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论文文献综述)
张榕[1](2016)在《东汉书信与士人生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信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文体,不仅起源时间早、使用范围广,而且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在书信这一文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东汉书信贡献良多。此时期的书信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内容上有所丰富,还开拓了许多书信类型,客观地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气,真实地展现了士人的生存状态。本文通过对东汉书信进行整理和研读,对东汉书信的保存及传播等情况进行了考察,将东汉书信与士人生态研究紧密结合,以期充分揭示东汉书信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绪论部分概述了东汉书信的基本情况,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分析,并说明了本文选题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从政治、文化、人的觉醒及物质、制度等方面考察东汉书信文学兴起的背景。第二章将东汉书信与士人心态相联系,对两汉士人的差异、东汉的玄儒境界及东汉士人的交游进行论述。第三章重点关注士人日常生活,从东汉书信的内容探究士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哲学及生活意趣。第四章则是从东汉书信探讨东汉的人物品鉴之风,分析东汉士人评价人物的特点,并对书信中的文学批评进行探讨。另外,本文的附录考察了史传及唐宋类书对东汉书信的保存和传播情况,并对东汉书信在史传作品中的变化以及唐宋类书对东汉书信的摘录和编类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对东汉书信的研究,来探究东汉士人的生态。
鲁卫鹏[2](2015)在《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书信一方面具有工具性,有助于人群交际之实现;另一方面,它又是生命存在的表意,体现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在审美一维并未付之阙如。书信散文的“体式”是实用与审美的“形式积淀”。本论文通过对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独特性存在的探究,希望能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再叙事提供一个新线索。通过对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形式积淀和体式流变的梳理,彰显其在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语境中,与其它散文文体有异的衍变方式:既有西洋书仪的渗透,又有传统书仪的新变,还有文言、白话的兴替交错。通过对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类别功能的区分,可揭橥其不同于其它散文文体的文本特性:因交际而生,却能超越交际;因实用而作,却能归之于审美。而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阐释方式,则可显示属于书信散文的独特的文学阅读视角: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辉映与背反。至于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追求,则提供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文学追求——在其他文体作品中未能充分体现的。最后,现代性叙事语境下的中国现代书信散文,若要去蔽,就要重回历史现场,在文化史的立场上予以揭示。而当我们重回现场对中国现代书信散文予以祛魅之后,这本身或许能为我们进一步展开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研究提供一条线索。
张榕[3](2015)在《东汉书信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体,书信的发展和演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针对书信的起源、演变、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专着和论文层出不穷,对具体某一朝代或某人的书信研究也蔚为大观。然单论东汉一朝而言,对书信的研究还存在着空白。研究者们多关注东汉书信的内容、艺术特色、汉代邮驿制度等方面,而东汉书信的保存、流传及其体现的社会内涵和士人心态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李明丽[4](2011)在《汉代“私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其延续先秦文风,又自成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汉代私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亦处在这样的位置上:汉代私书确立了私书在书类文中的独立地位,改变了先秦时期私书与公文书混为一谈的状态,并且在内容分类与写作形式上为后世私书树立了大致的方向。本文以建安元年之前的汉代私书作为研究对象,将此间私书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静态及动态特征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汉代文学研究尽些微薄之力。本文共分四章,附编年简表一份。第一章主要是概念的辨析。首先提出“私书”的概念,并将其还原至汉代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此概念的合理性。汉人眼中的“书”有三义:其一指书籍作品;其二指公文;其三为私人书信,以官吏为收发主体的私书即涵盖其中。汉代史书对“私书”有明确的记载,说明汉人是有清晰的文类意识的,能够明确区分公文书和私书。而私书的存在更主要在于其私下性,其存在与传播都不似公文书,受到公开固定的传播系统控制。汉代私书主要包括书、记、笺三种文体。第二章主要分析汉代私书的时代特征。包括思想特征及风格特征,并从中反映汉代私书的动态变化情况。汉代私书的作者以有经学素养的统治阶层为主,这使汉代私书在思想上基本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对经典的高度重视、对汉代特有思潮的反映以及对现实伦理政治的关切方面。对经典的高度重视以私书行文中对经典的语典和事典引用,及在私书中表达的对经典认知的追求为代表。经学神学化是汉代经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其表现之一就是灾异谴告说的泛滥。汉代私书中以政治为主题者对此一思想变化有明显的反映。在经学伦理的指引下,汉代士人积极进取的热情被上升到君主、国家以及他人的层面,主要表现在对君主的忠诚及劝友向善思想的阐发。对于人伦政治的重视,导致汉人在私书中忽视了对自然的关注。汉代私书整体风格为情真文质,但不缺乏艺术手法的使用。其总体呈现和缓典雅的特征,但内部变化与汉代文学时代变化是同步的:西汉前期有战国遗风,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则儒雅平和,东汉中后期出现清新气息,东汉末期则又复现战国余味。汉代散文在逐渐骈化的进程中,私书亦在此行列,以东汉私书较为明显,但私书整体仍以散文为主,以散文推动骈文。第三章主要通过与赋、论两类文体的比较,探讨私书与二者间的关系,以期从中反映私书的主题发展情况。汉代私书和抒情赋成为士人抒发不遇之情的载体,二者并行且同步发展。在抒情赋与私书中,士人或选择远游或选择修学,唯在私书中,汉人又将自己对宦海生活的经验总结以诫子书的形式传达给后人,教其处世之道,此话题在两汉私书中一直延续下来。汉代私书与论在就时政话题的探讨中有着互补的作用。比如厚薄葬之争,政论多依礼制提出问题,少现实的解决方法,私书则以遗书的形式,身体力行抵制厚葬,并在行文中表达了对生死较为通达的看法。受人物品评之风的影响,汉代私书与论中亦出现相关内容,二者基本同步发展,不同之处在于私书实时性很高,能够随着此风的新发展而出现新内容,如对人物风神气质的关注,而论则不拘于时间限制。就表现手法上看,私书和论虽然都用比较的方式为自己立论作铺垫,但私书更多的是以此方式为早已定下的结论服务,论则通过比较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高下论断,私书对人物品评之风的反映上主观性要高于论。第四章主要是对李陵与苏武之间的往来私书做真伪的辨析。通过对私书出处、文章内容的模仿性、对史书的抄袭且有违史实性、超出时代文章发展常态及书中用语特点等情况的考察,断定苏武《报李陵书》、李陵两篇《答苏武书》均为伪作。
