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假茎多酚对土壤中尿素氮转化的影响

香蕉假茎多酚对土壤中尿素氮转化的影响

一、香蕉假茎多酚类物质对尿素氮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欢欢[1](2019)在《解淀粉芽孢杆菌ZJ6-6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枯萎病,给国内外迅猛发展的香蕉产业造成最严重的损失。其中由4号生理小种(FOC4)所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对香蕉种植业的危害最为严重,至今仍然没有找到长期有效能够很好的控制该病害的流行发生的防治方法。目前,较为理想、应用前景较好的措施是抗病育种和生物防治。本研究对前人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的对FOC4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ZJ6-6,进一步开展了该生防菌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特性研究,以希将环境友好型的生防细菌和香蕉抗病品种等综合应用于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从而为提高该生防菌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p H梯度(p H值分别为4.2、5.2、6.2、72、8.2)培养条件下,ZJ6-6的发酵液与FOC4的平板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1)在p H为4.2时,ZJ6-6几乎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所得发酵液对FOC4没有抑制作用。(2)其他几个p H梯度培养条件下的抑菌效果表现依次为:6.2>5.2>7.2>8.2。(3)在p H值为6.2条件下抑菌率达31.9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ZJ6-6的srf AB、fen D、itu D 3个生防基因在不同p H条件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三个生防基因在同一时间点、不同p H条件下的表达量明显不同。(2)生防基因srf AB、fen D在不同p H条件下均在培养16 h左右达到最大值;而itu D在培养24 h左右达到最大值。(3)在p H值6.2时,三个生防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均较高。2、平板活性检测不同温度梯度(温度25℃、28℃、31℃、34℃、37℃)条件下,ZJ6-6的发酵液对FOC4菌丝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条件下,其抑制效果不同,在温度为31℃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26.77%)。(2)在温度37℃时,抑菌作用较低,其他三个温度梯度的抑菌效果差异不显着。不同温度条件下发酵液对FOC4孢子萌发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ZJ6-6发酵液对FOC4孢子萌发抑制率与平板抑菌活性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且在温度为31℃条件下的孢子萌发抑制率达75.31%。3、土壤定殖实验结果表明:(1)Rif ZJ6-6在不同处理大田土壤中的定殖量依次表现为:未灭菌+植株>灭菌>未灭菌;其中,在未灭菌+植株处理、灭菌处理中的定殖量,分别在1.82×105cfu/m L~1.21×105cfu/m L的水平间保持动态平衡;但在未灭菌处理中的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含量在5×104cfu/m L水平。(2)Rif ZJ6-6在不同处理的基质土壤中的定殖量也明显不同,其在灭菌处理的土壤中的定殖效果最好,最高达7.20×105cfu/g,呈先上升后下降,然后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在另外两个处理土壤中均比灭菌处理的含量要低,也呈先上升后略下降后均在2×105cfu/g的水平保持相对动态平衡。4、盆栽定殖实验结果表明:(1)Rif ZJ6-6在抗感品种植株中的根和球茎的含量维持在102 cfu/m L的水平,但在假茎中均未检测到Rif ZJ6-6的定殖。(2)Rif ZJ6-6在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定殖能力表现为:南天黄根>巴西蕉根>南天黄球茎>巴西蕉球茎,且在香蕉抗病品种南天黄比在感病品种巴西蕉中的植株体内的定殖能力要好。5、盆栽促生实验结果表明:香蕉抗病和感病品种的茎粗、株高、鲜(干)重、叶绿素等植株生长相关性状,相较于无菌水对照组均明显增加,揭示Rif ZJ6-6对香蕉具有显着的促生作用;且对香蕉抗病品种南天黄,比对感病品种巴西蕉的促生效果要好。6、盆栽防效实验结果表明:(1)同时接种Rif ZJ6-6和FOC4,对香蕉抗和感病的品种防效均不明显,在接种14 d后,相对防效分别为45.48%和33.19%;在接种28 d后,相对防效分别为20.44%和18.67%。(2)对抗病品种南天黄,先接种Rif ZJ6-6,3天后再接不同浓度FOC4后,其相对防效明显提高,且病原菌接种浓度越低,其防效越好。综上结果表明,采取先接种生防菌3天后再接种病原菌,能够有效提高ZJ6-6对香蕉枯萎病菌的防效。

钟意[2](2018)在《袋控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其在雷竹林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袋控缓释肥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特性,改变一般控释肥颗粒包膜的设计思路,利用肥料袋装打孔技术控制肥料释放的一种肥料。本试验先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袋控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以及减少养分损失效果,后在田间条件下以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为试材,研究了肥料袋控缓释对土壤养分与雷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利用肥料袋控缓释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及为雷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水溶液浸提法评价袋控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在袋内肥料质量相同条件下,氮素释放速率主要受肥料袋微孔排数影响,微孔排数越多,养分释放越快;在微孔排数相同的条件下,袋内肥料质量越小养分释放越快;当微孔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时,以玉米淀粉袋塑料为包装的袋控缓释肥控释效果较双面涂蜡牛皮纸袋袋控缓释肥控释效果更佳。室内恒温土柱淋洗试验中,普通尿素的氮素第一次溶出率为23.38%,而1、3、5、7排孔的玉米淀粉塑料袋袋控缓释肥(B-1、B-3、B-5、B-7)和双面涂蜡牛皮纸袋袋控缓释肥(B-W)5种袋控缓释肥的氮素溶出率分别为0.98%、0.94%、1.07%、1.13%和2.69%,远低于缓释肥料初期溶出率为15%的要求,缓释效果较好。双面涂蜡牛皮纸袋袋控缓释肥前期氮素释放量过大,相对而言玉米淀粉塑料袋袋控缓释肥缓释性能更优。用Logistics方程N=a/(1+e-k(t-tc))估算得出的tc(氮素累积释放量拐点出现的时间)延长,表现出明显的氮素释放滞后效应。氨挥发模拟试验结果表明:B-1、B-3、B-5、B-7、B-W5种袋控缓释肥的累积氨挥发氮损失量较普通尿素氨挥发氮损失量分别减少23.78%、18.21%、16.82%、13.46%和17.81%,显着小于普通尿素处理(P<0.05);双面涂蜡牛皮纸袋袋控缓释肥第一周内氨挥发累积损失量显着高于其它袋控缓释肥,缓释性能有待进一步改良。玉米淀粉塑料袋袋控缓释肥能降低氨挥发速率,减少氨挥发损失,在实际生产上应用是可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一致的条件下,与一次性撒施普通复混肥相比,袋控肥供氮稳定持久,1排孔和3排孔玉米淀粉塑料袋袋控缓释肥处理可以显着提高雷竹生长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雷竹叶片光合性能,提高雷竹叶片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促进雷竹叶片氮代谢的进行有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使得雷竹叶片中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加,其中以打有3排孔的玉米淀粉塑料袋袋控缓释肥效果最佳。通过本研究可知,肥料袋装打孔能够有效地控制养分释放速率,减少养分淋溶和氨挥发损失,能够维持土壤中氮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植物的吸收与利用。限于时间,袋控缓释肥的施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肥料用量也有待深入探讨,使之与实际生产过程更加符合。

