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沙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21)在《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在对于学习国内外的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知识之上,通过Arcgis将阿拉善左旗的相关指标进行叠加分析进一步的探索沙区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改变。详细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对阿拉善左旗从2009年起到2018年的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现状调查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变化分析,主要分析其十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其结构演变,发现在研究期中变化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变化幅度为112.6%,其次是城镇及工矿用地变化幅度为25.79%;研究发现阿拉善左旗在2009-2018年期间土地利用整体结构越来越均衡化。以种植梭梭为主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开发性大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对企业对外快速扩展产业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则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以林、草为主要分布的地区发展。(2)在研究期间内,阿拉善左旗重度沙漠化所占面积较大,随着时间的变化,沙漠化情况在逐渐的好转,严重沙漠化由2009年的38.21%到2017年降为22.51%,中度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的面积比有所增加。根据企业发展类型的不同类似蒙草等企业选择沙漠化程度较轻的地区发展,苁蓉集团等企业则选取开发性强的地区。(3)通过构建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分析相对应的指标层对企业发展适宜性的影响,并且发现随着年份的推移非适宜性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的被改良,非适宜性土地的面积在十年间减少了535124.17hm2,向中度适宜性和高度适宜性逐步转化;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中通过产业的分布点发现各类企业发展的区域周边适宜性有所改善由此可见企业选择发展地点并不决定了该企业的发展趋势,没有纯粹的不适宜发展地区,各类企业都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及在贫瘠地区发展的相应应对措施。在本论文中主要是通过沙区典型产业在阿拉善左旗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其主要经营产业并分析其资源可利用性与限制性,也为今后沙区产业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水平方向提供了分析理论基础。
张晓琴,苏志珠,马义娟,刘婷[2](2021)在《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文中指出近30年来,沙产业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成果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基于CNKI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方法搜索以沙产业为关键词的文献,定量分析了沙产业概念提出至今的研究进展,包括沙产业的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作者、文献引用情况,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归类分析得到了有关沙产业研究领域的"防沙治沙"、"企业管理"、"区域研究"、"发展对策"四大类热点关键词,分别解释了沙产业为什么发展、在哪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沙产业发端于甘肃的河西走廊,成长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新疆、宁夏等西部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沙区防治沙漠化和发展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但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缺乏对沙区资源的定量评价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沙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发展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推动沙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王涛[3](2020)在《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文中认为土地沙漠化是现今人类面临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我国浑善达克沙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壤、气象、植被、高程、土地利用、净初级生产力等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量化了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的土地沙漠化时空格局,揭示了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对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管理进行了区划,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的管理对策。研究能够为区域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逆转趋势。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来看,有林地、灌木林面积分别增加1937.24 km2和675.78 km2,沙地面积减少1141.32 km2;约21.46%的沙地转换为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草地。从沙漠化程度来看,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6202.19 km2和4820.58 km2。区域土地沙漠化逆转过程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2)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指标也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和显着的变化趋势。区域土壤保持服务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000-2015年,区域平均土壤保持服务呈上升趋势,增加了近3倍,其中多伦县增加比例最大。净初级生产力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15年间随时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格局。多伦县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克什克腾旗净初级生产力增加最多。2000年以来,区域沙尘天气总日数显着下降。(3)基于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指标的时空格局,将区域划分为沙地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3个类型区和6个亚区。建议浑善达克沙区采用差异化的管理对策,沙地和草地应根据退化程度采用重点治理、平衡利用或轻度利用措施;同时,应注重“双评价”,科学量化土地承载力,确定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以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张唯佳[4](2020)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荒漠化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途径,也是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复杂过程,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备受关注。但目前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分析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对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并分析相关理论,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概念、过程做了初步界定与阐述,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研究了该区梭梭-肉苁蓉产业、沙地葡萄产业、种质资源加工产业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最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和资源-环境-经济相融合的框架模型构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函数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2010-2016年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系统间协调度水平。