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的占领 未来市场的占领——李忠海主任谈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磊[1](2015)在《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中指出物联网的兴起,掀起了全球性的发展热潮。世界各国重视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巨大推动力,纷纷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物联网本质上是一种会聚技术,如果说NBIC会聚技术是在纳米层级上的重新认识和改造世界、人类自身的技术协同,那么物联网会聚技术是在各种传感器、信息实时系统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术整合,反映的都是一种新技术形态。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其正当性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物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物联网与互联网、传统产业相比存在诸多异质性的特征,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根据其产业特点采取不同的路径;物联网的发展冲击着知识产权制度中一些固有原则,产生的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体现出知识产权与科技、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物联网商业方法、技术标准和专利池是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的三大核心问题,分别表征了技术的商业应用、技术规范以及成果转化,本质上都表现为利益博弈的游戏规则。物联网商业方法更多涉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实体和虚拟交互和共存,其创新的本质和特点要求“技术性”不再仅仅局限于“物理技术”,对专利审查制度中的“技术性”标准需要超越与重构;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庞大、纷繁复杂,一个相同技术领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并行的技术标准,相互竞争更加激烈,从哲学的视角对技术标准的本质进行诠释;由于标准不统一、知识产权积累不足等原因,全球还未建立物联网专利池,在积极鼓励它出现的同时,需要对专利池形成、运作和规制制定基本规范。论文以知识产权的正当性与利益平衡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并观照全文,创新性地运用科学技术论的分析框架,在会聚技术的背景下讨论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合理引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优化物联网应用的制度环境以及对其他可能出现的会聚技术知识产权问题研究,都具有探索和参考意义。第一章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基础。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黑格尔的人格权理论论证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同时也受到了诸多的质疑。知识产权的本质是财产理论的延伸、利益博弈的公共政策以及西方的意识形态。本章通过对理论的梳理,论证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的合理性,并分析物联网发展与知识产权的内在关系。第二章物联网商业方法创新的专利保护。物联网商业方法是物联网时代急剧产生的一种新型商业方法,并不完全遵循“物理世界”的“自然规律”,传统的把商业方法作为“智力活动规则和方法”而被排除在专利权之外的制度受到了挑战。本章借鉴国外商业方法专利制度设计,分析物联网商业方法的创新本质和特点,重新界定“技术性”的标准,为物联网商业方法的专利适格性进行辩护,并从专利授权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实质条件分别进行论证。第三章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保护。物联网领域技术标准制定的竞争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标准问题已成为制约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构建不纯粹是一个技术问题,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一种“地方性”的技术方案,是不同行动者相互博弈的结果,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游戏”。本章在哲学视野下揭示物联网技术标准的本质,并且以物联网RFID标准为例,对技术标准的形成、构建过程中行动者的招募和转译进行分析。第四章物联网专利池构建与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池已经成为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寻求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基于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应当重视专利池的积极作用,鼓励物联网专利池的形成,通过建立物联网专利池的反垄断体系,合理规制物联网专利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本章通过对构建物联网专利池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构建物联网专利池的原则、程序、法律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第五章中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通过对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的分析,借鉴国外物联网发展的经验,分别从技术创新、制度设计、标准制定、专利池构建和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出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马磊[2](2012)在《ISO 18186:柳暗却是花明时》文中提出"目前相关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的标准在国外还没有,而这一项目又代表了世界集装箱运输的未来,是今后各国同行的必争之地。如果拿下标准,我们就占领了制高点……"——包起帆
江明[3](2011)在《EVD标准运作的反思》文中指出通过对EVD(增强型多功能光盘)标准运作中政府、组织和领导等各方参与工作的介绍与反思,从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大经费投入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提出我国加强EVD标准运作的策略选择。
