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实际操作者到小组管理者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曲平[1](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李淑敏[2](2020)在《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作为全世界最重视科普的国家之一,我国科普工作的成效和公民的科学素养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存在不足。深刻认识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意义与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实践经验,广泛调研我国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激励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其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当代高科技发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诸多风险,重构了科学家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科学传播的重心逐步从成熟的科学向形成中的科学转变,需要科学家以更大的力度参与科学传播,也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如转基因、疯牛病等争议性事件强化了人们对科技、科学家的不信任,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力量受损,新媒体传播也导致更多的假新闻、新闻泡沫,科学家的社会形象也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论文从后真相理论、STS关于科学民主化等相关思想出发,认为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和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形成中的科学”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对象,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传统边界日益模糊,要加强科学家与公众、媒体及决策者等的平等沟通,重建公众对当代科学的理解和信任。本文以欧洲国家为主要对象,对国外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状况和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公众理解科学运动30多年的发展,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重视,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逐步成为重要的公共政策,科学家被鼓励与科学共同体之外的社会行动者对话。这主要体现在各国政府、研究委员会、高等教育机构、其他学会组织(如英国皇家学会、维康信托基金等),以及欧洲委员会这些政策主体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实践和相关政策中。同时,本文结合国外相关调研,对欧洲等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状况与问题,以及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培训等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揭示了对促进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相关启示。针对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以我国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科研人员为对象,进行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我国科学家对于科普的参与意愿较强,这与2006年以来我国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的实践有密切关系。但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主要是:1)科学家群体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科学(以及正在形成中的科学)的传播的重视不足,能力不强。2)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在时间和精力上存在较大制约;3)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激励机制;4)需要加强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培训和指导。对比我国与英国科学家参与科普的不同现状,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主要因素,如传统科学观的广泛影响、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制度激励、科学家科学传播的能力不足,以及社会参与动力不足、对话机制缺失等。在理论研究、比较分析和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相关建议。特别是强调要不断更新科学的观念,梳理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特点的科学观,加强对具有不确定性科学议题的传播和对话,建立多元化的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激励机制,提升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能力,倡导负责任科学传播的理念,以重建社会对科学以及科学家的信任。
李硕楠[3](2020)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的教育强调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与挑战。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核心素养”的理论下,培养学生不仅仅关注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多的是关注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项目式学习迎合了最新的教育要求,以“项目”为中心,合作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设置一系列的驱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项目式学习中的探究性、合作性、持久性和社会性与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基本对应。由此可见,项目式学习在新一代的教学方法中占据优势地位。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的核心学科,数学教育除了教授学生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指向在于学生能用数学的视角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即实现由数学核心知识到数学思维的转变,最终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思想。在此过程中,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数学学科占据一定的地位,但在实际的一线课堂中部分教师将数学学习中的活动趋于形式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本研究立足于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理论将项目式学习与数学活动相结合,构建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旨在利用项目式学习下的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文献梳理与分析、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现状调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以及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在文献梳理与分析阶段,着重查阅有关项目式学习和活动课程相关的文献与资料,形成初步的理论架构,并总结分析项目式学习在指导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点与创新点;在现状调查中依托海口市、三亚市、北京市几所小学的课堂观察记录,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学环境层面整理与分析相关数据,并呈现当前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中,通过对学习者与教材的分析,构建契合的项目,以此为基础进行驱动问题、教学目标、项目任务、成果、评价等设计研究。除此之外,还从教学环境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部分小学教师仍然采用讲授法的单一教学方式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方面出现了一定问题;其次,部分小学教师虽然注重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仍然手足无措,从而使得设计的数学活动课程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将活动课程与数学学科充分结合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数学知识。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专家咨询法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调查,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数学知识作为主要内容,选取小学数学学习阶段中的“关键期”:四五年级的课程内容,从设计的原则与要素、过程设计、环境设计、策略设计五个维度构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以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科,掌握数学核心知识与能力,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思维与思想。
