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双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内镜下双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一、内镜下双重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杜明哲[1](2020)在《内镜活检标本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探讨》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食管癌是全球八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2012年及2018年发表的全球癌症状况数据显示,食管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发病率居全球第7位,死亡率居全球第6位。食管癌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布,其高发地区主要分布于亚洲及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脉附近,如河南、河北、安徽等,其中河南林县多年来一直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食管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腺癌(adenocarcinoma,AC)、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等,在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食管癌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两部分,且临床诊断均需病理诊断证实。临床诊断需借助内镜检查,包括普通白光内镜(whitelight endoscopy,WLE)、色素内镜、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等;影像学检查,如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检查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其中内镜检查是连接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桥梁。内镜下的活检病理诊断是食管癌诊断的“金标准”,对临床诊疗起着直接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内镜活检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并不理想,存在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其原因有待探究。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本身就存在一定难度,但同时又对后续的诊疗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提高内镜活检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本研究对部分ESCC病例的病理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近年来活检诊断ESCC的准确性,分析可能与低诊或漏诊相关的因素及有助于诊断浸润性癌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同时结合影像学及内镜特征,探寻提高活检标本诊断ESCC的准确性的方法。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9年5月期间经传统手术/ESD切除并进行术前活检的ESCC病例共901例,调取其术前最后一次活检与术后(传统手术/ESD)HE切片,由两名病理医师分别诊断,对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分析,筛选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的病例,纳入不一致组,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的病例为一致组。进一步观察比较活检与术后切片,探寻导致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因素,以及可能提示浸润性癌的组织形态学表现。同时查询内镜和影像学报告,探讨对病理诊断的辅助作用。2.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数值(n)或百分比(%)表示,资料之间的比较运用x2检验,对于理论数T<1或n<40的数据,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处理,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01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其中术前活检标本诊断鳞状细胞癌785例,诊断一致率为87.1%(785/901),116例活检标本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不一致率为12.9%(116/901)。在活检与术后诊断不一致的病例中,有12.2%(110/901)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包括鳞状上皮“原位癌”),0.5%(4/901)诊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0.1%(1/901)诊断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0.1%(1/901)诊断黏膜慢性炎。2.在116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有87.9%(102/116)的病例与内镜取材相关,其余12.1%(14/116)的病例主要与病理低诊/漏诊相关。在这102例与内镜取材相关的病例中,有85.3%(87/102)存在活检取材较表浅问题,有69.6%(71/102)的活检取材定位不准确,另外,结合术后病理,116例活检与术后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有64例(55.2%)癌浸润表浅,为早期食管癌。而在785例活检与术后结果一致的病例中,有15.3%(120/785)的病例存在内镜取材问题,均为活检取材表浅,有10.2%(80/785)的病例癌浸润表浅。经统计学分析,活检取材表浅、活检取材定位不准确和癌浸润表浅是导致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因素(P<0.05)。3.在116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有19.0%(23/116)的活检标本存在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有26.7%(31/116)存在“原位癌”样结构。