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急性腰椎关节运动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急性腰椎关节运动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一、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MANUAL REPOSITION FOR TREATMENT OF ACUTE LUMBAR VERTEBRAL ARTICULAR DYSKINESIA(论文文献综述)

肖婧[1](2021)在《温针灸联合腰腹肌功能锻炼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观察温针灸联合腰腹肌功能锻炼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早期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厦门市中医院骨科门诊或住院部确诊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共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60例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为30例。对照组采用腰腹肌锻炼配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试验组采用温针灸联合腰腹肌锻炼配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前后VAS评分、JOA下腰痛评分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按照《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将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滑脱节段、椎体滑移分度)及治疗前VAS评分、JOA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故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VAS评分均值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JO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JOA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4周后JOA评分,从自觉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进行分别比较,其中试验组患者自觉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程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体征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评价比较:总体疗效评价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6.7%,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腰腹肌功能锻炼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与腰腹肌锻炼联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有效改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下腰痛等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功能,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陈铭海[2](2021)在《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各项指标的治疗前后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针刺与康复功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方面的试验数据。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和功法锻炼组,各30例,针刺组取L3-L5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及环跳穴等进行针刺治疗,功法锻炼组采用康复功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功法进行治疗,针刺方法与康复方法分别同针刺组及功法锻炼组,针刺治疗疗程为1周,康复功法锻炼疗程为3个月。记录并比较分析各组之间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3个月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定量表(JOA)及腰椎活动度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治疗前各组之中以及各组之间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1周后各组VAS评分、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评分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与针刺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针刺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功法锻炼组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刺组、功法锻炼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3%、86.21%、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3个月后各组VAS评分、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评分均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针刺组与功法锻炼组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功法锻炼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刺组、功法锻炼组复发率分别为3.7%、12%、11.11%。结论:1.针刺治疗短期内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且疗效比单纯功法锻炼好。2.针刺治疗结合长期功法锻炼的各项指标变化显着优于其他两组,复发率显着亦低于其他两组,且改善患者症状效果更为显着。3.针刺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后期如果缺乏锻炼容易复发。长期坚持功法锻炼能有效预防复发,但起效慢,短期内无明显疗效。两者结合有很好的互补作用,见效快、疗效佳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姝[3](2021)在《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效,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一科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先予电动间歇牵引治疗20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采用针刺治疗30分钟,每日1次,针刺取穴肾俞穴、腰夹脊穴、委中穴为主穴,三焦俞穴、曲池穴为配穴,均取双侧。试验组先予热磁横波运动牵引治疗20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予上述针刺治疗30分钟,每日1次。对照组及试验组均为每治疗5天,休息2天,4周为1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期间,两组各有2例患者因疗程过长自动退出而脱落。最终试验组及对照组均为28例。(2)符合本研究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的腰椎JO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指数较对照组明显(P=0.000<0.05),说明试验组的治疗方案更能改善患者腰椎的主观症状。(4)受试后两组均可以改善VAS评分,试验组的VAS评分变化分值高于对照组(P=0.001<0.05),说明经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疼痛方面更优。(5)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较前好转,且试验组改善指数明显较高(P=0.000<0.05),说明试验组更能改善本病对受试者的生活影响。(6)两组治疗结束后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2.987,P=0.08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更佳。结论:采用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的疗效优于电动间歇牵引联合针刺疗法,前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程度更加显着,更能减少该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邹俊峰[4](2020)在《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跟踪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后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达到研究。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情况等。方法:设计合理客观的分类对照试验:分设治疗组(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30例和对照组(平衡针灸治疗)30例进行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观察对比在临床治疗中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方案与平衡针灸治疗方案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效果。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VAS评分、PPI评估评分统计治疗前后的数据变化作疗效分析评价。采用Epi Data软件建立相应的录入程序,并设定录入时的逻辑审查限定条件,统计学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平衡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PPI评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对于VAS及PPI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及平衡针灸治疗对胸椎小关节错位均有显着疗效,而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疗效优于平衡针灸治疗。

