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酸头孢他美酯健康人体药动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才正,孙家钰,王颖,秦永平,苗佳[1](2014)在《单次静滴注射用头孢他美钠Ⅰ期临床试验》文中提出目的通过Ⅰ期临床试验,考察中国健康志愿者接受单次静滴注射用头孢他美钠的安全性,确定最大耐受剂量,并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60名健康志愿者参加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按剂量递增原则从1005 000mg共设8个剂量组,逐组完成单次用药的安全性观察。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拉丁方三交叉自身对照试验设计,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先后单次恒速静滴500mg、1 000mg、2 000mg注射用头孢他美钠,采用HPLC-UV法测定血样中头孢他美的浓度,经DAS2.0程序处理得到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59例健康受试者完成了Ⅰ期耐受性试验,给药组和安慰剂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3%和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常见临床不良反应有输注部位疼痛、头晕,少见临床不良反应有心悸、腹泻及皮疹,均为轻度。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3.18%和5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常见实验室检查异常为大便菌群比例异常、大便常规异常、尿常规异常、血钾升高等。药代动力学试验发现,单次静滴本品0.5h后即刻达峰浓度(Cmax),500mg、1 000mg、2 000mg的Cmax分别为(37.92±7.43)、(74.90±10.67)、(148.54±31.63)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72.08±14.98)、(144.28±24.57)、(286.66±54.25)(mg·h)/L,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03±0.38)、(2.04±0.26)、(2.12±0.26)h。其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并呈线性动力学特征。024h尿药累积排泄率为76.6%67.5%。结论注射用头孢他美钠单次给药最大耐受剂量为5 000mg,5002 000mg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并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
潘琦,许丽,孟祥,李莹,闫晗,徐斯翀,桂博,周莉,孙祖越[2](2013)在《头孢他美钠毒代动力学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头孢他美钠(cefetamet)是头孢菌素抗生素,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为具抗菌活性的头孢他美而发挥杀菌作用[1],其作用机制为阻止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等优点。
付洪瑜[3](2013)在《续随二萜酯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大戟属(Euphorbia Linn)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大戟属的很多植物是药用植物,大戟属植物的生物活性也多与其所含的二萜酯类(diterpenoids)密切相关。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inn)为大戟属植物,在中国分布广泛,民间常用作除疣、抗肿瘤等。从续随子分离出一系列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是续随烷型二萜,有较强的抗肿瘤和多药耐药抑制(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活性。续随二萜酯(euphorbiasteroid),又名大戟因子LI(Euphorbia factor L1)是从续随子分离得到的天然续随烷型二萜,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有显着抑制活性,对多种肿瘤耐药细胞株MCF-7/ADR、MES-SA/Dx5、KBV200等具有P-gp介导的多药耐药抑制活性。续随二萜酯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抗HIV活性。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续随二萜酯对HIV感染的慢性H9细胞(H9/HIV-1ⅢB)与靶细胞MT2的融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测得半数抑制浓度IC5。和治疗指数T1分别为0.8μM、600。艾可清2号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在艾可清基础上研制的创新中药,由复方中药与续随二萜酯组合而成。实验研究表明艾可清2号能显着提升艾滋病恒河猴模型的CD4+T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创新中药复方艾可清2号显示了作为人类艾滋病治疗中药新药的应用前景。基于此,续随二萜酯有望成为既具有多药耐药抑制,又具有一定抗病毒能力的新型抗HIV先导化合物。到目前为止,有关续随二萜酯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等相关药代动力学特征尚不清楚。为满足新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本课题对续随二萜酯在大鼠、中国恒河猴及猴艾滋病模型体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药代动力学探索性研究。研究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生物样品中续随二萜酯的检测,用于续随二萜酯在大鼠、恒河猴、猴艾滋病模型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2.通过Waters2767制备液相色谱仪分离,从续随二萜酯在碱作用下水解液得到环氧续随子醇。采用MS、1H-NMR、13C-NM等波谱学分析方法,鉴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3.