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4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1](2021)在《不同方式治疗Ⅰ、Ⅱ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单纯宫腔镜手术、聚焦超声消融(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FUA)联合宫腔镜手术、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联合清宫治疗Ⅰ、Ⅱ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临床疗效及远期愈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于遂宁市中心医院诊断为Ⅰ、Ⅱ型CSP并接受单纯宫腔镜手术、FUA联合宫腔镜手术、UAE联合清宫术治疗的90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远期愈后。结果:90例患者中,32例接受单纯宫腔镜治疗,42例接受FUA结合宫腔镜手术治疗,16例接受UAE结合清宫治疗。单纯宫腔镜组、FUA联合宫腔镜组、UAE联合清宫组其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2.50±52.49ml、34.64±28.93ml、56.56±46.0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术后月经无明显变化比率分别为43.8%、81.0%、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UA治疗后的NRS疼痛评分显着低于UAE组(P<0.001)。结论:单纯宫腔镜、FUA联合宫腔镜、UAE联合清宫术均能安全有效用于Ⅰ、Ⅱ型CSP的治疗。但FUA联合宫腔镜治疗CSP具有出血量少、疼痛轻、远期月经恢复好的优势。
李媛[2](2020)在《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18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患者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的效果、不良反应、脱环率等,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妇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5年间经宫腔镜手术治疗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共计2194例;其中185例术中同时放置曼月乐节育环,电话随访至2019年6月,共随访138例,失访47例。分析整理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以40-49岁妇女居多(占60.0%),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子宫出血(占70.8%)和月经过多(占51.4%),多为轻度至中度贫血(占89.7%),约有一半(占51.3%)的女性彩超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增厚,且以子宫前位为主(占63.8%),宫腔长度以7-9cm为主(占77.6%),单病因多为子宫内膜息肉(占51.0%)和排卵障碍性子宫出血(占30.1%)。2.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术后主诉主要为乳房胀痛(占26.8%)及下腹和(或)盆腔坠胀不适(占29.7%)(考虑与围绝经期患者卵巢激素失调等相关)。3.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同上环年限及不同病因上的分布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的患者较其他年龄的患者更易出现下腹和(或)盆腔坠胀不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在比较不同年限、不同年龄、不同孕产次、不同病因、有无痛经、不同子宫位置、不同宫腔长度方面脱环率有无差异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月经过多者曼月乐脱落率高于术前非月经过多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以术后闭经、经血减少、月经稀发为治疗有效,有效率达89.9%。58例痛经患者,术后痛经缓解者48例,痛经缓解率为82.8%。6.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上环后4-5年患者的闭经率达75.0%,但与上环不足4年的患者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效果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术后痛经缓解率在不同上环年限及不同病因上的分布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仅有1例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患者出现疾病复发,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复发率为0.72%。结论:1.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有效率高,痛经缓解率高,脱环率及疾病复发率低。2.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对不同病因所致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均显着,尤其适用于子宫内膜息肉及排卵障碍性子宫出血。3.宫腔镜术中即刻放置“曼月乐”,可校正宫腔内“曼月乐”位置,避免了再次宫腔操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徐娜[3](2020)在《美奥舒与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宫腔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比较美奥舒切除系统与宫腔镜电切切除系统在治疗宫内良性病变的效果以及两种治疗方式病理组织成分及标本满意度,运用症状评分量表客观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宫内良性病变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突出针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对比和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美奥舒切除系统治疗的197例宫腔良性病变以及同期在本院行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的109例宫腔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子宫肌瘤症状评分等客观评分表评估治疗效果。确诊仅为宫腔因素所致不孕不育的患者,分别行美奥舒切除系统与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后随访患者妊娠结局。采取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0型黏膜下肌瘤组中美奥舒组(39例)、电切组(24例),两组在年龄、子宫瘢痕次数、宫腔操作次数、孕次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等于 0.13、0.71、0.89、0.69 均大于 0.05)2.美奥舒组与电切组两组在手术时间,膨宫液体的用量及插入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0型黏膜下肌瘤为例,美奥舒组(39例)、电切组(24例)手术时间(2.94±1.25vs5.41±2.28 min,P<0.01),膨宫液(2210.26±759.43vs4700.00±1512.98ml,P<0.01),插入次数(1.31±0.54vs8.21±2.49 次,P<0.01)。