结果表明:2010-2016年内蒙古阿拉善盟经济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然均具不同程度发展,但环境系统发展仍相对滞后。2010-2016年经济-资源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68,处于初步协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43,处于失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52,处于弱协调水平,协调度以41%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均值在2010-2013年为0.53,处于初步协调水平,2013-2016年下降至0.45,回到失调水平,但整体仍呈上升态势。水土资源承载力有限、沙生植物资源种植周期长、可用部位较少和后续产品开发科技水平低等是制约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能力和协调可持续能力两方面采取措施将有利于推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使产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杨超[5](2020)在《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及地区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的良好发展,推动着地区的社会经济稳定,本文主要采用SWOT分析法、熵权法、因子分析法、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法,对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和地区承载力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遇到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研究、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磴口县的生态足迹和地区的承载力分析,为磴口县今后发展荒漠化治理产业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将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分为保护式治理模式、保护式开发治理模式、开发式治理模式。根据产业现状分析得到,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适度选择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优势,规模风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培育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推动沙区可持续发展。(2)建立了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综合效益分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一级指标,经济效益分为人均GDP、林业产值等四个二级指标,社会效益分为恩格尔系数、公共地方财政收入等四个二级指标,生态效益分为沙生药材面积、生态治理系数等10个二级指标,并确定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和得分。通过对磴口县2012年-2018年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评价可知,磴口县在2012年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水平最低,仅有0.2分,土地荒漠化严重,区域经济落后;2013-2016年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属于中等水平,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治理,区域经济稳步提升;2017-2018年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综合效益值已经达到0.75,治理效益属于优良等级,土地荒漠化大部分得到治理,区域经济达到较高水平。(3)通过对磴口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分析,可知,在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4.454 hm2/cap,人均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为2.813 hm2/cap,人均生态赤字为 1.641 hm2/cap;在 2018 年,以上数据分别为 7.74、3.128、4.611 hm2/cap。在2009-2018年期间,虽然人均生态承载力提高了 0.316 hm2/cap,但人均生态足迹却提高了 3.286 hm2/cap,所以最终使得人均生态赤字增加了 2.97 hm2/cap,主要原因就是磴口县土地利用方式不当,经营不合理,盲目开垦资源。说明虽然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综合效益值不断升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显着升高现象,但存在着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跟不上地区承载能力的现象,造成地区的不可持续发展。
张甜[6](2020)在《保护式开发模式下奈曼旗荒漠化治理企业的激励措施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上千年的累积性作用,我国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剧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化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我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均为荒漠化治理付出巨大且富有创造性的努力。奈曼旗是科尔沁沙地的典型区域,数十年来,奈曼旗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为治理当地荒漠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取得了显着效果。但是,奈曼旗地区的荒漠化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仍需继续开展卓有成效的治理工作。奈曼旗的荒漠化治理模式可分为保护式治理、保护式开发治理和开发式治理这三种治理模式,其中保护式开发治理模式既能实现政府和社会公众所追求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目标,同时也可以实现微观经济主体所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因而成为当地荒漠化治理的首选模式。但是,由于制度、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奈曼旗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成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提升当地荒漠化治理成效,需要完善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激励措施,促使追逐自身利益的企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当地的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去。因此,当地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生态效益资金补奖以及税收减免力度、提高对环境生态资源资产的货币价值认可程度、延长企业经营权的许可年限、完善对企业的综合服务体系等措施,让企业治理荒漠化的经营行为得到应有的经济补偿,进而降低企业经营行为的外部性,保护企业的荒漠化治理行为及治理成效,使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张倩[7](2020)在《基于熵权法下的沙区生态企业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以内蒙古宏魁苁蓉集团为例》文中指出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大多关注其取得的经济收益,不太重视整体效益,而沙区生态企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创造经济价值、带动社会发展、促进生态平衡等多方益处。因此,采用以往的方法对其进行绩效评价稍显不足。所以,决定采用熵权法对沙区生态企业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文章首先对沙产业与企业整体效益评价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然后以内蒙古宏魁苁蓉集团为研究对象,结合阿拉善沙产业的发展现状对集团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接着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构建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进行分析,得出综合效益评价值,以此来反映苁蓉集团五年间实现的综合效益情况。同时,找到对集团综合效益具有关键作用的因素包括:盈利能力、产业链的完善程度、资源的利用程度、技术的适用程度、产品的竞争实力、市场拓展与营销能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产品品牌价值。最后,针对得出的关键因素及集团的经营现状提出要: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力求多元发展、争取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用科技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性价比”赢得产品竞争力、建立专业销售团队开拓市场、提升集团品牌价值等对策来提高苁蓉集团的综合效益,也为同类沙区生态企业提供借鉴。
