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重要性状主效基因和QTL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夏朵,周浩,何予卿[1](2022)在《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优质不仅是水稻基础研究的重点,更是水稻育种应用的主要方向。稻米品质主要包含加工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是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性状。本文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分类、影响因素、遗传研究进展和稻米品质育种改良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稻米品质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遗传改良以及优质稻品种培育提供指导。
吴国芳,于卓,于肖夏,杨东升,卢倩倩,李景伟,李佳奇[2](2021)在《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主效QTL PA7-2的精细定位》文中指出为了精细定位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主效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PA7-2,对进一步开展低氰性状相关候选基因挖掘、功能解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从高丹草(散穗高粱Scattered ear Sorghum bicolor×红壳苏丹草Red shell Sorghum sudanense)F2代1 200个分离群体单株中筛选出121个QIRs(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isogenic recombinants)植株,选出低氰和高氰极端株套袋自交获得F3代分离群体,选出QIRs群体植株130个,利用BSA-SSR(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 (BSA)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技术构建了长度为230.7 cM、密度为4.81 cM的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定位分析明确了QTL PA7-2的位置在38 cM处,位于SSR标记Sobic.8 g1-600和XM00242-400之间。经与高粱基因组比对分析,首次将低氰QTL PA7-2精细定位至高粱8号染色体3.77 Mb(51.415 Mb~55.182 Mb)的物理区间,并发现SSR标记SORBI4G3-600与其紧密连锁。
黄莉,陈玉宁,罗怀勇,周小静,刘念,陈伟刚,雷永,廖伯寿,姜慧芳[3](2022)在《花生种子大小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目前国内花生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所需,进一步提高花生单产是解决花生生产供不应求的重要途径。花生种子大小相关性状是花生的重要农艺性状,对提高花生单产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种子大小的调控途径以及近年来花生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种子大小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中取得的进展,探讨了目前花生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花生产量遗传改良进行了展望。
杨天天[4](2021)在《西瓜果皮硬度相关性状QTL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李毅[5](2021)在《黄瓜果顶及果把形状的QTL分析》文中认为
李宗泽[6](2021)在《玉米单倍体被诱导率及其相关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任晓婧[7](2021)在《印度南瓜淀粉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文中认为
任晓婧[8](2021)在《印度南瓜淀粉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吴国芳[9](2021)在《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文中提出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 hybrid)杂种优势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可多次刈割利用,是重要的一年生饲用作物。但因其幼嫩茎叶中含有一定量的氢氰酸,家畜采食过量易产生中毒现象。因而培育低氢氰酸含量的高丹草是重要育种目标。在课题组前期对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主效QTL PA7-1定位研究基础上,我们用高丹草(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对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定位研究发现了另一个相关的主效QTL PA 7-2。进而采用BSA-SSR方法和低氢氰酸含量目标性状QTL侧翼的SSR标记,从高丹草群体1200个分离单株中筛选建立了等位基因重组QIRs群体,经套袋自交得到F3分离群体,并从中筛选出130个F3重组株构建了精细定位群体。本试验重点对PA 7-1和PA7-2这两个主效QTL进行了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挖掘和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从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的1200个F2群体单株中各选10个低氰与高氰植株的DNA等量混合建立基因池,并以亲本为对照筛选得到SSR适宜引物11对。用这11对引物对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及其双亲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多态性条带位点253个。2.利用这253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一个基于高丹草F2群体的连锁群图谱,其覆盖基因组长度211.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M。QTL定位检测到4个与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的QTLs,只有PA 7-1和PA 7-2为主效QTL,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7.4%和47.1%。3.采用QTL侧翼SSR标记对1200个F2单株进行筛选,分别建立了 2个PA 7-1和PA7-2的QIRs群体,各包含379和121个重组株。利用单粒传法分别获得了 F2:3群体,基于该群体再次进行QTL定位,验证了 PA7-1和PA7-2的稳定性。4.为缩短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区间,利用高丹草130个F3重组单株的精细定位群体分别进行了精细定位。最终将PA7-1确定在标记SORBI4G4-120和SORBI4G4-680之间,包含8个SSR标记;将PA7-2确定在标记Sobic.8g1-600和XM00242-400之间,包含6个SSR标记。5.对PA7-1的8个和PA7-2的6个SSR标记片段进行回收、纯化、测序及与已知的高粱基因组比对分析,首次建立了PA7-1和PA7-2高分辨率的物理图谱。将PA7-1确定在高粱第4号染色体的203.6 kb基因组区域内,该区间包含了 18个候选基因;将PA7-2确定在高粱8号染色体上18.4 kb和25.5 kb的区域内,以及该染色体上克隆BAC 88M4基因AY661656.1上,它们共包含了 5个候选基因。6.通过RT-PCR表达水平验证发现,PA7-1有2个基因XM 021458168.1和XP021313843.1,PA7-2有1个基因AY661656.1,这3个基因在低氰的父本红壳苏丹草和F2植株的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中均有显着表达,表明它们是调控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
