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沂市儿童维生素A缺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贤儿,程昊悦,斯淑婷,洪开听,王海燕,余运贤[1](2021)在《舟山海岛儿童维生素A、D、E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浙江省舟山市儿童的维生素A、D、E的营养状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从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儿保信息系统中提取2019年—2020年在该院体检儿童的基本信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维生素A、D、E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维生素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539例儿童,维生素A、D、E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70.82±72.17) ng/ml、(30.68±10.95) ng/ml和(6.11±2.38)μg/ml;不足或缺乏率分别为67.06%、14.29%和66.47%。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维生素A、E水平呈上升趋势,维生素D水平则下降。维生素A、E水平在每年的3月—5月达到峰值,同期维生素D水平则较低。结论浙江省舟山市儿童的维生素A和E不足或缺乏的现象较为严重;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现象仍然存在。年龄和检测月份影响维生素水平,因此建议根据年龄和季节调整儿童补充维生素A、D、E的剂量。
余莉[2](2021)在《初治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新疆某肺结核定点医院初治肺结核患者实施标准化饮食后的膳食营养状况,分析影响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以便为初治肺结核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膳食指导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新疆某肺结核定点医院,采用整群抽样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入院一周后的415名初治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食物频率问卷、24小时膳食回顾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初治肺结患者膳食摄入情况:(1)肺结核患者膳食多样化评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DDS)为(5.02±1.614)分,有329名(79.28%)研究对象膳食多样化水平不充足;膳食类别摄入充足的调查对象有86名(20.72%),且在1周内242名(58.3%)调查对象消费食物类别为4~6类。(2)谷薯类和油脂类的消费率均为100%,摄入畜禽肉的比重较高,消费率为84.3%,而鱼虾类和大豆类消费率仅为3.6%、3.4%。(3)24小时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平均锰摄入量为(217.21mg/d)、磷为(723.53mg/d),摄入水平均超过相应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其他能量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普遍低于85%,其中Vit A、Vit B2、Vit C、Ca和Zn所占的RNI比例不超过50%。2.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4.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住处、家庭人数、劳动强度、家庭月收入、饮酒状况、合并症、DDS评分、服用药物类型和临床症状共12个因素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448,95%CI=2.951~14.090)、饮酒(OR=5.308,95%CI=1.836~15.346)、合并症(OR=1.351,95%CI=1.215~1.947)、服用药物类型为四联制剂(OR=1.405,95%CI=1.440~2.483)、临床症状>5种(OR=1.420,95%CI=1.228~1.773)是发生低体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高收入(OR=0.242,95%CI=0.082~0.711)、膳食多样化充足(OR=0.490,95%CI=0.223~1.079)是低体重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1.初治肺结核患者膳食多样化水平较低,膳食结构单一,每日能量及大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医护人员应重视其营养状况,早期进行营养风险的评估及筛查,按需提供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食物。2.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低体重营养不良状况不容乐观,年龄、饮酒、合并症、收入、膳食多样化、服用药物类型、临床症状是其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可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控制患者饮酒量、及时处理并发症、保证膳食多样化、合理制定用药计划、采用以疼痛护理的形式进行干预增加患者的舒适度等方式预防或减缓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
马永红[3](2020)在《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的基础,膳食摄入决定营养状况,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营养状况直接决定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未来的体质健康水平。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物产、种族等特点决定了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和膳食模式与我国其他地区明显不同,但由于缺乏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调查与评价工具,导致对该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膳食模式、膳食摄入与营养状况以及膳食模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等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影响了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相关干预措施的科学制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目的:第一,采用标准化问卷编制流程,开发具有较好信度、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第二,综合采用多种多变量统计方法提取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探索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特点;第三,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膳食模式与主要健康指标的关系,定量研究膳食模式对肥胖、睡眠等健康指标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1.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建立通过国内外膳食调查相关文献研究,初步确定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概念的内涵,包括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的内容及形式、膳食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西北地区饮食文化与习惯,构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框架。2.初始问卷的形成依据问卷的框架结构,通过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以及目标人群定性访谈等方式,建立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通过专家咨询、焦点小组讨论、主要照护人和目标人群调查等方式形成初始问卷。3.试用问卷的形成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3个地区,以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18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初始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膳食摄入种类及摄入量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和相关文献资料,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确定19种营养素为基础营养素。利用累积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进行初步筛选,累积百分位数法以各种营养素提供的基础营养素累计百分贡献率达到摄入量的90%为筛选标准,多元回归分析以决定系数R2达到0.9为基本筛选标准,并在营养学等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形成试用问卷。4.正式问卷的形成在兰州市、西安市、银川市、西宁市和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以方便抽样法选取26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试用问卷进行调查。