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干预治疗肥胖糖耐量受损患者的研究

二甲双胍干预治疗肥胖糖耐量受损患者的研究

一、二甲双胍对肥胖糖耐量低减患者干预治疗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飔宇[1](2021)在《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用药规律及Meta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IGT)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用于IGT治疗的中药数据资料,分析和总结其用药规律;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客观评价益气养阴方药治疗IGT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IGT提供用药参考及循证依据。研究方法:1.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IGT的临床研究文献,再运用Excel2019进行统计分析常用药物的频数及频率构成比。2.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益气养阴方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使用Cochrane手册中的风险评估表评估所纳入研究的质量,再用Note Express进行文档管理,用Excel2019总结所提取的信息和数据。运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森林图,系统评价益气养阴方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对纳入的102篇文献使用的中药进行数据提取,中药种类共137种,总频次为948次。出现频次超过7次的药物为常用药物,共42种,频次与构成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茯苓(42,4.43%),黄芪(38,4.01%),黄连(38,4.01%)等。将42种常用药按照中药药效归类,归属于17种药类,共计频次715次。使用频次累积最多的是补益药(245,34.27%),其次是清热药(172,24.06%),其他类别药物的构成比均在10%以下。2.共纳入了15篇文章,对益气养阴方药治疗IGT的有效率和转归进行Meta分析:在中药治疗组中,有效率[RR值的综合效应值大小为1.92,置信区间为95%的范围是[1.69,2.19],P<0.00001]和复常率[RR=2.90,95%CI(2.29,3.68),P<0.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组疗效更好。益气养阴方药对血糖相关指标的Meta分析:空腹血糖MD的合并效应量为0.30,其95%CI为[0.07,0.52],P<0.05;餐后2h血糖[MD=0.93,95%CI(0.55,1.32),P<0.0001];糖化血红蛋白[合并效应值大小为0.31,按95%可信区间估算范围是[0.26,0.35],P<0.00001],表明治疗组的血糖改善优于对照组。益气养阴方药对IGT胰岛素相关指标的Meta分析:胰岛素(空腹)[MD值=1.17,95%的置信区间在0.35到2.00之间,P=0.005];胰岛素(2h)[合并效应量的数值为7.73,置信区间范围是1.60-13.85,P=0.01],表明治疗组的胰岛素改善优于对照组。中药对IGT体重指数的Meta分析:[MD=1.42,95%CI(0.52,2.32),P=0.002],治疗组对BMI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报道方面,在使用益气养阴方药和仅用生活方式干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IGT的中医药治疗以健脾为主,但临床证型多样,用药的药效种类也较多,前三位为补益类(补气和补阴为主)、清热类、利水渗湿药。2.益气养阴方药在治疗IGT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可延缓IGT向DM进展,可改善IGT患者的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和体重指数,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何纾文[2](2020)在《腹针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糖尿病前期(IGR)是转向2型糖尿病患者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积极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预防意义。目前西医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因药物的局限性及个体化的因素,其治疗效果不确切。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评价针刺治疗对IGR的研究现状,其次进行探索性临床研究。腹针疗法作为一种新的针刺疗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取穴标准化以及辨证条理化的特点,善于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临床采用腹针疗法对中心性肥胖型IGR进行干预,为针刺治疗IGR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研究基础。方法:1.通过数据库:中文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英文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词为“糖尿病前期”、“针刺”、“随机”,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9年11月,纳入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随机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相关文献,将筛选出的文献按照Cochrane Review Handbook质量评价标准,对所纳入的文献提取所需的基本特征与方法学特征,并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本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开发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将2019.04.01-2019.12.01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25例,采用腹针联合生活方式(糖尿病健康宣教、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治疗。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双滑肉门、双外陵)、双气穴、双天枢、双大横。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休息2天,继续下周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4周以及治疗8周时,分别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按照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Meta分析所纳入文献8篇,共518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以有效率作结局评价的合并4篇文献,以中医证候积分作结局评价的合并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其余文献仅进行定性分析。(1)定量分析:①针刺组治疗IGR的疗效明显高于生活方式组;②针刺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生活方式组。(2)定性分析:大多数研究对针刺组改善FPG、2hPG、HbA1c与生活方式组相比疗效相当。(3)敏感性分析:排除治疗方法干预不同的研究后,针刺组的有效率评价结果未发生改变,说明研究结果可靠。(4)安全性分析:由于纳入的文献均未报道针刺对糖尿病前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因此针刺治疗的不良反应尚不能定论。2.临床研究经过8周治疗后,得出以下结过:(1)总有效率为84.00%。(2)比较治疗前与治疗4周、治疗4周与治疗8周以及治疗前与治疗8周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餐后2小时血糖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与治疗4周、治疗前与治疗8周的收缩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与治疗8周、治疗前与治疗8周的空腹血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ta分析研究结果示针刺组对糖尿病前期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优于生活方式组。同时,针刺组在FPG、2hPG以及HbA1c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组相比疗效相当。但因本次所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质量普遍不高,缺乏规范性,可能影响本次Meta分析结果,参考本研究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2.腹针疗法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具有良好的疗效,对减重、降糖及降压有较佳的疗效,尤其对体重、BMI、腰围、腰臀比、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收缩压及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疗效,腹针疗法具有无痛、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张旭[3](2020)在《基于PINK1/Parkin信号通路研究加味大柴胡汤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肥胖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和(或)异常分布、体重增加,是由于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疾病。胰岛素抵抗(IR)是联系肥胖与糖脂代谢紊乱的中心环节,是肥胖导致相关并发症的重要病理机制,并且两者常合并存在,相互影响。中医指出肝郁气滞、脾虚失健是胰岛素抵抗肥胖的一个关键病机,而内热是促进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病理因素。