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Pfannenstiel术式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睿琦[1](2021)在《宫颈癌根治术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方法:选自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因宫颈癌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的全部患者中筛选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有效研究对象共获得99例,根据实际病情所采用的治疗方案,行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为研究组,共56例;行传统RH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为对照组43例。收集其手术资料、影像资料并对其进行三维重建(Three dimensions reconstructure,3D)、病理资料、研究组术中腹腔镜彩色多普勒血流监测资料等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从年龄、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组织学分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的数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术后出现输尿管狭窄、肾积水有7例,出现输尿管阴道瘘有1例;研究组术后均未出现上述泌尿系统并发症等情况,两组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通过3D重建发现,术后子宫动脉输尿管支均保留成功,且术前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直径平均为(0.69±0.09)mm,术后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直径平均为(1.18±0.12)mm,两者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对输尿管分支外侧的子宫动脉血流指数进行测定,切断子宫动脉后2小时的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以及血流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均较切断前增加,且子宫动脉切断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例出现子宫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管受累、盆腔其他部位受累与子宫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不建议行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RH手术。结论:1、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RH手术可降低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对于肿瘤直径小于2 cm、浸润深度较浅、宫旁无侵犯者建议行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RH手术;对于盆腔淋巴结有转移、宫颈管受累、盆腔其他部位受累或存在宫颈癌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不建议行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RH手术,建议行传统的RH手术。
彭程[2](2021)在《女性髂耻韧带生物力学、临床解剖及髂耻韧带固定术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prolapse,POP)是经常让中老年女性感到困扰的一种慢性疾病,包括膀胱膨出(cystcele)、尿道膨出(urethrocele)、直肠膨出(rectocele)以及子宫脱垂(uterine prolapese)或阴道穹窿脱垂,为女性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适,并对女性的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1,2]。随着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POP的发病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美国发生POP的妇女人数将增至一倍多;我国POP的患病率预期约为30%~50%,其中10%~20%女性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这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关注和深入研究POP势在必行[3-6]。POP是老年女性就医的常见原因[7],也是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骶骨固定术目前仍被认为是治疗POP的金标准手术方式,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laparoscopic sacralcolpopexy,LSC)广泛开展,但由于锚定点解剖复杂的特殊性,学习曲线长,尤其对于肥胖症患者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容易出现副损伤[8-10]。为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laparoscopic pectopexy,LP)应运而生[11],并在近期主观及客观疗效上展现一定的优势。无论何种术式,优化手术技术均有望减少手术时间,从而规避并发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而外科医生手术操作的精准性与熟练度离不开对局部精细解剖结构及特点的深刻认识。尽管盆底重建手术在近期不断创新和发展,包括机器人手术、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和标准腹腔镜手术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2-14],但顶端的固定点、缝线材料以及缝合方式的选择上仍是临床医生面临一个具体问题而被持续关注[15-18]。髂耻韧带位于耻骨后间隙沿髂耻线自耻骨结节向骶骨方向延伸,因其自身纤维组织致密光滑易反光,而被形容如盆腔的灯塔(lighthouse)一般明亮而无法被忽略。常被作为疝与腹壁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重建手术中指示点及锚定点[19]。但髂耻韧带在妇科领域却较少被关注,且在国人女性中的应用解剖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国人女性尸体髂耻韧带解剖、生物力学特点,研究评价其极限荷载,观察何种缝针及缝线材料适宜在髂耻韧带上进行锚定。并在腹腔镜下对髂耻韧带局部解剖特点进行观察,指导临床更加安全的实施该术式。同时开展随机对照研究确定LP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一部分:女性骨盆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研究目的:研究髂耻韧带的应用解剖、了解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其作为锚定点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选择4具国人成年女性福尔马林保存的尸体标本、2个完整骨盆、4对切割完成的半侧骨盆。1.分离出Retzius间隙显露髂外血管区域及闭孔区域,暴露闭孔动静脉、闭孔神经,观察髂外血管及其分支属支,尤其是副闭孔静脉与髂耻韧带的解剖关系;观察髂耻韧带起止点,测量髂耻韧带中点与耻骨结节及髂外静脉的距离;观察手术缝合区域,有无髂外血管横跨髂耻韧带汇入闭孔血管的属支。2.测量女性髂耻韧带、骶ALL不同部位厚度与极限荷载。了解两种韧带在不同缝合深度、不同缝合部位以及不同型号缝针穿透组织后的抗拉力情况。结果:女性尸体平均年龄68.8±6.21。髂耻韧带全长左侧6.57±0.41 cm,右侧6.47±0.50 cm;耻骨结节到髂耻韧带的中点左侧的间距为3.10±0.30 cm,右侧间距为3.20±0.60 cm。