在785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的病例中,有29.4%(231/785)存在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有61.5%(483、785)存在“原位癌”样结构。经统计学分析,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鳞状上皮“原位癌”样结构等形态学表现提示可能存在浸润性癌(P<0.05)。4.901例患者的WLE最多表现为食管肿物或溃疡(54.3%,489/901);碘染色均表现为病灶处浅染或不染(100%,114/114);超声内镜最多表现为食管壁异常回声(40.5%。68/168)。785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的病例全部进行了 WLE检查,最多表现为食管肿物或溃疡(61.5%,483/785);有107例行碘染色,均表现为病灶处浅染或不染;有132例行超声内镜检查,最多表现为食管壁异常回声(44.7%,59/132)。116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早期食管癌占了 55.2%(64/116),早期食管癌与进展期食管癌的WLE和超声内镜表现存在差异(P<0.05)。116例全部进行了 WLE检查,其中63例(63/116)表现为食管黏膜隆起或结节,且33.3%(21/63)的病例为早期食管癌;41例(41/116)表现为食管黏膜粗糙或糜烂,且85.4%(35/41)为早期食管癌;6例(6/116)表现为食管肿物或溃疡,其中2例(2/6)为早期食管癌;5例表现为食管黏膜色泽改变,均为早期食管癌。116例中,另外有34例行碘染色,均表现为病灶处浅染或不染。有36例行超声内镜检查,25.0%的病例(9/36)表现为食管壁异常回声,38.9%的病例(14/36)存在食管壁层次紊乱,36.1%的病例(13/36)表现为食管黏膜层增厚。由此可见,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表现呈现多样性,且在WLE下典型的肿物/溃疡性表现较少见,这些内镜的表现对早期癌的存在均有提示作用,可对病理医生的诊断提供帮助。5.901 例 ESCC 的 CT(74.5%,596/800)和 MRI(100%,2/2)最多表现为食管占位性病变,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最多表现为充盈缺损或龛影(70.9%,359/506)。在785例活检与术后结果一致的病例中,有702例行CT检查,最多(80.2%,563/702)表现为食管占位性病变;有443例行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最多表现为充盈缺损或龛影(73.8%,327/443);有2例行MRI检查,均表现为食管占位性病变。116例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中,早期食管癌占了 55.2%(64/116),且早期食管癌与进展期食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P<0.05)。116例中有98例进行了 CT检查,有63例(63/98)表现为食管管壁增厚或并强化,63例中有49例(77.8%,49/63)为早期食管癌;33例(33/98)表现为食管占位性病变,其中2例(2/33)为早期食管癌;2例(2/98)表现为食管管腔狭窄,其中1例为早期食管癌。63例进行了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有32例(32/63)表现为充盈缺损或龛影,包括10例(10/32)早期食管癌;24例(24/63)表现为食管管壁僵硬或不规则,16例为早期食管癌,占66.7%(16/24);6例(9.5%,6/63)表现为食管黏膜紊乱,均为早期食管癌;1例(1.6%,1/63)表现为食管管腔狭窄,亦为早期食管癌病例。由此可见,早期食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性,而占位性表现不典型,这些影像学的表现或许对活检病理诊断具有提示性。结论1.活检取材表浅、活检取材定位不准确、癌浸润表浅等因素是造成内镜活检与术后诊断不一致的常见及主要原因。当发现活检取材问题时,病理医师应及时与临床沟通,避免低诊/漏诊。2.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和“原位癌”样结构等形态学表现对浸润癌的存在具有提示作用。当观察到上述结构时,应谨慎诊断,必要时结合内镜及影像学表现,避免低诊/漏诊。

郑庆祝[2](2019)在《血清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食管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第六大原因。在中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率在全球最高。目前ESCC的五年生存率低,主要是因为ESCC患者早期多无特异临床症状。食管内镜及病理活检等诊断方法存在局限性且对早期ESCC的诊断率仍然较低。传统肿瘤相关抗原类(Tumor-associated antigens,TAAs)血清学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敏感性或低特异性等问题。与ESCC相关的自身抗体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从ESCC发展到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3-5年间,就可在血清中检测出肿瘤相关自身抗体。因此,肿瘤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有望为ESCC早期诊断带来新的突破点。目的本项目组前期采用高通量蛋白芯片(HuProt v3.0,含20240种蛋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高通量生物学中心提供)技术,经一系列筛选、验证步骤,共发现8种IgG型血清自身抗体标志物抗TP53、ETHE1、CTAG1A、C1QTNF1、TEX264、CLDN2、NSG1、HRAS抗体对早期肺癌(Lung cancer,LC)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有趣的是,在一项小样本队列研究中,本项目组发现8种已知的自身抗体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在早期ESCC组和晚期ESCC组中的阳性率及水平均明显高于食管良性病变(Esophageal benign lesions,EBL)组或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组(P<0.01)。鉴于自身抗体在肿瘤早期诊断的明显优势,是否上述4种自身抗体联合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对ESCC具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值得探讨。方法1.构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小样本队列8种IgG型自身抗体标志物抗TP53、ETHE1、CTAG1A、C1QTNF1、TEX264、CLDN2、NSG1、HRAS抗体对ESCC早期诊断的价值。