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干部政治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月明[1](2021)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党性教育。注重加强党性教育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进程中,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要顺利进行伟大斗争,成功应对大变局,进而深入推进伟大事业,圆满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党内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缺失、纪律意识淡薄,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迎来许多新机遇、新契机、新变化,面临不少新挑战、新任务、新课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命题。党性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提高党性教育质量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党员干部为研究对象,以党性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提高质量为研究视角,在阐述内涵特征,遵循理论渊源,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经验教训,分析现实际遇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前提。第二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主要阐述党性、党性教育、党性教育质量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分析、党性教育培训等概念的逻辑关联,以及梳理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三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主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点阐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五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主要分析苏共亡党亡国中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做法、发达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经验借鉴,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第六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主要论述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短板,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第七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主要论述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指向、主要原则以及评估维度。第八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主要从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途径、健全机制、增强合力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朱洲[2](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杨成龙[3](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魏海勇[4](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一段时期以来,“四大考验”对党的领导提出更高要求,“四大危险”对党的建设造成严重危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党建设成为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领导核心,是新时代对党提出的新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赋予党的新任务。本研究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的内涵界定、生成逻辑、内容体系、理论创新、实践路向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整体性阐述。长期以来,党的政治建设都是融入在党的其他建设之中的,这在理论上导致了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认识不清、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因此,首先需要从学理上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深入解读有关文献基础上,论述党的政治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的基本过程,辨析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等方面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上解析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面对当前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现实和实践等维度,从理论上寻找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答案。重要论述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从思想源头、理论来源、现实向度和主体条件等层面对其生成逻辑进行综合思考,尤其是通过论述其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积累,发轫于习近平长期的基层锻炼和治国理政实践,阐明其是理论主动构建和实践需求回应的综合结果。《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重要标志,不但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而且从总体要求、地位作用、核心任务、运行系统等方面构建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体系。首先,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重大创新的集中体现;其次,“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的目标导向、“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的问题靶向、“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和“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集中领导”的首要任务,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再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导向;最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实施主体、制度体系、动力系统、文化生态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既有哲学依据又有方法论指导的运行系统。重要论述是党领导是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智慧结晶,内含了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意蕴和方法论指导意义。尤其是要通过研究其理论地位,论证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方向导航”的现实坐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政治引领”的价值体现,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凸显了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重要论述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深化拓展。因此,不能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方式提出对策,而要从明确思想引领、凸显政治主线、提升制度张力、涵养文化生态等四个层面,对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方能实现最大化效果。
栗小茗[5](2021)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研究》文中认为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进入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转折关头,我们党也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中国的伟大历史转折的历史新使命,在这关键阶段,就要求我们党在党性意识、自身素质、斗争精神上都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状态。为此,我党充分认识到了党性修养的重要性,针对当时在土地改革中、在解放战争中、在组织领导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注重从理论上、政治上、纪律上、作风上在全党开展广泛而又系统的党性修养实践,有效的提高了全党的战斗力、领导力和执行力,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新中国的缔造扎牢自身根基,还实现了我党从革命党角色向执政党角色的良好转变,以更加成熟的状态进行新中国的建设。如今,我们党已成为百年大党,也已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要想实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需要我们党拥有更加坚强和成熟的面貌。所以本文旨在回顾同样肩负伟大使命的西柏坡时期,重温和学习中国共产党进行系统又具有针对性的党性修养良好示范,通过在解析党性修养理论的内涵与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对于西柏坡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进行梳理,从而探析这一时期党性修养的特点,为我们党在新时代下的党性修养获取养分,使我们党在实现伟大使命中、应对执政复杂环境中、面临未来的直接挑战中,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气,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永葆初心、砥砺前行。由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本文所涉及到的党性修养理论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党性、党性修养、西柏坡时期的党性修养的基本概念释义,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理论的阐述。第二部分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研究。主要论述了针对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土地改革中、解放战争中和革命领导中面临的问题,急需进行党性修养以提高自身执行力、战斗力和领导力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研究。主要梳理党通过学习教育,加强理论修养;置身实践斗争,提升政治修养;严格规矩制度,加强纪律修养;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加强作风修养四个方面的良好实践经验。第四部分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特点研究。主要分析了党在这一时期注重因势而谋的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重点强化规矩纪律意识这一关键以及着重在实践中提升革命建设本领的具有时代性的鲜明特点。第五部分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当代启迪研究。主要是通过西柏坡时期党性修养的良好经验及其鲜明特点,结合当前党性修养的新环境,从而使我们获得党内教育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环节、严明的纪律是党性修养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群众观是党性修养的必须遵循以及将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的有益启迪。
