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68例疗效对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晶[1](2021)在《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炎症因子IL-4、TNF-α、IFN-γ的干预机制及药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瑶浴清消方安全性和抗炎、止痒的药效作用,通过观察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影响,初步探索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1)急性毒理实验,将3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完整皮肤组、破损皮肤组,每组共10只,雌雄各半。于24小时内分两次给药完毕,以大鼠体重、皮肤、毛发等改变,呼吸频率、进食、饮水、排便及分泌物、运动是否异常观测指标为观测,判断是否有中毒表现或死亡。(2)抗炎实验,将5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皮肤康药组、瑶浴清消方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以巴豆油为致炎剂涂于小鼠右耳,于4小时后沿耳缘线剪下双耳,放于精密分析天平称量重量,计算耳肿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3)止痒实验,将30只豚鼠随机分成空白组、皮肤康洗液组、瑶浴清消方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低剂量组,每组6只。末次给药前,用砂纸擦伤豚鼠右足足背,于给药后10分钟,开始于豚鼠足背处滴0.05ml 0.01%磷酸组织胺溶液,此后每隔3分钟以0.01%,0.02%,0.03%,0.04%…递增浓度,以最后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所给予的磷酸组织胺浓度剂量为致痒阈。(4)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小鼠模型炎症因子干预机制实验,将60只KM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皮肤康组、瑶浴清消方组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组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2,4-二硝基氯苯腹部致敏,左耳激发方法建立湿疹小鼠模型。同时于致敏第一天给药,造模第12天(末次给药后24小时)取材,取各组小鼠耳片进行观察,对其损伤进行评分;称重,计算肿胀度;HE染色后观察耳片组织形态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4的含量。结果:(1)瑶浴清消方急性毒理实验显示,14天实验结束后,破损皮肤组和完整皮肤组皮肤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全身中毒症状。(2)瑶浴清消方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各组与空白组相比,耳肿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比皮肤康洗液抗炎效果优(P<0.01)。(3)瑶浴清消方止痒实验结果显示,皮肤康洗液组和瑶浴清消方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致痒域都有明显的提高(P<0.01),皮肤康组与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相比致痒域明显偏低(P<0.05)。(4)瑶浴清消方干预小鼠急性湿疹模型实验:耳廓皮肤损伤评分,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评分均增加(P<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皮肤损伤评分减少(P<0.01),其中瑶浴清消方中剂量与皮肤康组相比皮肤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耳肿度结果,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耳肿度均增加,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耳肿度明显减少,其中瑶浴清消方中剂量与皮肤康组相比耳肿度明显减少(P<0.05)。镜下观察急性湿疹模型小鼠耳片HE染色病理切片,模型组表皮水肿严重且大量的淋巴细胞增生排列在表皮内,并伴随出血,可在细胞间质内看到红细胞出现,提示造模成功,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细胞水肿、增生情况有明显缓解,且组织结构排列整齐,与空白组相比,淋巴细胞仍偏多,但无明显细胞水肿,急性炎症症状得到缓解;其余给药组耳部炎症症状均轻于模型组,但重于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4含量表达,模型组、皮肤康洗液组、瑶浴清消方各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小鼠血清TNF-α、IL-4含量有明显的增加,IFN-γ含量显着降低,皮肤康洗液组、瑶浴清消方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TNF-α、IL-4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IFN-γ含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1)急性毒理实验:瑶浴清消方在短时间内对于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吸收性毒性;(2)抗炎实验证明瑶浴清消方有抗炎作用;(3)止痒实验证明瑶浴清消方有止痒的作用;(4)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的干预机制,或是通过下调模型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4表达含量并同时上调IFN-γ含量表达,使Th1/Th2恢复平衡,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及血管通透性,具有缓解湿疹瘙痒、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马世茹[2](2021)在《321例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湿热浸淫型泛发型湿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总结分析对比出中年组和老年组湿热浸淫型泛发型湿疹的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疗效上的区别,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思考。资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321例湿热浸淫型泛发性湿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出合适的湿疹患者,并根据年龄划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住院天数与病程,发病诱因,皮损状态与部位,既往史,过敏史,实验室检查,中西医治疗,出入院时EASI VAS评分等数据登记在表,运用SPSS21.