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几个层面(论文文献综述)
卜浩,刘宇婷[1](2021)在《国有企业如何利用新媒体为党建工作赋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宣传思想工作形势更加复杂,观念和文化交锋日趋紧张,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战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这些数字意味着:我国目前有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目前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杜英男[2](2021)在《国企采购第三方平台运营优化研究 ——以M采购平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维中[3](2021)在《债务重组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机制与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企业在具有更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都面临着愈加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在发展中,为了谋求更大市场份额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纷纷采取多样化经营方式,其中就包括债务重组方式。部分上市公司在发展中由于快速扩张、过度举债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财务危机,无法按时足额偿还债务的情形。随着国内债务重组准则等规范文件的陆续制定,债务重组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缓解当前财务困境的一种有效并且普遍的方式。国内外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企业债务重组与企业投资经营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实施财务重组后的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有的财务压力。但债务重组是否能够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及效益,是否能够带动企业价值提升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债务重组与企业投资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债务重复与企业投资率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探析上市公司的投资现状,同时结合相关制度探究提高上市企业投资价值的有效措施和路径,以此建构更为健全完善的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本文在研究中,基于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债务治理等理论基础,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模型构建分析验证企业债务重组与投资效率变量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债务重组与企业投资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2)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可以增加企业投资效率,提升企业资产管理效率;(3)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可以抑制企业投资不足;(4)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可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减少投资中的盲目性;(5)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负债程度,进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效率;(6)企业债务重组更有助于促进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而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综合上述结论,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给出政策建议:(1)微观层面上,应鼓励企业加强治理的规范化,努力提高管理层的决策水准,致力于将企业价值提升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2)宏观层面上,首先是鼓励企业作可持续性的发展,对可债务重组的公司必须进行严格的考察和筛选,实施重组后要重视对企业投资风险的有效把控。其次是加强对企业债务重组及资产管理过程的监督,以此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胡炅坊[4](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高度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由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内部问题,以及由国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加之2020年初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地区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多个地区抬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浓厚阴影。从内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部分问题开始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如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各种矛盾交织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应对处理国内外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求变,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在2017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变范式,又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重实证而轻实践的理论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带来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矛盾和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立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科学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准确判断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具体来说,本文一共分文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力图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思路,力图通过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结合相关资料,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四部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面将其概括为“1+7+1”的逻辑架构,即为“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新发展格局”。第五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理论逻辑上具体体现为: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在理论特征上体现为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国际性的高度统一。