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心理素质初探

体育教师心理素质初探

一、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于达[1](2021)在《锦州市幼儿教师体育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彭雪梅[3](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宋娟[4](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郭之义[5](2021)在《3-6岁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孩子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和家庭息息相关,而且还与整个国家健康发展,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联。3-6岁是幼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时期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日后动作发展有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幼儿体育教育领域起步较晚,研究不足。幼儿体育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遵循幼儿生理心理规律没有太多研究,幼儿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模式化倾向化;组织形式不够多样化;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等情况。针对于幼儿体育活动当下秉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上海市部分幼儿园为例,采用个案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以及文献资料法,对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场地以及组织实施方面进行梳理,结合当下幼儿体育的发展,对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各个方面的优化给出理论指导。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实现活动目标的方式有很多,设计时要避免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着自身素质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器材设施的限制,幼儿体育活动很多内容的进行要依托于器材设施。2.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3.幼儿园需要加大幼儿园硬件上面的资金投入,不能因为器材设施的不足限制幼儿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4.关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科学性是前提,首先是设计理念要科学,然后设计内容要科学,要在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5.幼儿体育活动的设计需要设计者拥有体育教育背景以及较为完善的知识储备。在幼儿园教师中存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知识偏弱,体育背景教师幼教知识不足的情况,需要将这两个专业进行有效的结合。

文君君[6](2021)在《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各阶段,分阶段有序开展教学,这对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时代的教育,呈现出信息交融化、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更应结合时代发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跨学科探索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思维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的兴趣,发展运动的能力,培养身心和谐统一的高质量人才。抖空竹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休闲娱乐与健身于一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成为我国非遗体育项目中的代表性运动之一。目前空竹在校园传承多为传统师傅进校园的授课方式,形式较为自由,内容比较随机,方法相对单一,效果参差不齐,使空竹在校园规范化开展出现了瓶颈期。如何突破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阶段性教学以及寻找传承非遗文化的最佳发展途径,成为当前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空竹为例,引入STSE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相关设计,为推动校园空竹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以初中空竹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方法,对空竹领域内的专家、教师及课程教学设计领域的专家、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校园空竹的开展现状以及进行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并以河北衡水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空竹教学实验及问卷发放工作。从学生的空竹学习兴趣与各项测试结果,分析本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实践性。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校园空竹多在小学阶段开展,选用双轮空竹进行教学。教师多为俱乐部或社会上的教练员,教学目标较为单一,侧重于培养学生空竹运动技能,忽略了对空竹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且缺乏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创新校园空竹教学模式成为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发展需求。2.本研究结合STSE教学理念与学生发展特点来制定空竹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并对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进行相关设计,确定了空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方式。3.依据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对衡水德武体育学校初一部分学生进行了空竹教学实验,学生居住地为乡镇级别,年龄在12—14岁,实验结果为:通过空竹课程的学习,学生空竹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活跃程度积极性高;四大主题教育增加了学生对空竹的整体认知;采用《青少年空竹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进行教学与测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状态。4.在本研究中,学生对“空竹课堂”的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空竹课堂”较为满意。其中在“教学内容”、“练习氛围”两方面满意程度最高,在“教师展示”、“教师技能水平”“练习心情愉悦”三方面满意程度次之,在“练习场地”、“空竹测试”、“课堂竞赛”三方面满意程度较差。

蔡捷[7](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宋洁[8](2021)在《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还停留在形式上,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忽略人文素养和德育水平的提升,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形体礼仪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对于空乘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形体礼仪课程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手段,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调研,对课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得出该课程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了对形体礼仪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本文结合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的固有特色,对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在教学内容构建方面,本文从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一目标,设计了关于空乘专业形体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专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并采用德尔菲法对课程中各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根据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框架,本文围绕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案例描述了教学改革实践方式,并从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三个视角分析了教学改革实践效果。研究过程为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和建议。本文的研究获得以下三个结论。(1)形体礼仪课程除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外,还应该强调学生在人文知识、审美意识、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2)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结合课程自身特色,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大纲层面上将其融合到专业教学中,使思政元素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得以体现。(3)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在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于思政元素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导学生立足于行业特色,按照职业规范标准来要求自己,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针对教学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提升策略,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1)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2)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3)充分利用课外场景,扩充课程思政施展空间。