于超[4](2019)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归根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匮乏。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在眉睫,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优势。本文在梳理文献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提出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策略,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目的是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操作办法,希望给教师们一些帮助或是启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方法。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从中对比分析,借鉴国外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三章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创新思维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创新思维的过程、生理基础、促进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因素。基于对文献的分析,尝试将创新思维能力分解成若干思维能力,将一个大的培养目标分解成许多个小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重视对这些小目标的培养以促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阐述了物理实验的地位、作用以及课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从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出发具体分析了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了解了双阳区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第四章从教师、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的观念出发,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具备的条件。第五章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提出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课前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兴趣的激发,列举了学生在家中可以完成的、有趣的实验。课中重视对学生的问题启发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为例具体说明。课后重视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第六章对本研究做出总结、阐明研究中的不足之处。通过研究表明:在物理实验中提出的相应策略对于训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分析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更乐于提出问题和动手实验,更善于观察实验现象,能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自学能力增强了,学习效果明显。学生们更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学科知识上的问题,变得更自信了,学习氛围轻松愉悦。
许少伟[5](2019)在《机构养老下自理老人生活适应问题探究 ——以D养老机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目前我国主流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满足不了广大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对养老有着更高的需求。同时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涌现出了许多养老机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进入机构养老。而老年人对于养老机构的服务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和心理预期,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面对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较大改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孤单感和失落感,这种环境和角色的转变需要一定的介入手段来适应,帮助老年人调节在入住养老机构期间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问题,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并帮助完善养老机构的服务系统。本文结合调查,对目前养老机构自理老人的生活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无法适应养老机构的原因开展了调查和分析,其主要表现在对机构提供的服务和机构的安排管理的不适应以及人际交往困难引起的不适应等方面,笔者以D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场地,将入住的自理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从养老机构的居住环境层面和个体系统层面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在了解养老机构及其入住老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以小组社会工作为主要介入方法,运用互惠小组和支持性小组等工作模式为主要内容,在结束阶段的实务研究中对小组开展过程中组员表现、工作者角色、目标达成情况、小组动力等方面进行总结,最终帮助D机构的自理老人逐渐适应机构生活。最后,笔者结合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实习阶段的实践经验,对于社会工作在介入老人适应问题上准备阶段信息的收集、社会工作者担任的角色、实务方法的开展等方面做出了总结和反思,在本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于社会工作模式、研究方法、养老机构服务模式以及社会在解决养老问题上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老年人自我认知两个方面做了展望,希望不仅帮助养老机构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更能为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欢[6](2019)在《XX市供电公司应急演练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众所周知,电力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之一。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电力的发展水平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的重要标杆。由于电能用量需求的不断增大,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危险系数也在不断提高,出现问题时的应急手段尤为重要。而电力系统应急演练由于设备的危险性和操作的高要求无法经常实地开展,设计一套能够进行模拟操作的应急演练系统十分必要。为了对应急演练进行分析,并对后续实施方案进行持续改进,本文通过调研的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法对其难点进行逐一攻破,将即时通信技术应用于上述应急演练系统中。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1)对演练整体的管理,即通过数据分析,将演练中所需的时间、地点、地理位置、以及预案等方面进行模拟实验;(2)通过上述模拟实验,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实例化分析;(3)演练实际应用过程,发现问题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处理;(4)对实际的演练进行评估,通过此环节对该演练的质量、使用性能是否完善做出推论。本系统根据电力行业应急演练流程更加关注真实的训练场景,针对应急情况有关内容以及对应急处理能力的训练,让有关工作者掌握应急处理办法,明确应急流程的内容。本文详细分析了通过WPF技术实现对电网潮流图等应急演练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应用GIS技术实现对应急演练场景中的演练人员、演练设备、相关报警信息发生地的定位;应用Active MQ技术实现了演练过程中参演人员之间的即时通信;应用SQL Server2014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了对演练相关基础数据和演练过程数据的存取。最后通过系统测试,表明本设计系统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实用性。