李振吉,黄建银,徐春波,姜再增,常文佐,朱晓磊,王奎,张相勇[4](2011)在《新形势下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构想》文中指出中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中,提出了全面实施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初步建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目标。几年来中医药标准发布量快速增长,引用频次增加,研究工作活跃,论文数量逐年递增,相对独立、完整的中
裘涵[5](2009)在《科学技术论视野中的技术标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标准是一个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着西方启蒙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兴起,技术标准从地方的、自然的、单一化的前技术标准化时期转向了全球化、复杂化、暗箱化的技术标准化时期。技术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在生成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个个暗箱(Black Box),使得人们难以透视其内部真实结构,难以观察其具体的生成过程,难以把握其复杂的面相,尤其是霸权主义的面相。因此,当下技术标准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两大研究任务:一是研究行动中的技术标准,探究技术标准具体的形成和扩张过程;二是批判性地认知技术标准,把握技术标准的真实面相。然而,既有的技术标准化研究进路无法应对当下技术标准发展趋势提出的两大研究任务。技术工程学研究进路不仅是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而且是一种技术决定主义的逻辑,直接导致了技术工程学研究走向技术决定论的终点。经济学研究进路的经济理性和封闭系统的理论假设、功能主义的视角和在先的理论假设决定了经济学研究进路对技术标准化过程研究的忽视。另外,经济学天生缺乏批判性的理论品格决定了经济学研究不可能承担起批判性认知技术标准化的任务。有鉴于此,本文是从科学技术论进路切入技术标准化问题的研究,并针对现有科学技术论研究技术标准问题的不足,将科学技术论的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两大视角有机结合,并融入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创造性地提出了“技术标准实践论”的分析框架。基于科学技术论的“技术标准实践论”的分析框架是将技术标准看作一个“参与性”(Engaging)的游戏,抛弃中立的、旁观的、非参与的立场,力图以游戏参与者的角色,进入技术标准化的权力场域之中,观察技术标准化的游戏过程,认识和把握技术标准化的具体过程和真实面相。本文在科学技术论的视野中,基于“技术标准实践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RFID技术标准、乳腺癌风险检测标准等技术标准化案例的分析,先后提出了技术标准化的四大结论,从而形成了对技术标准形成和扩张的完整的认知体系。在第五章的“地方性生产”一章中,提出了技术标准的结论一:技术标准是地方性的技术方案。技术标准并不具有普遍客观性,它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技术方案,技术标准化的过程离不开地方性生产,它去地方性和去情景性的努力也抹不去其地方性的特征。在第六章“标准与修辞”一章中,提出了技术标准的结论二:技术标准化是一个修辞的过程。技术标准是需要修辞的,修辞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技术标准的影响力和扩张范围,技术与其说是技术标准的决定性要素,还不如说是它的一种修辞手法。在第七章“网络的建构”一章中,提出了技术标准的结论三:技术标准化过程是行动者网络建构的过程,技术标准化的竞争是不同行动者网络之间的竞争。谁的网络编织得更强壮且富有弹性,那么它的标准就更具有竞争力,而网络编织能力则取决于行动者网络的利益转译机制和相应的联盟策略。在第八章“标准的旅行”一章中,提出了技术标准的结论四:技术标准的扩张是一个中心向边缘扩张的过程。技术标准的扩张往往是处于中心的西方向处于边缘的东方的扩张,这种扩张会引起地方的反抗,这种反抗往往是一种力量失衡的抗争,而这种抗争的本质是争夺相关产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技术标准化四大结论的提出标志着本文完成了对技术标准完整生命周期的研究。本文在对技术标准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技术标准和客观性关系的探讨。本文指出,技术标准是获得客观性的最佳手段,而这种客观性并不是笛卡尔意义上的“绝对客观性”(Absolutely Objectivity),而是西斯蒙多(Sismondo)所说的“形式客观性”(Formal Objectivity)。这种形式客观性是有视角的、有立场的和非中立的,它与权力要素结合在一起,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中心向边缘扩张的过程。技术标准在获得形式客观性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身的客观性塑造。因此,技术标准并不具备先验或超验的知识论地位。如果说它有客观性的话,那么也只能属于一种“形式客观性”。因此技术标准往往只具有一种合理性和有效性,它并不等同于预设了对真理掌握的“绝对客观性”。中国大国崛起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支持,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标准体系的支撑。然而,在现有不平等的国际技术标准化秩序下,中国技术标准化的发展遇到了技术标准化发展的困境,许多自主标准在内外交困的状况下“死亡休克”抑或“痛苦挣扎”。由此,本文在最后基于“技术标准实践论”的分析框架和技术标准化结论回应了中国技术标准化的困境问题,并提出了中国技术标准化的四大策略,最终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技术标准化的科学技术论研究。