从左耻骨韧带中点到左髂外静脉的平均距离为1.16±0.33 cm,从右侧耻骨韧带中点到右侧髂外静脉的平均距离为1.35±0.41 cm。对髂外血管分支属支的变异进行观察,双侧均可见髂外静脉属支副闭孔静脉(accessory obturatorvein,AOV),其中左侧髂耻韧带上可见9人(90%)有1支AOV横跨,1人(10%)有2支AOV横跨,右侧见7人(70%)有1支AOV横跨,2人(20%)有2支AOV横跨,1人(10%)有2支AOV交叉横跨。髂耻韧带厚度较均匀,缝合深度仅为1mm时拉力值最小为23.6N,全层缝合所测最大抗拉力可达238.9N,此时髂耻韧带在外力作用下全层与髂耻缘分离。ALL最大拉力位于骶岬处达209.3N,但其拉力与厚度向下依次锐减,S2 水平韧带薄弱,拉力测量最小值为19.10N。对比两者在最大抗拉力水平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S2 水平较髂耻韧带第2缝合位点的抗拉力明显降低。髂耻韧带与骶ALL在不同锚定位点间相比抗拉力值(P<0.01)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髂耻韧带坚韧,解剖位置表浅,易暴露,极限载荷与骶ALL相当。其上伴有副闭孔静脉跨过,需注意避免损伤而导致出血。髂耻韧带可作为理想锚定点,减少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发生率。第二部分:女性髂耻韧带临床解剖目的:腹腔镜下观察中国女性盆腔髂外血管区域,了解Retzius间隙髂外血管区域的解剖特点,了解髂耻韧带与髂外动静脉分支、属支的关系及变异,确认LP的手术入路及锚定的安全区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子宫颈癌IA2-IB1期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的患者以及因Ⅱ-Ⅳ度盆腔器官脱垂(阴道前壁、子宫、阴道后壁膨)出接受LP患者的手术录像,符合纳排标准,并按照规范程序成功完成规范化手术,术野清晰,髂外血管区域暴露良好,便于观察。观察术中自然间隙,记录并统计左右副闭孔静脉的数量、走形和变异情况。结果:所选4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0例髂耻韧带固定术,术毕检查均获得良好解剖学复位。副闭孔静脉常见于两侧髂耻韧带表面,副闭孔静脉基本回流至于髂外静脉。其中80%的副闭孔静脉汇于右侧,67.5%为1条血管,10%为2条平行血管,2.5%为2条交叉血管;67.5%的副闭孔静脉汇于左侧,均为1条血管。术中有两例患者录像提示见粗大死亡冠血管2条,左右各1条,均为腹腔镜下LP组。结论:通过腹腔镜对髂外血管区的观察和研究对保证该术式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应注意避免副闭孔静脉或是死亡冠的损伤,通过圆韧带与闭锁脐动脉之间进入Retzuis间隙安全便捷。第三部分:髂耻韧带固定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探讨LP与LSC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短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本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POP-Q评分Ⅱ度及以上盆腔脱垂患者临床资料,1:1随机对照分组。术前规范化诊疗评估患者,纳入者分别行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LP组)和腹腔镜下骶骨阴道固定术(LSC组),如患者同时并发阴道前后壁膨出、SUI、妇科良性疾病需手术治疗者,则在两者手术基础上进行上述手术。手术后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行妇科检查及主观问卷调查。比较两种术式手术相关指标、主客观治愈率、围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结果:共纳入116例患者,未能采集术后12个月信息的自动视为脱落病例,统计结果分析前将失访患者剔除研究,最终共计纳入研究患者1 1 1例,LP组56例,LSC组55例,随访率为95.7%(111/116)。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分娩次数、是否绝经和绝经年限、脱垂程度、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残余尿量、放置尿管的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GI-C评分较前明显改善,POP-Q指示点(Aa、Ba、c、Ap、Bp)均优于术前(P<0.05),恢复正常范围,解剖复位满意,根据POP-Q最低点作为客观判断依据,研究组复发1例,复发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前壁膨出,研究组客观治愈率98.21%(55/56);对照组复发2例,阴道前壁膨出和阴道后壁膨出各1例,对照组客观治愈率96.36%(53/55)。术后PFDI-20、PFIQ-7、PISQ-12问卷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FDI-20、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效果稳定。性生活活跃者PISQ-12术后无明显变化。两组随访期间无顶端脱垂、网片暴露等并发症,研究组出现SUI患者2例,便秘患者1例,主观有效率94.64%(53/56);对照组出现SUI患者1例,便秘患者1例,主观有效率96.36%(53/55)。结论:两种术式均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与骶骨阴道固定术相比,髂耻韧带固定术易于分离、定位锚定点,学习周期短,有利于推广及临床应用,可成为治疗POP的术式新选择。创新性1.率先在国人女性尸体上进行了盆腔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明确了髂耻韧带的最大负荷力,解剖部位,测量了髂耻韧带的平均长度、厚度,为理想锚定点提供了一定依据。2.率先在妇科领域腹腔镜精细解剖下观察耻骨后间隙髂外血管区域的血管变异与髂耻韧带的关系,尤其是与理想锚定部位的关系,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3.首次对国人女性进行LP与LSC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了解两组的近期主客观治愈率,并发症,对评价该术式在盆腔器官脱垂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局限性1.使用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未使用新鲜冰冻尸体,对髂耻韧带的生物力学参数可能会有一定影响。2.观察解剖变异的样本量应进一步扩大。3.临床对照研究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进行证据支持。
环璐瑶[3](2021)在《腹壁线性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体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基于当前治疗中盆腔脱垂术式中存在的网片相关并发症多及手术操作困难等问题,从2013年以来我院开展了一种新术式治疗子宫脱垂: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及问卷调查,以此评价该术式的临床疗效,为以中盆腔脏器脱垂为主的患者新术式的选择提供临床数据,也为提高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体系,分析子宫脱垂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为其早期预防及术后巩固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3月至2020年09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妇科行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患者的临床数据,利用Excel表格记录其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留置尿管天数及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等指标,分别于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3年重新进行POP-Q分度,分析该术式的客观治愈率及客观复发率。