白洋[8](2019)在《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的频繁,使草原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草原发生退化、沙化,草原生态失衡,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多可持续发展。呼伦贝尔市草原沙化治理公益工程是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为了改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遏制草原沙化的重要决策。从2009年实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以来,呼伦贝尔草原的沙化情况得到好转,草原生态得到改善,草原生产力也随之上升,植被盖度增加,扬沙天气明显减少,既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本文是根据2009年-2018年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分析法,对草原沙化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沙化治理工程中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草原沙化公益工程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根据一系列分析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保护草原措施不合理、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草原生态平衡、保护草原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治理成本面临资金缺口。本文根据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呼伦贝尔市草原沙化治理工作提出了实施草畜平衡,以草定畜,遏制草原沙化退化;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加强法制建设和舆论宣传力度,依法保护草原、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责任制;加大对呼伦贝尔草原区非法开荒、非法占用牧民草场的检查和林地确权工作等对策建议。
王卓然[9](2019)在《基于沙产业发展下的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区经济作为土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加快沙产业发展,对于中国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环境建设、西部经济繁荣,富裕西部地区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国土总面积为8.68×106公顷,以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为主体的荒漠化面积就占4.23×106公顷,沙漠和沙地占该市总面积的49%。随着各种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的实施,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上的林草资源不断增加,显着改善当地的生态状况,为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鄂尔多斯市现已初步形成以沙区中药材产业、生态经济林、瓜果产业、沙区养殖业、沙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沙区微藻产业和沙漠旅游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重组木、医药保健品、饮食产品、果蔬产品,裘皮制品等大量沙产业产品,并带动了加工制作、储存包装、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沙产业产业链持续延展,产值不断增加。本研究基于对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现状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结合并创新沙产业理论基础,对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及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对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模式与典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对沙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进行SWOT分析。然后结合生态经济理论、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化经营理论,研究沙产业视角下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并提出在沙产业发展下鄂尔多斯市乃至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旨在对发展鄂尔多斯乃至我国西部半干旱地区沙产业,促进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协同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为建立一套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农牧民致富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通过结合数理统计、制图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市在沙化土地上发展沙产业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背景、政策金融氛围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光热、水资源、风能、植被等自然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社会经济背景、政策金融氛围良好,能够为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上沙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考察法,对研究区沙产业发展现状、沙产业发展模式和典型企业案例进行总结,对沙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进行分析,得出鄂尔多斯市沙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沙产业发展模式和典型企业案例可以成为我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产业发展的提供范例和导向,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未来将出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创新发展的趋势。根据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气象测算数据,构建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标准差系数法对鄂尔多斯市2010-2017年沙产业发展情况和沙化土地利用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测算评价后得出:2010年至2017年期间,鄂尔多斯市沙产业投入、沙产业产出和沙产业发展环境及综合评价值与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下沙化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值总体均呈现为上升态势。2010-2017年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较为稳定,关联程度较强,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至2017年各年份之间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离散程度不尽相同,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严重失调阶段逐渐进步发展到2016、2017年的子系统整体勉强协调阶段。