刘超男[5](2020)在《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常规针刺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存在的疗效差异,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及为针刺治疗该疾病最佳疗效的深度提供依据,从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单盲的试验方法,纳入临床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深刺组和常规组两组,其中深刺组进针深度约2.5~3寸,常规组进针深度约为0.5~1寸。选穴主穴为腰夹脊穴,配穴以肾俞、大肠俞、环跳穴、秩边穴、昆仑穴及委中穴等穴位为常用配穴,此外可结合其他具体症状配伍相应穴位。针刺后接入电针治疗20min,一周治疗3次,分别为一、三、五,共治疗4周,分别于入组前、第3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结束当日,以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对受试者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率;填写腰椎功能JOA评分表(JOA),以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情况和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配合腰椎MRI测量腰部表皮到神经根的距离,以证明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法既安全又有效。本试验所得数据均用Excel表格建库,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选用t检验进行检验,得出结论。结果1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综合疗效:深刺组基本治愈7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常规组基本治愈3例,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深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Z=-1.268,P<0.01,差异显着,统计学有意义;2视觉模拟评分(VAS):两组受试者入组前、第3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呈逐次下降的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腰椎功能JOA评分:两组受试者入组前、第3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后的JOA评分均呈逐次上升的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对两组受试者入组前、第3次、第6次及第12次治疗后的均数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着,统计学有意义(P<0.01),说明深刺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疗效。5测量腰部皮肤到神经根的距离为:男:5.60~6.90cm左右;女:5.40~7.00cm左右。结论1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功能恢复状况和生活质量。2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较常规针刺深度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效果更为显着。3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图4幅;表11个;参92篇。

梁彦林[6](2020)在《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针刀联合手法治疗与单纯针刀治疗、单纯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疗差异。以探讨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发病机制,为今后临床研究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数据。分析针刀联合手法治疗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门诊2018年01月~2020年01月期间就诊且符合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诊断标准的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手法组、针刀联合手法治疗组(即治疗组)各32例。针刀组、手法组分别给予单一的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针刀治疗与手法治疗同时治疗。治疗结果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腰椎活动度(LMS)评分作为临床观察指标。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对比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组件差异。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1周时、2周时NRS评分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三组患者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以治疗组疼痛改善最突出(p<0.01),有统计学意义,有极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针刀组、手法组。2.三组患者治疗1周时、2周时ODI 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三组患者腰部活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以治疗组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最明显(p<0.01),有统计学意义,有极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针刀组、手法组。3.三组患者治疗1周时、2周时腰椎活动度(前屈、背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各向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以治疗组活动度改善最明显(p<0.01),有统计学意义,有极显着性差异,即治疗组疗效优于针刀)组、手法组。4.三组患者治疗方法及优良率比较:治疗1周时针刀组总体有效率81.20%,手法组总体有效率71.90%,治疗组总体有效率93.70%。治疗2周时针刀组总体有效率87.50%,手法组总体有效率93.70%,治疗组总体有效率100%。经统计学Ridit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存在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针刀组、高于手法组。结论:1.针刀组联合手法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腰部活动度包括前屈、背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活动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2.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刀组、优于手法组。3.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损伤小、易操作、痛苦少、费用低、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应用于推广。