许双成[7](2018)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传统历史教学的僵化,实际上无力承担这一根本任务。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创新历史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将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由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步,全面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独特育人价值的关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建构,适应了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宗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植根于翻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当前,翻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突出的问题是:怎样实现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突出问题是:怎样展开有效的翻转教学?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专题教学方式。专题教学方式应采用多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比如翻转教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建构,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其研究遵循“经验抽象——概念研究——理论建模——案例研究”的进路。就经验抽象而言,研究者有二十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深感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应试教育困境,致力于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进步;就概念研究而言,研究者认为,翻转教学是由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过渡形式,它对于促进教学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与翻转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检验教学效果。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理论模型建构与教学实践中的案例研究。第一部分:理论模型建构第1章系统论述了研究的目的、问题、意义、方法,界定了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翻转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两个方向明确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第2章概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理论内涵——以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3章分析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特征、设计原则、叙写方法。第4章界定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教学的实现,需要引入技术元素,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需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重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需要建构新型教学文化,营造尊重、民主的教学氛围;需要关联泛在学习环境,凸显历史教学的时代特征。第5章明确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将课堂教学结构一分为三: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课后的“矫正学习”与“深度学习”,由此形成了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历史学习活动序列。在充分发挥教学系统要素功能,依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第6章阐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理念及实现方式。第二部分:教学实践中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强调针对真实个案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案例研究法应用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既有助于发现它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完善理论模型建构,也有助于客观评估其实践效果。为此,研究者X与S高中一线教师L、C、H组建了研究小组,开展了研究活动。具体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课——新授课、活动课、探究课、体验课、复习课,应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进行创新的的教学设计,并在相应的班级中实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教学。研究小组亲历、参与教学过程,观察、研讨教学活动,分析、评估教学效果,并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新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初步经验,探寻新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规律,发现其在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成功之处,予以推广。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通过纸笔测试、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评价这一教学模式在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实际效果。在得出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模型建构。总起来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在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富有成效,而且也适应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实际需要,这是研究的最终结论。
肖晶心[8](2018)在《小组工作在失独家庭心理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M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失独问题”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衍生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我们从精神上给予他们抚慰。失独群体的心理问题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采用恰当的理论方法和有效的介入手段为失独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小组工作法就是方式之一。“别样的团圆”关爱失独家庭项目是成都市2016年公益创投中标项目之一。本研究在该项目的基础上组建失独小组,并以项目实施地之一 M镇的失独家庭心理支持小组为研究对象。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分析法,对M镇失独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然后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与心理需求设计并实施了“相聚是缘,相识是福”“相聚中秋,共享团圆”“互敞心扉,音乐治疗”“结伴外出,相互依靠”“制作联系卡,搭互助桥梁”“我的生日,与你同享”“趣味手工,硕果累累”“情意浓浓,共面离别”这八节小组活动。该小组为失独家庭提供了一个同命人交流平台,通过小组内组员之间的互动与专业社工的引导,增强失独父母间的同伴支持与互助,帮助他们建立正向情绪,达到改善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主要目的。本文研究表明小组工作在改善失独家庭心理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利用失独父母相同的经历帮助他们相互理解与支持,促进成员间的经验分享与情感交流,这样的特点是个案或其他工作方法所不具备的。同时,笔者在对整个小组进行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时也发现了小组工作在失独家庭心理支持上存在的一些局限与不足。