针对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效益系统间及内部出现的问题,提出沙产业发展下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需加大力度扶持沙产业企业,完善沙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编制沙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沙化土地功能区规划;强化沙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提升沙产业发展水平;建立沙产业发展评估机制,创新国土绿化机制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张晓宇[10](2019)在《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梳理“沙漠旅游”“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相关文献,研读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及动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支持四个方面建立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系统层下设立指标层,指标层下设立指标要素层,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最终确定4个系统层评价因素,8个指标层评价因素,24个指标要素层评价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对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依据本文构建的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影响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四个一级指标按权重大小排序依次为生态环境(0.544)、发展支持(0.211)、经济发展(0.19)、社会文化(0.053)。(2)本文对库布齐沙漠旅游实际水平进行模糊评价,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总目标U得分为0.577,属于初步可持续发展水平。(3)对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包括生态环境方面、经济发展方面、社会环境方面、发展支持方面四个方面的建议。
二、内蒙古沙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沙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貌特征及其气候条件 |
2.3 区位资源 |
2.3.1 自然资源 |
2.3.2 种植及养殖 |
2.3.3 沙漠旅游 |
2.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4.1 研究内容 |
2.4.2 研究方法 |
2.5 技术路线图 |
3 植被覆盖与沙区产业发展现状 |
3.1 沙生植物开发与利用 |
3.2 阿拉善左旗沙生植被资源 |
3.3 阿拉善左旗生态产业 |
3.4 植被覆盖率与沙区产业发展 |
4 土地利用变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
4.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
4.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
4.3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
4.4 土地利用与沙区产业发展 |
5 土地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
5.1 沙漠化现状及空间分布 |
5.2 沙漠化土地转移矩阵 |
5.3 土地沙漠化重心迁移 |
5.4 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发展 |
6 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适宜性研究 |
6.1 构建目标函数指标模型 |
6.2 准则层指标分析 |
6.2.1 水资源现状 |
6.2.2 阿拉善左旗人口现状分析 |
6.3 指标评价综合分析 |
7 讨论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文量 |
2.2 发文期刊 |
2.3 作者 |
2.4 文献被引情况 |
2.5 知识图谱分析 |
3 结论 |
4 展望 |
(3)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沙漠化过程研究进展 |
1.2.2 沙漠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1.2.3 浑善达克沙地相关研究进展 |
1.2.4 当前研究不足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植被 |
2.1.5 水文 |
2.2 社会经济特征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数据来源 |
3.3.2 土地沙漠化过程的评价 |
3.3.3 沙漠化土地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估 |
3.3.4 生态系统修复区划分区方法 |
4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 |
4.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 |
4.1.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 |
4.1.2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 |
4.1.3 土地利用转换关系 |
4.2 区域土地沙漠化过程 |
4.3 区域土地沙漠化主要驱动力 |
4.3.1 气候变化 |
4.3.2 人类活动 |
5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
5.1 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 |
5.2 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 |
5.3 沙尘天气变化趋势 |
6 浑善达克沙区生态修复区划 |
6.1 生态修复区划 |
6.2 差异化的管理对策 |
6.2.1 沙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
6.2.2 草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
6.2.3 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措施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建议 |
7.2.1 开展“双评价”基础上的科学规划 |
7.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浑善达克沙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 |
附录B 土壤可蚀性因子与坡长坡度因子空间分布 |
附录C 植被因子空间分布 |
附录D 土壤保持因子空间分布 |
附录E 专家打分表及层次分析结构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4)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
1.2.3 小结 |
1.3 国内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
1.3.1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
1.3.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1.3.3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
1.3.4 小结 |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与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
2.2.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2.3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衡量 |
2.2.4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
2.2.5 协调度等级划分 |
2.3 技术路线 |
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研究 |
3.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相关理论基础 |
3.1.1 生态经济理论 |
3.1.2 生物工程理论 |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4 产业发展理论 |
3.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与过程 |
3.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界定 |
3.2.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 |
3.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 |
4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
4.1 阿拉善盟基本概况 |
4.1.1 地理位置概况 |
4.1.2 社会经济概况 |
4.1.3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优势 |
4.2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产业 |
4.2.1 梭梭-肉苁蓉产业 |
4.2.2 白刺-锁阳产业 |
4.2.3 沙地葡萄产业 |
4.2.4 种质资源加工产业 |
4.2.5 土壤改良技术产业 |