并通过电话随访获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及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validation of the patient global impression of improvement,PGI-I)。采用统计学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结果用频数及百分比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χ2)进行分析,若多个构成比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则同时进行两两比较。手术前后评分若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非参数检验。所有结果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显着差异。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分析POP患者体质、年龄、脱垂分度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患者,所有患者根据POP-Q分度均为Ⅱ度及Ⅱ度以上,Ⅱ度脱垂为23例(15.33%),Ⅲ度脱垂为102例(68.00%),Ⅳ度脱垂为25例(16.67%)。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单纯腹壁线性悬吊术(不包括其他妇科手术)的手术时间为30-45 min,平均(39.00±6.52)min。术中出血量(不包括其他妇科手术)为5-50ml,平均(20.75±14.28)ml。术后住院天数为2-5天,平均(4.27±1.07)天,术后尿管留置天数为1-3天,平均(1.50±0.76)天,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为0-4天,平均(1.19±0.71)天。150例手术患者中,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转开腹、邻近器官损伤、术中大出血)。在术后并发症中,2例(1.33%)患者发生切口感染,4例(2.67%)患者术后6个月依然存在下腹坠痛,根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均为1-3分。术后随访时间为6-93个月,平均(53.83±21.55)月,其中术后6个月者150例,术后1年者142例,术后3年者110例。根据术后POP-Q分度情况,术后6个月的客观治愈率为99.33%,术后6个月的客观复发率为0.67%;术后1年的客观治愈率为97.18%,术后1年的客观复发率为2.82%;术后3年的客观治愈率为96.36%,术后3年的客观复发率为3.64%,随访至今共有6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的PFDI-20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年的142例患者PGI-I评分均≤2分,表明术后1年的主观满意度为100%。子宫脱垂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的临床研究中,因3位患者有恶性肿瘤病史(乳腺癌),将其剔除,故最终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的患者为147例,其中最小年龄为28岁,最大年龄为85岁。子宫脱垂患者以单纯体质为主,体质类型分布从高到低为: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阴虚质,特禀质;不同体质构成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体质分布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适用于POP-Q分度为Ⅱ度及Ⅱ度以上的子宫脱垂患者,对于中盆腔解剖位置及功能的恢复理想,术后客观恢复率及主观满意度较高。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相对容易、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常见的并发症为短期下腹坠痛及切口感染。(2)子宫脱垂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具有偏颇性,以气虚质为主的单纯体质是其常见体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脱垂患者的体质分布出现差异。
秦阿妮[4](2021)在《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两种温度下双足保暖,通过记录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用温盐水(35℃)冲洗腹腔量、术日总液体量、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排便时间、术后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第一天血钾、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并通过观察下肢症状、体征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术中术后双足保暖是否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及预防下肢DVT;2.同时探讨术中术后两种温度下双足保暖的适宜温度,为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预防下肢DVT提供一个临床参考指标及指导价值。方法:选取近1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满足纳入标准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134例)及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100例)。对照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60例)及对照组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50例)给予常规手术保暖干预措施,包括手术室术前30分钟打开净化空调系统,确保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维持在22℃~24℃的温度,湿度维持在40%~60%;在患者非手术皮肤区域盖上统一棉被,尽可能降低患者裸露区域;术后为患者全身加盖统一棉被送入病房。研究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在上述常规保暖干预基础上,联合暖脚宝保温措施。腹腔镜低档组患者(34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低档(30℃)30分钟;高档组患者(4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高档(40℃)30分钟。开腹低档组患者(2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低档(30℃)30分钟;高档组患者(3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高档(40℃)30分钟。结果:1.对照组与研究组中的基本资料比较年龄、BMI;手术中的情况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用温盐水(35℃)冲洗腹腔量、术日总液体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腹腔镜对照组、低档组、高档组中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是(15.4±2.3,14.7±1.7,13.3±1.9)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是(19.6±2.6,18.7±2.0,16.3±2.1)h,排便时间分别是(22.8±2.7,22.1±1.8,19.2±2.2)h,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分别是(8.65±3.04,8.02±2.15,6.85±1.