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英国世袭贵族议员制的成因及消亡(论文文献综述)
陈恒林[1](2015)在《社会公正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二代”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垄二代”、“红二代”等网络热词,从虚拟空间进入现实生活,几乎成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代名词,折射出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的趋势,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对“二代”现象的关注,实质上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深度转型过程中所暴露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关注。社会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表现在社会流动竞争中,先赋性因素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家庭背景的重要性充分显现,父子之间的阶层地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出身命运的世袭化,生存竞争的不公平化,发展际遇的非均等化现象日益凸显。对我国社会转型期阶层固化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探寻“二代”现象背后的社会症结,减少代际流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能有效弥补社会阶层间的断裂和隔阂。通过深入研究“二代”群体的形成机制,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有助于消除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差异,促进社会整合,提高社会活力。本文以社会公正为视角,立足于历史传统、国际视野和现实国情,对“二代”群体的外在表征和产生“二代”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努力探求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的有效路径,助推青年一代的公平成长。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理清了“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三个词汇从发端到热传再到成为专用词汇的过程,重点关注了它们是如何从社会流行语转化为学术问题的,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认真梳理,并阐明了笔者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从科学界定“二代”现象的概念入手,先分后合,由表及里,逐步揭示“二代”现象的学理内涵。对“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等三类有代表性的群体进行专门分析,探究了这些群体的数量、内部构成、独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对不同群体进行共性地研究,阐明“二代”现象的产生机制和社会资源实现代际传承的演进过程第三章着重阐述了“二代”现象的成因,从“家族制”传统这一历史根源,到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再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现实因素,全方位、宽视野的分析“二代”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第四章专门对“二代”现象进行公正性考量,找出隐含在“二代”现象背后的权利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这些根本性的制约因素,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层,继续探究公正性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发展理念落后、制度保障不足、民生事业滞后、资本与权力的侵蚀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五章进一步拓宽研究“二代”现象的视野,在发达国家中选取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发展中国家中选取了俄罗斯和印度进行对照研究。所选取的国家中,有的是典型的现代发达国家,有的是与我国有可比性的地缘国家,有的在历史上曾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的也同样正在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通过研究以上国家的阶层固化现状可以看到,由家庭社会资本的不均等所导致的阶层固化现象基本上在所有国家都客观存在,关键在于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来尽量减少贫困阶层的生存风险、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上述国家产生“二代”问题的教训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第六章重在进行破解“二代”现象的路径探索,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基本权利平等、促进社会分配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畅通阶层流动渠道等五个大的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化解“二代”现象的“路线图”,以此来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开放、畅通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期望和信心,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