采用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LC/MS”)技术,在多级质谱扫描模式下,分析了续随二萜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4.采用超滤法进行了续随二萜酯与不同种属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研究结果1.建立和确证了大鼠血浆、恒河猴血浆、猴艾滋病模型血浆等生物样品中续随二萜酯的液质联用(H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生物样品预处理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经Waters Symmetry Shield C8(4.6mm×150mm,5.0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A)-10mM含0.1%甲酸的甲酸铵水溶液(B)梯度洗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进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的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检测(ESI+),续随二萜酯和内标汉黄芩素用于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为m/z553→m/z297、m/z285→m/z270.标准曲线在1~100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75;定量下限为1μg·L-1,续随二萜酯保留时间(tR)为4.0min,内标保留时间(tR)为4.3min,单个样品分析时间7.0min。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在2.6%-10.7%,准确度在1.6%~5.1%,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2.考察了续随二萜酯在大鼠、恒河猴、猴艾滋病模型体内药动学特征。应用生物样品中续随二萜酯的H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续随二萜酯大鼠单次口服给药和静注给药、恒河猴单次口服给药和静注给药及猴艾滋病模型口服给药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应用DAS2.1药动学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非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续随二萜酯大鼠静脉注射10mg·kg-1,血药浓度极大值(Cmax)平均为3418.6μg·L-1,续随二萜酯大鼠口服给药100mg·kg-1,Cmax平均为87±32.4μg·L大鼠口服给药达峰时间平均为0.33h.续随二萜酯恒河猴静脉注射给药5mg·kg-1,Cmax平均为1359.5μg.L-1;口服给药30mg·kg-1,Cmax平均为139.1μg·L-1。恒河猴口服给药,达峰时间平均为0.31h。大鼠静和恒河猴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续随二萜酯在体内均迅速衰减。药物在大鼠和恒河猴中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续随二萜酯猴艾滋病模型口服给药相同剂量,与正常恒河猴相比,血药浓度达到极大值为56.9μg.L-1,达峰时间平均为0.50h。续随二萜酯在恒河猴和猴艾滋病模型体内都存在明显的吸收差异性。大鼠、恒河猴、猴艾滋病模型口服给药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0%、4.6%、1.8%。相对于健康猴口服给药,猴艾滋病模型口服利用度约为1/3。3.续随二萜酯在THF中和50℃水浴温度下,经1.25mol·L-1NaOH作用48h,水解液经HPLC-DAD检测,液质联用多级质谱分析,Waters液相制备柱分离,得到一化合物纯品(得率5.42%),经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质谱(ESI-MS)、13C-NMR,1H-NMR分析,鉴定为环氧续随子醇(epoxylathyrol)。4.应用电喷雾离子源多级质谱法分析了续随二萜酯的结构,并对它的裂解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在正离子模式,利用离子阱质谱多级质谱扫描技术,对续随二萜酯在大鼠血液和尿液中的16个未知代谢产物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从续随二萜酯大鼠静注给药血样中推测了7个代谢产物可能的结构,代谢产物涉及酯酶水解成羟基,有的伴随羟基的甲基化,甲基加氧(0)氧化或者C-6环氧加氢(H)还原。从续随二萜酯大鼠口服给药血样中推测了5个代谢产物可能的结构,其中4个与静注给药血样中代谢产物相同。大鼠血样中的代谢产物以Ⅰ相代谢为主,而尿液中的代谢产以Ⅱ相代谢为主。从续随二萜酯大鼠口服给药尿样中推测了4个代谢产物结构。尿样中的代谢产物除少量酯酶水解产物,大部分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有些还伴有甲基化。5.采用超滤法、Amicon Ultra-0.5超滤离心装置(截留分子量10K)对续随二萜酯与三种属(SD大鼠、恒河猴、人)血浆蛋白结合程度进行研究。续随二萜酯磷酸缓冲盐溶液非特性结合率平均为60.5%。在三个浓度水平(1000、100、20μg·L-1)条件下,续随二萜酯与大鼠、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均较高(76.0%、98.0%),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不存在浓度依赖性。续随二萜酯与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对较低(76.0%~79.8%),与恒河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94.6%~98.0%),续随二萜酯与人和猴血浆蛋白结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考虑到高非特异性结合率,对血浆蛋白结合率进行校正后,续随二萜酯与人和猴血浆蛋白结合率均高于86%。结论和创新点1.建立和确证了生物样品中续随二萜酯在ESI电离源、MRM模式下液质联用定量分析方法。血样最低定量限1μg·L-1,线性范围1-10000μg· L-1,适用于动物口服给药和静注给药后血浆样品中药物的检测。应用液质联用方法,首次研究比较了续随二萜酯在大鼠、健康及猴艾滋病模型中国恒河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现大鼠与恒河猴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均约0.3-0.5h。给药后,续随二萜酯血药浓度在体内均发生迅速衰减;生物利用度均很低,大鼠、恒河猴或其艾滋病模型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均低于5.0%,提示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给药可能具有关键意义。