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釆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分析两组相关性,按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本研究共收集321例患者,中年组共96名,其中女性57例(59.38%),男性39例(40.63%),男女比例1:1.46,女性较多;老年组共225例,其中女性85例(37.78%),男性140例(62.22%),男女比例1.64:1,男性较多,卡方检验分析性别存在差异性(P<0.05),并且老年组人数显着多于中年组,其中61-65岁年龄段患者数量最多。2.病程:中年组病程最短3天,最长为40年,平均病程为20.33个月。老年组病程最短1天,最长为50年,平均病程为86.98个月。利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病程显示出差异性(P<0.05),老年组明显长于中年组。3.发病诱因:中年组有明显诱因的17例(17.71%),其中因外界接触15例(15.63%),老年组21例(9.37%),其中因外界接触的18例(8%),统计学分析有显着差异性(P<0.05),中年组以外界接触激素类或刺激性物品、日晒等原因为主。4.皮损部位:中年组发于头皮32例(33.33%),面部34例(35.42%),双上肢79例(82.29%),双下肢80例(83.33%),躯干70例(72.92%),双手46例(47.92%),双足46例(47.92%),臀部14例(14.58%);老年组患者皮损发于头皮105例(46.67%),面部79例(35.11%),双上肢189例(84%),双下肢195例(86.67%),躯干168例(74.67%),双手62例(27.56%),双足59例(26.22%),臀部13例(5.78%)。两组均以躯干、四肢发生部位为主,其中在双手、双足、头皮、臀部两组存在差异性(P<0.05)。5.皮损状态:中年组皮损红斑96例(100.00%),丘疹95例(98.96%),抓痕64例(66.67%),血痂76例(79.17%),渗出33例(34.38%),干燥脱屑37例(38.54%),苔藓化8例(8.33%),色素沉着15例(15.63%);老年组皮损红斑222例(98.67%),丘疹222例(98.67%),抓痕183例(81.33%),血痂178例(79.11%),渗出65例(28.89%),干燥脱屑119例(52.89%),苔藓化22例(9.78%),色素沉着59例(26.22%),两组皮损状态以红斑、丘疹为主,其中以抓痕、脱屑显示出差异性(P<0.05),老年组在这两方面较中年组更明显。6.既往史:中年组患者高血压20例(20.83%),冠心病4例(4.17%),甲状腺疾病甲亢6例(6.25%),皮肤科疾病(荨麻疹等)11例(14.58%);老年组患者高血压77例(34.22%),冠心病37(20%),皮肤科疾病(荨麻疹、过敏性皮炎、体癣等)21例(10.67%),甲状腺疾病甲减18例(8%),微血管病变23(10.22%),经过卡方检验中年组老年组在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疾病以及微血管病变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其中老年组在高血压、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甲减、微血管病变如下肢静脉曲张等显着多于中年组,中年组在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甲亢多于老年组。7.实验室检查:肝功中年组异常24例(25%),老年组异常95例(42.22%),其中AST、GLOB、A/G指标异常显着多于中年组,有差异性(p<0.05)。血脂中总胆固醇中年组升高4例(4.17%),老年组32例(14.22%)显着高于中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中Ig G中年组升高23例(23.96%),老年组82例(36.44%),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中α-HBDH中年组升高22例(22.92%),老年组77例(34.22%)显着高于中年组(P<0.05),C反应蛋白中年组升高24例(25.00%)多于老年组33例(14.67%),存在差异性(P<0.05)。特殊变应原检测中螃蟹、鳕鱼、蟑螂、狗毛皮屑两组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分别为5例(5.21%)、4例(4.17%)、10例(10.42%)、15例(15.63%);老年组为3例(1.33%)、2例(0.89%)、10例(4.44%)、59例(26.22%)。8.治疗:统计321例住院患者中医治疗方法中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液,中年组分别为85例(88.54%)、6例(6.25%)、23例(25.00%);老年组分别为203例(90.22%)、18例(8%)、33例(14.67%),两组在中药注射液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中选择抗组胺药物中年组92例(95.83%),老年组225(100%)总体使用频率高于中年组(P<0.05)。使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中年组35例(36.46%)多于老年组43例(19.11%),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药物复方硼酸溶液、复方青尤软膏使用上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分别是中年组78例(81.25%)、46例(47.92%);老年组204例(90.67%)、135例(60.00%)。9.疗效:统计321例住院患者通过规范化治疗,老年组入院及出院平均皮损评分分别为31.99±8.60、7.73±5.70,中年组为27.98±8.54、5.61±4.28,有差异性(P<0.05)并且年龄越大治疗的效果越不理想,老年组入院及出院VAS评分分别为80.38±0.94、34.15±3.79,中年组为79.76±1.72、30.49±0.54,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瘙痒越不容易缓解。此次研究结果发现中年组有效68例,显效28例,总有效率100%;老年组有效151例,显效7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55%。结论:1.总体住院患者老年人数多于中年人数,中年组女性发病人数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男性发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加强该年龄段人群对于此疾病的认识和预防。2.中年组更易在双手、双足、臀部形成皮损,而老年组更易在头皮、小腿部位形成皮损。应加强该部位的护理及预防。3.年龄越大湿疹瘙痒程度越明显并且难缓解,老年组更易出现抓痕、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的皮损状态。在诊治的同时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老年组更易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以及微血管病变和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甲减,随着步入老年,AST、α-HBDH、总胆固醇等指标异常越多,而中年组更易合并甲亢疾病。在治疗湿疹的同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警戒,积极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5.中年组更易对海鲜敏感,老年组更易对于狗毛皮屑敏感。应注意避免接触。6.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以促进皮损愈合。7.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口服中药频率最高的10味药物为:生地黄、甘草、金银花、泽泻、牡丹皮、防风、栀子、荆芥、黄芩、白鲜皮。后续随方加减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为:地肤子、薏苡仁、钩藤、玄参、火麻仁、黄柏、苍术、土茯苓、炒蒺藜、当归。8.我院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以中药内服方剂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和消风散组合加减治疗,辅助以西医基础治疗,短时间内均能取得显着的疗效。