大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以疏肝、泻热为主要功效。本课题组结合胰岛素抵抗肥胖的病机,在大柴胡汤原方的基础上加用茯苓、白术等健脾助运的经典药物,增强了健脾益气之功效,取名“加味大柴胡汤”。在前期的实验中我们也证实了具有疏肝健脾泻热功效的加味大柴胡汤不仅可有效降低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还有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的作用。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发现,肥胖患者体内确实存在氧化应激过高和低度的慢性炎症。另外,线粒体是活性氧(ROS)产生的主要场所,却极易受到氧化损伤,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又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同时线粒体自噬对于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恢复其功能至关重要。另外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线粒体功能下降,线粒体自噬相关信号PINK1/Parkin在转录及翻译水平上均存在异常,而激活线粒体自噬则可有效缓解胰岛素抵抗肥胖。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加味大柴胡汤具体的作用机制,本课题首先建立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然后拟用加味大柴胡汤进行治疗,观察加味大柴胡汤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的作用,并从PINK1/Parkin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其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线粒体自噬与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本实验首先用慢性束缚+夹尾激怒+过度疲劳+每日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了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然后造模成功后用加味大柴胡汤进行治疗,阳性药物选用二甲双胍。在灌胃给药期间监测小鼠一般状况、体重、血糖和血脂,并于实验最后一天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并测定血清胃泌素和D-木糖含量了解其对肝郁脾虚的改善程度,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ACTH和CORT水平了解HPA轴的变化,并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反应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测量肾上腺、脾脏和胸腺指数,并取出肝脏,一部分用于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一部分做匀浆后用ELISA法检测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以及氧化应激产物MDA、8-OHd G和炎症因子IL-6、TNF-α等的水平,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INK1/Parkin信号通路了解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最后提取肝细胞线粒体测量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肿胀度、ATP含量、三羧酸循环关键酶PDH和KGDH活性了解线粒体功能的改变。结果表明,用慢性束缚+夹尾激怒+过度疲劳+每日高脂饲料喂养8周能建立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本模型所具有的特点主要如下:成模之后出现了显着的肝郁脾虚证症状;体重出现短期的降低之后显着升高,并保持稳定;血脂与激素方面的异常也与肥胖症较为相似;同时,还出现了免疫抑制和胰岛素抵抗;而且这种造模方式较为简单、便于操作。在进一步的药效学实验中发现,给予加味大柴胡汤对上述指标有一定的改善,表现在以下方面:小鼠的一般情况评分、血清胃泌素和D-木糖含量增加,而体重减轻;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小鼠的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增加;在血脂方面,TC和TG降低而HDL升高;在脏器指数方面,肾上腺指数降低而脾脏和胸腺指数增加;在激素指标方面,ACTH、CORT和胰岛素含量降低,同时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在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方面,肝脏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增加而MDA、8OHd G、IL-6、TNF-α和CRP等氧化应激产物和炎症因子显着下降。同时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线粒体功能得以恢复。综上所述,肝郁脾虚为胰岛素抵抗肥胖的重要病机,而“内热”在疾病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助推作用,更是其重要的病理因素。作为体现疏肝健脾泻热治法的代表方加味大柴胡汤不仅可以减轻肝郁脾虚症状,降低体重和血脂,而且还能缓解HPA轴过度亢进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推测其机制可能是激活了PINK1/Parkin信号通路增强了线粒体自噬,从而缓解了肥胖状态下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损伤,恢复线粒体功能有关。

何品豪[4](2020)在《补肾健脾化痰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脾肾阳虚痰湿型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补肾健脾化痰调周法对该病患者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月经周期以及中医证候评分等方面的影响,验证补肾健脾化痰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和研究扩展新的方案和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筛选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脾肾阳虚痰湿型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患者共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30例。中药组采用补肾健脾化痰调周法,西药对照组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综合疗效、月经周期、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不良反应,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客观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9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中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能通过降低空腹胰岛素,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空腹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疗效无明显差别;(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激素LH、T值和LH/FSH比值水平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SH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能降低血清激素LH、T值和LH/FSH比值水平,并且主要是通过降低LH水平,从而改善LH/FSH比值水平;治疗后两组血清激素LH、T值和LH/FSH比值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LH、T值和LH/FSH比值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5)两组用药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药物过敏,治疗后心电图无异常,检验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均正常。结论:补肾健脾化痰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疗效确切,安全性佳,在临床综合疗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方面与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疗效相当。而在改善中医证候、改善LH、T值和LH/FSH比值水平方面,优于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是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魏秀秀[5](2020)在《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比较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正常、正常体重合并糖耐量正常三组人群在一般资料、饮食与运动习惯、情绪方面、身体测量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通过比较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与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正常受试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揭示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探讨各证型与身体测量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系,为中医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防治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对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近3个月体检结果提示正常体重+糖耐量正常(NGT)、超重/肥胖+糖耐量正常和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IGT)人群进行初步筛选,对符合要求的人群预约集中入组,再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复筛,最终纳入129例受试者,即超重/肥胖合并IGT者70例、超重/肥胖合并NGT者29例、正常体重合并NGT者3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由受过培训的人员对受试者完善体格检查并填写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及中医症状体征调查表,留取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生化指标检测。