3.美奥舒组与电切组在治疗宫内良性疾病手术前后月经及肌瘤相关的客观评分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型黏膜下肌瘤组中美奥舒组(35例),电切组(22例),术前及术后三月上述评分比较(22.29±5.83vs12.23±2.75,P=0;76.29±11.51vs52.71±6.31,P<0.01;42.14±5.02vs35.17±3.56,P<0.01),术前及术后三月上述评分比较(22.61±4.92vs13.68±2.80,P=0;72.61±10.24vs55.95±8.58,P<0.01;42.61±4.59vs32.66±4.59,P<0.01)。4.纳入研究的电切组病例资料为109例,共发生4例过度水化综合征(水中毒),1例空气栓塞(气体栓塞),3例子宫颈裂伤及1例子宫穿孔的手术并发症。纳入研究的美奥舒组病例资料为197例,美奥舒组未发现合并严重并发症。两组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手术成功率为100%;两组治疗0型及Ⅰ型子宫粘膜下肌瘤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Ⅱ型子宫粘膜下肌瘤美奥舒组手术成功率为92%、电切组87%;治疗子宫纵膈美奥舒组手术成功率为100%、电切组手术成功率为95%;治疗宫腔残留美奥舒组手术成功率为95%、电切组手术成功率为93%;治疗宫腔粘连美奥舒组手术成功率为85%、电切组手术成功率为80%。美奥舒组术后发生2例Ⅰ度宫腔粘连;电切组术后发生9例宫腔粘连,其中4例为Ⅱ度粘连,其余为Ⅰ度。美奥舒组术后发生3例盆腔内感染;电切组发生8例盆腔内感染。5.电切组送检病理标本不满意率为18.1%(13/72),美奥舒送检病理标本不满意率为0(0/142)。美奥舒组比较术中及术后标本体积,尚不能认为两种测量标本体积具有统计学差异(11.67±9.34 cm3vs11.61±9.38 cm3,P=0.082>0.05)。电切组比较术中及术后标本体积,认为两种测量标本体积具有统计学差异(15.02±14.78cm3 vs13.92±13.73 cm3,P=0<0.05)。6.美奥舒组与电切组相比妊娠率具有统计学差异(78%vs53%,P=0.02<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妊娠间隔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8.60±2.28月vs8.95±2.25月,P=0.54>0.05)。美奥舒组胎盘异常率为2.86%,电切组胎盘异常率为58.33%,差异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相较于宫腔镜电切切除系统在治疗宫腔良性疾病可显着缩短手术操作器械在宫腔内运行的时间,并且可明显减少反复进入宫腔次数和膨宫液使用量。2.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可以改善宫腔良性患者异常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及月经情况。手术前后通过随访肌瘤和月经症状客观评分表,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同宫腔镜电切切除系统改善月经及肌瘤临床症状程度无明显差别。3.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安全系数高,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盆腔感染和继发导致宫腔粘连发生率明显少于宫腔镜电切切除系统。4.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可完整保留切除组织,避免病理组织被灼烧,提高病理结果满意度。5.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可提高宫腔良性占位病变患者术后妊娠率,减少妊娠期胎盘异常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生殖预后。
廖萍[4](2020)在《高强度聚焦超声与GnRH-a在直径>4cm的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前预处理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前瞻性对比分析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预处理治疗直径>4cm的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核磁共振(MRI)诊断的直径>4cm的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充分知情理解后选择预处理方式,分为HIFU组及GnRH-a组。记录并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月患者的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评分、血红蛋白(HGB)、肌瘤最大径、肌瘤体积、子宫体积以及治疗有效率。预处理3月后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记录肌瘤类型的转变,比较两组宫腔镜电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灌流液用量、肌瘤一次性电切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HIFU组纳入42例,预处理后1例完整排出,4例部分排出。HIFU治疗后患者的UFS-QOL评分显着下降,HGB明显升高,肌瘤最大径、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均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a组纳入37例,无肌瘤排出病例。治疗后患者的UFS-QOL评分明显降低,HGB升高显着,肌瘤最大径明显缩小、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均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指标的变化程度:HIFU组肌瘤最大径平均缩小(14.26±9.24)mm,明显优于GnRH-a组(7.49±5.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3,P<0.05);GnRH-a 组患者 HGB 平均升高(21.76±11.63)g/L,明显高于HIFU 组(10.57±16.1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3,P<0.05);两组UFS-QOL评分、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HIFU组总体有效率90.5%,明显高于GnRH-a组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0,P<0.05)。3.预处理治疗3月后:HIFU组11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肌瘤显着缩小,未行宫腔镜电切;GnRH-a组中4例患者于外院行肌瘤剥除术,3例于外院行子宫全切术。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中:HIFU组共31例,5例转为0型,10例转为Ⅰ型,16例仍为Ⅱ型,但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切净肌瘤;GnRH-a组共30例,9例转为Ⅰ型,21例仍为Ⅱ型,3例患者因瘤体过大未一次性切净。两种预处理方式减型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2.160,P>0.05)。4.两组宫腔镜手术比较:HIFU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68±10.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4.46±7.12)ml,灌流液平均用量为(675±279.72)ml,均明显低于GnRH-a组手术时间(35.67±16.49)min、术中出血量(19.50±8.02)ml及灌流液用量(1030.00±528.6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瘤一次性电切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HIFU与GnRH-a作为直径>4cm的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前的预处理均有效,但HIFU组预处理患者总体有效率更高。2.HIFU预处理后行宫腔镜肌瘤电切术更安全、有效,可作为较大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一线预处理方式。
