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荣三矿三维地震勘探的实践与认识

东荣三矿三维地震勘探的实践与认识

一、三维地震勘探在东荣三矿的实践和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芳[1](2021)在《裂隙含水层水位波动的分形特征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随机生成不同裂隙分维值的裂隙网络基础上,采用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技术,根据含水层随机补排特点,研究分数高斯噪声(fGn)和分形布朗运动(fBm)两种时间分形侧向边界流量随机过程下,岩溶裂隙介质含水层的水位波动分形特点,建立裂隙网络分维值与水位波动分维值之间关系。最后选取淮南煤田潘谢矿区太灰上段水位数据,分析其时间分形特征,并结合断裂分维值验证模拟分析的结论,揭示岩溶裂隙网络介质水位波动时间分形与空间分形之间的联系。全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蒙特卡洛原理,利用MATLAB平台开发出了平面二维及三维裂隙网络的随机生成技术程序,同时编制出了裂隙网络切面分维值盒维数求取程序。应用AutoCAD软件将蒙特卡罗生成的裂隙网络导入FLAC3D生成数值模型,为裂隙含水层数值计算提供了模型基础。(2)fGn补排源边界流量下,含水层水位波动在距离补排源较近处的断面才具备分形波动特点;而fBm补排源边界流量下,只有在裂隙较发育的含水层中才能出现分形水位波动特点。两种边界流量下,随着监测断面距边界的越远,由于含水层的过滤阻尼作用,水位波动时间序列的尺度性指数β值变大,表明分形特点减弱,确定性增强,水位波动逐渐变为原始水位背景值。同时,随着裂隙网络复杂程度加大,也就是裂隙网络分维值增大,同一监测断面的水位波动数据的尺度性指数β值减小,监测断面距离随机补排边界越远处也具有分形波动特点。另外,时间序列水位波动分维值随裂隙网络的分维值增大而增大。(3)裂隙网络的复杂性及含水层的渗透性并不改变其阻尼特性,只是改变其作用强度;含水层渗透性越强,水位波动幅度越低,时间序列越平稳,同时水位波动的分形特点也越显着。由于导水陷落柱的水源补给,其水位波动时间序列总体上高于无陷落柱时的水位;同时期水位波动时间序列的时间尺度系数β比无陷落柱大,可能是由于含水层存在陷落柱,系统对低频组分的削减减弱,使水位在低频下相关性增强。(4)潘谢矿区太原组灰岩上段C3I组灰岩水位变化主要受区内A组煤开采疏放灰岩水的影响,导致其水位大幅下降,下降的幅度大小与钻孔所处的断裂构造存在着较大关联。矿区C3I组灰岩长观孔水位波动的功率谱图在高频处为高斯白噪声,在低频处为fBm,是非平稳波动的时间序列,可得出各钻孔水位波动数据分维值D在1.08~1.57之间,其中潘三矿东部、丁集矿北部和谢桥矿北部水位波动分维值较小。(5)采用盒维数法计算出矿区断裂分维值并据此对构造发育程度进行了分区,得出矿区构造发育以中等和复杂为主,构造简单区零星分布,主要在潘三矿东部、顾桥矿东南部、张集矿的西北部以及谢桥矿的北部等。对比钻孔水位波动分维值与其所处的断裂分维值,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线性相关关系较好,在构造简单区水位波动的分维值也较小,这与第四章数值模拟成果,即时间序列水位波动分维值随裂隙网络的分维值增大而增大,取得了很好的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数值模拟成果的有效性。(6)实例分析表明,潘谢矿区长观孔水位波动时间序列在低频处(主波动幅度)时间尺度性指数β在1~3之间,呈现fBm分形波动特点,进一步可推算钻孔附近存在径流带。同时钻孔分维值越大(β值越小)可反映出构造裂隙越发育,岩体渗透性越强等重要结论,可为煤矿水害防治指明地下水富集靶区。图[66]表[14]参[113]