运用IBM 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绘图,比较三组在一般资料、饮食与运动习惯、情绪方面、身体测量指标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探讨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型主要根据导师对肥胖型糖耐量异常成熟的理论认识,结合中医症状体征调查表及临床实际,将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型分为肝胃郁滞型、脾虚痰湿型、脾肾两虚型,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比较超重/肥胖IGT组与超重/肥胖NGT组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超重/肥胖IGT中医证型与身体测量指标(BMI、腰围、WHR、腰身比)及实验室检查指标(HbA1c、FPG、2hPG、FINS、HOMA-β、HOMA-IR、TC、TG、HDL-C、LDL-C、UA)的关系。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差异超重/肥胖IGT组年龄(62.50(8.00))高于超重/肥胖NGT组(57.00(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既往合并症占比(75.71%)>超重/肥胖NGT组(34.48%)、正常体重NGT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超重/肥胖NGT组糖尿病家族史占比(55.17%)>超重/肥胖IGT组(27.14%)、正常体重NGT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民族、文化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此外,超重/肥胖IGT组女性在超重/肥胖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占比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习惯与情绪情况差异超重/肥胖IGT组饮食口味偏油占比、易怒情绪占比>正常体重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饮食口味有偏好中偏咸占比较多(31.43%),与另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烟酒嗜好、运动频率、久坐习惯上无统计学差异。此外,超重/肥胖IGT组男性在吸烟嗜好、饮酒嗜好占比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身体测量指标差异超重/肥胖 IGT 组腰围(94.00(13.00))>超重/肥胖 NGT 组(88.00(17.00))>正常体重NGT组(80.00(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与超重/肥胖NGT组在BMI、腰臀比、腰身比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超重/肥胖 IGT 组 UA(337.00(116.00))>正常体重 NGT 组(303.00(10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NGT组HDL-C(1.44±0.29)>超重/肥胖IGT组(1.24±0.23)、超重/肥胖NGT组(1.29±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TC、TG、LDL-C无统计学差异。5.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差异超重/肥胖IGT组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郁滞型(47.76%)>脾肾两虚型(28.36%)>脾虚痰湿型(23.88%),以肝胃郁滞型为主;超重/肥胖NGT组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虚痰湿型(55.56%)>脾肾两虚型(25.92%)>肝胃郁滞型(18.52%),以脾虚痰湿型为主,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男性以脾肾两虚型为主(占41.93%),女性以肝胃郁滞型为主(占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脾虚痰湿型BMI高于脾肾两虚型,脾虚痰湿型腰围、腰身比高于肝胃郁滞型及脾肾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在血糖代谢指标(HbA1c、FPG、2hPG、FINS),HOMA 稳态模型(HOMA-β、HOMA-IR),血脂代谢指标(TC、TG、HDL-C、LDL-C),血尿酸(UA)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发病随着增龄而增加,代谢不健康的体重增加,尤其是腹型肥胖,更易使超重/肥胖罹患糖耐量异常;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饮食口味偏油、情绪易怒、血尿酸水平升高,与正常体重N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饮食口味偏咸、久坐及运动习惯与超重/肥胖NGT、正常体重NG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与超重/肥胖糖耐量正常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合并糖耐量异常的超重、肥胖人群,体内代谢的改变对中医证型有影响,肝胃郁滞是其主要证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郁滞是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发病关键的理论认识,这为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防治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IGT)时,关注调肥胖之态,不忘关注血糖异常提供参考。而超重/肥胖糖耐量正常以脾虚痰湿型为主。3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各证型在实验室检查指标(HbA1c、FPG、2hPG、FINS、HOMA-β、HOMA-IR、TC、TG、HDL-C、LDL-C、UA)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王宾[6](2020)在《振腹推拿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是一组包括高血压、中心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在内的代谢紊乱,会增加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它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Gerald Reaven率先提出,并于199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代谢综合征”。有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被诊断为代谢综合征,而欧洲的患病率为24.3%。代谢综合征的常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膳食结构调整、规律运动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此外,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还需要合理准确的使用药物控制,也包括近年来的各类外科手术治疗。振腹推拿疗法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臧福科教授20世纪90年代所创立的内脏病推拿手法,经过多年的临床探讨与实践,振腹推拿疗法已发展成为脏腑推拿的代表流派之一,在推拿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对于内、妇、儿、骨伤等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本文参考和总结近年来代谢综合征和振腹推拿疗法的文献,进行振腹推拿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及机制研究,目的在于:①对推拿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了解推拿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现状,探讨推拿治疗的优势,为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也为开展紧随其后的临床试验打下基础;②通过振腹推拿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腰围、腹内脂肪厚度、中医证候评分、血脂、血糖的影响,评价振腹推拿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③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振腹推拿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代谢物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全面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各类推拿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采用PEDro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相同干预措施的相同指标有两篇或两篇以上文献,将进行Meta分析,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2018年3月-2019年6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科门诊收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以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基础治疗联合振腹推拿疗法,对照组基础治疗联合穴位贴敷安慰剂,两组均为隔日治疗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如下指标:(1)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腰围及腰臀比、腹内脂肪厚度;(2)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中医证候评分、体重及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3)安全性指标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不良事件记录等。