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姜鑫,高雪峰,佘强,丁岩冰[1](2022)在《幽门螺杆菌个体化精准根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消化道疾病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发病相关, 其感染率高、致病力强, 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耐药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而导致Hp根除率下降, 成为临床棘手的问题。近年来, 为了努力提高Hp根除率, 国内外学者做了积极探索, 提出了"个体化"精准根除治疗的概念, 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 选择个体化药物根治方案。本文将对Hp根治联合用药的患者个体化差异作一综述, 旨在为临床医师根治Hp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王忻彤[2](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任顺平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跟师学习过程中,系统收集并整理任顺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门诊患者病历,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筛选出的有效信息(症状、证型、方药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中发现并总结导师治疗此疾病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丰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防治思路。方法:以纳排标准筛选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经任顺平教授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有效病历,将获得的信息逐一输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运用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包括舌脉)、中医证型及组方药物之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计数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方规律分析、新方组合分析,进而得到药物组合及各证型的网络分布图。基于客观数据和主观认识,对任顺平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任顺平教授门诊治疗的20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历,具体统计结果如下所示:1.一般资料统计:男性患者99例(48.3%),女性患者106例(51.7%),男女性别比为1:1.07。患者年龄集中分布于40~69岁年龄段,占比85.86%,其中以50~59岁为疾病的高发年龄段,占比44.88%。2.症状统计:本次共统计包括舌象、脉象在内的症状要素共70种,总频数2025次,其中出现频数>10次的症状(剔除舌苔脉象后)共23种,按照出现频数高至低依次为: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烧心、食后脘闷、纳差、口苦、泛酸、口干、腹胀满、眠差、大便干、胁肋疼痛、倦怠乏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大便不畅、胸闷、恶心、咽部异物感、思虑甚、口臭、善叹息,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涉及情志因素。舌象脉象出现频数≥10次的结果共14种,按照出现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为:舌淡、脉沉、苔薄白、苔薄黄、脉弦、苔白、脉滑、苔黄腻、脉弦细、舌红、舌胖大、脉缓、脉沉弦、苔白厚。3.证型统计:6种中医证型的频率分布为:脾胃虚(寒)弱证(34.63%)、肝胃气滞证(26.83%)、肝胃郁热证(25.37%)、脾胃湿热证(11.22%)、胃阴不足证(1.95%)、胃络瘀阻证(0%)。4.用药规律:在纳入的205首处方中,共统计出119味中药,每味药物的累计频数≥15次的药物共46种,分列于前15位的药物为(常用剂量统计结果分别备注于药后):党参(10g,12g,15g)、姜半夏(6g,9g)、陈皮(9g,10g)、丹参(15g,20g)、旋覆花(12g,15g,20g)、白术(生:20g,30g,40g;炒:10g)、厚朴(9g,10g)、柴胡(6g,9g)、黄芩(6g,9g)、炒麦芽(15g,20g,30g)、炒谷芽(同前)、神曲(同前)、莪术(6g,9g)、生姜(3g,6g)、海螵蛸(20g,30g)。药物分类以理气药、补虚药、化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最多,其中以温性药居多,占比55.2%;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合计占比89.11%;多归经于脾经、胃经、肺经、肝经,综合占比71.22%。经关联规则得到的常用药物组合包括柴胡、黄芩,姜半夏、陈皮,神曲、炒麦芽、炒谷芽,丹参、莪术等。由聚类分析得到7组核心组方,并由此综合为7个新处方:牡蛎、浮小麦、女贞子、山茱萸,焦槟榔、枳实、大腹皮、生白术,炒酸枣仁、远志、龙眼肉、首乌藤,白芍、延胡索、川楝子、郁金、预知子,藿香、生白术、紫苏梗、佩兰,炮姜、山药、白扁豆、白豆蔻,炙甘草、桂枝、炙黄芪、香附、炒白芍。5.组方规律:经数据分析得出柴平汤加减是导师临证规律性基础组方,不同证型分别以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三仁汤等辨证施治。结论:结合客观数据及主观认识分析,任顺平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思路清晰,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胃不通降为主要发病机制、痰湿与血瘀为主要病理产物,并以血瘀为致病关键,临证明察舌象以审虚、实、寒、热,以“胃宜通降”、“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贯穿始终,用药苦辛并用、平调寒热、标本兼治,为中医在本病的治疗方面贡献了不同方法。
宋聪华[3](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癌症信息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推广癌症早诊早治”等核心行动内容。我国为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区,其中胃癌是癌症防控工作的要点。然而,胃癌确诊时就多已伴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死亡率高。因此,如何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类似,胃黏膜病灶在发生癌变之前一般也会有个慢性的炎症过程,即“炎—癌转化”这个科学问题。“Correa’s Cascade”假说认为肠型胃癌(Lauren分型)的发生一般遵循以下演变规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黏膜癌变(ML),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慢性演变过程,为胃癌的防控提供了依据。由于炎症“可控”,而癌症“难控”,故围绕“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早期管理成了胃癌防控的着力点。在我国,不仅胃癌的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率也高。H.pylori感染是包括胃癌在内等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被认为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始作俑者”。因此,根除H.pylori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管理的重要落脚点,是炎症“可控”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胃癌防治能力的理论依据。值得指出的是,“Correa’s Cascade”假说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阶段“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是学者通过观察胃癌高危人群队列胃黏膜病变随时间进展的病理学改变而对胃癌发生模式所作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属于质性研究。