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EMPORAL FIRING PATTERNS AND RESPONSIVE SENSITIVITY IN THE INJ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丹,周瑜,翟晓静,樊炳乾,高易红,杨丽,邹士雅,许政,张红星,曹君利[1](2022)在《基于光遗传学与化学遗传学技术的疼痛脑环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疼痛作为本能反应可以使机体避免更严重的伤害,同时,疼痛作为一种疾病或症状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一直以来,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人们对调控疼痛行为的脑内结构认识非常有限,不够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特异性病毒工具,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观察和干预方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疼痛脑机制的认识。本文简单介绍了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的发展及应用历史,归纳了不同动物模型条件下基于这两种技术发现的疼痛调控神经结构,并对未来疼痛神经环路机制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以期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赵亮,李大村,李建峰,李海雷,刘井达,张涛[2](2021)在《顽固性痛性神经瘤的综合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通过综合方法对顽固性痛性神经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5月-2018年11月,对10例周围神经外伤后形成的顽固性痛性神经瘤通过手术、局部用药、口服药物、康复及护理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10例顽固性痛性神经瘤得到治愈或缓解。结论顽固性痛性神经瘤通过综合方法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阚厚铭,范利君,陈学泰,申文[3](2022)在《富血小板血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患者长期忍受慢性疼痛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富血小板血浆通过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具有神经修复和缓解疼痛的作用,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理,阐述富血小板血浆在不同类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中文以"富血小板血浆,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损伤,神经痛"为检索词,在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英文以"platelet rich plasma,neuropathic pain,nerve injury,neuralgia"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1954年至2021年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选取10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富血小板血浆具有促进愈合和抗炎特性,既能修复受损神经组织,还能有效缓解疼痛,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光明的前景;(2)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方法仍存在争议,呼吁建立规范的制备方法和统一的成分评价标准;(3)富血小板血浆在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卡压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较多,在其他类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倪兵,杜涛,胡永生,李勇杰,朱宏伟[4](2021)在《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现状及国产化前景》文中提出近10年来,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电刺激在欧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针对部分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治疗效果欠佳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病人,DRG电刺激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尚未开展DRG电刺激的临床研究,也缺乏相应的专用硬件设备。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对DRG电刺激在欧美的应用现状,包括适应证、硬件设备、操作技术、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DRG电刺激装置国产化过程中可能进行的改良提出一些建议。
丁丽君,巫秀美,张成桂,高鹏飞,严靖婷,杨自忠,赵昱[5](2021)在《蛛毒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近年关于蛛毒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从蛛毒的研究方法、分子多样性及多种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蛛毒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也为蛛毒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陈哲,董榕[6](2021)在《咳嗽高敏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咳嗽高敏感综合征(CHS)是咳嗽反射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异常, 其主要特征是咳嗽敏感性增高, 但机制尚未明确, 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CHS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有相似之处, 属于神经病理性疾病, 使用神经调节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CHS机制主要包括外周和中枢神经敏感性增高, 故本文从感觉传入通路、气道炎症和结构重塑、脑干调控机制和高级脑区调控环路等角度介绍CHS的研究进展。
刘俊华,杨凌,杨冬[7](2021)在《本体感觉与运动控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体感觉是重要的机体感觉之一,是不依赖视觉等其它感觉对身体姿势、运动状态、位置、所用力量大小等有相应的感知。在机体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通过本体感觉信息和视觉等其它感觉信息的整合来实现运动的协调,所以本体感觉是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本体感觉系统的基本构造、分子基础、发育途径和生理特征进行了概述,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碧玮,陈少宗,方剑乔,景向红[8](2021)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及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研究证实,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有肯定的疗效,并对针灸治疗本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大量探索。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一是回顾了针灸调控IBS内脏高敏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涉及外周水平的机制、脊髓水平的机制、脑水平的机制;二是回顾了针灸调节IBS肠运动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涉及迷走神经和肠神经—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网络发挥的作用。同时,本文还就针灸治疗IBS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所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和既往相关机制研究所依赖的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提出针灸治疗IBS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必要借鉴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梁旭东,宋渊,沈稼轩,张团庄[9](2021)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以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元损伤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现代医学主要从改善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障碍、营养神经及外科手术等方面予以治疗。