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2003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一、“2003国际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坛”在北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红[1](2021)在《汪懋华院士:献身农业工程引领学科发展,竭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文中认为在我国农业工程领域,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业内同人都倍感亲切,不仅因为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国内各大学术论坛作报告时思路清晰、声音洪亮,更因为他是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承上启下的开拓者,农业装备与机械化工程发展战略研究、农业电子信息与电气自动化工程科技专家,为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拓展中国农业工程科技国际合作和扩大国际影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宸嘉[2](2020)在《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国际社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努力,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联合国已经制定了两次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方式是人类经济社会未来的理想发展模式,但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推进却是极端困难的,关键的障碍就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有约20亿人口至今无法解决温饱,脱贫和可持续生计问题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不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论文通过迄今最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国际、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竞争态势、学术影响力差距等。柯西河流域是开展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性区域。柯西河流域(Koshi River basin,KRB)是位于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Hindu Kush Himalayas,HKH)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跨越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个国家的跨境流域。而HKH地区是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极为敏感。柯西河流域所在区域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特别是地理资源综合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人依赖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之劳动力素质低,导致解决温饱和生计成为最基本的问题和发展挑战。这样的区域是尼泊尔本国及国际扶贫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是全球开展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的典型区域。论文对此予以深入分析和阐述。从生计资本评价特别是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入手开展柯西河流域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是流域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山地研究中心合作项目,论文以中国及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该跨境流域的气候、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及生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及生计政策设计研究,重点以生计资本评价为主要问题,以深入观察和识别制约柯西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本、影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论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评价了可持续生计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各种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详细分类,从县域尺度、家庭尺度、性别尺度等3个尺度,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生计资本评价,一是整体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结构、生计资本类型特点等,二是关键资本的定义、识别和评价,获得以下结论及认识:(1)流域内整体生计资本水平较差,上游、中下游地区5种生计资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农户生计可持续状况较差;(2)不同家庭生计资本差异明显,尤其是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农户家庭受气候变化影响,生计资本脆弱性较强、生计可持续能力较差,生计可持续能力受其适应能力、气候变化、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3)流域内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同性别群体的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基于以上三个尺度对五大生计资本的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并以DEMATEL方法进行关键生计资本识别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出对特定区域、特定研究对象的当前生计资本状况影响力最大、最关键的资本类型。(5)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定义和识别,是生计政策与措施设计的关键科学依据。论文在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上游、中下游流域所处国家的不同国情,适度分析了国情特点,针对不同生计问题对象尺度,提出了面向县域、家庭和性别的可持续生计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应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全面量化揭示可持续生计研究发展态势与特点。将可持续生计学科研究与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相结合,基于国内CNKI数据库和国际SCI-E、SSCI数据库,以迄今可持续生计领域研究所有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系统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全面揭示了国际、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态势、前沿方向、合作网络、学术影响力等,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最前沿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对开展该领域研究及把握国际前沿动态有指导意义。(2)构建了柯西河流域生计资本评价框架并进行了量化评价。开展了针对柯西河流域县域、家庭及性别等3个尺度的生计资本评价研究,三个尺度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丰富和深化了跨境流域生计可持续发展理论。(3)拓展了生计资本的有关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关键生计资本概念。论文创新性的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而且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综合3个维度的分析,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得出了3个维度的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关键性、重要性排序。另外,文章还基于柯西河流域的传统农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结合对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分析,提出了针对三个不同尺度(区域、家庭及性别)的高度具有针对性的生计策略建议。