第六部分集中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贡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雷达[5](2021)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及对业绩的影响 ——以K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部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之所在,无论是国计民生,还是国家经济发展,它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得我国国有企业与西方企业有着本质的差别,截然不同于西方所施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治理在国有企业的运作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国有企业离不开党的参与,其治理结构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有着巨大的差异。且在国有企业之中,党组织的主体资格是由包括《宪法》在内的多项法律所赋予的,党也由此在公司治理中位于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率偏低,普遍存在着管理层、治理层层次结构不清晰、管理制度不明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体制使得党组织能牢牢嵌于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使得党能够直接加入到公司经营之中。既防止国企管理者独断专行,又有利于国企经营效率,促进国有资本增值保值,具有监督和制衡的双重作用,解决了“内部人控制”所构成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参与能否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企业绩效都能有所得益,成为我国近年来探讨的热门主题。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开发与技术革新都得益于现代高新产业园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尤其作用于对外贸易、产业拓展、城镇化建设、提高就业率等方面。国有控股的投资开发公司,作为我国产业园区建设和开发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否能在党组织参与治理下提高经营决策效率,持续释放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机构的独特性,探索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实践路径。以地方国有投资开发企业K公司为例,考察K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参与及其治理的相关现状,并深入研究了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路径及情况,结合地方投资开发公司的业务特点,从财务绩效、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社会环境责任绩效、文化政治建设绩效四个维度对党组织参与K公司治理的路径及其绩效进行评估,综合、全面地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发现在党组织的参与下,K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屡创新高,决策和运营效率持续提升、投资建设项目在预定期间内完成率高;在开发区内投资建设生态污水处理配套设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效益凸显,但同时也存在财务结构较为激进,项目投资回报率不高等问题。基于对K公司的案例分析,本文对K公司及其他国有城投公司党组织参与治理提出了优化建议。优化建议包括:在财务上,K公司应当在投资过程中注重投资项目的风险,并重视投后的资金链管理,优化公司财务结构,避免出现现金流风险;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K公司需注意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思想上,都要挖掘人力资源参与企业重大战略的潜力,健全完善企业相关制度,使得在企业对人才的选用与培育问题上能得到人力资源的支持。并且,作为国有企业,应当积极与同行业甚至不同行业间的企业进行沟通并交换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风气上提倡承担社会责任的风气,建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制度,最终增加总体的公司绩效。总体而言,本文结合K公司自身业务特点和行业环境,综合、全面地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探索国有企业在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情况,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建议及意见。
赵云鹤[6](2021)在《广电媒体MCN的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尝新,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平台崛起。受众内容解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获取信息的时间被进一步打散。内容生产呈现出多主体化、冗杂化和同质化的特点。为整合零散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MCN机构应运而生。具有连接特点的MCN处在发展的风口,给电视端受众流失的广电媒体探寻新的转型路径以启迪。于是近些年来,广电媒体也纷纷加入到MCN赛道,成立自生型MCN、联合型MCN和具有MCN生产机制的融媒体工作室。但相较商业MCN,广电媒体MCN入局晚,成熟案例少,零散发展多,而提升竞争力和市场规模的秘钥在于商业模式。入局时间的差距大以及各通口资源的迁移要求的增多加剧了广电MCN商业模式探索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将聚焦于广电媒体MCN的商业模式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绪论中,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系统梳理了关于商业模式和广电媒体MCN的研究现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商业模式组成要素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广电媒体MCN的发展现状,建构了广电媒体MCN商业模式的四个分析维度,即定位、内容生产、用户连接和变现路径。文章就每一维度对广电媒体MCN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章第二章对广电媒体MCN的定位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市场竞争环境状况、目标受众定位以及双重枢纽的角色定位入手,最终确立“高质量、高信誉”的品牌定位。第三章对广电媒体MCN的内容生产进行了分析。从内容生产矩阵化建设、内容生产延展性建设、内容生产高效率建设和内容生产科技化建设提出了资源利用的具体方式,即建立“1+N”的矩阵体系、内容地域化创作、重建管理体制以及融通科技资源。第四章聚焦于广电媒体MCN渠道迁移中的用户连接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加强用户连接的方式包括转变话语体系、建立情感互动联结、打通线上线下以及在地化社群的建立和发展。第五章对广电媒体MCN的变现路径进行了分析,现阶段广电媒体MCN的变现路径主要有直播带货、定制短视频广告、版权分账、账号代运营,活动策划与人员培训。这几种变现路径并非壁垒分明,一些变现路径没有明显的主体间区隔,是同一广电MCN机构平行运行、相互协调的关系。文章最后指出,MCN作为广电媒体转型路径当中的一支,仍具有可尝试性。它不是要求广电媒体内部进行颠覆式的全体转型,而是抽取部分优势资源进行重组和再造,也不应赋予其过多使命而对之抱有消极的态度。但其对广电媒体的体量、市场灵敏度和资源接口有特定要求,当中也隐藏着内容同质化生产、体制机制改革掣肘、公信力消解危机等风险。各地区广电媒体在入局MCN之前,应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作出谨慎选择。符合单独建立或联合建立广电MCN机构的广电媒体要敢于尝试,切忌观望等待心理。不符条件的区域广电媒体可以糅合MCN生产机制建立小型工作室,也可以加入到发展成熟的其他广电MCN机构当中,实现广电媒体共赢式发展。