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74.79±10.71,74.25±9.39,69.47±9.33)%,第一天血钾分别是(3.58±0.33,3.59±0.30,3.81±0.46)mmol/L,D-二聚体(0.84±1.14,0.77±0.90,0.35±0.21)mg/L,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3.59±1.06,3.98±1.72,3.09±0.6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02,25.209,29.960,6.319,3.726,5.018,3.918,5.452,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行LSD事后检验发现,高档组与对照组、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开腹对照组、低档组、高档组中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是(19.9±1.9,19.2±1.4,18.1±1.5)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是(23.5±2.2,22.7±1.9,21.3±1.9)h,排便时间分别是(25.6±3.1,25.1±1.9,23.1±1.8)h,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分别是(10.99±3.15,10.23±2.67,8.39±1.7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82.32±5.90,82.25±5.83,75.10±7.76)%,第一天血钾分别是(3.69±0.42,3.69±0.50,4.11±0.45)mmol/L,D-二聚体分别是(0.60±0.48,0.52±0.68,0.19±0.15)mg/L,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3.92±1.66,3.61±1.21,2.67±0.6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2,10.710,9.122,6.150,10.041,9.287,5.129,5.655,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行LSD事后检验发现,高档组与对照组、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腹腔镜对照组60个中有20个发生腹胀,发生率为33.3%;17个合并DVT,发生率为28.3%。低档组34个中有10个发生腹胀,发生率29.4%;9个合并DVT,发生率26.5%。高档组40个中有2个发生腹胀,发生率5%;1个合并DVT,发生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1.366,11.086,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高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11.228,P=0.001;c2DVT=10.851,P=0.001);高档组与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8.061,P=0.005;DVT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4);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5.开腹对照组50个中有23个发生腹胀,发生率46%,19个合并DVT,发生率38%。低档组20个中有9个发生腹胀,发生率45%;7个合并DVT,发生率35%。高档组30个中有2个发生腹胀,发生率6.7%;1个合并DVT,发生率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4.275,12.244,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高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13.502,P=0.000;c2DVT=12.018,P=0.001);高档组与低档组比较差有统计学意义(腹胀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4;DVT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5);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双足保暖可以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可以减少第一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防止血钾降低,可以减少腹胀发生率及DVT发生率。2.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双足保暖的适宜温度是高档保暖的温度40℃,低档保暖效果不显着。
王文霞[5](2021)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180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妇科良性疾病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802例。根据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分为:A组(2018年1月-12月)204例、B组(2019年1月-12月)1031例、C组(2020年1月-12月)567例,收集患者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类型分布、术式分布、术前、术中等手术情况及术后相关指标等,评估我院近三年来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变化趋势及手术技巧。结果1.近三年经脐单孔腹腔镜开展情况:自我院妇科病区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以来整体应用呈上升趋势,1802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中转开腹或转多孔法,无术中大出血、邻近脏器损伤、术后脐部切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手术病种及术式分布情况和总体变化趋势:病种以附件良性疾病906(50.28%)例为主,其次是子宫类疾病668(37.07%)例和异位妊娠228(12.65%)例。术式上以经脐单孔腹腔镜附件肿瘤剥除术605(33.57%)例为主,其次是子宫肌瘤/腺肌瘤剔除术共388(21.53%)例和全子宫切除术共290(16.09%)例的应用居多,且随着时间增加,经脐单孔腹腔镜应用呈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对其应用最为显着。3.三年术中情况比较:输卵管开窗取胚术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B组少于A组(F=4.250,P<0.05;F=14.578,P<0.05)。输卵管切除术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B组少于A组(F=6.399,P<0.05;F=25.507,P<0.05)。附件肿瘤剥除术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B组少于A组(F=9.121,P<0.05;F=5.580,P<0.05)。附件切除术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B组少于A组(F=11.432,P<0.05;F=9.262,P<0.05)。子宫肌瘤/腺肌瘤剔除术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B组少于A组(F=20.250,P<0.05;F=18.897,P<0.05)。全子宫切除术中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总时间明显少于B组,B组少于A组(F=7.511,P<0.05;F=3.623,P<0.05)。随着经脐单孔腹腔镜应用时间延长,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减少,手术操作愈加熟练。4.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附件肿瘤剥除术、附件切除术及全子宫切除术中C组患者的住院总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B组少于A组(F=17.703,P<0.05;F=21.430,P<0.05;F=3.734,P<0.05)。1802例患者无1例术后住院期间发生脐部切口出血、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均一般情况良好出院。结论1.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且手术安全、可靠,成功率高。2.随着手术技巧改进和技术的熟练,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时间逐渐缩短、出血量及并发症均呈现下降趋势,临床应用效果良好。3.手术技巧上的改进以采用自制手套和切口保护套入路平台为前提,不同术式手术技巧不同,术后恢复快,脐部切口更隐蔽,更美观,医疗花费低,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可在周边地区及下级医院推广使用。
