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天柱穴治疗腰痛1000例(论文文献综述)
梁智菲,周鸿飞[1](2022)在《腰背痛主穴天柱的理论依据与临床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腰背痛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症状,委中穴刺络放血是常用的改善腰背痛的方法。本文从《灵枢经》中引出天柱穴治疗腰背痛与委中穴的理论相似,临床疗效也是立竿见影,丝毫不亚于委中穴,在一些急性腰扭伤的病例中甚至可以起到一针止痛的效果。随着全息理论、一针疗法的提出,循经寻找压痛点的远端取穴加运动疗法开始受到各位针灸医生的推崇,"随针运动"的特色诊疗方法开始盛行。一针疗法真正做到了取穴精、疗效好、患者痛苦少、依从性增高,故如何选穴就成了针灸医生需要考虑及钻研的话题。然而,基于文献调查发现很少有作者及科研人员使用天柱穴治疗腰背疼痛,更无相关理论分析,故拟从经络循行及筋膜理论两方面进行分析。
马珊[2](2019)在《运用不同选穴原则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国际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平台,分析运用不同选穴原则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的临床效果及其疗效特点。方法:本研究遵循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原则,基于国际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平台,纳入98例临床血瘀型慢性腰痛患者,其中近部选穴针刺组55例,近远部结合选穴针刺组43例,研究周期根据其具体治疗情况拟定,根据其记录的治疗前、后NRS及OD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疗程及治疗前的NRS、ODI评分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组内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及OD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近部选穴和近远部结合选穴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在缓解疼痛和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方面均有显着疗效。3.两组组间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及ODI的评分差值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近部选穴与近远部结合选穴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在缓解疼痛和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方面疗效具有差异。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近部选穴组总有效人数为41例,总有效率为74.5%;近远部结合选穴组总有效人数为37例,总有效率为86.0%。说明近部选穴和近远部结合选穴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的临床有效率有差别,近远部结合选穴方式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要优于近部选穴,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部选穴和近远部结合选穴法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均有显着疗效,近远部结合选穴组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方面要优于近部选穴组,近远部结合选穴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的临床有效率有优于近部选穴的趋势。
林珍妮[3](2019)在《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腓肠肌痉挛是指腓肠肌突发性肌肉强烈收缩,肢体筋脉牵掣、痛如扭转,疼痛剧烈,常在受寒刺激、运动后、睡眠时,尤其是寒冷的夜间发生,患者常因痉挛所致的巨大疼痛而从睡梦中惊醒,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中遇到更多问题,而且剧烈肌肉疼痛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往往会导致患者在数天内因小腿疼痛而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支沟穴与针刺承山穴对治疗腓肠肌痉挛的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下病上取与局部选穴对痛症的临床疗效,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本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支沟组和承山组,支沟组30例,承山组30例。支沟组针刺支沟穴,承山组针刺承山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共5日,并在疗程结束的的第1周及第1个月随诊,共2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评分等变化,并跟据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腓肠肌的症状分级积分、体征分级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失眠严重指数相比,P=0.431,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症状分级积分比较:支沟组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症状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3.体征分级积分比较: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体征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徘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4.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支沟组临床治愈13例(43.4%),显效14例(46.7%),有效2例(7%),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7%;承山组临床治愈8例(26.7%),显效12例(40%),有效8例(26.7%),无效2例(7%),总有效率93.3%。根据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腓肠肌痉挛均有明显疗效,但支沟组的临床治愈率比承山组高,说明支沟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效果比承山好。5.疼痛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734,P=0.058>0.05,说明支沟组和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相近。