肖先明[2](2014)在《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史学研究中的社会史理论和文学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在整体考察中世纪至近代转型时期英国社会历史的基础上,探讨贵族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与其社会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嬗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对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贵族指的是古代中世纪以及近代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享有特权的等级阶层。英国世俗贵族的称谓经历了“哥斯特”、“塞恩”与“方伯”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五级贵族体系。爵位和特权是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中世纪的英国贵族是王权的服务者和制约者,他们占据大量地产,采取庄园经营的方式主导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引领社会精神价值的取向。贵族在中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具有“天然长上”的正面形象。从早期的国王到伊丽莎白女王,从沃伦尼伯爵到贵族反对派领袖孟福尔伯爵,贵族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为人称颂。西德尼爵士更以其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凛然之举被文学作品赞誉为“时代之花”。早期英国贵族与骑士身份密不可分。骑士精神是贵族精神的源头,骑士文学也是最早描绘贵族阶层形象的文学作品。骑士制度与骑士文学为近代英国社会教育、风俗、文学、艺术和语汇烙下了鲜明的印记。骑士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贵族、骑士大都是傲然挺立,忠诚勇武、谦逊文雅的光辉形象,其目的就在于激励骑士与贵族臻于达到骑士精神的理想境界,以便支撑社会的正义体系,使中世纪时期乱世求安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开始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转变,社会不同阶层财富结构,尤其是土地财富占有结构出现史无前例的剧烈变革,由此导致英国至诺曼征服之后数百年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开始出现较大变化。各阶级、阶层、集团和人群的社会位置发生移位、变动,其相互关系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新兴乡绅、约曼、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英格兰社会经济以及议会中的力量蓬勃兴起,他们必然会要求阳光下的利益地盘。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经济地位、政治特权以及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而贪婪腐败、道德堕落、横行霸道、卖官鬻爵实为贵族阶层的关节炎,到了转型时期,社会新兴阶层就会群起攻之,而贵族又不肯、不敢、不愿直面这些指摘,其形象也必然会为竭力争权夺利的新兴工商业阶层所诟病,文学作品中的贵族形象也与亚瑟王传奇时期的贵族之拯救生灵于乱世的形象大相径庭。转型时期英国文学作品对贵族形象的批评与讽刺既有对贵族阶层中某些具体人物为非作歹的直接点名道姓的抨击,又有对整个贵族群体形象败坏的理性剖析;既有从贵族群体内部某些人物遭受命运逆转、幡然醒悟之后对贵族虚妄品行的抨击,亦有出身于贵族并仍身处其中的一些具有近代民主观念的思想家对贵族阶层以及贵族体制流弊之内省式批判。在批评贵族形象的文学体裁方面,戏剧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文学最高艺术成就的表现方式。在戏剧之外,诗歌、散文、小说、政论文等紧随其后,将贵族的形象从政治腐败、殖民掠夺、经济贪婪与社会道德堕落等不同的侧面一一加以拆解。究其实质而言,贵族文学形象的衰落是由其所代表的落后的地产经营方式导致生产力无法满足新兴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所决定的,文学作品描述的贵族阶层形象的嬗变只是对贵族阶层丧失经济主导地位、政治特权旁落导致社会形象沉沦的必然趋势的真实写照,而不是引发贵族形象嬗变的主要原因。但文学作品对贵族形象的鞭挞推动了贵族阶层的自我反省,促使贵族阶层在经济生活、政治特权、文化教育、社会精神风尚等领域力举变革。一部分土地贵族改变地产经营方式向新型资产者转变,一部分新兴资产阶级也通过财富购买爵位等途径实现贵族化,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融合既改变了贵族阶层的经济地位,又避免了贵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对象,有助于维护贵族群体的政治权势,恢复贵族群体的社会形象,形成新的绅士文化,由此迎来了18世纪英国贵族的盛世。贵族阶层近而以翩翩有礼的绅士风度重新展现于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中,“英国绅士”成为了18世纪后期贵族在文学作品中普遍的敬称,虽仍不失傲慢,但已是世人心悦诚服的赞叹。作者从两个层面对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总结:一、英国贵族和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体现在四个方面:传统贵族资产阶级化与资产阶级贵族化带给英国社会变革的妥协性、政治变革上的渐进性、注重宪政观念与法律意识以及贵族精神与绅士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牵引作用;二、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存在着多层互动联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物质的属性,而文学则更具意识属性,其可以在社会的物质属性基础上纵横跳跃,但无法脱离社会的时代背景,时代的属性决定文学的精神内涵。文学具备历史的“真实性”,但揭示的是代表性的社会真理,是社会历史的精华、节略和概要;历史叙述也具备文学的属性,文学和历史两种叙述方式在“追问真相”的哲学思维的支配下,成为互补的“追问真相”的不同方式,两者不尽同而可相通,诗具史笔,史蕴诗心。