李欢欢[6](2021)在《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多孔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方面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理念创新,器械及经验的进步,目前自然腔道内镜外科、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因其术后切口美观度高、更加微创,受到医患共同认可及接受,并日益开展。其中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妇科领域的应用也同时日益增多。但是由于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操作难度系数大、要求高,应用相对较少,同时与传统多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的术式应用于临床上的比较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因此本文经过对比分析两种术式于子宫肌瘤治疗上的临床疗效来证实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运用的可行性、优势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1月份至2020年6月份在本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患者共30例,分为经脐单孔腹腔镜组和传统多孔腹腔镜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既往腹部手术史、肌瘤数目、大小)等临床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1)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术后24h的最高体温、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是否出血、切口感染、切口疝、术后恢复中发生肠梗阻等并发症;3)术后切口满意度:术后24h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评分、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切口美观满意度。将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腹部手术史、术前超声提示子宫肌瘤数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两组均顺利完成,无需额外输血的情况,无术中中转开腹。单孔组均单孔完成,无需额外增加穿刺孔。剔除子宫肌瘤的数目、手术中出血量多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组手术时间上较传统多孔腹腔镜组并非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情况:血红蛋白浓度幅度变化于手术前后、术后24h发热的最高体温、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无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欠佳、切口疝等。术后24h疼痛VAS评分有差异,术后1个月患者门诊复查切口满意度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的术后切口美观度及切口满意度评分高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传统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脐单孔腹腔镜应用于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是可行的、安全的、美容性高的。1.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与传统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的手术治疗结局相同,没有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在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标本的取出过程中应用置物袋装置避免使用电动粉碎器,防止了电动粉碎器造成的盆腹腔肿瘤播散等潜在伤害,同时也降低传统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使用电动旋切器,导致术后切口疝发生的潜在风险。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2.经脐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评分较传统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较低,切口美观满意度、接受度更高,具有提高术后美观的优点。
张多兵[7](2021)在《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改良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在治疗膀胱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对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64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三孔法)和B(五孔法)两组,A组接受改良三孔法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总共纳入的病例数为32例,B组接受常规五孔法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总共纳入的病例数为32例,均包括膀胱及附属器官完整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以及尿流改道,尿流改道包括回肠新原位膀胱(全腹腔镜下操作)、回肠膀胱术、结肠膀胱术和输尿管皮肤造口等。三孔法腹腔镜在操作步骤上进行了改良和优化,包括手术步骤的标准化流程和节点性控制,外侧入路三层面法,术中操作顺序的改良,切除膀胱及附属器官时操作手法的改良,保留神经血管束的前列腺筋膜内、筋膜间实施切除,盆腔腹膜重建和尿流改道方法的标准化和技术的创新,特别在全腹腔镜下尿流改道中对肠吻合和新膀胱重建设计上进行了改良。两种方法均在不同尿流改道方式中开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理分期、术后近期并发症及生存状况。结果64例膀胱肿瘤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根据患者一般状况和肿瘤位置与临床分期个体化的选择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尿流改道方式。