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混沌引入工程大学物理教学的尝试

将混沌引入工程大学物理教学的尝试

一、将混沌学引入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志成[2](2019)在《音乐信号与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特征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门艺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调节情绪、改善身心健康的重要工具。音乐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难以以数理定量的去直观分析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大量物理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一系列交叉学科的知识。当听觉系统接受到音乐刺激并将其传递到大脑时,都会短时提高一部分特定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影响到情绪表达。这个过程必然会影响人体内分泌,促使人体产生一些激素或者酶。理论上,若能通过使用特定特征的音乐进行刺激刺激,促使接受音乐刺激的人体产生一些有益的激素或者酶,则可达到加强人体新陈代谢和增强免疫力等对人体有益的效果。甚至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一些特定的音乐还能影响人们的思维判断力,帮助人们更好的应对当前发生的情况。脑电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信号,其蕴含着人类非常丰富的生命信息,许多疾病(如癫痫)会以脑电信号作为诊断的依据。音乐信号是一种物理振动波,脑电信号是一种化学电波,两者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非线性信号,可以看作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因此,可以从非线性混沌的角度入手,避开传统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去讨论其非线性特点以及潜在可能的联系。实验首先选择了普遍能被认可的三类情感音乐,包括喜悦情感音乐、平静情感音乐、悲伤情感音乐以及SEED脑电数据集中受到不同影片刺激分别引起喜悦、平静和悲伤三类情绪的脑电数据。其次使用凯泽窗高通滤波器对音乐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并且根据分帧原理将音乐分段,每段有1Os的信号数据;类似对脑电数据使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去除脑电信号中眼电伪迹,并且同样将其分解为10s—段的数据。然后分别将音乐信号和脑电信号导入依据G.P.算法原理编写并根据实验数据格式采样特征改进的MATLAB算法程序中计算信号的关联维数值并作数据分析,同样将信号导入依据Wolf方法原理并改进的MATLAB算法程序中计算信号的Lyapunov指数值并作数据分析。最后将脑电信号和音乐信号的非线性指标以不同情感组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实验结果显示,分别表达三种情感的钢琴曲和分别具有三种情绪的脑电都有着较高的关联维数和正的Lyapunov指数,表明了钢琴曲和脑电都是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非线性系统,并且带有弱混沌性;表达喜悦与悲伤情感的钢琴曲的关联维数值和Lyapunov指数值随时间波动的幅度和不规律程度都要大于表达平静情感的钢琴曲,表明了喜悦和悲伤的钢琴曲从创作曲谱复杂度和演奏节奏难度上都要高于平静情感的钢琴曲,有着更复杂的内部非线性结构与更强的混沌性;具有喜悦和悲伤情绪的脑电信号的关联维数值和Lyapunov指数值随时间波动的幅度和不规律程度都要大于平静情绪状态下的脑电信号,表明了受到单因素刺激产生喜悦或悲伤情绪会唤醒其它生理因素加入这个控制过程,使其非线性结构更为复杂,混沌程度更高;脑电信号的关联维数普遍高于音乐信号,这证明了脑电相比音乐具有更高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音乐信号的Lyapunov指数普遍高于脑电信号,这说明音乐是由人脑思维主观能动根据曲谱演奏的结果,每个过程都带有大量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微小的差异都会引起更大的变化,其非线性混沌程度较人的脑电而言更高。

施雪莉[3](2018)在《论教学中的混沌》文中研究说明“混沌”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来基础科学的第三次革命,其突破了经典科学的束缚,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混沌学创立之前,寻求规则、稳定、有序的普适定律曾是一切研究的基本要求,而无序、不稳定和不平衡则被视为异常现象。混沌科学的研究表明,现实世界的绝大部分不是有序、稳定和平衡的,而是充满着无序、变化和不确定。混沌已经不仅是理论,而且变成了方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视角。科学理论除了直接应用外,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作为隐喻影响着个人与社会。混沌科学的概念和方法不仅在气象学、通信系统等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渗透到教育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虽然混沌在自然科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混沌对于个人与社会的真正意义才刚刚开始被挖掘。那么,教学中的混沌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有哪些表征?如何驾驭混沌?本研究围绕这些基本问题,借助复杂性科学和混沌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将其与教学结合,阐述教学中的混沌内涵及表征,探索教学中混沌的突破之策略,以期减少和摒弃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枯燥、琐碎、单调成分,从学生实际出发、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创造性。首先,本研究分别从混沌科学视角、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和理论拓展三方面阐述了研究源起和分析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通过分析混沌在教育研究中的现状,对教学和混沌语义的探源,提出了教学中混沌的概念。教学中的混沌是教学系统各要素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状态。基于此概念,教学中的混沌主要包括两方面:既包括教学系统中宏观秩序的混沌,也包含认知主体微观的混沌。对于教学系统而言,混沌是有序与无序的过渡状态,对认知主体而言,混沌就是问题产生之前的“困惑”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提出教学中的混沌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这些研究基础包括对教学复杂性系统的研究与混沌理论的研究。教学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不少人已从系统论的观点证明了这一点,而系统的有序演化总是遵循从低层次有序到高层次有序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总要经过一个相对无序的混沌状态,教学也不例外。其次,分析混沌在教学中的生成机制及演化路径,明确其在教学中的表现形态。最后是根据混沌在教学各种不同场合下发生的机制就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方面从宏观和微观两层面提出了提出如何突破教学中的混沌策略。

