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200例次肝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晖,王政禄,丛文铭,陈知水[1](2021)在《Banff移植肝病理学诊断标准及其进展》文中提出移植肝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不仅在供肝病理学评估,而且在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不可缺少的。移植肝并发症的病理学诊断相关研究随着临床肝移植的扩展而日益深入,国际上逐渐制订了Banff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我国移植肝活检的病理学研究也逐步开展,并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肝移植临床实际的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本文对Banff移植肝活检病理学研究的历史和移植肝并发症的主要病变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更好地开展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协助临床进行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明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进一步提高移植肝和受者的良好存活提供参考依据。
王政禄,丛文铭,郭晖[2](2019)在《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肝移植》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和移植病理学专家,从移植肝病理学基本原则、切除病肝的病理学检查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供肝病理学评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肝病理学检查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制定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之移植肝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王政禄,胡占东,蔡文娟,孙超,高伟,印志琪,郭雪西,李妍,章明放,刘蕾,沈中阳[3](2018)在《儿童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肝穿活检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间168例儿童肝移植术后240例次肝穿刺活检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总结分析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理特点,分析各类急性排斥反应(AR)的病理特点以及C4d染色结果和Banff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86. 67%(208/240)可作出明确病理诊断,各种并发症的检出率依次为T淋巴细胞介导性急性排斥反应(TCMR)60. 57%(126/208)、药物性肝损伤(DILI)17.31%(36/208)、胆道并发症8.17%(17/208)、血管并发症3.37%(7/208)、缺血再灌注损伤(IRI)2.88%(6/208)、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1.92%(4/208)、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1.92%(4/20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1. 44%(3/208)、慢性排斥反应(CR)0. 96%(2/208)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0. 48%(1/208)。AR中,TCMR和AMR分别占96. 92%(126/130)和3. 08%(4/160)。TCMR中门管区(PB)型占96.03%(121/126),术后30 d内检出率为26.45%(32/121),"Banff ACR RAI"评分3~5分、6~7分和8~9分别为65.87%(83/126)、25.40%(32/126)和4.76%(6/126),RAI评分与术后时间呈现负相关(r=-0.127,P=0.084)。BP型TCMR的中央静脉周围炎(CP)和门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PEI)的发生率分别为63. 63%(77/121)和43. 80%(53/121), PEI程度与RAI评分成正相关性(P<0. 05)。CP型TCMR和AMR分别见于术后30~365 d和8~180 d,2例CR见于术后1095 d和1335 d,排斥反应类型和术后发生时间具有相关性(Z=9.231,P=0.026)。C4d阳性检出率为10%(24/240),与Banff评分和术后时间具有相关性,C4d阳性及强度与排斥反应类型和RAI评分具有相关性。DILI多见于术后90 d内和180 d后,胆道并发症术后180 d内检出率82. 35%(14/17),IRI在术后30 d内,肝动脉并发症占血管并发症57.14%(4/7),发生时间均在术后90 d内,肝炎病毒感染>365 d, CMV感染<90 d, NAFLD见于术后365 d内。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具有相对的特异性,肝穿刺活检对排斥反应的分型及分级的诊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非排斥反应并发症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郭晖[4](2018)在《同心聚力进一步促进我国移植病理学的发展》文中提出人类为了实现以器官置换(移植)来治疗器官衰竭性疾病的初衷,在器官移植领域已经进行了一个世纪的不懈研究[1]。这不仅使器官移植由梦想成为了现实,也促进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病理学即是其中之一,并逐渐产生了一门交叉学科即移植病理学(transplantation pathology)[2],系将病理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应用于器官移植医疗与研究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移植器官中所出现的病理
郭光辉,许尔蛟,郑荣琴,曾庆劲,李凯[5](2015)在《超声引导下移植肝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移植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的5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穿刺术后出血作为应变量,将患者年龄、性别、凝血功能、活检时间、活检次数、活检组织条数、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及患者能否配合呼吸屏气作为自变量,对所有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超声引导下移植肝穿刺活检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51例肝移植患者共穿刺活检84次,术后出血5例(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明显出血倾向、使用抗凝药物及呼吸配合欠佳是肝穿刺活检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8.71、3.16、2.03,均为P<0.05)。结论有明显出血倾向、使用抗凝药物及呼吸配合欠佳是超声引导下移植肝穿刺活检出血的危险因素。