张其帅[7](2021)在《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山东省正围绕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国企改革发展,推动改革发展跑出“加速度”,促进国有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勇当“排头兵”“主力军”。而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只有对企业第一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合理配置,使其与资本、技术等其他资源充分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国有企业创新、持续、领先发展,逐步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SDSC公司作为省属国有企业,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期,但面临员工年龄比例失调、文化水平与专业结构失调、缺乏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等系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人力资源现有状况与未来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总量、质量及结构等要求差距较大,公司内生动力不足,不足以有效支撑公司转型战略实施。鉴于目前现状,如何根据SDSC公司自身实际,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解决制约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公司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已成为SDSC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成果,梳理出了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对本文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描述了SDSC公司概况、人力资源配置现况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现状,通过运用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发现SDSC公司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员工年龄结构失衡、员工素质结构不合理、人岗不匹配、岗位效能低等4个方面,从而进一步分析了上述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再次,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SDSC公司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发现SDSC公司目前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制约SDSC公司顺利实施发展战略。然后通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优化年龄结构、实施人岗匹配、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素质等4个方面提出了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策略。最后,为确保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策略顺利实施,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平台保障、物质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及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工作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SDSC公司解决员工年龄结构失衡、素质结构不合理等实际问题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SDSC公司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改革,提升公司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能为同类型国有企业实施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戴剑宏[8](2020)在《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方案研究》文中指出平台公司自身是政府投资融资职能的具体体现,其可对政府自身财政层面能力紧缺与区域内城市化建设需求二者之间的冲突进行合理有效的缓解,实现对区域内城市化建设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接之而来的是经济转型,出于社会需求,国家政策不断调控,筹资渠道也愈加紧缩,过去融资平台的管理模式己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要。政府平台公司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满足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职能,又要面对融资艰难的处境,原有融资模式自身缺点不断暴露,运营结构混乱、融资渠道单一都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本文正视平台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平台公司在社会发展期间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有效肯定,基于此种因素,在现阶段社会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革新的大环境之内,对于环境的有效顺应是不断强化金融领域监督管理的基础所在,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X市C平台公司为研究对象,整理了政府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相关理论,构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分析C平台公司目前现状,发现其存在运营架构存在不足,缺乏本身盈利能力,融资渠道单一化以及风险管控意识较弱等问题,随后对以上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因为管理缺乏自主权,而在公司资产中存在结构不合理,决策受限于当地的融资政策,管理层在公司运营方面也缺乏业务扩展能力。第三,通过PEST和SWOT分析明确公司当前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条件,最终基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组合,针对C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方案进行分析,寻找公司市场化转型路径。第四,根据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制定依据,确定目标和原则,提出公司市场化转型方案并细化其具体实施步骤,具体来说包括在方案实施前加强培训,通过计划确定方案实施流程和内容,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重视反馈与沟通,同时将方案与实践融合,注重方案实施后的完善与应用。最后,综合全文的分析,从组织、制度、资源、人才上述四个层面有针对化的对C平台公司自身内部市场化运营相关层面指出相应的保障手段。本文鼓励平台公司进行市场化转型升级,继续发挥自身价值。结合C平台公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化解承担地方政府职能又要以市场化主体独立经营的方法,利用其转型案例分析,提高研究的普适价值。