王柯淇,王治国,高静怀,王彦飞[2](2021)在《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由于金属价格的不断升高和寻找浅层矿床难度的日益增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必将向更深层发展.因而,地震方法已经成为用于金属矿探测的一种更重要的工具,以实现对深埋矿藏的构造进行清晰成像,帮助深层矿床的直接定位.本文回顾了硬岩环境下的地震方法,涵盖了岩石物理性质、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等.通过梳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欧洲,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一系列广泛的研究案例,本文逐一论述了二维反射地震方法、三维地震方法、被动源与主动源联合地震方法、地震与其他地球物理场的联合反演等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技术进展和取得的探矿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当前金属矿地震探测中的得失,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潜在方向,以供勘探地球物理同行参考.特别建议了,必须开发金属矿勘探专用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诸如被动源与主动源的联合成像技术、多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技术、矿体的超分辨率反演技术、矿体内部非均质性的分析技术、矿体人工智能解释技术等,力争实现我国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的原始创新.

彭苏萍[3](2020)在《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近4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进程,分析和总结了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系统建设随着煤炭工业从炮采和普采向机械化开采的转变,经历了从煤田地质学发展到采矿工程地质学和矿井工程物探的发展过程,并逐步构建了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基本框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煤矿采区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研究成果的建立和完善,使煤矿精细地质构造、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通道等灾害隐患的探测精度和预测准确度大大提高,促进了我国煤矿安全高效矿井的迅速发展,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也走向成熟并在全国煤炭系统推广应用。虽然煤矿地质保障系统在保障开采安全、提高开采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煤矿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煤炭绿色开采、智能精准开采等对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矿井地质透明化是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发展的努力方向。其重点任务是:①在统一的数据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球物理勘探精度,提高矿井地质的透明化水平,构建煤矿智能开采地质保障平台;②研发与惯导技术一体的高分辨煤岩辨识仪器装备,实现对工作面前方5 m范围煤岩结构的自动化数据采集与精准识别;③以岩层结构为基础,以岩石力学和流体因子为重点,开发和建立智能矿山建设决策与灾害隐患预警系统。