田聪[9](2021)在《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研究》文中提出体育高考生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体育高考生来说高中阶段是学习文化知识与提升运动水平的重要阶段,那么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中,怎样使体育高考生的学习与训练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值得思考。本文以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高考生的学训现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被调查的体育高考生男生多女生少,由于考试要求的不同,普通体育高考生比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单招生多。2.被调查的体育高考生文化成绩大多处于中下游,在校的学习方式为分散到平行班和单独编班两种,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参加体育高考的目的多为考大学,学习主动性低,缺乏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3.被调查的体育高考生中一半左右是自己报名参加体育训练,训练中积极主动,部分学生训练年限短,训练强度安排合理,大部分训练场地能够满足正常训练需求,体育高考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疲劳和运动损伤。4.被调查的体育教师多为男性,学历多为本科,部分体育教师无运动等级,带队经验丰富,多数体育教师缺少外出进修的机会,对薪资待遇感到不满意。5.被调查的文化课教师女性多于男性,课堂计划的制定因学习方式的不同有所差异,多数文化课教师对课堂氛围不满意,忽视体育高考生,管理松懈。6.被调查的体育高考生、体育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学训认知良好,对学训关系的看法因为角色的不同有所差异,体育高考生表示学训压力大。针对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的现实问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转变传统思想,重视体育高考生选材。强化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体育高考生学训成绩。加大投入与管理,建构体育高考生学训工作保障。科学实施训练,避免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完善学训方法,提升体育高考生学训效率。

韩广洲[10](2021)在《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人际交往能力被列为人才应具备五项核心能力之一。我国教育领域也认同此观点,所以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目标之一。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原因,现如今许多高中学生出现一定的社交障碍,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在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它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使不同的学生参与进来,有利于结识新朋友,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为高中体育社团的开展及提高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开展情况良好,每月至少开展2次社团活动,每次活动时间在30-61分钟之间,开展的项目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社团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2、江阴高级中学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有75%的成员善于交际。3、参加体育类社团成员与不参加体育类社团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在交际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0.05),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不同年级的体育社团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在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性别方面,只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5<0.01),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每次体育社团开展的时间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体育社团开展频率方面,与交谈维度(p=0.018)、交际维度(p=0.012)、待人待物维度(p=0.040)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分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8<0.01)。6、体育社团人数在总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7<0.05);活动形式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0.05);运动负荷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5<0.01)。7、通过体育社团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1)引导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开展丰富多样体育社团,扩大学生交流平台;3)增加体育社团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师生配比;4)丰富体育社团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5)合理增加活动时间频率,科学控制运动负荷;6)加强社团管理监督力度,完善体育社团建设。

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3)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与教材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2.1.3 编写范式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2.2.5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文本分析法
        3.2.5 德尔菲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范式理论概述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4.5.1 科学共同体
        4.5.2 理念
        4.5.3 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5.2 建议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5.2.2 其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致谢

(4)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5)3-6岁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有关幼儿概念的界定
        2.1.2 有关幼儿体育概念的界定
        2.1.3 有关幼儿体育“活动”和“游戏”概念的区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综述小结
    2.4 研究思路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案例分析:“小士兵丛林探险”和“小小冒险岛”
        4.1.1 “小士兵丛林探索”活动设计过程与实施
        4.1.1.1 “小士兵丛林探索”设计过程及分析
        4.1.1.2 “小士兵丛林探索”实施流程及分析
        4.1.2 “小小冒险岛”活动设计过程与实施
        4.1.2.1 “小小冒险岛”设计过程及分析
        4.1.2.2 “小小冒险岛”实施流程及分析
    4.2 幼儿体育活动设计
        4.2.1 活动设计前的准备
        4.2.2 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及步骤
    4.3 生长发育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
        4.3.1 身体发育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
        4.3.1.1 运动系统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4.3.1.2 加强幼儿呼吸系统的锻炼
        4.3.1.3 幼儿动脉血管较粗,利于代谢和生长
        4.3.1.4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需抓住关键期
        4.3.2 心理发育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
        4.3.2.1 过量阅读会对幼儿视觉发育产生消极影响
        4.3.2.2 幼儿的注意与记忆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
        4.3.2.3 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的时期
        4.3.2.4 幼儿情绪随年龄增长由不可控变为可控
        4.3.2.5 幼儿主动性强,敢于尝试
    4.4 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4.4.1 幼儿经验既是设计的影响因素又是设计的目的
        4.4.2 器材材料是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
        4.4.3 社会价值导向对幼儿体育活动设计造成影响
        4.4.4 老师的专业能力是进行科学设计体育活动的基础
    4.5 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出发点
        4.5.1 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发展路径
        4.5.1.1 要符合现实,使活动切实可行性
        4.5.1.2 安全性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4.5.1.3 体育运动不可脱离运动的本源
        4.5.1.4 幼儿的体育活动需简单、有效、有趣
        4.5.1.5 科学性设计活动内容及运动负荷
        4.5.1.6 多领域整合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
        4.5.1.7 组织幼儿活动要循序渐进,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4.5.1.8 凸显地域特色,提高活动创造性,依托现实开发活动项目
        4.5.1.9 活动多样化设计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4.5.1.10 幼儿体育需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4.5.2 幼儿体育活动的主要任务
    4.6 幼儿体育活动的实施
        4.6.1 活动实施的过程
        4.6.2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访谈纪要
附件3 案例