于瑶[6](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丁新改[7](2020)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围绕何为党的政治建设、为何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新战略构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架构、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进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蕴。研究重点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架构。包括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厘定、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国家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典型特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又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管党治党核心议题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进行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新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规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研究的先河,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王科[8](2020)在《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3年实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来,党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逐步实现凡进必考、择优录用,以保障基层公务员具备应有的工作能力。2006年《公务员法》正式施行后,更是将对各级公务员的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制度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各级地方政府也将提升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放到了重要地位,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级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的政治素质、政治胜任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近年来,在提升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还有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等问题。鉴于基层公务员的重要地位,如何优化和改进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提升方式的问题,制度性持续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了。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网络形式在全国东、中、西地区共26个省的基层公务员中,发放并回收528份调查问卷作为样本开展研究:(1)运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他人评价的方式测量了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水平;(2)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测量了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对政治胜任力的影响作用,(3)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政治胜任力及提升的逻辑基础,提升方式作用机制及信度效度;(4)运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分析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问题和改进意见;(5)运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交流锻炼和行政问责方式的发展逻辑、现实问题及原因;(6)运用比较分析法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政治胜任力的提升方式来作为参考和借鉴;(7)综合全文提出政治胜任力提升方式的优化进路,为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履职尽责,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公务员队伍提供参考。一般来说,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就是指其能够忠于国家、忠于宪法法律、忠于职守,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能力。与西方国家坚持“文官中立”原则不同,在中国,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就是指公务员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职守,以及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能力。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的提升,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基层公务员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宪法意识、职责意识,从而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下客观、公正、公平履行职责的能力。在中国,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的提升,则指通过教育、实践等方式,使基层公务员不断增强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两个维护”意识、以人民为中心意识、忠诚干净担当意识,从而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下履行职责的能力。本文的研究内容:(1)提出研究问题,并阐释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梳理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创新;(2)对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探索研究空间;通过对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政治胜任力提升等相关概念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胜任力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职位分类理论进行论述,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作用;(3)测量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现实水平及影响因素,通过他评的方式测量基层公务员当前的政治胜任力状况,并从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分析其影响效果,形成结论并为后文奠定基础;(4)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教育培训方式的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满意度、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以及未来的改进策略;(5)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交流锻炼方式和行政问责方式的规范研究,分析两种方式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及当前提升方式面临的问题,诸如法律建设不足,动力不够、保障欠佳和缺乏绩效评估等,并分析其原因;(6)国外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域外经验,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国家的提升经验、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导向型的提升经验,以及两种提升方式对中国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借鉴;(7)提出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优化路径。从“教育培训”、“交流锻炼”和“行政问责”三个维度完善提升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法治建设、激发提升动力、实施管理创新、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监督评估等,以期实现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标;(8)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分析主要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针对基层公务员这一群体的政治胜任力提升开展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有所创新。基层公务员在公务员队伍中人数最多、分布广泛,且直接服务群众,是政府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政治胜任力应该是基层公务员首位胜任力。比较现有的研究成果将基层公务员能力或胜任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本文提出政治胜任力的概念,并指出其在各项胜任力中的核心地位,深入研究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及其提升的有关问题,这样的研究对象确定是有比较明显的新意的。第二,本文将政治素质的研究由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既往的政治素质研究主要运用的是家庭出身和阶级成分的审查评价法、日常观察和谈话了解的评语鉴定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按照判定标准作出定性的文字描述,研究结论往往过于简单、主观性强、表述笼统,不利于全面客观的把握政治素质及其提升过程。定量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比较容易操作、标准规范、易于比较、匿名性强、主观性少,研究资料也容易获取。通过采用成熟的调查问卷,运用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或者两者结合的测量方式,发放问卷并回收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通过量化分析能够更为准确的分析政治胜任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升方式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性的提供对策建议。第三,本文建立了一个“理论-实践-监督”的“三维框架”以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胜任力,在研究框架上有所创新。在这个“三维框架”中,“理论”是教育培训方式;“实践”是交流锻炼方式;“监督”是“行政问责方式”。根据胜任力的冰山(洋葱)模型,这个“三维框架”能够改变胜任力模型中的五个要素(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教育培训能够改变知识、自我概念和动机;交流锻炼能够改变技能、自我概念和特质;行政问责能够改变技能和自我概念。比较已有研究成果往往只关注“三维框架”中的某一个方面,比如教育培训一个维度,本文的观点不仅是全新的,而且对于政治胜任力的提升作用也应该是全面的。