2.首次从续随二萜酯制备环氧续随子醇。水解过程采用液质谱联用(LC-DAD/ESI-MS")技术监控。3.利用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LC/MSn)技术,对续随二萜酯在大鼠血液和尿液中,16个未知代谢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合理的推测。4.首次应用超滤法测定了续随二萜酯与大鼠、恒河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续随二萜酯与恒河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94.6%、98.0%)高于与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76.0%~79.8%)。续随二萜酯对人和猴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非特异性结合进行校正后,续随二萜酯与恒河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仍大于86%。
安志华[4](2013)在《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研制》文中认为目的: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上市的剂型有干混悬剂、胶囊、分散片和颗粒剂等普通剂型,但其味较苦,且常存在一些胃肠道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胃酸等。本研究利用阿奇霉素水难溶性的性质,将其制成固体分散体(SD),然后制成混悬剂,旨在控制药物的溶出速率,减小胃肠道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且SD技术具有掩味效果,可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方法:1阿奇霉素缓释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以乙基纤维素和十八醇为混合载体,采用溶剂-熔融法制备SD;a.称取处方量的乙基纤维素65℃磁力搅拌下溶于适量无水乙醇中,溶解后加入处方量的阿奇霉素原料药;b.将处方量的十八醇和AZX-3熔融,倒入混合均匀的a中,65℃下挥干无水乙醇;c.将熔融物平铺在不锈钢板上,用冷空气使其骤冷成固体,变脆变硬,24h后取出研磨,过40目筛。通过单因素考察SD的处方和工艺因素,并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以释放度为指标,筛选并确定最佳处方。2 SD的鉴定方法及初步稳定性考察:采用释放度法、差示热分析(DSC)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对固体分散体进行验证;以外观、含量为考察指标,将SD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初步考察其稳定性。3干混悬剂的制备:将SD以外的辅料通过湿法制粒,过40目筛,干燥、整粒后,与处方量的SD混合,以沉降比和重新分散性为考察指标,确定混悬剂的最佳处方,并通过苦味考察确定矫味剂的用量。4对所制备的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进行质量研究: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释放方法、HPLC法测定阿奇霉素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按照最佳处方制备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以释放度、外观、含量为考察目标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5以Beagle犬为受试动物,市售普通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为参比制剂。采用两制剂两周期交叉实验设计,采用LC-MS/MS法测定Beagle犬血液中阿奇霉素的药物浓度,对药代动力学、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1以药物释放度为指标,根据单因素考察结果和正交优化确定SD最佳处方和工艺。最优处方为:阿奇霉素100mg、乙基纤维素15mg、十八醇34.6mg、AZX-3 100mg,粒径大小为40-60目。2分别采用DSC法和X衍射法对固体分散体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的DSC图谱中无主药的特征吸热峰;X衍射图谱中无主药的晶体特征衍射峰,说明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分布于载体中。SD的初步稳定性试验表明在光照、高温40℃和高湿75%条件下其外观、释放度、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但在高湿92%条件下吸湿增重超限;且高温60℃条件下SD融化,这由载体材料的性质决定的,这也为下一步的干混悬剂的稳定性试验打下基础。3以沉降比和重新分散性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确定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最佳处方:SD0.8g、海藻酸钠0.25g、蔗糖1g、柠檬黄2mg、草莓香精2.5mg、微粉硅胶2.5mg。4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释放度。确定检测波长为482nm,辅料无干扰。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阿奇霉素在5.00μg·m L-160.00μg·m L-1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稳定性、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此方法可用于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释放度的测定。5建立了HPLC测定阿奇霉素含量的方法。考察结果表明,在0.025mg·m L-14mg·m L-1范围内,阿奇霉素浓度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均符合方法学的要求。6对自制干混悬剂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与SD的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相似,这主要是由SD的性质决定。结果表明自制制剂对湿热较敏感,应采取防潮措施。7 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制剂的AUC0→∞与参比制剂无明显差异,Tmax有所延长,Cmax降低结论: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处方及制备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好,在体内缓慢释放,减少了胃肠道反应,掩味效果良好,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建立了释放度、含量及Beagle犬血浆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为制剂的质量研究提供保障。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应低温防潮保存;体内药动学试验证明,自制与参比制剂生物不等效,自制制剂具有缓释效果。