高刘[3](2017)在《沼液配方肥对香蕉生长特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海南是种植业大省,由于化肥长期施用不合理,造成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导致作物产量不高、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低下。沼液是良好的有机肥料,是植物残体、人畜粪便等有机物通过厌氧发酵后的残余物,对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可改善作物的品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沼液配方肥是以畜禽粪便沼液为载体,根据香蕉喜钾好氮的规律配入适量氮磷钾等元素,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溶解配制而成。本研究在海南省澄迈县利用沼液配方肥对香蕉进行根部浇灌和叶面喷施。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香蕉为研究对象,研究沼液配方肥对香蕉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进行该沼液配方肥的肥效试验,以为该沼液配方肥的深度研发及其海南土壤性质改良作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沼液配方肥有利于促进香蕉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施用沼液配方的香蕉相比于对照,叶片长和叶片宽均有增长、叶绿素含量提高12.60%、净光合速率提高了 40.94%;相比于常规化肥,叶绿素含量提高了 7.25%,净光合速率提高了 0.12%,香蕉的果指长增长14.22%、果指围增加26.54%、每梳果指数增加9.41%、香蕉株高增高7.38%、假茎围增粗13.80%、单株产量增产12.65%。施用沼液配方肥后,香蕉果实的蛋白质与对照相比提高25.70%、与常规化肥相比提高6.65%;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为23.44%,而对照组的可溶性糖含量仅为20.24%;香蕉果实维生素C含量相比对照的提高32.52%、相比于常规化肥的提高22.43%;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与对照相比提高23.34%、与常规化肥相比提高6.97%。施用沼液配方肥,促进香蕉生长,提高叶面叶绿素含量,增强净光合作用速率,促使香蕉生物量提高,对香蕉果实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有明显的促进生成作用,提高香蕉品质。(2)施用沼液配方肥后,香蕉生长周期内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施用沼液配方肥与常规化肥相比,在0~20cm 土壤深度中,土壤pH增加6.95%、有机质增加8.32%、碱解氮增加15.76%、有效磷增加16.16%、速效钾增加25.20%;在20~40cm土层中,土壤pH增加了 6.49%、土壤有机质增加5.15%、碱解氮增加12.07%、有效磷增加13.78%、速效钾增加38.51%;在40~60cm土层中,土壤pH增加1.07%、有机质增加5.97%、碱解氮增加17.04%、有效磷增加3.99%、速效钾增加28.37%。施用沼液配方肥相比于对照,土壤pH在三个土层(0~20cm、20~40cm、40~60cm)中分别增加了 36.95%、34.20%、21.94%; 土壤有机质在三个土层中分别增加了 21.25%、13.39%、11.27%; 土壤碱解氮在三个土层中分别增加了 73.08%、60.50%、45.91%;土壤有效磷在三个土层中分别增加了 292.14%、224.02%、243.84%; 土壤速效钾在三个土层中分别增加了 234.98%、213.30%、267.05%。施用沼液配方肥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显着的提高,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土壤肥力。(3)沼液叶面肥喷施试验采用不同浓度沼液叶面肥喷施香蕉叶片。其中喷施浓度为1‰的香蕉生长状况尤为良好,明显好于喷施0.5‰、1.5‰沼液叶面肥、常规叶面肥的香蕉生长状况。香蕉生长指标与喷施对照相比均有增长,香蕉果指长增长4.05%、果指围增加10.7‰、每梳指数增加8.84%、株高增高9.06%、假茎围增粗4.41%、单株产量增产8.27%。本试验表明,喷施沼液叶面肥后,香蕉果实蛋白质增加13.97%、还原糖含量增加7.73%、维生素C增加22.04%、可溶性固形物增加18.53%。喷施1‰沼液叶面肥后香蕉品质相比于喷施0.5‰、1.5‰沼液叶面肥、常规叶面肥得到明显提高。喷施1‰浓度沼液叶面肥对香蕉的生长、生理、产量和果实品质为最优。喷施的沼液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作物则会随沼液浓度的提高而生长良好,但是喷施的沼液浓度过高时,则会出现叶片枯黄、烂叶等现象。当喷施浓度高于1‰时,香蕉的生长状况、生理特征和果实品质会有一定的降低。

杨晓东[4](2016)在《韭菜化感物SA对香蕉枯萎镰刀菌及其环境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蕉枯萎病是由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m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给各国香蕉种植产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本论文系统研究了韭菜代谢产物2-甲基-2-戊烯醛的衍生物SA对香蕉枯萎病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的抑制作用,探讨SA抑制FOC粗毒素对香蕉苗伤害作用,以及外源SA对土壤生态功能(微生物和土壤酶结构)的影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平板试验中,SA对香蕉枯萎病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具有很好的抑制生长作用。SA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率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大,SA浓度在600μL/L时,对FOC的抑菌率就达到100%。在水培条件下,添加SA减少了镰刀菌孢子数量,比对照少了 470多倍,加入SA的培养基为无色,而没SA的培养基为黄紫色。pH值的高低会影响SA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强弱,偏酸环境加强了 SA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用尖孢镰刀菌培养得到的粗毒素处理香蕉幼苗后,植株病情指数严重,添加SA的粗毒素显着减轻了粗毒素对香蕉幼苗的伤害。说明添加SA制备的粗毒素可以降低对香蕉苗的毒性。添加SA显着降低了香蕉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数量,限制了菌丝和镰刀菌酸的产生。在香蕉—土壤系统中,低浓度的SA对FOC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浓度SA有明显抑制作用。但相比于平板试验,同样浓度在土壤的抑制效果显着偏低。可能是SA是比较容易挥发,导致浓度下降,另外土壤是一个成份比较复杂的缓冲系统,可能对SA的活性造成影响,因此探讨施用方法是下一步研究的关键。不同浓度SA影响香蕉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表现为:低浓度SA和中浓度SA促进土壤中细菌、真菌生长;低浓度SA促进放线菌生长,中浓度SA表现抑制。高浓度SA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生长均表现抑制。说明当SA浓度达到一定值会减少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浓度的SA对香蕉土壤酶的作用不同,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低浓度和中浓度SA促进酶活性,高浓度抑制;而低浓度SA促进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随着浓度增加,这两种酶活性也随之降低。表明高浓度SA均抑制了这5种酶的活性。由此可见,高浓度SA抑制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活性时,也同时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活性。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施用方法是SA推广应用的关键。因此,本研究表明,虽然我们证明SA对FOC的抑制效果非常有效,但是如何让这种物质在土壤介质中发挥作用,使这种物质在香蕉根际保持一定浓度的施用方法和技术十分重要,值得进一步研究。

陈鸿洁,王树明,周敏,李春,杨永智,陈伟强[5](2012)在《河口县香蕉配方施肥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香蕉不完全施肥试验所得参数和土壤中能够供给香蕉生长的营养元素确定的施肥量与传统施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可节约肥料、增加产量、增加收入,克服靠经验施肥的盲目性,提高科学的施肥技术水平,为香蕉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指导。