小样本队列包括50例早期ESCC患者、50例晚期ESCC患者、50例EBL患者与50例HC。2.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早期ESCC血清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的ELISA检测结果。3.构建ELISA法检测及验证569例大样本血清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对ESCC早期诊断的价值,开展的研究队列包括409例的训练集与160例具独立匹配性的验证集。训练集由129例早期(0/Ⅰ/Ⅱ)ESCC患者,130例EBL患者和150例HC组成,验证集由50例早期(0/Ⅰ/Ⅱ)ESCC患者,50例EBL患者和60例HC组成。4.采用构建的Luminex xMAP多重检测方法检测160例具独立匹配性验证集样本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P53、HRAS、CTAG1A及NSG1蛋白在早期ESCC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6.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训练集血清4种ESCC抗原类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CA19-9及SCCAg的水平。分析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ESCC早期诊断的价值。7.比较训练集4种自身抗体组合模式与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模式对ESCC早期诊断性能上的差异;分析并建立4种自身抗体组合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模式,以进一步提高对ESCC早期诊断的性能。结果1.小样本队列ELISA检测结果显示,8种血清自身抗体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在早期ESCC组和晚期ESCC组的阳性率与水平均明显高于EBL组或HC组(P<0.01)。8种血清自身抗体中,抗ETHE1、C1QTNF1、TEX264及CLDN2的阳性率与水平在早期ESCC组、晚期ESCC组、EBL组或H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ELISA的检测结果相一致。3.在训练集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在早期ESCC中显示出比对照组更高的阳性率与水平(P<0.01),该队列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23、62.8%和88.9%。在验证集中,4种自身抗体在早期ESCC中显示出比对照组更高的阳性率与水平(P<0.01),该队列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0%和90.0%。4.发现验证集4种自身抗体的测定结果在ELISA和Luminex两种方法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Luminex xMAP多重检测方法检测验证集血清样本4种自身抗体组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0%和90.9%。同时,通过ELISA和Luminex两种方法检测验证集4种自身抗体,其组合检测阳性结果的吻合度高达73.0%。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P53、HRAS、CTAG1A及NSG1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ELISA测定结果为阳性(+)的早期ESCC患者的癌组织中4种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P<0.01);ELISA测定结果为阴性(-)的早期ESCC患者的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4种蛋白均呈现出较高的弱阳性表达率。6.在训练集中,早期ESCC组CEA(P<0.05)与CYFRA21-1、CA19-9、SCCAg(P<0.01)的阳性率及水平均高于EBL组或HC组;EBL组与HC组之间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及水平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个指标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均不高,早期诊断的价值有限(AUC均≤0.646)。7.在训练集中,4种自身抗体组合模式与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模式对早期ESCC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88.9%、90.4%。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对早期ESCC患者诊断的AUC和敏感性分别为0.823和62.8%,明显高于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的AUC(0.687)和敏感性(39.5%)(P<0.01)。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的敏感性在EBL组和HC组间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的敏感性在EBL组和HC组间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8.在训练集中,4种自身抗体组合与CYFRA21-1、CA19-9、SCCAg组合的联合检测对ESCC早期患者的诊断性能最高,可将AUC提高至0.842。结论1.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对ESCC具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性能,其中以抗CTAG1A抗体对ESCC的早期诊断性能最高。4种自身抗体的组合检测有助于提高ESCC的早期诊断性能。2.CEA、CYFRA21-1、CA19-9及SCCAg对ESCC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其中以CYFRA21-1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阳性率最高;以SCCAg对ESCC早期患者的AUC最高。然而,单个指标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阳性率均不高,早期诊断的价值有限。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可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提高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性能。3.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对ESCC早期患者的诊断性能明显高于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建立4种自身抗体组合模式与CYFRA21-1、CA19-9、SCCAg组合的联合检测模式可显着提高对ESCC早期患者的诊断性能。