运用Cronbach’s a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和离散趋势法等经典统计学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中的研究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试用问卷中的各个条目进行筛选;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问卷维度的基础上,由相关专家指导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最后形成《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Preschooler’s Semi-quantitativ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PSFFQ)。5.正式问卷的评价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2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以PSFFQ和《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开展膳食摄入调查。其中,PSFFQ问卷调查两次,间隔4周。两次PSFFQ膳食调查的中间,进行一次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利用两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的重测信度,利用第2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分半信度和Cronbach’s a系数,以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所得能量及营养素数据为标准,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所得能量和营养素的平均值进行校标效度检验,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食物摄入频率资料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利用内容效度比进行问卷内容效度检验。6.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提取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利用PSFFQ分别在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收集541份3~6岁儿童膳食每日平均食物摄入量等资料,分别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通过不同膳食模式间营养素摄入量及各类食物摄入量比较判断各种膳食模式的特征。7.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不同膳食模式为应变量,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以及在外就餐次数、户外运动时间、看屏幕时间等因素为自变量,分析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8.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其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以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所提取的不同膳食模式为自变量,以学龄前儿童是否肥胖、睡眠质量是否正常、近一个月内是否患呼吸道疾病、近一个月内是否发生消化不良等作为应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及膳食模式与各健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问卷初稿包含有11大类166种食物、19种基础营养素。经学龄前儿童试验性测试,幼儿园教师、营养学专家的审查及补充,对食物清单条目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价,从而形成包含11个维度153个食物条目的初始问卷。2.根据第一轮218名学龄前儿童的半定量食物频率初始问卷调查结果,经累计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形成包含87种食物的试用问卷。根据第二轮266名学龄前儿童的试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问卷的食物条目进行再次筛选,所用方法为离散趋势法、因子分析法和Cronbach’s a系数法。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因子分析提取出9个公因子,最后形成包括9大类66种食物条目的正式问卷。9大类食物分别命名为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9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3.7%。3.正式问卷的测量学属性评价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其中信度评价中Cronbach’s a系为0.819,能量及各营养素的Cronbach’s a系在0.780~0.829之间;分半信度系数为0.869,能量及各营养素分半信度系数在0.723~0.942之间。重测信度系数为0.542,各营养素的重测信度系数介于0.282~0.882之间;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4.42%,验证性因子分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4。校标效度分析能量及各营养素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介于0.368~0.814,平均为0.613。效度检验中内容效度比CVR=0.8。4.为了避免食用率较低的食物在膳食模式提取过程中信息丢失,根据食物种类、营养素含量等将9类66种食物归为20大类,以此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潜在剖面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根据AIC、BIC、a BIC值最小,且使LMR和BLR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3分类模型为理想模型。根据3个潜在类别的类别概率和20类食物的条件均数分布情况,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高质量膳食模式、常规膳食模式和低质量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分别为9.22%、57.38%和33.41%。5.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营养学专家指导下将其聚类数预设为3,将最大分类数设置为最大值20,进行快速聚类分析。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所含食物种类对其命名,分别为传统型、健康型和高糖型三类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8.80%、33.09%和18.11%。6.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20类食物日均摄入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参照碎石图和特征值的基础上,为了得到更典型的因子成分,以便结果更易解释,根据专家指导最终保留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17%。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各类食物的因子得分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按照因子分析结果将聚类数目确定为4。根据K-means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分别命名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1.77%、26.99%、23.66%和7.58%。主食型膳食模式日常以谷物类、馅类等食物摄入较多,是西北地区居民及儿童传统膳食模式,但其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素摄入较少(P<0.05);高蛋白型膳食模式日常奶蛋类及制品及豆制品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素呈负相关(P<0.05);健康型膳食模式肉畜类、禽肉类、水产品类、动物内脏类以及叶类深浅色蔬菜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碳水化合物呈负相关(P<0.05);高糖型膳食模式甜食类、饮料类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蛋白质、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呈负相关(P<0.05)。7.采用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6~7岁儿童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3.263,95%CI:1.834~11.741,P<0.05)。母亲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更易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OR=2.263,95%CI:1.245~8.456,P<0.05),家庭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是主食型(OR=0.642,95%CI:0.165~0.914,P<0.05)及高糖型膳食模式(OR=0.620,95%CI:0.138~0.798,P<0.05)的保护性因素;家庭结构中以三口之家为参照,与父母祖父母同住更易选择主食型膳食模式(OR=2.783,95%CI:1.392~6.735,P<0.05);近一个月在外就餐次数在8次以上的,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2.248,95%CI:1.806~10.570,P<0.05),每天屏幕时间在2小时以上更易选择高糖饮食(OR=3.217,95%CI:1.579~9.732,P<0.05)。