朱雅婧[3](2021)在《凉血止痒合剂治疗湿疹血热证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凉血止痒合剂治疗湿疹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CD4+/CD8+T)细胞水平的影响,探索相关药物机理,并评估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收集我院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急性湿疹患者75例,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内服凉血止痒合剂,每次1瓶(100ml/瓶),每日2次,饭后1小时加热后服用。对照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每次1片(8.8mg/片),每晚1次,睡前服。2个组外用药均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2次,适量涂于皮损处。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积分,皮损严重程度积分,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及证候总积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数值的变化,并在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对疗效进行最终的综合判定。治疗结束2月后统计患者复发率。结果:1.此次研究采集到门诊符合诊断要求的患者75例,根据研究方案要求完成了治疗及复诊的病例共66例,治疗组34例(脱落4例),对照组32例(脱落5例),总脱落率为12%。2.治疗两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凉血止痒合剂与对照组枸地氯雷他定片的瘙痒程度积分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EASI积分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在改善皮损严重程度的总有效率为88.2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13%。4.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主症有五项,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次症有两项,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两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进行比较,其中CD4+T、CD4+/CD8+T细胞水平值均显着升高,CD8+T细胞水平值显着下降,三组数值均有显着差异性(P<0.01)。6.治疗结束后,对两组安全性做评估比较,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复发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凉血止痒合剂治疗湿疹血热证的临床疗效确切,与目前治疗湿疹的一线用药枸地氯雷他定片相比,疗效相当且副作用较小,复发率低;不仅能很好的改善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通过调节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值,而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牛毅涵[4](2021)在《基于古今文献中医内治方治疗湿疹用药规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搜索及整理古今文献中有关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文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古今文献中医家对湿疹治疗所用内服中药进行总结、归纳、对比、得出古今用药规律,讨论古今医家的用药特点,为现代临床治疗湿疹探索用药思路,提供用药依据,以求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服务。材料与方法:古籍文献的收集选择《中医典海》软件,以“湿疮”、“四弯风”、“粟疮”、“浸淫疮”、“奶癣”、“脐疮”、“血风疮”等为关键词语进行检索。现代文献的收集选择在中国期刊网(CNKI)中进行,以“湿疹”为主题词,检索和筛选,时间限定于“2011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将所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选择出古代文献共76篇,方剂共103首,中药共170味,总计引用频次为644次;共筛选出现代文献共175篇,方剂共233首,中药共170味,总计引用频次为2610次。2.古代各位医家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是苍术,出现次数为25次,出现频率为24.3%;现代各个医家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是白鲜皮,出现次数为137次,出现频率为059.1%。3.古代各位医家使用的其他高频药为当归、泽泻、黄柏、黄芩、薏苡仁、白术、茯苓等。现代使用的其他高频药为生地、车前子、连翘、白术、地肤子、栀子、当归等。4.古代医家处方当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为清热、补虚、解表类的中药,总的用药次数为372次,相对频次57.6%;现代医家处方当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总用药次数为1541次,相对频次80.6%。5.古代处方中关联性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物配伍为苍术-黄柏,置信度为87.50,支持度为15.534;现代处方中关联性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物配伍为防风-荆芥,置信度为88.46支持度为11.207。支持度为11.207。结论:1.古代医家在治疗湿疹时所用的中药中频次较高的类型为清热、补虚及解表类中药,现代各位医家在治疗湿疹时所用中药中频次较高的类型有清热、补虚类的中药在此基础上利水渗湿类的中药用药频次也较多。2.古代各医家治疗本病主要治则以补益气血、清利湿热、解表祛风为主;现代各医家治疗本病主要治则以清热解毒凉血,兼以益气滋阴活血、利水渗湿。3.清热药与补虚药为古今医家常用的中药类型。4.现代医家相比古代医家更多使用了清热燥湿功效为主的中药,清热解毒、凉血类及清虚热功效类形的中药次之。5.古代医家使用的药物主要是以补血及补气类药为主,现代医家在补血、补气类中药的基础上还加用了补阴类的药物。6.