王许平[3](2019)在《基于复制选择性溶肿瘤腺病毒的食管癌早期诊断方法》文中认为背景我国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高发的国家之一,2012年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而治疗后总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30%。早期的病变如黏膜内癌和黏膜下浅层癌往往可行内镜下微创治疗,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同时能降低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术后恢复快,5年生存率显着提高,在95%以上。因此,探索有效的食管癌早期诊断方法意义重大。上世纪五十年代,食管拉网细胞学的诊断方法使食管癌早期诊断得以实现,将通过拉网装置收集到的脱落细胞进行涂片或置于细胞学检查溶液中,进行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病理性改变。早期的研究发现,对于存在临床症状的可疑食管癌患者,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食管癌诊断的阳性率可达80%90%,这种方法也为早期食管癌诊断提供了条件,但脱落细胞学检查存在假阳性,假阴性及可疑阳性等问题,虽然历年来几经改进但仍存在特异性差等诸多问题,需要寻找特异性更强的针对食管脱落细胞的诊断方法。腺病毒具有多种优势,如宿主范围广,感染效率高,不整合至宿主染色体上,可感染增殖期与非增殖期的细胞等。腺病毒有多个亚型,其中11型腺病毒(Ad11)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CD46结合而进入宿主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而CD46受体在多种肿瘤细胞上表达异常增加,使得Ad11更易于与肿瘤细胞结合。基于此利用同源重组产生的重组病毒即复制选择性溶肿瘤腺病毒Ad11-5ETel-GFP,它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CD46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特异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在荧光显微镜下易于识别,可用于检测肿瘤细胞。该病毒对肿瘤细胞非常敏感,能够感染大多数肿瘤细胞,而在正常细胞中不复制或者复制非常低,利用该载体或许可特异、敏感、经济的检测肿瘤细胞。目的目前食管癌仍缺乏适宜于大规模筛查的快速、简便的早期诊断方法,新型复制选择性溶肿瘤腺病毒Ad11-5ETel-GFP,能够特异性的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表达GFP,易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我们检测该病毒对食管癌细胞的感染能力,并探索最佳感染条件,将其应用到收集的可疑食管病变患者的食管脱落细胞中,探究其对食管癌的检测能力与价值,以期寻找简便、快速、有效的食管癌早期检测方法。方法首先收集食管癌患者术后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病理切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CD46的表达情况。然后用复制选择性溶肿瘤腺病毒Ad11-5ETel-GFP分别感染食管癌细胞系KYSE-70、KYSE-140、KYSE-510、KYSE-520,通过不同的时间点观察不同量的病毒对食管癌细胞的感染情况,检测食管癌细胞中GFP的表达,以确认Ad11-5ETel-GFP对食管癌细胞的感染能力并优化实验条件。通过以上结果以证明我们所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识别并检测食管癌细胞。最后我们将它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收集临床因怀疑食管病变需取组织活检的患者的食管刷片标本,将所获得的脱落细胞用病毒感染并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适宜的时间后,收取细胞并进行固定、涂片、DAPI染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GFP阳性细胞数,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对其检测能力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比较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CD46的表达,结果提示食管癌组织中CD46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复制选择性溶肿瘤腺病毒Ad11-5ETel-GFP能够感染食管癌细胞系KYSE-70、KYSE-140、KYSE-510、KYSE-520并表达GFP,在一定范围内GFP的表达与感染的时间及病毒量呈正相关,当应用病毒量超过2 pfu/cell,感染时间在2448h内,检出率均可达90%以上,确定最佳感染条件为2 pfu/cell,2448h。3、收集可疑食管病变患者食管刷片标本共58例,其中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47例,食管炎患者11例,Ad11-5ETel-GFP感染后,食管癌患者中GFP表达阳性38例,阴性9例,食管炎患者中阳性2例,阴性9例,食管癌检出率为80.6%。结论1、食管癌组织中CD46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复制选择性溶肿瘤腺病毒Ad11-5ETel-GFP能够感染食管癌细胞系KYSE-70、KYSE-140、KYSE-510、KYSE-520并表达GFP,并确定最佳感染条件为2 pfu/cell,2448h。3、复制选择性溶肿瘤腺病毒Ad11-5ETel-GFP对临床收集的食管癌患者食管脱落细胞中肿瘤的检出率为80.6%,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代剑华[4](2018)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新分型和拉曼光谱实时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及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PCL)可选择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由于粘膜内癌、粘膜下癌的脉管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及预后不同,正确的诊断、准确地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才能合理、客观地指导治疗。