8.导致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及肥胖的膳食模式是主食型膳食模式(OR=1.762,95%CI为:1.212~2.561,P<0.05)和高糖型膳食模式(OR=1.690,95%CI:1.021~2.810,P<0.05),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其睡眠质量较差(OR=2.357,95%CI:1.014~4.078,P<0.05),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OR=0.753,95%CI:0.109~0.863,P<0.05)睡眠质量较好,且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OR=0.465,95%CI:0.251~0.893,P<0.05)。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包括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等9大类66种的食物,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2.将因子分析法中连续型变量因子得分可反复进行统计分析的特点,与聚类分析法可将个体归为不同类型膳食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潜在剖面分析法在膳食模式提取研究中存在数据要求高、群体特征代表有限以及在营养学中模型估计标准不确定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提取的膳食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3.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发现主食型、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中膳食纤维、维生素E、维生素C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健康型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少,高糖型膳食模式中脂肪、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因此,儿童膳食指导及日常喂养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营养素的摄入量,以达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目的。4.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更大的孩子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儿童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高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与父母、祖父母同住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主食型膳食模式。在外就餐次数越多的儿童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看电视、手机等屏幕的时间越长,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5.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指标相关性研究发现,偏主食型和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患超重及肥胖等疾病。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较好,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不好。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创新点1.首次以我国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标准的问卷开发流程,编制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膳食状况调查工具—《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2.率先采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探索出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存在四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是健康型膳食模式、主食型膳食模式、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和高糖型膳食模式。3.发现高糖型和主食型膳食模式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和睡眠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可提高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和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学龄前儿童要减少以饮料类为代表的不健康食物的摄入,加大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推广。
蔡丽[4](2020)在《9-12岁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其看护人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武汉市9~12岁学龄儿童的体格发育状况、膳食营养状况以及看护人营养KAP情况,探讨影响学龄儿童营养状况的看护人相关因素,为改善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武汉市某区选取两所小学,将其在校三~六年级全体学生及其一名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以及膳食调查(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对看护人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3.0和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儿童各膳食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对体格发育的影响,并探究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看护人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得到797份儿童-看护人配对资料,其中男童373名(46.8%),女童424名(53.2%)。(1)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各年龄性别组儿童身高体重均值低于全国城乡平均水平(P<0.05);男童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4%、16.6%、9.7%,女童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7%、7.1%、6.6%,男女童的体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膳食结构方面,仅谷薯类及杂豆和畜禽肉类达到标准摄入量。膳食营养素方面,儿童能量及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比例超过20.0%;维生素方面,超过90.0%的儿童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矿物质方面,近100.0%的儿童钙摄入量不足,超过90.0%的儿童硒摄入不足;儿童三大营养素供能比较为合理。(3)看护人营养KAP情况:营养知识方面,看护人平均知晓率为67.3%,看护人对媒体信息、常见营养缺乏症和主要营养素认知较不理想;营养态度方面,看护人平均得分率为65.8%,有23.5%的看护人对听取营养知识意愿呈无所谓态度;营养行为方面,看护人平均得分率为63.3%,有16.8%的家庭饮食不规律。(4)儿童膳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儿童身高与膳食种类中的谷薯类及杂豆、蔬菜类以及膳食营养素中的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铁的摄入量成正相关(P<0.05);体重与膳食种类中的谷薯类及杂豆、蔬菜类以及膳食营养素中的能量、维生素A和铁的摄入量成正相关(P<0.05)。(5)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体格发育方面,儿童身高体重受户籍、看护人身份的影响(P<0.05);膳食种类方面,儿童蔬菜类的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水果类的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P<0.05)。畜禽肉类的摄入达标率受看护人身份的影响(P<0.05)。蛋类的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得分呈正相关(P<0.05)。大豆及坚果类的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膳食营养素方面,能量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维生素A、维生素B2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儿童维生素B3的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来源的影响,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得分呈正相关。维生素C的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得分呈正相关。钙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呈正相关。铁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结论:该地区9~12岁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看护人营养知识缺乏、营养态度不积极和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并存。儿童各膳食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与儿童体格发育密切相关,看护人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与儿童多种膳食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相关。应采取措施对看护人进行营养干预,以改善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