高守林[9](2018)在《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情境教学日益受到关注,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从现行的实践来看,在学校境脉下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正面临着诸多挑战。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传统的常规课堂教学的时空条件限制了情境教学各要素的设计和实施,难以真正将学生的学习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从而制约了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望为提升学校境脉下的情境教学助力,从而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技术如何赋能情境教学的开展及其主要影响,重点围绕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情境教学中技术赋能的空间和途径是什么?(2)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在综述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方面渐次展开研究:(1)概述了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观点,特别是情境教学的要素构成,分析了情境教学的实践困境,进而提出了技术视野下解决情境教学实施困境的可行途径;(2)基于对情境教学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了包含了“三大维度”、“七大空间”的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框架与模型,介绍了可赋能的技术类型及其赋能途径,并以技术赋能的网络情境教学环境WISE为例进行了案例阐释;(3)以WISE网络情境教学环境中的小学科学课程“光合作用”为例,在A市某学校开展了一个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案例研究,验证了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模型的可操作性,探究了技术赋能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具体途径。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信息技术可以从三大维度(情境维度、任务维度、支持维度),通过对情境教学七大要素空间(情境、专家表现、清晰表达、反思、辅导和脚手架、协作、真实评估)的作用,来赋能情境教学;二是就WISE赋能的情境教学而言,在知识理解与迁移的教学效果以及学习兴趣上,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常规题目的教学效果与学习动机上,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与对照组没有显着的差异。
张清[10](2017)在《LG地产COCO金沙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伴随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发展的也越来越好,而且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也间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在当今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我国社会,常常出现因质量产生纠纷、质量不达标、质量验收不合格等方面的问题屡禁不止;特别是一些大型房地产工程建设项目由于自身规模较大,质量要求高且各种技术复杂,有着较大的建设资源投入,使得其房地产工程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灵活高效地解决此类房地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有关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工作中所遇的各种实际问题,成为了摆在众多房地产工程建设企事业单位面前的难题。因此立足于房地产工程施工建设的实际情况,基于蓝光地产金融集团公司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需要,本文选材对LG地产COCO金沙项目为对象,在设计了LG地产COCO金沙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方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项目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和项目质量管理理论来全方位、全过程分析COCO金沙项目建设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环节,抓住关键质量控制点,有针对性的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证和改进策略,以求达到项目的圆满交付。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再然后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解析了LG地产COCO金沙项目概况并提出开展其质量控制的必要性;紧接着重点从LG地产COCO金沙项目质量计划、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保证和改进的角度详细的研究分析了如何进行COCO金沙项目质量管控;最后得出了研究的结论。LG地产COCO金沙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研究的提出,是笔者处于工作需要的考虑,尝试科学的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为蓝光地产金融集团公司实施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服务的保证,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优质和按期完工,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从实际操作者到小组管理者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实际操作者到小组管理者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2)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分析 |
2.1 “科学传播”与“科学家”及相关概念分析 |
2.1.1 科学传播 |
2.1.2 科学家 |
2.2 当代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必要性 |
2.2.1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意义: NCCPE的相关探索 |
2.2.2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
2.2.3 加强对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的治理 |
2.2.4 推进科学决策中的民主机制建设 |
2.3 科学传播的新特征与新争论 |
2.3.1 后真相时代 |
2.3.2 STS的新发展: 审议转向 |
2.4 科学家在科学传播活动中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机制 |
2.4.1 科学家与公众 |
2.4.2 科学家与决策者 |
2.4.3 科学家与媒体 |
第3章 欧洲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实践 |
3.1 欧洲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社会背景与政策措施 |
3.1.1 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及科学家角色的转变 |
3.1.2 欧洲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政策实践 |
3.2 英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两次大型调查 |
3.2.1 英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态度与意向 |
3.2.2 英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对象及活动 |