康俊莲[9](2020)在《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权力配置,实现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协同有效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1)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的具体体现。本文围绕“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这一核心问题,从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空间、时间、制度三维一体角度,探究政府监管权力的内在逻辑,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科学优化、系统完善的路径。本文遵循“四个最严”要求,依据协同治理和跨部门合作等理论,采用比较制度分析法,论域方面选择政府监管控管层次多、管理幅度宽泛的典型国家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了制度背后权力配置结构及其演化方式,比较在不同制度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实现监管权力配置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政府权力配置存在的争议和挑战、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采取的措施与体现的特征,从空间维度改革、时间维度改革、制度维度三维一体角度,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政府食品监管权力配置协同治理的建构路径。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包含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和制度架构,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回答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监管权力的现实配置,及监管权力行使产生的内在逻辑。从空间、时间、制度三个维度,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概况、监管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改革举措、政府权力配置的改革特征。基于此,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同时,从府际关系角度,对食品安全政府纵向权力配置、横向权力配置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构转变中的内在联系,为推进食品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政府协同治理不断走向深入奠定基础。在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回答第二个问题,即食品安全监管权力由哪些因素导致变迁?从空间、时间、制度三个维度,阐释政府监管权力行政化,部门分割的高度集权,由于社会秩序的高度扩展,使得行政分割高度集权的政府权力,呈现出具体监管越来越属地化,抽象监管越来越集权的现象。此部分分析,以协同治理理论核心内涵为指导,以跨部门合作理论与政府协同理论为支撑,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社会监管缺失三个层次,阐述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在空间维度上,由于跨部门间食品安全监管权责利益均衡问题,导致“权力越位”,需要进一步通过协同治理优化提升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在时间维度由于监管权责不清、行政壁垒、监管遗漏导致“权力缺位”,会直接影响在危害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政府能否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从快将危害食品安全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反映着政府的应急和统筹协同调度能力。因此,在时间维度要突出“早一步”“快一步”,必须通过实现制度做保障和空间维度跨部门的相互协同、配合;在制度维度由于监管中的权力异化、监管过程的渎职行为、监管中出现的违章违规导致“权力错位”,容易引发政企合谋、监管腐败等问题的产生。第三部分,分析了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争议和挑战,以及通过域的选定,借鉴国内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经验,依据“四个最严”的要求展开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归纳提炼有益于我国政府协同治理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空间维度改革,解决外部硬性边界跨部门间协同治理,出了问题谁说了算的问题;时间维度改革,解决内部构架基础降低危害食品带来的风险,实现早发现、早识别、快处置的问题;制度维度改革,解决单元间协商机制制度系统化、体系化、完整化的问题,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干,各相关管理条例、管理办法体系化、完整化相互协同、互为补充的制度体系。通过研究,本文力求在以下几个层面做出努力,取得如下研究结论:其一,针对“权力越位”,解决跨部门间“政出多门”、相互协同的问题。通过强化中央一级政府食品监管,构建全国自上而下统筹监管“一盘棋”,实现危害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应对和处置。既而发挥中央政府监管权力灵活调度功能,实现“中央精神”掷地有声的贯彻、落实的同时,实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展开创新监管的实践。作为中央政府还肩负着全球食品监管风险治理中发挥多元治理的功能。通过发挥中央政府、食品跨国企业等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在参与国际事务食品安全治理规制的制定,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化解中西方在食品监管领域文化认识的鸿沟,提升在国际食品监管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另外构建起跨部门间食品安全协同机制和治理机制,通过部门间的责任分担、沟通协商、协同治理运行,实现食品监管的协同治理。其二,针对监管权责不清、行政壁垒、监管遗漏导致的“权力缺位”,解决危害食品带来的安全风险,需要通过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实现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早发现、早预警,同时提高科学防控的能力,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从快处置。建构公开透明的信息通报体系,不仅要形成日常检测公告制度,还要突出危害食品事件发生时,让公众及时了解实情,消除社会公众心理恐慌,有效参与积极应对食品风险,逐步引导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意识和能动力。在协同治理视域下,构建起对监管事前、事中、事后的协同治理权力监督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在时间维度下,还应将权力行使的重点,放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预防上来,只有将风险点控制住,才能从源头上控管住,保障安全食品“产”出来的有效性。风险预防应突出其独立性、透明性以及全程采取的开放方式,实现过程的监督性。以此来保障食品安全风险预防的科学性和自然性。其三,针对监管中的权力异化、监管过程的渎职行为、监管中出现的违章违规导致的“权力错位”,引发政企合谋、监管腐败等问题的产生。从制度维度,认真梳理,提出解决《食品安全法》与各监管部门间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细则等,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相互协同互补、衔接的制度化体系。通过协同治理导向的政府重塑,建构起彼此之间互为协作的服务型政府,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治理理念的质性转变。其四,本文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食品安全协同治理问题,说到底是加强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问题。因此,应该将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层面,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大数据标准体系,将其作为国家管理的一项制度,打通政府跨部门监测的数据链,实现全链条数据关联的融合,实现日常监管的有序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系统科学性;从完善体制机制上,建议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建立从生产到销售都可相互追溯、追查、倒查、溯源的机制,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健康中国”,助力食品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陈雪儿[10](2020)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基于双强模式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七年多的改革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一种独特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互动新模式——“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强”互动模式。