李昕宇[5](2020)在《4-8岁乳房早发育女童超声、维生素A、D、E及IGF-1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4-8岁乳房早发育女童超声检查,性激素水平、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IGF-1水平测定,分析其子宫、卵巢、乳房超声结果及其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并探讨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IGF-1与乳房早发育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2月就诊于大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门诊首次诊断为乳房早发育的4-8岁女童171例作为实验组,其中具有乳房超声、卵巢超声及子宫超声资料的146例作为实验A组;再将其按年龄段分2组,4-6岁段女童60例作为实验A1组,6-8岁段女童86例作为实验A2组;从入组的171例乳房早发育女童中筛选出具有乳房超声、卵巢超声、子宫超声资料及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泌乳素(Prolactin,PRL)、孕酮(Progest erone,P)、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的51例作为实验B组;再从入组的171例乳房早发育女童中筛选出具有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IGF-1的的30例作为实验C组。同时收集同期于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4-8岁女童11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具有卵巢超声及子宫超声资料的91人作为对照A组;具有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IGF-1的30例作为对照B组。汇总各组资料,整理后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前先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两相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实验A组子宫及卵巢容积大于对照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A1组乳房、子宫及卵巢容积小于实验A2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B组乳房、子宫及卵巢容积与E2、P、PRL、LH、LH/FSH无明显相关性,P>0.05;4.实验C组和对照B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不足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实验C组和对照B组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维生素E水平以及维生素A缺乏率、维生素E不足率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实验C组和对照B组血清IGF-1水平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4-8岁乳房早发育女童的子宫及卵巢容积大于4-8岁健康女童,提示乳房早发育的女童子宫及卵巢容积大于同龄健康女童。2.6-8岁乳房早发育女童子宫、卵巢及乳房容积大于4-6岁女童,提示乳房早发育女童子宫、卵巢及乳房容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符合生长发育规律。3.4-8岁乳房早发育女童乳房、子宫及卵巢容积与血清E2、P、PRL、LH、LH/FSH无明显相关性,提示可能乳房、子宫及卵巢容积的增大,性激素水平可能不是单一的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是否与性激素作用的时间长短有关,即病程有关。4.4-8岁乳房早发育女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女童,而不足率显着高于健康女童,提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能与4-8岁女童乳房早发育有关。5.4-8岁乳房早发育女童与健康女童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水平、血清IGF-1水平以及维生素A缺乏率、维生素E不足率无明显差异,提示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IGF-1水平与4-8岁女童乳房早发育可能无关,也要考虑样本量小导致统计结果产生偏移,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后进行深入研究。
孙玉霞[6](2019)在《临沂市青少年肺结核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我国青少年肺结核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本研究开展青少年结核患病情况调查,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生活行为、膳食营养等影响因素,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结核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092013年山东省临沂市7县区结防病防治所确诊的12239例结核患者临床表现信息,包括咳嗽、咳痰、咯血、发热等症状,临床X线检查、痰检、治疗管理情况等。对其中的3602名青少年(1435岁)和3745名中老年肺结核病患者(4569岁)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了解青少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抽取706名青少年肺结核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按年龄、性别等匹配的原则从同社区人群中抽取736名健康青少年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基本信息和抽烟、饮酒、熬夜、户外运动时间等生活卫生习惯。采用食物频率法和24小时膳食回顾法调查研究对象食物消费水平和营养素摄入情况。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青少年生活行为和营养状况与肺结核发病风险的分析。结果:对12239名肺结核患者分析显示,青少年肺结核患者占总调查人数的29.4%。临床症状分析显示,青少年肺结核患者咳嗽、咳痰、发热、乏力、盗汗和食欲减退所占比例分别为95.0%、48.7%、46.3%、38.3%、21.8%和34.0%,均明显低于中老年肺结核患者(P均<0.05);而青少年肺结核患者中无症状人数所占比例为2.2%,显着高于中老年肺结核患者(P<0.05)。临床检查分析显示青少年肺结核患者病灶肺野数达3个以上、空洞、痰检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2.6%、11.8%和51.5%,均明显低于中老年肺结核患者(P均<0.05)。病史调查分析显示青少年肺结核组接种过卡介苗人数所占比例为39.9%,明显高于中老年肺结核组(P<0.05)。坚持全程督导治疗的青少年肺结核患者所占比例为55.7%,明显低于中老年肺结核患者(P<0.05);而青少年肺结核患者强化期督导所占比例为43.4%,明显高于中老年肺结核患者(P<0.05)。青少年肺结核患者复治率仅为4.5%,明显低于与中老年肺结核患者(P<0.05)。不良嗜好及生活方式分析显示青少年肺结核患者吸烟所占比例为18.7%,经常熬夜者为11.8%,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人群(P均<0.05);经常注意开窗通风的青少年结核患者所占比例仅为68.0%,经常户外运动每天保持2小时以上者所占比例为65.7%,均显着低于对照人群(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经常熬夜可增加青少年肺结核发病风险(OR=1.437和OR=1.489),每天户外2小时可以降低青少年肺结核发病风险(OR=0.749)。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显示,青少年肺结核患者中低体重所占比例为15.3%,显着高于对照人群(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体重营养不良是青少年肺结核发病的危险因素;青少年肺结核患者膳食多样化评分的平均值为5.92分,显着低于对照人群的6.21分(P<0.05);青少年肺结核患者蔬菜类、禽畜肉类和水产品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163.34g/d、56.37g/d和11.70g/d,均显着低于对照人群(P均<0.05)。青少年肺结核患者的蛋白质平均摄入水平为69.93g/d与正常青少年的75.53g/d比明显降低(P<0.05)。青少年肺结核患者钙、铁、锌、视黄醇、抗坏血酸和生育酚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315.52mg/d、19.95mg/d、9.95mg/d、319.58μgRAE/d、65.14mg/d和14.67mgα-TE/d,均明显低于对照人群(P均<0.05)。结论:青少年肺结核患者就诊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合并症、空洞、痰检阳性等的检出率较低,容易造成误诊,耽误治疗并可构成潜在的传染源;在青少年结核病患者中吸烟、熬夜,开窗通风、户外运动少等不良生活习惯所占比例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积极改进;青少年结核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有待进一步改进,鼓励践行食物多样化,对于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摄入不足或缺乏的患者建议适量补充。