侯雨晴[4](2018)在《相似性原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初探》文中认为相似性是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各种联系的表现,客观世界广泛存在着相似的物质运动和相似的哲理,相似性是事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相似性原理就是通过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相似现象来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广泛存在的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创造的规律的理论。本文是以相似性原理为指导,在学生的相似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对运用相似性原理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的环节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索。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相似性原理产生的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似性原理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阐述了相似性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现代科学理论中、物理学方法中和人思维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分析了相似性原理与中学物理教学之间的关系及对其的指导意义,以此来说明相似性原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是基于相似性原理的中学物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探讨。结合本地区教育教学现状,以相似性原理为出发点,提出了三种物理相似教学方法,分别是相似类比法、相似推理法和相似比喻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构建和举例。第四部分是教学实践研究部分,在对相似性原理探讨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情况,在上海地区某民办初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结果表明,在相似性原理指导下的物理教学行之有效,学生的物理成绩有明显的提升,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明显提高。第五部分是研究结果与展望。对本次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结合实践经历,对本次研究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研究展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以与中学物理课程密切相关的相似性为出发点,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以相似信息块为主),开发一种新颖的、有效的、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其一,以相似性原理为出发点的物理教学实践比较少,相似性原理在初中阶段研究的更少;其二,相似性原理的运用具有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多样化;其三,相似性原理是探讨人类思维是如何按照客观世界中的相似原理进行活动的,有助于促进学生大脑中相似元群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理论体系,学会学习。

曾梦心[5](2017)在《基于熵和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建设,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不断地受到来自职业岗位知识点的干扰,因此,高职数学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熵和耗散结构理论对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的体系、结构、内容的状态参量和建立模型进行探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阐述熵和耗散结构原理的概念、作用和性质及发展,分析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可能性和熵的存在性,论述了熵和耗散结构理论对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发展具有指标性的意义。(2)挖掘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的主要参量,从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的模式熵、开发熵和形态熵界定变量,论述了远离平衡态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演化模型,建立了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的模式熵、开发熵和形态熵的测算公式。(3)以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课程高等数学为例,通过模型测算形成的模式熵、开发熵和形态熵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对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从体系、结构、内容上提出了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魏炎炎,赵新国[6](2016)在《将混沌引入教学的尝试》文中研究表明探索混沌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简洁直观和生动,且易被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研究复杂的思维方式,强调教学中的细节和师生之间的敏感性,研究和体验新的混沌论方法,提高同学的科学素质,非线性科学中的混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大自然的重要途径。

陈菊芳,陆静,姜凤怡[7](2014)在《延迟混沌系统投影同步及状态切换的电路实验》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有源低通滤波器设计了延迟混沌电路,利用低通滤波器的相频特性完成对混沌信号的延时,实现了单向耦合延迟混沌电路的投影同步及不同状态之间的切换.