3机制研究随机选取临床试验中治疗组代谢综合征患者32例,在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血液;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科门诊的18-65岁健康人,采集空腹血液作为健康对照组,共3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措施及疗程等同临床试验部分。血液标本经低温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经处理后进行样品分析。本次实验采用OPLS-DA模型的VIP值(阈值>1),并结合t检验的P值(P<0.05)来寻找差异性表达代谢物。通过搜索本地的数据库(600种化合物)和在线数据库(HMDB和LIPID MAPS),最终得出的差异性代谢物,并通过登录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Pathway 数据库寻找代谢途径。通过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得出差异性代谢物,再通过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得出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趋势,明确代谢途径。结果:1系统评价纳入5篇文献,均为中文,共纳入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受试者486例。大部分研究随机序列产生、分配隐藏、盲法等存在局限性,PEDro量表进行研究质量评价,6分及以上研究有3项。因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案无完全相同者,故不能对疗效指标合并进行meta分析,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只有1个研究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记录,其余4个研究均未提及。2临床研究纳入病例120例,治疗组剔除4例,对照组剔除5例;治疗组56例脱落5例,对照组55例脱落5例。最后治疗组51例,对照组50例进入统计分析。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腹内脂肪厚度、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1主要结局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腰围、腰臀比、腹内脂肪厚度均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没有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腰围、腰臀比、腹内脂肪厚度显着下降(P<0.01)。2.2次要结局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TG、TC均显着下降、HDL-C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着下降(P<0.01),其余指标没有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TG、TC下降(P<0.05)。2.3治疗组总有效率76.4%,对照组总有效率6.0%,差异有显着性(P<0.01),提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4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变化,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3机制研究3.1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出现了溶血磷脂酰胆碱等14种上调趋势的物质,也出现了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等11种下调趋势的物质(VIP>1且P<0.05)。3.2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出现了溶血磷脂酰胆碱等1 1种上调趋势的物质,也出现了神经酰胺等7种下调趋势的物质(VIP>1且P<0.05),其中神经酰胺(d18:1/25:0)、鞘磷脂(d18:1/12:0)、L-组氨酸、二甲基精氨酸等4种物质同时也是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得出的差异性代谢物,经振腹推拿疗法治疗后,4种物质都有良性的调整趋势,且含量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3.3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获得4条代谢通路,其中主要通路是鞘脂代谢通路和组氨酸代谢通路。结论: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推拿在改善代谢综合征总有效率、体重指数等方面有效,在改善血糖、血脂等方面可能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少。但由于纳入研究较少、文献质量不高等原因,所以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再结合正确的循证医学方法,得出有意义的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振腹推拿疗法可以在腰围、腰臀比、腹内脂肪厚度、中医证候评分、TG、TC等方面对代谢综合征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它可能是通过影响代谢综合征患者神经酰胺、鞘磷脂、L-组氨酸、二甲基精氨酸的水平来发挥其调节糖、脂代谢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鞘脂代谢通路和组氨酸代谢通路有关。

田慧[7](2020)在《调中泄浊方治疗糖耐量受损(肝脾不和、气滞痰浊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调中泄浊方治疗肝脾不和、气滞痰浊证的糖耐量受损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及西医理化指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便临床进一步应用及研究。方法:选取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科门诊的中医辨证属肝脾不和、气滞痰浊证的糖耐量受损患者63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63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患者数为31例予中药汤剂调中泄浊方口服联合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后者为32例予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两组均观察1个疗程12周后,统计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腰臀比的数据变化,判断此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有差异,且对于中医证候疗效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腰臀比方面,治疗后指标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两组间临床疗效对比有差异(P<0.05)。两组在糖尿病转化率方面有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未发现异常改变,无不良反应。结论:调中泄浊方可降低IGT患者的血糖、体重指数、腰臀比,改善脂代谢紊乱,减轻IGT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降低IGT患者转归为糖尿病的比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可更深一步的研究。