温金华,邹德琴,钟海利,胡锦芳,魏筱华,赖永全,郑雪莲,蔡军,康丽[5](2013)在《LC-ESI/MS法测定血浆中头孢他美浓度及头孢他美酯分散片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快速、简捷、灵敏的LC-ESI/MS法测定人血浆中头孢他美的浓度,并用于头孢他美酯分散片的药代动力学与生物等效性的研究。方法:血浆样品经沉淀处理后以乙腈-0.4%甲酸水溶液(65∶35)为流动相,采用ESI源以SIM方式对血浆样品中头孢他美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头孢他美血浆浓度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8μ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33%,方法回收率(RE)为-3.40%~12.26%,提取回收率大于80%。供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代参数分别为:T1/2(2.52±0.54)h和(2.35±0.62)h,Tmax(2.35±0.65)h和(2.33±0.77)h,Cmax(3.33±1.99)mg·L-1和(3.15±1.00)mg·L-1,AUC0-t(17.04±4.75)mg·h·L-1和(16.45±4.61)mg·h·L-1,AUC0-∞(17.61±4.82)mg·h·L-1和(16.95±4.72)mg·h·L-1。生物利用度为(104.30±11.50)%。结论:本法满足生物样本的分析要求,可用于头孢他美酯分散片的生物等效性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龚前飞,任静,张亦斌,邓盛齐[6](2011)在《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长足进步,新辅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抗生素的新剂型研究呈现出更广阔的前景,使得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本文综述了速释、缓控释、靶向、经皮给药途径及复方制剂在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今后抗生素新剂型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张明发,季珉[7](2010)在《国内对头孢克肟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文中认为头孢克肟是第1种第3代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由日本藤泽制药株式会社于1987年研制成功并首先在日本上市应用于临床,1989年在美国上市。1999年已在8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的临床使用。头孢克肟的制剂剂型的研究已发展有胶囊剂、颗粒剂、混悬剂、片剂(普通片剂、咀嚼片、分散片)等。笔者综述了国产头孢克肟与日本产头孢克肟在胶囊剂、颗粒剂、混悬剂、片剂(普通片剂、咀嚼片、分散片)等的药动学比较,以及头孢克肟与头孢泊肟、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美他酯、头孢噻肟、头孢地尼、头孢特仑、头孢妥仑匹酯等体外抗菌活性及临床药效学比较。
赵维娟,张梅,杜洪,许景峰[8](2009)在《盐酸丁螺环酮贴剂体内透皮吸收试验及血浆样品测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盐酸丁螺环酮贴剂的体内透皮吸收作用及建立血浆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兔活体皮肤透过试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盐酸丁螺环酮的含量。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在237nm,以乙腈-甲醇-水-0.1mol·L-1醋酸钠缓冲液(pH5.0)(38∶10∶51∶1)为流动相测定,血浆中盐酸丁螺环酮在1~100μ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盐酸丁螺环酮贴剂经皮给药具有良好的皮肤渗透性,单次贴敷给药12mg·kg-1,24h内血浆中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平稳波动,且作用时间大于24h。结论:采用本法检测血浆中药物含量,灵敏、准确,重复性好;本实验方法为经皮给药制剂的深入研究及处方设计的合理性评价提供了的参考依据。
俞吉杰[9](2008)在《硫酸头孢喹肟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药效药动学研究》文中指出头孢喹肟是第一个动物专用的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具有抗谱广、抗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特点。国内外关于头孢喹肟在猪、牛等大动物的药效药动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而关于头孢喹肟在禽病上的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国产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针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药效/药动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头孢喹肟在兽医临床上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提供理论基础。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针中硫酸头孢喹肟含量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了硫酸头孢喹肟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150mm×4.6 mm,5μm),以高氯酸钠-磷酸-三乙胺缓冲液(pH3.6):乙腈(体积比90:10)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70nm。