王伟[8](2014)在《基于Linux平台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混沌是由确定的非线性系统产生的一种不确定的运动形态,具有初值高度敏感性和类随机性等特性,因此混沌系统产生的伪随机序列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信息加密和保密通信之中。为了产生性能良好的伪随机序列,增强保密系统的安全性,本文探索了新的混沌系统。尝试将一种新型电路元件TiO2忆阻器应用于混沌电路的构建之中,设计了一种TiO2忆阻器混沌电路;另外还设计了一个新的离散指数混沌映射。在研究忆阻器混沌系统和离散指数混沌映射的基础上,基于Linux平台设计了一个混沌保密通信系统,实现了语音通信与文本通信。利用两种系统产生的混沌伪随机序列进行加密,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混沌和忆阻器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推导了惠普实验室构建的TiO2忆阻器数学模型,研究了其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个有源磁控TiO2忆阻器模型替换一个四阶蔡氏电路中的蔡氏二极管,得到一个基于TiO2忆阻器的五阶连续混沌系统。利用MATLAB进行软件仿真和动力学特性分析,包括Lyapunov指数特性及平衡点与稳定性的分析。最后在DSP实验平台对该混沌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其验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2) Logistic映射是一个典型的离散混沌映射,但其具有参数少、混沌状态下对应的参数取值范围小等缺陷。为此对Logistic映射进行改进,通过引入指数项及新的系统参数,使得映射在混沌状态下对应的参数范围得到扩展。对该映射进行基本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包括Lyapunov指数、分岔及周期窗等研究。最后利用该映射产生混沌伪随机序列,对序列性能进行了NIST测试,并将其与Logistic映射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特性分析与NIST测试结果均表明该序列性能良好,因此利用该序列进行加密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3)在Linux平台下设计与实现了一个保密通信系统。具体是在Ubuntu环境下,通过Linux音频编程和多线程编程实现了语音的全双工通信。基于UDP协议的socket通信实现了文本及语音的局域网传输,利用Qt编写了该应用软件的UI界面。其中加密部分采用忆阻器混沌系统和离散指数混沌映射产生的混沌伪随机序列,加密方案采用一次一密的流密码加密方案,具体实现时采用异或算法。混沌流密码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混沌信号的复杂性,由于产生的混沌序列具有更好的伪随机性,因此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能。最后对该通信系统进行了整体性能测试,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陈晶[9](2011)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旨在研究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为化学教学提供高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优化化学课堂。自组织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种理论。它研究的是事物自发、自主向结构和功能的有序演变的过程。自组织理论分别从组织的条件、动力、途径、形式以及存在的复杂性对事物的自组织演变进行阐述。因此,产生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以及混沌理论。这些理论被纳入自组织理论的范畴中,成为自组织群理论。本论文在介绍完自组织的理论概述后,将自组织理论移植于高中化学教学中。重点分析了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开放性条件,激发系统动力,最终实现化学教学中的涨落与突变,使得学生的学习从开始的低级有序跃迁为高级有序的自组织过程。与此同时,自组织理论还给化学教学带来了些许启示,教师要利用超循环的组织模式,提高化学课堂产出比,同时也要注意教学中的非线性与不可预测性。最后,通过对化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高中化学教师利用自组织理论完成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对比了是否运用自组织理论进行化学教学对教学成果的影响,出利用自组织理论进行化学教学的行为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化学成绩。最后展望了自组织理论在今后化学教学中的发展以及其无限的潜力,更加深入的研究自组织理论,完善自组织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给化学教学提升更广阔的空间。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化学教学,在引入了一些新理论与新观念同时,也给化学教学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为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化学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菊[10](2011)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文中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营造了四通八达、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既大大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又为人们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说,网络化学习的到来,给学习者和教育者带来的变化是有史以来最为深刻和显着的。但是从学习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在应对这场变化之时,无论是强调“刺激—反应”之间联结加强的行为主义,还是将人类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主义,抑或是认为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起个性化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都或多或少地在阐释人类的网络学习机制之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加拿大学者西门思(Siemens)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对网络时代学习的社会行为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高度抽象,指出以往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都因为更多地“将学习视为发生在学习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即视学习为将外在于个体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经验的过程,所以在面对网络学习环境中“多个角色同时参与,于互动协商中丰富、拓展、甚至重新建构知识”的高级学习形式时,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由此他提出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主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网络时代的学习。另外,我们知道,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均创建于网络化程度较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的时期,在人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已逐渐被技术重组的现实情境下,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理论理应反映基本的社会和技术环境。本研究尝试着从整体的视角考查整个学习组织内部知识的演变机制,并尽可能地在学习原理的描述中将影响较大的技术性内容纳入进来。关联主义作为2005年底才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较为时新的学习理论,目前国内可查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数量上只能以个位计,以这一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章更加少见,学位论文尚未见到。