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

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

一、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胡远洋[1](2022)在《生物多样性抵消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抵消(biodiversity offsetting)是一种补偿模式,在国际上已广泛实施,包括北美和欧洲,但尚未在中国开展。本文综述了生物多样性抵消的优点和主要问题,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并展望了中国开展生物多样性抵消项目的前景。生物多样性抵消的主要优点有:(1)理论上成果透明可靠;(2)理论上结果始终积极;(3)衍生出主动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抵消银行。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可量化的保护成果"难以实现;(2)无净损失难以达成;(3)实践过程中监管存在问题;(4)实施与结果之间的滞后性。此外,还讨论了美国和英国案例中一些更加具体的问题,如模糊和过时的法律和政策、不适当的抵消比例等。总之,生物多样性抵消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研究无法支撑其理想化的实施和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各类主观性问题。从目前的证据来看,生物多样性抵消或许能为我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建议加强对生物多样性抵消在中国可行性的研究,包括引入抵消层次、完善生物多样性量化指标、试点项目和抵消银行等,为我国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董战峰,秦克玉,刘婧雅[2](2022)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框架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资产,构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评价与管理的迫切需求。论文从土地覆盖和利用、林业、草原、土壤、水、矿物等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入手,在全面评估县、市、省和国家级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相关数据的可用性和质量基础上,基于国际和中国已有的做法,包括SEEA-2012账户、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土地—森林—水账户等,制定可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框架的账户清单;从存量和流量核算、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系统资产的经济与生态功能、实物量等角度开发了一套评估方法工具。选择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作为试点地区进行了案例应用研究,检验评估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该研究方法可为相关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核算与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方法支撑。

刘耕源,颜宁聿,杨青[3](2021)在《生态银行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难点与国际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梳理市场化的生物多样性补偿机制实践经验,对于科学推进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核算方法及其在生态银行中进行生态补偿的难点,总结了国际上生物多样性银行的经验和局限,提出在中国建立生物多样性银行的启示。研究表明:(1)当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界定及二者的关系存在争议,在中国建立生物多样性银行首先需要统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框架;(2)生态银行中生态信用核算是进行生态补偿、交易的关键性一步,但存在困难和挑战,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评估体系和方法;(3)国际上的生物多样性银行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存在着一些风险,这与选取的生物多样性核算指标的权衡密切相关,复杂指标全面而简单指标易行;(4)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和监管机制有助于中国建立生物多样性银行的有效与长久运行。

陈燕和,潘玉[4](2021)在《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融资与金融稳定》文中指出本文编译整理了 NGFS&INSPIRE《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欧盟商业和生物多样性平台《金融部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佳实践基准》、OECD《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综述》、保尔森研究所《缩小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等研究报告的主要观点。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宏观经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指出金融部门与生物多样性具有双向影响性,生物多样性损失通过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影响金融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依赖金融部门融资功能。同时,金融部门通过自身经营活动(直接)影响投资决策(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为金融部门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当前,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速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为发挥金融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金融政策制定者应该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政策框架,强化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机制和融资机制。

刘旭[5](2021)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的原因、基础与路径选择》文中指出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严重减损,并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是该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现状不足以应对现实和即将到来的威胁。该流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方面已有良好的国际法基础和合作实践。以预防损害发生为目的的跨界环境影响评价是该流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可用、有效的制度,并且已有法律依据和实践。因此,在澜湄机制下,依托外长会议和澜湄环境合作中心,构建以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单一目标的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可行。

林洋[6](2021)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未达标》文中提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类社会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开始重新思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也因为这次疫情,原定于2020年在我国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延迟到2021年。这次大会将审议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履约机制,绘制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

