现状
        1) 春季
        2)夏季
        3)秋季
        4)冬季
        1.3.2 南方食用菌发展现状
        1) 春季
        2)夏季
        3)秋季
        4)冬季
2 食用菌市场未来趋势
    2.1 南北方食用菌产业未来趋势
    2.2 食用菌品种更丰富
    2.3 栽培方式多样化
    2.4 食用菌产业链延伸
    2.5 食用菌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
3总结

(2)北方农林区平菇高效生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域自然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 1 材料
    2. 2 试验方法
        2. 2. 1 配方
        2. 2. 2 各类原料价格
        2. 2. 3 鲜平菇价格
3 结果分析
    3. 1 菌丝生长速度分析
    3. 2 不同配方平菇产量分析
    3. 3 不同配方生产平菇产值分析
    3. 4 结果讨论
4 总结

(3)热带作物基质对3种侧耳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热带作物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2 木腐食用菌概述
    1.3 侧耳属食用菌新基质研究概述
第二章 平菇栽培的新基质配方筛选
    2.1 橡胶木屑对栽培平菇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2.2 木薯秸秆对栽培平菇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杏鲍菇栽培的新基质配方筛选
    3.1 橡胶木屑对栽培杏鲍菇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3.2 木薯秸秆对栽培杏鲍菇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榆黄蘑栽培的新基质配方筛选
    4.1 橡胶木屑对栽培榆黄蘑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4.2 木薯秸秆对栽培榆黄蘑的新基质配方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平菇连作病害防控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净化平菇连作栽培场地
    1.1 平菇-玉米、蔬菜轮作
    1.2 清除污染源
    1.3 物理消毒法
    1.4 药剂消毒法
    1.5 高温消毒法
2 严把栽培环节关, 培育健壮菌丝
    2.1 选用优质菌种
    2.2 严格选料、采用稳产高产配方
    2.3 严格按规程进行培养料发酵
    2.4 及时散堆降温, 装袋
    2.5 加强发菌管理
3 优化出菇环境, 培育健壮菇体
    3.1 出菇期环境调控
        3.1.1 温度
        3.1.2 湿度
        3.1.3 通风
        3.1.4 光线
    3.2 延长适宜出菇期, 增加菌袋产菇量