宋建欣[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提出“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李代新[4](2020)在《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简称IMC)诞生于美国,这一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广告和管理的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应用于中国经济的诸多领域。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中国境外经济合作区,已成为跨国经济合作以及国际产能转移重要平台和载体。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广泛应用于境外经济合作区,不仅可以塑造品牌价值,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更为树立国家形象提供支持。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是商务部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十余年的创造发展历程中,逐步探索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境外经济合作区的实践应用,并积累大量经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整合营销传播文献的搜集、整理,并从中汲取重要信息,试图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出发,研究中非泰达境外园区品牌从建立到成长,并逐步获得国内外市场信任与认可的发展过程。本文基于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所创立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首先通过传播本体与受众客体进行定位研究,分析境外合作区应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其次,建立以目标客群为中心、有明确的品牌定位、以统一的形象面对目标客群,综合运用多种营销传播手段、重视渠道与终端等。利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的各种具体策略,如创建立体包装模式、国内外形象迁移、通过公关关系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衔接,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体系。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中非泰达境外园区的整合营销传播案例收集、汇总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归纳与复盘评估。经过调研评估,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境外产业园区与投资主体国存在强烈地印象关联,中非泰达境外合作区与园区企业需求进一步增强合作联动,才能确立良性的“中国印象”的品牌聚合效应。与此同时,在地域认知范围上和跨文化传播方面,需要逐步改良营销策略,从而适应跨国营销的业界课题。未来实践中,建议中非泰达境外园区尝试发展多元化战略下的母子营销战略,完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品牌传播,并融合新媒体技术,激活互联网媒体矩阵,形成以“数字营销传播”(DMC)驱动整合营销的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媒介策略、园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的品牌区隔策略以期指导中非泰达境外园区协调内外资源,提高在海外的抗风险能力,减少跨国品牌传播的障碍,提升品牌综合价值。

汤颖[5](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模虽越来越大,但在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却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短缺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归根结底,这种矛盾是因高校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吻合引起的,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因而,可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调控性思维,促使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从而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基于以上认识,选取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探求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优化路径。通过对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门类设置、专业类设置、专业布局及专业布点等几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发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低成本专业增长过快;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群集聚效应难以彰显;专业内涵建设不足。这是由政府、社会及高校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共同造成的。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行政权力冲击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相关法律及资金适时供给乏力;有效而完善的专业评估体系匮乏;有关专业前景预测性不足。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行业参与意识薄弱;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具有滞后性;社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高校层面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定位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偏差及质量观念淡薄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立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的同时合理吸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本科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积累的诸多经验与教训。总的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如下原则: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政府、社会与高校这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应共同发力。具体地,政府层面上,应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角色,落实并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人才供求与专业设置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综合性的专业质量监管体系。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作用。高校层面上,应坚持科学而合理的办学定位;建立健全预警及退出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培育特色专业并形成集群效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刘宗涛[6](2017)在《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类型的发展观。在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分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发展观、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改革开放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等几种类型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这些发展理论都汲取了前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以前人发展实践为基础,对前人发展理论进行积极扬弃,体现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在继承、改革和发展上的统一。新常态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在内外主客观条件变化下,产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主要是体现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过渡转化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针对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集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中国十三五及更长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新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五大发展理念立论的基础,新常态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阶段理论。五大发展理念使发展的涵义更加丰富,使发展的内涵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人成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思想的复归和坚持。五大理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牢牢扭住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破解之法。五大发展理念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概括性,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风格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具有了新的涵义、风格和力量。五大发展理念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内在统一、内外呼应的有机系统。