袁杰[6](2009)在《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中,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实行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这是首次将技术标准提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构建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角度,从分析探讨技术标准战略理论入手,借鉴国外技术标准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和天津滨海新区标准化工作现状,研究如何提升技术标准的战略性作用、卓有成效地实施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策略和技术标准竞争策略,以便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助推效应和乘数效应,促使滨海新区真正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地和扩散地、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本文结合战略构想,运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发展模式,对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战略总体架构及实施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核心是解决好两个发展策略问题,提出“先立后破、分步推进、差异化实施、重点突破”的战略实施原则,确定了“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分阶段实施”的实施路径,将战略最终目标的实现进程划分成两个阶段,并提出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以及技术标准竞争两大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现实条件的客观分析,确定当前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模式应选择以企业主导的内生模式+政府主导的拉动模式的混合模式,并逐步向内生模式转变。在技术标准竞争策略中,提倡“全面跟踪、实质参与、重点突破”,采取程度不同的“追随+参与+主导”组合标准竞争策略,并对新区的核心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为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和理论保障。
邱元炜[7](2007)在《标准打造产品通行证》文中研究指明中部经济的腾飞,需要一根杠杆,这个杠杆就是标准;先进标准的引进和应用,将为中部崛起注入强劲动力。—题记
蔡振仲[8](2006)在《浅谈船舶标准国际化》文中认为 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词定为"标准:为小企业创造大效益"。这充分表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任何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只要正确贯彻与实施标准,都能开拓市场,获得大的经济效益。在庆祝第三十七届世界标准日之际,我就船舶标准国际化问题谈谈体会。1 国际标准全球共同准则1)国际标准是一种自愿性标准,它具有科学合理和普遍适用性。ISO 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使全球每一个角落都能接受一个标准,一个试验方法和一个合格评定程序"。这个目标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出
刘秀新[9](2006)在《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发展为主题的今天,技术标准已经成为新的核心稀缺资源,成为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技术标准可以成为一种控制产业链,遏制竞争对手的工具;同时,标准可以成为利益分配的工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载体。 通信设备制造业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行业,它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优质技术装备、特别是为当前信息时代提供可靠的通信媒介的重要任务;该行业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大、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行业之一;同时,该行业上缴国家利税多,出口创汇收益多,所以它是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和创汇的主要行业之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于中国的这类高技术行业,自主技术标准化正日益成为其经济增长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加强自主技术标准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探讨认识和评估这种贡献的方法,从微观和宏观双层次揭示其产生贡献的原理。 本文的研究工作由以下六章构成,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核心。 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国内外技术标准及其标准化研究比较。概述了国际技术标准发展现状;阐述了国外技术标准组织及其相关政策体系,并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的情况。分析了中国标准的管理体系构成、现存的问题以及中国通信技术标准发展的历程。 第三章,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贡献研究。本章从分析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的特点入手,研究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影响的作用机理,标准化活动以何种途径对通信设备制造业
张秀春[10](2006)在《海尔:在世界标准舞台上实现双跨越》文中指出
二、标准的占领 未来市场的占领——李忠海主任谈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准的占领 未来市场的占领——李忠海主任谈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物联网:新兴的会聚技术 |
二、知识产权:物联网保护的利器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 |
第一章 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正当性的哲学基础 |
一、洛克自然权利理论 |
二、边沁功利主义理论 |
三、黑格尔人格权理论 |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本质解读 |
一、财产权理论的延伸 |
二、利益博弈的公共政策 |
三、哲学视野中的意识形态 |
第三节 物联网发展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
一、物联网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保护 |
二、物联网发展冲击知识产权制度 |
本章小结:正当与平衡 |
第二章 物联网商业方法创新的专利保护 |
第一节 商业方法可专利性论争 |
一、商业方法内涵和特征 |
二、商业方法可专利性辨析 |
第二节 创新视野中的物联网商业方法 |
一、创新本质: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 |
二、创新特点:差异与挑战 |
三、“技术性”的再认识:超越与重构 |
第三节 物联网商业方法可专利的实质条件 |
一、物联网商业方法的新颖性 |
二、物联网商业方法的创造性 |
三、物联网商业方法的实用性 |
本章小结:反思与超越 |