丰思捷,陈宝雄,刘云慧[7](2021)在《农区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集约化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导致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为评估农业景观结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生物多样性未来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Meta分析(Meta-Analysis)构建我国农区不同土地利用强度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收集了来自全国298个农业景观样地的15 042条物种记录。依据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构建我国农区土地利用强度-生物多样性关系模型,并以浙江省为例,结合浙江省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发展等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基于Dyna-CLUE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将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模拟和土地利用强度-生物多样性关系模型结果输入Flus-Biodiversity模型,从而模拟典型农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提出浙江省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优化方案。Meta分析显示,无论在景观尺度还是局部管理尺度上,随着农田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生物多样性均呈显着下降趋势。情景模拟发现,在所有情景中生物多样性都呈下降趋势,其中生态保育情景下降幅度最小,将常规农田转换为生态农田时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因此,为进一步保护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应尽量保护农田周围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以减少土地利用改变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其次,适当增加农业景观中的半自然生境,如人工林等,构建合理的农业景观格局;第三,适度推动有机管理或生态管理,合理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有利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四,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应深入推进退耕还林政策,严格限制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开发,同时注重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损失严重区域的保护。

杨宽,巩合德[8](2021)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大的热点地区之一,基本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全方位保护。但也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云南省在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在分析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尚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保护路径:农林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野生重要资源开发利用、珍贵木材资源开发利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南亚联盟、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知识调查、开展大型工程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与监测,以期为未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陈小华[9](2021)在《基于SFIC模型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与老挝跨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中老两国紧密的合作。加强两国跨境联合保护的协同程度,提升两国之间协作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协同的合作平台是维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实现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在中老两国跨境联合保护工作中,双方的政治性权力难以转换成协同治理的引领性力量,行政性权力难以转换成有效执行的力量。SFIC模型分析视角有助于探究联合保护协同治理中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联合保护协同基础、发挥联合保护协同治理相关主体作用、加强联合保护协同治理制度设计、保障联合保护协同过程有效性等,可以提升中老两国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工作的长效性与可持续性。

贺俊生[10](2020)在《瓜州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野生脊椎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刚设立的塘墩湖保护区就缺乏有关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同时该保护区地形地貌、植被特征和气候特点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和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对该保护区内的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作者于2017年9月2019年12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样方法、直接计数法、文献查阅法及访谈法对该保护区内的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鱼类塘墩湖保护区有8种鱼类,隶属1目2科4属。2.两栖爬行类两栖爬行类共有11种,隶属2目8科9属,其中两栖类物种有1目2科2属2种,爬行类物种有1目6科7属9种;按区系成分划分,广布种有1种,古北界有10种;按分布型特征划分,2种两栖类均属东北—华北型,9种爬行类均为中亚型物种。对塘墩湖保护区湿地、草原、灌丛疏林和荒漠4种生境类型下的两栖爬行类做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生境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3.鸟类鸟类有120种,隶属15目34科80属;从区系成分划分,广布种有67种,古北界有53种;分布型包括不易归类型、东北—华北型、古北型、东洋型、高地型、全北型、东北型、中亚型和季风型等9种类型;从居留型划分,夏候鸟最多,其次是留鸟、旅鸟和冬候鸟。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组成分析:春季有58种,夏季有87种,秋季有68种,冬季最少,仅44种;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分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秋季>夏季>春季>冬季;Pielou均匀度指数(E):秋季>春季>夏季>冬季;Simpson优势度指数(C):冬季>夏季>春季>秋季;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科、属水平多样性分析:夏季鸟类F指数、G指数、G-F指数均最高。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组成分析:湿地生境有鸟类11目24科68种,草原生境有10目21科56种,灌丛疏林生境有8目19科50种,荒漠生境有4目9科19种;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科、属水平多样性分析:湿地生境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最高;而荒漠生境鸟类群落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最低,说明荒漠生境鸟类多样性相对较低,在科、属级水平上分布相对单一,单种科较多。4.兽类兽类有29种,隶属6目13科26属,其中啮齿目最多有15种,食虫目最少仅有1种;按区系成分划分,古北界有19种,广布种有10种;分布型由全北型、中亚型、不易归类型、高地型、古北型和东洋型等6种类型组成。