杜鹏[7](2020)在《国医大师李业甫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李氏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并初步探索总结李氏手法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骶髂关节损伤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取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人。观察组予以李氏手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整复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组每周各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1天,单次治疗时间均为20分钟,6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AS、JOA和PSQI指标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本研究共观察6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全部完成临床研究。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错位类型)及治疗前VAS评分、JOA功能评分和PSQI评分经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VAS评分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均能有效减轻患者骶髂关节源性疼痛,且李氏手法干预对于疼痛的缓解更佳。4.JOA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在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三个维度,评分亦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进行组间对比,观察组JO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在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三个维度,评分亦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主观症状、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受限,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优于对照组。5.PSQ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组间PSQI评分对比,观察组PSQI评分较对照组PSQI评分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李氏手法对于睡眠质量的改善优异性更佳。6.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共30人,治愈8人,好转20人,未愈2人,总有效率93.33%,未愈率6.67%;对照组共30人,治愈2人,好转22人,未愈6人,总有效率80.00%,未愈率20.00%。由此得出观察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P<0.05)。结论:1.李氏手法和常规推拿整复手法均能有效减轻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睡眠质量。2.李氏手法较常规推拿整复手法在减轻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及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睡眠质量等方面,疗效更为确切。3.李氏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基于国医大师李业甫学术思想指导下,充分体现李氏手法的特色及优势,为该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黄俊能[8](2019)在《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与常规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疗效,对各项疗效指标进行综合详细对比评价,希望能探索出更为合理的、优化的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治疗方案,为骶髂关节错位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中的患者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常规松解手法结合改良侧卧推扳复位疗法,对照组用常规松解手法结合复位手法(参照人卫版《推拿治疗学》[8]),依据改良的Macnab[9]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来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与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两侧髂嵴的高度差值(髂嵴差)的疗效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率为60%;对照组痊愈率率为16.7%。治疗组在优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z=-3.251,p=0.001,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11]: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t=6.292,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改良侧卧推扳手法复位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优于常规复位手法。(3)影像学标准[1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骨盆平片髂嵴高点水平差值比较,经统计学分析(t=-2.977,p=0.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可以得出改良侧卧推扳手法复位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优于常规复位手法。结论:通过治疗前后的多项组内分析数据比较表明两种治疗方案对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都起到了良好作用;而比较常规松解手法结合改良侧卧推扳手法与常规松解手法结合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组间结果数据进行对比评价,改良侧卧推扳手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复位手法。

刘康[9](2019)在《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与常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的疗效差异以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浦东新区中医医院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骨伤科门诊收治且符合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根据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一组应用上字灸穴上艾灸结合手法治疗,另一组行手法治疗予以对照。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都进行评估,期间设定时间进行随访,详细记录各项指标。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下腰痛临床症状(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采用安全性级别评估其安全性。最终总有效病例为77例艾灸手法组38例,纯手法对照组39例。根据各评价分值作出准确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腰椎疼痛缓解轻重、治疗疗效、安全性等。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且艾灸手法组2周、4周、12周VAS评分均低于纯手法对照组;(3)JOA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ODI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自身前后比较,第2周、第4周、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且VAS值均降低;(6)艾灸手法组、纯手法对照组患者的JOA评分自身前后比较,除对照组第2周自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时间点各组自身治疗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JOA值均升高;(7)艾灸手法组、纯手法对照组患者的ODI评分自身前后比较,第2周、第4周、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且ODI值均降低;(8)VAS评分两组都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艾灸手法组下降明显大于纯手法对照组;JOA评分两组都成升高趋势,升高趋势基本一致;ODI评分两组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艾灸手法组下降明显大于纯手法对照组;(9)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第12周总疗效评定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艾灸手法组总疗效高于纯手法对照组;(10)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结果基本一致,安全评价主要为1、2级,属于比较安全的治疗方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患者采用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的方式可以获取较理想的效果,艾灸手法组疗效优于纯手法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艾灸手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有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