目前内镜加病理活检是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金标准。但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在白光内镜下形态较正常组织差异性小,可表现为粘膜发红、粗糙、白斑、糜烂或浅溃疡等,多以平坦凹陷或表浅平坦型为主,很容易被内镜医师忽略漏诊。另外,活组织病理诊断也有自身的局限性。1)客观因素:病变形态复杂,如异病同形的相似性、同病异形的异型性、病变演变的阶段性改变等,可造成病理诊断的不确定性。2)主观因素:标本不完整、制片质量不佳、病理医师理论知识程度不一等均可影响最终的病理诊断。拉曼光谱是物质分子键与光子发生作用时,形成的散射光谱。各种物质的拉曼光谱都具有特异性。因而,拉曼光谱可以从分子水平鉴别不同物质的结构。在生物领域,如果生物组织发生质或量的改变,可以通过分析其拉曼光谱特征来获得这些分子结构和构成比例的变化,从而鉴别不同的病变。同时,拉曼光谱在测试生物样品时,具有对样品要求低、无损伤、速度快等优势,已广泛地被应用于疾病诊断领域研究。本课题在我们团队已提出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新分型--PENG分型”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其在诊断和判断浸润深度方面的临床价值,以期望可以临床推广。其次,通过拉曼光谱法探讨一种新型的食管癌快速诊断方法;同时与内镜系统相结合,探讨拉曼光谱在食管癌实时诊断中的应用前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新分型研究目的:评价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新分型(PENG分型)在临床诊断和浸润深度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11-2017.10间在本院就诊的可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例进行白光内镜新分型(PENG分型),判断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并与现通用的白光内镜分型(巴黎分型)、放大电子染色内镜(INOUE分型)、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评价PENG分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内镜新分型(PENG分型)诊断食管癌前病变、m、sm1癌和sm2及以下癌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在诊断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与放大电子染色内镜下的INOUE分型相似,但使用设备更简单、方便;较巴黎分型预测病变浸润深度更准确、可靠。结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新分型(PENG分型)在白光内镜下可以帮助内镜医生对食管可疑病变的识别,提高检出率;可以帮助内镜医生客观、准确地判断病变浸润深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值得临床推广。第二部分食管癌快速拉曼光谱特点目的:通过体外快速拉曼光谱检测食管癌活检标本,分析其特征性拉曼谱峰,探讨一种新的客观快速诊断食管癌的方法。方法:通过应用高性能光纤的拉曼光谱传感系统,快速检测、采集食管癌组织标本的拉曼光谱。经过去基底、滤波平滑等处理,以获得能区别食管癌和正常组织的拉曼光谱谱图。结果:食管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拉曼光谱存在明显的差异。癌组织光谱在1100-1400cm-1范围内具有更宽的峰谱半高宽(Half-height width,HHW);1500cm-1到1600cm-1范围内癌组织的光谱积分能量高于正常组织的光谱积分能量。在1200-1400cm-1范围内,每种癌谱的半高宽几乎是正常组织的两倍;1600-1700cm-1和1500-1600cm-1之间的光谱积分能量的比率,癌组织标本的比值约为1,正常组织样品的比值约为2。结论:我们搭建的高性能光纤的拉曼光谱传感系统和设计的信号处理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区分食管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第三部分食管癌与正常组织实时拉曼光谱诊断分析目的:通过拉曼光谱实时检测人体食管进展癌、早癌及正常组织,分析其特征性拉曼谱峰,探索一种新的实时诊断食管癌的方法。方法:我们将高性能光纤拉曼传感系统与内窥镜组合成活体检测系统。通过内镜的活检通道,将光纤插入到人体内的食管进展癌、早癌、正常组织,实时进行拉曼光谱检测。经过去基底、滤波平滑等处理,以得到能区别各组织的拉曼光谱。结果:我们获得各组织的拉曼光谱,能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但信噪比不高,拉曼信号的采集和数据处理仍需进一步优化。结论:高性能光纤拉曼传感系统与内窥镜组合成活体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物质拉曼光谱的方法,有望成为食管癌快速、实时检测的新方法。

刘春安,张新东,杨艳,马凯,白景芝,王祥阁,王静,柴同海[5](2009)在《碘染色联合p53、Survivin及端粒酶检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联合组织p53、Survivin及端粒酶检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本院因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且食管黏膜有可疑病变的门诊及住院患者300例进行卢戈碘液染色。对直径> mm的不染区或淡染区取活检送病理。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黏膜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及3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检测p53、Survivin及端粒酶表达情况。结果碘染色对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度及早期鳞状细胞癌检出率分别为16.3%、9.7%、3.7%和4.3%。不典型增生及早癌组织中p53蛋白、Survivin及端粒酶表达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碘不染色与p53、Survivin及端粒酶阳性表达相关性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碘染色联合p53、Survivin及端粒酶检测对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达100%、92.3%和91.8%。