何彦霏[9](2020)在《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党的事业成败关键在干部。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离不开社会实践熔炉的锻炼,更离不开党实施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深化理论武装以及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更重要的是统一了思想,保证党的团结与统一,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奋斗的历史中,始终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干部,在学习培训中提高干部,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干部教育第一”,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再到新时代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从未松懈过。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培训,考察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之一的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了解党的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角度。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与体系,即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办学机构布局及功能定位。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部门和行业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等。除了以上实体类培训基地外,还有网络学院、在线学习平台等虚拟类培训基地。本论文主要研究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之一的干部学院,这是因为,相较于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学院覆盖范围更广,服务基层党员更多,组织培训方式更灵活。因此,研究干部学院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研究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理论与实践,就是要将其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部分放入到党的理论武装、理论强党和党的思想建设的整体研究当中,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干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要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把握干部学院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中把握干部学院建设的传承性和发展性;要从宏观文本史料与微观实证调研两种形态结合中把握干部学院建设的特色性和创新性。因此,本论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理论基础、历史脉络、现状概述、策略趋势为逻辑理路,坚持史料梳理与实践解读相结合,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宏观概述与微观细究相结合,在充分研究理论和历史发展中,结合当前干部学院建设的调研分析,对党的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作出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而言:绪论,阐释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价值、述评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介绍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研究不足。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相关概念与功能定位。本章分析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格局,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有关概念,并通过与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对比,明确了干部学院的功能定位与办学特色。基于此,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内涵、要素及作用,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章,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本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相关理论,即: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思想到列宁有关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有关干部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思想。同时,归纳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支持。第三章,梳理了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本章依次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党的干部学院建设的基本情况,并以一些影响较大的干部学院为例,解剖麻雀,具体分析这些干部学院的建设,探索发展规律,总结经验,以史为鉴,为研究干部学院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第四章,研究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学院建设面临的情况,接着基于国家级三所干部学院和2019年4月党中央批准备案的64所省部级干部学院为研究对象,围绕办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以及体制机制进行了有关数据分析与研究,并总结了取得的成效。第五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策略及趋势。本章基于前几章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策略,并针对国家法制化、社会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等新形势,指出干部学院建设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表现出更加专业化、制度化、网络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赵洪良[10](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义和本质规定。党的政治建设所内含的“政治强党”意蕴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逻辑指引,也是从政治能力视角思考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逻辑理路。在党的政治建设意义上,提升党的政治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确保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政治权威,彰显党的政治本色和政治特征的关键之举。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内涵要义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解析党的政治能力的内容构成、价值功能和本质属性。要从政党能力的视角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一般的、共性的、基本的政治诉求,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的重要论述,尝试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两个层面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内容要素,在此基础上阐释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总结出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内在逻辑与政治诉求,全面把握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政治诉求和政治目标来源于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结合党的政治建设的的发展历程来看,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必然结果,是回应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创新举措,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焕发出强大政治活力,为新时代管党治党积累了有益经验。出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需要,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就成为新时代“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核心要义。可见,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政治先进性,如何锻造强大的政治能力,如何以党的政治能力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能力要素系统来看,党的政治能力着眼于党的政治力和组织力建设的特定过程,其内在包含了党的能力系统的诸多要素,体现了党的建设和执政背后的共性政治要求。参照党的政治建设基本范畴,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内容要素可划分为职能性政治能力、保障性政治能力、方法性政治能力、核心性政治能力、预防性政治能力,规定了党的政治能力是由多重能力要素整合构成的整体性能力系统。这种能力系统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系统化表达,是对党的政治功能、责任使命、政治角色、政治本领等的综合体现。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多年努力和实践探索,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质量。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上的强力挑战,党的政治能力建设面临和现实梗阻和阻滞因素愈加明显,提升党的政治能力的相关实践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党内政治团结、凝聚统一共识,着力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在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方面,要尝试将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增强中国共产党政治先进性的核心政治资源,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断释放巨大的政治能量。要以“能力强党”为价值导引,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为新时代党组织政治能力建设提供丰富的方法路径,着力构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目标功能体系、主体内容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效益评价体系。针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专业化能力不高、政治素养不强、政治能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等问题,要尝试从政治思维、政治素养、政治本领等方面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担当。并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支持下,不断强化和优化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机制,深化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制度化路径。
二、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干部政治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干部政治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 |