(2)两组患者第2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未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7.642,P=0.008<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3)两组患者第3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22.39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4)两组患者第4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0.353,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5)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但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提示在第5次治疗支沟组和承山组对于疼痛的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趋势接近。组间效应检验F=48.46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减轻疼痛均好于承山组。6.失眠严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情况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7.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沟组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而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相对来说支沟组的疗效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8.健康调查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支沟组和承山组在PF及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健康和日常活动和躯体疼痛,在各组之间,其余SF-36项目中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躯体疼痛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结论:针刺支沟穴与承山穴都是治疗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支沟组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在症状分级、体征分级,以及患者自评疼痛指数、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方面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综上所述,说明针刺支沟穴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且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王飞[4](2019)在《中药塌渍联合蜡疗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塌渍联合蜡疗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与住院部被诊断为瘀血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90例。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结合组(中药塌渍+蜡疗)、单纯蜡疗组和单纯塌渍组各30例,三组的治疗部位均为疼痛处,以局部疼痛明显的部位为治疗中心,每日2次,连续治疗3周,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一个疗程。通过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正常腰部活动范围,对结合组和两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估,对于完整疗程治疗的所有患者3个月后进行随访。并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所有数据,整理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一个疗程后,经过三种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的腰部疼痛均得到改善,腰部活动范围增加,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更显着(P<0.05),腰部活动范围增加明显(P<0.05);(2)治疗前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部活动范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单纯蜡疗组和单纯塌渍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0.00%和66.67%;三个月后随访,结合组症状未在复发,其中1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对单纯蜡疗组患者出现2例复发,无皮肤过敏,单纯塌渍组出现2例复发,2例皮肤过敏。3例皮肤过敏患者,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临床观察证实:(1)中药塌渍+蜡疗组较单纯蜡疗组、中药塌渍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更好;(2)中药塌渍+蜡疗组、单纯蜡疗组和单纯塌渍组治疗均可改善腰肌劳损疼痛、功能等症状;(3)中药塌渍+蜡疗组相比单纯蜡疗组与中药塌渍组治疗的远期疗效更好;(4)中药塌渍+蜡疗组和单纯塌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在临床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中,可以借鉴本研究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赵听[5](2019)在《针刀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两种治疗方案(针刀+McKenzie疗法、单纯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阐明针刀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探索治疗本病的适宜疗法,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临床的参考。方法:根据疾病的诊断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江西省中医院骨伤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名椎间盘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针刀+McKenzie疗法组)此组患者30名,剩余的30名患者归入对照组即(针刀组)。两组患者采用针刀治疗的频率皆为每星期1次,连续治疗3个星期结束疗程。