柳素洁[6](2012)在《香蕉多酚氧化酶性质及在果酒发酵中褐变控制的研究》文中指出香蕉是世界上经济效益最显着的水果之一,具有优良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但由于加工中存在的困难,香蕉多为鲜食,被加工制成其它产品形式的不多,尤其是饮料和果酒。香蕉加工中存在酶促褐变,极易使产品品质变劣,影响产品市场。深入研究香蕉酶促褐变的因素及控制技术对阐明香蕉褐变规律,促进香蕉加工技术的发展,提高香蕉产品的品质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巴西蕉(Musa AAA Cavendish cv Baxi)为主要原料,探讨了香蕉中PPO的酶学特性,同时根据对香蕉PPO的抑制效果及贮运品质的影响,筛选几种常用防褐抑制剂,并分析了其复合抑制效果及其抑制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两个贮藏温度下,香蕉成熟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分别在18℃和24℃下贮藏,香蕉的硬度、淀粉含量、单宁含量、果胶含量都逐渐降低;丙二醛和还原糖的含量逐渐升高。同一指标在两个贮藏温度下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且较高温度下的指标变化速率更快。香蕉成熟过程中PPO、POD、CAT的酶活变化:香蕉PPO和POD的酶活力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它们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39(P<0.01)。贮藏温度为18℃时,PPO与香蕉硬度(-0.8756;P<0.05)、淀粉含量(-0.9201;P<0.01)、原果胶含量(-0.8959;P<0.05)呈显着负相关;POD与香蕉硬度(-0.8917;P<0.05)、淀粉含量(-0.9773;P<0.01)、单宁含量(-0.9002;P<0.05)、原果胶含量(-0.9605;P<0.01)呈显着负相关。此外,POD的酶活力与还原糖呈显着正相关(0.9145;P<0.05);贮藏温度为24℃时,PPO、POD与还原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71(P<0.05)、0.9709(P<0.01);PPO与淀粉含量(-0.8467;P<0.05)、原果胶含量(-0.9177; P<0.01)呈显着负相关; POD与淀粉含量(-0.8779;P<0.05)、单宁含量(-0.9228;P<0.01)、原果胶含量(-0.9605;P<0.01)呈显着负相关。两个温度下香蕉的PPO和POD酶活力与丙二醛含量都没有相关性。CAT酶活力波动较大,但总体仍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酶活力变化与所有指标都没有显着相关性。香蕉PPO的酶学特性:香蕉PPO在接近中性条件下有较高的酶活性,在pH5.5和pH6.5处出现两个活力峰。其中pH6.5处PPO活力最大,为香蕉PPO的最适酶活力pH值。pH5.5处为另一活力峰,出现双峰现象可能是由于PPO同工酶所致。香蕉PPO的酶活力最适反应温度为30℃。PPO的热稳定性较差,60℃时,PPO酶活抑制率为23.95%。在温度为6075℃范围内,PPO的抑制率一直略低,最高抑制率为39.05%。当温度达到80℃时,酶活抑制率显着升高,达到50.34%,比60℃的抑制率提高了一倍。温度达到90℃时,抑制率急剧提高,高达91.73%。当温度达到100℃时,PPO几乎完全失活,抑制率达到99.46%。常用抑制剂对香蕉PPO的抑制效果:选用柠檬酸、二氧化硫、抗坏血酸三种常用抑制剂,探讨不同抑制剂浓度对香蕉PPO的抑制效果。研究发现:在所选抑制剂中,抗坏血酸抑制效果最好,添加范围在0.10.5g/kg时,对PPO酶活力的抑制率达到97.5%98.35%,其次是二氧化硫(0.100.15g/kg),在添加范围内抑制率可达11.85%16.77%,柠檬酸抑制效果最差(1.05.0g/kg),在所选添加范围内抑制率只有1.07%9.04%。单独使用抗坏血酸作抑制剂时,最佳抑制效果在处理后第810h;单独使用二氧化硫作抑制剂时,最佳抑制效果在处理后1018h;两者同时使用时(抗坏血酸使用剂量为0.2g/kg,二氧化硫使用剂量0.12g/kg),协同抑制最佳效果在处理后第12h。处理环境pH值4.0为最佳抑制酶活pH值。香蕉PPO抑制工艺参数研究:将单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组合,模型具有高度的显着性,R2=0.900,其中线性项中X3(pH值)与X2(VC浓度)对PPO酶活力影响最为显着(P<0.01),其次是X4(处理时间)(P<0.05),X1(SO2浓度)对整体影响效果不显着(P>0.05)。模型的平方项和交互项都很显着(P<0.01)。中心组合设计结果为:SO2浓度为0.12g/kg,抗坏血酸浓度为0.2g/kg,酶作用pH值为3.83,处理时间为12.6h,此时组合对酶的活性抑制效果最好,PPO酶活力仅为92.05(u/min·g),抑制率达到96.98%。采用优化工艺参数处理香蕉果浆并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实际测得的平均酶活力单位为92.27(u/min·g),抑制率达到96.62%,与理论预测值92.05(u/min·g)相比,其相对误差约为0.37%。PPO酶活抑制工艺参数在香蕉果酒中的应用:将新护色工艺参数(SO2添加浓度为0.12g/kg,抗坏血酸添加浓度为0.2g/kg,果浆pH值为3.83,处理时间为12.6h)运用到香蕉果浆的护色处理中,得到的香蕉果浆颜色较浅,仅有极少部分出现褐变;而常规护色处理(SO2添加浓度为0.06g/kg)的香蕉果浆褐变较为严重,表层90%的部分变为黑褐色。护色后,选取酵母71B、L45、W15、EC1118进行香蕉酒发酵。采用新护色工艺,经不同酵母发酵得到的果酒呈现浅黄色,果酒色度值在0.1180.138;运用常规护色工艺,经不同酵母发酵得到的果酒颜色较深,果酒色度值在0.1740.198,且同种酵母之间不同护色工艺的果酒色度值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经过对新护色工艺和常规工艺发酵的果酒的常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发现新护色工艺对酵母的发酵能力没有显着影响。经感官品评等分析,选定EC1118为最适合发酵香蕉酒酵母。

曹云[7](2011)在《SQR 9微生物有机肥防治黄瓜土传枯萎病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黄瓜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由致病性的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t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J. H. Owen (FOC)引起,发病严重时田间病株率达50%以上,已成为困扰设施农业的重要病害。目前防治此类病害主要用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的防治易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所以采用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生物防治成为有前景的另一选择。单纯使用菌株制剂抑制土传病害的效果往往有限,利用优质有机肥做载体,复合几种拮抗菌二次发酵后生产的微生物有机肥料,对连作障碍中枯萎病的生防效果较好。本文从拮抗菌的筛选鉴定、抗菌物质的分离提纯、定殖情况、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等方面对微生物有机肥防治黄瓜枯萎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筛选的拮抗细菌SQR9进行了鉴定,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平板对峙实验表明菌株SQR9对黄瓜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以菌株SQR 9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11个与脂肽抗生素surfactin, fengycin, iturin, bacillomycin, subtilosin, subtilisin的合成相关的基因。菌株SQR 9的发酵液进行酸沉淀、甲醇抽提后的粗提液稀释2倍,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54.9%,稀释1倍和未经稀释的粗提液,使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0.1%、83.6%。粗提液对多种土传病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HPLC-ESI-MS分析表明,粗提液中检测出质荷比(M+H)+为1063.6、1017.5、1031.6、1045.6、1059.6以及1506.0、1435.0、1449.9、1463.9、1492.9、1477.9的两组物质,分别为bacillomycin和fengycin的同系物。将拮抗菌SQR 9与Trichoderma harzianum SQR T-037接种于合适的有机肥(OF)载体中,进行二次固体发酵,获得了3种分别含SQR 9 (BIO A)、含SQR T-037 (BIOB)、含SQR 9和SQR T-037 (BIO AB)的微生物有机肥。盆栽试验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盆钵中同时添加肥料的方法,比较了有机肥与3种微生物有机肥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黄瓜移栽后60 d,3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植株的地上部生物量提高了1.9-2.3倍,根系生物量平均提高了2.1倍,株高平均增加了72.7%。有机肥对黄瓜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及微生物有机肥。对照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最高(73%),BIOAB处理的发病率最低,仅为15%。施用有机肥处理的黄瓜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43.2%。采用Komada选择性培养基对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计数表明,黄瓜移栽后第60天,对照根际土的病原菌数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达1.48×105CFU·g-1(根鲜重)。单施有机肥的黄瓜根际土的病原菌降低了84.6%,BIO AB处理的黄瓜根际土内的病原菌数量最低(1.2×103CFU·g-1(根鲜重))。用尖孢镰刀菌黄瓜转化型的特异引物扩增其基因组的一段DNA片段,对F. oxysporum数量进行Real-time PCR定量结果可知,各处理根际土的DNA拷贝数在3.4×105-1.32×107copy·g-1(根鲜重)之间,定量PCR的计数与传统的选择性培养基计数法所得到的结果呈现相同的规律,即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根际土待测DNA拷贝数比对照显着降低,3种微生物有机肥处理的黄瓜根际土壤的病原菌DNA片段的拷贝数比对照低2个数量级。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在未接种的对照(CK)、有机肥(OF)、生物有机肥B (BIO B)处理的黄瓜根际土中没有分离出符合SQR 9特征的菌落,而在BIO A和BIO AB处理的植株根际能分别回收到6.03×104、1.62×104CFU·g-1(根鲜重)的SQR 9。用哈茨木霉的专用引物进行定量PCR扩增结果看来,未接种处理的土壤哈茨木霉数量为102-103copy·g-1(根鲜重),BIO B和BIO AB处理的木霉增殖至4.9-5.0 log copy·g-1 (根鲜重),表明B. subtilisSQR 9和T. harzianum SQR-T037已经在根际土成功定殖,因而能有效地阻止病原菌的入侵。盆栽试验还发现,待黄瓜植株枯萎病开始发病时(移栽后30 d),施用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处理的黄瓜叶片内的MDA含量比对照显着降低,生物有机肥处理的黄瓜过氧化氢酶(CAT)比对照提高了35.4-59.0%,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提高了46.1-86.8%,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平均提高了33.3%,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提高了71.2-109.3%;微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还提高了黄瓜叶片中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两者比对照分别平均提高了58.5-86.5%、52.1-71.4%。定殖实验中,通过电转化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具GFP标记和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子SQR9-gfp,菌株SQR 9-gfp可以通过蘸根的方法在自然土壤中成功定殖,其在黄瓜根表的定殖数量最多(106-107CFU·g-1根),其次为根际土壤、根内,土体土中数量最少。菌体在根表和根际土的定殖有利于其在根表形成“防御层”抵御病原菌的侵染。主要定殖部位为主根伸长区和根毛区、主根与侧根的分岔处,根尖部分定殖很少,这可能是因为这些部位根系分泌物的组成与浓度有关,也表明菌体可能是在根形成后迁移过去的,而不是随根尖生长点扩散的。对BIO AB, OF和CK 3个土壤样品细菌16S rDNA进行454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个土壤样品的细菌群落构成相似,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含量最多、其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再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不同处理间某些菌群数量有差异,样品BIO AB和OF中芽孢杆菌纲内的属含量最高的3个属都依次是Bacillaceae、Paenibacillaceae和Planococcaceae,而对照样品土壤中芽孢杆菌纲内的属含量最高的3个属依次是Bacillaceae. Paenibacillaceae和Clostridiaceae。BIO AB和OF中Bacillaceae的含量分别达37.82%和43.55%,而对照样品中Bacillaceae的含量则仅有20.51%。在属水平上,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中Bacillus、Methylocystaceae、Paenibacillus、Actinomadura和Actinoalloteichus属为优势菌,而对照土壤样品中的优势菌则为Bacillus, Asticcacaulis, Haliangium和Clostridium。BIO AB和OF中第一优势菌Bacillus的含量分别为35.24%、41.21%,对照中Bacillus的含量仅为13.06%。对全样品基于种群结构相似度指数Thetayc和种群重叠指数Jclass分别作的树状图。两种方法统计的结果表明,对照(CK)与有机肥(OF)、生物有机肥(BIO AB)处理的样品细菌群落有显着差异,而后两者之间的群落组成无差异。