李新科[5](2007)在《汉代书牍文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牍文作为一种日常性的应用文体,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古人编纂文集时的大量收录到今人众多书信集的编选,从古人文集序、文论中的阐述到现代学者的论及,都说明了这一文体的价值之所在。而对于汉代书牍文的研究,前代学者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有些问题如汉代文书私邮状况、汉代书牍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等,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付强[6](2004)在《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文中提出事实上汉代的试学童制与当时通行的“尺牍”的撰制是存在着某种联系的 ,本文通过对汉代考试制度要求的分析 ,探讨汉代“尺牍” ,指出在汉代“尺牍”是一种文体 ,有较为固定的格式 ;并从文辞和书法两方面 ,由汉代的试学童制入手进行阐释 ,进而论述试学童制和“尺牍”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论文提纲范文)
(1)东汉书信与士人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东汉书信兴起的背景考察 |
第一节 东汉书信与政治及经学的紧密联系 |
第二节 士人的个性觉醒与情感抒发 |
第三节 邮驿的发展与纸张的改良 |
第二章 东汉书信与士人心态的发展 |
第一节 从书信的私人性质看两汉士人的差异 |
第二节 书信与东汉玄儒境界的演进 |
第三节 书信与士人的交游及士风变化 |
第三章 东汉书信与士人日常生活 |
第一节 书信中的物质生活和生活态度 |
第二节 书信中生活哲学的政治解读 |
第三节 书信中的生活意趣和文学表达 |
第四章 东汉书信与东汉的人物品鉴之风 |
第一节 东汉书信中的人物评价及其特点 |
第二节 东汉书信与文学批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史传、类书与东汉书信的保存和传播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释名定义 |
二、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研究的旨归 |
三、研究现状之分析 |
四、本论的研究方法 |
五、研究之价值 |
第一章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源流与新变 |
第一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源流 |
第二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新变 |
第二章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类别与功能 |
第一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类别 |
第二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功能 |
第三章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话语与阐释 |
第一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话语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审美阐释 |
第四章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精神诉求 |
第一节 书信散文中的俗士情怀 |
第二节 书信散文中的文士情怀 |
第三节 灵魂的逃逸与精神的舒压 |
第五章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审美追求 |
第一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审美结构—作为一种特殊审美结构的存在 |
第二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审美特质—作为一种文人情调的存在 |
第六章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史传价值 |
第一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史传属性溯源 |
第二节 需要解码的中国现代书信散文 |
第三节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与文人史的建构 |
结语 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
一、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
二、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的文化史意义 |
三、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研究的开放结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东汉书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书信的称谓、体制等方面的整体研究 |
二、对东汉书信的传世文献研究 |
(一) 对东汉书信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研究 |
(二) 对东汉书信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
三、对东汉书信的出土文献研究 |
(一) 对汉代文书邮驿及传播的研究 |
(二) 对具体书信的内容、格式的研究 |
(三) 对汉代书信的社会内涵的研究 |
四、结语 |
(4)汉代“私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汉代“私书”简述 |
1.1 “书”与“私书” |
1.2 汉代私书与公文书的存在环境 |
1.3 汉代私书的研究范围 |
第2章 汉代私书的特征 |
2.1 汉代私书的时代思想特征 |
2.2 汉代私书的风格特征 |
第3章 汉代私书与其他文类的比较 |
3.1 汉代私书与抒情赋 |
3.2 汉代私书与论 |
第4章 李陵《答苏武书》辨伪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汉代书牍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代书牍文的源流及艺术特色研究 |
二、古代简册制度及汉代书牍文的传播研究 |
(一) 简册制度研究 |
(二) 书牍密封情况研究 |
(三) 汉代文书邮驿情况 |
三、小结 |
(6)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讽书与尺牍的“文辞”之重 |
二、 熟知规定字体与“尺牍”重心的转移 |
四、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汉书信与士人生态研究[D]. 张榕. 华侨大学, 2016(02)
- [2]中国现代书信散文研究[D]. 鲁卫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3]东汉书信研究综述[J]. 张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4]汉代“私书”研究[D]. 李明丽. 吉林大学, 2011(09)
- [5]汉代书牍文研究综述[J]. 李新科.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 [6]从试学童制看汉代的“尺牍”[J]. 付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