硫酸头孢喹肟在0.05-25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0.34%(n=9),RSD为1.34%。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因此可用于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的质量控制研究。2硫酸头孢喹肟对鸭疫里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测定本试验对硫酸头孢喹肟对鸭疫里氏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CLSI/NCCLS推荐的微量稀释法测定头孢喹肟对鸭疫里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设头孢噻呋、恩诺沙星和氨苄西林为对照药物。结果:头孢喹肟对鸭疫里氏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MIC为0.0625μg/mL,抗菌效果优于头孢噻呋、恩诺沙星和氨苄西林。结果表明,头孢喹肟作为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抗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为临床治疗鸭疫里氏杆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方法。3硫酸头孢喹肟对人工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体内药效学研究本试验研究了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针对人工诱发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体内治疗效果。选择10日龄肉鸭140只,随机分为7组,其中6组接种鸭疫里氏杆菌,分别用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针高、中、低剂量治疗,另外设头孢噻呋和盐酸多西环素为药物对照组,感染不给药作阳性对照组,不感染不给药作阴性对照组。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针高(4 mg/kg·bw)、中(2 mg/kg·bw)剂量组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有效率均为95.0%,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1.3%、89.2%,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针高、中剂量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大的减少了死亡率,并且可以缓解鸭传染性浆膜炎带来的增重减少现象。4硫酸头孢喹肟在鸭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本试验研究了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和原药在健康肉鸭体内的药代动力学。20只健康肉鸭,分别单剂量肌肉注射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和原药,剂量均为2mg/kg·bw,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鸭血浆中头孢喹肟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和原药在鸭体内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α)为2.63±0.72h和2.79±0.86h,T(1/2β)为5.76±1.23h和6.57±1.11h,Cmax为3.54±0.81(μg/ml)和3.53±1.01μg/ml,CL(s)为0.10±0.03 mg/mL/h和0.12±0.02mg/mL/h,AUC为22.11±5.02(μg/mL)·h和23.24±4.34(μg/mL)·h。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在肉鸭体内药动学参数与原药并没有显着区别(P>0.05),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95.10%。给药24h后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的平均血药浓度仍能达到0.11μg/mL,所以兽医临床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推荐剂量2mg/kg·bw,每日一次,连用2-3天。
刘皋林,缪海均,邓渝林,樊成辉,陶霞[10](2004)在《盐酸头孢他美酯健康人体药动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头孢他美酯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18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 po盐酸头孢他美酯片 5 0 0mg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尿中活性代谢物头孢他美药物浓度。结果 药动学参数末端相消除半衰期 (t1/2 )、峰浓度 (cmax)、AUC0~ 12 分别为 :( 2 .5 2± 0 .4 7)h ,( 3.6 7± 0 .98) μg·mL-1,( 2 1.10± 5 .19) μg·h·mL-1。结论 头孢他美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 ,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 ,12h累积尿排百分率为 ( 36 .0 0± 8.6 2 ) %。
二、盐酸头孢他美酯健康人体药动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头孢他美酯健康人体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单次静滴注射用头孢他美钠Ⅰ期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设计 |
1.2.1耐受性试验 |
1.2.2药代动力学研究 |
1.3耐受性及安全性评估 |
1.4研究药物 |
1.5血、尿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
1.6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试验完成情况 |
2.2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价 |
2.3药代动力学研究 |
3讨论 |