吕静[8](2011)在《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尿素的研制与缓释性能评价》文中提出化学氮肥作为农业重要的输入资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物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普遍较低,我国主要作物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约为30%-35%。化学氮肥施入农田后的损失途径主要有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淋溶和径流等,其中氨挥发损失可高达施氮量的40%-50%。化学氮肥施入农田后的大量损失不仅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农业经济效益的降低,而且对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潜在危机和一系列的不良效应。选择适宜的材料,研制和应用包膜肥料,延缓氮肥养分的释放,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采用较多的高分子聚合物包膜材料易产生二次污染,且价格较贵,难以推广应用,研发绿色、廉价的材料包膜而成的缓/控释肥料时十分必要的。本文从聚乳酸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出发,以低分子量聚乳酸作为主要包膜材料,采用流化喷涂法制备系列包膜尿素,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包膜结构、采用土柱间歇淋溶的方法研究不同肥料施入土壤后氮素的释放、室内培养试验观测氨挥发、并通过盆栽试验得出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效应,得出以下结果:1.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和10000的聚乳酸单独包膜及石蜡封闭处理或在膜层添加硝化抑制剂DMPP(3,4-甲基吡唑磷酸盐)、脲酶抑制剂NBPT (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等方法制备了PLAUⅠ, PLAUⅡ, PLAUⅢ, PLAUⅣ, PLUAⅤ, PLUAⅥ, PLUAⅦ7种不同的包膜尿素,为观察膜结构、评价缓释特性、减少氨挥发和提高氮素表观利用率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2.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聚乳酸均能在肥料表面成膜。用电镜在放大1000倍的条件下观察到相对分子量为5000聚乳酸形成的包膜有小不一的空隙,相对分子量10000的聚乳酸形成的包膜空隙较少,孔径也较小,膜的结构更为致密,两种膜层经石蜡封闭后已观察不到明显的孔隙。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对养分释放能起到物理阻隔作用。3.等氮量条件下,土柱淋溶试验的第一次淋溶,PLAUⅠ、PLAUⅡ、PLAUⅢ、PLAUⅣ4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尿素处理的氮素溶出率依次为19.2%、15.1%、17.1%、14.0%,显着低于普通尿素处理(27.3%)。PLAUⅠ、PLAUⅡ、PLAUⅢ、PLAUⅣ4个处理氮素累积释放量比普通尿素处理分别降低了12.7%、19.5%、17.5%、19.7%。PLAUⅠ、PLAUⅡ、PLAUⅢ、PLAUⅣ4个处理的累积氨挥发量显着地小于普通尿素处理,分别减少了45.8%、53.7%、58.5%、63.2%,说明聚乳酸包膜尿素能有效地减少尿素施入土壤后的氨挥发损失。4.土柱淋溶试验还表明,UREA+N(普通尿素配施NBPT处理)、UREA+D+N(普通尿素配施DMPP和NBPT处理)、PLUAⅤ、PLUAⅥ、PLUAⅦ5个处理氮素累积释放量显着小于普通尿素处理,分别减少了11.8%、19.9%、18.0%、19.2%、19.5%,UREA+D(普通尿素配施DMPP处理)处理与UREA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氨挥发试验中,UREA+N、UREA+D+N、PLUAV、PLUAⅥ、PLUAⅦ5处理的氨累积挥发量显着低于普通尿素处理。5.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黑麦草长势良好,且两次刈割的地上部干重,以及地上部的氮含量均显着高于不施肥处理。在尿素中添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或对尿素进行包膜的处理,其地上部生物量显着高于普通施肥处理。同时还可看出,UREA+D、UREA+N、UREA+N+D、PLAUⅠ、PLAUⅡ、PLAUⅢ、PLAUⅣ, PLAUⅤ、PLAUVⅠ、PLAUVⅦ10个处理的氮、磷、钾吸收量和表观利用率均显着高于普通施肥UREA处理,这说明在尿素中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或对尿素进行包膜处理不仅可以提高氮的表观利用率,同时还提高了磷、钾的表观利用率。