张妍[3](2013)在《政治协商制度的软法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软法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具体表现形式——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软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们既是我国政治体制的独创之举,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为人民所重视。就这种软法机制的理论基础而言,政治协商制度是以协商民主理论作为其主要理论基础的。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情虽然不同于西方,但是不同文明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协商民主理论强调理性讨论、参与协商和彼此妥协的机制不仅在西方国家适用,而且也适用于中国。其中协商性、平等性等特征既是协商民主的特征又是软法运行机制的本质特征。而这种通过理性讨论、参与协商等方式实施的软法机制要求各方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它在内在机理上是一种柔性民主或是软民主。软法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契约型的法律运行机制,它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协商性和平等性天然耦合;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软法运行中的软约束性特征与政协程序的非正式特征也是完全耦合的。就这种软法机制的规范依据而言,人民政协会议虽然参与国家管理,但是不能因此就将规范国家机关的硬法机制简单地套用于人民政协。因为人民政协并非宪法所确定的正式的国家机构,它只是一个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非正式的政治组织,或者说,政协会议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领域中最典型的软法实践组织。因此采用硬法机制来调整政治协商制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也必须采用软法运行机制实现政协会议的职能和作用,对我国的法治与民主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本文分为四部分,以协商民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软法运行机制中的平等协商和互相妥协为依据,运用历史比较分析法描述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史,运用社会实证分析方法概括分析政治协商制度的规范、程序和效力。将政治协商制度的软法之治作为本文的核心立论与观点,最后在解析广东省政协会议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对政治协商制度的软法运行机制进行制度设计与规范建构。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协商民主理论。首先介绍了协商民主理论产生和复兴的背景。其次介绍了中外学者对于协商民主概念界定以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最后介绍了几种协商民主的民主类型和实践形式。本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首先介绍了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和演变路径。其次介绍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结构和运作机制。本章的最后对政治协商制度和美国的参议院制度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与参议院制度的不同以及其优越性。本文第三章主要内容是政治协商制度与软法运行机制的耦合关系分析。首先介绍了软法运行机制的基本理论,其次运用软法运行机制理论来分析政治协商制度。最后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软法之治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研究,指出了现行政治协商制度欠缺规范性以及制度化程度不足的弊端。本文第四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单分析了“广东政协模式”的示范意义。第二部分则是从《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的优越性入手提出几点建议来完善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最终得出结论,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极具优越性的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不仅要借鉴先进的协商民主理论还要通过完善软法运行机制来规制政治协商制度,实现政协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曲明文[4](2012)在《协商民主的软法之治》文中指出协商民主是一条区别于传统民主形式的民主道路。但是他并不是一种新的范式,而是一种民主形式的复兴。20世纪80年代,科恩、哈贝马斯、罗尔斯等很多学者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2年,哈贝马斯来华所作“民主的三种范式”的演讲才正式的将协商民主理论带到了中国。