五大发展理念既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又指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创新针对发展动力问题,创新驱动、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然途径;协调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抓薄弱环节和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平衡性和持续性,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绿色针对人与自然矛盾问题,坚持和实现绿色发展,才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开放针对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是中国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基础;共享针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必须共建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共性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个性和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具体表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般原理:体现了人民既是发展主体又是发展目的原理;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原理等等。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有机统一性、人民至上性、现实针对性和时代趋势性。坚持和实现五大发展理念,需要有领导力量、体制机制改革、法治等方面的战略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也不例外。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养和能力。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说到底就是制度改革,改变旧制度、旧体制,破除一切不利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才能保障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陈亚威[7](2017)在《中国能源外交研究 ——以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正是这种重要性使能源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主要内容,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主要焦点。能源外交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供求矛盾愈加凸显,中东和非洲地区政局不稳,“马六甲困局”迟迟得不到解决,与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且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中亚开展能源外交、加强能源合作能够有效解决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本文将在对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能源外交的特点,分析中国能源外交中存在的问题,评价中国能源外交取得的成果,并且对中国的能源外交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于啸[8](2016)在《奶牛精量饲喂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奶牛养殖业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但是我国在信息化管理、技术装配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奶牛养殖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随着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业迅速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针对奶牛个体进行精细养殖,是奶牛规模化养殖取得优质效益的重要途径。奶牛在生长过程和泌乳期的各个阶段,奶牛对营养需求有所不同,在奶牛精细养殖中有必要针对奶牛个体情况适当调控精饲料饲喂量。同时,实时监测奶牛体温等的相关数据可以判断奶牛健康状况和发情情况。因此,有必要构建奶牛精量饲喂控制系统,并对系统中—些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便对奶牛科学养殖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详细了解相关领域研究、应用概况以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在奶牛精细养殖中存在的—些具体问题,并且阐述了本文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概念和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奶牛精量饲喂控制系统,用于奶牛养殖过程中精饲料的精量调控和奶牛体温的实时监测。在奶牛精量饲喂控制系统中,确定奶牛个体身份是系统的基础和关键。研究了RFID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选取了满足系统要求的RFID识别设备,设计了RFID读写器的接口电路,实现了奶牛个体识别功能。通过合理布置RFID读写器位置和射频读写器工作参数的合理设定,避免识别过程中碰撞现象的产生。研究设计了奶牛体温监测子系统,系统基于Zig 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奶牛体温信息数据的监测。奶牛体温监测模块的硬件结构采用CC2430处理器,可以通过GPRS网络数据终端实现监控中心终端对奶牛体温数据的监测。设计了基于集群拓扑结构的Zig 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并且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对网络所采用的LEACH路由算法进行了改进,降低网络节点能耗,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通过对螺旋下料机原理、称重系统原理和相应的控制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研究,完成了奶牛精量下料装置及下料称重控制系统设计,通过使用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下料称重过程的自适应控制。设计采用求取饲料投放量与饲料剩余量差值的方法,获取奶牛实际采食量,能够更真实准确的获取采食量数据。采用Visual Basic.Net与SQL server 2005作为程序开发工具和数据库平台,实现了系统监控中心软件开发和数据库的构建。利用ADO.Net和Win Socket技术,实现了网络通信、数据处理功能,并根据专家系统理论编写了推理机程序,实现饲喂量决策功能。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奶牛精量饲喂实验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定量下料等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张盛灿[9](2016)在《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规划设计 ——以遵义市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规划建设为例》文中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改变了人类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对生活环境要求标准的提高,农村生态规划建设被提到新的重视高度。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提法给予新农村规划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逐渐在新农村规划建设发力。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建设理论体系的指导,不合理规划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其中: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物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问题是当前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使新农村建设从“农村城镇化”转变为“农村生活城市化”,如何使新农村建设从“农业工业化”转变为“农业生态化”,如何将新农村建设从“点”的发展连成线、形成新农村生态示范区,这已然成为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和创新的当务之急。2015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贵州调研考察时提出:“要加快贵州新农村规划建设”。这为贵州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大力的政策支持。然而,如何在政策的支持下克服新农村规划建设所遇难题。笔者尝试对遵义市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利用调研所得的各项参数和数值,着力研究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建设方案与设计创新理念。全文对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交通系统、农舍和农村危房改造、历史遗址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绿化、乡村旅游、污染防治、农田改造、林相改造、微水利工程等10方面进行的详细的分析,研究其中各项规划设计的重要性,通过方案分析与调查研究,提炼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本论文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理论研究是针对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具体实际提出的,其所得结论可为该区域新农村示范区规划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供其它类似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参考与借鉴。