2.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
2.1.1 党性与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内涵 |
2.1.2 党性教育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
2.1.3 质量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内涵 |
2.1.4 新时代的内涵 |
2.2 党性教育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联 |
2.2.1 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 |
2.2.2 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
2.2.3 党性教育与党性分析 |
2.2.4 党性教育与党性教育培训 |
2.2.5 党性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 |
2.2.6 党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2.3 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 |
2.3.1 党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
2.3.2 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
2.3.3 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 |
2.3.4 党性教育具有渗透的独特功能 |
2.3.5 党性教育具有内在的科学规律 |
第3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1.2 列宁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1 毛泽东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2 邓小平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3 江泽民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4 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3.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3.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
3.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第4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 |
4.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 |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2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
4.2.1 坚持正确路线、把握发展方向 |
4.2.2 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理论武装 |
4.2.3 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
4.2.4 服务中心任务、强化问题导向 |
4.2.5 体现从严从实、融入日常经常 |
第5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 |
5.1 从苏共亡党亡国看苏共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 |
5.1.1 曲解、淡化甚至丢弃马克思主义 |
5.1.2 忽视党的宗旨教育 |
5.1.3 缺乏正确的党史教育 |
5.1.4 对党忠诚教育缺失 |
5.1.5 党性教育走形式、假大空 |
5.2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借鉴 |
5.2.1 越南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2.2 朝鲜劳动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2.3 老挝人民革命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2.4 古巴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批判借鉴 |
5.3.1 美国共和党、民主党的党性教育 |
5.3.2 德国、法国、英国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
5.3.3 日本、新加坡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
第6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 |
6.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意义 |
6.1.1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
6.1.2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
6.1.3 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
6.1.4 进行伟大斗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 |
6.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机遇挑战 |
6.2.1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生动实践带来的新契机 |
6.2.2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
6.2.3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带来的新变化 |
6.2.4 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员队伍变化带来的新任务 |
6.2.5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
6.2.6 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课题 |
6.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短板 |
6.3.1 党性的宣传阐释有所滞后 |
6.3.2 党性教育认识误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
6.3.3 党性教育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娱乐化倾向 |
6.3.4 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问题仍然突出 |
6.3.5 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
6.3.6 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
第7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 |
7.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
7.1.1 求真务实的理念 |
7.1.2 与时俱进的理念 |
7.1.3 全面从严的理念 |
7.1.4 分类施教的理念 |
7.1.5 贯通协同的理念 |
7.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指向 |
7.2.1 根本目标和基本目标 |
7.2.2 统一目标和分类目标 |
7.2.3 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 |
7.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原则 |
7.3.1 政治引领与服务大局相结合 |
7.3.2 思想改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
7.3.3 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7.3.4 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 |
7.3.5 集中学习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
7.3.6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
7.4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评估维度 |
7.4.1 党性教育的适用度 |
7.4.2 党性教育的满足度 |
7.4.3 党性教育的保障度 |
7.4.4 党性教育的有效度 |
第8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
8.1 丰富党性教育内容 |
8.1.1 深化党性教育需求调研 |
8.1.2 精心抓好重点内容教育 |
8.1.3 认真抓好基本内容教育 |
8.2 创新党性教育方法 |
8.2.1 坚持运用讲授式方法 |
8.2.2 广泛运用渗透式方法 |
8.2.3 倡导运用案例式方法 |
8.2.4 深入运用互动式方法 |
8.2.5 积极运用典型式方法 |
8.2.6 大胆运用体验式方法 |
8.3 拓展党性教育途径 |
8.3.1 加大集中培训力度 |
8.3.2 抓好集中教育活动 |
8.3.3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
8.3.4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
8.3.5 用好实践锻炼平台 |
8.3.6 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
8.3.7 注重加强自我教育 |
8.4 健全党性教育机制 |
8.4.1 健全党性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
8.4.2 健全党性教育保障机制 |
8.4.3 健全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
8.4.4 健全党性教育宣传研究机制 |
8.5 增强党性教育合力 |
8.5.1 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
8.5.2 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 |
8.5.3 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 |
8.5.4 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
8.5.5 加强党性教育的工作统筹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1.4.1 核心观点 |
1.4.2 创新点 |
1.4.3 重点及难点 |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
3.2.5 经验教训 |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
4.1.1 对党绝对忠诚 |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2.2 坚定理想信念 |
4.2.3 干群平等 |
4.2.4 不谋私利 |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
4.3.3 任人唯贤 |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
4.4.1 注重实绩 |
4.4.2 突出胜任力 |
4.4.3 注重实践锻炼 |
4.4.4 强调斗争精神 |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
4.5.1 密切联系群众 |
4.5.2 理论联系实际 |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
4.6.1 模范遵守纪律 |
4.6.2 自觉接受监督 |
4.6.3 实行问责制度 |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5.2.6 干部权责一致 |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
一、坚持目标导向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结果导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
一、评价目标 |
二、评价内容 |
三、评价指标 |
四、评价方法 |
五、评价主体 |
六、评价结果运用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