康健[10](2018)在《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龙氏正骨疗法对中风后遗症遗留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治疗机理,与传统针刺手法相结合,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比较,为临床诊疗中风后遗症下肢功能障碍,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供新的诊治方法及思路。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2例中风后遗症合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龙氏正骨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配合下肢现代物理康复疗法。疗程:两组治疗均隔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以6个疗程为限,共计60天。同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在采用通过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测下肢运动功能(FAC评分、Holden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偏瘫下肢肌肉肌力记录表(股四头肌、伸髋肌、屈髓肌),观察实验两组对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探讨龙氏正骨手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治愈率:治疗组:83.33%、对照组:72.22%。经统计分析,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手法的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结合针刺手法。2.FAC、Holden评分方面:FAC: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进行比较,P=0.670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治疗后P<0.01,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Holden:P=0.9756>0.05,经检验,实验组和常规组治疗后P<0.01,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且疗效差异并不明显。3.偏瘫下肢肌肉肌力评分方面:在改善股四头肌、伸髋肌、屈髋肌群方面,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手法与传统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结合针刺手法都有效果,治疗组间对比发现,股四头肌肌力在接受对照组治疗及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在提升股四头肌肌力方面,龙氏正骨手法优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4.Berg平衡量表方面:治疗前两组进行比较,P=0.959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治疗后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龙氏正骨手法严守“三步定位诊断法”,精准诊疗,避免漏诊、误诊,有效的纠正中风后遗症患者腰椎错位,使气血和,肌肉充,通过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达到提高患者下肢肌力,降低肌张力,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最终提升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保证生活质量。龙氏正骨手法不良反应少,为临床工作者提供诊疗新思路,值得应用推广。

二、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MANUAL REPOSITION FOR TREATMENT OF ACUTE LUMBAR VERTEBRAL ARTICULAR DYSKINESI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MANUAL REPOSITION FOR TREATMENT OF ACUTE LUMBAR VERTEBRAL ARTICULAR DYSKINESIA(论文提纲范文)

(1)温针灸联合腰腹肌功能锻炼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1.7 不良反应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VAS评分
        3.2 JOA下腰痛评分
    4 总体疗效评估
    5 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基线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线比较
        1.2 两组患者椎体滑脱节段、滑移椎体分度比较
    2 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2.1 治疗后VAS评分组内比较
        2.2 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
    3 治疗后JOA评分比较
        3.1 治疗后JOA评分组内比较
        3.2 治疗后JOA评分组间比较
        3.3 JOA评分量表中自觉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程度组间比较
    4 总体疗效比较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DLS的认识
        1.1 DLS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研究
        1.2 DLS的发病机理
        1.3 DLS引起下腰痛的原因
        1.4 DLS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DLS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特色治疗
    3 本次研究治疗方法的机理探讨
        3.1 腰腹肌功能锻炼的机制研究
        3.2 温针灸镇痛的机制研究
        3.3 选穴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VAS评分比较
        4.3 JOA评分比较
        4.4 临床疗效及总体评价
    5 治疗安全性观察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非手术治疗概括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中止标准
        1.6 质量控制
        1.7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1.8 医学伦理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收集病例
        2.3 分组治疗
        2.4 研究测试方法
        2.5 操作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统计学分析
        2.9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组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
    3 疗效分析
        3.1 各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3.2 各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3.3 各组患者腰椎活动度评分比较
        3.4 各组患者疗效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方法
    2 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
        2.1 选择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2.2 选择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2.3 选择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2.4 穴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2.5 观察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分析
        3.2 各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分析
        3.3 各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评分对比分析
        3.4 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4 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刺结合康复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不良事件
        2.6 伦理要求
    3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对比
    3 观察指标分析
        3.1 腰椎JOA评分比较
        3.2 VAS评分比较
        3.3 腰痛ODI评分比较
        3.4 两组疗效评价比较
        3.5 不良反应
讨论与分析
    1 立题思路
    2 热磁横波运动牵引治疗及针刺治疗
        2.1 热磁横波运动牵引治疗
        2.2 针刺取穴依据
    3 作用机制分析
        3.1 准倒悬自重腰椎牵引技术模拟中医倒悬牵引法的作用机制
        3.2 人体脊柱横波运动技术模拟中医推拿疗法——牵抖法的作用机制
        3.3 光热治疗环的作用机制
        3.4 磁场治疗的作用机制
    4 关于电动间歇牵引治疗LDH的分析
    5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研究结果分析
        5.1 观察指标
        5.2 观察指标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果差异分析
        6.1 中医方面
        6.2 西医方面
    7 课题创新性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认识
        1.1 认识
        1.2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认识
        2.1 胸椎小关节错位的定义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质量控制措施