张飘洋[10](2016)在《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安全问题不容乐观。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3年的6.7%上升到2014年的59.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从2007年的2%上升到2014年的32.2%。中国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进口来源地集中,海上航线受威胁,能源储备量不足,2014年公布的能源储备量不及国际能源署规定标准的五分之一。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针,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2012年国家出台《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积极与世界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开展能源金融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中国与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了100多个国际油气合作项目,建成了五大国际油气合作区,其中包括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主的中亚地区,中亚成为中国拓展海外能源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新形势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构想。“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使中国与中亚国家更好开展双边和多边的能源金融合作,这将开创中国与中亚国家互利合作共赢的大好局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及中亚国家能源市场和能源金融发展,从多个角度实证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考察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的现状,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效应,最后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其中借鉴国际能源金融中心迪拜、新加坡、洛杉矶的建设经验,把西安建设成为中国-中亚区域能源金融中心是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的对策之一。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经济增长趋势比较一致,可以说中国与中亚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差异不大,有助于根据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能源金融合作需求调整汇率、利率、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有助于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2)通过共同周期和共同趋势模型检验发现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短期不具有经济周期同步性,但在长期看来,经济周期是同步的,即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周期在长期具有共同的随机发展趋势,在短期内波动是不同步的,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市场也有类似的结论。运用收敛性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差异的程度,虽然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差异大,但存在“后发赶超效应”,这些均说明中国与中亚五国目前不具备开展高层次能源金融合作的条件,但随着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能源合作日益深化,对话机制日益完善,各方努力搭建良好交流平台,在现有基础上,中国与中亚五国积极推动政策协调,促使货币一体化,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广度和深度将大大提高,促进经济发展。(3)用总脉冲响应结果值的大小来衡量能源金融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发现显着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金融合作有: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和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利用方差分析的计量工具,用能源金融合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量化其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排在第一的是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它能够解释40.33%的中国实际人均GDP的波动;排在第二的是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它能够解释33.33%的中国实际人均GDP的波动;排在第三的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它能够解释21.37%的中国实际人均GDP的波动。通过两种衡量方法,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中的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但是从长期看来,依据脉冲响应函数图显示的趋势以及方差分解贡献度的趋势上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最大,其次是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潜力最小的是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4)为更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互利共赢的局面,增加双边或多边的政治互信,中国应当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金融合作,扩大双边或多边的能源贸易,改善双边或多边能源金融合作条件,拓宽双边能源贸易产品,使其多元化,尤其需要增加能源虚拟金融产品。中哈、中土以及中乌双方的能源金融合作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对中亚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那么,中国应在未来的能源金融合作中尽力拓宽对这些中亚国家的投资渠道,加大投资额。由于中亚地区存在的大国博弈、中亚国家不太乐观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增加了中国与之开展能源金融合作的成本,削减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带来的双方的经济效应,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性能源金融中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获取能源市场的定价权,避免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造成合作成本上升,中国政府、企业应当积极为双边或多边的能源金融合作创造良好条件,最大化双边或多边通过能源金融合作获得的经济利益。(5)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注重搭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平台建设,扩大能源金融合作渠道;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拓展能源金融合作空间;完善能源金融市场体系,加强能源金融合作的金融支持力度;把西安建设成为中国中亚区域能源金融中心,提高能源金融合作层次。

二、“2003国际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坛”在北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国际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坛”在北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汪懋华院士:献身农业工程引领学科发展,竭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促进农业工程学科与教育事业发展
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精细农业研究的开创者
推动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及精细农业向智慧农业演进

(2)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本文研究方法
第3章 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量化评价
    3.1 可持续生计的内涵与发展演进
    3.2 国际生计可持续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2.1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数据源
        3.2.2 数据检索与处理
        3.2.3 文献特征分析
        3.2.4 主要研究力量空间分布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3.2.5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3.2.6 主要研究者及其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3.2.7 研究热点分析
    3.3 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3.1 国内研究进展及阶段分析