第三章 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保护 |
第一节 物联网技术标准的本质:客观准则还是权力游戏? |
一、技术标准界定和特点 |
二、技术标准的社会建构 |
三、技术标准的权力场域 |
四、技术标准的地方性方案 |
第二节 物联网技术标准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
一、征召与转译:行动者网络理论 |
二、技术标准的行动者网络化过程 |
三、技术标准的行动者网络化特征 |
第三节 物联网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
一、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的内在机理 |
二、物联网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
三、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结合的方式 |
四、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
本章小结:社会建构和两者关系 |
第四章 物联网专利池构建与知识产权保护 |
第一节 物联网专利池构建的现实需要 |
一、专利池:一种知识产权组织 |
二、物联网专利池构建的必要性 |
第二节 物联网专利池构建的基本范式 |
一、专利池构建的原则 |
二、专利池构建的程序 |
三、专利池构建的法律问题 |
第三节 物联网专利池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
一、鼓励物联网专利池形成 |
二、加强国内外协同与合作 |
三、规制物联网专利池垄断 |
本章小结:制度本质和基本范式 |
第五章 中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 |
第一节 中国物联网发展趋势 |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迅猛 |
二、物联网发展面临挑战 |
第二节 中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
一、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
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三、参与技术标准制定 |
四、构建物联网专利池 |
五、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
本章小结:发展现状与保护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ISO 18186:柳暗却是花明时(论文提纲范文)
“阳光物流”结硕果 |
誓拿游戏规则制定权 |
创新之路在脚下 |
ISO 18186带来的启示 |
(3)EVD标准运作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EVD标准的运作 |
2 EVD标准运作的反思 |
2.1 标准尚未完全统一, 标准化发展战略不够完善目前, EVD标准尚未在各企业内部完全统一, 有的碟机厂用EVD-1芯片, 有的则使用EVD-2的芯片, 两款芯片各有千秋, 前者清晰度更高, 后者则可联接USB接口和网络。 |
2.2 标准化工作有待改进, 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
2.3 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较少, 对国际标准影响程度低 |
2.4 产业链各环节准备不足, 制约EVD标准市场化道路的发展 |
3 加强EVD标准运作的策略选择 |
3.1 加快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完善 |
3.2 提高技术研发力度, 改进现有的标准化工作 |
3.3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
3.4 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 |
(4)新形势下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标准化组织 |
1.1 ISO简介 |
1.2 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筹建过程 |
1.3 ISO/TC249建立后的形势 |
2 ISO/TC249建立的重大意义, 是由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 |
2.1 推动作用 |
2.2 协调作用 |
2.3 保护作用 |
2.4 仲裁作用 |
3 国际贸易组织 |
3.1 《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的总体结构 |
3.2 WTO/TBT协定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
3.3 WTO/SPS协定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
3.4 WTO/TBT和WTO/SPS协定的宗旨 |
4 国际标准化建设的战略动向 |
4.1 争夺国际标准的主导权 |
4.2 抢滩标准化发展的新领域 |
4.3 科研发展与标准化同步, 在商品化的同时, 实现标准化 |
5 新形势下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 |
(5)科学技术论视野中的技术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技术标准化的研究视角 |
1.1.1 技术工程学与经济学研究进路 |
1.1.2 科学技术论研究进路 |
1.2 技术标准与客观性 |
1.2.1 技术标准是客观性的手段 |
1.2.2 形式客观性的特征 |
1.3 论文框架及其创新 |
1.3.1 论文的框架 |
1.3.2 论文的创新 |
上篇:技术标准是什么 |
第二章 前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 |
2.1 技术标准与技术标准化 |
2.1.1 启蒙主义的理性 |
2.1.2 工业革命的驱动 |
2.2 前技术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 |
2.2.1 传说中的技术标准 |
2.2.2 古代技术标准 |
2.3 前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特征 |
2.3.1 地方性标准 |
2.3.2 自然化特征 |
2.3.3 单一化特征 |
第三章 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 |
3.1 进入标准化时期 |
3.1.1 启蒙主义运动 |
3.1.2 大规模生产 |
3.2 技术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 |
3.2.1 米制标准 |
3.2.2 信息技术标准 |
3.2.3 转基因技术标准 |
3.3 标准化时期的技术标准的特征 |
3.3.1 全球化 |
3.3.2 复杂化 |
3.3.3 暗箱化 |
3.4 技术标准化的研究任务 |
3.4.1 研究技术标准化的过程 |
3.4.2 技术标准化的"除魅" |
下篇 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扩张 |
第四章 技术标准的若干研究进路及其问题 |
4.1 技术工程学的研究进路 |