因此本研究以推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的研究进展为初衷,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研究之始和研究之重。目前两位加拿大学者西门思(Siemens)和迪恩斯(Downes)就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创立了Elearn关联主义学术研究网站,组织全世界的关注者来此发表观点,进行讨论。并定期对讨论成果进行梳理,连同其他新近的研究成果整理汇总成研究日志发送到世界各地订阅者的邮箱中。另外,他们分别在2008,2009,2011年开设的在线课程CCK08,CCK09和CCK11,更是人们研究关联主义的必要参考资料。本研究希望在引介国外关联主义重要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探讨这一全新学习理论相对于以往学习理论的创新之处,并针对它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在心理学、系统科学等领域内找出适当的论据来支持其对于学习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解释。关联主义开创性地以系统科学第二阶段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自组织理论作为唯一的理论基础,足见其对于系统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视。自从心理学的科学地位确立以来,学习理论的提出无不是在心理学领域寻找理论基础的。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关联主义的主要观点,对于自组织理论的认真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自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来看,它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提出以来,不仅自身已然发展成为一门相当丰富完善的科学体系,而且在生物、医学、农学、工程技术,甚至社会、经济、管理、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人们都发现了自组织现象,这充分肯定了以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自组织理论作为一门横断科学的泛在方法论指导意义。既然如此,尝试着将自组织理论引入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拟在自组织理论与教育教学结合之处作一些研究,以改变目前教育学界尚不重视自组织理论研究的现状。通常一种学习理论被引入之后,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该理论的应用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教以及如何更好地学的问题。不同于有些学习理论主要研究应该教授、学习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组织问题。本研究即以“组织”为研究视阈,先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组织所教授的内容,从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的角度考虑,教学设计是首要关注的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围绕着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致力于设计统一的普适教学系统,却失于对具体教学情境的考虑和规划,总体上是一种线性的操作流程。线性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教学过程,也不利于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关联主义和自组织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该以“非线性”的形式组织教授内容,注重教学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思维方式,这将有利于实现针对具体问题的个性化设计和对于整个设计过程的动态调整。非线性教学设计是本研究在关联主义应用于“教授内容的组织”方面的核心研究内容。教学设计范式的改良通常只是为学校中的正规教学活动服务的。如果不特别地对学校教育情境特别地加以考虑,是否存在更加直接、普适地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呢?笔者认为知识的图示化表示技术通过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内容,能够促进意义的生成、知识的理解,难能可贵地,这样的意义和理解通常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因此不失为差异化教学探索了一条可行途径。而且一直以来,知识的图示化表示就是与学习理论研究紧密联系的,如概念图(Concept Map)就是诺瓦克(J.D.Novak)博士根据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助学技术。在应用关联主义研究“学习内容的组织”时,本文拟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归纳、分析现有图示化表示技术的各种利与弊,撷取其中精华的部分,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的策略,用以帮助人们便捷、高效地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情境。

二、将混沌学引入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将混沌学引入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2)音乐信号与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信号非线性混沌分析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音乐与脑电的基础知识
    2.1 音乐
        2.1.1 音乐的产生机理
        2.1.2 音乐信号的基本特征
        2.1.3 音乐信号分析手段概述
    2.2 脑电
        2.2.1 脑电的产生机理
        2.2.2 脑电信号特征波与性质
        2.2.3 脑电信号分析手段概述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信号非线性混沌分析
    3.1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概述
    3.2 混沌理论
        3.2.1 混沌的定义
        3.2.2 混沌的特征
        3.2.3 混沌的判别准则
    3.3 分形维数
        3.3.1 分形的定义
        3.3.2 分形维数的计算
    3.4 Lyapunov指数
        3.4.1 Lyapunov指数定义
        3.4.2 Lyapunov指数计算
    3.5 总结
第4章 音乐和脑电信号非线性分析实验
    4.1 实验准备与流程
        4.1.1 实验环境与材料
        4.1.2 实验流程
    4.2 音乐信号分析实验
        4.2.1 音乐信号的先前处理
        4.2.2 音乐信号的混沌分析
        4.2.3 音乐信号混沌特点总结
    4.3 脑电信号分析实验
        4.3.1 脑电信号的先前处理
        4.3.2 脑电信号的混沌分析
        4.3.3 脑电信号混沌特点总结
    4.4 音乐信号与脑电信号分线性对比分析
        4.4.1 关联维数对比分析
        4.4.2 Lyapunov指数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论教学中的混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源起
        1.攻坚克难: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
        2.顺应诉求: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
        3.理论渗透:复杂性研究方兴未艾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教学
        1.教学的语义探源
        2.系统视角下的教学特征
    (二) 混沌
        1.语义探源
        2.混沌的本质
    (三) 教学中的混沌之内涵
        1.对于教学系统而言,混沌是有序与无序的过渡状态
        2.对于教学主体而言,混沌是个体产生惑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中混沌的表征
    (一) 系统整体:分形自相似
    (二) 系统行为:初级敏感性
    (三) 系统运动:内在随机性
    (四) 系统区域:奇异吸引子
四、教学中混沌的表现形态
    (一) 教学主体技能之困惑