曲超[8](2020)在《中医药综合防治糖尿病前期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防治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探寻其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延缓和截断扭转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糖尿病防治知识体系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合理检索方式,检索CNKI、CBM、万方医学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19年10月。应用Rev Man5.3、Stata/IC、R语言等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IGR向NGT逆转发生率、IGR向DM转化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FPG、2h PG、Hb A1c、FINS、HOMA-IR、TG、TC、LDL-C、HDL-C、SBP、DBP、BMI、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采用Ge MTC软件绘制治法疗效等级排序图,结合TCMISS进行组方规律,对药物的药频、属性、药物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利用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示。结果:1 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严格执行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1篇文献,共7752例受试者。61篇文献进行IGR向NGT逆转发生率分析:[Chi2=80.97,I2=25.9%,RR=1.513,95%CI(1.412,1.621),P<0.00001]。61篇文献进行IGR向DM转化发生率分析:[Chi2=54.98,I2=0.0%,RR=0.509,95%CI(0.455,0.569),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有效促进IGR患者血糖值恢复,降低Hb Alc水平,改善前期临床症状:52篇文献进行FPG结果分析,[SMD=-0.770,95%CI(-1.023,-0.517),P<0.00001];51篇文献进行2h PG结果分析,[SMD=-0.783,95%CI(-0.942,-0.625),P<0.00001];33篇文献进行Hb A1c结果分析,[SMD=-0.824,95%CI(-1.052,-0.596),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提高IGR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30篇文献进行FINS结果分析,[SMD=-0.659,95%CI(-0.846,-0.471),P<0.00001];24篇文献进行HOMA-IR结果分析,[SMD=-0.476,95%CI(-0.543,-0.410),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改善IGR患者血脂情况:28篇文献进行TG结果分析,[SMD=-0.476,95%CI(-0.543,-0.410),P<0.00001];29篇文献进行TC结果分析,[SMD=-0.399,95%CI(-0.464,-0.335),P<0.00001];21篇文献进行 LDL-C结果分析,[SMD=-0.328,95%CI(-0.402,-0.254),P<0.00001];17篇文献进行HDL-C结果分析,[SMD=0.414,95%CI(0.329,0.498),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改善IGR患者血压及体重情况:15篇文献进行SBP结果分析,[SMD=-0.117,95%CI(-0.210,-0.024),P=0.013];8篇文献进行DBP结果分析,[SMD=-0.062,95%CI(-0.127,0.003),P=0.840];32篇文献进行BMI结果分析,[SMD=-0.403,95%CI(-0.467,-0.339),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IGR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篇文献进行有效率结果分析,[Chi2=18.31,I2=56.3%,OR=1.57,95%CI(1.28,1.92),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IGR临床安全性较高、患者依从性较好,其安全性与生活方式干预及安慰剂相当,患者耐受性良好:15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具体不良反应症状,[Chi2=33.70,I2=58.5%,OR=0.561,95%CI(0.384,0.818),P=0.003]。2网状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对21种中医治法应用Ge MTC软件进行疗效概率排序。结果提示:“健脾+补肾+益气+滋阴”、“健脾+益气+清热+活血”、“补肾+滋阴”、“健脾+化痰+益气”、“健脾+疏肝+补肾+滋阴”5种治法,在促进IGR向NGT逆转方面的疗效最佳。3用药规律分析结果中医药综合防治IGR的核心药物包括黄芪、山药、丹参和黄连,药性多偏于温、寒、平,药味多为甘、苦、辛,归脾经最多,其次是肺经和胃经,之后是肾经和肝经,与“脾瘅”核心病机契合,均有健脾补气、滋阴清热之功。常用组合包括“黄连-黄芪”、“黄芪-山药”、“丹参-黄芪”、“黄连-苍术”、“黄芪-白术”等,提示“脾瘅”的治疗应以益气健脾、滋阴清热、疏肝郁结、活血化瘀为主。结论: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显着增加IGR向NGT逆转的发生率,明显降低IGR向DM转化的发生率,稳定IGR患者病情,延长DM发病时间;2.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有效促进IGR患者的血糖值恢复正常水平,降低患者Hb Alc水平,改善IGR患者的前期临床症状,提高IGR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3.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有效改善IGR患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等情况,降低血管并发症、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预防DM发生的效果;4.中医药综合防治IGR在临床用药上应注重健脾益气,补肾滋阴,疏肝理气,精确疾病定位,将“治未病”的思想应用到实践中。药物归经中属脾经的最多,其次是肺经和胃经,之后是肾经和肝经,与各代医家对“脾瘅”的认识多趋于一致。

卢雯湉[9](2020)在《燮和饮治疗肥胖型青春期PCOS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CRP、IL6、IL8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结合传统医学的特色与优势,观察燮和饮治疗肥胖型青春期PCOS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标志物的影响,评价燮和饮治疗肥胖型青春期PCOS患者慢性炎症状态的应用前景。以BMI为30kg/m2作为界值进行分层比较,评价肥胖型青春期PCOS及早诊治的重要性及有效性,为祖国医学改善PCOS患者慢性炎症状态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诊断为肥胖型青春期PCOS的患者,符合中医脾虚痰湿证。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根据BMI数值,分为Ⅰ度肥胖组(25kg/m2<BMI≤29.9 kg/m2)、Ⅱ度肥胖组(BMI≥30kg/m2)。治疗组予燮和饮口服,对照组予二甲双胍口服,两组均配合生活方式调整,连续服药3个月(治疗组经期停服)。观察并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LH、FSH、T、SHBG)、炎症指标(CRP、IL-6、IL-8)、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中医证候积分、多毛与痤疮评分、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计算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游离雄激素指数(FAI)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IR)。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的总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于各项主要证候积分(月经周期、经量及颜色、形态肥胖、多毛)及次要证候积分(头晕胸闷、喉间多痰、四肢倦怠、带下量、痤疮、大便情况)的改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的多毛外,两组各项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CRP、IL-6、IL-8水平:组内比较,两组的CRP、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对于三项炎症指标的改善均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性激素水平:组内比较,治疗组的FSH在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各项性激素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LH、FAI和升高SHBG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升高FSH方面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LH/FSH及T的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FINS、FPG及HOMA-IR水平:组内比较,两组的FINS、HOMA-IR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FPG亦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对FINS、FPG、HOMA-IR的改善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BMI、WHR及腰围水平: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MI、WHR及腰围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对于BMI、WHR及腰围的改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多毛、痤疮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能有效降低多毛评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的多毛评分较前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降低痤疮评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对于多毛、痤疮评分的改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根据BMI数值分层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Ⅰ度肥胖组(25kg/m2<BMI<29.9kg/m2)和 Ⅱ度肥胖组(BMl≥30kg/m2)的中医证候总积分、IL-6 及 IL-8、FINS、HOMA-IR、BMI、WHR和腰围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两组对Ⅱ度肥胖组的CRP及所有患者的FPG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所有患者的FSH影响均不大,对照组对Ⅱ度肥胖患者的LH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性激素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对Ⅰ度及Ⅱ度肥胖组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可降低Ⅱ度肥胖组的多毛评分及所有患者的痤疮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只能降低Ⅰ度肥胖组的痤疮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综合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及疗效分布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 度肥胖组(25kg/m2<BMI≤29.9kg/m2)的疗效优于Ⅱ度肥胖组(BMI≥30 k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标本并治的燮和饮治疗肥胖型青春期PCOS患者的疗效显着,与二甲双胍相当,能够有效改善炎症因子及性激素水平,缓解临床证候、糖脂代谢异常及慢性炎症状态,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2)通过对BMI的分层比较发现,燮和饮和二甲双胍均可改善不同肥胖程度的青春期PCOS患者的生殖内分泌紊乱及IL-6、IL-8的水平,但是Ⅱ度肥胖(BMl>30kg/m2)的患者综合疗效不如Ⅰ度肥胖(25kg/m2<BMl≤29.9kg/m2)的患者,且无法降低Ⅱ度肥胖患者的CRP水平,说明控制体重、“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对于肥胖型青春期PCOS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至关重要。