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八届微生态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焦扬[1](2003)在《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耐药细菌性肺炎是指由于感染耐药细菌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等原因,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从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角度开展对耐药菌感染的病因、病机、证侯和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前景。 本研究从中医药学角度对耐药细菌感染的病因、病机、证侯和治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全文分为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三个部分,现摘要如下: 1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运用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感染微生态学内容,探讨了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规律。1.1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细菌性肺炎1.1.1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抗菌药物不能将细菌杀灭或抑制其生长,从而导致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失败。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结构与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产生耐药。1.1.2耐药细菌性肺炎耐药细菌性肺炎是指由于感染耐药细菌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1.1.3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细菌耐药性可以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又称天然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固有耐药性是始终如一的,是细菌的种属特异性所决定的。获得耐药性是指正常情况下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影响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药物使用的剂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及其质粒介导耐药性的优劣地位。获得性耐药可以由于染色体突变或由于质粒的介导而产生。1.1.4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过程就是染色体或质粒上基因的表达过程,细菌获得耐药性可以通过产生钝化酶、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细胞壁的屏障功能或主动外排机制来实现。1.1.5现代医学的对策现代医学针对细菌耐药的对策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WP=6>制度,控制院内感染;加强药政管理,尽量避免将人类临床应用的抗生素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以避免对医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消除剂。1.2中医对耐药细菌性肺炎的认识急性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从风温肺热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来看,包括了细菌性肺炎等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因此耐药细菌性肺炎属于风温肺热病范畴。风温肺热病的原发病因是风热病邪,痰瘀则是风温肺热病的继发病因。由于风热病邪犯肺,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津液停聚为痰。而痰浊停滞不化,气机不畅,肺朝百脉之职失司,影响血液的循行,又导致瘀血阻于肺络。因为患者的内伤基础,和毒邪伤正,导致肺气不足,因此痰热壅肺、瘀阻肺络,正气不足是基本病机,使病程延长,缠绵难愈。本病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以及患者的体质因素。1.3导师经验与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中医诊疗思路1.3.1从毒论治理论与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导师姜良铎教授的从毒论治治疗思想认为,毒是指一切有害于人体的或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因素。来源于人体之外的称为外来之毒,由身体内部产生的称为内生之毒。耐药细菌是一种外来的风热毒邪,感染后能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耐药细菌性肺炎等疾病,还产生继发于外来之毒的内生之毒痰浊和瘀血,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又会引起二重感染,形成新的内生之毒,使病情加重而且复杂化。1.3.2从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看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机外感病发病与机体原有内伤基础的状态关系密切,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体质、内伤基础相关,无内伤时的外感病临床经过典型,内伤基础的存在常常导致外感病的非典型性与复杂性,呈现显着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证候。耐药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决定了耐药细菌性肺炎的患者存在气血阴阳的不足,在内伤基础上感受外来之毒,受内伤基础的影响,发病有急有缓,典型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咳痰;有的患者发病隐袭,发热不甚,本虚明显;有的在证候演变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卫表证,直接出现痰热瘀毒阻肺的里热证,且胶着在肺不移,病程长,病情重,预后较差。1.3.3治法方药本病的发生由于感受外来之毒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司而生痰化瘀成毒,邪袭为标,正虚为本,标本之间,病邪是加重病情发展的主要因素,故以祛邪为主。耐药细菌性肺炎感染过程中,因感受的耐药菌毒毒力强,邪气易化痰生瘀,肺络闭郁不通,邪气在肺经郁滞不去,故治疗时要早用解毒活血之法。由于疾<WP=7>病有内伤基础,肺虚为本,在治疗中应针对病机适当应用益气扶正之品,以鼓舞肺气,祛邪外出。治疗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即加黄芩、知母、贝母、丹参、泽兰、生黄芪,共取解毒活血,化痰益气之效。2临床研究2.1对象与方法选择65例住院的耐药细菌性肺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患者入组时有关临床资料的观察,就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归纳,观察症状学包括主症、次症、舌象、脉象的特点,对证候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热在肺卫证和痰热壅肺证患者进行解毒活血,化痰益气法疗效观察。60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2](2002)在《第八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讨论会会议通知》文中指出
康白[3](1997)在《微生态学在发达国家及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文中指出微生态学在发达国家及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康白微生态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分支,首先是由前东德中央营养研究所Haenal与Lohmann于1964年提出来的。他们于1964年在柏林组织了第一届国际微生态学讨论会(HaemelandL...
于承德[4](1991)在《会议纪要》文中研究指明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10月11~12日在承德市承德医学院召开。24个单位的33人出席了会议。会议首先由主任委员康白教授致开幕词,总结了1989年10月青岛第四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会议以来的工作;副主任委员范明远研究员作了中国微生态学杂志自1989年创刊以来的工作报告;秘书张曼丽副研究员
二、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八届微生态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八届微生态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文献综述 |
1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中医药对抗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 我院细菌流行分布及耐药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细菌性肺炎 |
1.1 细菌的耐药性 |
1.2 耐药细菌性肺炎 |
1.3 细菌耐药发展简史 |
1.4 细菌耐药的流行情况及其严重性、危害性 |
1.5 细菌耐药产生原因 |
1.6 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
1.7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1.8 现代医学的对策 |
2 中医对耐药细菌性肺炎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病机 |
2.3 预后转归 |
3 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中医诊疗思路 |
3.1 从毒论治理论与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因 |
3.2 从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看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机 |
3.3 治法方药 |
3.4 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耐药细菌性肺炎的发病和证侯特征研究 |
2.2 解毒活血化痰益气法疗效观察 |
3 讨论 |
3.1 耐药细菌性肺炎的发病和证侯特征 |
3.2 疗效探讨及临床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八届微生态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焦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 [2]第八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讨论会会议通知[J].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2(03)
- [3]微生态学在发达国家及中国的历史和现状[J].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7(03)
- [4]会议纪要[J]. 于承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