鉴于“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粘膜病变之间的进展需要较漫长的时间,因此研究这一模式存在困难,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Correa’s Cascade”假说的科学性还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此外,“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黏膜病变致胃癌风险大小也不甚清楚,H.pylori触发“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作用靶点及分子事件目前仍知之甚少。ERM家族(ezrin/radixin/moesin,ERM family)是细胞质膜与细胞骨架之间的重要连接蛋白,也是细胞微绒毛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成员:埃兹蛋白(ezrin)、根蛋白(radixin)、膜突蛋白(moesin)、膜突样蛋白(merlin)。它们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参与对细胞膜结构与细胞形态的调控,对维持细胞形变和细胞运动有着重要作用,并作为细胞皮质信号整合子,通过沟通膜蛋白介导信号传递参与细胞极化、侵袭、迁移和黏附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ERM家族蛋白成员不仅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密切相关,而且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对ERM家族蛋白在H.pylori致“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炎—癌转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以期为胃癌防控及胃癌发生进展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提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连续5年调查区间中所有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的个人特征、临床信息、胃镜记录及病理描述等资料。(2)根据筛选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检出率;(3)将近5年来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任意一个受检者中被同时检出情况制作成共现(两两比共同出现)分布表,并计算胃黏膜病变的共现率,分析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规律;(4)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H.pylori阳性率,分析H.pylori阳性率在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差异,探讨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联;(5)基于连续5年胃镜数据分析H.pylori阳性率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演变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从GEO数据库获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谱信息数据(GSE106656和GSE11631),利用官网GEO2R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2)从TCGA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利用及相关程序包(edgR和DESeq2)对ERM家族在胃癌与癌旁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3)在Oncomine数据库中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癌肿瘤分型(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3种)、不同性别(男、女)以及不同肿瘤分期阶段(Stage Ⅰ~Ⅳ期)中的差异。(4)利用GEPIA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5)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作了补充分析和验证。(6)基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ERM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运用R语言进一步实现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SEA)。(7)基于“炎—癌转化”科学问题,结合H.pylori致病分子机制、ERM蛋白家族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进一步通过TIMER数据库进行了免疫浸润分析。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选择 26695、ATCC43504(即 NCTC11637)、7.13、PMSS1、G27 及 CCS9803等作为H.pylori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cagA PMSSl>cagA 7.13),另选择永生化的人胚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以及人胃腺癌细胞HGC-27与BGC-823、低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AGS与SUN-1以及中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作为实验细胞。(2)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选择病理科保存的组织蜡块,病变分别为CNAG(含轻度与重度,即 MCNAG与SCNAG)、CAG、IM、DYS以及ML,均含有H.pylori感染信息。(3)选择1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验证补充。(4)qRT-PCR实验检测各实验细胞中moesin mRNA表达(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与H.pylori培养后moesin表达水平的变化。(6)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与癌旁组织中moesin蛋白的表达。(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结果: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在2015年至2019年这连续5年的调查区间中,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资料经初筛共有399059例次。结合既定的筛选标准,对399059例次受检者资料经R语言数据清洗进一步剔除了 87029例次。最终,本次调查研究共获得符合筛选标准的胃镜受检者资料共312030例。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检查例数分别为58172例、61292例、65661例、63027例、63878例。(2)经数据筛选结果发现312030例受检者资料中行胃镜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共171974例,胃镜检查过程中对受检者的总活检率约为55.1%(171974/312030)。若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活检例数分别为20387例、29136例、38556例、41406例、42489例,对应的活检率分别为35%、48%、59%、66%、67%。(3)在171974例行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的受检者中,年龄最小者不足10岁,年龄最大者达96岁,总体平均年龄为(50.9±12.9)岁。