(2)头孢他美钠毒代动力学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色谱条件 Agilent |
2 结果 |
2.1 方法特异性 |
2.2 线性关系及最低检测限考察 |
2.3 方法回收率 |
2.4 精密度 |
2.5 样品稳定性 |
3 讨论 |
(3)续随二萜酯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续随子和续随二萜酯研究概况 |
1.1 研究背景 |
1.1.1 艾滋病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1.1.2 天然产物抗HIV活性及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2 续随子研究概况 |
1.2.1 续随子资源分布及中医临床应用 |
1.2.2 续随子化学成分 |
1.2.3 续随子中主要二萜天然产物结构和分类 |
1.3 大戟属植物续随子烷型二萜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3.1 抗癌和抗肿瘤活性 |
1.3.2 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抑制 |
1.3.3 抗病毒和抗HIV活性 |
1.3.4 心血管作用 |
1.4 续随二萜酯理化性质和研究概况 |
1.4.1 续随二萜酯理化性质 |
1.4.2 续随二萜酯生物活性 |
1.4.3 续随二萜酯和千金子的毒理研究 |
1.4.4 续随二萜酯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生物样品中续随二萜酯液质联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动物血浆 |
2.2 溶液配制 |
2.2.1 对照品贮备液配制 |
2.2.2 内标贮备液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分析条件 |
2.3.2 生物样品预处理 |
2.3.3 分析方法的确证 |
2.4 实验结果 |
2.4.1 标准曲线 |
2.4.2 定量下限 |
2.4.3 分析方法确证 |
2.5 讨论 |
2.5.1 质谱条件优化 |
2.5.2 流动相选择 |
2.5.3 内标选择 |
2.5.4 基质效应考察 |
2.5.5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三章 续随二萜酯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1.3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给药制剂配制 |
3.2.3 给药方案和血样采集 |
3.2.4 分析条件 |
3.2.5 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 |
3.2.6 方法的专属性和特异性 |
3.2.7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方法的专属性和特异性 |
3.3.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3.3 主要药动学参数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续随二萜酯在健康及艾滋病恒河猴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药品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1.3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分组 |
4.2.2 给药制剂配制 |
4.2.3 给药方案和血样采集 |
4.2.4 分析条件 |
4.2.5 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 |
4.2.6 方法的专属性和特异性 |
4.2.7 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方法的专属性和特异性 |
4.3.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4.3.3 药动学参数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续随二萜酯水解产物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药品与试剂 |
5.1.2 仪器设备 |
5.1.3 溶液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LC/UV-ESI/MSn分析条件 |
5.2.2 制备液相色谱条件 |
5.2.3 续随二萜酯水解 |
5.2.4 续随二萜酯水解产物纯度测定 |
5.2.5 续随二萜酯水解产物结构鉴定 |
5.3 实验结果 |
5.3.1 续随二萜酯在不同条件下的碱水解 |
5.3.2 续随二萜酯碱水解产物的LC/DAD-ESI/MSn分析 |
5.3.3 续随二萜酯水解产物分离纯化 |
5.3.4 续随二萜酯水解产物晶体纯度测定 |
5.3.5 续随二萜酯水解产物结构鉴定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续随二萜酯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研究 |
6.1 材料与仪器 |
6.1.1 药品与试剂 |
6.1.2 仪器设备 |
6.1.3 实验动物 |
6.2 实验方法 |
6.2.1 分析条件 |
6.2.2 动物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
6.2.3 生物样品处理 |
6.2.4 样品分析 |
6.3 结果 |
6.3.1 续随二萜酯质谱裂解规律 |
6.3.2 大鼠静脉注射给药血液代谢产物 |
6.3.3 大鼠灌胃给药血液代谢产物 |
6.3.4 大鼠口服给药尿液代谢产物 |
6.4 讨论 |
第七章 续随二萜酯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
7.1 材料与仪器 |
7.1.1 药品与试剂 |
7.1.2 仪器设备 |
7.1.3 溶液配制 |
7.2 实验方法 |
7.2.1 分析条件 |
7.2.2 样品制备和分析 |
7.2.3 标准曲线制备 |
7.2.4 非特异性结合测定 |
7.2.5 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
7.2.6 数据处理 |
7.3 实验结果 |
7.3.1 标准曲线 |
7.3.2 非特异性结合率 |
7.3.3 浆蛋白结合率 |
7.4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1.1 生物样品中续随二萜酯液质联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8.1.2 续随二萜酯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8.1.3 续随二萜酯水解作用研究 |
8.1.4 续随二萜酯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研究 |