张建民[4](2019)在《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文中提出加强矿产资源储备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而勘查深部资源是实现资源保障的重要方向。金川铜镍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铜镍生产基地,在此开展深部勘查对增加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深部勘查,地质研究是基础条件,地球物理能够依据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进行找矿,方法手段多元、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条件。本文以地质研究为铺垫,通过对分辨率互补的地球物理位场勘探和电法勘探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对金川铜镍矿区深部的成矿有利部位进行了推断。1.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卫星重力数据处理,野外踏勘,岩矿鉴定及物性测试,获得以下认识:(1)金川铜镍矿床位于区域北西向展布的重、磁异常梯级带上,处于华北板块与祁连地块的交接部位,与已知的龙首山陆缘带相对应,显示了其形成与深大断裂的发育有关。界面反演结果表明,龙首山处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地壳厚度约55 km,北东向的华北板块地壳厚度变化相对较小,反映了其稳定地块的属性;西南部的祁连地块地壳厚度较大,且不均一,说明该区构造运动复杂,曾受到强烈的推覆挤压作用,而导致不均一的变形。(2)铜镍矿床的产出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含矿岩体主要侵位于长城系白家嘴子组地层中,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大;与北西向构造关系最为密切,北西向断裂常起控矿作用,褶皱往往起改造富集作用;矿区超镁铁质岩体是成矿母岩,亦是围岩,矿体往往产出于岩体的下部。矿床成因不一,主要以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为主。矿石矿物主要由雌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橄榄石、辉石等组成,完整矿物晶形较少,矿物裂隙发育,且常具有明显的蚀变现象,表明矿体形成具有多期次的特征,且曾受到强烈的后期改造作用。(3)基于密度、磁性和电阻率特征,矿区岩、矿石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铜镍矿石,表现出高密度、高磁性、低电阻率的特征;第二类是超基性岩体,呈密度高、磁性强、电阻率中等的特征;第三类是超基性岩体的围岩,具有密度低、磁性弱、电阻率高的特征。这些物性特征的差异性,为研究区地球物理的勘查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2.为获取更丰富的与矿相关的信息,对位场数据处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传统的位场数据分离方法仅强调区域场和局部场或多尺度分离的方法存在模态混叠的现象,为了更多且更有效地提取不同尺度的位场数据信息,一维和二维双树复小波被首次引入到位场数据的处理中,该方法具有近似的平移不变性、更多的方向选择性,以及限制数据冗余的特点,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相比小波分析具有优越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多频率混叠信号的不同尺度信息分离。另外,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算子,通过调整不同尺寸的形态学结构元素,提出了对一维和二维信号实现多尺度分解的形态学算子,模型试验表明,形态学算子能够很好地对不同尺度的信号进行分离,而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2)针对传统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常存在输出边界模糊、抗噪能力差、不能均衡强弱异常或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时具有虚假边界存在的问题,基于数学形态学良好的边缘刻画能力及抗噪性能,本文先构建了一种新的边界识别算子MMA,该算子可以利用其极大值有效地对位场数据的边缘进行识别,为了使其具有均衡强弱异常的能力,提出了MMAZ和MMAT两种均衡的边界识别滤波器,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倾斜角法、倾斜角的总水平导数、Theta图法等几种传统的边界识别滤波器,这两种滤波器不仅可以均衡不同幅值的异常,而且输出的边界更加收敛,同时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没有虚假额外边界的产生,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3)反演是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中定位异常地质体空间位置、物性参数估计及地下构造推断的重要方法,对深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位场数据反演常存在多解性、反演结果精度低以及计算效率低的缺点,本文采用光滑L0范数紧支撑聚焦方法及GPU并行计算,来快速地获取准确度高的位场数据反演结果。并通过不同埋深的两个地质体模型对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3.利用这些位场处理方法对矿区的航磁异常数据进行了处理。边界识别结果显示,矿区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北东向次之;已知含矿岩体的及矿区南延区正航磁异常的边界被确定。位场分离及反演结果均表明,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4.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的深部探测能力及建立找矿模型,通过多个模型的重、磁模拟以及矿区以往实际的CSAMT数据反演结果,对深部异常体的位场异常特征及CSAMT的找矿指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于深部找矿,应该重视研究区航磁数据等值线宽缓的低正异常区域,但低正舒缓磁异常未必反映的是深部的超基性岩体,亦有可能是与超基性岩体具有几倍磁性差异的混合岩带或部分变质岩系等其他磁性略大的地质体,这是因为对于同等规模的异常体,由有效磁化强度不同而引起的磁异常差异在浅部表现的比较明显,差异较大,在深部则相反,差异较小。另外,鉴于研究区岩、矿体较大的倾角(50°80°),该区磁异常变化基本可以忽略岩、矿体倾角的影响。在研究区异常幅值相同的不同区域,正异常水平距离的范围越大,则可能代表目标体埋藏越深,规模越大。相似特征的磁异常可能是分布复杂的磁异常体所引起的,对于深部找矿,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结合丰富的已知地质、钻探等综合信息,从而能更为合理地给出有利的深部找矿位置。面对深部找矿,重力与磁法基本表现出相似的异常特征。电阻率差异反映出的破碎带亦是重要的找矿指示。结合地质、地球化学、遥感及其他找矿标志,建立了以地质-地球物理为主的找矿勘查模型。5.依据找矿勘查模型,结合矿区内实测的重、磁、电剖面数据的处理结果,对矿区及周边深部有利的找矿地段进行了分析,并圈定有利靶区6个。关于主矿区东部大范围的高磁异常区(东湾勘查区),在其深部未找到有利的找矿地段。