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可同时存在着两种及以上的“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各相关胃黏膜病变并非各自独立,部分可以存在“交叉”、“重叠”或“共现”情况。(4)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各年龄段中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趋势。具体而言,CNAG普遍在各年龄段中检出,以青少年组人群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下降趋势。CAG+(即,CAG+IM)、DYS、ML则与之相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胃黏膜病变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与Correa’s Cascade假说所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序列高度一致。(5)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各胃黏膜病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病变之间并非并列而是可能存在先后顺序且病变有优先发展方向,CNAG、CAG+、DYS、ML的发展趋势是逐级关联进展的,即病变有先后顺序(逐级),现有病变优先向某一胃黏膜病变发展(交联),且在病理生理(无外界干预)情况下,这种发展方向不可逆。(6)CNAG合并ML的概率为0.8%,CAG+合并ML的概率为1.1%,DYS合并ML的概率为11.0%。(7)在171977例胃镜黏膜活检及病理检查中行特殊染色查H.pylori感染状态共122735例,检测率高达71.4%(122735/171977),提现了临床对H.pylori感染的认知和重视。近5年来,H.pylori的总体阳性率为31.0%。(8)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提示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pylori感染程度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 DYS病变,其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均与H.pylori感染状态程度(分级与分度)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9)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均有关联,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近5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H.pylori阳性率、DYS及ML演变趋势一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3年来(2017~2019)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趋势变化均呈放缓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在GEO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4个成员在CNAG vs CAG和CNAG vs IM中均无差异,而在CNAG vs ML和CAG vs ML中发现只有moesin基因表达均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CGA-STAD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表达有差异,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胃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GEPIA中将TCGA-STAD和GTEx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ERM蛋白家族中只有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旁组织以及胃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在各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Ⅲ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期。(5)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且稳定,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6)高表达的moesin基因预示着胃癌总体预后(OS与DFS)均不良(P<0.05),而merlin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未见相关性。(7)Moes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级及T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N/M分期均无关。(8)Moes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较癌旁组高,也较正常胃组织高(P均<0.05)。此外,其在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较无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高(P均<0.05)。(9)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胃癌中moesin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途径、细胞粘附分子途径、钙离子信号通路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等有关(P均<0.001)。(10)胃癌中moesin基因与JAK1、STAT5、ZEB1、ZEB2的有着较密切的相关性,与NF-κB、IL-6呈正相关性(P均<0.05)。(11)在TIMER分析中,发现除B细胞外,胃癌组织中moesin基因与多数免疫细胞均有正相关性(P均<0.05),相关性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不同H.pylori菌株作用GES-1细胞的moesin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无H.pylori作用的对照组(P<0.01)。(2)与不加H.pylori的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PMSS1、GES-1/AGS+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PMSS1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GES-1/AGS+7.13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部分是通过菌株的cagA来实现的(已知cagA拷贝数:PMSS1>7.13)(3)与 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WT7.13 组、GES-1/AGS+△cagA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cagA7.13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GES-1/AGS+WT7.13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证实H.pylori上调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主要是通过CagA来实现的。(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2对临床胃癌及配对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83.3%(10/12)的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也显示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腺细胞中,moesin蛋白表达在ML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细胞中,则moesin蛋白表达在SCNAG组显着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0.01),而其他组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在腺细胞中,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ML组的表达均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均<0.001);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无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以腺细胞明显(P<0.05)。