湿疹病因病机的发展导致了治疗用药的变化,这可能与四时气候变暖、居住环境改变、饮食变化、体质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蒋琴[5](2020)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验证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安全有效;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部分: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口服依巴斯汀片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对照组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疗程7天,观察记录临床症状、湿疹的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程度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实验部分: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实验,进一步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7天治疗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红霉素相当,MIC值为0.25。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结论:复方洗剂一号是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疗效肯定。对湿疹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症状、湿热浸淫证候有着良好的改善效果。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是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之一。
黄兰莹[6](2020)在《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并观察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初步探讨清肝理脾汤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2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对照组应用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两组总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后,判定为临床痊愈与显效的病例再随访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瘙痒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治疗2周后作最终疗效判定。本研究对两组资料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5.0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3例,其中痊愈5例,痊愈率为15.15%,显效12例,显效率为36.36%,总有效率为84.84%;对照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4例,其中痊愈4例,痊愈率为11.76%,显效11例,显效率为32.35%,总有效率为79.41%。(2)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瘙痒评分、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治疗急性湿疹均有效。(3)治疗结束后,两组在治疗效果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相当。(4)两组在改善皮损方面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次症方面,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明显优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P<0.01);瘙痒程度方面,治疗1周后对照组比治疗组止痒效果明显(P<0.05),但存在反复;治疗2周后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的止痒效果相近(P>0.05),且作用平稳。(5)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少,能降低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复发率(P<0.05)。结论: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对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王文颖[7](2020)在《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急性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对称性、复发性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尤其多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露出部位及阴囊、女阴、肛门等处。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多形损害,伴有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学以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收敛、保护制剂等对症治疗为主,虽能短时间起效,但易产生药物依赖,并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湿疹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要。导师认为湿邪是引起湿疹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认为湿疹的治疗应标本兼治,内外并重。苋榆洗液为导师临床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方,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并评价导师经验方苋榆洗液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将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药氯雷他定片,中药龙胆泻肝汤口服,治疗组给予苋榆洗液湿敷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湿敷治疗,疗程7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皮损形态、面积、严重程度(EASI)、瘙痒程度等指标的变化及分值,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判定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7例急性湿疹患者,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皮损形态、EASI评分、瘙痒程度和皮疹面积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组内皮损形态、皮损面积、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说明苋榆洗液和生理盐水对于急性湿疹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治疗组皮损形态、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皮损面积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苋榆洗液在治疗急性湿疹方面整体疗效优于生理盐水,而对皮疹面积的减轻两者无显着差异。