宋中泉[5](2019)在《东辉勘探区城子河组沉积环境与聚煤作用分析》文中指出东辉勘查区所处我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唯一具有海陆过渡相沉积的绥滨盆地。研究区含煤地层以厚度大、含煤层数多、煤种齐全为主要特征。近年来,盆地内开展了很多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为盆地勘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基础,但绥滨盆地内部仍然有部分区域的地质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以东辉勘探区为研究对象,收集勘查区普查、详查以及勘探阶段的钻孔资料与相关科研文献,综合煤田地质学,沉积学、沉积环境等相关专业理论,在岩性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粒度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城子河组地层中识别出三角洲、河流、湖泊等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各类沉积体系特征,并对聚煤规律进行分析。东辉勘查区位于集贤煤田的北部,区内地层系统简单。含煤地层是中生界下白垩统鸡西群城子河组,是全区发育的一套陆相沉积的含煤岩系。其上伏地层为中生界下白垩统鸡西群穆棱组,其下伏地层为上侏罗统东荣组。研究区从煤系地层走向近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煤系地层的倾角5°-15°。局部地段因断裂发育和火成岩的侵入在煤系地层,促使局部地层倾角变陡,有的达36°-55°。城子河组下段沉积阶段,此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退,盆地发育了大量的三角洲和滨海平原沼泽湿地,区内地势逐渐平缓,为大型植物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泥炭沼泽化作用全区发生,聚煤能力好,形成了良好的聚煤环境。城子河组中段沉积时期,出现了许多小型盆地,其中以内陆湖泊沉积、湖泊三角洲沉积、河流和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属于陆相沉积。区域内大范围稳定沉积,沉积环境转变为平原沼泽,已趋平缓,植被广泛发育,泥炭沼泽化作用全区发生,聚煤能力达到顶峰。城子河组上段所含煤层经济价值相对偏低,研究区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以及水平-缓波状层理在粉细砂岩互层为主,沉积环境为湖泊相沉积为主,此时,水环境偏深,不利于植物生长。

邓金山[6](2017)在《东荣三矿“三下”保护煤柱逐巷及壁式矸石充填开采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东荣三矿的“三下”压煤问题,论文对逐巷充填和壁式充填后的地表变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积累基础研究数据,为后续开采提高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针对东荣三矿的具体地质采矿条件和现实的生产状态,设计了矸石充填采煤工作面的条带布置开采方案,并对确定了矸石充填和采煤系统。根据东荣三矿的现场实测数据和统计数据,确定了充填开采地表变形预测的岩移参数和几何参数。采用概率积分法,分别对逐巷充填工作面全部充填和部分充填方案下的地表变形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部分充填后的地表变形比全部充填后的地表变形有所增大,但两种充填方式的地表变形都满足一级保护标准。部分充填比全部充填下沉值增大了 27.6%、倾斜值增大了 22.4%、曲率值增大了 18.2%、水平移动值增大了 25.2%,水平变形值增大了 32.4%。利用预测软件反算得到了充满率为40.1%时地表变形的各个变形值恰在一级保护标准范围内,并与垮落法开采后地表变形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垮落法开采时地表变形各个变形值较充满率为40.1%时的下沉值增大了 20.3%、倾斜值增大了 27.7%、曲率值增大了 21.3%、水平移动值增大了 25.9%,水平变形值增大了 7.5%。最后设计了逐巷充填工作面的地表变形监测方案。本次研究成果对东荣三矿矸石回填、矿山环境改善、以及充填后地表建构筑物保护都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宋和阳[7](2012)在《三维地震技术在地质补充勘探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简便、可靠、经济、高效的勘探方法。该法通过炮点和检波点的灵活组合,获得与地下地质体相对应的三维数据体。在研究勘探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对勘探区进行了三维地震补充勘探,并对勘探成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实践证明,该方法适合于煤矿采区地质补充勘探。

李文良,于政秀[8](2010)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补充勘探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简便、可靠、经济、高效的勘探方法。该法通过炮点和检波点的灵活组合,获得与地下地质体相对应的三维数据体。在研究勘探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对勘探区进行了三维地震补充勘探,并对勘探成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实践证明,该方法适合于煤矿采区地质补充勘探。