(6)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1.1.2 推进空竹进校园的需要
        1.1.3 实行“新课改”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2.1.1 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空竹文化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空竹的相关历史文化演绎
        2.2.2 关于空竹健身作用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空竹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STSE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STSE教育的起源
        2.3.2 关于STSE理念的实践应用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2.4.2 掌握学习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据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
        4.1.1 学情分析
        4.1.2 STSE理念下的空竹教学优势分析
        4.1.3 空竹课程设计
    4.2 初中生空竹教学实验结果
        4.2.1 空竹课堂实验基本信息
        4.2.2 初中生空竹学习兴趣实验情况
        4.2.3 空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4.2.4 空竹动作技能掌握情况
        4.2.5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4.3 “空竹课堂”教学反馈情况
        4.3.1 学生对“空竹课堂”的反馈情况
        4.3.2 空竹教学反思与提升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9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理论测验
    附录3 教学反馈
    附录4 空竹动作技能考核方法
    附录5 访谈提纲

(7)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3.2.1 生态系统理论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3 其他相关理论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3.3.2 社会认知理论
        3.3.3 生命历程理论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选择
        4.1.2 研究过程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4.2.3 构成要素内涵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4.3.2 一致性检验
        4.3.3 要素权重确定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4.4.1 要素层次结构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4.4.3 结构模型
        4.4.4 系统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5.3 问卷题目设计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5.3.2 变量的测量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5.5 正式调查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5.6 分析讨论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6.1 因果关系分析
        6.1.1 基本前提假设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6.2.1 系统流图设计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6.3 模型检测
        6.3.1 模型直观检测
        6.3.2 模型运行检测
        6.3.3 模型历史检测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6.4 演化仿真分析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7.1 目标定位
    7.2 多元化发展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7.3 资源共享
        7.3.1 人力资源共享
        7.3.2 场所资源共享
        7.3.3 信息资源共享
    7.4 协同共育
        7.4.1 构建支撑平台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7.5 实现路径图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1
附件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高职院校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意义
        1.1.2 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意义
    1.2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国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1.3.2 国内思政教育发展历程
        1.3.3 国外形体礼仪课程研究现状
        1.3.4 国内形体礼仪课程研究现状
2 课程思政相关概念界定
    2.1 民族艺术与文化自信
    2.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2.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实验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技术路线
        3.3.1 技术路线
        3.3.2 研究重点和研究难点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职空乘专业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分析
        4.1.1 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4.1.2 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4.1.3 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4.1.4 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完善
    4.2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4.2.1 教学内容简介
        4.2.2 形体礼仪课程实施现状
        4.2.3 形体礼仪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4.3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育人价值分析
        4.3.1 增强身体素质
        4.3.2 培养审美能力
        4.3.3 提升道德水平
        4.3.4 促进心理教育
    4.4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4.4.1 课程思政在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
        4.4.2 课程思政融入形体礼仪课程教学内容框架
    4.5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4.5.1 教学大纲
        4.5.2 课程思政融入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案例一:空乘礼仪组合
        4.5.3 课程思政融入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案例二:红色革命题材舞蹈
    4.6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4.6.1 学生评价
        4.6.2 教师评价
        4.6.3 用人单位评价
        4.6.4 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4.7 课程思政背景下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4.7.1 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4.7.2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4.7.3 充分利用课外场景,扩充课程思政施展空间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件
    附件1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 关于空乘专业形体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专家调查问卷Ⅰ
    附件3 关于空乘专业形体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专家调查问卷Ⅱ
    附件4 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调查问卷
    附件5 班级评价表(任课教师填写)
    附件6 学生评价表(实习单位填写)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优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1.1.2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体育高考生培养现状的研究
        1.3.2 体育高考生文化学习方面的研究
        1.3.3 体育高考生训练方面的研究
        1.3.4 体育高考生学习与训练之间关系的研究
    1.4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基本情况
        3.1.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性别情况
        3.1.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年龄结构情况
        3.1.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类别情况