这不仅体现在七年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上。由此,本文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双强”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又有何具体的逻辑、特点与表现形式?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这种模式的实际运作效果如何?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历史性问题或是出现一些时代性的新情况?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又当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运行实践,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史论结合法以及跨学科联系分析法,论述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历程、特点及经验总结,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运行方式、实践成效、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双强”模式更高效地运行。本论文的研究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导论,具体内容为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其中从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互动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关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概念做了简要阐释。第二部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历程分析,从历时性视角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建国初期的起伏波动、改革开放初期的试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的调整稳定以及如今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磨合优化阶段,并概括性指出调整关系认识上经历了从单向摸索向多方完善的逐渐转变,逻辑上遵循改革实践逻辑,理论上吸收借鉴了西方理论精华。由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的历史依据。第三部分“双强”模式的运行方式及实践成效。首先,阐释政府与市场关系“双强”模式的实质内涵和本质要求,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不仅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积极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以及调节收入分配等各项职能,做到“有所为”;而且需要通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设定,深入解决行政对于市场的过多干预问题,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增强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样化主体的权力,做到“有所不为”。其次,系统性论述了现阶段“双强”模式的实践成效——市场持续转型开放,有序竞争保活力、政府职能调整,转型服务见实效以及社会服务优化升级,公平分配得保障。第四部分“双强”模式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首先,分析指出一些时代性的新情况和历史性的旧问题阻碍了政府与市场“双强”模式的更好发展,突出分析现阶段影响二者关系的三个主要问题: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监管难度加大、政府与市场的强弱对比依旧明显、体制性顽疾难以短时间根治。其次,根据最新改革精神尝试提出了构建法治化信息化政府、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完善理论范式等对策建议,希冀能够有助于破除障碍、更好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双强”模式的有效运作。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几个层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几个层面(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如何利用新媒体为党建工作赋能(论文提纲范文)
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转换网感思维,输出有生命力的内容 |
传播语态变革,与受众加强情感互动 |
(3)债务重组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机制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结构框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1.8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债务重组的相关文献 |
2.1.1 关于债务重组的概念 |
2.1.2 关于债务重组动机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债务重组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文献 |
2.2.1 关于投资效率的概念 |
2.2.2 关于非效率投资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非效率投资产生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 |
2.2.5 关于资产负债率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理论分析与假设 |
3.1 委托代理理论 |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 债务治理理论 |
3.4 债务重组与投资理论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 |
4.2 变量选择 |
4.3 模型设计 |
5 实证检验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平稳性检验 |
5.3 相关性检验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
5.4 模型选择 |
5.5 基准回归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中介效应检验 |
5.8 异质性检验 |
5.9 结论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资源 |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
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
2.1.3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崭新且复杂 |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经济思想 |
2.2.3 西方经济学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
3.1 萌芽期:七年知青岁月的初期经验 |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树立 |
3.1.2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开启 |
3.2 形成期:30 年的地方经济治理经验 |
3.2.1 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