王朝晖,李玉中,王增凯[6](2014)在《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移植手术患者28例,根据移植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将肝移植的28例患者分为急性排异反应组6例和无排斥反应稳定组22例,1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急性排斥组及稳定组在移植术后3 d和7 d,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同时检测受检者外周血Th17细胞,受检者血清中IL-17水平。结果移植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显示急性排斥组随着移植时间延长,排斥反应逐渐增强。肝组织出现典型的细胞免疫性病理损伤,术后7 d肝脏汇管区、肝实质、小静脉壁、胆管上皮内及小叶间胆管被大量的淋巴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包绕及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内空泡形成、上皮细胞凋亡。病理改变明显比术后3 d严重;急性排斥组患者术后3 d和7 d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血清中IL-17含量较稳定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5),且Th17细胞及IL-17在术后急性排斥期7 d值均明显高于3 d(P<0.05)。结论 Th17细胞及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外周血Th17细胞及IL-17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
李俊,陈虹,范铁艳,王旭[7](2013)在《肝移植后肝功能的异常》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移植后导致肝功能异常原因复杂,早期弄清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对治疗至关重要。目的:较全面的了解肝移植后可以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以便应用于临床诊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FMJS数据库,采用医学主题词检索,检索词为"肝移植;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异常;胆红素升高;原因"或"liver transplantation;abnormal liver function;transaminase abnormalities;bilirubin increased,and causes",时间范围为1991年1月至2012年7月,共检索到98篇文章,选择文章主要内容与肝移植后肝功能异常直接相关的、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共35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众多,临床表现复杂。最常见的原因依次是急性排斥反应、胆道并发症及病毒感染。肝移植后早期,尤其是1个月内出现肝功能异常,需警惕小体积综合征和原发性移植物无功的发生。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的程度不尽相同。急性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感染、门静脉及肝静脉狭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转氨酶升高较胆红素升高显着;慢性排斥反应、胆道并发症、肝动脉狭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早期以梗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肿瘤导致的肝功能异常视肿瘤大小、压迫部位不同,可表现出以转氨酶升高为主或以胆红素升高为主。此外,各种原因多有其特殊病史,仔细询问病史有助于早期诊断。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尽量详尽的采集病史,根据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的具体情况,首先考虑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经临床证实排除后再考虑其他相对不常见原因,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肝脏穿刺病理活检,尽早明确病因及治疗。
汪国营,李华,张剑,汪根树,易慧敏,易述红,姜楠,张琪,杨扬,陈规划[8](2013)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肝移植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分为AR组和非AR组,比较2组患者肝穿刺当天或前1天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中期(1~6个月)和后期(6个月后)AR组中的发生率,并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共185例次肝穿刺、161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入组,110例次AR,其中早期32例(29.1%)、中期54例(49.1%)、后期24例(21.8%)。A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着低于非AR组,但淋巴细胞相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着高于非AR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或相对值≥4%共28例,其中AR组25例(22.7%),早期、中期和后期AR分别为2例(6.3%)、13例(24.1%)和10例(41.7%),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7%和100%。结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显着高于非排斥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汪国营,李华,张剑,易述红,汪根树,姜楠,李敏如,张琪,杨扬,陈规划[9](2012)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诊断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A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7例肝移植术6个月后行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比较迟发性AR组(AR组,24例次)和非迟发性AR组(非AR组,16例次)患者肝穿刺当日或前1d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的最佳截断值,分析其诊断迟发性A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AR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着高于非AR组。