王艳娟,于珊珊,王文荣,卢云,肖广艳,郑芹,吴晓庆[7](2019)在《连云港市2~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D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连云港市学龄前儿童血清维生素A、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学龄前儿童的保健工作提供现实依据。方法选择连云港市两所普通幼儿园及两个经济水平居中的社区,按照花名册随机选取2~6岁健康儿童108名,维生素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维生素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应用自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维生素D平均(23. 33±6. 43) ng/ml,正常74名,占68. 5%;缺乏7名,占6. 5%;不足27名,占25. 0%。维生素A平均(0. 35±0. 07) mg/L,正常89名,占82. 4%;缺乏2名,占1. 9%;可疑缺乏17名,占15. 7%。两种营养素在男女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偏食导致的营养素摄入不足和2岁内维生素A、D补充不足以及缺乏户外活动为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连云港市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A依次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不足,缺乏发生较为普遍。加强2岁内婴幼儿的维生素D、A的摄入补充,以及学龄前幼儿营养管理、增加户外运动在儿童保健工作中仍需引起更多重视。
董崇娟,王永强,杨志敏,王昭霞,武静,刘少璐[8](2019)在《威海市文登区359例婴幼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0~3岁婴幼儿维生素A(VA)的营养状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儿科呼吸门诊就诊和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查体的359例婴幼儿(0~3岁),抽取静脉血2 m 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VA含量,并填写家长调查问卷。结果:359例婴幼儿中,VA缺乏65例(18.11%),边缘型VA缺乏162例(45.13%),VA正常132例(36.77%)。≤1岁组婴幼儿VA水平最低,>1~2岁组次之,>2~3岁组VA水平最高(P<0.05)。不同喂养方式下婴幼儿血清V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鱼肝油的婴幼儿血清VA水平高于未补充鱼肝油的婴幼儿(P<0.05)。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VA水平低于健康婴幼儿(P<0.05)。结论: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0~3岁婴幼儿VA缺乏较为普遍,其中1岁内婴儿、呼吸道感染患儿是VA缺乏高危群体,需要引起家庭、社会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
曾婧[9](2012)在《我国4~9岁儿童维生素A适宜摄入量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维生素A(Vitamin A, VA)乙名视黄醇(Retinol),是指具有视黄醇结构,并具有其生物学活性的一大类物质,包括已形成的维生素A(Preformed vitamin A)和维生素A原(Provitamin A)。它是维持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须的一种微量营养素,对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细胞增殖与分化具有广泛的调控作用。它不仅对视觉非常重要,在维持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提高免疫机能、抗氧化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维生素A缺乏(Vitamin A Deficiency, VAD)分为临床缺乏、亚临床缺乏(Subclinical Vitamin A Deficiency, SVAD)和可疑亚临床缺乏。其中SVAD和可疑SVAD是指因维生素A摄入不足而导致的维生素A轻微缺乏,特点为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是,有研究表明,即使未出现典型的维生素A缺乏临床表现,SVAD和可疑SVAD可以影响儿童的铁代谢和免疫功能等,使儿童出现缺铁性贫血或降低其抗感染能力,极大的增加患病和死亡的危险。维生素A缺乏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认定的世界四大营养素缺乏病之一,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我国通过近几年对维生素A缺乏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属于中度SVAD国家,且维生素A缺乏地区分布不平衡。目前我国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已很少见,但是维生素A的亚临床缺乏率仍然很高,VAD仍然是我国儿童面临的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我国针对儿童的维生素A相关基础研究极其缺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我国目前关于儿童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s, RNI)标准是《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所制定的标准(4-6岁儿童推荐摄入量为600μgRE,7-9岁儿童推荐摄入量为700μgRE),这个标准是参照FAO/WHO(1988年)的标准制定而成,我国没有相应的有关儿童的维生素A需要量的研究。由于存在种族差异和膳食结构不同,以发达国家的结果作为我国儿童的膳食推荐摄入量标准参照可能并不适合我国儿童。从现有的调查结果来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均显示我国儿童的维生素A膳食摄入量严重不足,只占RNI的50%~60%,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我国儿童维生素A膳食摄入量确实缺乏严重,还是由于目前用于比较的RNI标准较高所致还未可知。其二是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评价局限于血清视黄醇水平与临床症状,缺少应用更为敏感可靠的评价方法的研究。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较多,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方法包括:血清维生素A水平测定,相对剂量反应(Relative dose response, RDR)试验,改良的相对剂量反应(Modified relative dose response, MRDR)试验,稳定同位素稀释(Deuterated retinol dilution, DRD)试验等。血清维生素A水平测定虽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但是由于人体对血清视黄醇浓度的内稳态控制,血清水平难以反应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状态,并且还易受到感染、蛋白质状况、其他营养素缺乏等因素的干扰。由于肝脏是人体储存维生素A的主要器官,所以维生素A营养评价的最佳指标应为肝脏维生素A储存量,RDR、MRDR和DRD均是间接反映肝脏维生素A储存状态的方法,其中RDR和MRDR只能粗略地反应肝脏维生素A的储存状态,不能定量地反应肝脏维生素A储存的真实水平,DRD是目前可定量的估算总体维生素A水平和肝脏维生素A浓度的唯一方法。近年来,国际上已经有相关研究应用该方法来评估老年人和成人的维生素A膳食推荐摄入量,但是应用于儿童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国内在应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法进行儿童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的评价方面更是空白。上述分析表明,应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制定适合我国儿童的维生素A需要量和膳食供给量是改善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急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因此,本次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下,选取十堰市城区4-9岁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国际公认的最先进、最敏感可靠的稳定同位素稀释试验来评价我国4-9岁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并结合膳食调查结果,提出适合我国4-9岁儿童的维生素A膳食适宜摄入量。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为制定我国儿童的维生素A膳食参考摄入量提供科学依据,对改善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儿童维生素A生理需要量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与评价目的:全面了解本次调查的十堰市4~9岁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为下一步筛查维生素A营养状况良好的儿童做准备。方法:选择十堰市城区实验幼儿园和外国语学校作为调查学校,以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外国语学校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对调查对象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膳食调查和实验室指标检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近期患病情况,饮食习惯情况,是否服用营养补充剂等;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测量及内科与皮肤检查;膳食调查方法包括连续3天称重法和询问法(由父母等监护人进行膳食记录);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脂肪吸收试验和粪便寄生虫检查。