(5)光照条件下平菇体内麦角固醇转化成VD2的研究及重金属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食用菌概述
    1.2 平菇概述
        1.2.1 平菇的分类地位
        1.2.2 平菇的生物学特征
        1.2.3 平菇的食、药用价值
    1.3 平菇中活性物质研究
        1.3.1 高分子化合物
        1.3.2 低分子化合物
    1.4 麦角固醇及VD_2的研究现状
        1.4.1 维生素D_2源—麦角固醇
        1.4.2 维生素D_2
        1.4.3 麦角固醇及VD_2的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4 食用菌紫外光照麦角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_2的研究进展
    1.5 平菇中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估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HPLC法同时测定平菇中麦角固醇及VD_2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3 色谱条件
        2.3.4 样品中麦角固醇、VD_2含量的计算
        2.3.5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PLC色谱条件的确定
        2.4.2 HPLC分离条件的优化
        2.4.3 方法学考察
        2.4.4 样品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产麦角固醇平菇菌株的培养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方法
        3.3.2 生物量的测定
        3.3.3 样品处理与样品中麦角固醇及VD_2含量的测定
        3.3.4 实验设计方法
        3.3.5 平菇微观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高产麦角固醇的平菇菌株的选择
        3.5.2 不同碳源对菌丝体生物量及麦角固醇含量影响
        3.5.3 不同氮源对菌丝体生物量及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
        3.5.4 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菌丝体高产麦角固醇液体培养基中关键因子
        3.5.5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菌丝体高产麦角固醇液体培养基中关键因素的水平
        3.5.6 响应面实验获得菌丝体高产麦角固醇液体培养基最佳培养基组分
        3.5.7 不同栽培料对子实体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
        3.5.8 不同栽培料对子实体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
        3.5.9 平菇菌丝体与子实体微观结构对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 章光照条件下平菇体内麦角固醇转化成VD_2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4.2.5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平菇菌株菌丝体生长状况及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4.3.2 高产麦角固醇的平菇液体培养基的优化
        4.3.3 高产麦角固醇的平菇栽培培养基的优化
        4.3.4 平菇中麦角固醇紫外光转化
    4.4 本章小结
第5 章平菇中重金属(Pb、As、Cd)含量的测定及健康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5.2.2 实验方法
        5.2.3 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
        5.2.4 重金属接触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消解条件的优化
        5.3.2 ICP-MS方法检测平菇中重金属As、Cd、Pb
        5.3.3 平菇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5.3.4 食用平菇途径摄入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球盖菇耐高温菌株的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1.1 大球盖菇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1.1.2 大球盖菇的食、药用价值
        1.1.3 大球盖菇的产业发展现状
    1.2 大球盖菇研究进展
        1.2.1 大球盖菇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2.2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食用菌育种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 食用菌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1.3.2 食用菌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3.3 食用菌耐高温选育研究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及配方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菌株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2.2.2 大球盖菇菌丝耐高温递进式循环驯化试验
        2.2.3 大球盖菇原生质体育种试验
        2.2.4 耐高温菌株的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菌株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3.1.1 SRAP引物筛选及其扩增结果
        3.1.2 聚类分析
    3.2 大球盖菇菌株耐高温递进式循环驯化结果与分析
    3.3 原生质体育种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各因素对耐高温大球盖菇原生质体的影响
        3.3.2 原生质体高温再生菌株的筛选
        3.3.3 大球盖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效应曲线的建立及诱变菌株的筛选
        3.3.4 大球盖菇原生质体融合菌株的筛选
    3.4 耐高温菌株验证结果与分析
        3.4.1 拮抗验证结果
        3.4.2 继代培养结果
        3.4.3 亲缘关系鉴定结果
        3.4.4 大球盖菇栽培出菇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4.2 大球盖菇菌丝耐高温递进式循环驯化试验
    4.3 大球盖菇原生质体育种
    4.4 耐高温菌株的验证
    4.5 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1.1 食用菌
        1.2 平菇
        1.3 环境因子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温度
        1.3.2 水分
        1.3.3 光线
        1.3.4 空气
        1.3.5 pH值
        1.4 平菇栽培模式概述
        1.5 发酵料理化性质研究概述
        1.5.1 发酵料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研究
        1.5.2 发酵料物质变化规律研究
        1.6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1.1.2 试验配方
        1.1.3 主要设备
        1.1.4 试剂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发酵料技术
        1.2.2 平菇熟料栽培技术
        1.2.3 温度测定
        1.2.4 pH值测定
        1.2.5 含水量测定
        1.2.6 微生物数量测定
        1.2.7 三素含量的测定
        1.2.8 总碳的测定
        1.2.9 总氮的测定
        1.2.10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1.2.11 酶活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芯翻堆时断面外观物理性状特征
        2.2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3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4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2.5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2.6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三素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7 玉米芯发酵过程中总碳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8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9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10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袋含水量及满袋时间的影响
        2.11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栽培袋污染率的影响
        2.12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三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
        2.13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1.1.2 试验配方
        1.1.3 主要设备
        1.1.4 试剂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棉籽壳发酵料技术
        1.2.2 平菇熟料栽培技术
        1.2.3 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物质含量测定
        1.2.4 酶活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籽壳翻堆时断面外观物理性状特征
        2.2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3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4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2.5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2.6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三素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7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总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8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9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10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菌袋污染率、含水量、满袋时间的影响
        2.11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三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
        2.12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13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熟料栽培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1.1.2 试验配方
        1.2 试验方法
        1.2.1 平菇发酵料栽培流程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不同配方对平菇满袋、出菇、转潮及生产周期的影响
        2.3 不同配方接种后各个时期pH值的变化与分析
        2.4 不同配方接种后各个时期含水量变化与分析
        2.5 不同配方对平菇一二茬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6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玉米芯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2 棉籽壳不同发酵时间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
        1.3 不同配方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2 展望
        2.1 平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2.2 辅助氮源添加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
        2.3 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配方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ABSTRACT

(8)食用菌(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平菇)概述
2 栽培技术
    2.1 原料选择
    2.2 栽培方式
    2.3 栽培季节
    2.4 栽培场所
    2.5 栽培管理
    2.6 采收
结束语