二、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多样性抵消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多样性抵消的背景、历史及现状
2生物多样性抵消成效评价
    2.1 美国案例
    2.2 英国案例
3我国开展生物多样性抵消的可行性
    3.1 我国的相关研究背景
    3.2 我国的法律基础
    3.3 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4 建议
ORCID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2)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框架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国内外进展
2 评估思路与框架
    2.1 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清单设计原则
    2.2 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完整账户框架及其重点选择
3 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与账户
    3.1 自然资源资产账户
    3.2 生态系统资产账户
    3.3 生物多样性账户
4 试点研究
    4.1 研究区
    4.2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思路
    4.3 核算数据基础及监测能力支撑
    4.4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土地资源资产评估
    4.5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资产评估
        4.5.1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评估
        4.5.2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系统资产的
5 结论

(3)生态银行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难点与国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理论难点
    (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联系与区别
    (二)生物多样性核算方法的争议性
    (三)通过生态银行开展的生态补偿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信用核算难题
国际生态银行对生物多样性缓解的经验与局限
    (一)美国的湿地缓解银行和濒危物种缓解银行
    (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生物多样性银行
    (三)英国的生境银行
结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融资与金融稳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多样性1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形势
    (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意义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无效的原因
    (四)生物多样性对经济的影响是非线性且不确定的
二、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的联系
    (一)金融部门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
        1.物理风险(Physical Risks)。
        2.转型风险(Transition Risks)。
    (二)金融部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现状
    (一)国内公共财政生物多样性保护支出
    (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共融资情况
    (三)私人部门生物多样性融资情况
    (四)生物多样性融资的其他手段
    (五)公共财政支出被用于对生物多样性有负面影响的领域
四、发挥金融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一)发挥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作用
    (二)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机制
    (三)完善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

(5)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的原因、基础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问题
    (一)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并可能面临更严重减损
    (二)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现状不足以应对现实和即将到来的威胁
        1.流域内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及其执行情况
        2.流域内国家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及其执行情况
二、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的基础
    (一)国际法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澜湄流域六国有牢固的政治和经济互信基础
        2.澜湄流域各国政府有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愿,并积极作为
        3.官方和民间已经开展了良好的项目合作
        4.国家间开展了双边或多边合作
    (三)意愿基础
        1.利益的一致性
        2.保护方式的科学、经济性
三、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路径的选择——跨界环境影响评价
    (一)跨界环境影响评价——保护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可用的法律制度
        1.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分布特点
        2.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生物多样性共同体利益
    (二)跨界环境影响评价是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制度
    (三)澜湄流域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有益尝试奠定了合作基础
        1.澜湄流域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实践
        2.澜湄流域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践
        3.已有实践积累的经验和提出的问题
        (1)缺乏科学性。
        (2)信息公开不足。
        (3)公众参与不够。
四、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构想
    (一)构建单一目标的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国际法律文件
    (二)以澜湄流域生物性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三)以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国际法律文件的管理机构和职责
五、结论

(6)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未达标(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亟待保护的生物多样性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
一切照旧,还是扭转乾坤

(7)农区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农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
        1.1.1 数据采集
        1.1.2 数据库构建
    1.2 农区土地利用强度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
        1.2.1 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
        1.2.2 统计分析
    1.3 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景设计
        1.3.1 农区选择及概况
        1.3.2 空间数据库建设
        1.3.3 Dyna-CLUE模型参数
        1.3.4 生物多样性情景模拟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田土地利用强度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2.1.1 农区不同土地利用强度的动物MSA指数
        2.1.2 农区土地利用强度与MSA指数的关系模型
    2.2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情景模拟
        2.2.1 浙江省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结果
        2.2.2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模拟
3 讨论
    3.1 农区土地利用强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 区域农田生物多样性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响应
4 结论与建议
附录