3.2.3 英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困难与障碍 |
3.2.4 英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动机及激励 |
3.2.5 英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培训与需求 |
3.3 ESConet科学传播培训的实践 |
3.4 英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实践的总结 |
第4章 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实证分析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
4.1.1 问卷内容设计 |
4.1.2 调查对象和范围 |
4.1.3 抽样方法 |
4.1.4 调查方式与调查时间 |
4.1.5 样本概述 |
4.2 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
4.2.1 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态度与意向 |
4.2.2 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对象及活动 |
4.2.3 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困难与障碍 |
4.2.4 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动机及激励 |
4.2.5 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培训与需求 |
4.3 中国与英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对比分析 |
第5章 影响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主要因素 |
5.1 传统科学观的广泛影响 |
5.1.1 传统科学观所导致的对科学不确定性的忽视 |
5.1.2 传统科学观导致科学主义盛行 |
5.1.3 科学不确定与科学主义导致科学传播风险 |
5.2 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制度激励 |
5.2.1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缺少政策的支持 |
5.2.2 在有关科学的争议性事件中缺乏对话机制 |
5.2.3 科学传播社会参与动力不足 |
5.3 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能力普遍不足 |
5.3.1 科学家缺乏面向公众沟通的技能 |
5.3.2 科学家与媒体之间存在刻板印象 |
5.3.3 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存在信任危机 |
第6章 促进中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对策建议 |
6.1 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思路转变 |
6.1.1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新理念——科学创新与治理文化 |
6.1.2 科学传播中科学与人文并重 |
6.1.3 反思不确定性(正在形成中)科学知识的测量方法与普及 |
6.2 激励科学家参与治理-创新维度的科学传播 |
6.2.1 落实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绩效评估 |
6.2.2 破解后真相,重拾人们对科学家的信任 |
6.2.3 增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社会、理论支撑 |
6.3 提升科学家科学传播能力 |
6.3.1 积极探索中国科学家科学传播培训的模式 |
6.3.2 建设涵育反思性内容的科学传播能力 |
6.3.3 走向负责任的科学传播能力建设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关于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项目式学习与小学数学活动课程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项目式学习 |
(二)活动课程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
(三)群体动力学理论 |
三、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中构建活动课程的必要性 |
(一)数学学科特点 |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基于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研究 |
四、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中运用项目式学习的适切性 |
(一)活动课程与项目式学习的目标一致 |
(二)项目式学习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课堂观察分析 |
(一)课堂观察量表的选取 |
(二)数据分析 |
四、调查结论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结论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 |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 |
(一)真实性原则 |
(二)持续性原则 |
(三)挑战性原则 |
(四)合作性原则 |
(五)指导性原则 |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的要素分析 |
(一)学习者 |
(二)教师 |
(三)项目小组 |
(四)项目式学习的内容 |
(五)驱动性问题 |
(六)活动的规则、策略 |
(七)项目式学习的环境 |
(八)项目式学习的成果 |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的设计内容 |
(一)学习者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过程设计 |
(四)环境设计 |
(五)策略设计 |
研究结论及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二)改进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附件 |
(4)初中物理实验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现状 |
二、国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历史和现状 |
(一)创造教育 |
(二)ATDE(爱的)教育 |
(三)创客教育 |
第三章 创新思维与物理实验概述 |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界定 |
二、创新思维的过程 |
(一)沃拉斯的“四阶段”理论 |
(二)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
(三)何克抗的“内外双循环模型”(DC模型) |
三、创新思维能力构成初探 |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
(二)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
(三)形象思维与辨证思维 |
四、创新思维的生理基础 |
五、促进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因素 |
(一)稳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
(二)顽强的意志力 |
(三)情感 |
(四)自信心 |
六、物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
七、初中物理新课标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
八、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 |
九、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以双阳区为例 |
(一)学生分组实验多以演示为主 |
(二)仪器设备短缺、自制器材较少 |
(三)教师忽视对实验教学的设计 |
(四)实验考核形式化 |
第四章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
(一)教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二)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三)教师要合理评价学生 |
三、转变学生观念 |
(一)创新能力人皆有之 |
(二)不迷信权威 |
第五章 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实施策略 |
一、课前的实施策略 |
(一)利用实验作业丰富学生课前经验 |
(二)将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家庭实验 |
二、课中的实施策略 |
(一)演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
(二)在分组实验中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问题启发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
三、课后的实施策略 |
(一)通过课后实验作业,促进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二)指导学生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小发明 |