(9)甘肃省不同原料产区平菇培养料配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食用菌
    1.2 平菇
        1.2.1 平菇概述
        1.2.2 平菇的食药用价值
        1.2.3 平菇经济价值
    1.3 平菇栽培基质研究概况
        1.3.1 棉籽壳(cotton seed hull)
        1.3.2 玉米芯 (corn cob)
        1.3.3 麦草(wheat straw)
        1.3.4 木屑 (saw dust)
        1.3.5 甘肃省平菇栽培原料概况
    1.4 平菇栽培及开发前景
        1.4.1 平菇栽培
        1.4.2 平菇开发前景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与培养料原料
        2.1.2 供试配方
    2.2 试验方法
        2.2.1 母种制作
        2.2.2 原种制作
        2.2.3 栽培瓶装瓶与灭菌
        2.2.4 栽培瓶接种
        2.2.5 菌瓶培养
        2.2.6 出菇管理
        2.2.7 采收
        2.2.8 观察与记载
    2.3 测定方法
        2.3.1 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2.3.2 平菇菌丝生长势的测定
        2.3.3 平菇产量与经济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56组培养料配方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3.1.1 56组培养料配方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 56组培养料配方对平菇出菇的影响
        3.1.3 56组培养料配方对平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1.4 56组培养料配方对平菇经济效益和投产比的影响
    3.2 不同培养料为主料配方的平菇菌丝长速、生物学效率及投产比分析
        3.2.1 棉籽壳为主料配方的平菇菌丝长速、生物学效率及投产比
        3.2.2 玉米芯为主料配方的平菇菌丝长速、生物学效率及投产比
        3.2.3 麦草为主料配方的平菇菌丝长速、生物学效率及投产比
        3.2.4 木屑为主料配方的平菇菌丝长速、生物学效率及投产比
    3.3 培养料不同添加量和培养料数量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3.3.1 四种培养料不同添加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3.3.2 四种培养料不同添加量对平菇接种到满瓶天数的影响
        3.3.3 四种培养料不同添加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3.4 四种培养料不同添加量对平菇投产比的影响
        3.3.5 培养料数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3.6 培养料数量对平菇投产比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引言
    1 概述
        1.1 食用菌
        1.2 平菇
        1.3 平菇栽培方式
        1.4 平菇栽培历史及发展现状
        1.5 平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 引言
第二章 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培养基栽培种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2.3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料袋不同封口方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料袋封口方式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料袋封口方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2.3 料袋不同封口方式对平菇菌丝满袋及出菇的影响
        2.4 料袋封口方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料袋规格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料袋规格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菌袋规格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出菇方式对菇棚的利用率
        2.2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第一潮单朵重的影响
        2.2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转潮时间的影响
        2.3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4 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平菇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灰量添加对培养料 pH 的影响
        2.2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菌丝生长及菌袋感染率的影响
        2.3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2.3 石膏添加量对平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后续工作设想
    1 主要结论
        1.1 平菇熟料栽培中宜用棉籽壳作为栽培种培养料
        1.2 平菇熟料栽培最适含水量为 65%
        1.3 平菇熟料栽培料袋最佳封口方式为出菇环报纸封口
        1.4 料袋规格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研究
        1.5 平菇熟料栽培最佳出菇方式为添加出菇环立体摆放出菇
        1.6 平菇熟料栽培子实体最佳采收规格为菌盖 2cm
        1.7 平菇熟料栽培培养料石灰最适添加量为 2%
        1.8 平菇熟料栽培培养料石膏最适添加为 1%
    2 后续工作设想
        2.1 混合原料作为栽培种培养料栽培平菇的研究
        2.2 培养料含水量对料袋内营养积累的影响研究
        2.3 料袋折径和长度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2.4 平菇子实体采收规格对子实体营养成分和货架期的影响研究
        2.5 石灰添加量对平菇生长过程中培养料 pH 及平菇酶活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食用菌市场热销品种的历史沿革及未来趋势分析[J]. 李玉琪. 中国食用菌, 2019(08)
  • [2]北方农林区平菇高效生产分析[J]. 束月征,杜志坤. 中国食用菌, 2014(01)
  • [3]热带作物基质对3种侧耳营养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D]. 杨笑然.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平菇连作病害防控及高产栽培技术[J]. 李峰,赵建选. 食用菌, 2018(05)
  • [5]光照条件下平菇体内麦角固醇转化成VD2的研究及重金属风险评估[D]. 陈耕南. 暨南大学, 2018(02)
  • [6]大球盖菇耐高温菌株的选育研究[D]. 朱静娴.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7]培养料发酵时间对平菇栽培的影响研究[D]. 刘元栋.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1)
  • [8]食用菌(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米尔古丽·阿不都艾里.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8)
  • [9]甘肃省不同原料产区平菇培养料配方筛选[D]. 胡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10]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黄千慧.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