施丹瑜[5](2020)在《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复发情况的探讨》文中提出[目 的]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患者与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 法]1.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患者50例(病例组),同期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的患者50例(对照组),对其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术中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术后随访情况,对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患者与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是否有差别进行探讨。[结 果]1.病例组50例患者,平均年龄(39.84±5.53)岁,中位年龄41.00岁,少数民族患者11例(22%),汉族患者39例(78%)。对照组50例患者,平均年龄(40.84 ±6.80)岁,中位年龄41.50岁,少数民族9例(18%),汉族患者41例(82%)。两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改变、下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其他:包括腹痛、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等,无症状的患者为体检B超发现。病例组中,有剖宫产手术史患者7例,已完成生育者44例,有流产史患者31例,月经初潮年龄:12岁-18岁,平均初潮年龄:14.14±1.48岁。对照组中,有剖宫产手术史患者9例,已完成生育者43例,有流产史患者33例,月经初潮年龄:11岁-18岁,平均初潮年龄:13.56±1.51岁。病例组患者中,48例患者术后病检为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1例患者为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伴局部玻璃样变,1例患者为子宫平滑肌瘤(富于细胞型)、腺肌瘤。对照组患者中,46例患者术后病检为子宫平滑肌瘤;1例为平滑肌瘤伴间质重度水肿;3例患者为平滑肌瘤、腺肌瘤。2.两样本差异对比: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民族分布、有无剖宫产手术史、生育次数、流产次数、初潮年龄、术前B超血流信号、术前Hb、是否贫血、输血情况、肌瘤单发、多发、肌瘤剔除数目、肌瘤大小的比较,两样本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P>0.05)。3.病例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3.74±0.87个月,复发患者20例,肌瘤直径均小于5cm,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0.50±1.20个月,复发患者18例,肌瘤直径均小于5cm,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四格表卡方检验,P>0.05复发情况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结 论]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患者行肌瘤剔除术与子宫肌瘤患者行肌瘤剔除术,术后复发情况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
罗瑞媛[6](2020)在《妊娠中期引产后宫内妊娠物残留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妊娠中期引产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产后宫内妊娠物残留的相关危险因素,选择更优化的中期妊娠终止方式及产后处理方案,减少因中期妊娠终止给女性带来的伤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妊娠中期引产的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中期引产患者胚物残留的发生情况;根据引产后5天内是否清宫分为清宫组(70例),未清宫组(84例);根据引产后阴道异常流血,超声提示宫内回声异常因胚物残留再次行宫腔镜下胚物清除术的患者分为残留组(30例),对照组(124例)。分别对两组资料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娩孕周、孕产次、流产史、剖宫产史、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子宫肌瘤子宫及腺肌瘤、子宫纵隔、羊水深度、是否手取胎盘、引产原因、引产方式、产后是否清宫、胎盘位置、排胎时间之间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妊娠中期引产清宫的因素,分析产后行宫腔镜下胚物清除术患者的宫腔镜下表现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中妊娠中期引产患者产后清宫率较高,45%(70/154)患者需要产后清宫;19%(30/154)患者于产后15天后行宫腔镜下胚物清除术。2.清宫组与未清宫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孕产次、流产次、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羊水深度、排胎时间、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瘤、纵隔子宫、是否手取胎盘、引产原因、胎盘位置均为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剖宫产史的中期引产患者的产后清宫率为62.5%(20/32),无剖宫产史患者产后清宫率为41%(50/122),两组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0);引产方式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引产的清宫率53.7%(58/108),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清宫率为26.1%(12/46),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引产方式为清宫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24,95%CI0.127-0.825,P=0.018)。3.引产后30例(19%)患者因宫内妊娠物残留需行宫腔镜下胚物清除术,患者年龄24-41岁,病程15-90天。宫腔镜下表现均可见大量灰黄、灰褐色或暗紫色陈旧性机化残留组织。其中5例(16.6%)残留物位于于宫角,26例分别附着于子宫前壁、子宫后壁、子宫底壁、子宫底前壁、子宫底后壁、子宫下段近内口处。16例(53%)有引产后清宫史,3例(10%)合并宫腔粘连,9例(30%)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1例合并子宫纵隔。