        3.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3 发文整体情况分析
        3.3.4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3.3.5 学术影响力分析
        3.3.6 主要研究主题与热点领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柯西河流域概述
    4.1 柯西河流域地理位置
    4.2 柯西河流域自然地理
        4.2.1 柯西河流域河流概况
        4.2.2 柯西河流域地貌概况
        4.2.3 柯西河流域气候及降水概况
    4.3 柯西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4.4 柯西河流域的能源状况
    4.5 柯西河流域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4.6 柯西河流域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及其研究意义
第5章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5.1 县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方法
        5.1.1 评价数据来源
        5.1.2 评价指标选取
        5.1.3 评价测度模型选择
        5.1.4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差异测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
        5.1.5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2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结果
    5.3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格局特征
    5.4 农户生计资本聚集特征
    5.5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柯西河流域家庭生计资本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案例区选择: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
        6.1.2 数据收集及实地考察
        6.1.3 指标构建:生计脆弱性指数与可持续生计指数
        6.1.4 SLI指数及测度方法
        6.1.5 基于IPCC框架的科学性验证
    6.2 结论结果及分析
        6.2.1 Kavre、Sindhuli及Saptari县生计脆弱性分析
        6.2.2 县域LVI-IPCC得分
        6.2.3 Kavre、Sindhuli和Saptari县可持续生计指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柯西河流域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1 尼泊尔的性别不平等状况
    7.2 性别不平等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7.2.1 指标体系构建
        7.2.2 计算方法
    7.3 性别维度生计资本空间分布特征
    7.4 基于县域的两性生计资本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5 日喀则地区柯西河流域上游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关键生计资本评价研究
    8.1 关键资本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DEMATEL方法
    8.2 不同分析维度的主要资本及其影响因素判别
    8.3 DEMATEL方法分析的实现步骤
    8.4 柯西河流域关键资本及影响因素分析
        8.4.1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区域视角
        8.4.2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性别视角
        8.4.3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家庭视角
        8.4.4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流域可持续生计策略的建议
    9.1 流域县域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1.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1.2 面向县域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战略
    9.2 流域家庭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2.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2.2 面向家庭尺度的可持续生计策略
    9.3 流域性别群体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
        9.3.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3.2 面向性别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措施
    9.4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10.1 研究主要结论
    10.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0.3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农户家庭调查问卷
附录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户关键资本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整合营销国外研究现状
        1.2.2 整合营销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2.2 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s营销理论
    2.3 注重差异化的4V营销理论
    2.4 大数据时代营销法则SIVA营销理论
第3章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现状分析
    3.1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品牌的背景与基础
        3.1.1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设立的背景
        3.1.2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的品牌溯源
        3.1.3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营销环境
        3.1.4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品牌基础条件分析
    3.2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品牌定位
        3.2.1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品牌定位原则
        3.2.2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品牌定位与口号
    3.3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3.3.1 品牌的“桥接关联”策略
        3.3.2 品牌的“触点管理”策略
    3.4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手段
        3.4.1 品牌内容360度覆盖
        3.4.2 国内外传播的差异化
        3.4.3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3.5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重点事件
        3.5.1 携手发改委国合中心打造权威论坛
        3.5.2 借势两国元首揭牌周年传播园区品牌
第4章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
    4.1 整合营销传播效果评估
        4.1.1 调研目标与方式
        4.1.2 调研背景情况
        4.1.3 调研问卷设计
        4.1.4 信息采集与统计
        4.1.5 园区招商引资信息采集
    4.2 调研结论分析
    4.3 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
        4.3.1 品牌地缘辐射力低,递减效应明显
        4.3.2 整合营销的跨文化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4.3.3 与竞争对手的品牌区隔不明显
第5章 提升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效果对策
    5.1 借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品牌跨文化的国际传播
    5.2 强化母子品牌协同,提升泰达在埃及的品牌信度
    5.3 大数据时代优化媒介组合,扩大品牌辐射力
    5.4 园区升级后的品牌区隔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调查问卷及设计说明

(5)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3 研究思路及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2.1.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2.1.3 专业与专业调整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与供给理论