(3)燮和饮中的多味中药均具有抗炎、抗氧化效应,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改善全身及局部卵巢的微环境,进一步调整患者自身的生殖轴平衡与代偿机制。

钟冬梅[10](2018)在《二甲双胍与食物纤维对糖耐量低减人群向2型糖尿病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糖耐量低减人群向2型糖尿病进展中采取二甲双胍联合食物纤维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糖耐量低减患者,依据干预方式分为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5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食物纤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治疗转归及糖耐量低减患者形成2型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经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1 h血糖、空腹血糖、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经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1 h血糖、空腹血糖、2 h血糖显着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糖耐量低减(18.67%)、糖尿病(8.00%)、正常糖耐量(58.67%)情况优于参照组(45.33%、26.67%、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耐量低减患者形成2型糖尿病与体重、年龄及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二甲双胍、食物纤维及治疗方式呈负相关(P<0.05)。结论将二甲双胍联合食物纤维治疗应用于糖耐量低减人群向2型糖尿病进展中效果显着,值得应用。

二、二甲双胍对肥胖糖耐量低减患者干预治疗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甲双胍对肥胖糖耐量低减患者干预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用药规律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IGT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益气养阴方药治疗IGT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2.3 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的结果
        2.5 发表偏倚风险
        2.6 不良反应
    3.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2)腹针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1.1 定义及分类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糖尿病前期与中心性肥胖的临床诊断
        1.5 干预治疗
        1.6 小结
    2.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前言
    1.检索策咯
        1.1 检索词
        1.2 数据库检索
        1.3 检索步骤
    2 筛选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筛选文献的具体步骤
    3 资料提取
        3.1 提取内容
        3.2 提取方法
    4 质量评价
        4.1 文献质量评价
        4.2 数据分析方法
    结果
        1.文献筛选过程
        2.纳入文献概括
        2.1 文献年代
        2.2 样本量及治疗组、对照组基线
        2.3 诊断标准
        2.4 治疗组干预措施
        2.5 对照组干预措施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穴位使用情况
        2.8 治疗疗程
        2.9 随访情况
        3.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1 随机序列的产生
        3.2 随机序列的隐藏
        3.3 受试者、工作者盲法
        3.4 结局评价者盲法
        3.5 结局数据完整性
        3.6 选择性报告结局
        3.7 其他方面偏倚
        3.8 总结
        4.数据分析
        4.1 定量分析
        4.2 定性分析
        4.3 敏感性分析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安全事项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疗效判定标准
        3.3 治疗前与治疗4周的比较
        3.4 治疗4周与治疗8周比较
        3.5 治疗前与治疗8周比较
    4.安全性评估
    5.研究结果小结
    讨论与分析
        1.选题依据及背景
        2.Meta分析
        2.1 循证医学及Meta分析的概念及意义
        2.2 纳入文献质量
        2.3 临床疗效分析
        2.4 安全性分析
        2.5 糖尿病前期针刺治疗的穴位分析
        3.临床研究
        3.1.腹针简介
        3.2 穴位分析
        3.3 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
    结语
        1.不足与展望
        1.1 Meta分析
        1.2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PINK1/Parkin信号通路研究加味大柴胡汤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造模筛选实验方法
        1.4.2 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的进一步评价
        1.5 观察指标
        1.5.1 一般情况观察及评分
        1.5.2 矿场实验
        1.5.3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1.5.4 血清胃泌素的测定
        1.5.5 血清D-木糖含量的测定
        1.5.6 血浆葡萄糖的测定
        1.5.7 血脂的测定
        1.5.8 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CORT含量的测定
        1.5.9 胰岛素抵抗的判定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建立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方法的筛选
        2.1.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的变化
        2.1.2 各组小鼠矿场实验中央区停留时间和5分钟总运动距离的变化
        2.1.3 各组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的变化
        2.1.4 各组小鼠血清胃泌素和血清D-木糖含量的变化
        2.1.5 各组小鼠体重的变化
        2.2 长期肝郁脾虚致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方法的评价
        2.2.1 两组小鼠体重的变化
        2.2.2 两组小鼠TC的变化
        2.2.3 两组小鼠TG的变化
        2.2.4 两组小鼠HDL的变化
        2.2.5 两组小鼠血浆葡萄糖的变化
        2.2.6 两组小鼠内脏指数的变化
        2.2.7 两组小鼠血浆激素的变化
        2.2.8 两组小鼠胰岛素敏感指数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大柴胡汤对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药效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药品
        1.4 试剂
        1.5 实验方法
        1.6 观察指标
        1.6.1 一般情况观察
        1.6.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1.6.3 血清胃泌素的测定
        1.6.4 血清D-木糖含量的测定
        1.6.5 血浆葡萄糖的测定
        1.6.6 血脂的测定
        1.6.7 血浆胰岛素、ACTH和 CORT含量的测定
        1.6.8 胰岛素抵抗的判定