结果:共有424名儿童参与调查,其中4-6岁组231人,占54.5%,7-9岁组193人,占45.5%。性别构成,男生233人,占55.0%,女生191人,占45.0%。大部分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都较高,父母亲超过半数均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职业以商业个体居多,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员,儿童家庭平均收入约52307元/年,用于食物的支出约17161元/年。身高均数为119.92±11.10cm,体重均数为24.16±6.09kg,生长迟缓发生率为2.66%,其中4-6岁组为4.52%,7-9岁组为0.52%,营养不良发生率为0.24%,超重率15.01%,肥胖率5.33%。血红蛋白均数为119.89±8.62g/L,贫血患病率为9.2%。脂肪吸收实验发现47例阳性,占12.0%,肠道寄生虫镜检发现1例阳性,虫卵为蛔虫。其他体检结果未发现异常。膳食调查发现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三大供能营养素产能比例合理,但存在营养素摄入不足情况,其中钙、锌和维生素A缺乏较为严重,钙的摄入量占RNI的42.53%~71.68%,锌的摄入量占RNI的67.73%~69.92%,维生素A摄入量占RNI的56.38%~58.59%,均属严重不足。维生素A来源中β-胡萝卜素占视黄醇当量的比例为36.44%。结论:从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来看,本次调查的十堰市4-9岁儿童的总体发育水平较好,但是超重和肥胖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膳食调查发现钙、锌和维生素A摄入量严重不足,说明在调查儿童中存在营养过剩与微量营养素缺乏并存状态。第二部分儿童维生素A适宜摄入量的研究第一节儿童血清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对象的的初筛目的:采用血清视黄醇检测对所有调查儿童进行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初筛。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血清维生素A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RP-HPLC)进行检测。血样加入等容积乙醇进行沉淀,用正己烷进行萃取,移出己烷层氮气吹干,残渣用乙醇溶解,30μ1进样。以Hypersil ODS-C18 (4.6mm×250mm,5μm)为色谱分析柱,流动相:甲醇:水(90:10v/v),柱温:2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25nm,整个过程注意避光。内标法定量,取成倍比稀释的标准系列应用液,按照上述色谱条件做HPLC测定,结果以视黄醇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为横坐标,以视黄醇的浓度为纵坐标,做出内标法校准曲线进行定量。结果:403例儿童血清视黄醇水平在0.39-4.66μmol/L之间,均数为1.48±0.52μmol/L。血清视黄醇<0.7μmol/L(亚临床缺乏)的儿童所占比例为3.0%,血清视黄醇<1.05μmol/L(可疑亚临床缺乏)的儿童所占比例为13.6%。以血清视黄醇值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父亲不同职业类别,家庭收入,家庭食物支出,近6个月因病请假天数、是否服用营养补充剂、脂肪吸收试验、身高、体重和BMI值有统计学意义;将血清视黄醇按<1.05μmol/L和≥1.05μmol/L分成两类做因变量,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应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只有年龄和脂肪吸收试验为血清视黄醇的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组,血清视黄醇值较高,脂肪吸收实验阴性组血清视黄醇值较高。结论:经过初筛,83.4%(n=336)的儿童显示血清维生素A营养状况良好,亚临床缺乏率和可疑亚临床缺乏率均低于2002年全国抽查的平均水平,说明调查儿童的血清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总体情况良好,但仍应注重对儿童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的预防。第二节采用RBP-RDR试验对初筛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和复筛目的:采用视黄醇结合蛋白-相对剂量反应试验(RBP-RDR试验)对经过初筛的调查儿童进行第二次筛选,为后面进一步确认维生素A营养状况良好的儿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去掉患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服用维生素A补充剂者、寄生虫阳性者,脂肪吸收实验阳性者、CRP>8mg/L者以及血清维生素A<1.05μmol/L者,以血清视黄醇值从大到小挑选血清视黄醇含量>1.05μmol/L的儿童,共挑选出174名儿童进行相对剂量反应试验。本次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应用人视黄醇结合蛋白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检测,首先用抗RBP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加入标准品和样品,形成RBP*Anti-RBP复合物,洗去未结合的样品蛋白,加入HRP标记的亲和素(Anti-RBP-HRP),形成Anti-RBP-HRP*RBP*Anti-RBP复合物,洗去未结合的亲和素,加入显色底物,用酶标仪检测结合酶的活性。结果:进行相对剂量反应的174人中,年龄4-6岁组57人,占32.8%,7-9岁组117人,占67.2%。性别男生96人,占55.2%,女生78人,各44.8%。4-6岁组RDR均数为-33.22%±45.84%,7-9岁组RDR值均数为-30.60%±78.99%。RDR试验检测表明维生素A营养状况良好的儿童149人,占85.6%,检出亚临床VA缺乏者25人,占14.4%。其中4-6岁组SVAD检出16人,检出率为28.1%,7-9岁组检出9人,检出率7.7%,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01)。RDR<20%和RDR>20%两组之间血清视黄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est,P=0.711)。结论:经过第二次筛选,85.6%(n=149)的儿童显示肝脏维生素A储存良好,RBP-RDR试验简便、经济,敏感,不失为一种评价肝脏维生素A储存状况的较好的方法,但是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论证。第三节采用DRD试验对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及适宜摄入量研究目的:采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技术来进一步确认这些已筛选出的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结合膳食调查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4-9岁健康儿童的膳食维生素A的适宜摄入量。并且通过对3天DRD试验和18天DRD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探讨3天DRD试验是否可以用来评价我国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方法:根据相对剂量反应试验的结果,剔除掉RDR值接近20%的儿童,一共挑选出123名儿童,分为3天组和18天组进行稳定同位素稀释法试验。从这123份血样中挑出60名儿童的血样进行DRD测定。血样首先用3mlCHC13/CH3OH(2:1)进行萃取,收集CHC13层,水层中加入2m1己烷重提脂溶性营养素,CHC13层和己烷层混合后,氮气吹干。残留物溶于100μ1无水乙醇,80μ1进样HPLC系统。收集视黄醇HPLC洗脱液,洗脱液分别用2m1氯仿和2m1正己烷萃取,两次萃取液合并,氮气吹干,残留物中加入40μl衍生化试剂,加热70℃30分钟,用玻璃移液器移取到进样瓶,进行GC/MS分析。整个过程注意避光,在红光下进行。18天组因为体内内源性视黄醇(不含重氢)与含重氢的视黄醇己达到平衡,因此直接用Furr等提出的改良的Bausch-Rietz DRD公式来计算体内维生素A的总量;3天组因为体内内源性视黄醇(不含重氢)与含重氢的视黄醇未达到平衡,因此不能用改良的Bausch-Rietz DRD公式来计算,我们采用Tang等提出的公式,先由3天的同位素丰度比计算出相对应的21天的同位素丰度比,再将21天的同位素丰度比带入改良的Bausch-Rietz DRD公式计算出人体维生素A的总量进而计算出肝脏维生素A浓度。结果:进行稳定同位素检测的60人中,口服标记视黄醇后3天采血的28人,18天采血的32人,各占46.6%,53.4%,男生38人,女生22人,各占63.8%,36.2%,4-6岁22人,7-9岁38人,各占36.2%,63.8%。60名儿童中去掉未检出同位素峰的2人,剩下58人,通过公式计算得到58名儿童的维生素A储存总量平均为0.28±0.19mmol,肝脏维生素储存浓度为0.33±0.25umol/g liver。应用相关分析分析维生素A膳食摄入量及其他主要营养素膳食摄入量与血清维生素A水平、体内维生素A总量及肝脏维生素A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维生素A膳食摄入量与体内维生素A总量(r=0.277,P=-0.035)和肝脏维生素A浓度(r=0.270,P=0.040)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血清维生素A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r=0.047,P=0.721)。p-胡萝卜素摄入量的结果同VA摄入量,p-胡萝卜素与体内维生素A总量(r=0.288 P=0.028)和肝脏维生素A浓度(r=0.419,P=0.001)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血清维生素A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0.170,P=0.193)。