回首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没有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协商民主在我国却已经实践了60多个年头,那就是协商民主在我国的主要表现形式——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本文在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法学方法的基础上,以软法理论为工具,以协商民主在我国的重要表现形式为对象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协商民主形式发展的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以促进我国协商民主事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存在的基础以及人民政协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做一概述,然后通过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具体制度的对比,总结出协商民主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并在本文的第三章中对具体文本进行详细分析。在文本分析的这一部分,本文利用了软法理论作为研究的具体工具。软法是法,随着全球化、公共治理的发展,首先被使用在国际法领域。2005年北大软法研讨班的开设,兴起了国内研究软法的热潮。软法虽然不同于硬法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但其依然靠他的约束力规范着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政协的工作和活动。这些软法有的从宏观角度指引协商民主工作以及组织的大方向,有的从微观角度规范具体的工作细节。主要依靠软法进行规制的协商民主在实践中呈现出开放性、回应性以及参与性的特点,这些都足以证明软法是适合协商民主发展的法律形式。但是,协商民主形式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协商主体的地位不够平等、协商组织的结构过于简单、人民政协的组成结构需要调整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可能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道路的绊脚石。本文第四章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方法。
段征[5](2011)在《试论20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院的改革》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09年英国最高法院的成立,英国贵族院的司法权按照《2005年宪政改革法》的规定移交给最高法院。贵族院的权力不断削弱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贵族院在20世纪以来经历数次变革,在变革中贵族权贵的政治特权不断削弱、贵族院成分不断变化、贵族院立法权限一步步受到限制,同时司法权也被被剥离。贵族院在英国政治上再也不会恢复它昔日的影响力和声望。《1911年议会法》和《1949年议会法》的颁布,使贵族院对财政议案失去了所有的重要权力,并确立了下院高于上院的地位。《1911年议会法》是20世纪以来英国对贵族院第一次触及根本的变革,是对贵族权力的真正削弱,对贵族院立法权构成较大的限制,启动了20世纪开始的贵族院改革的阀门,关于贵族院的存废一再引起社会各界的讨论,从此之后,英国开始不断探索如何对贵族院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英国议会更为民主化。1958年《终身贵族法案》,决定以后不再增添世袭贵族的人数,而由其自然消亡;同时开始册封爵位不可世袭的终身贵族,较大幅度地改变着贵族院的成分。20世纪以来的贵族院的衰落是19世纪末以来的大地产制在英国的衰落的必然结果,英国大地产制衰落标志着一种经济体制的解体,一个特权阶级的没落。贵族统治的经济基础一旦衰落,世袭贵族的也会跟着衰落,贵族院权力的一步步削弱也不能幸免于难。1999年《上议院法案》最主要的举措是废除了英国沿袭了上千年的世袭贵族制,它是将贵族院剥离贵族控制的一个起始符号。同时此次改革割掉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封建残余尾巴,改善了英国的形象。英国世袭贵族享有的以爵位传承为纽带的特权制度废除了,代之以非世袭议员的选任制。2003年9月,布莱尔政府发表题为“宪法改革:贵族院下一步”的协商文件讨论了贵族院的性质作用、构成、规模及退出机制。《2005年宪政改革法》的颁布,对英国宪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2005年的宪政改革法》的规定,英国将成立最高法院,贵族院将不再同时握有立法、司法两项权力,英国政治体制将出现议会、国王及政府、最高法院三方并立的新局面。随着司法权的剥离,英国贵族院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弱,贵族院的权力设置也将会变得更加民主化。
严行健[6](2010)在《英国宪政史中的权力均衡:传统模式及其现代化》文中研究表明以议会制及普通法宪法为代表的英国宪政制度不但是英国走上强国之路的关键,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与这种重要地位不相称的是,英国宪政史的研究在中国学界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将结合英国宪政史的动态变迁与静态制度描述两种方式,尝试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勾勒出英国宪政的基本发展轨迹,并在这一路径的基础上,反思两位主要的宪政研究学者的理论。本文第二、三章为主体部分。两章分别讨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传统形态和现代形态。第二章首先介绍作为传统宪政模式形成基础的社会背景,之后考察法律主治和均衡政制两个主要的传统权力均衡模式制度基础。与这两个基础相对应的,分别介绍了其智识代表人物。通过对其代表人物的分析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制度模式。第三章则主要考察权力均衡模式在十九世纪的转型(实质上是一种政制现代化的过程)。本文将十九世纪的转型看成一种传统历史主导型宪政模式向制度主导型宪政模式的转化,而其表现形式则为现代政党政治。与之相对应的,考察两个十九世纪政制现代化背后的智识基础。本章的最后一节则考察这种现代化路径在二十世纪的延续及其内在机制。十九世纪后期的一些新发展使得第三章所考察的那种模式还出现了一些进一步的变化,只是因为此一过程还处在变化阶段,目前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归纳,而仅仅能够进行一些描述和分析。最后一章总结整个英国宪政史变迁的过程,得出自己的三步发展模型,基于这个模型,本文将对两个理论进行反思,包括维尔的一般分权模式发展模型与英国模式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结合这一模型,对戴雪议会主权理论及其所受到的批判进行一些简短评价。