结论:1.“Correa’s Cascade”假说中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与真实世界证据相吻合,假说中不同阶段的胃黏膜病变合并癌变的风险大小不一,对胃癌防控有着确切的指导价值。2.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有关,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在“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下控制H.pylori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高表达,尤其是在胃黏膜癌变阶段,且与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CagA有关。4.高表达的moesin与胃癌进展有关,能预示胃癌的不良预后,故异常高表达的moesin可能发挥着促癌作用,有望作为胃癌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靶点。
薛宇,朱艳丽,张晨晨,高家福,谭雨薇[4](2021)在《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多药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而多药耐药严重阻碍了这一多发慢性感染的成功根除。本文主要讨论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多药耐药性,概述了目前对抗多药耐药的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多药耐药相关的因素包括抗生素滥用、治疗失败、基因突变、外排泵和生物膜等相关因素。解决多药耐药情况不断增加的重要方向主要是,优化现有根除方案及开发新的根除方案,更广泛地使用含铋方案,发现并评估新的抗生素,如较新的喹诺酮类药物等,发挥益生菌的辅助作用,以及疫苗和非侵入性测试的研发。然而,现在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研究,菌株药物敏感性检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袁天峰,吴涛,刘佳倩,崔悦,黄良田[5](2021)在《明辨是非繁荣医学学术 思想碰撞助推医学发展——《医学争鸣》杂志刊发重要学术观点评述》文中指出学术经争鸣而不断繁荣进步,医学经争鸣而不断发展提高。《医学争鸣》杂志创刊以来,本着"繁荣医学学术,助推医学发展"的办刊初衷,刊发了大量带有观点性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有些论文观点一经发表,就受到学界热议,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深稽博考、阐幽发微,在一些学科领域中形成重要共识。本文拟从整合医学论文备受广泛关注、理论教学临床研究开展如火如荼,假说设想论文开阔全新思路、借势发力集智攻关产生重要成果,争鸣探究论文引发思想碰撞、明辨医学是非带来学术繁荣进步三个方面对发表在《医学争鸣》杂志的重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医学工作者后续开展医学前瞻性研究提供重要信息,进一步助推医学快速向前发展。
杨莉丽,邹傲,吴慧华,郭海,张芳婷,邹兵,王俊萍[6](2021)在《基于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指导幽门螺杆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检测结果指导幽门螺杆菌"个体化"治疗,评价其优越性。方法 244例初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胃黏膜组织,检测组织标本中幽门螺旋杆菌gyrA基因上喹诺酮耐药相关的Asn87(N87K)、Asp91(D91G/Y/N)突变位点和23s rRNA基因上克拉霉素耐药相关的A2142G、A2143G突变位点,以及人CYP2C19上与PPI代谢相关的等位基因2C19*2、2C19*3突变位点。根据检测结果喹诺酮和克拉霉素的敏感性分为敏感及耐药;PPI药物代谢活性分为强代谢型(EM)、中代谢型(IM)和弱代谢型(PM);结合检测结果给予幽门螺杆菌"个体化"四联根除治疗,并统计根除率。结果 244例中检出63例对抗生素耐药,耐药率25.80%(63/244),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耐药率耐药率2.86%(7/244)和20.49%(50/244),两者双重耐药率2.45%(6/244)。244例中检出CYP2C19代谢类型有242例(99.18%),其中EM、IM、PM、分别占40.08%(97/242)、58.26%(141/242)和1.65%(4/242)。242例检测结果阳性患者根据检测结果给予幽门螺杆菌个体化的"四联"治疗,240例完成治疗,初次根除率达到91.67%。EM、IM、PM的根除率分别为89.58%、92.86%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能够同时提供准确的CYP2C19代谢类型和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薛茸丹[7](2020)在《基于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络诊察取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经络辨证的临床依据。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0例,对照组41例。治疗过程中,有10例受试者脱落,治疗组2例因外出旅游时间超过2个月自动脱落,2例久居外地未归自动脱落;对照组4例因外出旅游连续4周未行治疗视为自动脱落,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现乙肝停止治疗,1例因工作变动无法坚持治疗要求退出试验,最终完成有效病例71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前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经络诊察,配合使用81道经络能量测定仪对患者十二经的经络虚、实、寒、热状态进行测定,试验组结合经络诊察及经络检测结果辨经选穴,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辨证分型取穴原则选穴,两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PRO量表积分、胃镜、病理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并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两组的中医症状和PRO量表积分进行随访比较。结果:治疗前将两组之间一般资料、主观及客观观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治疗前12条经络异常反应点最多的五条经络依次为: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治疗结束后,两组数据在临床症状、PRO量表和胃镜疗效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据在症状疗效、病理组织学积分及疗效方面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两组数据在临床症状和PRO量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络诊察取穴法与常规中医辨证分型取穴法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胃镜疗效与胃粘膜病变状态。2.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在改善病理疗效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病变方面优于常规中医辨证分型取穴法。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变经络不仅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异常也很常见。