其他膳食摄入量,除了发现碳水化合物与肝脏维生素A浓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4,P=0.020)以外,如脂肪、蛋白质均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按照肝脏维生素A浓度参考值范围为0.07μmol/g~1.05μmol/g的标准,去掉肝脏维生素A浓度<0.07μmol/g的2人,以及>1.05μmol/g的1人,按剩下的体内维生素A营养状况良好的55人计算,4-6岁组维生素A摄入量均数为476.9±196.7μg RE/d (95%CI 384.4-568.95μg RE/d),7-9岁组维生素A摄入量均数为529.1±87.2μg RE/d(95%CI 499.58~558.62μg RE/d)。结论:在以稳定同位素稀释试验结果确定维生素A营养状况良好的儿童维生素A膳食摄入量平均值基础上,我们提出4~6岁组儿童维生素A的适宜摄入量为450μgRE/d(95%CI,385-570μg RE/d),7-9岁组儿童维生素A的适宜摄入量为550μg RE/d(95%CI,500~560μg RE/d)。3天DRD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天组和18天组最后计算得到的维生素A总量和肝脏维生素A浓度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通过对几种3天DRD公式的比较,从侧面反映了要拟合出一个象Furr改良的DRD公式一样的得到大家公认的3天DRD公式还需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维生素A缺乏儿童的干预及效果评价目的:为了纠正维生素A缺乏儿童的血清视黄醇水平,对血清视黄醇检测发现具有低维生素A血清的儿童发放维生素A补充剂,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血清视黄醇浓度<1.05μmol/L者(小学12人,幼儿园55人)发放维生素A补充剂,干预三个月后再次采血同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视黄醇浓度(方法同第二部分第一节)。除此之外,这些儿童的膳食情况保持之前的状态。结果:血清视黄醇浓度在1.05μmol/L以下者共67人,其中4-6岁组55人,占82.1.%,7-9岁组12人,占17.9%。性别比例为男生34人,占50.7%,女生33人,占49.3%。发放维生素A补充剂干预3个月后,发现除了幼儿园有1人血清视黄醇仍低于1.05μmol/L,其他均高于1.05μmol/L,恢复率约99%。干预前血清视黄醇平均浓度为0.85±0.17μmol/L,干预后血清视黄醇平均浓度为2.85±0.94μmol/L,干预后血清视黄醇浓度增加了2.00μmol/L。按照自身对照设计进行配对t检验,补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6,P<0.001)。结论:从血清维生素A水平的恢复率来看,服用维生素A补充剂,低剂量多次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改变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干预措施。但是要注重在干预之后应对儿童家长进行营养知识宣教,指导其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方法,使其能注意改善儿童膳食结构以巩固疗效,从膳食中补充充足的维生素A是改善VAD最安全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经济简便的途径。
杨少萍,彭安娜,张斌,胡希江,杨蓉,张丹,姚顺芳[10](2011)在《武汉市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武汉市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武汉市5个中心城区和2个远城区的1270名0~5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维生素A含量测定。[结果]5岁以下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1.87±0.77)μmol/L。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发生率为3.39%,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发生率为7.32%。维生素A缺乏在各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近1周食用乳、蛋等、近1月服用维生素A制剂、2周内患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是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影响因素。[结论]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是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主要表现形式,建议将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预防和干预纳入儿童保健工作常规。
二、临沂市儿童维生素A缺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沂市儿童维生素A缺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舟山海岛儿童维生素A、D、E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维生素检测方法 |
1.2.2 质量控制 |
1.2.3 维生素相关指标的定义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2.2 相关变量对维生素水平的影响 |
2.3 相关变量对维生素缺乏或不足的影响 |
3 讨论 |
(2)初治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问卷收集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1 初治肺结核患者基本情况 |
2 初治肺结核患者膳食摄入情况 |
3 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
2 初治肺结核患者膳食摄入情况 |
3 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微量营养素辅助治疗肺结核效果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内容 |
文献回顾 |
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健康 |
1.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 |
1.2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营养相关性疾病 |
1.3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育 |
2 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特点 |
3 膳食调查常用方法 |
3.1 称重法 |
3.2 记账法 |
3.3 食物频率法 |
3.4 24 小时膳食回顾法 |
3.5 膳食史法 |
3.6 化学分析法 |
4 食物频率测量工具研究进展 |
4.1 国外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
4.2 国内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
5 儿童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
5.1 儿童膳食模式的内涵 |
5.2 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
6 膳食模式研究方法 |
6.1 先验法 |
6.2 后验法 |
6.3 综合法 |
第一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构建 |
1.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过程 |
1.3 试用问卷的形成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正式问卷的形成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结构 |
2.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 |
2.3 试用问卷的形成 |
2.4 正式问卷的形成 |
3 讨论 |
3.1 关于试用问卷 |
3.2 正式问卷的确定 |
第二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一般特征 |
2.2 正式问卷信度评价 |
2.3 正式问卷效度评价 |
3 讨论 |
3.1 关于食物种类 |
3.2 问卷信度研究 |
3.3 问卷效度研究 |
第三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提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
2.2 正式问卷食物分组及食用率 |
2.3 潜在剖面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
2.4 利用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
2.5 利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
2.6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食物种类检验 |
2.7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膳食模式提取方法 |
3.2 关于膳食模式类型 |
3.3 关于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四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膳食模式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比较 |
2.2 健康状况与膳食模式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家庭人口学特征对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