2例宫腔镜下见残留物与子宫壁致密粘连,考虑植入。30例病理诊断均见退变坏死或机化的胎盘绒毛组织及退化的蜕膜组织,其中5例病理诊断胎盘植入。4.宫腔镜下行胚物残留清除术患者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孕产次、剖宫产、出院是否清宫、引产原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留组孕次平均2.84次,对照组孕次平均2.24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留组既往流产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孕周14-18周引产患者宫内妊娠物残留发生率34.5%(19/55)较19-24周及24周以上宫内妊娠物残留发生率11(7/63)、11%(4/36)高,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2;P=0.012);残留组子宫异常(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子宫畸形)发生率36%(11/30)较对照组宫内妊娠物残留发生率13.7%(17/1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宫内妊娠留发生率32.6%(15/46)高于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引产组13.8%(15/10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异常(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子宫纵隔)、既往流产史、孕龄12-18周为宫腔镜下胚物残留清除术患者的危险因素(OR=3.521,95%Cl1.277-9.709,P=0.015;OR=1.822,95%Cl1.247-2.664,P=0.002;OR=0.297,95%0.105-0.839,P=0.022)。结论:1.妊娠中期引产患者产后清宫率发生较高。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引产较乳酸依沙吖啶引产产后清宫率低。2.不论产后短期清宫与否,都有胚物残留的风险。子宫异常(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子宫纵隔)、既往流产史、孕龄较小为宫内妊娠物残留的危险因素。3.胚物残留均为残留的绒毛组织,常伴有胎盘的植入,建议选择宫腔镜下胚物清除术。中期引产产后胚物残留有宫腔粘连发生,需要密切随访,做好生育规划,减少中期引产。
张恩惠[7](2020)在《对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在日间病房的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日间手术模式应用于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指导患者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治疗黏膜下子宫平滑肌瘤的手术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就诊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按日间手术标准选取黏膜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300例,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日间手术病房中心150例病人作为研究组,其中0型74例、I型43例、II型33例;对照组由住院病房150例患者组成,其中0型71例、I型44例、II型35例。同一医师及团队去完成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手术过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情况、住院费、化验费、药品费用、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前平均住院日等进行比较。结果:(1)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阴道流血),于日间组的术后第1天、5天、10天对比非日间组的术后第1天、5天、10天的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因并发症而再入院的病例;(2)研究组人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研究组住院总费用、化验费、药品费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把握纳入及排除标准,研究日间手术模式对比传统手术在治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回顾性分析300例病人的住院经济消费,日间手术较非日间手术更加节约,同时增加了医疗系统的利用率,故宫腔镜下电切术在妇科疾病中较常见的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及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与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医疗卫生系统的费用也同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患者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故日间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电切术值得推广。
邹顺鸿[8](2014)在《宫腔镜与腹腔镜手术剔除子宫壁间肌瘤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构成,常见于30岁-50岁的女性。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阴道流液、压迫症状如尿频、尿急、大便改变等,甚至变性腹痛、不孕等症状,但有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阴道超声、宫腔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及使用的推广,子宫肌瘤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发病的广泛性及其危害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经阴道超声检查技术是协助诊断子宫肌瘤的重要手段,该病变的声像图可表现为局部减弱的团块回声,周边有假包膜,瘤周有较丰富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并呈分支状进入瘤体内部,瘤体内血流信号较子宫肌壁丰富。子宫肌瘤作为一种实性肿瘤,手术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手术能够剔除子宫肌瘤或切除子宫,从而快速地缓解由子宫肌瘤引起的临床症状,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选择。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普及,经腹腔镜和经宫腔镜的手术,以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到底治疗子宫肌瘤时应当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在治愈疾病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器官的功能,减少对人体的损伤,从而体现微创的理念,值得再议。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 TCRM),创伤小,子宫没有切口,无需缝合,恢复快,极大地减少了日后因行子宫肌瘤手术而剖宫产的机率,术后恢复时间短,手术的预后可以和传统的开腹手术相媲美等优势。