于有[9](2007)在《绥滨坳陷构造演化及东荣组成藏条件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究绥滨坳陷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系统收集了地层、构造、沉积、石油地质资料,对野外地质剖面资料、钻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已有地震剖面资料的重新处理解释,结合重新采集的地震剖面资料,对绥滨坳陷主要构造层构造图进行了重新编制,在此基础上对其构造和沉积相进行了重新研究,得到绥滨坳陷具二凸二凹三斜坡的构造格局,江滨、普北、军川、松1—松2等断裂控制坳陷的构造及其沉积。利用钻井、沉积相及分析化验资料对东荣组暗色泥岩厚度分布进行了预测,得出东荣组暗色泥岩主要分布于坳陷中部及东部,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演化已进入高~过成熟程度,应以生成天然气为主,生成石油为辅。烃源岩排油高峰约在东荣组沉积末期,大量排气期为宝泉岭组沉积末期。利用钻井及沉积相资料对东荣组砂岩厚度分布进行了预测,得出东荣组砂岩储层厚度大,主要分布于坳陷中部及东部,但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岩。利用钻井、测井及沉积相资料对东荣组泥岩盖层厚度分布进行了预测,得出东荣组泥岩盖层厚度大,主要分布于坳陷中部及东部。综合评价了绥滨坳陷东荣组泥岩盖层的封闭能力,结果显示东荣组泥岩盖层好及差等级区域面积很小,绝大部分地区为较好~中等盖层。定义和求取了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得到东荣组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参数相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斜坡带中部。对东荣组输导层的油气运移动力和运移时所遇到的阻力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油气主要由南部的南大林子凹陷向东部斜坡带运移。根据源岩,储层,盖层评价结果,对绥滨坳陷东荣组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绥滨坳陷东荣组油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主要分布在福兴斜坡区、东部斜坡区和新房凹陷东北部,以及北部斜坡区绥D2井和福兴斜坡北部绥D1井的局部地区,面积相对较小。绥滨坳陷东荣组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主要在新房凹陷与福兴斜坡区交界普阳农场西北部、普阳农场以东的局部地区和东部斜坡带中部区域,面积相对较小,不利于天然气的成藏与分布。选取8个参数作为圈闭含油气性评价参数,根据其对圈闭含油气性的影响程度对各圈闭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有14个圈闭为含油气有利圈闭。根据含油气有利区及有利圈闭的评价结果,确定18号、22~26号圈闭为钻探靶区。

王建军[10](2007)在《东北三江地区绥滨拗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相研究》文中指出东北三江地区是我国少数中生代海陆交互相含油气盆地发育地区之一。因此,对东北三江盆地中生代沉积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对象是东北三江盆地绥滨拗陷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东荣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的沉积相以及储层特征。本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原理以及地震地层学和测井地层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并综合利用了野外露头观察、区域地震剖面解释、岩芯与测井等基础资料研究了目的层段的层序发育特征、沉积相空间展布与垂向演化、物源方向、建立了目的层段的沉积充填综合模式。通过研究,认为三江盆地绥滨拗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的物源方向主要来自坳陷西北部和西南部,沉降中心位于西北部和西南部;从泥岩厚度图上看,沉积中心未发生重大迁移。东荣组时期沉积相以海相沉积为主,在坳陷的北部和西南方向为海陆过渡相分布,主要是扇三角洲、三角洲沉积。在扇三角洲上端有冲积扇沉积,泥岩分布面积较广且有一定厚度,横向稳定性相对较差;城子河组后期和穆棱组都以湖泊沼泽相沉积为主。三角洲和湖泊相分布位置在两个时期未发生重大变化,具有继承性。研究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沉积整体上为一套海退沉积序列。晚侏罗世盆地与南部的虎林、鸡西、勃利、双鸭山等地区形成了近海盆地。绥滨拗陷以滨浅海环境为主,沉积了海相泥岩和细砂岩,部分区域发育了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侏罗纪末,随着全球海平面大范围的下降,区内海水全部退出,早白垩世本区开始了以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为主的沉积时期。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利用沉积参数(含砂率等值线图、砂岩等厚图等)、储集层反演(无井约束下的道积分)和模拟得出的储集层物性条件,对三江盆地绥滨拗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的油气有利储集区域进行综合预测,经过综合研究后认为绥滨拗陷有利层位和有利沉积相主要分布在南部兴安断背斜构造带和北部鼻状构造带。