2.1 有关概念界定及其辨析 |
2.1.1 党的建设 |
2.1.2 党的政治建设 |
2.1.3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关系辨析 |
2.1.4 党的政治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关系辨析 |
2.1.5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关系辨析 |
2.1.6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制度建设关系辨析 |
2.2 基本脉络与重点呈现 |
2.2.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基本脉络 |
2.2.2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解决的党的政治建设有关理论问题 |
2.2.3 习近平总书记开展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构建的重点呈现 |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3.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提供思想基石 |
3.1.1 坚持把讲政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
3.1.2 重视政治纲领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最高引领地位 |
3.1.3 凸显维护党中央权威对实现政治领导的重要作用 |
3.1.4 认同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的制胜法宝 |
3.1.5 凸显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
3.2 历史逻辑:党的优良政治基因代际相传规律 |
3.2.1 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党的理论 |
3.2.2 邓小平关于制度建党和政党改革的理论 |
3.2.3 江泽民关于“讲政治”论述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3.2.4 胡锦涛关于学习型政党和党的建设科学发展的论述 |
3.3 实践逻辑:新时代对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 |
3.3.1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带来重大警示 |
3.3.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
3.3.3 有效推进新的“四个伟大”要求切实提高党的政治能力 |
3.3.4 有效解决当前党的政治建设问题对永葆政治本色提出新要求 |
3.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演进 |
3.4.1 党的十八大以前:习近平同志对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强化自觉意识 |
3.4.2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政治建设认识的深化 |
3.4.3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正式提出 |
3.4.4 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不断丰富 |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 |
4.1 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 |
4.1.1 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框架 |
4.1.2 明确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 |
4.1.3 凸显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统领作用 |
4.2 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
4.2.1 目标导向: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
4.2.2 问题靶向: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 |
4.2.3 根本要求: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 |
4.2.4 首要任务: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集中领导 |
4.3 树立了党性与人民性内在统一的的价值导向 |
4.3.1 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追求 |
4.3.2 站稳政治立场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归宿 |
4.4 建构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体系架构和运行系统 |
4.4.1 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主体 |
4.4.2 优化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 |
4.4.3 设计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动力系统 |
4.4.4 构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生态 |
4.4.5 健全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
5.1 在历史逻辑上接续解答着“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
5.1.1 聚焦解决党的建设领域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 |
5.1.2 致力把党的理论主张变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 |
5.2 在实践逻辑上坚持了强烈问题导向和长远发展逻辑 |
5.2.1 根植于党的政治建设实际,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
5.2.2 遵从于党的政治建设规律,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
5.2.3 顺应于党的政治建设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预判性 |
5.3 在理论逻辑上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 |
5.3.1 形成了融合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相呼应的认识逻辑 |
5.3.2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维 |
5.3.3 形成了具体指导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方法论体系 |
5.4 在价值逻辑上要求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
5.4.1 把人民性运用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全过程 |
5.4.2 把人民性体现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5.4.3 把人民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全过程 |
5.5 在话语逻辑上彰显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质的表达范式 |
5.5.1 突出中国问题导向和国际话语引领 |
5.5.2 突出新概念体系和大众传播话语打造 |
5.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
5.6.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党理论的新境界 |
5.6.2 开辟了新时代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战略的新境界 |
5.6.3 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
第六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 |
6.1 明确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引领 |
6.1.1 党的政治建设要以新思想武装头脑为首要任务 |
6.1.2 党的政治建设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基本准则 |
6.1.3 党的政治建设要把保证政治方向作为重要任务 |
6.2 凸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统领 |
6.2.1 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 |
6.2.2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
6.2.3 把防范政治风险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 |
6.2.4 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义 |
6.2.5 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 |
6.3 提升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张力 |
6.3.1 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 |
6.3.2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 |
6.4 涵养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生态 |
6.4.1 把营造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
6.4.2 把党内制度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
6.4.3 把优秀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引导 |
6.4.4 把传承创新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 |
三、报纸类 |
四、学位论文 |
(5)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党性修养理论概述 |
(一)基本概念释义 |
1.党性 |
2.党性修养 |
3.西柏坡时期的党性修养 |
(二)基本理论阐释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修养理论 |
2.列宁的党性修养理论 |
3.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理论 |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
(一)土改瓶颈阶段,通过党性修养以提高执行力 |
1.需解决党内不纯问题,确保队伍纯洁思想端正 |
2.需修正党内“左”倾偏差,促土改顺利进行 |
(二)战争关键节点,通过党性修养以确保战斗力 |
1.需政治鼓动、思想统一,坚定必胜信心 |
2.需严格纪律制度,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
(三)革命转折关头,通过党性修养以提高领导力 |
1.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理论和政策水平 |
2.需整治党内官僚作风,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 |
三、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 |
(一)通过学习教育,加强理论修养 |
1.注重马列主义教育,夯实思想理论基础 |
2.强化党的政策教育,把牢工作理论方向 |
3.干部教育制度化,强化理论修养制度保障 |
(二)置身实践斗争,提升政治修养 |
1.纠正不良偏向,坚定党员政治立场 |
2.坚持敢打必胜,培养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
3.把握革命转折点,肩负政治新使命 |
(三)严格规矩制度,加强纪律修养 |
1.健全党内制度,克服无政府无纪律状态 |
2.加强纪律教育,进一步强化个人纪律意识 |
(四)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加强作风修养 |
1.在推翻旧中国斗争中继续发展“三大优良作风” |
2.在绘制新中国蓝图中首倡“两个务必”作风 |
四、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特点 |