治疗1周后,治疗组29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27例,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苋榆洗液与生理盐水对于治疗急性湿疹均具有疗效,但苋榆洗液疗效更显着,且使用安全,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付佳音[8](2019)在《针刺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比针药结合组和常规西药组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的有效性,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3%硼酸溶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曲池、环跳、阳陵泉、血海、足三里、委中),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瘙痒程度视觉模拟评分,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治疗10日后,疗效对比,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EASI)的改善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瘙痒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善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常规西药与针药结合对于急性湿疹(湿热型)的治疗均有良好效果,且针药结合效果优于常规西药。在减轻皮损及抑制瘙痒方面,针药结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并且针灸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高珊[9](2019)在《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客观、系统的对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为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符合标准的婴幼儿急性湿疹患者332名,随机分为苋黄洗剂组(111名)、中药制剂组(111名)、西药制剂组(110名),记录其一般情况,分别给予苋黄洗剂、中药制剂(七味解毒活血膏)、西药制剂(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外用,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观察患儿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并评分,记录起效时间,治疗结束后统计治疗痊愈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个月,记录复发情况。并根据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特点,从不同发病症状、不同发病部位出发,对苋黄洗剂和中药制剂对照、西药制剂对照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治疗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情况:婴幼儿急性湿疹患儿经过治疗苋黄洗剂组痊愈率为56.8%,总有效率为88.3%;苋黄洗剂在治疗渗出、糜烂型和红斑、丘疹型婴幼儿急性湿疹患儿痊愈率分别为51.9%和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分别为85.2%和9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苋黄洗剂组与中药制剂组和西药制剂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49;χ2=8.474,P=0.014),苋黄洗剂组的痊愈率高于中药制剂组和西药制剂组(χ2=4.163,P=0.032;χ2=4.350,P=0.037),苋黄洗剂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制剂组(χ2=8.537,P=0.003);在治疗渗出、糜烂型婴幼儿急性湿疹患儿苋黄洗剂组痊愈率高于中药制剂组(χ2=5.765,P=0.016),在治疗红斑、丘疹型婴幼儿急性湿疹患儿苋黄洗剂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制剂组(χ2=5.319,P=0.021)。2临床评分情况:苋黄洗剂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的主要症状评分分别为(10.76±3.11)分、(4.74±1.69)分、(2.48±0.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624,P<0.05),其中治疗3天、5天的主要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的评分(t=23.154,P<0.05;t=49.846,P<0.05),治疗5天的主要症状评分低于治疗3天的评分(t=15.561,P=0.028);苋黄洗剂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的次要症状评分分别为(4.72±2.28)分、(1.81±1.45)分、(0.91±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46,P<0.05),其中治疗3天、5天的次要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的评分(t=14.049,P<0.05;t=30.073,P<0.05),治疗5天的次要症状评分低于治疗3天的评分(t=6.010,P=0.018)。苋黄洗剂组与中药制剂组和西药制剂组在治疗前和治疗3天的主要症状评分、次要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5天的苋黄洗剂组主要症状评分低于西药制剂组(t=3.825,P=0.041),三组药物次要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药物临床起效时间:苋黄洗剂组起效时间为(2.00±0.89)天,苋黄洗剂在治疗渗出、糜烂型和红斑、丘疹型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起效时间分别为(2.76±0.61)天和(1.37±0.5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61,P<0.05);苋黄洗剂组临床起效时间短于中药制剂组(2.71±0.95天)和西药制剂组(2.54±0.75天)(t=6.439,P=0.009;t=4.615,P=0.046);对于红斑、丘疹型湿疹患儿,苋黄洗剂组临床起效时间短于中药制剂组、西药制剂组(t=11.004,P=0.003;t=8.628,P=0.008);对于渗出、糜烂型湿疹患儿,苋黄洗剂组临床起效时间短于中药制剂组(t=10.333,P=0.005)。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苋黄洗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9%,与中药制剂组4.5%和西药制剂组1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6,P=0.004),其中苋黄洗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制剂(χ2=9.996,P=0.002)。5药物治疗后复发情况:苋黄洗剂组复发率3.2%,与中药制剂组6.4%和西制剂组1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4,P=0.029),其中苋黄洗剂组复发率低于西药制剂组(χ2=6.245,P=0.012)。结论1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痊愈率为56.8%,总有效率为88.3%,对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有所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0.9%,复发率3.2%;起效时间(2.00±0.89)天。2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制剂对照,对主要症状的改善优于西药制剂对照,起效时间早于西药制剂对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西药制剂对照。3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痊愈率高于中药制剂对照,治疗红斑、丘疹型和渗出、糜烂型湿疹的临床起效时间均早于中药制剂对照。图2幅;表17个;参120篇。