常丹丹[10](2021)在《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文中指出为探究小黑麦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穗部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最佳遗传模型,运用构建的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本文以穗部性状差异显着的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和‘甘农7号’为父本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小黑麦穗部的芒长、小穗数、穗长、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等性状的表型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群体的穗部各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可为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黑麦RIL群体穗部各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穗部表型有超亲遗传现象,整体变异性广泛,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9.34%~40.82%。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黑麦RIL群体的穗粒重与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正相关;穗长与穗粒数正相关;芒长与穗长和穗粒数正相关,与穗密度呈负相关。(2)小黑麦穗部芒长的最佳遗传模型为4MG-AI,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MX2-CE-A,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0.35%和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和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PG-AI,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和86.96%;穗粒重的最佳遗传模型为2MG-CE,主基因遗传率为51.97%。小黑麦穗部各性状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3)利用小黑麦RIL群体遗传图谱结合穗部性状表型值共检测出13个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位点,每个连锁群上平均1.9个QTL位点,控制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的QTL分别为1、4、3、2、3个,单个QTL位点的贡献率为7.67%~12.63%。
二、鸡重要性状主效基因和QTL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重要性状主效基因和QTL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品质性状分类与影响因素 |
1.1 稻米品质性状的分类 |
1.2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
1)环境因素。 |
2)遗传因素。 |
2 稻米感官食味品质的遗传基础 |
2.1 Wx是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主效基因 |
2.2 Wx同时影响稻米的胶稠度、RVA和食味 |
2.3 稻米糊化温度和香味的主效基因 |
3 稻米其他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 |
3.1 GS3和GW5是影响稻米粒形的主效基因 |
3.2 垩白的遗传研究进展 |
3.3 营养健康品质的调控基因 |
3.4 加工碾磨品质的遗传基础 |
4 稻米品质的遗传改良 |
4.1 优质稻培育现状 |
4.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4.3 转基因育种 |
5 展 望 |
(2)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主效QTL PA7-2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种植 |
1.2 氢氰酸含量测定 |
1.3 DNA提取及BSA基因池建立 |
1.4 SSR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1.5 等位基因重组株(QIRs)筛选 |
1.6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QTL定位 |
1.6.1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1.6.2 QTL定位 |
1.7 主效QTL PA7-2精细定位 |
1.8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氢氰酸含量性状分布特征 |
2.2 重组株(QIRs)筛选 |
2.3 F3精细定位QIRs群体的建立 |
2.4 QTL PA7-2在遗传图谱上标记区间的确定 |
2.5 QTL PA7-2的精细定位 |
3 讨论 |
4 结论 |
(3)花生种子大小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种子大小的调控途径研究进展 |
2 花生种子大小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2.1 花生分子标记 |
2.2 连锁分析 |
2.2.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2.2.2 花生种子大小连锁分析QTL定位 |
2.3 关联分析 |
2.3.1 关联分析群体 |
2.3.2 花生种子大小关联分析QTL定位 |
3 问题与展望 |
(9)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高丹草概述 |
1.2 氢氰酸 |
1.2.1 非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
1.2.2 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
1.3 QTL定位 |
1.3.1 QTL定位原理及步骤 |
1.3.2 QTL定位的方法 |
1.3.3 QTL定位验证 |
1.3.4 QTL精细定位 |
1.3.5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分析 |
1.4 高丹草QTL定位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技术路线 |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群体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种植 |
2.1.2 氢氰酸含量测定 |
2.1.3 DNA提取及BSA基因池的建立 |
2.1.4 SSR适宜引物的筛选及PCR扩增 |
2.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1.6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
2.1.7 遗传群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分析 |
2.1.8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等位基因重组群体的构建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氢氰酸含量测定 |
2.2.2 基因组DNA纯度的电泳检测 |
2.2.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2.2.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获得 |
2.2.5 高丹草遗传图谱构建及氢氰酸含量QTL定位 |
2.2.6 QIRs群体获得 |
2.3 讨论 |
2.3.1 BSA法评价 |
2.3.2 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图谱研究 |
2.3.3 QTL定位准确性 |
2.3.4 等位基因重组株QIRs分析 |
2.4 小结 |
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群体构建 |
3.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
3.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
3.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
3.1.5 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