黄永红[9](2011)在《韭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香蕉(Musa spp.)既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位于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27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香蕉。中国是世界香蕉原产地之一,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中国香蕉种植面积达466.65万亩,产量达820多万吨,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香蕉生产大国之一。目前香蕉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南方热作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中国南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热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香蕉枯萎病是最具有毁灭性的植物病害之一。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引起。该病已在亚洲、非洲、澳洲、美洲热带地区的香蕉园中普遍发生。香蕉枯萎病的大面积发生和流行,对全球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针对该病,国内外科研工作者进行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防控措施广泛应用于商业性生产实践中。所幸的是,我们在广州地区香蕉生产实践中发现,在商业性栽培韭菜(Allium tuberosum)的地块中轮作香蕉,可以有效地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生率,减轻发病指数。本研究就是在此重大发现的基础上,结合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及实验室工作,对韭菜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防控机制进行了探讨,取得了结果如下:1.2006-2009年的大田试验表明:在商业化生产韭菜2-3年的地块轮作香蕉,第一年巴西(AAA)和广粉1号(ABB)香蕉枯萎病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7%和2.7%,而对照分别为52.0%和36.7%。2007年韭菜地轮作广粉1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96.6%和96.7%;2008年韭菜地轮作广粉1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92.3%和94.2%;2009年韭菜地轮作广粉1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88.4%和91.2%;商业性生产的韭菜地间作香蕉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几乎可以达到100%。田间试验表明:在商业化生产韭菜2-3年的地块中种植香蕉,对枯萎病的发生具有极高的防控效果,间作模式的防控效果可以高达100%。2.通过三轮人工接菌盆栽试验研究韭菜对香蕉枯萎病发率及病情指数的影响:第一轮试验表明,韭菜残体对巴西香蕉的病情抑制率高达86.9%,对广粉1号粉蕉的病情抑制率高达93.4%。第二轮试验表明:在人工接菌基质试验中,韭菜残体和韭菜提取液对巴西香蕉病情抑制率分别为54.4%和63.6%,对广粉1号粉蕉的病情抑制率分别为75.0%和62.5%;在自然带菌田园土中,韭菜残体和韭菜提取液对巴西香蕉病情抑制率分别为78.6%和64.3%,对广粉1号粉蕉的病情抑制率分别为44.4%和66.7%;第三轮试验表明,在人工接菌基质试验中,韭菜残体处理对巴西香蕉和广粉1号粉蕉的病情抑制率为61.8%和80.7%,在自然带菌田园土中,韭菜残体处理对巴西香蕉的病情抑制率为81.1%。3.在实验室进行了韭菜粗提取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生理4号小种(Foc4)生长的抑制作用发现:10%的韭菜粗提取液在平板上对Foc4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64.6%;韭菜提取液能破坏Foc4菌丝结构;不同浓度的韭菜粗提取液处理能显着抑制Foc4孢子的萌发,10%能完全抑制其萌发。共培养实验说明,在PDA共培养体系中,30%的韭菜提取液对Foc4的孢子增殖具有高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1.2%,对Foc4孢子的致死率为87.0%。在无营养的水共培养体系中,低浓度韭菜粗提取液对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Foc4孢子的增殖,韭菜粗提取液对Foc4孢子的致死率为98.6%。试验表明:韭菜提取液能够有效地抑制Foc4菌丝的生长,对菌丝结构产生破坏作用;能显着抑制Foc4孢子的萌发,并能对Foc4孢子产生显着的致死作用。4.研究韭菜处理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表明:Foc4处理对微生物总量及细菌(B)数量影响不大,但真菌(F)数量提高了2.72倍,放线菌(A)数量降低了42.29%,B/F值降低了89.58%,A/F值降低了89.41%;在接菌和不接菌情况下,韭菜处理都显着提高了微生物的数量,不接菌情况下,韭菜处理分别提高微生物总量277.70倍、提高细菌数量288.72倍,提高真菌数量2.85倍,提高放线菌数量2.14倍、提高B/F值575.10倍;在接菌情况下,韭菜处理分别提高微生物总量314.82倍、提高细菌数量347.18倍、提高真菌数量3.17倍、提高放线菌数量1.65倍、提高B/F值在81.28倍;韭菜处理还能显着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试验表明:韭菜处理能显着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而且能显着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这与韭菜处理提高香蕉抗枯萎病能力密切相关。

串丽敏[10](2010)在《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油菜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近年由于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氮肥及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导致氮素以氨挥发、反硝化及硝酸盐淋溶等途径损失,氮素利用率降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也由单纯的满足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研究人员提出了应用生化抑制剂来调控土壤尿素水解和氮素硝化过程,并减少蔬菜硝酸盐过量累积,对控制氮肥污染,提高氮素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温室盆栽和土柱淋溶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尿素中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icyanamide,DCD)和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n-Butyl) thiophosphoric triamide,NBPT)以及两者不同量的配合施用对油菜产量、硝酸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并研究不同施肥量条件下,添加抑制剂后,90cm土柱淋溶液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的变化,探索氮素的淋溶损失规律,实现减少氮肥环境风险,提高氮素利用率的目的。试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添加硝化/脲酶抑制剂可以提高油菜产量,降低植株硝酸盐累积。当DCD施用量为纯氮量的1%、2%、3%、4%、5%时,可显着增产22.77%33.50%,同时降低23.87%30.51%的硝酸盐累积。NBPT在施入纯氮量的0.5%、1.0%、1.5%、2.0%、2.5%水平时,可以显着提高约30%的油菜产量,同时可以降低4.19%32.63%的硝酸盐累积。DCD与NBPT配合施用,在DCD施用量为纯氮量0.5%,NBPT施用量为纯氮量0.25%时,油菜产量显着提高了46.22%。油菜硝酸盐含量随着两者配合施用量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较低用量配比时已经能够减少硝酸盐累积。2.添加硝化/脲酶抑制剂可以提高氮素利用率。当DCD施用量为纯氮量3%时,油菜氮素利用率可显着提高6.66个百分点。在NBPT0.5%用量时,全氮含量、吸氮量较高,氮素利用率可提高5.65个百分点。DCD与NBPT配合施用,DCD2.0%NBPT1.0%、DCD2.5%NBPT1.25%显着提高了油菜吸氮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比NPK处理提高3.23和5.48个百分点。3.添加硝化/脲酶抑制剂对氮素残留有一定影响。添加DCD处理,在1%施用水平时显着增加了土壤氮素残留,且随着DCD施用量增加,逐渐降低,且在DCD5%水平时显着降低氮素残留。添加NBPT处理,土壤氮素残留量占尿素施入氮素的45.11%58.29%,且多数处理比例都在50%以上。NBPT2.0%、NBPT2.5%水平显着降低了氮素残留。两者配施土壤约有44.74%62.78%的氮素残留。在DCD0.5%, NBPT0.25%时显着降低了尿素在土壤的残留比例。4.低施肥量条件下,DCD可以使硝态氮淋溶达到峰值的时间延缓7天,并使峰值降低。单独添加NBPT处理,前期硝态氮更易发生淋溶,峰值较高,但之后下降很快,并在后期一直保持较低硝态氮浓度。单独添加DCD或者NBPT,不能显着降低硝态氮淋失量,DCD与NBPT混合施用,可以减少土壤淋溶液中硝态氮累积。5.高施肥量条件下,DCD抑制氮素淋失效果较好,而NBPT以及DCD与NBPT配合施用,在后期抑制效果较好。最终三者均可显着降低硝态氮累积淋失量(13.73%、11.61%、17.15%)。6.低施肥量条件下,单施DCD或NBPT,淋溶的无机氮含量增加了13.72%和1.87%,并没有减少无机氮的淋溶损失,还有可能增加原有土壤的氮素淋失,而DCD与NBPT配合施用无机氮含量降低了13.86%。在高施肥量土壤上,DCD、NBPT以及DCD与NBPT配合施用,分别可以降低无机氮损失达7.94%、13.24%、19.53%。7.淋溶液pH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铵态氮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高低施肥量条件下,淋溶液pH最终约下降了0.070.19个单位。在高施肥量条件下,硝态氮浓度达到高峰时,可使pH显着下降0.39个单位。在高施肥量时,DCD、NBPT、DCD与NBPT配施可以避免产生过低和过高的pH变化。