McKenzie康复疗法在患者每次针刀治疗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每次持续时间半小时;以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的VAS评分、JOA评分、腰椎屈曲范围(LFR)及背伸范围作为评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效果的参考标准。以上参考标准的数据都将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 25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画出对比的柱状图,然后得出结果,并对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对于完整接受整个治疗过程的患者治疗后密切随访3个月左右,详细记录患者的术后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其在性别(男女)、年龄大小及椎间盘突出部位上的比较结果显示(P>0.05),没有明显的不同,有进行比较的意义。对于两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时的VAS评分、腰椎屈曲范围(LFR)、JOA评分、及腰部背伸范围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没有明显的不同,有进行比较的意义。2.采用联合治疗(针刀+麦肯基)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JOA评分结果是10.975±1.216,接受治疗后的结果为24.476±1.040,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0.899±1.256、22.880±1.200,使用上述相同的统计方法得出结果显示(P<0.05),表明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差异明显。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JOA数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二者具有很大的不同;采用(针刀+麦肯基)治疗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VAS评分值是:5.500±1.106,接受治疗后的结果为1.593±0.731,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不同,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5.566±1.222、2.086±0.715,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不同,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完毕时的VAS评分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疗效具有差异;(针刀+麦肯基)组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LFR)分别是38.566±3.480、53.210±3.517,使用与上述观察指标相似的检验方法即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前后有很大不同,单纯针刀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LFR)是38.366±2.988,治疗后(LFR)是48.673±2.687;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两组间治疗后腰椎屈曲范围(LF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针刀+麦肯基)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腰椎的背伸活动值是9.600±1.522,治疗后的值为21.180±1.572,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腰椎背伸范围分别是9.166±1.261、19.396±1.045;采用上述相同的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前后有很大的不同;两组患者在完整的治疗结束后腰椎背伸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具有很大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疗效:(针刀+麦肯基)组63.3%的患者效果为优,26.6%的患者效果为良,6%的患者效果为可,3%的患者效果为为差,此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96.7%;单纯针刀组40%的患者效果为优,30%的患者效果为良,20%的患者效果为可,10%的患者效果为差,此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90%。结论:1.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均有效,但针刀+麦肯基疗法(McKenzie)疗法的协同治疗效果要好于单纯的针刀治疗。2.针刀+麦肯基疗法(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疗效肯定,具有可操做性强,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复制。
马兴莎[6](2019)在《健康人颈部穴位疼痛阈值的量化评定及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颈部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在全国多个研究中心(成都、长沙、贵阳等地区)进行调查。采用电子Von Frey测痛仪和电子压痛仪器,将人体的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数据,观察健康人颈部穴位的机械痛阈值、压痛阈值范围和影响因素,为确立颈部穴位痛阈的正常界定值提供参考依据,为今后颈椎病的痛阈研究提供客观的基线指标。同时研究健康受试者颈部穴位机械痛阈值和压痛痛阈值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为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成都、贵阳、长沙地区共170名健康人作为受试对象,应用Von Frey测痛仪与压痛检测仪,对受试者颈部穴位进行痛阈值检测,采集其机械痛阈值与压痛阈值。同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受试疼痛感知与人格特性的相关性进行评定。使用Excel录入受试者的基本信息与检测结果,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健康人颈部穴位痛阈的量化评定及其表现特征(1)健康受试者颈椎21个穴位机械痛阈检测结果显示:总平均机械痛阈痛值为(71.21±37.92)g,穴位的平均机械痛阈值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完骨<天宗<肩井<风池<肩中俞<大杼<天柱<大椎<肩外俞<天髎<巨骨。机械痛阈值最低的为完骨穴;机械痛阈值最高的为巨骨穴。(2)健康受试者颈椎21个穴位压痛阈检测结果显示:(2213.30±922.38)gf,穴位的平均压痛阈值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完骨<风池<天柱<肩井<天宗<肩中俞<巨骨<天髎<肩外俞<大杼<大椎。