        2.2.2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反思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2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基本信息
        3.2.1 调查高校发展概述
        3.2.2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现状
    3.3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3.1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3.3.2 供给侧结构性视域审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成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路径分析
    4.1 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相关经验分析
        4.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变迁与特点分析
        4.1.2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经验的观察与借鉴
    4.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
        4.2.1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
        4.2.2 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
        4.2.3 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
        4.2.4 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
        4.2.5 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4.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路径
        4.3.1 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4.3.2 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4.3.3 高校微观层面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高校专业布点统计简表
附录2 调查高校2013-2017年专业新增及撤销情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构思及框架
    五、论文的重难点、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演变
    第一节 发展及发展观基本涵义
        一、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一、经济增长论
        二、经济社会发展观
        三、可持续发展观
        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背景
    第一节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新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发展观
    第二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际背景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二、世界经济呈现“新常态”
        三、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与温和复苏
    第三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内背景
        一、危机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三、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发展新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发展的涵义
        一、创新与创新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创新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创新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市场化改革是破局关键
        二、发挥好政府作用
        三、确立企业真正的创新主体地位
        四、发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创新作用
        五、营造创新友好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调发展
    第一节 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涵义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协调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区域发展差距大
        二、城乡二元结构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
    第三节 我国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二、城乡发展失衡原因分析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的原因分析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我国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
        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发展
    第一节 绿色与绿色发展的涵义
        一、绿色与绿色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第二节 我国绿色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转变发展理念,促进政策制度绿色化
        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三、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五、实施专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计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发展
    第一节 开放与开放发展的涵义
        一、开放与开放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开放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开放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开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实现开放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二、推动体制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四、继续发挥港澳台地区的独特优势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共享发展
    第一节 共享与共享发展的涵义
        一、共享与共享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共享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共享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共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共享发展的路径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观
    第一节 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与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知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特点
    第二节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
        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应对发展新挑战
    第三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
        一、发展目标:五大理念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
        二、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三、发展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四、发展保证:全面从严治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国能源外交研究 ——以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四、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能源外交概述
    第一节 能源外交的概念
        一、能源外交的定义
        二、能源外交与地缘政治
        三、能源外交与能源安全
    第二节 中国能源外交
        一、中国能源外交的背景
        二、中国能源外交的原则与路径选择
        三、中国能源外交的目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亚能源与主要国际行为主体在中亚的能源博弈
    第一节 中亚能源的战略地位
        一、中亚的地缘政治
        二、中亚的能源概况
        三、中亚各国的“能源立国”政策
    第二节 主要国际行为主体在中亚的能源博弈