        1.6.9 肝脏组织切片及HE染色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的变化
        2.2 各组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的变化
        2.3 各组小鼠血清胃泌素和血清D-木糖含量的变化
        2.4 各组小鼠体重的变化
        2.5 各组小鼠血糖值的变化
        2.6 各组小鼠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的变化
        2.7 各组小鼠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的变化
        2.8 各组小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的变化
        2.9 各组小鼠脏器指数的变化
        2.10 各组小鼠激素水平的变化
        2.11 各组小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
        2.12 各组小鼠血常规的变化
        2.13 各组小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2.14 各组小鼠炎症介质水平的变化
        2.15 各组小鼠肝脏HE染色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加味大柴胡汤对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药品
        1.4 试剂
        1.5 实验方法
        1.6 观察指标
        1.6.1 肝细胞线粒体的提取
        1.6.2 线粒体SOD和 MDA含量的测定
        1.6.3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1.6.4 线粒体肿胀度的测定
        1.6.5 线粒体丙酮酸脱氢酶(PDH)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KGDH)的测定
        1.6.6 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的测定
        1.6.7 线粒体ATP的测定
        1.6.8 Real-time PCR检测PINK1、Parkin、p62和LC3m RNA的表达
        1.6.9 WesternBlot检测PINK1、Parkin、p62和LC3Ⅰ和LC3Ⅱ蛋白的表达
        1.6.10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LC3的表达水平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线粒体SOD和 MDA的变化
        2.2 各组小鼠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肿胀度的变化
        2.3 各组小鼠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关键酶的变化
        2.4 各组小鼠线粒体RCR与 ATP的变化
        2.5 各组小鼠PINK1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2.6 各组小鼠Parkin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2.7 各组小鼠p62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2.8 各组小鼠LC3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2.9 各组小鼠肝脏LC3免疫组化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1 研究思路创新
        1.2 研究理论特色
        1.3 模型的建立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1 实验的条件方面
        2.2 模型的评价方面
        2.3 信号通路的选择方面
    3 问题和展望
综述:线粒体自噬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研究进展
    1.肝脏胰岛素抵抗
        1.1 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抵抗
        1.2 肝脏脂质沉积是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
        1.3 肝脏脂质沉积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2.线粒体自噬和脂质代谢
        2.1 与线粒体自噬有关的信号通路
        2.1.1 基于PINK1/Parkin的线粒体自噬
        2.1.2 BNIP3/NIX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2.1.3 FUND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2.2 线粒体自噬阻止了肝脏脂肪酸的积累
        2.3 线粒体自噬作为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性干预
    3.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补肾健脾化痰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临床观察标准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1.7 质量控制标准及依从性的保证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治疗方法
        2.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2.2.3 疗程
        2.2.4 注意事项
        2.2.5 研究过程
        2.3 观察时点及指标
        2.3.1 观察时点
        2.3.2 安全性观察
        2.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3 疗效判定标准
        3.1 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3.2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1.1 完成病例的年龄分布比较
        5.1.2 完成病例的病程分布比较
        5.1.3 治疗前两组病例血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情况
        5.1.4 治疗前两组病例血清激素LH、FSH、T值和LH/FSH比值水平的比较情况
        5.1.5 两组病例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比较
    6 临床疗效结果
        6.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激素LH、FSH、T值和LH/FSH比值水平的比较情况
        6.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比较情况
        6.5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论述
        1.1 中医学病因病机
        1.1.1 肾虚
        1.1.2 肝郁
        1.1.3 脾虚
        1.1.4 痰湿
        1.2 中医中药治疗
        1.2.1 从肾论治
        1.2.2 从肝论治
        1.2.3 从脾论治
        1.3 针灸、穴位埋线治疗
        1.4 中西医联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1.1 胰岛素抵抗是PCOS重要的病理改变
        2.1.2 胰岛素抵抗引起高雄激素血症的机制
        2.2 治疗
        2.2.1 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
        2.2.2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2.2.3 阿卡波糖
        2.2.4 奥曲肽
        2.2.5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2.2.6 生活方式干预
第三部分 讨论
    3 本课题补肾健脾化痰调周法应用机理的探讨
        3.1 立题依据
        3.2 立法依据
        3.2.1 脾肾阳虚痰湿型青春期PCOS伴 IR的重要病机
        3.2.2 结合周期,分期论治
        3.3 补肾健脾化痰调周法方药分析
        3.4 现代药理研究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表
综述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 中医对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学对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证型的研究
        4 中医对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辨证治疗研究
        5 小结
    综述二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定义及诊断
        2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流行病学
        3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危害性
        4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发病机制
        5 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防治
        6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5 调查内容
        2.6 数据管理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讨论与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振腹推拿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于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3 发病机制