压痛阈值最低的为完骨穴;压痛阈值最高的为大椎。(3)健康受试者颈椎穴位的机械痛阈与压痛阈大多数呈一致性的表现特征,不同年龄、性别的健康受试者颈椎穴位的痛阈值亦呈一致性。机械痛阈值高的穴位压痛阈值较高,压痛阈值高的穴位机械痛阈值也较高。完骨穴的机械痛阈值与压痛阈值均为最低。2.健康人颈部穴位痛阈的影响因素分析(1)在颈椎健康受试者中,年龄的差别对各穴位的机械痛阈值和压痛阈值无明显影响。本研究分别比较将18~25岁和25~35岁两组年龄阶段的机械痛阈值和压痛阈值后结果显示,所有穴位在两年龄阶段的机械痛阈值度值和压痛阈值度值无统计学差异%。(2)所有穴位在不同性别之间的机械痛阈值度值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压痛阈值度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机械痛阈值均高于女性机械痛阈值。男性的机械痛阈值范围为80~90 g,女性的机械痛阈值范围为50~70 g。男性完骨、风池、天柱的压痛阈值范围为1800~2000 gf,其余穴的压痛阈值范围为2200~2700 gf;女性完骨、风池、天柱的压痛阈值范围为1400~1700 gf,其余穴的压痛阈值范围为1800~2400 gf。3.E型人格中,外向型健康者的各穴位机械痛阈值较高,而内向型的机械痛阈值较低。所有穴位的机械痛阈值外向型健康受试者高于中间型健康受试者,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数穴位的机械痛阈值表现为外向型健康受试者高于内向型,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3型受试者穴位的总平均机械痛阈值,外向型总平均机械痛阈值高于中间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3型健康受试者的各穴位压痛阈值和总平均压痛阈均无明显的差异。4.N型人格中,情绪不稳定型健康受试者的机械痛阈值和情绪稳定型的值较接近,且两组的健康受试者各穴位机械痛阈值较中间型低。除天柱、大杼、巨骨、天宗外,其余穴位的情绪稳定型的机械痛阈值低于中间型机械痛阈值,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型健康受试者的各穴位压痛阈值较接近,各型健康受试者的各穴位压痛阈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类型受试者之间的总平均机械痛阈值、总平均压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型人格中,中间型健康受试者各穴位机械痛阈值较固执型低,而中间型的各穴位机械痛阈值较高。平和型健康受试者仅风池与肩外俞两穴的机械痛阈值低于中间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穴位的机械痛阈值在三种类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固执型健康受试者的各穴位压痛阈值较低,平和型次之,中间型的较高。在平和型健康受试者中,仅肩中俞的压痛阈值低于中间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固执型健康受试者中,仅完骨、风池、天柱穴的压痛阈值低于中间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三种类型受试者之间的总平均机械痛阈值、总平均压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椎健康受试者的总平均机械痛阈痛值为(71.21±37.92)g。颈椎健康受试者的总平均压痛阈值为(2213.30±922.38)gf。2.健康受试者机械痛阈值最低的为完骨穴;机械痛阈值最高的为巨骨穴。压痛阈值最低的为完骨穴;压痛阈值最高的为大椎。3.年龄对健康人颈部穴位的痛阈值无明显影响;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人颈部穴位的痛阈值,男性的机械痛阈和压痛阈均明显高于女性。4.E型人格对各穴位的机械痛阈值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性格内向者,机械痛阈值较低,性格越外向,机械痛阈值较高;而未观察到E型人格对压痛阈值有明显影响。5.N型人格对机械痛阈值具有影响,表现为情绪稳定型人的部分穴位机械痛阈值较中间型低,而对压痛阈值无明显影响。6.P型人格对机械痛阈值和压痛阈值部分穴位均有影响,但无明显的趋势和规律。
赛梦辰,杨学菊,谭奇纹[7](2017)在《针刺治疗脑血管畸形引起单眼复视案》文中指出单眼复视主要是指仅用一眼注视单一目标时出现两个影像,其发生多与眼球本身病变或中枢神经病变有关。针刺对于复视效果较好,现将1例脑血管畸形引起的单眼复视病例报道如下。刘某,女,54岁,左眼复视1月余。患者2016年7月劳累后出现左眼视力下降,并伴有复视,于山东省立医院行脑部MR示:先天性脑干部小血管畸形,伴少量渗血。给予营养神经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不甚显。8月16日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刻诊:左眼复视,视物向
陈东林,邱周凌潇,刘婉,寇智君,楚佳梅,包烨华[8](2017)在《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傍针刺组。康复组采用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傍针刺组在康复组基础上采用传统针刺加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星期5次,连续治疗4星期。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星期后用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10 m步行时间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4星期后两组Fugl-Meyer评分、10 m步行时间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傍针刺组Fugl-Meyer、10 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及针刺基础上,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加患者步行安全性,从而减少跌倒风险。
王力冰[9](2017)在《天柱穴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系统整理天柱穴现代文献相关临床应用的信息数据,对其主治病症、治疗方法、常用配伍等进行归纳总结与统计分析,为天柱穴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方法: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以计算机检索结合手工检索的方式,查阅有关天柱穴的文献资料。现代文献是以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主,以“天柱”、“天柱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之后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天柱穴的主治病症、治疗方法以及配伍腧穴等分析情况。结果:(1)通过统计分析得知天柱穴可以用来治疗运动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呼吸系统病症、泌尿系统病症、内分泌系统病症、循环系统病症、消化系统病症和五官科等方面的某些病症。(2)涉及天柱穴的治疗方法包含15种,常用的为针刺、穴位注射、电针。(3)天柱穴的配伍腧穴达124个,常用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完骨、大椎。