        一、主要国际行为主体对中亚的战略定位
        二、里海能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三、主要国际行为主体的中亚能源战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动因
        一、中国能源的供求状况
        二、中国能源的“马六甲困局”
        三、中国新能源安全观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基础
        一、物质基础——跨境油气管道
        二、法律基础——国际法与政府间协议
        三、现实基础——合作共赢项目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现状
        一、中哈能源合作——双边能源合作的典范
        二、上海合作组织——多边能源合作的平台
        三、“一带一路”——多边能源合作的新机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
        一、大国因素
        二、中亚各国国内因素
        三、非国家行为体因素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政策建议
        三、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前景预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能源外交评析与发展建议
    第一节 中国能源外交评析
        一、中国能源外交的特点
        二、中国能源外交的问题分析
        三、中国能源外交的成果评价
    第二节 中国能源外交的发展建议
        一、能源外交与环境保护
        二、能源外交与国际合作
        三、中国能源外交的发展走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奶牛精量饲喂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奶牛个体识别模块研究
    2.1 奶牛个体识别技术简介
        2.1.1 传统动物识别法
        2.1.2 条形码识别法
        2.1.3 射频识别法
    2.2 射频识别技术研究
        2.2.1 电子标签组成及分类
        2.2.2 读写器结构及原理
        2.2.3 天线设备
    2.3 奶牛个体识别技术方案研究
        2.3.1 射频识别模块设计
        2.3.2 识别模块工作环境影响要素
        2.3.3 电子标签及读写器的选取
        2.3.4 读写器通信接口实现过程
    2.4 识别模块系统测试
        2.4.1 识别模块测试方案设计
        2.4.2 试验与数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奶牛体温监测模块的研究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 ZigBee技术研究
        3.2.1 ZigBee协议架构
        3.2.2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
        3.3.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3.3.2 温度采集终端选型
        3.3.3 传感器节点设计
        3.3.4 汇聚节点设计
    3.4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设计
        3.4.1 ZigBee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3.4.2 LEACH路由算法研究
        3.4.3 基于LEACH路由算法的网络节点耗能分析
        3.4.4 LEACH-C路由算法的研究
        3.4.5 LEACH-C路由算法仿真
    3.5 试验与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料驱动装置设计
    4.1 主要下料方式介绍
    4.2 下料装置设计原则
        4.2.1 下料装置的组成
        4.2.2 下料装置的设计方式
    4.3 下料机的主要参数
        4.3.1 生产能力W取值
        4.3.2 下料机临界转速nmax取值
        4.3.3 螺旋直径R取值
        4.3.4 下料机料仓设计
        4.3.5 驱动功率P取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料称重控制系统研究
    5.1 下料称重系统结构
    5.2 称重系统模型结构研究
    5.3 称重系统传感器模块
        5.3.1 传感器的选取
        5.3.2 称重仪表的选取
    5.4 下料称重系统控制模块研究
        5.4.1 速度分段控制方式
        5.4.2 系统简化模型研究
        5.4.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研究
    5.5 主控制器设计方案
        5.5.1 通信管理单元设计
        5.5.2 主控制器控制单元设计
        5.5.3 GPRS技术应用
    5.6 系统过冲量预估模型研究
    5.7 实验与数据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精量饲喂系统软件设计
    6.1 软件总体结构功能
    6.2 网络通信模块
        6.2.1 Socket程序设计技术
        6.2.2 网络通信模块工作流程
    6.3 数据处理模块
        6.3.1 数据库的访问机制
        6.3.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6.4 数据分析决策模块
        6.4.1 知识表示
        6.4.2 饲喂量决策模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规划设计 ——以遵义市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规划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缘起和研究背景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及成果
        1.3.2 国内相关研究及成果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新农村的相关概念
        1.4.2 生态示范区的相关概念
    1.5 研究内容
2 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法
    2.1 遵义市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概况
        2.1.1 洛安江核心区总体概况
        2.1.2 规划范围及人口概况
    2.2 遵义市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项目现状问题分析与解决办法
        2.2.1 交通系统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2.2.2 农舍、农村危房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2.2.3 历史遗址保护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2.2.4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2.2.5 村庄绿化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2.2.6 乡村旅游系统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2.2.7 污染防治系统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2.2.8 农田改造系统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2.2.9 林相改造系统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2.2.10 微水利工程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遵义市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项目建设规划目标
        3.1.1 总体目标
        3.1.2 分项目标
        3.1.3 指标任务
        3.1.4 规划理念
    3.2 规划建设方案
        3.2.1 交通系统工程规划建设方案
        3.2.2 新建特色农舍、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建设方案
        3.2.3 历史遗址保护规划建设方案
        3.2.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案
        3.2.5 村庄绿化规划建设方案
        3.2.6 乡村旅游系统规划建设方案
        3.2.7 污染防治系统规划建设方案
        3.2.8 农田改造系统规划建设方案
        3.2.9 林相改造系统规划建设方案
        3.2.10 微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方案
    3.3 效益估算
        3.3.1 社会效益
        3.3.2 经济效益
        3.3.3 生态效益
4 结论
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5.1 研究成果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1.2.1 国内外能源金融问题研究综述
        1.2.2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研究综述
        1.2.3 中国中亚能源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1.2.4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本文创新之处
        1.5.2 本文不足之处
    1.6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能源经济学
        2.1.2 金融工程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中亚国家