孙大雄,杨玖炼[7](2006)在《试论英国贵族院的发展命运及其启示——反观白芝浩的观察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族院由盛转衰的历史体现了英国政治渐进化的民主化进程,更是民主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前进的结果。本文试借用白芝浩的观察视角来反观英国贵族院难以挽回的历史命运,及其对我国法律变迁的启示即保守主义和多元妥协。
迟萍萍[8](2005)在《英国工党依法执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是政党政治的起源国家。进入20 世纪以后,工党崛起并逐渐取代自由党成为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第二大党。作为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工党身上打着深深的阶级烙印。但是,作为一个自始就认同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政党,工党又自许遵守宪法游戏规则,依法上台,依法执政。但是,关于工党依法执政问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却少有涉及。本文拟选取工党如何依法执政问题作一专题研究。文章首先从20 世纪初的英国宪政背景入手,指明当带有浓厚阶级色彩的工党诞生之时,英国两党依法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工党代表的阶级利益要求它最大限度地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但是,工党又是一个认可既有民主宪政制度的政党,这就决定了工党只能以宪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争取和行使执政权。阶级利益和依法执政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使工党在执政过程中遭遇了比其他执政党更多的两难困境,致使工党在英国执政舞台上起起伏伏,费尽周折。不过,从总体上看,工党在面对两难选择时,基本上是从宪政党的身份出发的,坚持了依法执政原则。从选举上台,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再到棘手问题的处理,工党都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轨道上运行的。当然,说工党基本做到了依法执政,并不等于说它已做得十分完美,相反,工党在依法执政中有时是相当艰难和勉强的。正因如此,在20 世纪内,工党的执政时间远少于保守党。工党自身对这个问题也逐步有所认识,所以,最近几十年来,工党领导层相继采取措施,从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和组织结构上不断进行改革,淡化原有的阶级党痕迹,强化宪政党色彩。几经努力,工党终于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段时间内以新的姿态出现于英国政坛,并以绝对优势击败保守党,在大选中胜出并成功连任至今。由于英国的政党政治对于其他国家的政党政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英国工党如何依法执政对于深刻理解西方各国政党政治的运行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学术意义。同时,对于推进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和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刘杨,田瑶[9](2001)在《试论英国世袭贵族议员制的成因及消亡》文中认为英国上议院的世袭贵族议员最初都是国王的亲兵 ,受封而为贵族 ,成为上议院议员。他们在历史上拥有非常强大的权力 ,对王权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制约。世袭贵族议员制对英国的政治生活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由于它与民主精神相悖 ,最终被废除
二、试论英国世袭贵族议员制的成因及消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英国世袭贵族议员制的成因及消亡(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公正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二代”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一、“二代”现象的现实考量 |
二、“二代”现象的社会学审视 |
三、“二代”现象的学术关注 |
第二节 当前的研究现状 |
一、主要的研究观点 |
二、研究的特点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二代”现象的多维透视 |
第一节 “二代”现象概述 |
一、“二代”的词义学探析 |
二、“二代”现象的概念 |
第二节 “二代”的类型 |
一、“富二代” |
二、“穷二代” |
三、“官二代” |
第三节 “二代”现象的实质 |
一、社会流动的主导机制 |
二、社会资源的传递路径 |
第三章 “二代”现象成因探析 |
第一节 历史根源:家族制传统 |
一、“家族本位”的历史传统 |
二、“差序格局”的现代延伸 |
三、“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时代背景:社会转型 |
一、当前社会转型理论概览 |
二、社会转型的特征 |
三、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 |
第三节 现实因素:流动梗阻 |
一、从经济视角看“二代”现象 |
二、从政治视角看“二代”现象 |
三、从文化视角看“二代”现象 |
四、从社会视角看“二代”现象 |
第四章 “二代”现象的公正性考量 |
第一节 社会公正理论的基本问题 |
一、社会公正概念 |