结论:(1)天柱穴在治疗运动系统病症和神经系统病症方面有显着优势。(2)目前临床上天柱穴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刺。(3)天柱穴在临床应用中配伍的腧穴主要以足少阳胆经中的风池穴为主。本研究对天柱穴的主治病症、治疗方法和配伍腧穴等的总结,与古代文献中有关天柱穴的应用理论基本一致,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路华杰,黄海,杨爱国[10](2016)在《针刺天柱穴配合推拿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天柱穴配合推拿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推拿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及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P水平及ODI评分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天柱穴配合推拿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
二、针刺天柱穴治疗腰痛100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天柱穴治疗腰痛100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腰背痛主穴天柱的理论依据与临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柱穴是腰背部经络的“总开关” |
2 天柱穴治疗腰背疼痛的生理解剖分析 |
3 天柱作为临床治疗腰背痛主穴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2)运用不同选穴原则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一)受试者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技术路线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周期及疗程 |
(四)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五)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治疗结果 |
(二)依从性评价 |
(三)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腰痛的认识 |
(一)病名记载 |
(二)病因病机 |
(三)中医治疗研究 |
二、西医学对腰痛病的认识 |
(一)腰痛的定义 |
(二)腰痛的发病机制 |
(三)腰痛的治疗措施 |
三、真实世界研究概况 |
四、国际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平台 |
五、结果分析 |
(一)两组治疗前后NRS疼痛指数的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ODI功能障碍指数的比较 |
(三)两组整体疗效比较 |
六、机理探讨 |
(一)针刺疗法选择依据 |
(二)选穴依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五年腰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探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
1.1.1 中医病名溯源 |
1.1.2 病因病机分析 |
1.2 现代西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
1.2.1 发病机理 |
1.2.2 常用治疗手段 |
1.3 近代中医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进展 |
1.3.1 针灸治疗 |
1.3.2 以支沟为主的治疗研究 |
1.3.3 以承山为主的治疗研究 |
1.3.4 以中药为主的治疗研究 |
1.4 近代中医以“下病上取”法为主的治疗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案 |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2 研究方法 |
2.1.3 实验方案 |
2.1.4 观察指标 |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2.1.6 中止、剔除标准 |
2.2 研究结果 |
2.2.1 基线情况 |
2.2.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
2.2.3 疼痛评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
2.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
2.2.5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
2.2.6 健康调查简表(SF-36) |
2.3 不良反应观察 |
2.4 脱落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3.1 临床疗效分析 |
3.1.1 基线性况 |
3.1.2 症状评分 |
3.1.3 体征评分 |
3.1.4 疗效评定 |
3.1.5 疼痛评分(VAS) |
3.1.6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
3.1.7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
3.1.8 健康调查简表(SF-36) |
3.2 治疗方法分析 |
3.2.1 选穴原理 |
3.2.2 下病上取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语 |
4.1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 |
4.2 问题与展望 |
4.3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中药塌渍联合蜡疗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中止和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实验过程 |
3.4 观察指标 |
3.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报告 |
3.6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三组基线情况比较 |
4.2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西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各自解析 |
1.1 传统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解析 |
1.2 现代西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解析 |
2 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
2.1 中药塌渍方出处及组成 |
2.2 中西医对中药塌渍方的解析 |
3 对蜡疗作用机理的解析 |
4 对中药塌渍联合蜡疗作用的解析 |
5 预防的重要性 |
6 结果探析 |