        2.2.2 能源
        2.2.3 能源产业
        2.2.4 能源金融
第3章 中国及中亚国家能源市场和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1 中国能源市场和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1.1 中国能源市场
        3.1.2 中国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2 哈萨克斯坦能源市场和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2.1 哈萨克斯坦能源市场
        3.2.2 哈萨克斯坦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3 吉尔吉斯斯坦能源市场和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3.1 吉尔吉斯斯坦能源市场
        3.3.2 吉尔吉斯斯坦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4 塔吉克斯坦能源市场和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4.1 塔吉克斯坦能源市场
        3.4.2 塔吉克斯坦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5 土库曼斯坦能源市场和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5.1 土库曼斯坦能源市场
        3.5.2 土库曼斯坦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6 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市场和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3.6.1 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市场
        3.6.2 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金融发展状况
第4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必要性
        4.1.1 中亚国家油气储量概况
        4.1.2 中国油气资源需求概况
        4.1.3 中亚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概况
        4.1.4 小结
    4.2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的可行性
        4.2.1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的经济基础
        4.2.2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周期同步性
        4.2.3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增长收敛性
        4.2.4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市场协同性
        4.2.5 小结
第5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5.1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现状
        5.1.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现状
        5.1.2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现状
        5.1.3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现状
        5.1.4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现状
        5.1.5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现状
    5.2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交流平台概况
        5.2.1 中国-亚欧博览会
        5.2.2 上海合作组织
    5.3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6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的经济效应评价
    6.1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指数构建
    6.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的经济效应评价
        6.2.1 中哈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趋势
        6.2.2 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对中哈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3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的经济效应评价
        6.3.1 中吉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趋势
        6.3.2 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对中吉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4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的经济效应评价
        6.4.1 中塔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趋势
        6.4.2 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对中塔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5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的经济效应评价
        6.5.1 中土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趋势
        6.5.2 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对中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6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金融合作的经济效应评价
        6.6.1 中乌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趋势
        6.6.2 能源金融合作评价指数对中吉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对策建议
    7.1 注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扩大能源金融合作渠道
    7.2 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拓展能源金融合作空间
        7.2.1 发挥上合组织银联体作用
        7.2.2 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
        7.2.3 筹建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
    7.3 完善能源金融市场体系加强能源金融合作的金融支持力度
        7.3.1 优化面向中亚能源的信贷市场
        7.3.2 建立面向中亚能源产业投资基金
        7.3.3 加快面向中亚能源项目保险步伐
    7.4 积极建设中国中亚区域能源金融中心提高能源金融合作层次
        7.4.1 国外能源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借鉴
        7.4.2 西安市建设中国中亚区域能源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2003国际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坛”在北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汪懋华院士:献身农业工程引领学科发展,竭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J]. 王艳红. 农业工程, 2021(05)
  • [2]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D]. 张宸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非泰达境外园区整合营销传播研究[D]. 李代新.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5]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D]. 汤颖.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D]. 刘宗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中国能源外交研究 ——以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为例[D]. 陈亚威.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8]奶牛精量饲喂控制系统的研究[D]. 于啸. 吉林大学, 2016(08)
  • [9]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规划设计 ——以遵义市新蒲新区洛安江核心区规划建设为例[D]. 张盛灿.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10]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金融合作研究[D]. 张飘洋. 新疆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2003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