4.2 经济学的研究进路 |
4.2.1 经济学研究视域 |
4.2.2 经济学能应对研究任务吗? |
4.3 科学技术论的进路 |
4.3.1 技术标准的基本观点 |
4.3.2 科学技术论主要分析框架 |
4.3.3 新的分析框架:技术标准实践论 |
第五章 地方性生产 |
5.1 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 |
5.1.1 普遍性知识 |
5.1.2 地方性知识 |
5.2 技术标准的地方性的技术方案 |
5.2.1 技术标准的行动者要素(Who) |
5.2.2 技术标准的场域要素(Where) |
5.2.3 技术标准的情景化要素(Context) |
5.3 技术标准的地方性特征 |
第六章 标准与修辞 |
6.1 修辞与技术标准 |
6.1.1 何谓修辞 |
6.1.2 技术标准与修辞 |
6.2 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修辞 |
6.2.1 科学资源的修辞 |
6.2.2 公开陈述的修辞 |
6.2.3 广告暗喻的修辞 |
6.3 技术标准是由技术决定的吗? |
第七章 网络的建构 |
7.1 行动者网络的竞争与分析框架 |
7.1.1 NPC与EPC Global的行动者网络竞争 |
7.1.2 分析框架:新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
7.2 行动者网络分析 |
7.2.1 问题化 |
7.2.2 兴趣化 |
7.2.3 招募过程 |
7.2.4 动员过程 |
7.3 网络联盟的策略 |
7.3.1 设置"强制通行点" |
7.3.2 建立利益转译机制 |
7.3.3 向重要的盟友求助 |
第八章 标准的旅行 |
8.1 启程前 |
8.1.1 普遍性的宣称 |
8.1.2 去地方性 |
8.1.3 客观理性化 |
8.2 启程:中心指向边缘 |
8.3 抵达 |
8.3.1 地方性的反抗 |
8.3.2 决战话语权 |
第九章 跋:中国技术标准的竞争策略 |
9.1 中国技术标准化问题 |
9.1.1 权力场域的铁幕 |
9.1.2 中国的反抗 |
9.2 问诊中国技术标准化 |
9.2.1 政治与政府主导 |
9.2.2 形而下与技术崇拜 |
9.2.3 孤立化与弱势网络 |
9.3 中国技术标准化的出路 |
9.3.1 认知权力场域 |
9.3.2 政治资本:政府角色 |
9.3.3 社会资本:网络建构 |
9.3.4 惯习:修辞与狡猾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天津滨海新区概况 |
1.3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意义 |
1.4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客观要求 |
1.5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技术标准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
2.1 技术标准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1 标准化及标准化工作 |
2.1.2 标准 |
2.1.3 技术标准 |
2.1.4 技术法规 |
2.1.5 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 |
2.1.6 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及技术标准 |
2.2 国外技术标准战略发展趋势 |
2.2.1 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标准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组成部分 |
2.2.2 争夺技术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 |
2.2.3 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成为当今的国际大趋势 |
2.2.4 国外典型区域和国家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经验和做法 |
2.3 我国标准化工作现状分析 |
2.4 天津滨海新区标准化工作现状 |
2.4.1 天津滨海新区标准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
2.4.2 天津滨海新区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战略总体框架设计 |
3.1 战略构想 |
3.1.1 指导思想 |
3.1.2 战略目标 |
3.2 战略发展模式 |
3.2.1 技术标准发展模式的基本定位 |
3.2.2 模式选择 |
3.3 实施步骤及主要任务 |
3.3.1 实施原则 |
3.3.2 实施步骤 |
3.4 战略实施的核心问题 |
第四章 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策略 |
4.1 我国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
4.2 滨海新区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策略的基本构想 |
4.2.1 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及总体目标 |
4.2.2 协调发展的实施对策 |
第五章 技术标准竞争策略 |
5.1 实施技术标准竞争策略面临的转变 |
5.2 现代制造业标准竞争策略分析——实证研究 |
5.2.1 产业背景及技术标准现状 |
5.2.2 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技术标准竞争策略要点与目标 |
5.3 标准竞争的实施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所选题目的社会背景 |
1.2.2 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标准化经济效果研究评述 |
1.3.2 贡献率研究方法评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6.1 标准的定义 |
1.6.2 标准的分类 |
1.6.3 技术标准的定义 |
1.6.4 标准化的相关概念 |
1.6.5 标准化与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 |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7.1 研究理论依据 |
1.7.2 研究框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国内外技术标准及其标准化研究比较 |
2.1 国际技术标准发展现状 |
2.2 国外标准化组织及其技术标准发展政策 |
2.2.1 主要标准化组织及相关政策体系 |
2.2.2 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概况 |
2.3 中国的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
2.3.1 中国技术标准管理体系 |
2.3.2 中国技术标准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2.3.3 中国通信技术标准的发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贡献研究 |