(三)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
(四)开放物理实验室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Ⅱ:关于物理实验课教学情况和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情况的访谈内容.. |
附录Ⅲ:《质量》学习任务单 |
附录Ⅳ:天平使用说明书 |
附录Ⅴ:《质量》教学设计 |
附录Ⅵ:《光的反射》学习任务单 |
附录Ⅶ:《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
附录Ⅷ:初中生学习物理现状调查问卷(实验后) |
致谢 |
(5)机构养老下自理老人生活适应问题探究 ——以D养老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结构式访谈法 |
(三) 参与观察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 养老机构 |
(二) 自理老人 |
五、理论阐述 |
(一) 生态系统理论 |
(二) 社会支持理论 |
第二章 D养老机构及自理老人基本情况 |
一、D养老机构基本概况 |
二、自理老人基本概况 |
第三章 D养老机构自理老人生活适应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一、自理老人生活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
(一) 基本生活层面 |
(二) 心理层面 |
(三) 机构环境层面 |
二、机构养老下自理老人不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环境系统层面 |
(二) 个体系统层面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自理老人生活适应问题的实务过程 |
一、社会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
(一)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
(二) 招募组员 |
二、小组工作的实施过程和分析 |
(一) 每个小节的基本情况 |
(二) 小组过程分析 |
三、小组工作的介入成效评估 |
(一) 组员对小组开展的满意度评估 |
(二) 小组服务效果评估 |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自理老人生活适应问题的总结和反思 |
一、本研究的总结 |
(一)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二) 本研究的小组工作模式 |
(三) 小组工作获得的实务经验 |
二、本研究的反思 |
(一) 工作初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
(二) 社会工作者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机构护理级别试住评估表 |
附录二: 入住老人访问提纲 |
致谢 |
(6)XX市供电公司应急演练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NET开发平台 |
2.2 GIS基础理论 |
2.2.1 GIS简介 |
2.2.2 高斯投影及高斯直角坐标系 |
2.3 WPF信息可视化展示技术 |
2.4 即时通信服务ACTIVEMQ |
2.5 GIS控件的选择 |
2.6 开发模式的选择 |
2.6.1 C/S和 B/S结构的选择 |
2.6.2 C/S结构介绍 |
2.6.3 B/S结构介绍 |
2.6.4 两种结构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演练小组指挥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1.2 演练操作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1.3 演练资源模块需求分析 |
3.1.4 演练评估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1.5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 |
4.2 系统总体架构 |
4.3 系统网络结构部署 |
4.4 系统功能设计 |
4.4.1 演练小组指挥管理模块设计 |
4.4.2 演练操作管理模块设计 |
4.4.3 演练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
4.4.4 演练评估管理功能设计 |
4.4.5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5.2 数据表设计 |
4.5.3 系统物理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和测试 |
5.1 系统实现的软硬件环境 |
5.2 系统相关功能模块实现 |
5.2.1 演练小组指挥管理模块实现 |
5.2.2 演练操作管理模块实现 |
5.2.3 演练地图管理模块实现 |
5.2.4 演练评估自动生成显示画面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测试方案 |
5.3.3 测试环境 |
5.3.4 系统功能测试 |
5.3.5 连接速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公民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实现 |
1.3.2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实现 |
1.3.3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人文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实现 |
1.4 文献综述 |
1.4.1 技术变革中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 |
1.4.2 高中历史教学目的和方式变革的研究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核心素养 |
1.5.2 学科核心素养 |
1.5.3 高中历史翻转教学模式 |
1.6 研究的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案例研究法 |
第2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2.1 掌握学习 |
2.1.1 掌握学习理论的主旨 |
2.1.2 学习变量 |
2.1.3 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
2.2 建构主义 |
2.2.1 建构主义教学认识论 |
2.2.2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2.3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目标定位 |
3.1 维度: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3.2 特征:整体性、统一性、阶段性、层次性 |
3.3 设计:教学目标链 |
3.4 叙写:要素分析法 |
第4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现条件分析 |
4.1 引入技术元素,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
4.1.1 微视频运用 |
4.1.2 微课程开发 |
4.1.3 导学案设计 |
4.1.4 历史教学网络互动平台搭建 |
4.2 强化教师课程意识,重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 |
4.2.1 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重构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 |
4.2.2 翻转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及教师角色的转变 |
4.3 创建新型教学文化,营造尊重、民主的教学氛围 |
4.4 关联泛在学习环境,凸显历史教学的时代特征 |
第5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操作程序 |
5.1 总体结构 |
5.2 设计原则 |
5.3 教学流程 |
5.3.1 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
5.3.2 课堂协作探究阶段 |
5.3.3 课后的“矫正学习”与“深度学习”阶段 |
第6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评价方式 |
6.1 评价的理念 |
6.2 评价的实施 |
6.2.1 对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的评价 |
6.2.2 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进行的评价 |
第7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案例及实施效果 |
7.1 教学案例 |
7.1.1 体验课案例 |
7.1.2 新授课案例 |
7.1.3 探究课案例 |
7.1.4 活动课案例 |
7.1.5 复习课案例 |
7.2 实施效果 |
7.2.1 纸笔测试 |
7.2.2 课堂观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
7.2.3 问卷调查 |
第8章 结语 |