    (二) 教学主体认知之困惑
    (三) 教学过程场域之熵增
五、教学中混沌的生成机制及演化路径
    (一) 生成机制
        1.宏观生成机制——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2.微观生成机制——渐变与突变的相互作用
    (二) 演化路径
        1.宏观演化路径
        2.微观演化路径
六、教学中的混沌之突破策略
    (一) 动态生成,意义深挖
    (二) 巧用分叉,因势利导
    (三) 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四) 辨惑析惑,智解破惑
七、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4)相似性原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似普遍性
        2.1.1 物理学发展之相似性
        2.1.2 现代科学理论之相似性
    2.2 思维科学之相似性
        2.2.1 相似性思维
        2.2.2 创新思维与相似性
        2.2.3 相似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第3章 相似性原理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3.1 相似元群发展机制
    3.2 基于相似性原理的教学原则
        3.2.1 循序渐进原则
        3.2.2 物理教学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原则
        3.2.3 创设相似情境原则
        3.2.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3 物理相似教学法
        3.3.1 相似类比法
        3.3.2 相似比喻法
        3.3.3 相似比较法
第4章 基于相似性原理的物理教学实验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实验设计
        4.2.1 被试对象的选择
        4.2.2 无关因子控制
        4.2.3 实验检验的依据和方法
        4.2.4 案例实践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案例说明
        (七)案例评价与反思
    4.3 学习兴趣与动机影响的统计分析
        4.3.1 学习兴趣与动机量表说明
        4.3.2 对照班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
        4.3.3 实验班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
    4.4 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
        4.4.1 对照班前后测检验与分析
        4.4.2 实验班前后测检验与分析
        4.4.3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检验与分析
        4.4.4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检验与分析
    4.5 实验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2 存在的问题
    5.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熵和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课程改革综述
        1.2.2 耗散结构理论综述
        1.2.3 熵理论研究综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课程相关概念
        1.3.2 熵原理的相关概念
        1.3.3 耗散结构理论的理论相关概念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熵和耗散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的平衡态和稳定性
    2.2 熵的概念、作用和性质
        2.2.1 熵概念的提出
        2.2.2 熵的作用和性质
    2.3 熵理论及其发展
        2.3.1 平衡态熵理论
        2.3.2 非平衡态熵理论
        2.3.3 广义熵理论
    2.4 耗散结构的概念与耗散结构理论
        2.4.1 耗散结构的概念
        2.4.2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2.4.3 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与耗散结构
    3.1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与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
        3.1.1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与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的概念
        3.1.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的目标和结构
    3.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的存在性
        3.2.1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的概念
        3.2.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增效应
    3.3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的耗散结构
        3.3.1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耗散结构的概念
        3.3.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3.4 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对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发展的意义
    3.5 数学课程建设熵形成分析和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的模型构建及计算
    4.1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的模型构建
        4.1.1 变量假设
        4.1.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模型构建
        4.1.3 远离平衡态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演化模型
    4.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的测算
        4.2.1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模式熵的计算
        4.2.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开发熵的计算
        4.2.3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形态熵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熵及耗散结构的案例分析
    5.1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5.1.1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实际情况
        5.1.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耗散结构分析
    5.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模式熵案例分析
        5.2.1 案例分析及方法
        5.2.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模式熵案例结果分析
    5.3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开发熵案例分析
        5.3.1 数据形成和分析
        5.3.2 高职数学课程系统开发熵计算
        5.3.3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开发熵结果分析
    5.4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形态熵案例分析
        5.4.1 课程数据和计算