3.2 膳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9-12岁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其看护人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样本量估计 |
2.1.3 抽样方法 |
2.1.4 伦理申明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判定标准 |
2.4.1 体格发育判定标准 |
2.4.2 膳食营养判定标准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1.1 学龄儿童基本情况 |
3.1.2 看护人基本情况 |
3.2 学龄儿童体格发育状况 |
3.2.1 儿童身高、体重与全国儿童身高、体重比较 |
3.2.2 儿童消瘦、超重及肥胖情况 |
3.3 学龄儿童膳食营养状况 |
3.3.1 儿童膳食结构 |
3.3.2 儿童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 |
3.3.3 宏量营养素供能比 |
3.4 看护人营养KAP调查 |
3.4.1 看护人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
3.4.2 看护人营养相关态度 |
3.4.3 看护人营养行为 |
3.5 儿童膳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
3.6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3.6.1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3.6.2 儿童膳食结构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3.6.3 儿童膳食营养素摄入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学龄儿童体格发育状况 |
4.2 学龄儿童膳食营养状况 |
4.3 看护人营养KAP调查 |
4.4 儿童膳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
4.5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创新之处 |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调查问卷 |
(5)4-8岁乳房早发育女童超声、维生素A、D、E及IGF-1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及分组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研究内容 |
6.标本采集方法 |
7.标本检测方法 |
8.子宫容积、卵巢容积及乳房容积检查及测量方法 |
9.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分级标准 |
10.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女童性早熟与维生素A、D、E及IGF-1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临沂市青少年肺结核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沂市青少年肺结核患病情况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患病情况 |
2.2 临床表现特征分析 |
2.3 肺部X线特征 |
2.4 肺外结核和合并症 |
2.5 卡介苗接种史 |
2.6 痰检 |
2.7 管理方式 |
2.8 治疗分类及治疗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青少年肺结核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比较 |
2.2 不良生活习惯分析 |
2.3 卫生习惯分析 |
2.4 户外运动时间分析 |
2.5 晒太阳时间分析 |
2.6 生活行为对青少年肺结核患者发病风险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青少年肺结核患者膳食营养状况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营养状况分析 |
2.2 膳食多样化分析 |
2.3 食物消费水平分析 |
2.4 能量及产能营养素分析 |
2.5 矿物质摄入水平分析 |
2.6 维生素摄入水平分析 |
3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连云港市2~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D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血清维生素A、D缺乏判断标准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儿童营养素水平儿童血清维生素A、D水平 |
2.2 营养素异常检出情况 |
2.3 儿童维生素A、D影响因素 |
3 讨论 |
3.1 维生素D营养水平 |
3.2 维生素A营养水平 |
3.3 维生素A、D影响因素 |
(8)威海市文登区359例婴幼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问卷调查 |
1.3 评价标准 |
1.3.1 VA营养状况评价标准 |
1.3.2 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我国4~9岁儿童维生素A适宜摄入量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与评价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儿童维生素A适宜摄入量的研究 |
第一节 儿童血清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对象的的初筛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采用RBP-RDR试验对初筛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和复筛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节 采用DRD试验对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及适宜摄入量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维生素A缺乏儿童的干预及效果评价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维生素A缺乏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附录二 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调研及干预检测卡 |
附录三 膳食调查表格 |
附录四 十堰市实验幼儿园儿童园内饮食记录表 |
(10)武汉市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问卷调查 |
1.2.2 维生素A的测定 |
1.2.3 判定标准 |
1.2.4 质量控制 |
1.2.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武汉市5岁以下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 |
2.2 维生素A缺乏的单因素分析 |
2.2.1 母亲文化程度 |
2.2.2 家庭人均收入 |
2.2.3 饮食因素 |
2.2.4 儿童患病情况与SVAD |
2.3 维生素A缺乏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武汉市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现况分析 |
3.2 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儿童SVAD的重要因素 |
3.3 膳食中维生素A摄入不足是造成SVAD的直接原因 |
3.4 SVAD与感染性疾病 |
四、临沂市儿童维生素A缺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舟山海岛儿童维生素A、D、E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姚贤儿,程昊悦,斯淑婷,洪开听,王海燕,余运贤.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16)
- [2]初治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余莉.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D]. 马永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9-12岁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其看护人相关因素研究[D]. 蔡丽.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5]4-8岁乳房早发育女童超声、维生素A、D、E及IGF-1的临床研究[D]. 李昕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临沂市青少年肺结核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孙玉霞. 青岛大学, 2019(03)
- [7]连云港市2~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D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王艳娟,于珊珊,王文荣,卢云,肖广艳,郑芹,吴晓庆.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9(03)
- [8]威海市文登区359例婴幼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分析[J]. 董崇娟,王永强,杨志敏,王昭霞,武静,刘少璐. 儿科药学杂志, 2019(05)
- [9]我国4~9岁儿童维生素A适宜摄入量及相关研究[D]. 曾婧.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 [10]武汉市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杨少萍,彭安娜,张斌,胡希江,杨蓉,张丹,姚顺芳. 现代预防医学, 2011(04)
标签:学龄前儿童论文; 维生素a论文; 营养素推荐每日摄入量论文; 营养素参考值论文; 视黄醇当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