3.2.2 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
3.2.3 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
3.2.4 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
3.3 成熟期: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思想 |
3.3.1 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
3.3.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
3.3.3 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
3.3.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 |
4.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新发展理念 |
4.1.1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
4.1.2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
4.1.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七个坚持” |
4.2.1 经济发展领导核心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
4.2.2 经济发展目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4.2.3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
4.2.4 经济体制改革论:坚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关系 |
4.2.5 宏观经济管理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
4.2.6 经济发展战略论: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
4.2.7 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
4.3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
4.3.1 构建高质量国内大循环 |
4.3.2 优化发展国际大循环 |
4.3.3 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及理论特征 |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 |
5.1.1 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 |
5.1.2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 |
5.1.3 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 |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 |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性 |
5.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
5.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
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际性 |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
6.1.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 |
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
6.2.1 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
6.2.2 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及对业绩的影响 ——以K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的研究 |
二、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绩效评价研究 |
三、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题材新颖 |
二、研究材料新颖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国有企业 |
二、国有企业党组织 |
三、公司治理与企业经营业绩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公司治理理论 |
二、政治干预理论 |
三、市场失灵理论 |
四、委托代理理论 |
五、群体决策理论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现状 |
第一节 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
一、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 |
二、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 |
第二节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的途径 |
一、保证发展方向 |
二、重大决策 |
三、干部管理 |
四、内部监督 |
第三节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及对业绩的影响——以K公司为例 |
第一节 K公司简介 |
第二节 K公司治理的历史沿革 |
第三节 党组织参与对K公司治理的影响路径 |
一、持续优化治理结构,党组织保证企业发展方向 |
二、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 |
三、党组织参与企业干部队伍建设 |
四、党组织参与内部监督 |
第四节 党组织参与对K公司绩效的影响评估 |
一、政治维度绩效 |
二、财务绩效 |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情况 |
第五章 经验总结和完善建议 |
第一节 K公司党组织参与公司管理绩效总结 |
一、企业运营管理效率提升显着 |
二、营收持续上升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
三、企业社会责任效益凸显 |
第二节 K公司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管理提升建议 |
一、加强公司财务管理 |
二、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日常制度中 |
三、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广电媒体MCN的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综述 |
1.3.2 关于广电媒体MCN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广电媒体MCN的定位 |
2.1 MCN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2.1.1 商业MCN发展概况 |
2.1.2 从中央到地方广电MCN发展概况 |
2.1.3 商业平台与广电媒体的正当性互嵌 |
2.2 目标受众定位 |
2.2.1 网络原住民:年轻受众 |
2.2.2 数字新移民:中老年受众 |
2.3 双重枢纽的角色定位 |
2.3.1 连接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平台 |
2.3.2 连接官方语境与网络语境 |
第三章 广电媒体MCN的内容生产 |
3.1 培植头部IP,打造“1+N”矩阵体系 |
3.1.1 头部主持人IP的选择与培植 |
3.1.2 草根IP的选择与培植 |
3.1.3 签约达人的法律风险提示与规避 |
3.2 发挥地域特性,增强内容延展性 |
3.2.1 借助职能相关性,进行跨地域系列创作 |
3.2.2 细化地域内容分级,实现精准分发 |
3.3 重建管理体制,提升生产效率 |
3.3.1 变阶梯管理为一元中心制 |
3.3.2 增强市场嗅觉,成立小而精的工作室 |
3.4 融通科技资源,改善用户体验 |
3.4.1 应用5G技术,内容场景多样化 |
3.4.2 联通大小屏,内容信息精细化 |
第四章 广电媒体MCN的用户连接 |
4.1 转变话语体系,拉近与用户距离 |
4.2 增强互动,建立情感联结 |
4.3 打通线上线下,提高用户参与度 |
4.4 建立在地化社群,提高流量转存率 |
第五章 广电媒体MCN的变现路径 |
5.1 直播带货变现路径 |
5.2 定制短视频广告变现路径 |
5.3 版权分账变现路径 |
5.4 账号代运营变现路径 |