术中均未中转开放和增强穿刺孔,两组均包括三种常见尿流改道方式,组间对比差异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min)方面具体为(235.5(160-325)vs222(102-402),P>0.05),A组具有相对更长的手术时间,但是差异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在平均术中出血量(ml)指标方面:(55(5-250)vs 90(20-300),P>0.05);平均术中输血(ml):(均0(0-400),P>0.05);术后肌酐水平(umol/L):(90(52-231)vs85(53-239),P>0.05);平均清扫淋巴结数(枚)(16.5(5-37)vs 18(4-43),P>0.05);阳性淋巴结率(%):(2.48%(13/524)vs1.34%(8/595),P>0.05);临床分期:A组:Ta-1G3:11(34.38%)例,T2-4a:15(46.87%)例,T4b:0(0)例,N1:2(6.25%)例,其他类型:4(12.5%),B组:Ta-1G3:6(18.75%)例,T2-4a:22(68.75%)例,T4b:1(3.125%),N1:1(3.125%)例,其他类型:2(6.25%)例,P>0.05;平均禁食水时间(天):(2(1-8)vs2(1-25),P>0.05);平均卧床时间(天):(5(1-25)vs 6(1-17),P>0.05)术后90 d内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A组:Ⅰ-Ⅱ级:9例,Ⅲ-Ⅳ级:1例,B组:Ⅰ-Ⅱ级:8例,Ⅲ-Ⅳ级:2例,P>0.05,随访时间从2-18个月不等,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两组患者生活可自理。A组:原位新膀胱日间均能良好控尿,结肠膀胱术后完全自主控尿,后续GC(顺铂+吉西他滨)方案化疗3例(T4a N01例和T4a N12例),治疗后均无远处转移。术后3个月局部复发1例(T4a N1),化疗后肿瘤无明显进展。B组:原位新膀胱日间均能良好控尿,结肠膀胱术后完全自主控尿,术后长期口服碳酸氢钠调节电解质,后续GC(顺铂+吉西他滨)方案化疗2例(T4a N0和T4a N1各一例),多西紫杉醇化疗1例(T4b N0),治疗后均无远处转移。术后3个月肿瘤无进展。结论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与五孔法对比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及近期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近期肿瘤根治效果良好,简化手术流程,为缩短掌握手术的学习曲线提供新的思路,手术中充分利用左手的辅助功能,操作具有可重复性,减少了对患者的手术创伤,远期疗效及肿瘤控制情况仍需更长期的大样本跟踪随访研究。
曾宇晖[8](2020)在《评价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手术途径治疗早期宫颈癌近期并发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各独立研究样本例数较少、随访时间不够长、研究质量也参差不齐,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相对于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ARH)的可能优势尚未得到系统的评价。为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与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ARH)比较治疗早期宫颈癌近期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在评估LRH和ARH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基础上,系统地回顾比较LRH和ARH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期并发症,为临床手术途径的选择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手术途径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期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纳入有关LRH和ARH对比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RCT),检索时间截止2020年8月。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术中并发症(包括泌尿系损伤、肠道损伤、血管损伤、出血量、盆腔淋巴结切除数量、手术时间)一共纳入33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2752例,开腹手术3203例,共5955例。Meta分析显示:腹腔镜组(2752例)和开腹组(3203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04%(137/2752)和9.13%(290/3203);OR=0.49,95%CI(95%置信区间)[0.40-0.61],P<0.00001,腹腔镜组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泌尿系统损伤共纳入21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2068例,开腹手术组2597例,共4665例。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泌尿系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4.54%(94/2068)与7.86%(165/2597);OR=0.62,95%CI[0.48-0.81],P=0.0005,腹腔镜组泌尿系统损伤发生率显着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肠道损伤共纳入17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974例,开腹手术租961例,共1935例。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肠道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18%(31/974)与6.35(67/961);OR=0.32,95%CI[0.19-0.51],P=0.0001,腹腔镜组肠道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损伤共纳入16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745例,开腹手术组779例,共计1524例,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血管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81%(21/745)与9.11%(71/779),P=0.00001,结果显示腹腔镜组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共纳入55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3807例,开腹手术组4437例,共计8244例。合并效应量WMD=-99.55,P<0.00001。表明腹腔镜组出血量显着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盆腔淋巴结切除数量共纳入45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3342例,开腹手术组3972例,共计7314例。合并效应量WMD=1.21,P<0.00001。表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数量显着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共纳入51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3515例,开腹手术组4193例,共计7708例。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WMD=-14.35,P<0.00001。表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着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荟萃分析表明,行腹腔镜下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口感染、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尿潴留)一共纳入27项研究,腹腔镜组2229例,开腹手术组2154例,共4383例。