        4 诊断标准
        5 危害
        6 预防
        7 治疗
        8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于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学研究
        3 病机学研究
        4 中医证候分析
        5 代谢综合征的中药治疗
        6 代谢综合征的非药物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振腹推拿疗法的源流与临床应用进展
        1 振腹推拿疗法源流
        2 振腹推拿疗法的概述
        3 振腹推拿疗法的临床应用
        4 振腹推拿疗法的现代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推拿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资料的检索和纳入
        1.3 文献质量的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研究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2.4 研究质量评价
        2.5 疗效评价
        2.6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疗效
        3.2 安全性分析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振腹推拿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1.6 伦理学原则
    2 结果
        2.1 纳入病例
        2.2 基线资料比较
        2.3 疗效分析
        2.4 安全性分析
        2.5 随访
    3 讨论
        3.1 前期研究基础
        3.2 研究结果及疗效分析
        3.3 振腹推拿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3.4 不足之处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振腹推拿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代谢组学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措施
        1.3 样本采集和保存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质控评估
        3.2 样本分析
        3.3 组间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
        3.4 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4.2 通路分析
        4.3 不足之处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调中泄浊方治疗糖耐量受损(肝脾不和、气滞痰浊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IGT的研究进展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进展
    2.现代医学对IGT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3.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终止和撤除试验标准
        2.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2 疗效性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4.2 IGT疗效判定标准
        3.5 统计分析
    4.一般资料
    5.研究结果
        5.1 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5.1.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1.2 治疗前两组患者糖代谢观察指标比较
        5.1.3 治疗前两组患者脂代谢观察指标比较
        5.1.4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比较
        5.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5.2.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2.2 治疗后两组患者IGT疗效比较
        5.2.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2.4 治疗后两组患者糖代谢观察指标比较
        5.2.5 治疗后两组患者脂代谢观察指标比较
        5.2.6 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比较
        5.2.7 治疗后两组患者糖耐量转归情况比较
    6.安全性观察
讨论
    1.立题依据
    2.方药分析
    3.疗效结果与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8)中医药综合防治糖尿病前期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治未病”思想对消渴病防治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燮和饮治疗肥胖型青春期PCOS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CRP、IL6、IL8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西医部分
        1. 慢性炎症与肥胖型青春期PCOS的关系及相关研究进展
        1.1 肥胖参与青春期PCOS发生的可能机制
        1.2 肥胖对青春期PCOS患者生殖及代谢功能的影响
        1.3 脂肪组织在炎症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1.4 慢性脂肪组织炎症将IR、HA与肥胖、PCOS相联系
        2. 肥胖型青春期PCOS的诊治进展
        2.1 青春期PCOS的诊断
        2.2 青春期PCOS的治疗
        2.3 青春期PCOS的肥胖处理
    二、中医部分
        1. 祖国医学诊治青春期PCOS的研究进展
        1.1 青春期PCOS的病因病机
        1.2“多调善治”理念下的辨治调摄
        2. PCOS慢性炎症状态的中医思考
        3. 燮和饮治疗肥胖型青春期PCOS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试验结果
        3.3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痰湿型PCOS的发病机制
        1.3 关于温肾化痰法
    2. 中医药治疗PCOS的优势
    3. 燮和饮方药解析
        3.1 沿袭古方,传承创新
        3.2 现代药理分析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对中医证候积分的结果分析
        4.2 对CRP、IL6、IL8的影响分析
        4.3 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
        4.4 对FINS、FPG、HOMA-IR的影响分析
        4.5 对BMI、WHR及腰围的影响分析
        4.6 关于多毛、痤疮评分的结果分析
        4.7 关于BMI的分层比较分析
        4.8 关于综合疗效的情况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二甲双胍与食物纤维对糖耐量低减人群向2型糖尿病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比较
    2.3 糖耐量低减患者形成2型糖尿病的相关因素
3 讨论

四、二甲双胍对肥胖糖耐量低减患者干预治疗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用药规律及Meta分析[D]. 张飔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腹针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研究[D]. 何纾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PINK1/Parkin信号通路研究加味大柴胡汤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作用机制[D]. 张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补肾健脾化痰调周法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D]. 何品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研究[D]. 魏秀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振腹推拿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及机制研究[D]. 王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调中泄浊方治疗糖耐量受损(肝脾不和、气滞痰浊证)的临床研究[D]. 田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中医药综合防治糖尿病前期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D]. 曲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燮和饮治疗肥胖型青春期PCOS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CRP、IL6、IL8的影响[D]. 卢雯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二甲双胍与食物纤维对糖耐量低减人群向2型糖尿病发展的影响[J]. 钟冬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8(14)

标签:;  ;  ;  ;  ;  

二甲双胍干预治疗肥胖糖耐量受损患者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