结论碘染色联合p53、Survivin及端粒酶检测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蒋庆锋[6](2007)在《食管癌拉曼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是世界上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河南省林州市是食管癌集中高发区。总的5年生存率尚不足10%,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现已公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食管癌5年生存率的主要措施,早期癌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现在癌症的诊断主要是以肿瘤组织切片的细胞学鉴定为依据,而此操作过程繁琐,且常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操作简便、实用、准确率高和费用低的诊断方法。细胞癌变总是从构成它们的分子开始的,在细胞恶变的过程中,这些分子的结构,构象和数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早期的变化并不引起临床症状和医学影象学的变化,而激光拉曼光谱却能反映这些变化,因此激光拉曼光谱有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以及癌变机制研究的重要手段。光谱诊断有可能影响这个世纪的病理学诊断方法。一些研究者陆续在DNA和癌症方面,如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皮肤、胃肠癌、甲状腺癌、肺和血清等进行了大量拉曼光谱研究,这些均表明拉曼光谱能在分子水平揭示正常组织与癌组织间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研究每一种不同组织的拉曼光谱特征,进而研发一种能够反映组织内在显微状态的诊断特征。目前,拉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和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也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食管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拉曼光谱的差异,为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临床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进一步论证拉曼光谱技术可能成为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材料与方法组织样品均取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的新鲜食管癌组织(肿瘤中心部位)和正常组织(距肿瘤边缘>5cm部位),共64例,男性34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6岁(42岁至78岁),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手术前未经任何抗肿瘤治疗,采样时间2006年2月至7月。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切片、HE染色,并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阅片证实,包括鳞癌57例,腺癌7例。按食管癌组织与正常组织进行分类,分别对这两类组织进行激光拉曼光谱测定,每类各64例样品。组织样品从手术室取得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去血渍及坏死组织,置入标本袋,再将其放入15-20℃冰箱内。在2小时内采用单面刀切片,组织厚度为0.5-1.0cm,而后将其置与同一型号的载玻片上,把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用30倍的目镜观察切片,使焦点聚集到病理切片进行光谱扫描,得出食管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激光拉曼光谱,重复采集光谱。再运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和图谱处理,同时将组织行常规固定、HE染色进行病理证实。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同类组织样本激光拉曼光谱绝大多数具有较好的重现性,拉曼光谱特征基本相似,而不同类型组织样本的激光拉曼光谱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在64例食管癌组织的拉曼光谱中,其中52例食管癌组织的激光拉曼光谱均具有2个明显的特征峰,并且特征峰峰位对应于的波数也在1661.9cm-1和2936.7cm-1附近,谱线有弯曲起伏(见图a),其中9例癌组织只在波数为2936.7cm-1附近具有特征峰,另外还有3例癌组织没有特征峰;而正常食管组织的激光拉曼光谱在该范围内只是一个平滑的曲线,没有明显可分辨的特征峰,谱线也有很明显的弯曲起伏(见图b),且这两谱线的弯曲起伏有着一致性。结论食管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激光拉曼光谱有着显着差异,体现了癌组织和正常组织在分子水平上的组成和结构的不同,说明癌组织和正常组织在分子水平上有明显差异,这向我们展示了激光拉曼光谱技术被应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有着广阔的前景。从分子水平上探讨食管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激光拉曼,这对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癌变机制、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辉,阎天生,张晓娜[7](2006)在《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强[8](2005)在《染色内镜联合端粒酶及DNA倍体检测对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染色内镜联合端粒酶及DNA倍体检测能否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为真正做到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寻找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方法 采用卢戈氏液-美蓝双重染色法分别对47例进展期食管癌癌旁组织黏膜及1136例电子胃镜直视下食管癌高危人群食管黏膜染色,对发现的病灶取组织标本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倍体分析、采用TRAP-PCR-PAGE定性法和TRAP-PCR-ELISA定量法检测端粒酶。