二、社会公正理论 |
三、社会公正分类 |
第二节 “二代”现象折射出社会公正的缺位 |
一、权利不公平导致成长困境 |
二、机会不公平造成流动不畅 |
三、规则不公平助长不良风气 |
第三节 公正性不足的深层原因分析 |
一、发展理念亟需调整 |
二、制度建构相应不足 |
三、民生事业相对滞后 |
四、资本与权力的任性 |
第四节 成长不公的负面影响 |
一、微观层面:制约社会成员个体的创造力 |
二、中观层面:侵蚀社会各阶层的生机活力 |
三、宏观层面:削弱党和政府执政的公信力 |
第五章 “二代”现象的时空对照 |
第一节 “二代”现象的历史纵向比较 |
一、政治身份的世袭 |
二、职业身份的世袭 |
第二节 “二代”现象的空间横向比较 |
一、发达国家的“二代”现象 |
二、发展中国家的“二代”现象 |
第六章 “二代”现象的破解路径 |
第一节 维护公平正义是破解“二代”现象的重要前提 |
一、树立公平正义的科学理念 |
二、夯实维护公正的发展基础 |
三、强化对公正的制度保障 |
四、营造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的舆论环境 |
五、明确政府推进社会公正的主体责任 |
第二节 保障基本权利平等是破解“二代”现象的坚实基础 |
一、基本权利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体现 |
二、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
三、有效防止公权力对权利的侵蚀 |
第三节 促进社会分配公平是破解“二代”现象的关键举措 |
一、注重社会分配公平 |
二、突破传统分配模式 |
第四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解“二代”现象的核心机制 |
一、教育资源均衡化是社会公平的最大体现 |
二、就业最大化是促进社会融入的基础条件 |
三、医疗服务公益化是社会公平的“底线” |
四、社会保障全民化是社会公平的“稳定器” |
第五节 畅通流动渠道是破解“二代”现象的直接手段 |
一、培育壮大社会中产阶层 |
二、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完善 |
三、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四、打造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通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外及国内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
(一) 国外学术界有关英国贵族研究的学术史综述 |
(二) 国内学术研究状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重难点及力求创新之处 |
(一) 本文的重难点 |
(二) 本文的创新尝试 |
五、本文的主体结构 |
第一章 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
一、英国贵族阶层的形成 |
(一) 军事贵族、封建贵族与教会贵族的形成 |
(二) 英国贵族称谓的演变和五级爵位的形成 |
二、中世纪英国贵族阶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
(一) 王权的服务者和制约者 |
(二) 地产持有者、经济管理者和领导者 |
(三) 特权拥有者和精神生活引领者 |
第二章 中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贵族文学形象 |
一、文学作品中的贵族政治、经济和社会形象 |
(一) 贵族的政治担当成为文学作品的关注主题 |
(二) 攫取地产与乐善好施矛盾并存的贵族文学形象 |
(三) 时代之花与“天然长上”:文学作品中贵族的社会形象 |
二、中世纪骑士精神和文学作品中的骑士形象 |
(一) 英国的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
(二) 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 |
(三) 骑士文学中骑士形象与历史真实的映射 |
第三章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与贵族地位的变化 |
一、新型阶层的兴起与社会结构的转型 |
(一) 农业生产方式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
(二) 新型阶层的兴起 |
(三) 社会结构的转型 |
二、转型过程中贵族阶层经济地位的变化 |
(一) 传统贵族地产与财富的衰减 |
(二) 绝嗣危机与贵族债务灾难 |
(三) 贵族经营的资本主义转型与新兴资产者贵族化 |
三、转型过程中贵族阶层政治地位的变化 |
(一) 贵族阶层政治势力的下降 |
(二) 贵族阶层政治权利的转型 |
四、转型过程中贵族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 |
(一) 卖官鬻爵与贵族爵位数量的膨胀 |
(二) 贵族社会声誉的衰弱 |
(三) 贵族社会影响力的下降 |
第四章 转型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中贵族形象的变化 |
一、转型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中贵族政治形象的嬗变 |
(一) 文学作品中教会贵族道德正义形象的堕落 |
(二) 世俗贵族“天然长上”政治形象的逆转 |
(三) 吃人的贵族:斯威夫特小说中殖民统治的贵族形象 |
(四) 肮脏的魔鬼:莎士比亚戏剧中贵族的政治形象 |
二、文学作品中贵族经济活动与婚姻生活形象的变化 |
(一) 圈地运动加速贵族文学形象的恶化 |
(二) 经济掠夺铸造了贵族声名狼藉的文学形象 |
(三) 基于财富的贵族联姻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 |
三、文学作品中贵族社会形象的嬗变 |
(一) 宫廷权贵放荡形骸的文学形象 |
(二) 没落封建贵族的文学形象 |
(三) 旧贵族、新绅士的文学形象之争与绅士文化的形成 |
四、文学形象的嬗变促使贵族教育观念的革新 |
(一) 英国贵族传统教育面临的窘境 |
(二) 贵族教育转型的社会驱动力 |
(三) 贵族教育方式的转型:大学教育与大陆游学 |
(四) 贵族教育转型的影响 |
结语 |
一、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互鉴 |
1. 文学不惮务虚但表达的是可然之事 |
2. 文学与历史:诗具史笔史蕴诗心 |
二、近代英国贵族及英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 |