二、三维地震勘探在东荣三矿的实践和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地震勘探在东荣三矿的实践和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裂隙含水层水位波动的分形特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底板突水研究现状
        1.2.2 裂隙网络随机生成及分形研究
        1.2.3 水位波动分形理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分形理论基础
    2.1 分形概念与性质
    2.2 分形维数
        2.2.1 盒维数法
        2.2.2 功率谱法
    2.3 时间序列的赫斯特指数及功率谱
        2.3.1 赫斯特指数
        2.3.2 功率谱计算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岩体裂隙网络的随机生成及分形维数求取
    3.1 蒙特卡罗法基本原理
    3.2 二维裂隙网络的随机生成
        3.2.1 裂隙产状及其概率分布模型
        3.2.2 二维裂隙模拟的基本假定
        3.2.3 二维裂隙网络模型的实现
        3.2.4 算例
    3.3 三维裂隙网络随机生成
        3.3.1 Baecher裂隙圆盘模型
        3.3.2 裂隙迹长及大小分布确定
        3.3.3 裂隙密度及模拟
    3.4 三维裂隙网络分维值
        3.4.1 裂隙网络生成
        3.4.2 裂隙网络分维值
    3.5 本章小结
4 裂隙水流水位波动分形特征数值模拟
    4.1 软件简介及裂隙网络数值网格化
        4.1.1 FLAC~(3D)渗流分析原理
        4.1.2 裂隙网络数值网格技术
    4.2 高斯白噪声流量边界下水位动态响应
        4.2.1 渗流模型建立
        4.2.2 水位波动时间序列
        4.2.3 功率谱图特征
    4.3 分形流量边界下水位动态响应
        4.3.1 分形布朗运动
        4.3.2 分形高斯噪声
        4.3.3 时间序列生成
        4.3.4 水位波动时间序列
        4.3.5 功率谱图特征
    4.4 含水层性质对水位波动影响
        4.4.1 渗透系数的影响
        4.4.2 导水陷落柱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潘谢矿区太灰上段钻孔水位波动分形特征
    5.1 潘谢矿区太灰上段水位时间序列
        5.1.1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1.2 水位波动时间序列
    5.2 水位波动的功率谱图
    5.3 潘谢矿区断裂网络分形特征
        5.3.1 断层分维值计算
        5.3.2 灰岩水位时间序列分维值和断层分维值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硬岩环境中地震方法概述
    1.1 岩石物理性质
    1.2 地震探测技术
    1.3 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趋势
2 国内外研究案例
    2.1 二维反射地震勘探
    2.2 三维地震勘探
    2.3 被动源与主动源地震联合探测
    2.4 地震与其他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
3 展望未来
    (1)地震资料采集仪器设备
    (2)地震采集技术
    (3)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技术
4 结 论

(3)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煤田复杂地质构造和煤炭开采机械化需求催生了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建立
    1.1 矿井工程地质勘查技术
    1.2 矿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2 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建设的成熟
    2.1 煤矿采区地质构造高分辨三维地震探测技术
    2.2 煤与瓦斯突出隐患地震预测技术
    2.3 矿井突水灾害隐患地震预测技术
3 矿井地质透明化是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发展的努力方向
4 结语