结果 ①1136例食管癌高危人群经电子胃镜常规检查发现病灶123例共128处,发现率为11.26%(128/1136),染色后病灶的范围更清楚,并且有新病灶发现,新发现病灶30处,123例病人经病理诊断:食管炎64例,单纯性增生2例,轻(Ⅰ)、中(Ⅱ)、重度(Ⅲ)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例(6处)、17例(20处,有10处染色后发现的)、12例(21处,有7处染色后发现的)、鳞状细胞癌22例(37处,有13处染色后发现的);1136例食管癌高危人群经电子胃镜常规检查未发现的病例而经电子胃镜直视下食管黏膜染色后又新发现病例74例共82处,74例病人经病理诊断:食管炎43例,单纯性增生4例,轻(Ⅰ)、中(Ⅱ)、重度(Ⅲ)不典型增生分别为5例(7处)、8例(10处)、6例(9处),鳞状细胞癌8例(10处)。新发现灶率为9.85%(112/1136),内镜下染色能够明显提高食管病灶的发现率,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的发现率由染色前的2.99%(34/1136)提高到4.23%(48/1136)。②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端粒酶阳性率(80.82%、95.74%)明显高于食管炎、单纯性增生的阳性率(1.86%、0%),二者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Ⅰ、Ⅱ、Ⅲ)加重端粒酶阳性率(46.15%、83.33%、93.33%)逐渐增加。端粒酶区别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与食管炎、单纯性增生的敏感度为81.11%(73/90)、特异度为98.23%(111/113)。端粒酶区别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与食管炎、单纯性增生的敏感度为95.83%(46/48)、特异度为98.23%(111/113)。③DNA倍体区别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与食管

朱萱,张双红,张焜和,陈江,喻国花,何怀纯[9](2004)在《内镜下双重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提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日前主要依靠内镜检查,但其活检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内镜下食管黏膜染色不仅可以确切地获得病变形态学的剡断,并且有利于正确选择活检部位。研究表明,端粒酶的激活参与了细胞永生化和癌变的过程。Kim等为检测端粒酶活性提供了一种灵敏度很高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但内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时的部位选

张双红[10](2004)在《GST-π和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GST-π和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72例患者先行内镜下美蓝-卢戈液双重染色,在染色后的粘膜两种颜色之间区、蓝色区以及棕褐色区分别活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GST-π和端粒酶活性。结果: 1、内镜下美蓝-卢戈液双重染色 在72例患者中,64例染色后出现两种颜色之间区,病理示正常粘膜4例,单纯增生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1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5例,原位癌1例,鳞状细胞癌8例;72例染色后出现蓝色区,病理示单纯增生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6例,鳞状细胞癌43例,腺癌3例;72例染色后出现棕褐色区,病理示正常粘膜49例,单纯增生13例,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经双向有序分类资料关联性检验分析表明:染色后食管粘膜不同着色与食管组织学类型有关联性(P<0.005)。2、GST-π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在正常粘膜、单纯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组织中GST-π阳性率分别为5.7%,9.5%,35.3%,57.1%,75.6%,100%,82.4%及100%。不典型增生、癌组织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05);单纯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P>0.9)。轻度、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1);轻度、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之间比较,三者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25)。3、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在正常粘膜、单纯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3.8%,4.8%,11.8%,33.3%,78.0%,<WP=4>100%,88.2%及100%。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5);单纯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P=0.998)。轻度不典型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P=0.246);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正常粘膜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5);重度与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5),轻度与中度不典型增生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P>0.1)。4、GST-π和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在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两者之间均有关联性,且关系密切(φ=0.4831,P<0.005;φ=0.3031,P<0.025),在正常粘膜和单纯增生组织中,GST-π与端粒酶阳性表达无关联性(P>0.05)。结论: 1、内镜下美蓝-卢戈液双重染色有助于区分癌变及周围浸润病变组织,对选择活检部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2、GST-π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并且其阳性率随不典型增生程度增高而增高,表明GST-π与食管癌发生有关,是食管粘膜癌变的早期事件。3、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并且其阳性率随不典型增生程度增高而增高,表明端粒酶与食管癌发生有关,是食管粘膜癌变的早期事件。4、GST-π和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有关联性,且关系密切,提示两者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可能存在相互诱导和协同作用。