1. 传统贵族资产阶级化与资产阶级贵族化带给英国社会变革的妥协性 |
2. 政治变革上的渐进性 |
3. 根深蒂固的宪政观念和法律意识 |
4. 社会领域贵族精神与绅士文化的牵引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3)政治协商制度的软法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
一、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
二、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路径 |
(一) 临时最高权力机关 |
(二) 统一战线内的协商对话组织 |
(三) 政协组织的消隐 |
(四) 多党派民主协商组织 |
三、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结构 |
(一) 政治协商的前提 |
(二) 政治协商的承载机构 |
(三) 政治协商的主体 |
四、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协商程序与方式 |
(一) 政治协商的基本程序 |
(二) 政治协商的基本方式 |
五、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与参议院制度比较 |
第二章 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基础——协商民主理论 |
一、 协商民主理论的产生和复兴 |
(一) 协商民主理论的产生 |
(二) 协商民主理论的复兴 |
二、 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 |
(一) 协商民主的概念 |
(二) 协商民主与相关概念 |
(三) 协商民主的特征 |
三、 协商民主的类型和实践形式 |
第三章 政治协商制度的软法运行机制 |
一、 政治协商会议的生成机制 |
(一) 委员人选的协商 |
(二) 内设机构及彼此关系 |
(三) 政协分界组织的合理性 |
二、 政治协商制度的会商机制 |
(一) 政治会商的软法之治 |
(二) 会商程序的软法机制 |
(三) 会商内容的软法机制 |
三、 政治协商制度的提案机制 |
四、 政治协商制度的规制与实效 |
(一) 作为软法的政协会议自律规范 |
(二) 软法与人民政协的制度安排 |
(三) 软法促进人民政协的实效 |
(四) 软法与人民政协的三项职能 |
五、 政治协商软法运行机制的现状 |
第四章 政治协商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 “广东模式”的示范意义 |
(一) 《广东省委政协规程》制定和实施的背景 |
(二) 《广东省委政协规程》的内容 |
二、 推动政治协商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
(一) 拓展政治协商形式 |
(二) 细化政治协商的具体内容 |
(三) 重视政治协商的软法运行机制 |
(四) 完善政治协商的效果评价机制 |
三、 加强文化建设,培养政治协商民主的思想意识 |
(一) 重视协商民主意识的培养 |
(二) 培养政治协商民主意识的途径 |
四、 加强政治协商制度的程序化建设 |
(一) 明确政治协商步骤 |
(二) 明确时限规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协商民主的软法之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概述 |
一、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
(一)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
(二)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存在的现实基础 |
(三)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存在的法理学依据 |
二、 我国政治协商会议的起源和发展 |
(一) 1946 年-1949 年:“旧政协”诞生 |
(二) 1949 年-1954 年: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阶段 |
(三) 1954 年-1966 年:人民政协进一步发展阶段 |
(四) 1966 年-1978 年:民主遭到破坏,人民政协停止办公 |
(五) 1978 年至今:人民政协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
第二章 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比较 |
一、 西方协商民主制度综述 |
(一)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
(二) 西方协商民主制度简介 |
二、 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差异 |
(一) 制度的形成不同 |
(二) 制度的性质的不同 |
(三) 参与主体不同 |
(四) 操作依据不同 |
第三章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文本分析 |
一、 分析工具——软法 |
(一) 软法是什么 |
(二)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文本中存在大量软法 |
二、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政协会议的软法依据 |
(一) 宪法惯例以及原则 |
(二) 宏观制度上的法 |
(三) 微观操作上的法 |
第四章 软法规制下的协商民主实践 |
一、 软法是适合人民政协的法律形式 |
(一) 人民政协的性质决定软法的广泛应用 |
(二) 人民政协的职能决定了软法的广泛利用 |
二、 软法规制下协商民主的特点与进一步完善 |
(一) 协商民主的软法之治呈现的特点 |
(二)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试论20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院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文章框架 |
第一章 《1911 年议会法》——20 世纪贵族院改革的开端 |
第一节 贵族特权的衰落与《1911 年议会法》的制定 |
一、贵族政治特权的衰落 |
二、贵族经济优势的衰落 |
第二节 《1911 年议会法》对贵族院立法权的限制 |