(4)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2.1 深部金属矿床地球物理探测进展
        1.2.2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1.2.3 金川铜镍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活动
    2.3 区域构造
        2.3.1 构造特征
        2.3.2 区域构造演化
    2.4 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磁场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1.2 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1.3 岩浆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1.4 铜镍矿成因模式
    3.2 矿体特征
        3.2.1 矿体类型、赋存位置及规模
        3.2.2 矿石特征
    3.3 岩、矿石物性特征研究
        3.3.1 密度参数
        3.3.2 磁性参数
        3.3.3 电阻率特征
        3.3.4 岩、矿石综合物性特征
第4章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与矿区航磁异常信息提取研究
    4.1 位场分离方法研究
        4.1.1 小波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多尺度分离方法
        4.1.2 基于双树复小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4.1.3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4.1.4 理论模型试验
    4.2 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研究
        4.2.1 基于形态学的基本边界识别算子
        4.2.2 边界识别均衡滤波器
        4.2.3 理论模型试验
    4.3 基于SL0范数约束及GPU并行计算的聚焦反演
        4.3.1 基于SL0范数紧支撑聚焦反演的原理
        4.3.2 等效格架与GPU并行计算
        4.3.3 理论模型试验
    4.4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特征与信息提取研究
        4.4.1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基本特征
        4.4.2 矿区磁异常边界与磁源信息提取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川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研究
    5.1 地质找矿标志
    5.2 地球物理深部探测能力研究及其找矿标志
    5.3 找矿模型建立
第6章 铜镍矿深部及周边成矿预测
    6.1 矿区周边航磁异常找矿意义分类
    6.2 研究区深部成矿预测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东辉勘探区城子河组沉积环境与聚煤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1.2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含煤地层
    3.3 构造
    3.4 岩浆岩
第4章 研究区煤层特征
    4.1 煤层特征
    4.2 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
    4.3 煤层对比
    4.4 煤质特征
        4.4.1 煤的物理性质
        4.4.2 煤岩特征
        4.4.3 煤的煤质特征
        4.4.4 煤的工艺性能
        4.4.5 煤类及工业用途
第5章 沉积体系分析
    5.1 含煤岩系岩石相特征
    5.2 研究区沉积相在垂向上展布
    5.3 区域沉积相在平面上展布
    5.4 研究区沉积类型
        5.4.1 陆相沉积
        5.4.2 海陆过渡相沉积
    5.5 研究区主要可采煤层聚煤情况
    5.6 研究区城子河组沉积环境解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1 基本情况
        2.主持的地质勘查项目

(6)东荣三矿“三下”保护煤柱逐巷及壁式矸石充填开采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条带开采煤柱的稳定性
        1.2.2 开采沉陷机理及预测方法
        1.2.3 条带开采覆岩及地表移动机理
        1.2.4 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逐巷充填工作面开采设计
    2.1 矿井地理与行政概况
    2.2 地质与采矿条件
        2.2.1 矿井地质与采矿条件
        2.2.2 充采区域地质与充采条件
    2.3 逐巷工作面布置
        2.3.1 断面及支护形式
        2.3.2 区域工作面布置
    2.4 逐巷工作面充填开采
        2.4.1 工作面开采
        2.4.2 工作面充填
    2.5 矸石充填方案的选择及巷道系统
        2.5.1 矸石充填方案的选择
        2.5.2 矸石充采方案巷道系统
        2.5.3 充采系统构成
        2.5.4 充填管路
    2.6 本章小结
3 逐巷充填开采地表变形预测
    3.1 预测方法的选择
    3.2 概率积分法的数学模型
    3.3 地表变形预测软件简介
        3.3.1 矿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系统
        3.3.2 复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系统
    3.4 地表变形预测参数的选择
        3.4.1 岩移参数
        3.4.2 几何参数
    3.5 地表变形破坏等级划分
    3.6 全部充填地表变形预测及分析
    3.7 部分充填地表变形预测及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壁式充填开采地表变形预测
    4.1 地表满足一级保护标准时充满率
    4.2 完全垮落法开采地表变形预测
    4.3 本章小结
5 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
    5.1 观测站设计目的、原则及依据
    5.2 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
    5.3 观测内容及精度要求
        5.3.1 连接测量及精度要求
        5.3.2 全面测量及精度要求
        5.3.3 日常观测工作及精度要求
        5.3.4 其他观测要求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三维地震技术在地质补充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区概况
2 勘探目的
    2.1 区内煤层的构造形态控制该煤层底板标高。深度误差不大于2%。
    2.2 勘探区内6号煤层落差大于5m的断层, 并解释落差3~5m的断点。
    2.3 勘探区内7号煤层的构造形态、底板标高及落差大于5m的断层。
    2.4 勘探区内新生界厚度变化规律、6号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分岔合并范围。
    2.5 勘探区内火成岩分布范围。
3 野外勘探
    3.1 施工方法
    3.2 劳动组织
    3.3 技术措施
4 勘探成果验证与分析
    4.1 煤层岩浆岩赋存状况
    4.2 煤层底板形态与褶皱构造
    4.3 断裂构造