由于其经宫腔操作,只适用于子宫粘膜下肌瘤及子宫肌壁间肌瘤。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能保留腹壁的完整性、胃肠功能恢复快、对盆腔内环境干扰小等优点。由于其经腹腔操纵,只适用于子宫浆膜下肌瘤及子宫肌壁间肌瘤。可见,对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因手术方式经由通路的不同,目前临床上对于子宫浆膜下肌瘤多采用腹腔镜手术,粘膜下肌瘤多采用宫腔镜手术。但对于子宫肌壁间肌瘤腔镜剔除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并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子宫壁间肌瘤患者宫腔镜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学特点、术后子宫肌层愈合情况及妊娠结局,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子宫壁间肌瘤患者宫腔镜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学特点、术后子宫肌层愈合情况及妊娠结局,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行TCRM或L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入选者年龄介于20岁到35岁,肌瘤大小介于30mm-60mm,肌瘤数目≤3个,经三维彩超证实为子宫壁间肌瘤,且肌瘤为2010年FIGO子宫肌瘤新分型2-5型,入选者未合并其他盆腔病变,有生育要求,并除外其它导致不孕的因素。2010年FIGO出台子宫肌瘤新分型,按照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将子宫肌瘤进一步分为0-8型,粘膜下肌瘤、非粘膜下肌瘤、混合瘤。通常以08个数字表示。粘膜下肌瘤:(0):有蒂的粘膜下肌瘤、⑴:内凸>50%的粘膜下肌瘤、⑵:内凸≤50%的粘膜下肌瘤,非粘膜下肌瘤:⑶:表面覆盖子宫内膜的肌壁间肌瘤、⑷:完全性肌壁间肌瘤、⑸:外凸≤50%的浆膜下肌瘤、⑹:外凸>50%的浆膜下肌瘤、⑺:有蒂的浆膜下肌瘤、⑻:其他(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比如宫颈肌瘤,寄生瘤),混合瘤(同时累及子宫内膜和浆膜层的子宫肌瘤):用两个以连字符-连接起来的数字来表示,通常第一数字表示肌瘤与子宫内膜的关系,后一个数字表示肌瘤与浆膜的关系。例如:2-5:肌瘤内凸向宫腔外凸向浆膜但均不超过50%。本研究共纳入628例患者,分为宫腔镜组236例,腹腔镜组392例,宫腔镜组及腹腔镜组患者年龄分别为(30.86±3.56)、(32.25±3.7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与腹腔镜组剔除肌瘤数目分别为(1.72±0.36)、(1.3±0.83)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与腹腔镜组剔除最大肌瘤直径分别为(38.69±11.30)、(43.75±13.3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有效随访患者为181例,腹腔镜组为3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减低程度、术后发热率、术后月经改善、术后复发、肌层愈合情况及妊娠结局。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必要时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围手术期指标宫腔镜组与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3.26±21.79)(10-125)、(87.29±25.09)(40-15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03±9.39)(10-40)、(86.94±165.68)(10-800)ml,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分别为(4.69±4.33)(-1-15)、(15.62±10.10)(-3-50)g/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和腹腔镜组的术中转开腹率分别为0%(0/234)、0.51%(2/392),术中输血率分别为0%(0/236)、3.82%(15/392),术后发热率分别为3.12%(8/236)、5.88%(23/392),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与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月经改善率分别为96.53%(216/224)、91.14%(293/32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复发率术后随访的宫腔镜组患者181例,腹腔镜组患者336例。宫腔镜组患者及腹腔镜组患者术后随访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个月(6个月-24个月)和18个月(12个月-24个月),宫腔镜组患者的复发率为7.84%,腹腔镜组患者的复发率10.8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0)。术后至2013年7月1日随访终止,定期监测,两组患者的复发肌瘤大小变化不明显。3术后肌层愈合情况在随访的181例宫腔镜组患者和336例腹腔镜组患者中,术后1个月,肌层完全愈合率分别为66.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3个月,肌层完全愈合率分别为88.40%、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6个月,肌层完全愈合率分别为100%、6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12个月,肌层完全愈合率分别为100%、9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4术后妊娠情况本研究选取的患者均为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妇女。随访的181例宫腔镜组患者及336例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妊娠率分别为56.91%(103/181)、70.83%(238/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103例妊娠宫腔镜组患者共妊娠115次,238例妊娠的腹腔镜组患者共妊娠261次。术后首次妊娠距肌瘤剔除术的时间:宫腔镜组患者的平均时间为(8.55±4.15)(1-14)个月,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时间为(11.18±3.47)(6-1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所有妊娠中无子宫肌瘤破裂发生,其中宫腔镜组患者和腹腔镜组患者的妊娠丢失率分别为0%、14.71%。宫腔镜组患者和腹腔镜组患者的足月妊娠率分别为56.86%、60.47%。宫腔镜组患者有78例因合并产科因素行剖宫产,另22例自然分娩。腹腔镜组患者有205例因合并产科因素行剖宫产,另24例自然分娩。至2013年7月1日随访终止,仍有3例宫腔镜组患者及9例腹腔镜组患者在妊娠中。对于剖宫产指征(巨大儿、羊水过少、脐绕颈等)行足月剖宫产比例,宫腔镜组患者为77例,腹腔镜组患者为20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因考虑既往肌瘤剔除术行足月剖宫产比例,宫腔镜组患者为1例,腹腔镜组患者为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902)。足月妊娠剖宫产终止妊娠时的平均孕周,宫腔镜组患者为(39.78±0.17)周,腹腔镜组患者为(39.54±0.1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0)。新生儿出生体重,宫腔镜组患者平均为(3792.78±0.17)g,腹腔镜组患者平均为(3666.35±326.85)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1.对于子宫肌壁间肌瘤,宫腔镜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均安全可靠。2.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肌层愈合快,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宫腔镜手术优于腹腔镜。