(一)强素质,注重因势而谋的教育 |
(二)抓关键,强化规矩纪律意识 |
(三)重实践,提升革命和建设本领 |
五、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当代启迪 |
(一)党内教育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环节 |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内教育的基础 |
2.初心和使命教育是党内教育的关键 |
3.知行合一方法是强化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
(二)严明的纪律是党性修养的重要保障 |
1.以严明的纪律规范党内作风 |
2.以严明的纪律促党内清正廉洁 |
(三)良好的群众观是党性修养的必须遵循 |
1.培育党员在思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2.塑造党员在行动上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 |
(四)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 |
1.继承和发展好党性修养这一党的优良传统 |
2.自觉把党性修养作为共产党员终身必修课 |
结语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
(一) 党员领导干部 |
(二) 政德与政德观 |
(三) 政德观培育 |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
(一) 培育主体 |
(二) 培育内容 |
(三) 培育方式 |
(四) 培育保障 |
(五) 培育环境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
(一) 意识形态性 |
(二) 人民性 |
(三) 时代性 |
(四) 系统性 |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出场”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生成机制 |
第一节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二、列宁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 |
第二节 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管党治党经验总结 |
一、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 |
二、要始终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不动摇 |
三、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给人民以良好影响” |
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 |
五、始终坚持“不谋私利”以防止政治基因变异 |
第三节 现实回应:对新时代党所面临“重大而又紧迫”突出问题的总应答 |
一、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鲜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现实考量 |
二、对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及时应答 |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 |
第二章 “概念”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 |
第一节 政治、政党与党的政治建设 |
一、“政治”一词的由来 |
二、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下“政治”的内涵 |
三、政党政治与党的政治建设 |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探析 |
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释义的研究现状 |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四大尺度 |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提出 |
第三章 “核心要素”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坚定政治信仰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
一、“政治信仰”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
二、党的政治信仰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
三、政治信仰不坚定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
四、推动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的逻辑进路 |
第二节 强化政治领导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
一、“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
二、党的政治领导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
三、政治领导弱化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
四、强化党的政治领导的逻辑进路 |
第三节 提高政治能力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
一、“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
三、政治能力不足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
四、提高政治能力的逻辑进路 |
第四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
一、“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
二、党的政治生态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
三、政治生态受到污染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进路 |
第四章 “战略地位”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第一节 “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
一、理论之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镜鉴 |
二、历史之维: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政治自觉 |
三、现实之维:维护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
四、实践之维: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
五、时代之维:基于强国必先强党基本逻辑所作出的战略安排 |
第二节 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统领地位的彰显 |
一、党的政治建设是思想建设的“指南针” |
二、党的政治建设是组织建设的“控制阀” |
三、党的政治建设是作风建设的“营养剂” |
四、党的政治建设是纪律建设的”压舱石” |
五、党的政治建设是制度建设的“主心骨” |
六、党的政治建设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定盘星” |
第五章 “首要任务”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第一节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逻辑必然 |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权威 |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权威 |
三、统揽“四个伟大”需要权威 |
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权威 |
五、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逻辑使然 |
第二节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逻辑进路 |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
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章程 |
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 |
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要强化政治巡视 |
五、“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 |
第六章 “关系”论: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四大关系” |
第一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关系 |
一、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范畴 |
二、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关系的相关论述 |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关系 |
第四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 |
一、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密切相联 |
二、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其他建设各有侧重 |
第七章 “特征”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志 |
第一节 正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特征的重大意义 |
一、有利于增强全体党员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认同 |
二、有利于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特征 |
一、整体性和重点性的辩证统一 |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
三、承继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四、内生性与外应性的辩证统一 |
五、现实针对性与问题导向性的辩证统一 |
六、阶级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
第八章 “方法”论: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进路 |
第一节 正确认识制定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逻辑进路的重大意义 |
一、有利于提高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路径的科学性 |
二、有利于充分彰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实践性 |
第二节 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 |
一、根本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政治建设工作的领导 |
三、组织保证:既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又要“全党一起动手” |
四、制度保障:建立“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 |
五、重中之重:落实领导责任与强化监督责任 |
六、牢固根基: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
第九章 “价值”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蕴 |
第一节 理论性意义:以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
一、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科学命题,抓准了管党治党的金钥匙 |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开辟了党的建设新格局 |
三、有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独特性意义:在中西政党比较优势中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优势 |
一、从政党衍生方式看,西方政党多是内生型政党,而中国共产党是外生型政党,更加注重践行政党使命 |