(9)绥滨坳陷构造演化及东荣组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4.主要研究工作
第1章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1.1 地理位置
    1.2 主要构造层特征
    1.3 构造单元及构造带划分
        1.3.1 构造单元划分
        1.3.2 构造带划分
    1.4 构造样式
        1.4.1 伸展构造样式
        1.4.2 挤压构造样式
    1.5 断裂特征
第2章 源岩条件及排烃史
    2.1 发育特征
    2.2 地化特征
    2.3 排烃量及排烃史
第3章 储集条件及综合评价
    3.1 发育特征
    3.2 物性特征
        3.2.1 孔、渗特征
        3.2.2 储集空间类型
    3.3 综合评价
第4章 盖层条件及综合评价
    4.1 宏观发育特征
    4.2 微观封闭特征
    4.3 综合评价
第5章 油气运移输导特征及路径模拟
    5.1 砂体油气运移输导能力评价
        5.1.1 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数学模型
        5.1.2 主要参数确定与选取
        5.1.3 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标准
        5.1.4 砂体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
    5.2 油气运移路径定量模拟
        5.2.1 原理及参数
        5.2.2 结果及分析
第6章 有利勘探区预测及钻探靶区选取
    6.1 有利勘探区预测
    6.2 圈闭含油气性评价
        6.2.1 圈闭描述
        6.2.2 含油气性评价
    6.3 钻探靶区选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东北三江地区绥滨拗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勘探概况
3. 露头地层及沉积特征
    3.1 野外露头观察分析
    3.2 露头沉积特征
4. 层序地层格架
    4.1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应用
    4.2 钻井层序划分与识别
    4.3 地震层序识别与划分
    4.4 剥蚀量计算及恢复
5. 地震相研究
    5.1 地震相的划分与命名
    5.2 地震相类型
    5.3 地震相分析
6. 沉积相研究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6.1 沉积相研究思路及方法
    6.2 各层序平面沉积相分析
    6.3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三维地震勘探在东荣三矿的实践和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裂隙含水层水位波动的分形特征及应用研究[D]. 张桂芳.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J]. 王柯淇,王治国,高静怀,王彦飞.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4)
  • [3]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J]. 彭苏萍. 煤炭学报, 2020(07)
  • [4]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D]. 张建民. 吉林大学, 2019(02)
  • [5]东辉勘探区城子河组沉积环境与聚煤作用分析[D]. 宋中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6]东荣三矿“三下”保护煤柱逐巷及壁式矸石充填开采的基础研究[D]. 邓金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2)
  • [7]三维地震技术在地质补充勘探中的应用[J]. 宋和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1)
  • [8]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补充勘探中的应用[J]. 李文良,于政秀. 中国矿山工程, 2010(02)
  • [9]绥滨坳陷构造演化及东荣组成藏条件研究[D]. 于有.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4)
  • [10]东北三江地区绥滨拗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相研究[D]. 王建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标签:;  ;  ;  ;  ;  

东荣三矿三维地震勘探的实践与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