中医学则应用中药汤剂、中成药、单味中药、针灸、穴位给药及中医物理疗法等多种手段,采用单独或联合应用的方式,温通经络,舒筋活络,多方面、多角度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通过对DPN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刘星赟,李娟[10](2021)在《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1.7在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电压门控型钠通道(voltage gated sodium channels, VGSCs)在细胞兴奋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痛觉的产生与传导。其中钠离子通道1.7(sodium channel 1.7, Nav1.7)在痛觉的产生和痛觉信号的传递中都发挥重要作用。Nav1.7主要分布在神经系统,在部分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中也有表达。文章主要阐述Nav1.7与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关系、Nav1.7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性,综述Nav1.7基因突变在痛觉异常疾病中的作用以及Nav1.7作为潜在靶点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开发Nav1.7靶向药物进行疼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TEMPORAL FIRING PATTERNS AND RESPONSIVE SENSITIVITY IN THE INJ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EMPORAL FIRING PATTERNS AND RESPONSIVE SENSITIVITY IN THE INJ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光遗传学与化学遗传学技术的疼痛脑环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疼痛模型 |
二、光遗传学 |
1. 光遗传学发展简史及工作原理 |
2. 光遗传学工作原理 |
三、化学遗传学 |
1. 化学遗传学发展简史 |
2. 化学遗传学工作原理 |
四、疼痛脑环路总结与分析 |
1. 皮质及其投射 |
2. 中脑边缘系统 |
3. 丘脑及其相关投射 |
4. 脑干核团及其相关投射 |
5. 三级环路 |
五、结语与展望 |
(2)顽固性痛性神经瘤的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及治疗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1.4 评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顽固性痛性神经瘤的病因 |
3.2 顽固性痛性神经瘤的手术治疗 |
3.3 顽固性痛性神经瘤的其他治疗 |
(3)富血小板血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质量评估 |
2 结果Results |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和发病机制 |
2.2 PRP的分类和制备方法 |
2.3 PRP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
2.3.1 周围机制 |
2.3.2 中枢机制 |
2.4 PRP在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 |
2.5 PRP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 |
2.5.1 创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
2.5.2 神经卡压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
2.5.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
2.5.4 感染/炎症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
2.5.5 莫顿氏(Morton)神经瘤 |
3 讨论与展望Discussion and prospects |
(4)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现状及国产化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DRG与慢性疼痛的相关性 |
二、DRG电刺激镇痛机理假说 |
三、DRG电刺激适应证 |
四、DRG电刺激硬件及手术方法 |
1. 硬件 |
2. 靶点选择 |
3. 手术方法 |
4. 测试 |
五、DRG电刺激优缺点 |
六、DRG电刺激应用前景 |
(5)蛛毒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录组测序技术与蛛毒研究 |
1.1 转录组技术发展 |
1.2 转录组技术在蜘蛛毒液研究中的作用 |
2 蛛毒中神经毒素多样性 |
2.1 神经毒素结构 |
2.2 毒素作用特异性 |
3 蛛毒具有镇痛活性 |
3.1 蛛毒作为钠离子通道调节剂 |
3.2 钙离子通道调节剂 |
3.3 与其它镇痛靶点作用 |
4 蛛毒的抗菌活性 |
5 蛛毒作为杀虫剂 |
6 蛛毒与心血管疾病 |
7 蛛毒具有抗肿瘤活性 |
8 总结与展望 |
(7)本体感觉与运动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体感觉系统 |
(一)哺乳动物的本体感觉器官 |
(二)本体感觉的分子基础 |
(三)低等动物的本体感觉系统 |
二、本体感觉与运动控制回路 |
(一)本体感觉与运动控制的关系 |
(二)本体感觉-运动神经元脊髓反射的形成 |
(三)上行通路和高级运动控制 |
三、结语与展望 |
(8)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及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调控IBS大鼠内脏痛敏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
1.1 外周神经生物学机制 |
1.2 脊髓机制 |
1.3 脑机制 |
2 针灸调节IBS大鼠肠道运动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
3 小结与展望 |
3.1 存在的问题 |
3.1.1 穴位刺激信号在IBS患者外周神经的传递问题 |
3.1.2 穴位刺激信号在IBS患者脊髓的作用问题 |
3.1.3 穴位刺激信号在IBS患者高位中枢的传导环路问题 |
3.2 相关机制的复杂性需要系统科学角度的研究 |
3.3 系统科学角度的研究比较欠缺 |
(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PN临床表现 |
2 DPN发病机制 |
2.1 高糖代谢 |
2.2 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
2.3 中枢敏化 |
2.4 氧化应激 |
2.5 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伴有胶质细胞激活 |
3 DPN临床治疗 |
3.1 现代医学治疗 |
3.1.1 纠正代谢紊乱 |
3.1.2 营养神经 |
3.1.3抗氧化应激 |
3.1.4 对症镇痛 |
3.1.5 外科治疗 |
3.2 中医治疗 |
3.2.1 中药汤剂 |
3.2.2中成药 |
3.2.3 单味中药 |
3.2.4 针灸治疗 |
3.2.5 穴位给药 |
3.2.6 其他物理疗法 |
4 结语 |
四、TEMPORAL FIRING PATTERNS AND RESPONSIVE SENSITIVITY IN THE INJ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光遗传学与化学遗传学技术的疼痛脑环路研究进展[J]. 陈丹丹,周瑜,翟晓静,樊炳乾,高易红,杨丽,邹士雅,许政,张红星,曹君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01)
- [2]顽固性痛性神经瘤的综合治疗[J]. 赵亮,李大村,李建峰,李海雷,刘井达,张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04)
- [3]富血小板血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J]. 阚厚铭,范利君,陈学泰,申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8)
- [4]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现状及国产化前景[J]. 倪兵,杜涛,胡永生,李勇杰,朱宏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11)
- [5]蛛毒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丁丽君,巫秀美,张成桂,高鹏飞,严靖婷,杨自忠,赵昱.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05)
- [6]咳嗽高敏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陈哲,董榕. 国际呼吸杂志, 2021(20)
- [7]本体感觉与运动控制研究进展[J]. 刘俊华,杨凌,杨冬. 生理科学进展, 2021(04)
- [8]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及问题[J]. 陈碧玮,陈少宗,方剑乔,景向红. 针刺研究, 2021(10)
- [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J]. 梁旭东,宋渊,沈稼轩,张团庄. 河北中医, 2021(07)
- [10]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1.7在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刘星赟,李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