3.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
3.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
3.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
3.2.4 PA7?1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
3.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
3.2.6 PA7?1 的精细定位 |
3.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
3.2.8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建立与候选基因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主效QTL PA7?1 的稳定性 |
3.3.2 主效QTL PA7?1 精细定位的准确性 |
3.3.3 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候选基因 |
3.4 小结 |
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群体构建 |
4.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
4.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
4.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
4.1.5 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
4.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
4.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
4.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
4.2.4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
4.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
4.2.6 PA7?2 的精细定位 |
4.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
4.2.8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构建与候选基因分析 |
4.3 讨论 |
4.3.1 PA7?1 和PA7?2 的加性效应 |
4.3.2 精细定位可行性分析 |
4.4 小结 |
5 PA7?1 和PA7?2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表达水平验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植物总RNA的提取 |
5.1.3 cDNA的合成 |
5.1.4 半定量RT?PCR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氢氰酸含量差异 |
5.2.2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
5.2.3 候选基因的RT?PCR表达验证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结论 |
6.1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
6.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
6.3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10)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小黑麦概述 |
1.1.1 小黑麦起源及特点 |
1.1.2 小黑麦类型及应用 |
1.1.3 小黑麦传统育种 |
1.1.4 分子标记在小黑麦研究中的应用 |
1.2 遗传群体构建及分子标记类型 |
1.2.1 作图群体构建 |
1.2.2 分子标记概述 |
1.3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概况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性状测定及方法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穗部性状的表型及次数分布 |
2.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3 小黑麦穗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
2.2.3.1 遗传模型的选择 |
2.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备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
2.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 |
2.3 讨论 |
2.3.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相关性 |
2.3.2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模型 |
2.3.3 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参数对育种的指导 |
2.4 小结 |
第三章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亲本及群体构建 |
3.1.2 试验地概况 |
3.1.3 DNA提取 |
3.1.4 小黑麦ISSR-PCR扩增和检测 |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1.6 QTL命名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表型分析 |
3.2.2 小黑麦RIL群体穗部性状QTL定位 |
3.3 讨论 |
3.3.1 群体选择及分子作图 |
3.3.2 小黑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
3.3.3 影响小黑麦QTL定位的因素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四、鸡重要性状主效基因和QTL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进展[J]. 夏朵,周浩,何予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 [2]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主效QTL PA7-2的精细定位[J]. 吴国芳,于卓,于肖夏,杨东升,卢倩倩,李景伟,李佳奇. 草地学报, 2021(10)
- [3]花生种子大小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J]. 黄莉,陈玉宁,罗怀勇,周小静,刘念,陈伟刚,雷永,廖伯寿,姜慧芳. 作物学报, 2022(02)
- [4]西瓜果皮硬度相关性状QTL分析[D]. 杨天天.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黄瓜果顶及果把形状的QTL分析[D]. 李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
- [6]玉米单倍体被诱导率及其相关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D]. 李宗泽.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7]印度南瓜淀粉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 任晓婧.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8]印度南瓜淀粉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 任晓婧.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9]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D]. 吴国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10]基于RIL群体的小黑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常丹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