二、香蕉假茎多酚类物质对尿素氮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蕉假茎多酚类物质对尿素氮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解淀粉芽孢杆菌ZJ6-6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香蕉枯萎病的研究概况
        1.1.1 香蕉及香蕉枯萎病的危害
        1.1.2 香蕉枯萎病的症状和流行
        1.1.3 香蕉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
        1.1.4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1.2 芽孢杆菌的研究概况
        1.2.1 芽孢杆菌生防作用的研究进展
        1.2.2 芽孢杆菌抑制植物病原菌的作用机制
        1.2.2.1 竞争作用
        1.2.2.2 拮抗作用
        1.2.2.3 诱导植物抗性
        1.2.2.4 对植株的促生作用
        1.2.3 芽孢杆菌的定殖研究进展
        1.2.4 芽孢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概况
        1.2.5 芽孢杆菌抗菌脂肽的研究概况
        1.2.5.1 Surfactin家族
        1.2.5.2 .Iturin家族
        1.2.5.3 Fengycin家族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香蕉苗品种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土壤样品
        2.1.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2.1.5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p H条件生防菌ZJ6-6 与病原菌FOC4 的互作实验
        2.2.1.1 菌株活化
        2.2.1.2 生防菌ZJ6-6初始酸碱度的判定
        2.2.1.3 不同pH条件下的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2.2.1.4 无菌发酵液抑菌活性实验
        2.2.2 不同pH条件生防菌ZJ6-6中生防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分析
        2.2.2.1 生防菌ZJ6-6菌株总DNA的提取
        2.2.2.2 生防菌ZJ6-6生防基因的扩增
        2.2.2.3 电泳切胶回收
        2.2.2.4 切胶回收片段的测序
        2.2.2.6 生防菌ZJ6-6菌株总RNA的抽提
        2.2.2.7 cDNA合成
        2.2.2.8 基因表量分析
        2.2.3 不同温度条件生防菌ZJ6-6与病原菌FOC4的互作实验
        2.2.3.1 生防菌ZJ6-6 和病原菌FOC4的活化及生防菌ZJ6-6 种子液的制备
        2.2.3.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2.2.3.3 无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比较
        2.2.4 不同温度条件ZJ6-6的无菌发酵液抑制病原菌FOC4孢子萌发的分析
        2.2.4.1 病原菌FOC4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4.2 生防菌ZJ6-6抑制病原菌FOC4孢子萌发分析
        2.2.5 生防菌RifZJ6-6不同条件下的定殖能力
        2.2.5.1 抗利福平菌株RifZJ6-6的诱导筛选及遗传稳定性
        2.2.5.2 Rif ZJ6-6与ZJ6-6 的生长曲线测定
        2.2.5.3 Rif ZJ6-6与ZJ6-6 在不同平板上的生长情况比较实验
        2.2.5.4 Rif ZJ6-6和ZJ6-6 与病原菌FOC4 的平板对峙实验
        2.2.5.5 RifZJ6-6接种液的制备
        2.2.5.6 RifZJ6-6在不同处理土壤中的定殖能力
        2.2.5.7 Rif ZJ6-6 在抗感品种香蕉苗体内的定殖特性1 Rif ZJ6-6 的接种
        2.2.6 RifZJ6-6的盆栽促生及防治试验
        2.2.6.1 FOC4和Rif ZJ6-6 接种液的制备
        2.2.6.2.Rif ZJ6-6 对香蕉抗感品种促生及防治实验
        2.2.6.3 Rif ZJ6-6 对香蕉抗病品种南天黄接种不同浓度病原菌的盆栽防治
        2.2.6.4 生防菌对香蕉植株的促生及防效判定方法
        2.2.7 数据统计处理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p H对生防菌ZJ6-6 与病原菌FOC4 的互作影响
        3.1.1 不同pH的NB培养基对生防菌 ZJ6-6 的生长影响
        3.1.2 不同p H的生防菌ZJ6-6 的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FOC4 的抑制作用
        3.1.3 不同pH条件下生防菌ZJ6-6的3个生防基因的相对表达情况
        3.1.3.1 普通PCR扩增生防菌ZJ6-6的3个生防基因
        3.1.3.2 生防菌ZJ6-6的3个生防基因的同源性测定
        3.1.3.3 生防菌ZJ6-6中3个生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测定
    3.2 不同温度对生防菌ZJ6-6与病原菌FOC4互作的影响
        3.2.1 不同温度的生防菌ZJ6-6的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FOC4的抑制作用
        3.2.1.1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酵液对病原菌FOC4的抑菌培养情况
        3.2.1.2 不同温度条件下ZJ6-6的无菌发酵液对FOC4孢子萌发的影响
    3.3 RifZJ6-6在不同处理的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3.3.1 抗利福平菌株RifZJ6-6的诱导筛选
        3.3.1.1 RifZJ6-6的抗利福平诱导筛选及遗传稳定性
        3.3.1.2 .Rif ZJ6-6和ZJ6-6 的生长曲线测定比较
        3.3.1.3 抗利福平菌株Rif ZJ6-6 和原菌株ZJ6-6 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比较
        3.3.1.4 抗利福平Rif ZJ6-6 菌株和原菌株ZJ6-6 的抑菌活性比较
        3.3.2 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测定
        3.3.3 RifZJ6-6在不同处理大田土中的动态变化
        3.3.4 RifZJ6-6在基质土中的动态变化
    3.4 RifZJ6-6在植株体内的动态分布
        3.4.1 RifZJ6-6在植株体内的动态分布
    3.5 .RifZJ6-6对香蕉幼苗的促生作用
        3.5.1 接种RifZJ6-6对香蕉植株茎粗和株高的影响
        3.5.2 接种RifZJ6-6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5.3 .接种RifZJ6-6对植株体内叶绿素的影响
        3.5.3.1 接种RifZJ6-6对香蕉抗感品种植株体内叶绿素的影响
        3.5.3.2 RifZJ6-6对接种病菌的南天黄幼苗的叶片黄化特征和叶绿素的影响
    3.6 RifZJ6-6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3.6.1 RifZJ6-6对高浓度病菌接种的抗感品种的防效
        3.6.2 不同浓度的病原菌FOC4对生防菌ZJ6-6防效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关于解淀粉芽孢杆菌ZJ6-6的抑菌条件的优化
        4.2.2 关于解淀粉芽孢杆菌ZJ6-6的定殖问题
        4.2.3 关于解淀粉芽孢杆菌ZJ6-6的盆栽促生及防效问题
    4.3 对解淀粉芽孢杆菌ZJ6-6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袋控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其在雷竹林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缓控释肥的概念
    1.2 缓控释肥肥料养分释放特性评价方法
        1.2.1 水中溶出率法
        1.2.2 土柱淋溶法
        1.2.3 肥包法
        1.2.4 扩散和渗透法
        1.2.5 电超滤法
        1.2.6 同位素示踪法
    1.3 缓控释肥的主要类型
    1.4 缓控释肥料的作用
    1.5 缓控释肥研究进展
        1.5.1 国外缓控释肥研究进展
        1.5.2 国内缓控释肥研究进展
    1.6 竹林施肥研究进展
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思路
    2.2 创新点
    2.3 技术路线
3 袋控缓释肥氮素水中释放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总氮的测定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4 袋控缓释肥氮素淋洗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H变化
        4.3.2 电导率变化
        4.3.3 铵态氮变化
        4.3.4 硝态氮变化
        4.3.5 袋控缓释肥氮素累积释放率
        4.3.7 淋溶后土壤pH的变化
        4.3.8 淋溶后土壤氮素的变化
    4.4 小结与讨论
5 袋控缓释肥氨挥发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2 测定方法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氨挥发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袋控缓释肥的氨挥发损失特征
    5.4 小结与讨论
6 袋控缓释肥田间应用效果研究
    6.1 试验地概况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肥料
        6.2.2 试验设计
    6.3 测定指标与方法
        6.3.1 土壤中N含量的测定
        6.3.2 叶片氮含量的测定
        6.3.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6.3.4 叶绿素含量测定
        6.3.5 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
        6.3.6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测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6.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总氮含量的影响
        6.4.3 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6.4.4 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6.4.5 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6.5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沼液配方肥对香蕉生长特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沼液的概况
        1.1.1 沼液生产的过程
        1.1.2 沼液的组成成分
    1.2 沼液的应用
        1.2.1 沼液在浸种上的应用
        1.2.2 沼液在叶面喷施上的应用
        1.2.3 沼液在根部灌施上的应用
        1.2.4 沼液在养殖上的应用
        1.2.5 沼液在无土栽培上的应用
        1.2.6 沼液在农药方面上的应用
    1.3 沼液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沼液配方肥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沼液配方肥的根部浇灌试验
        1.6.2 沼液配方肥的叶面喷施试验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2.1.2 试验地区土壤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作物
        2.2.2 供试肥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方案
        2.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沼液配方肥对香蕉生长状况的影响
        3.1.1 沼液配方肥对香蕉生长形态的影响
        3.1.2 沼液配方肥对香蕉叶片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3.1.3 沼液配方肥对香蕉果实形态和产量影响
        3.1.4 沼液配方肥对香蕉果实品质的影响
    3.2 沼液配方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3.2.1 沼液配方肥对土壤pH的影响
        3.2.2 沼液配方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2.3 沼液配方肥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2.4 沼液配方肥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2.5 沼液配方肥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3 土壤养分与沼液配方肥的香蕉指标回归分析
    3.4 沼液叶面肥对香蕉生长特性的影响
        3.4.1 沼液叶面肥对香蕉形态生长的影响
        3.4.2 沼液叶面肥对香蕉叶片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3.4.3 沼液叶面肥对香蕉果实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3.4.4 沼液叶面肥对香蕉果实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沼液配方肥对香蕉生长特征的影响
        4.1.1 沼液配方肥对香蕉叶面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4.1.2 沼液配方肥对香蕉生长的影响
        4.1.3 沼液配方肥对香蕉品质的影响
    4.2 沼液配方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4.3 沼液叶面肥对香蕉生长特性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韭菜化感物SA对香蕉枯萎镰刀菌及其环境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植物化感作用
        1.1.2 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毒素
        1.1.3 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SA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2.2.2 不同浓度SA对FOC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水培条件下SA对FOC菌丝和孢子产量的影响
        2.2.4 不同pH条件下SA对FOC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SA制备的粗毒素对香蕉苗和镰刀菌酸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A制备的粗毒素对香蕉幼苗的伤害影响
        3.2.2 SA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生长和镰刀菌酸产量的影响试验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SA对香蕉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A在土壤中的衰减试验
        4.2.2 不同浓度SA对FOC在土壤中含量变化的影响
        4.2.3 加入不同浓度SA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4.2.4 不同浓度SA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河口县香蕉配方施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观察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每月生长量调查分析
    2.2 不同处理的香蕉叶片营养元素变化趋势
    2.3 不同施肥处理蕉果的农艺性状比较
    2.4 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比较
3 结语
    3.1 加强基础研究, 为提高施肥技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3.2 科学、合理施用肥料
    3.3 充分利用香蕉茎叶资源, 提高土壤肥力