李红梅[10](2019)在《逍遥丸辅助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逍遥丸口服联合外用药治疗慢性肛周湿疹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每次取一袋金玄痔科熏洗散兑水熏洗坐浴,擦干局部后取适量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肛周患处,早、晚各一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逍遥丸口服,一次8丸,早、中、晚各一次,共治疗4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主要症状体征(瘙痒、潮湿、皮损形态)积分和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逍遥丸联合金玄痔科熏洗散、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临床疗效好。(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积分、主要症状体征(瘙痒、潮湿、皮损形态)各积分和总积分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瘙痒、潮湿、皮损形态和湿疹的总体情况经治疗后得到了显着改善。(3)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瘙痒、潮湿、皮损形态)各积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和主要症状体征(瘙痒、潮湿、皮损形态)总积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试验组患者瘙痒、潮湿症状和皮损形态体征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和湿疹总体情况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肛周湿疹病情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相互影响。逍遥丸辅助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湿疹病情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逍遥丸作为中药制剂,经济方便,患者依从性好,能长期配合治疗。口服逍遥丸调节心理情绪状态,较心理干预措施操作简单,对肛肠科医生的专业要求低。综上所述,逍遥丸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68例疗效对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68例疗效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炎症因子IL-4、TNF-α、IFN-γ的干预机制及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1.1 湿疹命名及来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湿疹分型及治疗的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分型 |
2.3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治疗 |
3 瑶浴清消方组方研究 |
3.1 祖国医学及瑶医理论对瑶浴清消方的组方研究 |
3.2 瑶浴清消方组方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二部分 瑶浴清消方组制药、急性毒性实验和药理实验 |
1 瑶浴清消方药液制备 |
1.1 实验药材 |
1.2 药液制备 |
2 瑶浴清消方急性毒性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分析讨论 |
3 瑶浴清消方药理研究 |
3.1 抗炎(耳肿)实验 |
3.2 止痒实验 |
第三部分 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血清IL-4、IFN-γ、TNF-α的含量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急性湿疹模型建立 |
2.1 试剂调配 |
2.2 分组和造模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5 讨论 |
3.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干预疗效评价 |
3.1 给药方法 |
3.2 实验取材 |
3.3 耳组织肿胀度观察 |
3.4 HE染色观察小鼠左耳皮肤病理组织学改变 |
3.5 统计学分析 |
3.6 实验结果 |
3.7 分析讨论 |
4 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小鼠模型的干预机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5 分析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瑶族药浴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321例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论中西医对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凉血止痒合剂治疗湿疹血热证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4 剔除、脱落/终止试验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法 |
3.2 试验药物 |
3.3 治疗方法 |
3.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
3.5 中医主证评分 |
3.6 中医次症评分 |
3.7 外周血CD4+、CD8+T细胞检测方法 |
3.8 疗程 |
3.9 随访 |
4.疗效评价: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积分疗效判定(EASI) |
5.安全性评价 |
6.复发率 |
7.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病例完成情况 |
2.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病程比较 |
2.4 治疗前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
2.5 治疗前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