5.5 活动策划与人员培训变现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 |
2.1.2 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 |
2.1.3 人力资源配置的内容 |
2.1.4 人力资源配置的原则 |
2.1.5 人力资源配置的形式 |
2.1.6 岗位胜任模型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SDSC公司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SDSC公司概况 |
3.2 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3.3 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调查 |
3.3.1 调查目标和调查对象 |
3.3.2 调查内容 |
3.4 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3.4.1 员工年龄结构失衡 |
3.4.2 人岗不匹配 |
3.4.3 岗位效能低 |
3.4.4 员工素质结构不合理 |
3.5 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人力资源规划不够明晰 |
3.5.2 人岗匹配机制不够健全 |
3.5.3 薪酬激励机制不够有效 |
3.5.4 绩效考核体系不够科学 |
3.5.5 培训管理体系不够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
4.1 SDSC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
4.2 SDSC公司战略 |
4.3 SDSC公司战略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 |
4.4 SDSC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
4.4.1 优化年龄结构 |
4.4.2 实施人岗匹配 |
4.4.3 完善激励机制 |
4.4.4 提升员工素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文化保障 |
5.4 平台保障 |
5.5 物质保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SDSC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8)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2.1 平台公司概念及特点 |
2.1.1 平台公司的界定 |
2.1.2 平台公司概念与功能 |
2.1.3 平台公司的特征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二元转型论 |
2.2.5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 |
第3章 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 X市C平台公司简介 |
3.2 X市C平台公司运营现状 |
3.3 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必要性 |
3.3.1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引导 |
3.3.2 经济转型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
3.3.3 现有平台模式不可持续 |
3.3.4 地方平台公司不可替代 |
3.4 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环境分析 |
3.4.1 PEST分析 |
3.4.2 SWOT分析法 |
第4章 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
4.1.1 运营架构存在不足 |
4.1.2 缺乏本身盈利能力 |
4.1.3 融资渠道单一化 |
4.1.4 风险管控意识较弱 |
4.2 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问题原因分析 |
4.2.1 管理缺乏自主权 |
4.2.2 资产结构不合理 |
4.2.3 融资政策受限多 |
4.2.4 业务经营存在风险 |
第5章 X市C平台市场化转型方案制定及保障措施 |
5.1 X市C平台市场化转型方案的制定依据 |
5.2 X市C平台市场化转型方案制定目标与原则 |
5.3 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方案内容 |
5.3.1 建立市场化导向 |
5.3.2 优化业务板块 |
5.3.3 优化组织结构 |
5.3.4 优化薪酬及考核制度 |
5.3.5 提高自身资信 |
5.3.6 完善全面合规管理 |
5.4 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 |
5.4.1 加强方案实施前的培训 |
5.4.2 明确方案实施流程和内容 |
5.4.3 强化实施方案中的沟通和反馈 |
5.4.4 注重方案实施后的完善与应用 |
5.5 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5.1 组织保障 |
5.5.2 人才保障 |
5.5.3 资源保障 |
5.5.4 制度保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由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
(二)关于政府权力配置的研究 |
(三)关于协同治理问题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基础理论 |
一、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食品安全 |
(二)食品监管 |
(三)权力配置 |
(四)政府权力配置 |
二、政府权力配置的相关理论 |
(一)权力政治学基本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分析 |
一、中国食品监管政府责任与权力配置的发展轨迹 |
(一)改革开放之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配置 |
(二)改革开放之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配置 |
二、现行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配置 |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横向配置 |
(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纵向配置 |
(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结构性变革 |
三、现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的综合分析 |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根据 |
(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原则 |
(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合理性 |
(四)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实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实效分析 |
一、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成效 |
(一)食品安全中央政府监管权力强化的效应 |
(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监管权力增强的效应 |
(三)食品监管社会协同治理的实际效应 |
二、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中问题的呈现 |
(一)政府权力越位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失灵 |
(二)政府权力缺位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市场失灵 |
(三)政府权力错位导致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缺失 |
三、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不当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
(一)政府权责失衡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
(二)政府权力结构失衡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