陈世雄,张杨,唐元诗,雷江军,胡海,马柱,檀朝新[8](2020)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六位一体”技术开发模式》文中提出为了应对激烈、充分的市场竞争,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养和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养和公司")以技术开发为主线,紧贴市场需求,从发展规划、平台建设、研发体系、过程管理、人才培养和全面保障六个方面入手,实施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六位一体"技术开发管理。通过"六位一体"技术开发管理,养和公司的经济效益增长显着,从2008年到2018年,公司的销售额从最初的2871万元增至22448万元,平均增长率近21%,利润从最初的927万元增至9783万元,平均增长率近24%,纳税金额也从最初的580万元增至3984万元,平均增长率近19%,11年间累计纳税19537万元,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周银斌,兰春慧,王涛,陈东风[9](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文献(2014—2018年)的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p)是多种胃疾病的致病因子之一,其根除治疗一直是本领域学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目的:对近5年全球Hp治疗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本领域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Web of Science平台的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以"主题词(TS)=(Helicobacter pylori) and (treatment or therapy)"检索式检索2014—2018年发表的论着类文献,应用CiteSpace5. 4. R4 (64-bit)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等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2 489篇文献; Kim JH、Suzuki H、Malfertheiner P等作者发文数量最多;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等为发文最多的机构;近5年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ion、eradication、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等;共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共识和指南类文献,构成了本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发展趋势; Hp治疗领域知识结构及其演化体现了本领域过去研究热点的演化。结论:CiteSpace计量分析显示,Hp的抗菌药物耐药问题和根除方案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张丽娟[10](2019)在《糖尿病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糖尿病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关系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检索和荟萃分析,以建立糖尿病与HP根除率之间相关性的综合评估。研究方法:通过对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筛选截止至2018年5月发表的关于糖尿病与Hp根除率的相关性文献。2名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了独立筛选并评估了文献的质量。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符合条件的文献和数据。使用用Stata12.0和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结果:这项荟萃分析包括15项研究。观察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非糖尿病组)Hp根除率[RR=0.77,95%CI(0.71-0.8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Hp根除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亚组统计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Hp根除率在治疗时间10天亚组[RR=0.79,95%CI(0.72-0.87),P<0.00001]、14天亚组[RR=0.73,95%CI(0.62-0.87),P=0.0003]、三联治疗亚组[RR=0.75,95%CI(0.66-0.85),P<0.0001]、四联治疗亚组[RR=0.79,95%CI(0.72-0.87),P<0.00001]及不伴GP亚组[RR=0.80,95%CI(0.66-0.96),P=0.02]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7天亚组[RR=0.82,95%CI(0.62-1.08),P=0.17]和伴GP亚组[RR=0.74,95%CI(0.53-1.03),P=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明显下降,糖尿病可能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下降的一个危险因素。2.对于糖尿病患者抗Hp治疗时,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测定抗生素耐药性、控制血糖水平可提高Hp根除率。
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任顺平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内容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历收集 |
2.2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症状统计 |
3.3 证型统计 |
3.4 总体药物规律 |
3.5 总体组方规律 |
3.6 各证型用药规律 |
4 讨论与分析 |
4.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4.2 任顺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总结 |
4.3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胃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1.2 "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着胃癌的防控 |
1.3 幽门螺杆菌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病因 |
1.4 ERM家族蛋白或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中发挥作用 |
1.5 研究设计与意义 |
第2章 H.pylori与 Correa's Cascade的关系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筛选标准 |
2.2 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研究实施 |
2.2.3 研究变量 |
2.2.4 相关标准(定义、操作规范、诊断标准、数据测量及分类依据) |
2.2.5 研究偏倚 |
2.2.6 样本量估计 |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胃镜活检概况 |
2.3.2 受检者病理信息概况 |
2.3.3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 |
2.3.4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与年龄的关系 |
2.3.5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级联与序列的科学性 |
2.3.6 H.pylori感染状态 |