二、内镜下双重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下双重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活检标本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血清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构建ELISA法,检测小样本血清队列8种IgG型自身抗体标志物对ESCC早期诊断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4种血清自身抗体标志物单独与组合检测对ESCC早期诊断的性能
    一、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早期ESCC血清自身抗体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二、构建ELISA法检测训练集及验证集4 种血清自身抗体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三、建立Luminex xMAP多重分析技术平台检测验证集4 种血清自身抗体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种蛋白在早期ESCC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常规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ESCC早期诊断的性能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四部分 4种自身抗体组合模式联合4种常规抗原类肿瘤标志物检测对ESCC早期诊断性能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复制选择性溶肿瘤腺病毒的食管癌早期诊断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新分型和拉曼光谱实时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新分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食管癌快速拉曼光谱特点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食管癌与正常组织实时拉曼光谱诊断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拉曼光谱用于生物体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食管癌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食管癌拉曼光谱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致谢

(7)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症状、筛查及细胞学检查
    1.1 重视早期症状, 追踪诊断, 反复检查
    1.2 对高危易感人群筛查
    1.3 细胞学检查
2 钡餐透视、钡餐造影、CT及MRI
    2.1 食管钡餐透视、X线钡餐造影检查
    2.2 食管CT及MRI CT及MRI检查对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帮助不大。
3 内镜检查
    3.1 色素内镜检查
    3.2 超声内镜检查
    3.3 荧光技术
4 肿瘤标记物检测及基因技术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作用

(8)染色内镜联合端粒酶及DNA倍体检测对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引言
四、正文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附图
    6、参考文献
五、综述
    1、正文
    2、参考文献

(10)GST-π和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材料与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参考文献
九、 致谢
十、 附图
十一、 综述

四、内镜下双重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活检标本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探讨[D]. 杜明哲. 郑州大学, 2020(02)
  • [2]血清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D]. 郑庆祝.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基于复制选择性溶肿瘤腺病毒的食管癌早期诊断方法[D]. 王许平. 郑州大学, 2019(07)
  • [4]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新分型和拉曼光谱实时诊断研究[D]. 代剑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5]碘染色联合p53、Survivin及端粒酶检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 刘春安,张新东,杨艳,马凯,白景芝,王祥阁,王静,柴同海. 中国医师杂志, 2009(04)
  • [6]食管癌拉曼光谱研究[D]. 蒋庆锋. 郑州大学, 2007(05)
  • [7]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J]. 李辉,阎天生,张晓娜. 河北医药, 2006(08)
  • [8]染色内镜联合端粒酶及DNA倍体检测对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D]. 王强. 武汉大学, 2005(05)
  • [9]内镜下双重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朱萱,张双红,张焜和,陈江,喻国花,何怀纯.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06)
  • [10]GST-π和端粒酶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D]. 张双红. 江西医学院, 2004(01)

标签:;  ;  ;  ;  ;  

内镜下双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