        2.6 随访
        2.7 脱落病例处理
        2.8 异常反应观察及处理
        2.9 资料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基本数据比较
        3.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3 总疗效比较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脊柱相关的生物力学
        1.1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脊柱生物力学
        1.3 脊柱运动学
    2 胸椎生物力学
        2.1 胸椎的解剖结构
        2.2 胸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2.3 胸椎生理曲度及意义
    3 与胸椎相关的肌肉
        3.1 斜方肌
        3.2 背阔肌
        3.3 菱形肌
        3.4 竖脊肌
        3.5 夹肌
    4 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
        4.1 相关的文献研究
        4.2 “骨错缝,筋出槽”与临床诊断治疗
    5 对针刺“得气”的认识
        5.1 “气”的概念及文献研究
        5.2 “得气”的概念及文献研究
        5.3 “得气”与临床针刺疗效
    6 韦氏整脊手法的研究
        6.1 韦氏整脊手法的整体观
        6.2 韦氏整脊手法的治则治法
        6.3 韦氏整脊手法的优势
    7 平衡针灸的研究
        7.1 平衡针灸的概念
        7.2 平衡针灸的理论研究
        7.3 平衡针灸的特点
        7.4 平衡针灸的优势
    8 研究结果分析
    9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0 总结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目标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方法
        1.1.4 试验方案
        1.1.5 观察指标
        1.1.6 疗效评定标准
        1.1.7 安全性观察
        1.1.8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分析
        1.2.2 皮肤表面到神经根的距离
        1.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3 讨论
        1.3.1 选题依据
        1.3.2 中医学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
        1.3.3 现代医学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
        1.3.4 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3.5 疗效评定
        1.3.6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1.4 小结
    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1 病名的认识
        2.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1.3 证型的认识
        2.1.4 治疗方法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1 病因病理
        2.2.2 发病机制
        2.2.3 病理分型和分期
        2.2.4 症状和体征
        2.2.5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2.2.6 治疗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附录 B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附录 C 腰椎功能JOA评分表(JOA)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研究进展
        1.1 腰椎小关节的应用解剖研究
        1.2 腰椎小关节生物力学研究
        1.3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1.4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病理变化研究
        1.5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2 祖国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认识
        2.1 文献研究
        2.2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病因病机阐述
        2.3 祖国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治疗进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及材料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方法
        2.4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三组患者性别例数比较
        1.2 三组患者年龄(岁)比较
        1.3 三组患者病程(天)比较
        1.4 三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比较
        1.5 三组患者治疗前ODI评分比较
        1.6 三组患者治疗前LMS(前屈、背伸)评分比较
        1.7 三组患者治疗前LMS(左、右侧屈)评分比较
        1.8 三组患者治疗前LMS(左、右旋转)评分比较
    2 研究结果比较
        2.1 三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比较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比较
        2.3 三组患者治疗后LMS评分(前屈、背伸)评分比较
        2.4 三组患者治疗后LMS评分(左、右侧屈)评分比较
        2.5 三组患者治疗后LMS(左、右旋转)评分比较
        2.6 三组患者治疗方法及优良率比较
        2.7 不良反应及脱落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研究
    3 针刀治疗的机理研究
    4 手法治疗的机理研究
    5 研究结果分析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国医大师李业甫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学对骶髂关节损伤的认识
        1.1 气滞血瘀,骨错筋结
        1.2 肝肾亏虚,筋弛骨错
    2.中医学对骶髂关节损伤治疗现状的认识
        2.1 推拿治疗
        2.2 针灸治疗
        2.3 针刀治疗
        2.4 牵引治疗
        2.5 中药治疗
        2.6 其他适宜技术
    3.西医对骶髂关节损伤的认识
        3.1 病名
        3.2 病因认识
        3.3 临床表现
        3.4 解剖特点
        3.5 诊断
    4.西医对骶髂关节损伤治疗现状的认识
        4.1 保守治疗
        4.2 介入治疗
        4.3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退出(脱落)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1.8 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观察指标分析
    4.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推拿的作用机制
        1.1 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1.2 行气通络止痛
    2.推拿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作用机制
    3.“李氏手法”学术思想体现
        3.1 手摸心会,病证合参
        3.2 筋骨并举,柔中寓刚
        3.3 动静相宜,治养并重
    4.疗效分析
        4.1 VAS评分
        4.2 JOA评分
        4.3 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
        4.4 PSQI评分
        4.5 总体有效率
第四部分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推拿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干预措施
    2.0 病例选择
    2.1 治疗组:常规推拿结合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
    2.2 对照组:常规松解手法+复位手法
    2.3 疗程
    2.4 疗效评价标准
        2.4.1 基线观测
        2.4.2 疗效观测
    2.5 评价时点
    2.6 不良事件(随时记录)
    2.7 质量控制
    2.8 统计学方法
    2.9 临床资料
3.结果
    3.1 总临床疗效比
    3.2 治疗后疗效评分评价
        3.2.1 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
        3.2.2 影像学评分
4.文献研究
    4.1 中医对于骶髂关节错位的认识
        4.1.1 急慢性外伤及劳损
        4.1.2 肝肾亏虚
        4.1.3 气血不足、血瘀
    4.2 现代医学对骶髂关节错位的认识
    4.3 骨盆平片对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价值
    4.4 诊断依据的探索