3.1 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的特点分析 |
3.2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标准化进展 |
3.2.1 技术竞争力提升 |
3.2.2 技术差距 |
3.2.3 主要设备的重点产品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
3.2.4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自主技术标准化 |
3.3 标准化的作用机理、实现途径 |
3.3.1 标准化的本质及其发展 |
3.3.2 标准化的作用及其产生作用的机理分析 |
3.3.2.1 标准和标准化的作用 |
3.3.2.2 标准化产生作用的机理分析 |
3.3.3 标准采用不当,负面效果的制约作用分析 |
3.4 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影响的实现途径 |
3.4.1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分析 |
3.4.2 标准化的网络效应分析 |
3.4.3 标准化的锁定效应及标准切换成本分析 |
3.4.4 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 |
3.5 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贡献的乘数效应 |
3.5.1 标准化投入 |
3.5.2 标准化衍生波及的产出 |
3.6 基于标准化功能的贡献作用概念模型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企业研制或采用技术标准的效用研究 |
4.1 技术标准、标准化的经济学分析 |
4.1.1 技术标准在经济学中的解释 |
4.1.1.1 布赖恩·阿瑟的利润递增机制 |
4.1.1.2 利润递增的主要领域——高技术 |
4.1.1.3 利润递增机制对技术标准的意义 |
4.1.2 标准化的经济性分析 |
4.1.3 ICT产业技术标准化的经济效应 |
4.1.4 标准价值实现的方法 |
4.2 企业技术标准化 |
4.3 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标准化服务机构的作用 |
4.3.2 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
4.3.3 市场因素 |
4.3.4 技术标准采纳成本因素 |
4.3.5 扩散壁垒因素 |
4.3.6 决策者心理因素 |
4.3.7 预期收益 |
4.4 企业采用标准的过程分析 |
4.5 标准化对企业个体效用的贡献模型 |
4.5.1 标准化的效果 |
4.5.1.1 标准化效果分类 |
4.5.1.2 评价、论证或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原则 |
4.5.1.3 将标准化的效果与其他技术措施的效果剥离的方法 |
4.5.2 技术标准化效用模型 |
4.5.2.1 企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经济效用模型 |
4.5.2.2 含有社会评价价值的效用模型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自主技术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模型 |
5.1 技术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5.1.1 标准化与协调成本的降低 |
5.1.1.1 标准化促进生产制造业协调 |
5.1.1.2 标准化便利商业协调 |
5.1.2 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
5.1.2.1 科技进步与标准和标准化的关系分析 |
5.1.2.2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
5.1.2.3 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
5.2 标准化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5.2.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
5.2.1.1 系统动力学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
5.2.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5.2.1.3 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的原因 |
5.2.1.4 本文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的选择 |
5.2.2 系统动力学建模 |
5.2.2.1 建模目的 |
5.2.2.2 模型假设与边界 |
5.2.2.3 因果关系分析 |
5.2.2.4 子系统的划分 |
5.2.2.5 确定流位流率系 |
5.2.2.6 模型主要参数的取值方法 |
5.3 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 |
5.3.1 模型验证 |
5.3.2 现状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
5.3.3 政策模拟及预测分析 |
5.3.3.1 标准化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的模拟分析 |
5.3.3.2 标准化推进延时参数的模拟分析 |
5.3.3.3 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6.2 文章的局限性及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标准的占领 未来市场的占领——李忠海主任谈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郭晓磊. 南京大学, 2015(01)
- [2]ISO 18186:柳暗却是花明时[J]. 马磊. 中国标准化, 2012(02)
- [3]EVD标准运作的反思[J]. 江明. 航天标准化, 2011(02)
- [4]新形势下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构想[J]. 李振吉,黄建银,徐春波,姜再增,常文佐,朱晓磊,王奎,张相勇. 世界中医药, 2011(01)
- [5]科学技术论视野中的技术标准化研究[D]. 裘涵. 浙江大学, 2009(08)
- [6]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发展策略研究[D]. 袁杰. 天津大学, 2009(S2)
- [7]标准打造产品通行证[J]. 邱元炜. 质量探索, 2007(12)
- [8]浅谈船舶标准国际化[J]. 蔡振仲.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 2006(05)
- [9]自主技术标准化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 刘秀新.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10]海尔:在世界标准舞台上实现双跨越[J]. 张秀春. 中国标准化,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