(三)政府与社会协同缺失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安全监管权力配置的国际比较 |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典型国家的基本形态 |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比较论域的选定 |
(二)不同国家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类型的比较分析 |
(三)不同国家政府权力配置制度管理幅度的比较分析 |
二、国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
(一)国外食品安全政府法律体系的形成 |
(二)国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的形成 |
(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的空间配置 |
三、国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的综合分析 |
(一)日本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 |
(二)美国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 |
(三)德国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体制改革 |
一、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体制改革的目标 |
(一)强化中央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 |
(二)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权力的灵活调度 |
(三)发挥食品安全监管多元治理功能 |
二、构建跨部门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结构 |
(一)构建食品安全监管跨部门协同权力结构 |
(二)建立食品监管跨地区协同治理的权力结构 |
(三)建立食品监管政府多部门协同的权力结构 |
三、构建跨部门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治理机制 |
(一)建立食品监管跨部门责任分担机制 |
(二)建立食品监管跨部门沟通协商机制 |
(三)建立跨部门治理运行机制 |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国家食品监管权力良性运行机制的建构 |
一、食品监管政府权力配置的制度化建设 |
(一)构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法规体系 |
(二)设置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行政权力配置制度 |
(三)完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领导责任制度 |
二、构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与行使的倒查机制 |
(一)建立食品监管协同治理的召回机制 |
(二)建立食品监管政府履职制度化评估体系 |
(三)优化食品监管政府权力协同治理水平 |
三、建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监督机制 |
(一)完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行政问责机制 |
(二)建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党内监督机制 |
(三)建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权力配置的社会监督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基于双强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本质 |
3.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其评述 |
1.国内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概述 |
2.国外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概述 |
3.当前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求证法 |
2.史论结合法 |
3.跨学科研究法 |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历程 |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的主要阶段划分 |
1.改革开放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波动期(1949—1978) |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期(1978—1992) |
3.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期(1992—2012) |
4.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与市场“双强”探索的磨合期(2013—至今) |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的特点及经验总结 |
1.关系调整的认识深化:从单向摸索到多方完善 |
2.关系调整的逻辑依据:改革实践与市场倒逼 |
3.关系调整的理论借鉴:开放包容地吸收西方相关理论精华 |
三、“双强”模式的运行方式及实践成效 |
(一)“双强”模式的运行方式 |
1.职能清晰定位有为政府 |
2.体系建构定位有效市场 |
(二)现阶段“双强”模式的实践成效 |
1.市场持续转型开放,有序竞争保活力 |
2.政府职能调整,转型服务见实效 |
3.社会服务优化升级,公平分配得保障 |
四、“双强”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
(一)“双强”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1.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
2.政府和市场的强弱对比依旧明显 |
3.深层次的市场和行政体制的惯性制约力量仍然强大 |
(二)进一步完善“双强”模式的建议 |
1.构建法治化信息化政府,充分服务市场 |
2.积极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培育成熟市场 |
3.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范式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 |
三、报纸文章 |
四、电子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几个层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如何利用新媒体为党建工作赋能[J]. 卜浩,刘宇婷. 中国电业, 2021(11)
- [2]国企采购第三方平台运营优化研究 ——以M采购平台为例[D]. 杜英男.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债务重组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机制与效果研究[D]. 张维中. 浙江大学, 2021(09)
-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胡炅坊. 吉林大学, 2021(01)
- [5]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及对业绩的影响 ——以K公司为例[D]. 雷达.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广电媒体MCN的商业模式研究[D]. 赵云鹤. 河北大学, 2021(02)
- [7]SDSC公司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 张其帅.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X市C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方案研究[D]. 戴剑宏. 湘潭大学, 2020(02)
- [9]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权力配置问题研究[D]. 康俊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基于双强模式的探索[D]. 陈雪儿.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