ROC曲线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分别为0.145×109/L和0.023时约登指数最高(分别为0.333和0.62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和0.813。分别以0.145×109/L和0.023作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升高的截断值,诊断A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6和0.88、0.75和0.88。当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285×109/L和比例≥0.03时,诊断A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25和1.0、0.50和1.0,所有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285×109/L者的细胞比例均≥0.03。结论肝移植术后6个月,延迟性AR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着高于非延迟性AR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3对诊断迟发性AR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丛文铭,王政禄[10](2011)在《我国肝移植病理学的发展回顾与思考》文中提出1967年Starzl成功实施世界首例人体肝移植。1969年起Porter等病理学家就开始系统报道了动物肝移植模型的组织病理学特点,1981年Fennell和1984年Snover等病理学家相继提出了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特征,Banff工作组于1997和2001年先
二、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200例次肝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200例次肝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Banff移植肝病理学诊断标准及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anff移植肝病理学研究的历史 |
1.1 移植肝病理学的早期研究 |
1.1.1 国际移植肝病理学的早期研究 |
1.1.2 我国移植肝病理学的早期研究 |
1.2 移植肝病理学Banff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的建立 |
1.3 我国学者对移植肝病理学诊断标准的研究 |
2 移植肝并发症的主要病变 |
2.1 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与供肝活检病理学评估 |
2.1.1 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 |
2.1.2 供肝活检病理学评估 |
2.2 移植肝排斥反应 |
2.2.1 移植肝急性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
2.2.1. 1 门管区病变型的急性排斥反应 |
2.2.1. 2 中央静脉炎型急性排斥反应 |
2.2.2 移植肝AMR |
2.2.2. 1 移植肝急性AMR |
2.2.2. 2 移植肝慢性AMR |
2.2.2. 3 移植肝AMR的病理学分级 |
2.2.2. 4 移植肝AMR的诊断标准 |
2.2.2. 5 C4d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其结果判定 |
2.2.2. 6 富于浆细胞的排斥反应 |
2.2.3 移植肝慢性排斥反应 |
2.2.3. 1 移植肝慢性排斥反应的胆管病变 |
2.2.3. 2 移植肝慢性排斥反应的血管病变 |
2.3 移植肝血管并发症 |
2.3.1 肝动脉血栓栓塞 |
2.3.2 门静脉血栓栓塞 |
2.3.3 肝静脉血栓栓塞 |
2.4 移植肝胆管并发症 |
2.4.1 胆管阻塞或狭窄 |
2.4.2 缺血性胆道病 |
2.5 移植肝药物性肝损伤 |
2.5.1 移植肝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原则 |
2.5.2 移植肝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理学表现 |
2.5.3 移植肝药物性肝损伤的活检病理学分级 |
2.6 移植肝病毒感染 |
2.6.1 移植肝乙型病毒性肝炎 |
2.6.2 移植肝丙型病毒性肝炎 |
2.6.3 移植肝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炎 |
2.6.4 移植肝巨细胞病毒肝炎 |
2.6.5 移植肝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肝炎 |
2.6.6 移植肝单纯疱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肝炎 |
2.6.7 移植肝腺病毒感染 |
2.7 移植肝复发性或新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病 |
2.7.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
2.7.2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2.7.3 自身免疫性肝炎 |
2.8 移植肝特发性移植后肝炎 |
2.9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
2.1 0 肝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
3 小结 |
(2)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肝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1 移植肝病理学基本原则 |
1.1 多学科联合诊断 |
1.2 供肝的活组织检查 |
1.3 肝穿刺组织满意度评估 |
1.3.1 门管区数量 |
1.3.2 中央静脉数量 |
1.4 病理报告的时效性 |
1.5 肝移植病理专用申请单和报告单 |
1.6 移植病理医师的资质与培训 |
2 切除病肝的病理学检查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
3 供肝病理学评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
4 移植肝病理学检查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
4.1 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
4.2 原发性移植物失功 |
4.3 小肝综合征 |
4.4 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 |
4.4.1 移植肝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
4.4.2 移植肝慢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
4.4.3 移植肝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 |
4.4.4 移植肝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 |