一、《1911 年议会法》制定过程中的相关争论 |
二、《1911 年议会法》限制贵族院立法权的具体规定 |
第三节 《1949 年议会法》对贵族院立法权的进一步限制 |
第二章 《1958 年终身贵族法》——贵族院成员身份的改变 |
第一节 《1959 年终身贵族法》颁布前关于改革贵族院成员的建议 |
第二节 《1958 年终身贵族法》的颁布及实施 |
第三节 《1958 年终身贵族法》实施后贵族院成员变动的基本概况 |
一、由首相册封新贵族 |
二、世袭贵族集团内部的自然淘汰、减员 |
三、以立法形式用终身贵族替代世袭贵族 |
第四节 《1958 年终身贵族法》的影响 |
第三章 20 世纪末贵族院的民主化改革 |
第一节 1997 年之后宪政改革简要介绍 |
第二节 布莱尔政府的贵族院改革背景 |
第三节 1999 年《上议院法案》的颁布 |
一、世袭贵族议员长期存在的原因 |
二、1999 年《上议院法案》的制定 |
第四节 1999 年《上议院法案》的意义及困境 |
第五节 布莱尔政府关于“宪政改革:贵族院下一步”的协商文件 |
一、关于贵族院的性质与作用的讨论 |
二、关于贵族院构成的讨论 |
三、关于贵族院规模的讨论 |
四、关于贵族院退出机制的讨论 |
第四章 贵族院改革的新动向——贵族院司法权的剥离 |
第一节 英国贵族院上诉管辖权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英国司法改革的动因 |
一、英国宪政体制的的影响 |
二、贵族院立法、司法同体遭受质疑 |
三、工党政府的积极推动 |
四、欧洲法的推动 |
第三节 布莱尔政府关于“宪政改革:设立联合王国最高法院”的协商文件 |
一、设立单独的联合王国最高法院 |
二、最高法院法官的任职制度 |
三、最高法院的职权 |
四、简评 2003 年最高法院改革协商文件 |
第四节 《2005 年宪政改革法》的颁布 |
一、《2004 年宪政改革法案》的提出 |
二、对于《2004 年宪政改革法案》的争议 |
三、《2005 年宪政改革法》的制定及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英国宪政史中的权力均衡:传统模式及其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英国权力均衡的传统模式 |
第一节 传统模式形成的社会基础 |
第二节 法治与王治的均衡:法律主治 |
第三节 法律主治的智识基础:福蒂斯丘、科克 |
第四节 治权内部的均衡:均衡政制 |
第五节 均衡政制的智识基础:哈林顿、博林布鲁克 |
第三章 英国权力均衡模式的现代化 |
第一节 权力均衡模式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
第二节 民主化背景下的均衡:政党均衡 |
第三节 现代化的智识基础 |
第四节 进一步的发展:政党均衡的的演变 |
第四章 英国权力均衡模式的总结及思考 |
第一节 英国权力均衡模式基本形态及其变迁的总结 |
第二节 对经典理论的反思及其他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试论英国贵族院的发展命运及其启示——反观白芝浩的观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英国贵族院目前的状况 |
2. 白芝浩的研究观点 |
3. 从白芝浩的观察视角反观英国贵族院的发展命运 |
4. 一点启示 |
(8)英国工党依法执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工党诞生的宪政背景 |
(一) 议会选举民主化的实现 |
(二) 现代两党制度的形成 |
(三) 依法执政模式的初步形成 |
二、工党选择依法执政及其面临的挑战 |
(一) 工党选择了依法执政 |
(二) 工党肩负着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责任 |
(三) 阶级利益对依法执政的挑战 |
三、工党与依法执政 |
(一) 依法选举上台执政 |
(二) 依法组建政府 |
(三) 依法制定政策 |
(四) 依法处理各种问题 |
四、工党的现代化改革与依法执政 |
(一) 工党传统组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二) 工党的现代化改革 |
(三) 工党现代化改革与依法执政 |
简短的结语 |
附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后记 |
(9)试论英国世袭贵族议员制的成因及消亡(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试论英国世袭贵族议员制的成因及消亡(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公正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二代”现象研究[D]. 陈恒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2]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D]. 肖先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 [3]政治协商制度的软法运行机制研究[D]. 张妍.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4]协商民主的软法之治[D]. 曲明文.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5]试论20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院的改革[D]. 段征.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1)
- [6]英国宪政史中的权力均衡:传统模式及其现代化[D]. 严行健.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7]试论英国贵族院的发展命运及其启示——反观白芝浩的观察视角[J]. 孙大雄,杨玖炼. 南方论刊, 2006(11)
- [8]英国工党依法执政研究[D]. 迟萍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05(07)
- [9]试论英国世袭贵族议员制的成因及消亡[J]. 刘杨,田瑶.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1(01)
标签:文学论文; 贵族精神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论文; 阶层固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