二、从政治立场上看,西方政党多是代表少数特殊阶层,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更加彰显为民情怀 |
三、从政党组织上看,西方政党多为组织松散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为组织严密型政党,更加强调政治纪律严明性 |
第三节 现实性意义:以质量兴党、强党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 |
一、从管党治党维度来看,为兴党强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
二、从建构政党自信维度来看,为政党自信的树立和巩固提供重要支撑 |
三、从全球治理维度来看,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范本和贡献中国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着 |
后记 |
(8)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二节 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
一、公务员与基层公务员 |
二、胜任力与政治胜任力 |
三、政治胜任力提升一般方式 |
第三节 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一、胜任力理论 |
二、职位分类理论 |
三、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及其提升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一节 政治胜任力研究的法律逻辑与政策逻辑 |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政治胜任力的论述 |
二、法律法规关于政治胜任力的规定 |
三、政策文件关于政治胜任力的要求 |
第二节 政治胜任力提升方式的作用机制 |
一、教育培训的作用机制 |
二、交流锻炼的作用机制 |
三、行政问责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政治胜任力提升的效度与限度 |
一、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效度 |
二、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限度 |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的现实状态与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政治胜任力现实状态的数据描述与样本特征 |
一、本章的数据来源 |
二、政治胜任力的测量 |
三、组织与个人因素的测量 |
第二节 组织因素对政治胜任力的影响 |
一、组织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二、职级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三、职务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四、专业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五、区域之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第三节 个人因素对政治胜任力的影响 |
一、个体性征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二、年龄区间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三、教育程度的政治胜任力差异 |
第四节 本章的结论与启示 |
一、政治胜任力现实状况的分析与启示 |
二、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效用的分析与启示 |
第四章 教育培训方式提升政治胜任力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数据描述与样本特征 |
一、本章的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二、教育培训方式的满意度调查 |
第二节 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有效性调查 |
一、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分析 |
二、培训方式方法的问题分析 |
三、培训监督管理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政治胜任力教育培训方式的改进意见调查 |
一、培训分类方式的改进调查 |
二、培训管理机制的改进调查 |
三、培训教学师资的改进调查 |
第四节 本章的结论与启示 |
一、教育培训满意度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
二、教育培训有效性调查的结论与启示 |
三、教育培训的改进意见的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交流、问责方式提升政治胜任力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交流锻炼与行政问责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分析 |
一、交流锻炼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分析 |
二、行政问责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分析 |
第二节 交流锻炼方式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交流锻炼方式现存问题的分析 |
二、交流锻炼方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行政问责方式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行政问责方式现存问题的分析 |
二、行政问责方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域外经验 |
第一节 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国家提升方式 |
一、教育培训的经验启示 |
二、交流锻炼的经验启示 |
三、行政问责的经验启示 |
第二节 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导向型国家提升方式 |
一、教育培训的经验启示 |
二、交流锻炼的经验启示 |
三、行政问责的经验启示 |
第三节 域外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方式的启示 |
一、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 |
二、交流锻炼的经验借鉴 |
三、行政问责的经验借鉴 |
第七章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的优化进路 |
第一节 教育培训方式的优化进路 |
一、更新基层政府的培训理念 |
二、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及方式 |
三、优化与调整培训组织机构 |
四、建立健全监督保障的机制 |
第二节 交流锻炼方式的优化进路 |
一、健全法规体系与统筹规划 |
二、积极深化认识与转换观念 |
三、完善工作流程与工作机制 |
四、构建考核评价与奖惩机制 |
第三节 行政问责方式的优化进路 |
一、加强法治建设与事权划分 |
二、理顺行政问责的工作机制 |
三、构建多元的问责评估体系 |
四、理顺党政问责之间的关系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
二、本文研究的局限 |
三、本文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基层公务员教育培训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多选题项的卡方显着性检验列表 |
致谢 |
(9)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概念阐述与功能定位 |
1.1 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格局 |
1.1.1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是主渠道主阵地 |
1.1.2 部门和行业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是重要力量 |
1.1.3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是有益补充 |
1.2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
1.2.1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内涵 |
1.2.2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功能定位 |
1.2.3 与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异同 |
1.3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概念及作用 |
1.3.1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内涵 |
1.3.2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要素 |
1.3.3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作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
2.1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教育思想 |
2.1.2 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内容 |
2.1.3 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方法 |
2.1.4 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途径 |
2.2 列宁关于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 |
2.2.1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性 |
2.2.2 党员干部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
2.2.3 创建专门的干部教育机构 |
2.3 党的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1 毛泽东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2 邓小平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3 江泽民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4 胡锦涛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干部教育重要论述和中央政策法规 |
2.4.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干部教育重要论述 |
2.4.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有关政策法规 |
第三章 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 |
3.1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干部学院建设 |
3.1.1 党创建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干部学校教育与湖南自修大学 |
3.1.2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党政干部学校和红军干部学校 |
3.1.3 全面抗战时期延安的各级各类干部学校 |
3.1.4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创办的干部学校 |
3.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干部学院建设 |
3.2.1 党的执政能力考验与干部学院地位的确立 |
3.2.2 恢复、新建各级各类干部院校 |
3.2.3 干部学院建设的特殊时期 |
3.3 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的干部学院建设 |
3.3.1 干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及干部政策的落实 |
3.3.2 确定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明确具体要求 |
3.3.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
3.3.4 国家级干部学院的建立以及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的形成 |