2.3.7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关系 |
2.3.8 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关系 |
2.3.9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演变关系 |
2.4 讨论 |
第3章 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 |
3.1 材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材料来源 |
3.2 方法 |
3.2.1 数据获取 |
3.2.2 差异分析 |
3.2.3 预后分析 |
3.2.4 基因功能 |
3.2.5 免疫浸润分析 |
3.3 结果 |
3.3.1 ERM家族基因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
3.3.2 ERM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
3.3.3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分期中的表达 |
3.3.4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的表达 |
3.3.5 MSN与NF2 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3.6 MSN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3.3.7 MSN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
3.3.8 基于MSN表达的胃癌转录组GSEA分析 |
3.3.9 MSN相关免疫浸润概况 |
3.4 讨论 |
第4章 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
4.1 材料 |
4.1.1 模式菌株 |
4.1.2 实验细胞 |
4.1.3 蜡块组织 |
4.1.4 新鲜组织 |
4.1.5 主要试剂 |
4.1.6 主要仪器 |
4.1.7 溶液配制 |
4.2 方法 |
4.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计数及冻存 |
4.2.2 H.pylori的复苏、鉴定、传代及保存 |
4.2.3 H.pylori与各细胞系共培养 |
4.2.4 qRT-PCR实验检测各细胞系moesin mRNA表达 |
4.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和新鲜组织moesin蛋白的表达 |
4.2.6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 |
4.2.7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 |
4.3.1 不同细胞中moesin m RNA的表达 |
4.3.2 菌株刺激细胞的适宜浓度与时间 |
4.3.3 不同菌株刺激后胃上皮细胞moesin蛋白的表达 |
4.3.4 H.pylori及 CagA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moesin表达的调控 |
4.3.5 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
4.3.6 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
4.3.7 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胃黏膜癌前变化与胃癌预防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4)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多药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旋杆菌多药耐药性的特点及流行情况 |
2 幽门螺旋杆菌多药耐药性的相关因素的研究 |
3 治疗方案 |
4 未来方向 |
4.1 根除方案 |
4.2 辅助治疗方案 |
4.2.1 益生菌 |
4.2.2 幽门螺旋杆菌耐药的非侵入性分子检测 |
4.2.3 疫苗 |
5 总结 |
(5)明辨是非繁荣医学学术 思想碰撞助推医学发展——《医学争鸣》杂志刊发重要学术观点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首发整合医学论文备受广泛关注,理论教学临床研究开展如火如荼 |
1.1 HIM理念的提出 |
1.2 HIM基础理论研究深入 |
1.3 HIM教学实践方法可行 |
1.4 HIM临床应用扎实有效 |
1.5 HIM为医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
2刊发假说设想论文开阔全新思路,借势发力集智攻关产生重要成果 |
2.1 繁殖力与寿命的关系探讨引发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 |
2.2 癌变机制假说为癌症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
2.3 医学设想为医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3发表争鸣探究论文引发思想碰撞,明辨医学是非带来学术繁荣进步 |
3.1 在争鸣和商榷中推动血液循环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
3.2 在辩论和碰撞中逐步形成中西医整合发展思路 |
3.3 在探讨和交流中达成H.pylori防治共识 |
4结语 |
(6)基于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指导幽门螺杆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Hp耐药性及CYP2C19基因型多态性检测 |
1.2.2 Hp个体化治疗方案 |
1.2.3 根除成功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抗生素耐药检测结果 |
2.3 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果 |
2.3 各代谢型Hp根除率比较 |
3 讨论 |
(7)基于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名起源 |
2. 基本概念 |
3. 发病因素及病理机制 |
3.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 |
3.2 自身免疫性因素 |
3.3 十二指肠-胃及胆汁反流 |
3.4 年龄及胃黏膜营养因子 |
3.5 精神因素 |
4. 流行病学特点 |
5. 临床表现 |
5.1 临床症状 |
5.2 体征 |
6. 治疗 |
6.1 药物治疗 |
6.2 内镜下治疗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 病名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2.1 古代医家对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家对痞证病因病机的看法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4.1 中药治疗 |
4.2 针灸治疗 |
4.3 针药结合 |
4.4 中成药治疗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经络诊察技术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
1. 理论依据 |
1.1 《内经》中对经络诊察的论述 |
1.2 《难经》中对经络诊察的补充 |
2. 基本内容及操作方法 |
2.1 基本内容 |
2.2 具体操作方法及选经选穴 |
3. 临床应用 |
3.1 心脑血管疾病 |
3.2 呼吸系统疾病 |
3.3 消化系统疾病 |
3.4 妇科疾病 |
3.5 其他疾病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中医症状积分与疗效 |
3.4 胃肠病PRO量表积分 |
3.5 胃镜下粘膜积分与疗效 |
3.6 病理组织评分及疗效 |
3.7 患者经络诊察病变经络分布特点 |
4 不良结果反应及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分布及分析 |
1.2 年龄分布及分析 |
1.3 病程范围及分析 |
2 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
2.1 选择经络诊察取穴针法的依据 |
2.2 选穴依据及分析 |
3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
3.1 主观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