Meta分析显示,腹腔镜组(2229例)和开腹组(2154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8%(174/2229),17.9%(385/2154),OR=0.35,95%CI[0.29-0.43],P<0.00001,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口感染共纳入25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2269例,开腹手术组2447例,共计4744例,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07%(47/2269)与7.07%(173/2447),P<0.00001,腹腔镜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住院时间共纳入43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2954例,开腹手术组3177例,共计6131例。合并效应量WMD=-3.99,P<0.00001。表明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显着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排气时间共纳入44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3273例,开腹手术组3707例,共计6980例。合并效应量WMD=-16.2,P<0.00001。表明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显着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共纳入15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627例,开腹手术组669例,共计1296例。合并效应量WMD=-2.63,P<0.00001。表明腹腔镜组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显着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尿潴留共纳入29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2409例,开腹手术组2335例,共计4744例,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5.47%(132/2409)与12.21%(285/2335),P<0.00001,腹腔镜组尿潴留发生率显着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Meta分析显示,与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近期并发症少等近期疗效优势。
高菊梅,胡向文[9](2020)在《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妇科良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妇科良性病变患者,其中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A组)28例,传统腹腔镜手术(B组)30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手术并发症(切口感染、术后出血、皮下气肿)上的差异。结果 A、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上均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妇科良性病变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上与传统腹腔镜相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适用性、有效性,可以作为有特殊需求女性群体的首选手术方式。
唐明鸣,李林,李征宇[10](2020)在《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现状》文中指出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U-LESS)是目前国际最前沿的妇科微创技术,术中手术器械及设备经脐部进入腹腔,利用患者脐部皮肤皱褶遮挡手术切口。该术式对施术者的手术经验和技巧提出新的挑战。为解决由于器械置入部位集中、相互碰撞及"操作三角"丧失导致的TU-LESS操作困难问题,相继研发TU-LESS专用器械,如加长预弯、可变视角腹腔镜镜头等。这样虽然解决了妇科TU-LESS的手术操作技术难题,但是由于专用器械费用昂贵,多为一次性器械,而限制TU-LESS在基层医院妇科临床的广泛开展。采用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器械开展妇科TU-LESS,具有费用低及操作相对容易等优势,而适于基层医院普及,而且既可节约手术成本,又可达到手术切口美观目的。笔者拟就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开展妇科TU-LESS的利弊及其在妇科手术中应用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二、改良Pfannenstiel术式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Pfannenstiel术式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宫颈癌根治术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根治术中泌尿系统并发症预防和诊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女性髂耻韧带生物力学、临床解剖及髂耻韧带固定术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言 |
1.手术的核心是顶端修复 |
2. 加强对盆底解剖的认识,是手术改良的关键 |
3. 髂耻韧带——新的顶端锚定点,尚待深入研究 |
第一部分: 女性骨盆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研究 |
1. 引言 |
1.1 盆底解剖还未完全明确,存在争议 |
1.2 髂耻韧带——新的顶端锚定点探寻 |
1.3 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研究为手术提供有力依据 |
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尸体材料 |
3.2 主要试验器材解剖用器械和材料 |
3.3 尸体标本的预处理 |
4. 观察Retzius间隙髂外血管区域的结构 |
4.1 解剖方法 |
4.2 观察测量指标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5. 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5.5 小结 |
第二部分: 髂耻韧带临床解剖 |
1. 引言 |
2 研究目的 |
3.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标准 |
3.3 手术方式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髂耻韧带固定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1. 引言 |
2.研究目标 |
2.1 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 |
3 资料与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3 入选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中止标准 |
3.7 术前评估 |
3.8 治疗方案 |
3.9 指标及评定标准 |
3.10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4.2 各组患者的手术资料 |
4.3 手术的疗效 |
4.4 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结语 |
综述 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相关的髙危因素的分析及治疗方法进展的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及答辩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论文1 |