8.1.5 续随二萜酯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续随二萜酯水解产物compound Ⅰ谱图 |
附录2:续随二萜酯谱图 |
附录3:中英文缩略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4)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制备及处方工艺考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质量评价及稳定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在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乙基纤维素在缓释制剂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LC-ESI/MS法测定血浆中头孢他美浓度及头孢他美酯分散片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对照品储备液及内标储备液的制备 |
3 色谱与质谱条件 |
4 血浆样品处理 |
5 分析方法考察 |
5.1 方法的专属性 |
5.2 标准曲线制备及其定量限 |
5.3 精密度与方法回收率 |
5.4 介质效应与提取回收率 |
5.5 稳定性考察 |
6 药代动力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 |
7 讨论 |
(6)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速释制剂 |
2 缓释、控释制剂 |
3 靶向制剂 |
3.1 抗肿瘤类抗生素 |
3.1.1 蒽环类抗生素 |
3.1.2 烯二炔类抗生素 |
3.1.3 糖肽类抗生素 |
3.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3.3 抗真菌类抗生素 |
4 经皮给药制剂 |
5 抗生素类复方新制剂 |
6 展望 |
(7)国内对头孢克肟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动学 |
1.1 胶囊剂 |
1.2 颗粒剂与混悬剂 |
1.3 片剂 |
1.3.1 普通片剂 |
1.3.2 咀嚼片 |
1.3.3 分散片 |
2 T体外抗菌活性 |
2.1 最低抑菌浓度 (MIC) |
2.1.1 大肠埃希杆菌 |
2.1.2 克雷伯菌属 |
2.1.3 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与志贺菌属 |
2.1.4 肠杆菌属 |
2.1.5 淋病奈瑟菌 |
2.1.6 流感嗜血杆菌 |
2.1.7 卡他莫拉菌 |
2.1.8 葡萄球菌属 |
2.1.9 链球菌属 |
2.2 细菌的耐药性 |
3 临床药效学 |
3.1 呼吸系统感染 |
3.2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
3.3 消化道感染 |
3.4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
3.5 细菌感染转换治疗 |
4 不良反应 |
5 结束语 |
(8)盐酸丁螺环酮贴剂体内透皮吸收试验及血浆样品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血浆样品采集[2-3] |
2.2 血浆样品预处理 |
2.3 样品含量测定 |
2.3.1 色谱条件 |
2.3.2 血浆Busp标准曲线 |
2.3.3 精密度及回收率试验 |
2.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4] |
3 讨论 |
(9)硫酸头孢喹肟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药效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概况 |
2 硫酸头孢喹肟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
3 硫酸头孢喹肟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
4 硫酸头孢喹肟残留和毒理研究进展 |
5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针中硫酸头孢喹肟含量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硫酸头孢喹肟对鸭疫里氏杆菌的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硫酸头孢喹肟对人工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硫酸头孢喹肟在鸭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盐酸头孢他美酯健康人体药动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单次静滴注射用头孢他美钠Ⅰ期临床试验[J]. 李才正,孙家钰,王颖,秦永平,苗佳.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4)
- [2]头孢他美钠毒代动力学检测方法学研究[J]. 潘琦,许丽,孟祥,李莹,闫晗,徐斯翀,桂博,周莉,孙祖越. 毒理学杂志, 2013(03)
- [3]续随二萜酯药代动力学研究[D]. 付洪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4]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的研制[D]. 安志华. 河北医科大学, 2013(04)
- [5]LC-ESI/MS法测定血浆中头孢他美浓度及头孢他美酯分散片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 温金华,邹德琴,钟海利,胡锦芳,魏筱华,赖永全,郑雪莲,蔡军,康丽. 药物分析杂志, 2013(01)
- [6]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J]. 龚前飞,任静,张亦斌,邓盛齐.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05)
- [7]国内对头孢克肟的临床研究与评价[J]. 张明发,季珉. 抗感染药学, 2010(01)
- [8]盐酸丁螺环酮贴剂体内透皮吸收试验及血浆样品测定[J]. 赵维娟,张梅,杜洪,许景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9(21)
- [9]硫酸头孢喹肟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药效药动学研究[D]. 俞吉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10]盐酸头孢他美酯健康人体药动学研究[J]. 刘皋林,缪海均,邓渝林,樊成辉,陶霞. 中国药学杂志,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