5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 |
5.1 资源、环境、经济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5.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及地区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
2.1 自然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势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土壤和植被 |
2.1.5 水资源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生态环境状况 |
2.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2.4.1 研究内容 |
2.4.2 研究方法 |
2.4.3 技术路线图 |
2.5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 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发展现状 |
3.1 保护式治理模式 |
3.1.1 沙区绿色能源产业 |
3.1.2 沙区防风固沙林产业 |
3.2 保护式开发治理模式 |
3.2.1 沙区中草药产业 |
3.2.2 沙区畜牧养殖产业 |
3.2.3 沙区经济林产业 |
3.3 开发式治理模式 |
4 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SWOT分析 |
4.1 优势 |
4.2 劣势 |
4.3 机遇 |
4.4 挑战 |
4.5 构建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SWOT矩阵 |
5 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
5.1 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内涵 |
5.1.1 生态效益 |
5.1.2 经济效益 |
5.1.3 社会效益 |
5.1.4 综合效益 |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5.2.1 代表性原则 |
5.2.2 科学性原则 |
5.2.3 区域性原则 |
5.2.4 可比性原则 |
5.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经济效益指标 |
5.3.2 社会效益指标 |
5.3.3 生态效益指标 |
5.3.4 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5.4 二级指标的权重 |
5.5 一级指标的权重 |
6 磴口县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变化 |
6.1 2009年磴口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
6.2 2018年磴口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
6.3 不同时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动态分析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保护式开发模式下奈曼旗荒漠化治理企业的激励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2.1.1 荒漠化 |
2.1.2 保护式开发 |
2.1.3 激励措施 |
2.1.4 利益连接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科斯定理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3 奈曼旗荒漠化基本情况 |
3.1 奈曼旗的自然条件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与水文条件 |
3.1.3 地貌特征 |
3.1.4 土地利用及沙化情况 |
3.1.5 自然资源 |
3.2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3.3 奈曼旗荒漠化的成因及影响 |
3.3.1 奈曼旗荒漠化成因 |
3.3.2 奈曼旗荒漠化的影响 |
4 奈曼旗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分析 |
4.1 奈曼旗荒漠化治理的基本模式 |
4.1.1 保护式治理 |
4.1.2 开发式治理 |
4.1.3 保护式开发治理 |
4.1.4 三种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
4.2 奈曼旗荒漠化治理的政策实施情况 |
4.2.1 生态治理政策 |
4.2.2 企业参与治理的保障政策 |
4.3 奈曼旗荒漠化治理的成效 |
4.3.1 荒漠化治理的生态成效 |
4.3.2 荒漠化治理的经济成效 |
4.3.3 荒漠化治理的社会成效 |
5 制约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荒漠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行为 |
5.1.1 企业概况 |
5.1.2 企业保护式开发行为的具体表现 |
5.2 限制企业进行荒漠化治理行为的因素分析 |
5.2.1 制度因素 |
5.2.2 市场因素 |
5.2.3 技术因素 |
6 激励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行为的完善措施 |
6.1 加强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生态效益资金补奖 |
6.1.1 利用招商引资项目加大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
6.1.2 加大对保护是开发治理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
6.1.3 加强对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荒漠化经营收入的税收减免力度 |
6.1.4 提高对环境生态资源资产的货币价值认可程度 |
6.2 借助打造蒙医药之旗的契机鼓励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发展 |
6.3 加大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土地长效利用的优惠力度 |
6.3.1 延长对企业保护式开发治理荒漠化经营权的许可年限 |
6.3.2 降低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土地承包费用 |
6.3.3 鼓励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采取多样的土地流转方式 |
6.4 完善政府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综合服务体系 |
6.4.1 提高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市场服务保障水平 |
6.4.2 提高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技术服务保障水平 |
6.4.3 完善对保护式开发治理企业的利益保障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基于熵权法下的沙区生态企业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以内蒙古宏魁苁蓉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绩效评价 |
2.1.2 综合效益评价 |
2.2 相关理论 |
2.2.1 沙产业理论 |
2.2.2 熵权法 |
3 |
3.1 阿拉善沙产业发展SWOT分析 |
3.1.1 阿拉善沙产业发展优势 |
3.1.2 阿拉善沙产业发展劣势 |
3.1.3 阿拉善沙产业发展机会 |
3.1.4 阿拉善沙产业发展威胁 |
3.2 宏魁苁蓉集团基本概况 |
3.2.1 宏魁苁蓉集团简介 |
3.2.2 宏魁苁蓉集团产业结构状况 |
3.2.3 宏魁苁蓉集团经营情况分析 |
4 宏魁苁蓉集团综合效益评价 |
4.1 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设计 |
4.1.1 熵权法下综合效益评价的可行性 |
4.1.2 综合效益评价的数据来源 |
4.1.3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基于熵权的宏魁苁蓉集团综合效益评价 |
4.2.1 熵权法下综合效益评价过程 |
4.2.2 综合效益评价值 |
4.3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4.3.1 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
4.3.2 社会效益结果分析 |
4.3.3 生态效益结果分析 |
4.3.4 综合效益结果分析 |
4.4 影响综合效益关键因素 |
4.4.1 盈利能力 |
4.4.2 产业链的完善程度 |
4.4.3 资源依赖程度 |
4.4.4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
4.4.5 技术适用程度 |
4.4.6 产品的竞争实力 |
4.4.7 市场拓展与营销能力 |
4.4.8 产品品牌价值 |
5 提高宏魁苁蓉集团综合效益对策建议 |
5.1 通过利益联结增加经济收益 |
5.2 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力求多元发展 |
5.3 争取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 |
5.4 用科技增加产品附加值 |
5.5 以“性价比”赢得产品竞争力 |
5.6 建立专业销售团队开拓市场 |
5.7 提升集团品牌价值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依据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的效果 |