(6)香蕉多酚氧化酶性质及在果酒发酵中褐变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香蕉
        1.1.1 香蕉的分类及分布
        1.1.2 香蕉的产量及经济价值
        1.1.3 香蕉的营养保健价值
        1.1.4 香蕉的加工现状
        1.1.5 香蕉果酒
    1.2 多酚氧化酶
        1.2.1 多酚氧化酶褐变机理
        1.2.2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1.2.3 多酚氧化酶的分离提取及活力测定
        1.2.4 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变化
        1.2.5 控制酶促褐变的常用方法
        1.2.6 与香蕉深加工相关的抑制 PPO 酶活的方法选择
    1.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香蕉成熟度指标的测定
        2.4.2 香蕉催熟过程中 PPO、POD、CAT 酶活力的测定
        2.4.3 香蕉 PPO 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2.4.4 单因素试验
        2.4.5 香蕉酒制作工艺
    2.5 分析方法
        2.5.1 响应面法优化四个单因素
        2.5.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蕉 PPO 反应产物吸收光谱分析
    3.2 香蕉 PPO 酶活力的测定
    3.3 两个处理温度催熟香蕉成熟过程中各成熟度指标与酶活的变化
        3.3.1 香蕉淀粉含量的变化
        3.3.2 香蕉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3.3.3 香蕉单宁含量的变化
        3.3.4 香蕉硬度的变化
        3.3.5 香蕉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3.3.6 香蕉果皮色度的变化
        3.3.7 香蕉原果胶含量的变化
        3.3.8 香蕉 PPO 的变化
        3.3.9 香蕉 POD 的变化
        3.3.10 香蕉 CAT 的变化
        3.3.11 各酶活与成熟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香蕉多酚氧化酶酶活特性的研究
        3.4.1 最适 pH 值的研究
        3.4.2 最适温度的研究
        3.4.3 热稳定性的研究
    3.5 单因素实验
        3.5.1 抑制剂及其浓度对 PPO 酶活力的影响
        3.5.2 处理时间对 PPO 酶活力的影响
        3.5.3 pH 环境对 PPO 酶活力的影响
    3.6 响应面优化结果
    3.7 验证试验
    3.8 香蕉发酵酒数据分析
        3.8.1 香蕉浆护色照片分析
        3.8.2 香蕉果酒色度值的分析
        3.8.3 果酒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3.8.4 香蕉果酒的感官品评
4 讨论
    4.1 关于酶促褐变
    4.2 关于多酚氧化酶
    4.3 香蕉中营养成分与酶促褐变的关系
    4.4 护色剂焦亚硫酸钾的添加量问题
    4.5 关于 PPO 同工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SQR 9微生物有机肥防治黄瓜土传枯萎病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瓜连作障碍的各种表现及成因分析
        1.1 黄瓜连作障碍产生的背景及其危害
        1.2 黄瓜连作障碍的成因
    2. 黄瓜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2.1 黄瓜枯萎病的发生和发病规律
        2.2 黄瓜枯萎病病原菌
        2.3 黄瓜枯萎病发病原因
        2.4 黄瓜枯萎病的防治
        2.5 黄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
        2.6 生防菌株的定殖研究
        2.7 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8 有机肥减轻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3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菌株SQR 9的鉴定与生长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培养基
        1.2 菌株抗菌效果验证
        1.3 拮抗菌的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1.4 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测定和鉴定
        1.5 菌株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
        1.6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1.7 菌株SQR 9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SQR 9的平板拮抗效果
        2.2 菌株SQR 9培养特征和形态特性
        2.3 菌株SQR 9对抗生素的耐受性
        2.4 菌株SQR 9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
        2.5 SQR 9生长曲线的测定
        2.6 环境条件对菌株SQR 9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有机肥对黄瓜生长及对枯萎病的防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病原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黄瓜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
        2.3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黄瓜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2.4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黄瓜根际拮抗菌数量的影响
        2.5 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类群数量分析
        2.6 植物诱导抗性相关酶活性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株SQR 9产拮抗物质的鉴定及其产生条件的优化与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菌株SQR 9的种子液培养
        1.4 无菌滤液及抗菌物质粗提液的制备
        1.5 抗生素合成基因的检测
        1.6 脂肽类抑菌物质的鉴定
        1.7 脂肽类物质的抑菌活性测定
        1.8 脂肽类物质的抑菌谱测定
        1.9 抗菌物质产生的影响因子研究
        1.10 最适条件下SQR 9液体培养的动态变化
        1.10.1 菌株SQR 9拮抗物质性质的研究
        1.10.2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菌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
        2.2 脂肽类物质的鉴定
        2.3 脂肽类物质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4 脂肽类物质的抗菌谱
        2.5 抗菌物质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2.6 抗菌物质的特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菌株SQR 9的GFP标记及其在黄瓜根际的定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质粒
        1.2 培养基、抗生素与主要试剂
        1.3 质粒提取方法
        1.4 电转化SQR 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5 电转化
        1.6 转化子的荧光检测
        1.7 标记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1.8 标记菌株的生长曲线
        1.9 标记菌株抑菌活性检测
        1.10 标记菌株在黄瓜根际土壤及黄瓜根表的定殖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SQR 9的GFP标记
        2.2 质粒在标记菌株中的稳定性测定
        2.3 标记菌株的生长曲线
        2.4 标记菌株抑菌活性检测
        2.5 标记菌株在土壤和黄瓜根表的定殖
        2.6 SQR 9-gfp在黄瓜根表的定殖部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盆栽试验设计
        1.3 土壤DNA的454测序
        1.4 土壤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
        1.5 样品间相似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454序列的总体分析
        2.2 各样品OTU分类
        2.3 全样品细菌群落相似性分析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一 全文结论
    二 研究的创新点
附录
    附录一 菌株SQR 9 16S rDNA序列
    附录二 菌株SQR 9的抗生素合成基因相关序列
    附录三 主要试剂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