3.4 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基本经验 |
3.4.1 高度重视党的领导,突出办学原则的政治性 |
3.4.2 始终围绕党的任务,彰显培训目标的时代性 |
3.4.3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推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
3.4.4 依据时代发展变化,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性 |
3.4.5 采用专兼结合方式,确保教师队伍的充足性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实践创新 |
4.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面临的形势 |
4.1.1 国际国内形势带来新挑战 |
4.1.2 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
4.1.3 干部学院现状凸显新需求 |
4.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
4.2.1 办学理念建设 |
4.2.2 课程内容建设 |
4.2.3 教学方法建设 |
4.2.4 师资队伍建设 |
4.2.5 运行机制建设 |
4.3 取得的主要成效 |
4.3.1 干部学院覆盖范围更广,层次划分更清 |
4.3.2 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形成整体联动发展 |
4.3.3 更加注重办学理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 |
4.3.4 内容、师资、方法和机制建设更加科学规范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策略及趋势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遵循的理念 |
5.1.1 遵循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 |
5.1.2 遵循理论性与业务性相结合 |
5.1.3 遵循传承性与创新性相贯通 |
5.1.4 遵循本土性与借鉴性相补充 |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具体路径 |
5.2.1 先导:树立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 |
5.2.2 基础:明确全面精准的课程内容 |
5.2.3 途径: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5.2.4 关键:确保充实专业的师资队伍 |
5.2.5 保障:完善合理健全的运行机制 |
5.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发展趋势 |
5.3.1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专业化 |
5.3.2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制度化 |
5.3.3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信息化 |
5.3.4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特色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价值 |
(一)研究缘起 |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政治意义 |
2.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
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力量保障 |
(二)选题价值 |
二、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一)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内涵及认识视角分析 |
1.政治能力的概念究证 |
2.政党能力的认识表达 |
3.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界定及其解释视角 |
(二)当前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 |
1.研究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内涵 |
2.研究党的政治能力系统的内容要素 |
3.研究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方式路径 |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党的政治能力的学理分析 |
一、政党能力与党的政治能力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内涵要义及其特征 |
(一)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属性及其认识视角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内涵与基本特征 |
三、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基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能力视角 |
(一)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具体涵义不同 |
(二)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生成机理不同 |
(三)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政治目标不同 |
(四)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提升路径不同 |
(五)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融合取向 |
四、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表达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的政治能力建设思想 |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认识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 |
一、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历程回顾和实践观照 |
(一)革命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历程回溯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历程 |
(四)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升 |
二、政治建设进程中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明确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要求 |
(二)逐步完善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和能力要素 |
(三)始终以政治能力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议程和走向 |
(四)突出了党的政治能力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系统的内容要素 |
一、党的政治建设视域下能力要素生成的政治考量 |
(一)全面提升党组织政治建设质量 |
(二)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本领 |
(三)领导力生成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二、主体视角下党的政治能力要素的综合分析 |
(一)党组织的政治能力:组织力、凝聚力、领导力的统一 |
(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党性素养与政治本领的统一 |
三、党的政治能力系统的要素构成与主要内容 |
(一)党的职能性政治能力 |
(二)党的保障性政治能力 |
(三)党的方法性政治能力 |
(四)党的核心性政治能力 |
(五)党的预防性政治能力 |
第四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成效分析 |
(一)政治能力建设有力应对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挑战 |
(二)政治能力建设有效解决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性政治问题 |
(三)政治能力建设有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
(四)政治能力建设有力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规范化 |
二、现阶段提升党的政治能力的困境挑战 |
(一)党的政治能力建设与党内治理的逻辑关联 |
(二)当前提升党的政治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三、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影响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 |
(二)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妨碍党的政治能力提升 |
(三)全面从严治党不力阻滞党的政治能力提升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
一、着力构建党组织政治能力建设的功能保障体系 |
(一)目标功能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重点筑牢党的政治根基 |
(二)主体内容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核心规范党组织建设 |
(三)组织保障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要义保障党的政治建设 |
(四)效能评价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标准审视党建综合效益 |
二、积极探寻党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提升的多元化路径 |
(一)着力拓展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
(二)着力健全党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 |
三、着力优化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机制 |
(一)优化党内政治教育机制:坚定党员干部政治立场 |
(二)优化党内政治生活管理机制:严肃党组织政治生活 |
(三)优化领导干部作用发挥机制:激发领导干部生机活力 |
(四)优化政治能力运行评估机制:完善党的政治能力内容要素 |
余论:治理意义上党的政治能力的理解向度 |
一、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政治能力的价值审察 |
二、党的政治能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功能统一性 |
(一)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
(二)国家治理与党内治理功能互补 |
(三)党的政治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
三、制度有效性: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干部政治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D]. 欧阳月明. 南昌大学, 2021(02)
- [2]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魏海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5]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研究[D]. 栗小茗.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7]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D]. 丁新改. 苏州大学, 2020(06)
- [8]基层公务员政治胜任力提升研究[D]. 王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9]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彦霏. 山西大学, 2020(12)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D]. 赵洪良.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