论文2 |
(3)腹壁线性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体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子宫脱垂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疗效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中情况 |
2.4 手术相关并发症 |
2.5 术后观察指标 |
2.6 随访情况 |
3. 小结与讨论 |
3.1 POP的理论研究进展 |
3.2 目前临床常用术式 |
3.3 腹腔镜下腹壁线性悬吊术 |
第二章 子宫脱垂的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年龄特征 |
2.2 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2.3 不同年龄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2.4 不同脱垂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3. 小结与讨论 |
3.1 POP与年龄的分析 |
3.2 中医体质特征分析 |
3.3 POP的中医防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来源、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检查 |
2.2.2 术前谈话 |
2.2.3 术前准备 |
2.2.4 麻醉前准备 |
2.2.5 暖脚宝的使用 |
2.2.6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全子宫切除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3.2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中情况的比较 |
3.3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
3.4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FGID的原因 |
4.2 全子宫切除术后实施保暖措施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必要性 |
4.3 全子宫切除术后DVT形成的原因 |
4.4 全子宫切除术后实施保暖措施对DVT预防的必要性 |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附录A 全子宫切除术使用改良暖脚宝的知情同意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B 综述 低体温对全子宫切除患者影响与处理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5)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180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多孔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方面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妇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缺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8)评价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手术途径治疗早期宫颈癌近期并发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2.1 检索范围 |
2.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选择 |
2.4 资料提取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2.6.1 效应指标 |
2.6.2 异质性检验 |
2.6.3 亚组分析 |
2.6.4 偏倚性分析 |
2.6.5 敏感性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纳入文献及特征 |
3.2 META分析结果 |
3.2.1 结局指标 |
3.2.2 统计结果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两种手术途径的近期并发症分析 |
4.2 本课题的不足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腹腔镜与开腹两种手术途径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预后分析 |
参考文献 |
(9)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妇科良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传统腹腔镜组 |
1.2.2 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开展TU-LESS的发展沿革 |
2 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进行TU-LESS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 |
2.1 输卵管切除术 |
2.2 全子宫切除术 |
2.3 广泛子宫切除术 |
2.4 其他妇科手术 |
3 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进行TU-LESS在妇科手术中的操作技巧 |
4 小结 |
四、改良Pfannenstiel术式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宫颈癌根治术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支的临床研究[D]. 陈睿琦.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女性髂耻韧带生物力学、临床解剖及髂耻韧带固定术随机对照研究[D]. 彭程. 山东大学, 2021(11)
- [3]腹壁线性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体质分析[D]. 环璐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D]. 秦阿妮. 青海大学, 2021(02)
- [5]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1802例临床分析[D]. 王文霞.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多孔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方面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D]. 李欢欢.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的临床研究[D]. 张多兵.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评价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手术途径治疗早期宫颈癌近期并发症的meta分析[D]. 曾宇晖. 南昌大学, 2020(01)
- [9]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妇科良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J]. 高菊梅,胡向文. 江西医药, 2020(10)
- [10]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现状[J]. 唐明鸣,李林,李征宇.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05)
标签:腹腔镜论文;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论文; 良性子宫肌瘤论文; 子宫切除术论文; 韧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