2.6 治疗前患者瘙痒症状评分比较 |
2.7 治疗前患者EASI评分比较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治疗前后患者EASI评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患者皮损疗效比较 |
3.3 治疗前后患者瘙痒症状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
3.5 治疗前后患者中医主症评分比较 |
3.6 治疗前后患者中医次症评分比较 |
4.安全性评价 |
5.随诊复发率 |
讨论 |
1.中医的湿疹的认识和总结 |
2.西医对湿疹的研究 |
3.凉血止痒合剂 |
4.药物组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研究结果 |
5.1 疗效比较 |
5.2 瘙痒程度的比较 |
5.3 T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分析 |
5.4 中医证候的比较分析 |
5.5 安全评价 |
5.6 复发情况 |
6.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湿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凉血止痒合剂治疗血热证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基于古今文献中医内治方治疗湿疹用药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古今医家对湿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流行病学的研究 |
1.3 病因的认识 |
1.4 治疗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临床表现的认识 |
2.4 治法的认识 |
2.5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2.6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终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注意事项 |
3.4 疗效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3.6 不良反应观察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2.1 实验菌种 |
2.2 药物及试剂 |
2.3 主要仪器及材料 |
3 培养基的制备 |
3.1 平板培养基制备 |
3.2 不同浓度含药试管培养基的制备 |
4 受试菌的转种活化 |
5 菌种鉴定 |
6 菌悬液的制备 |
7 复方洗剂一号抑菌实验研究 |
7.1 牛津杯法 |
7.2 含药试管稀释法 |
8 抑菌效果判定 |
8.1 牛津杯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
8.2 含药试管稀释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
9 研究结果 |
9.1 牛津杯法的抑菌结果 |
9.2 含药试管稀释法的抑菌结果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湿疹疾病的现状 |
1.2 湿疹的诱因 |
2 中药制剂外用的作用 |
3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中医机理探讨 |
4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现代机理探讨 |
5 关于临床观察部分的讨论 |
5.1 对湿疹评分方法的认识 |
5.2 EASI积分方面比较 |
5.3 对于减轻瘙痒方面比较 |
5.4 两组中医证候结果分析 |
5.5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6 关于实验观察部分的讨论 |
6.1 关于中药的MIC值 |
6.2 关于药敏方法的选择 |
6.3 微生物与湿疹的关系与实验菌种选择 |
6.4 实验结果的讨论 |
7.关于基础药敏试验和临床观察的情况的几点思考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急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及标准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全面中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估算 |
3.2 分组方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疗程及随访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3.8 随访及复发情况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病例搜集及完成情况 |
5.2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比较分析 |
5.3 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5.4 治疗后结果分析 |
5.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5.6 随访及复发情况 |
5.7 依从性 |
6 讨论 |
6.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6.2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6.3 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立论依据 |
6.4 依巴斯汀及3%硼酸溶液作为对照的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 问题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一)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湿疹的中医认识 |
1.1 关于湿疹的病名 |
1.2 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 |
1.3 关于湿疹的治疗 |
2 湿疹的现代医学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湿疹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二)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中医对急性湿疹的研究概述 |
1 中医对急性湿疹病名的认识 |
2 古代医家对急性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古代医家对急性湿疹的治疗 |
4 现当代名家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 |
5 当代中医对急性湿疹的中药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湿疹的研究概述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药物治疗 |
3 物理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病例选择 |
5 随机方法 |
6 治疗方案 |
7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8 疗效评定标准 |
9 数据分析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分析 |
3 治疗结果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 疗效观察 |