        5.4.2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形态熵结果分析讨论
    5.5 熵及耗散结构在高职数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结果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将混沌引入教学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指导思想
    2.1 强调相异性
    2.2 强调细节性
    2.3 混沌教学的应用
3 结束语

(7)延迟混沌系统投影同步及状态切换的电路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延迟混沌电路的设计
3 投影同步的电路实验
4 投影同步的状态切换电路实验
5 结束语

(8)基于Linux平台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混沌理论与应用研究
        1.2.2 忆阻器理论与应用研究
        1.2.3 混沌保密通信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混沌与密码学研究
    2.1 混沌理论基础知识
        2.1.1 混沌的定义
        2.1.2 混沌基本特征及判定
    2.2 常见的混沌系统
        2.2.1 离散混沌系统模型
        2.2.2 连续混沌系统模型
    2.3 混沌密码学理论
        2.3.1 密码学的发展及分类
        2.3.2 混沌和密码学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忆阻器及忆阻器混沌系统研究
    3.1 忆阻器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3.2 忆阻器的模型
    3.3 TiO_2忆阻器介绍
        3.3.1 TiO_2忆阻器概述
        3.3.2 TiO_2忆阻器表达式推导
    3.4 忆阻器混沌电路的研究
        3.4.1 TiO_2忆阻器混沌电路的构造
        3.4.2 忆阻器混沌系统的理论分析
    3.5 忆阻器混沌系统的 DSP 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散指数混沌映射构造及研究
    4.1 指数混沌研究现状
    4.2 离散指数混沌映射的构造及理论分析
        4.2.1 离散指数混沌映射的构造
        4.2.2 离散指数混沌映射的理论分析
    4.3 映射产生序列的性能测试
        4.3.1 NIST 序列性能测试
        4.3.2 序列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Linux 平台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Linux 开发平台介绍
    5.2 Qt 程序设计简介
    5.3 Linux 音频编程介绍
        5.3.1 声卡驱动程序
        5.3.2 音频设备访问
        5.3.3 音频数据的采样与量化
    5.4 Linux 下 socket 编程
    5.5 开发环境的搭建
    5.6 保密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6.1 通信软件的实现
        5.6.2 混沌加密算法实现
    5.7 系统运行结果
        5.7.1 文字通信测试
        5.7.2 语音通信测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自组织理论概述
    1.1 自组织定义的产生
    1.2 自组织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国内外自组织理论研究现状
    2.1 国外自组织理论研究现状
    2.2 国内自组织理论研究现状
    2.3 自组织理论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自组织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创设开放性条件
    3.2 激发系统动力
    3.3 实现涨落与突变
第四章 自组织理论给化学教学带来的启示
    4.1 采用超循环的教学组织形式
    4.2 教学过程的非线性与不可长期预测性
第五章 自组织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问卷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心理学基础
    一、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一)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
        (二)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
        (四)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二、关联主义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比较分析
        (一) 来自西门思的比较分析观点
        (二) 来自其他人的比较观点
    三、对关联主义的讨论与评价
        (一) 西门思对关联主义研究的自我定位
        (二) 来自其他研究者的质疑与评价
        (三) 对关联主义的阶段性总结与整体展望
    四、联结主义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与关联主义
        (一) 关联主义的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述评
        (二) “双机制学习理论”中的联结性学习
        (三) 信息加工心理学与关联主义的结合——以加工“索引性(know where)知识”为重点的高级学习方式究视点
第三章 关联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自组织理论及其当前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视点
    一、自组织理论在系统科学中的研究定位
    二、自组织理论及其相关概念
        (一) 自组织现象的发现
        (二) 自组织理论的创立
        (三) 自组织理论的相关概念与涵义界说
    三、自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泛在的方法论意义
        (一) 自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自组织理论的泛在方法论意义
    四、自组织理论对于我国教育教学研究的潜在指导意义分析
        (一) 借鉴自组织理论指导我国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二) 自组织理论引入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后可能的研究重点
    五、自组织理论的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将混沌学引入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音乐信号与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特征比较研究[D]. 赵志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论教学中的混沌[D]. 施雪莉.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相似性原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初探[D]. 侯雨晴.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1)
  • [5]基于熵和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系统探究[D]. 曾梦心.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01)
  • [6]将混沌引入教学的尝试[J]. 魏炎炎,赵新国. 时代教育, 2016(17)
  • [7]延迟混沌系统投影同步及状态切换的电路实验[J]. 陈菊芳,陆静,姜凤怡. 物理实验, 2014(11)
  • [8]基于Linux平台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9]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D]. 陈晶.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10]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D]. 刘菊.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将混沌引入工程大学物理教学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