3.2 客观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
4 研究结果讨论 |
4.1 症状和PRO量表评分讨论 |
4.2 胃镜和病理评分讨论 |
4.3 疗效讨论 |
4.4 经络诊察结果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本临床研究存在的不足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中医症状评分表 |
附录2: 胃肠病PRO量表积分 |
个人简介 |
(8)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六位一体”技术开发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果实施背景 |
(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 |
(二)响应国家政策和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 |
(三)应对日趋激烈的多种检测方法市场竞争的需要 |
(四)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
1. 产品种类单一,市场份额不理想 |
2. 研发实力偏弱,核心竞争力不足 |
3. 创新动力不足,产品更新速度慢 |
二、成果内涵和主要做法 |
(一)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制定技术开发规划 |
1. 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 |
2. 聚焦核心业务,制定技术发展规划 |
(二)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技术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 |
1. 打造技术研发平台,明确平台定位和功能 |
2. 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和完善合作机制 |
(三)紧贴市场需求,构建技术与市场联动研发体系 |
1. 紧贴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
2. 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信息收集和共享平台 |
3. 转变产品开发模式,用产品引领市场 |
(四)引进“微创新”模式,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和功能 |
1. 引进“微创新”模式,推进工艺改进常态化 |
2. 以产品模块化为基础,推进产品类型系列化 |
(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
1. 制定人才强企战略,支撑企业长远发展 |
2. 建立“胜任力”模型,助力人才快速成长 |
3. 完善人才晋升机制,释放人才创造活力 |
(六)落实全面保障机制,助力技术开发顺利实施 |
1. 持续研发投入,为技术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
2. 完善激励机制,为技术开发提供动力 |
3. 完善管理制度,为技术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
4.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技术开发成果 |
三、成果管理实施效果 |
(一)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产品功能不断提升 |
(二)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创造多个行业第一 |
(三)平台运作日趋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
(四)企业经济效益显着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 |
(五)赢得了医生和患者普遍认同,企业形象显着提升 |
(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荣获多项表彰 |
(9)基于CiteSpace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文献(2014—2018年)的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结果 |
一、论文作者分析 |
二、发文机构分析 |
三、关键词分析 |
四、被引文献分析 |
1. Hp治疗领域基础知识: |
2. Hp治疗领域知识结构及其演化: |
讨论 |
(10)糖尿病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幽门螺杆菌流行及根除现状 |
1.2 糖尿病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文献筛选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数据提取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纳入研究流程 |
3.2 纳入研究特点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各项研究合并统计分析 |
3.3.2 亚组统计分析 |
3.4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 |
第4章 讨论 |
4.1 结果讨论 |
4.1.1 糖尿病与Hp根除率的相关性 |
4.1.2 Hp治疗方案对糖尿病Hp根除率的影响 |
4.1.3 糖尿病胃轻瘫对Hp根除率的影响 |
4.1.4 血糖水平对Hp根除率的影响 |
4.2 与既往meta分析的对比 |
4.3 Meta分析的局限性 |
4.4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
参考文献 |
四、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个体化精准根治的研究进展[J]. 姜鑫,高雪峰,佘强,丁岩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01)
-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任顺平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D]. 王忻彤.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D]. 宋聪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4]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多药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薛宇,朱艳丽,张晨晨,高家福,谭雨薇. 广东化工, 2021(07)
- [5]明辨是非繁荣医学学术 思想碰撞助推医学发展——《医学争鸣》杂志刊发重要学术观点评述[J]. 袁天峰,吴涛,刘佳倩,崔悦,黄良田. 医学争鸣, 2021(02)
- [6]基于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指导幽门螺杆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J]. 杨莉丽,邹傲,吴慧华,郭海,张芳婷,邹兵,王俊萍.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03)
- [7]基于经络诊察取穴法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研究[D]. 薛茸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六位一体”技术开发模式[J]. 陈世雄,张杨,唐元诗,雷江军,胡海,马柱,檀朝新. 创新世界周刊, 2020(02)
- [9]基于CiteSpace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文献(2014—2018年)的可视化研究[J]. 周银斌,兰春慧,王涛,陈东风. 胃肠病学, 2019(09)
- [10]糖尿病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相关性的meta分析[D]. 张丽娟.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胃癌论文; 胃粘膜论文; 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及治疗论文; 幽门螺杆菌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