(8)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农林种质资源保护不成体系
    1.2 野生重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尚存
    1.3 珍贵木材资源紧张
    1.4 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突出
    1.5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1.6 大型工程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
    2.1 农林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2.2 野生重要资源开发利用
    2.3 珍贵木材资源开发利用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南亚联盟
    2.5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知识调查
    2.6 大型工程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与监测

(9)基于SFIC模型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SFIC模型下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治理保护实践
    (一)联合保护协同治理初始条件相异
    (二)联合保护协同治理制度存在差异性
    (三)联合保护协同治理主体利益诉求不同
    (四)联合保护协同治理协同过程艰难
三、完善SFIC模型下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的框架要件
    (一)初始条件
    (二)制度设计
    (三)催化领导
    (四)协同过程
四、拓展SFIC模型内涵、提升联合保护协同治理水平的路径
    (一)夯实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协同基础
    (二)发挥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协同治理相关主体领导作用
    (三)创新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协同治理制度设计
    (四)实现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协同过程有效性
五、余论

(10)瓜州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生物多样性研究综述
        1.1.1 生物多样性定义
        1.1.2 生物多样性内容
        1.1.3 生物多样性价值
        1.1.4 生物多样性现状
        1.1.5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
    1.2 瓜州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安西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2 塘墩湖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
    2.5 植物资源
    2.6 生境类型划分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区的选择和样方法的布设
        3.1.2 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
    3.2 数据处理
        3.2.1 物种分类与鉴定
        3.2.2 物种多样性分析
        3.2.3 技术路线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鱼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1.1 鱼类物种组成
        4.1.2 鱼类资源特点
    4.2 两栖爬行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2.1 两栖爬行类物种组成
        4.2.2 两栖爬行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特征
        4.2.3 两栖爬行类不同生境多样性分析
    4.3 鸟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3.1 鸟类物种组成
        4.3.2 鸟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特征
        4.3.3 鸟类居留型分析
        4.3.4 生态类群分析
        4.3.5 珍稀鸟类及保护等级
        4.3.6 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组成特征
        4.3.7 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结构分析
    4.4 兽类资源物种组成及特点
        4.4.1 兽类物种组成
        4.4.2 兽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特征
        4.4.3 珍稀兽类及保护等级
第5章 讨论
    5.1 塘墩湖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
        5.1.1 鱼类资源现状
        5.1.2 两栖爬行类资源现状
        5.1.3 鸟类资源现状
        5.1.4 兽类资源现状
    5.2 塘墩湖保护区物种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气候变化
        5.2.2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5.2.3 过度放牧
        5.2.4 乱砍滥挖
        5.2.5 环境污染
    5.3 对策与建议
        5.3.1 加强水资源监测
        5.3.2 草原围栏禁牧
        5.3.3 病虫害防治
        5.3.4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教育
        5.3.5 加强保护区基础科研工作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瓜州塘墩湖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图

四、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多样性抵消的研究进展[J]. 胡远洋. 生物多样性, 2022(02)
  • [2]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框架与方法研究[J]. 董战峰,秦克玉,刘婧雅. 生态经济, 2022
  • [3]生态银行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难点与国际经验[J]. 刘耕源,颜宁聿,杨青. 甘肃金融, 2021(12)
  •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融资与金融稳定[J]. 陈燕和,潘玉. 金融会计, 2021(11)
  • [5]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的原因、基础与路径选择[J]. 刘旭.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 [6]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未达标[J]. 林洋. 百科知识, 2021(29)
  • [7]农区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丰思捷,陈宝雄,刘云慧.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10)
  • [8]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研究[J]. 杨宽,巩合德. 西部林业科学, 2021(05)
  • [9]基于SFIC模型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协同治理研究[J]. 陈小华. 思想战线, 2021(05)
  • [10]瓜州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D]. 贺俊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