8.1 研究的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小组工作在失独家庭心理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M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小组工作与失独家庭心理支持的理论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2 互助模式下小组工作对失独家庭的心理支持 |
第3章 小组活动对失独家庭心理支持的应用实践 |
3.1 小组活动背景分析 |
3.1.1 调查概况 |
3.1.2 失独家庭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
3.1.3 失独家庭心理需求评估 |
3.2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
3.2.1 项目基本情况 |
3.2.2 小组工作介入准备 |
3.2.3 小组工作目标 |
3.2.4 制定小组工作计划 |
3.3 小组开展过程分析 |
3.3.1 第一节——相聚是缘,相识是福 |
3.3.2 第二节——相聚中秋,共享团圆 |
3.3.3 第三节——互敞心扉,音乐治疗 |
3.3.4 第四节——结伴外出,相互依靠 |
3.3.5 第五节——制作联系卡,搭互助桥梁 |
3.3.6 第六节——我的生日,与你同享 |
3.3.7 第七节——趣味手工,硕果累累 |
3.3.8 第八节——情意浓浓,共面离别 |
第4章 小组活动成效评估 |
4.1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
4.2 小组活动结果评估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讨论与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附录2: 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情境教学 |
1.2.2 技术赋能 |
1.3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4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2章 情境教学中技术赋能的途径分析 |
2.1 情境教学概述 |
2.1.1 情境学习与认知理论 |
2.1.2 情境教学的要素构成 |
2.2 技术视野下情境教学的困境 |
2.3 技术赋能:解决情境教学实施困境的可行途径 |
第3章 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模型构建 |
3.1 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框架 |
3.1.1 技术赋能情境教学的三大维度 |
3.1.2 技术赋能情境教学的七大空间 |
3.1.3 可赋能的技术类型及其赋能途径 |
3.2 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模型 |
3.3 典型案例分析:以WISE网络环境为例 |
第4章 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案例研究 |
4.1 WISE“光合作用”课程的选择与开发 |
4.2 研究问题与目的 |
4.3 研究方法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程序 |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4.1 测量工具 |
4.4.2 数据分析方法 |
4.5 研究发现 |
4.5.1 教学效果分析 |
4.5.2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分析 |
4.5.3 WISE赋能的途径分析 |
4.6 研究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10)LG地产COCO金沙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路线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的框架路线 |
第二章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2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
2.2.1 质量管理概念界定 |
2.2.2 项目质量管理 |
2.3 项目质量管理内容和方法 |
2.3.1 项目质量管理特征 |
2.3.2 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
2.3.3 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
2.4 项目质量控制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G地产COCO金沙项目概况 |
3.1 COCO金沙项目介绍 |
3.1.1 公司简介 |
3.1.2 项目概述 |
3.1.3 项目重难点 |
3.2 COCO金沙项目独特性分析 |
3.3 COCO金沙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3.3.1 项目组织结构 |
3.3.2 项目职责分工 |
3.3.3 项目工作结构分解 |
3.3.4 项目目标分析 |
3.4 COCO金沙项目质量控制重要性 |
3.4.1 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2 项目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G地产COCO金沙项目的质量管理规划 |
4.1 COCO金沙项目的质量管理计划 |
4.1.1 项目施工计划 |
4.1.2 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
4.1.3 项目质量管理方针 |
4.2 COCO金沙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
4.2.1 项目质量目标分析 |
4.2.2 建立质量管理组织 |
4.2.3 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
4.3 COCO金沙项目质量管理流程 |
4.3.1 项目质量控制流程 |
4.3.2 项目质量管理程序 |
4.3.3 项目质量预控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G地产COCO金沙项目的质量控制实施 |
5.1 影响COCO金沙项目质量的因素分析 |
5.2 COCO金沙项目质量控制规划 |
5.2.1 明确项目质量控制标准 |
5.2.2 落实项目质量控制依据 |
5.2.3 强化质量通病的管理 |
5.3 实施COCO金沙项目质量控制 |
5.3.1 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分解 |
5.3.2 项目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
5.3.3 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
5.3.4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
5.3.5 项目监理全阶段的质量控制 |
5.4 COCO金沙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LG地产COCO金沙项目的质量保证与改进 |
6.1 完善COCO金沙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
6.1.1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
6.1.2 完善项目质量保证策略 |
6.2 COCO金沙项目质量保证措施 |
6.2.1 项目参与人员的质量保证 |
6.2.2 项目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质量保证 |
6.2.3 项目工艺技术的质量保证 |
6.2.4 项目施工环境的质量保证 |
6.3 COCO金沙项目质量改进策略 |
6.4 COCO金沙项目质量改进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从实际操作者到小组管理者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淑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6)
- [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计研究[D]. 李硕楠.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初中物理实验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研究[D]. 于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机构养老下自理老人生活适应问题探究 ——以D养老机构为例[D]. 许少伟. 安徽大学, 2019(07)
- [6]XX市供电公司应急演练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欢.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D]. 许双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小组工作在失独家庭心理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M镇为例[D]. 肖晶心.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9]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研究[D]. 高守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LG地产COCO金沙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研究[D]. 张清.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