3 安全性分析 |
4 药物分析 |
5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个人简历 |
(8)针刺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二、病例筛选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剔除标准 |
(四)脱落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复发标准 |
(六)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治疗前评分分析 |
(三)治疗结果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历代医家的认识 |
(三)祖国医学对急性湿疹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一)发病机制 |
(二)治疗方面 |
三、穴位分析 |
四、针刺手法分析 |
五、针刺止痒的机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疗法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方法 |
1.1.1 研究对象来源 |
1.1.2 研究对象选择及诊断标准 |
1.1.3 临床资料收集 |
1.1.4 治疗观察 |
1.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1.2 研究结果 |
1.2.1 湿疹患儿的一般情况和临床情况 |
1.2.2 三组药物治疗患儿湿疹的临床疗效分析 |
1.2.3 三组药物治疗患儿湿疹的临床评分比较 |
1.2.4 三种药物治疗患儿湿疹的临床起效时间分析 |
1.2.5 三组药物治疗患儿湿疹的不良反应比较 |
1.2.6 三组药物治疗患儿湿疹复发率比较 |
1.3 讨论 |
1.3.1 婴幼儿急性湿疹及评价指标 |
1.3.2 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 |
1.3.3 苋黄洗剂与西药制剂的临床疗效比较 |
1.3.4 苋黄洗剂与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比较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婴幼儿急性湿疹的概况及治疗进展 |
2.1 婴幼儿湿疹概况 |
2.2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湿疹的认识 |
2.2.1 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 |
2.2.2 西医西药治疗 |
2.3 祖国医学对婴幼儿湿疹的认识 |
2.3.1 中药治疗 |
2.3.2 其他疗法 |
2.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患儿信息登记表 |
附录B 随访记录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逍遥丸辅助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标准与剔除标准 |
1.1.6 退出标准与终止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设计 |
1.2.2 分组 |
1.2.3 治疗 |
1.2.3.1 治疗药物 |
1.2.3.2 治疗方法 |
1.2.3.3 治疗时间 |
1.2.4 注意事项 |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
1.3.1 基本资料 |
1.3.2 情绪指标 |
1.3.3 疗效指标 |
1.3.4 评判标准 |
1.3.4.1 疗效评判标准 |
1.3.4.2 安全性评判标准 |
1.3.5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
1.3.6 严谨性 |
2 统计方法与分析 |
2.1 统计方法 |
2.2 数据分析 |
2.2.1 基线可比性分析 |
2.2.1.1 基本资料 |
2.2.1.2 治疗前情绪量表积分 |
2.2.1.3 治疗前主要症状体征各积分 |
2.2.1.4 治疗前总积分 |
2.2.2 治疗后疗效指标 |
2.2.2.1 情绪量表积分 |
2.2.2.2 主要症状体征各积分 |
2.2.2.3 总积分 |
2.2.3 治疗后湿疹总体疗效 |
2.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肛周湿疹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
3.1.1 病名 |
3.1.2 病因病机 |
3.1.3 中医治疗 |
3.1.4 金玄痔科熏洗散组方分析与药理研究 |
3.2 肛周湿疹的西医认识和治疗 |
3.2.1 肛周皮肤特点 |
3.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3.2.3 西医治疗 |
3.2.4 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药理研究 |
3.3 慢性肛周湿疹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认识和治疗 |
3.4 焦虑、抑郁情绪与中医情志、脏腑和慢性肛周湿疹病机的关系 |
3.5 逍遥丸组方分析、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
3.5.1 组方分析 |
3.5.2 药理研究 |
3.5.3 临床应用 |
4 结论 |
5 问题和展望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1: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3: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68例疗效对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炎症因子IL-4、TNF-α、IFN-γ的干预机制及药效研究[D]. 邓晶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321例中老年湿热浸淫型湿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 马世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凉血止痒合剂治疗湿疹血热证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 朱雅婧.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古今文献中医内治方治疗湿疹用药规律探究[D]. 牛毅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蒋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 黄兰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D]. 王文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针刺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 付佳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苋黄洗剂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评价[D]. 高珊.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逍遥丸辅助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D]. 李红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