2.1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形成及现状 |
2.1.1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形成 |
2.1.2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现状 |
2.2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概况 |
2.3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取得的成效 |
2.3.1 对生态效益产生的影响 |
2.3.2 对社会效益产生的影响 |
2.3.3 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
2.3.4 小结 |
3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3.1 有些草原保护措施不合理 |
3.2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草原生态平衡 |
3.3 保护草原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 |
3.4 治理难度加大 |
4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1 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 |
4.2 草原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
4.3 社会各界对沙化治理认识薄弱 |
4.4 投入资金不足 |
5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完善对策分析 |
5.1 实行草原区建设项目评估制度 |
5.2 实施草畜平衡,以草定畜,遏制草原沙化退化 |
5.3 鼓励科技创新,发挥在建生态工程的整体效益 |
5.4 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
5.5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
5.6 加强法制建设和舆论宣传力度,依法保护草原 |
5.7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责任制 |
5.8 加大对呼伦贝尔草原区非法开荒的检查惩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基于沙产业发展下的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沙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
1.2.2 土地利用效益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5.1 相关概念 |
1.5.2 基础理论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2.3 土地利用现状 |
2.4 沙化土地环境特征 |
3 沙产业发展条件现状与发展模式趋势研究 |
3.1 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条件 |
3.2 沙产业发展现状 |
3.3 沙产业发展模式与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
3.4 沙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分析 |
4 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4.1 评价目的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2 选取评价方法 |
4.3 沙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 沙产业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
4.5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6 沙化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
5 沙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与对策分析 |
5.1 耦合机理 |
5.2 耦合关系研究模型 |
5.3 沙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评价 |
5.4 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
5.5 沙产业发展与沙化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经济形势良好,旅游业热度持续增加 |
1.1.2 沙漠旅游发展迅速,成为重要旅游形式 |
1.1.3 沙漠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聚焦 |
1.1.4 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待充实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沙漠旅游研究综述 |
1.3.2 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
1.3.3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不足之处 |
1.7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体系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
2.1.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3 旅游系统理论 |
3 库布齐沙漠旅游概述 |
3.1 库布齐沙漠旅游业兴起的背景 |
3.1.1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
3.1.2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出行意愿增强 |
3.1.3 沙产业理论兴起,带动沙漠旅游发展 |
3.1.4 鄂尔多斯能源经济消沉,经济结构有待调整 |
3.2 库布齐沙漠旅游概述 |
3.2.1 库布齐沙漠自然概况 |
3.2.2 库布齐沙漠旅游业特点 |
3.2.3 库布齐沙漠三大旅游景区比照 |
3.3 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当下存在问题 |
3.3.1 沙漠旅游景区林草生态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
3.3.2 沙漠旅游产业对基层劳动群体带动效应低 |
3.3.3 沙漠边缘地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 |
3.3.4 沙漠旅游景区先进科技设施投入不足 |
4 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4.2 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筛选 |
4.2.1 评价指标拟定 |
4.2.2 评价指标修改 |
4.2.3 评价指标的说明 |
4.3 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1 因素集的确定 |
4.3.2 层次分析法 |
4.3.3 数据分析 |
4.3.4 权重排序及确定 |
5 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模糊评价 |
5.1 模糊数学评价的尺度确定 |
5.2 模糊数学评价矩阵构建 |
5.3 模糊评价结果向量计算及分析 |
6 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6.1 关于生态环境方面对策建议 |
6.2 关于经济发展方面对策建议 |
6.3 关于社会环境方面对策建议 |
6.4 关于发展支持方面对策建议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四、内蒙古沙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D]. 张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J]. 张晓琴,苏志珠,马义娟,刘婷. 中国沙漠, 2021(03)
- [3]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 王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D]. 张唯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及地区承载力研究[D]. 杨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保护式开发模式下奈曼旗荒漠化治理企业的激励措施研究[D]. 张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熵权法下的沙区生态企业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以内蒙古宏魁苁蓉集团为例[D]. 张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问题研究[D]. 白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11)
- [9]基于沙产业发展下的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利用效益研究[D]. 王卓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10]库布齐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张晓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