濮玉玲[9](2012)在《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5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某院临床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的58例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手术全程顺利,手术时间在10~46min之间,出血量为10~90ml,术后6h常规拔除尿管均可自行排尿,术后24h之内均完全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在5~7d出院。(2)术后评价治疗整体满意率为96.55%(56/58),0型黏膜下肌瘤治疗满意率均为100%(38/38),I型黏膜下肌瘤治疗满意率92.86%(13/14),II型黏膜下肌瘤治疗满意率83.33%(5/6)。(3)术中及术后未发生1例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宫腔镜下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靠,术中应注意严格选择适应症及提高手术技巧。
马鸿云[10](2009)在《宫腔镜诊治宫内病变的临床价值(附1884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诊治宫内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5月至2009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宫腔镜检查的1884例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①了解宫腔镜检查的成功率、阳性检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宫腔镜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②分析幼女及未婚女性宫腔镜检查的可行性、安全性;③分析宫腔镜在诊治宫内异物中的价值;④本资料中1243例病例获得病理结果,分析宫内病变的分布特点;⑤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B超及宫腔镜检查诊断宫内病变的价值;⑥分析不孕不育患者宫内病变的分布特点。结果①1884例宫腔镜检查资料,检查成功1863例,成功率为98.89%;1683例检出异常,阳性检出率为89.33%;检查过程中发生并发症1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64%。②宫腔镜诊治幼女阴道异物及未婚女性宫内病变21例,检查成功20例,失败1例。21例均无处女膜损伤、宫颈裂伤及子宫穿孔等并发症发生。③宫腔镜诊治宫内异物109例,宫腔镜检查同时手术取异物96例,成功94例(成功率:97.92%),子宫穿孔2例(发生率:2.08%)。④获得病理诊断的1243例中,确诊各种病变979例,良性病变占96.02%(940/979),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恶性病变占3.98%(39/979);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恶性病变的发病率均高于未绝经妇女,经比较两种病变在两组中的发病率有显着性差异(χ2=11.991,P < 0.001和χ2=59.882,P < 0.001)。⑤宫腔镜检查诊断不同宫内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均高于B超。对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及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断符合率,两种方法比较有显着性差异(χ2=29.603, P< 0.01;χ2=24.104, P < 0.01;χ2=6.874,P < 0.01);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 >0.05)。⑥不孕不育患者的主要宫内病变是: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畸形和宫腔粘连。结论①在不损伤处女膜情况下行宫腔镜检查是可行的,这有助于未婚女性阴道及宫内病变的诊治;②宫腔镜能直接监视生殖道异物的真实情况,精确地对异物进行定位、定形,正确选择取异物的途径、器械,可使取异物的成功率接近100%;③宫内病变以良性为主,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恶性病变的发病率明显升高;④在诊断宫内病变时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各具优势,宫腔镜和B超配合检查可以互相补充,能及时、全面、准确的了解宫内情况。
二、宫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4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宫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4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方式治疗Ⅰ、Ⅱ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18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异常子宫出血的分类 |
1.2 异常子宫出血9类病因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2.1 AUB-P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2.2 AUB-A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2.3 AUB-L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2.4 AUB-M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2.5 AUB-C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2.6 AUB-O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2.7 AUB-E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2.8 AUB-I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2.9 AUB-N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
1.3 宫腔镜手术联合“曼月乐”(LNG-IUS)治疗异常子宫出血 |
1.3.1 宫腔镜手术诊治异常子宫出血临床进展 |
1.3.2 曼月乐(LNG-IUS)临床应用进展 |
1.3.3 宫腔镜手术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2194 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
3.1.1 年龄分布特点 |
3.1.2 病因分布 |
3.1.3 临床表现 |
3.1.4 患者贫血程度 |
3.1.5 患者子宫内膜厚度 |
3.2 185 例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临床特点 |