    4.5 骶髂关节错位的治疗现状
        4.5.1 介入及手术治疗
        4.5.2 保守治疗
    4.6 手法治疗作用机理
        4.6.1 平衡阴阳
        4.6.2 调整经络、脏腑、气血平衡
        4.6.3 恢复筋骨、关节功能
    4.7 诊断、分型及手法复位
        4.7.1 定位诊断
        4.7.2 骶髂关节错位分型
        4.7.3 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独特
5.讨论及分析
不足与展望
    存在的问题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附录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与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29分)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疾病介绍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退出标准
        1.8 剔除标准
        1.9 病例脱落定义与处理
        1.9.1 脱落的定义
        1.9.2 脱落的原因分析
        1.9.3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2.3.1 艾灸手法组
        2.3.2 纯手法对照组
    3 疗效观察
        3.1 疼痛问卷(VAS)评分
        3.2 JOA治疗前后比较评分
        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表
        3.4 总疗效评定标准
        3.5 不良事件
        3.5.1 不良事件分级
        3.5.2 不良事件的相关规定
        3.6 受试者依从性
        3.7 随访时间
        3.8 资料分析和统计处理方法
    4 研究流程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1.3.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1.3.2 腰痛疾患疗效评分(JOA)
        1.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统计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
        2.1.1 腰痛VAS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2.1.2 JOA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2.1.3 ODI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2.2.1 腰痛VAS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2.2.2 JOA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2.2.3 ODI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2.3 两组患者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2.3.1 腰痛VAS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2.3.2 JOA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2.3.3 ODI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2.4 两组患者变化趋势比较
    3 总疗效判定
    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认识
    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析及治疗原则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5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理论探讨
        5.1 经络理论
        5.2 取穴机理
        5.3 艾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5.3.1 艾灸治疗的认识
        5.3.2 艾灸治疗的机理
        5.4 推拿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5.4.1 推拿手法治疗的认识
        5.4.2 推拿手法治疗的机理
    6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和机理分析
        6.1 临床疗效
        6.1.1 基线评价
        6.1.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分析
        6.1.3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分析
        6.1.4 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6.1.5 安全性结果分析
        6.2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方法机理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已公开发表论文

(10)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遗症肢体运动障碍的研究概况
        1.1.1 历史沿革
        1.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遗症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遗症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与治疗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遗症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1.2.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遗症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具体研究内容
        2.1.1 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2.1.2 预期的研究成果
        2.1.3 创新性
    2.2 研究方案设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设计方案
        2.3.2 研究地点
        2.3.3 随机方法及分组
    2.4 治疗方法
        2.4.1 基础治疗
        2.4.2 治疗组
        2.4.3 对照组
    2.5 观察方法、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指标
        2.5.1 观察方法
        2.5.2 观察指标
        2.5.3 疗效评定指标
        2.5.4 计算公式
    2.6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2.7 临床实施
        2.7.1 临床实施方案
        2.7.2 质量控制
    2.8 结果与分析
        2.8.1 基线比较
        2.8.2 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中风后遗症遗留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理论研究依据
    3.2 龙氏正骨手法改善中风后遗症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优势与特点
    3.3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MANUAL REPOSITION FOR TREATMENT OF ACUTE LUMBAR VERTEBRAL ARTICULAR DYSKINESIA(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针灸联合腰腹肌功能锻炼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肖婧.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陈铭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热磁横波运动牵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姝.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邹俊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深刺夹脊穴至神经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超男.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观察[D]. 梁彦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国医大师李业甫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观察[D]. 杜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疗效研究[D]. 黄俊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D]. 刘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龙氏正骨结合针刺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D]. 康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急性腰椎关节运动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