6.1 结果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5)针刀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临床研究 |
1.1 研究资料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疗效参考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1.6 各参考指标的比较 |
1.7 治疗效果分析 |
1.8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及术后随访 |
2 讨论 |
2.1 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 |
2.2 针刀医学概述 |
2.3 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
2.4 麦肯基(McKenzie)疗法概述 |
2.5 麦肯基(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机制 |
2.6 针刀+麦肯基(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注意事项 |
2.7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健康人颈部穴位疼痛阈值的量化评定及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健康人颈部穴位疼痛阈值量化评定 |
1 研究方案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健康人颈部穴位痛阈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方案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疼痛的研究 |
2 颈部穴位的选取依据 |
3 健康人痛阈试验结果的讨论 |
4 人格特质研究 |
5 人格特质与痛阈的研究 |
6 艾森克人格问卷与健康人颈部穴位痛阈值密切相关 |
结论 |
创新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 相关量表 |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康复组 |
2.2 傍针刺组 |
2.2.1 传统针刺 |
2.2.2 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 |
3 治疗效果 |
3.1 观察指标 |
3.1.1 下肢运动功能评价 |
3.1.2 步行能力评价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治疗结果 |
3.3.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前后10 m步行时间比较 |
4 讨论 |
(9)天柱穴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文献来源 |
2 检索关键词 |
3 文献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文献排除标准 |
4 研究内容 |
4.1 天柱穴主治病症分析 |
4.2 天柱穴治疗方法分析 |
4.3 天柱穴各主治病症中治疗方法的统计分析 |
4.4 天柱穴的腧穴配伍分析 |
5 数据分析 |
5.1 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 |
5.2 频次统计 |
6 结果分析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天柱穴主治病症统计分析 |
3 天柱穴治疗方法统计分析 |
4 天柱穴各主治病症中治疗方法的统计分析 |
4.1 神经系统病症治疗方法分类统计 |
4.2 运动系统病症治疗方法分类统计 |
4.3 泌尿系统病症治疗方法分类统计 |
4.4 内分泌系统病症治疗方法分类统计 |
4.5 呼吸系统病症治疗方法分类统计 |
4.6 循环系统病症治疗方法分类统计 |
4.7 消化系统病症治疗方法分类统计 |
4.8 五官科病症治疗方法分类统计 |
5 天柱穴的腧穴配伍 |
5.1 天柱穴配伍主治神经系统病症的腧穴统计分析 |
5.2 天柱穴主治运动系统病症的配伍腧穴统计分析 |
5.3 天柱穴主治呼吸系统病症的配伍腧穴统计分析 |
5.4 天柱穴主治内分泌系统病症的配伍腧穴统计分析 |
5.5 天柱穴主治泌尿系统病症的配伍腧穴统计分析 |
5.6 天柱穴主治循环系统病症的配伍腧穴统计分析 |
5.7 天柱穴主治消化系统病症的配伍腧穴统计分析 |
5.8 天柱穴主治五官科病症的配伍腧穴统计分析 |
5.9 天柱穴配伍主治常见病症及腧穴配伍 |
5.10 天柱穴配伍腧穴及归经统计分析 |
讨论 |
1 天柱穴主治病症方面 |
1.1 天柱穴在治疗运动系统病症方面的临床应用 |
1.2 天柱穴在治疗神经系统病症方面的临床应用 |
2 天柱穴治疗方法方面 |
2.1 针刺 |
2.2 电针 |
2.3 穴位注射法 |
2.4 物理疗法 |
2.5 温针法 |
2.6 灸法 |
3 天柱穴穴位配伍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针刺天柱穴配合推拿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对照组 |
1.5.2 治疗组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P水平比较 |
3 讨论 |
四、针刺天柱穴治疗腰痛100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腰背痛主穴天柱的理论依据与临床研究现状[J]. 梁智菲,周鸿飞.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03)
- [2]运用不同选穴原则针刺治疗血瘀型慢性腰痛的真实世界研究[D]. 马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珍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中药塌渍联合蜡疗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D]. 王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针刀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赵听.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健康人颈部穴位疼痛阈值的量化评定及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研究[D]. 马兴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针刺治疗脑血管畸形引起单眼复视案[J]. 赛梦辰,杨学菊,谭奇纹.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4)
- [8]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 陈东林,邱周凌潇,刘婉,寇智君,楚佳梅,包烨华. 上海针灸杂志, 2017(06)
- [9]天柱穴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 王力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针刺天柱穴配合推拿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路华杰,黄海,杨爱国. 河南中医,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