    3.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现状
        3.2.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文化成绩情况
        3.2.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动机情况
        3.2.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态度情况
        3.2.4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情况
        3.2.5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计划情况
        3.2.6 影响保定市体育高考生文化成绩的主要因素
    3.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现状
        3.3.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动机情况
        3.3.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途径情况
        3.3.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年限情况
        3.3.4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态度情况
        3.3.5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强度情况
        3.3.6 影响保定市体育高考生训练成绩提升的主要因素
    3.4 保定市体育教师对体育高考生的影响
        3.4.1 保定市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3.4.2 保定市体育教师的训练动机情况
        3.4.3 保定市体育教师提升执教水平方法的情况
        3.4.4 保定市体育教师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3.4.5 保定市体育教师对体育高考生的关心程度情况
    3.5 保定市文化课教师对体育高考生的影响
        3.5.1 保定市文化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3.5.2 保定市文化课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满意度情况
        3.5.3 保定市文化课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态度情况
    3.6 影响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成绩的其他因素
        3.6.1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学训关系情况
        3.6.2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压力与心理辅导情况
        3.6.3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运动损伤情况
        3.6.4 保定市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家长间的沟通情况
        3.6.5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的外界支持情况
        3.6.6 教师薪资待遇满意度情况
        3.6.7 学校运动场地与器材满意度情况
    3.7 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成绩的优化策略
        3.7.1 转变传统思想,重视体育高考生选材
        3.7.2 强化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体育高考生学训成绩
        3.7.3 加大投入与管理,建构体育高考生学训工作保障
        3.7.4 科学实施训练,避免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
        3.7.5 完善学训方法,提升体育高考生学训效率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10)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能力之一
        1.1.2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令人堪忧
        1.1.3 体育社团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1.1.4 江阴高级中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社团
        2.1.2 人际交往能力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体育社团相关研究
        2.2.1.1 体育社团功能和价值研究
        2.2.1.2 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2.2.1.3 体育社团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2.1.4 体育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2.2.2 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研究
        2.2.2.1 人际交往能力水平的评价
        2.2.2.2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研究
        2.2.2.3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2.2.2.4 体育社团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2.4 文献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心理测量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个案研究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1.1 体育社团开展项目情况
        4.1.2 体育社团指导老师基本情况
        4.1.3 体育社团管理情况
        4.1.4 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情况
        4.1.5 体育社团每次平均活动时长情况
        4.1.6 体育社团活动频率情况
        4.1.7 体育社团活动形式情况
    4.2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情况分析
    4.3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1 参加与不参加体育社团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2 体育社团对不同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3 体育社团对不同性别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4 每次参加体育社团的时间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5 每月参加体育社团的频率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6 体育社团的人数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7 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8 体育社团的运动负荷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4 基于体育社团的视角提升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4.4.1 引导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4.2 开展丰富多样体育社团,扩大学生交流平台
        4.4.3 增加体育社团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师生配比
        4.4.4 丰富体育社团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
        4.4.5 合理增加活动时间频率,科学控制运动负荷
        4.4.6 加强社团管理监督力度,完善体育社团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郑日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附录二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江阴高级中学参加体育社团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参加体育社团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测试原始数据一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锦州市幼儿教师体育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于达. 渤海大学, 2021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3-6岁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 郭之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D]. 文君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7]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蔡捷. 山东大学, 2021(11)
  • [8]高职空乘专业形体礼仪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D]. 宋洁.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9]保定市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研究[D]. 田聪.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10]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D]. 韩广洲. 扬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体育教师心理素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