4.4.5 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4.4.6富于浆细胞的排斥反应 |
4.5 移植肝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
4.5.1 急性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点 |
4.5.2 移植肝慢性排斥反应 |
4.6 移植肝药物性肝损伤 |
4.6.1 移植肝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理学表现 |
4.6.2 免疫抑制剂所致肝损伤的病理学表现 |
4.6.3 移植肝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学分级 |
4.7 移植肝胆管并发症 |
4.7.1 胆管阻塞或狭窄 |
4.7.2 缺血性胆道病 |
4.8 移植肝血管并发症 |
4.8.1 肝动脉血栓形成 |
4.8.2 门静脉血栓形成 |
4.8.3 肝静脉血栓形成 |
4.9 移植肝病毒感染 |
4.9.1 移植肝乙型病毒性肝炎 |
4.9.2 移植肝丙型病毒性肝炎 |
4.9.3 移植肝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炎 |
4.9.4 移植肝巨细胞病毒肝炎 |
4.9.5 移植肝EB病毒肝炎 |
4.9.6 单纯疱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肝炎 |
4.9.7 移植肝腺病毒感染 |
4.1 0 移植肝复发性或新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病 |
4.1 0. 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
4.1 0. 2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4.1 0. 3 自身免疫性肝炎 |
4.1 1 移植肝特发性移植后肝炎 |
4.1 2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
4.1 3 肝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
(5)超声引导下移植肝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一般资料 |
1. 2 仪器设备 |
1. 3 操作方法 |
1. 4 研究方法 |
1. 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 1 移植肝穿刺情况 |
2. 2 肝穿刺活检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3 讨论 |
(6)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 |
1.2.2 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受检者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 |
1.2.3 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急性排斥组及稳定组术后移植肝组织在不同时相点的病理改变 |
2.2 外周血中Th17细胞在不同时相点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 |
2.3 移植受者血清IL-17在不同时相点的浓度变化 |
2.4 急性排斥反应组外周血Th17细胞的比例与血清IL-17浓度的关系 |
2.5 急性排斥组术后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血清IL-17浓度的关系 |
3讨论 |
(7)肝移植后肝功能的异常(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3 质量评估 |
2 结果 |
2.1 排斥反应 |
2.1.2 慢性排斥反应 |
2.2 胆道并发症 |
2.3 血管并发症 |
2.3.2 门静脉吻合口狭窄和门静脉血栓 |
2.3.3 下腔静脉狭窄 |
2.4 嗜肝病毒感染或复发 |
2.5 非嗜肝病毒感染 |
2.6.1 自身免疫性肝炎 |
2.6.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2.6.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2.7 新发肿瘤或原有肿瘤复发肿瘤 |
2.8 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 |
2.9 小体积综合征 |
2.1 0 缺血-再灌注损伤 |
2.1 1 Gilbert综合征 |
2.1 2 乳头肌功能紊乱 |
2.1 3 放射性肝炎 |
2.1 4 药物性肝损害 |
3 讨论 |
(9)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AR组和非AR组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比较 |
2.2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价值 |
3 讨 论 |
四、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200例次肝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Banff移植肝病理学诊断标准及其进展[J]. 郭晖,王政禄,丛文铭,陈知水. 器官移植, 2021(05)
- [2]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肝移植[J]. 王政禄,丛文铭,郭晖. 器官移植, 2019(03)
- [3]儿童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 王政禄,胡占东,蔡文娟,孙超,高伟,印志琪,郭雪西,李妍,章明放,刘蕾,沈中阳.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8(09)
- [4]同心聚力进一步促进我国移植病理学的发展[J]. 郭晖.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8(09)
- [5]超声引导下移植肝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郭光辉,许尔蛟,郑荣琴,曾庆劲,李凯. 器官移植, 2015(06)
- [6]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J]. 王朝晖,李玉中,王增凯.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4(05)
- [7]肝移植后肝功能的异常[J]. 李俊,陈虹,范铁艳,王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1)
- [8]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价值[J]. 汪国营,李华,张剑,汪根树,易慧敏,易述红,姜楠,张琪,杨扬,陈规划.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3(03)
- [9]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J]. 汪国营,李华,张剑,易述红,汪根树,姜楠,李敏如,张琪,杨扬,陈规划. 器官移植, 2012(04)
- [10]我国肝移植病理学的发展回顾与思考[J]. 丛文铭,王政禄. 器官移植,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