3.2.1 185例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一般资料 |
3.2.2 术后随访 |
第4章 讨论 |
4.1 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病年龄及病因分布情况 |
4.2 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术后不良反应 |
4.3 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术后曼月乐下移及脱落情况分析 |
4.4 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优势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美奥舒与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宫腔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概述 |
2. 宫腔良性疾病诊治现状 |
3. 美奥舒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运用现状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手术方法 |
3. 数据与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统计描述 |
2. 术中情况对比 |
3. 治疗前后月经改善情况 |
4. 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 |
5. 病理结果及标本满意度 |
6. 生殖预后 |
第三章 讨论 |
1. 术中一般情况分析 |
2. 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3. 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
4. 病理结果分析 |
5. 生殖预后分析 |
6. 手术局限性及文章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附图及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高强度聚焦超声与GnRH-a在直径>4cm的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前预处理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4CM)的应用'>综述: GnRH-a、UAE及HIFU在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直径>4CM)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复发情况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平滑肌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妊娠中期引产后宫内妊娠物残留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2.引产效果评定标准 |
3.宫内妊娠物残留宫腔镜手术治疗 |
4.研究分组 |
5.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1.妊娠中期引产患者不全流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
2.宫腔镜下妊娠物残留清除手术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妊娠中期引产综述 |
参考文献 |
(7)对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在日间病房的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研究方法 |
2.3 手术设备 |
2.4 手术方式 |
3.观察指标与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4.1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宫腔镜与腹腔镜手术剔除子宫壁间肌瘤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9)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5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及方法 |
1.2.1 仪器及设备 |
1.2.2 术前准备 |
1.2.3 手术方法 |
1.3 随访及疗效评定 |
2 结果 |
2.1 手术情况 |
2.2 手术疗效评定 |
2.3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
3 讨论 |
(10)宫腔镜诊治宫内病变的临床价值(附188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论文正文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1. 文献综述 |
2. 综述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四、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五、个人简历 |
四、宫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4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方式治疗Ⅰ、Ⅱ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对比研究[D]. 刘瑞.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185例临床分析[D]. 李媛. 吉林大学, 2020(08)
- [3]美奥舒与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宫腔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D]. 徐娜.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高强度聚焦超声与GnRH-a在直径>4cm的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前预处理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D]. 廖萍.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5]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复发情况的探讨[D]. 施丹瑜.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妊娠中期引产后宫内妊娠物残留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罗瑞媛.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对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在日间病房的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分析[D]. 张恩惠.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宫腔镜与腹腔镜手术剔除子宫壁间肌瘤临床疗效对比分析[D]. 邹顺鸿. 郑州大学, 2014(03)
- [9]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58例临床分析[J]. 濮玉玲. 现代预防医学, 2012(23)
- [10]宫腔镜诊治宫内病变的临床价值(附1884例分析)[D]. 马鸿云.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