(8)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尿素的研制与缓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1.1 我国化肥的施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1.1.2 化肥问题的解决途径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缓/控释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缓/控释肥的类型和现状
        1.2.2 缓释/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征评价方法
        1.2.3 缓/控释肥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2 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尿素的研制及膜结构的观测
    2.1 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尿素的研制
        2.1.1 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大颗粒尿素的材料与设备
        2.1.2 试验设计
        2.1.3 不同包膜配方处理包膜尿素的制备
    2.2 包膜形貌的扫描电镜观察
        2.2.1 试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2.4 小结
3 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尿素的缓释特性及其减少氨挥发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肥料的氮素释放
        3.2.2 不同包膜肥料对氨挥发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复合膜包膜尿素的缓释特性及其减少氨挥发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肥料的氮素释放
        4.2.2 不同肥料对氨挥发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不同种类肥料对黑麦草生长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祈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5.2.2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麦草地上部氮吸收和表观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5.2.3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麦草地上部磷吸收和表观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5.2.4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麦草地上部钾吸收和表观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彩图页

(9)韭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香蕉生产概况
    2. 香蕉枯萎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2.1 香蕉枯萎病的危害
        2.2 香蕉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2.3 香蕉枯萎病的症状和流行
        2.4 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措施
        2.4.1 抗病品种的选育
        2.4.1.1 体细胞变异选育新品种
        2.4.1.2 杂交育种
        2.4.1.3 基因工程育种
        2.4.2 农业防治
        2.4.3 化学防治
        2.4.4 香蕉枯萎病生物菌防治
        2.4.4.1 根际及土壤生防菌
        2.4.4.2 拮抗内生菌
    3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及利用
        3.1 植物粗提取液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3.2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
        3.3 植物源农药的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4. 葱属植物抗菌/真菌效应的研究
    5. 轮作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6 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7 开展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韭菜轮作对香蕉枯萎病
    发生的防控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材料
        1.3 韭菜轮作香蕉试验
        1.4 韭菜间作香蕉试验
        1.4.1 商业性种植韭菜地间作香蕉
        1.4.2 在病区重新种植韭菜间作香蕉
        1.5 重病区韭菜处理试验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韭菜轮作香蕉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2.1.1 2006-2009年番禺地区韭菜与香蕉轮作对香蕉枯萎病防控总体效果
        2.2.2 轮作次数对香蕉枯萎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2.2.3 韭菜轮作广粉1号粉蕉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分析
        2.2 香蕉间作韭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2.2.1 商业化韭菜地间作香蕉
        2.2.2 重新种植韭菜间作香蕉
        2.3 韭菜处理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3. 讨论
        3.1 香蕉枯萎病的危害
        3.2 韭菜轮作香蕉种植模式的发现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3.3 韭菜间作香蕉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3.4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三章 大棚盆栽人工接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第一轮试验
        1.2.1.1 试验概况
        1.2.1.2 试验设计
        1.2.1.3 试验方法
        1.2.2 第二轮试验
        1.2.2.1 试验概况
        1.2.2.2 实验设计
        1.2.2.3 试验方法
        1.2.3 第三轮试验
        1.2.3.1 试验概况
        1.2.3.2 试验设计
        1.2.3.3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轮试验
        2.2 第二轮试验
        2.2.1 韭菜对泥炭土中盆栽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2.2.2 韭菜对带菌田园土中盆栽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2.3 第三轮试验
        2.3.1 基质香蕉
        2.3.2 基质粉蕉
        2.3.3 田园土香蕉
    3. 讨论
第四章 韭菜提取液对香蕉枯萎
    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韭菜粗提取液的制备
        1.2.2 菜粗提取液对FOC4菌丝生长的影响
        1.2.3 韭菜粗提取液对FOC4菌丝的电镜观察
        1.2.4 韭菜粗提取液对FOC4孢子萌发的影响
        1.2.5 韭菜粗提取液对FOC4的致死作用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韭菜粗提取液对FOC4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韭菜粗提取液对FOC4菌丝及孢子结构的影响
        2.3 韭菜粗提取液对FOC4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韭菜粗提取液对FOC4孢子增殖率及的致死效应
        2.4.1 PDA培养体系
        2.4.2 水培养体系
    3. 讨论
第五章 韭菜提取液对土壤微生物种类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根际微生物的测定
        1.4 土壤酶活性测量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种处理在整个试验期间的微生物总量的比较分析
        2.2 FOC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3 韭菜处理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3.1 不接菌条件下韭菜对微生物的影响
        2.3.2 接菌情况下韭菜对微生物的影响
        2.4 韭菜对土壤酶活性的的影响
        2.4.1 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2.4.2 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2.4.3 磷酸酶活性变化
        2.4.4 转化酶活性变化
        2.4.5 尿酶活性变化
    3. 讨论
        3.1 关于根际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结构
        3.2 根际土壤的"真菌化"
        3.3 根际土壤酶活性
结论
论文创新点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油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及种类
    1.2 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及种类
    1.3 抑制剂的施用效果
        1.3.1 抑制剂施用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3.2 抑制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3 抑制剂对环境的影响
    1.4 抑制剂作用的影响因素
    1.5 本文立题依据
    1.6 研究内容与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其基本情况
    2.2 盆栽试验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的采集
        2.2.4 分析指标及方法
    2.3 土柱淋溶培养试验
        2.3.1 供试材料
        2.3.2 试验方案设计
        2.3.3 样品的采集
        2.3.4 监测指标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盆栽模拟试验研究
        3.1.1 添加抑制剂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1.2 抑制剂对油菜收获后土壤氮素的影响
        3.1.3 小结
    3.2 土柱淋溶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添加抑制剂对土柱淋溶液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3.2.2 添加抑制剂对土柱淋溶液铵态氮浓度的影响
        3.2.3 添加抑制剂对土柱淋溶液硝态氮淋失量的影响
        3.2.4 添加抑制剂对土柱淋溶液铵态氮淋失量的影响
        3.2.5 添加抑制剂对土柱氮素淋溶总量的影响
        3.2.6 添加抑制剂对土柱不同土层氮素的影响
        3.2.7 添加抑制剂对淋溶液pH 的影响
        3.2.8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主要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香蕉假茎多酚类物质对尿素氮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淀粉芽孢杆菌ZJ6-6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特性研究[D]. 吴欢欢.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2]袋控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其在雷竹林的应用效果研究[D]. 钟意.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3]沼液配方肥对香蕉生长特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D]. 高刘. 海南大学, 2017(02)
  • [4]韭菜化感物SA对香蕉枯萎镰刀菌及其环境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D]. 杨晓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 [5]河口县香蕉配方施肥试验研究[J]. 陈鸿洁,王树明,周敏,李春,杨永智,陈伟强. 热带农业科学, 2012(10)
  • [6]香蕉多酚氧化酶性质及在果酒发酵中褐变控制的研究[D]. 柳素洁.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7]SQR 9微生物有机肥防治黄瓜土传枯萎病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曹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低分子量聚乳酸包膜尿素的研制与缓释性能评价[D]. 吕静. 浙江大学, 2011(06)
  • [9]韭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 黄永红. 湖南农业大学, 2011(12)
  • [10]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油菜生长的影响[D]. 串丽敏.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香蕉假茎多酚对土壤中尿素氮转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