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洁净气体灭火新技术的开拓、发展与眺望——暨中国哈龙银行建设总体方案和管理模式的初步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吴秀梅[1](2019)在《CAS灭火系统在海外工业建筑中的实施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CLEAN AGENT SYSTEM(简称CAS)是一种快速、高效、安全、环保的新型灭火系统。本文通过在国际工程项目工业建筑中CAS系统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调试的全过程实施和管理,详细阐述了CAS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安装、测试、调试等内容,并对该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关注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为CAS灭火系统在国内工业建筑中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李鑫[2](2017)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作为新一代哈龙灭火系统替代产品,是一种洁净气体灭火系统,具有环保性能好、灭火效率高、使用安全、对被保护对象损坏作用小、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比较复杂,尤其由于七氟丙烷在管网中的流态变化、热量传递、高压氮气融入及管网参数、流速变化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很难精确、方便地设计计算其管网系统。因此,围绕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为研究对象,把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综合划分为防护区、存储装置和管网三个模块,建立了模型参数矩阵和结构设计矩阵,通过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建立起了管网系统的设计计算模型和设计结构矩阵,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确立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目标。2.针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的参数计算、优化及管网压力损失计算方法展开探讨和研究。结合现有管网系统设计方法计算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的参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应用模拟退火算法对存储瓶充装率进行优化,计算最优解;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管网流动进行分析,研究管网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计算方法,提出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计算集成模型。3.提出一种基于灭火剂喷放过程离散化的管网迭代水力计算方法。针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不能有效计算喷放压力、喷放时间的问题,根据喷放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的特点将喷放的连续过程进行基于时间的离散化,进而提出喷放过程迭代水力计算方法,对管网参数进行有效的计算。4.提出一种基于灭火时间、充装率和防护区参数驱动的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方法,并开发了适用单防护区和多防护区管网设计的软件系统。在前面提出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设计参数要求的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官网设计方法,并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开发了相应的设计计算软件系统,进行了工程管网设计应用验证。进行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实验和数据检测。结果证明,所提出的压力损失模型、迭代计算方法准确度较高,所开发的管网设计软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方便有效。
雷柏伟[3](2015)在《气体灭火剂抑制受限空间煤明火燃烧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矿井火灾救灾过程中,惰性气体灭火是常用的救灾措施之一。国内外学者关于惰性气体灭火剂在矿井防灭火中的研究,主要基于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研究其抑制煤自燃的效果,而关于其抑制煤明火燃烧的实验研究较少。另外,关于氢氟烃类气体(化学气体灭火剂)抑制煤明火燃烧的研究也较少。由于固体燃烧实验的重复性差、条件控制困难,为了研究气体灭火剂的灭火机理和特性,研究学者大多数以油池火和可燃气体燃烧代替固体燃烧进行灭火实验。但是,矿井火灾与目前常规的气体灭火剂灭火模拟场景存在三点不同:①矿井火灾为固体燃烧,其燃烧和熄灭过程比液体和气体燃烧更为复杂,燃烧过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②矿井火灾属于受限空间的燃烧,受限空间内煤燃烧过程中的特征参数(气体浓度和温度等)与开放空间的燃烧特征参数变化规律存在很大不同;③矿井火灾属于明火燃烧,其燃烧过程中的煤明火燃烧阶段和煤自燃氧化阶段存在很大不同。因此,为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惰性气体和氢氟烃类气体灭火剂在抑制煤明火燃烧过程中的灭火特性和灭火效率,需要进行不同种类气体灭火剂抑制受限空间煤明火燃烧机理的实验研究,以期为矿井火灾救灾提供新的气体灭火材料选择。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煤燃烧基本特征参数的优选及实验平台的搭建首先通过煤自燃机理(热平衡和链式理论)、燃烧蔓延理论和灭火机理的研究,确定了可以有效评价煤燃烧过程的三个基本特征参数:①火焰表面积,该值反映了燃烧过程中热反馈的大小,定量分析火焰表面积变化趋势有助于我们进行煤燃烧状态的判断以及蔓延状况的分析。根据Orloff“圆柱体法”原理论证了火焰表面积与火焰图像面积成?倍关系,因此可以使用火焰图像面积值代替火焰表面积值研究其变化趋势;②标志性气体浓度,通过标志性气体(O2、CO、CO2和CH4)浓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可以进行燃烧状态判断及评价燃烧氧化反应程度;③温度,火焰温度及煤体温度是反映燃烧剧烈程度及火焰蔓延特性的重要参数。基于以上三个煤燃烧特征参数和耗氧法原理搭建了受限空间煤燃烧实验平台,该平台利用数码摄像仪、在线式连续分析仪和热电偶对整个煤燃烧过程中的火焰图像面积、标志性气体浓度和受限空间内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从而能够比较全面的分析气体灭火剂抑制煤明火燃烧过程的特性。(2)火焰图像面积变化的提取分析基于数字图像处理识别技术获取火焰图像面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烟气、水蒸气及观察窗玻璃污点等多种外界因素影响,会导致数码摄像仪记录的火焰图像存在大量噪音,图像质量比较差。因此,本文首先借助matlab软件对火焰图像进行对比度增强预处理,将其rgb直方图处理成具有双峰特征,以便消除火焰图像中的背景噪声,有效凸显火焰图像目标边缘信息;其次,基于阈值法原理,使用ipp软件对预处理过的火焰图像进行目标分割与计算,为煤燃烧实验过程中的火焰表面积变化趋势分析奠定基础。由于煤明火燃烧过程中火焰形态波动较大,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识别技术获取的火焰图像面积变化曲线也呈现出较大波动。因此,为了更清晰地研究火焰图像面积的变化趋势及主要波动信息,使用小波变换理论对火焰图像面积变化曲线进行消噪处理。(3)煤燃烧全过程特征及燃烧判定指标的研究通过自行设计搭建的煤明火燃烧实验平台进行煤自由燃烧熄灭实验,对煤明火燃烧和阴燃熄灭过程的火焰表面积、标志性气体浓度、温度变化趋势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①在煤自燃阶段,co、co2浓度随着煤温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在煤明火燃烧末期和阴燃熄灭初期,由于不完全氧化反应的增加会出现co2生成速率和耗氧量同时减小、co生成速率增加现象,该阶段依然具有很强的燃烧复燃迹象。因此,进行火区燃烧状态的判断时,只有在co和co2浓度同时下降时才能初步判断燃烧具有熄灭趋势;②煤明火燃烧阶段的热释放速率最大,煤燃烧的热释放速率与火焰尺寸成正比例变化关系,及时采取灭火措施熄灭明火燃烧对于遏制火势的扩大非常重要;③受限空间内热辐射是传递热量最主要的方式,受限空间内的温度变化与火焰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关系。通过受限空间煤自由燃烧熄灭实验中的气体浓度变化对常用的9个燃烧状态判定指标:特里克特比率(tr)、耗氧量(△o2)、燃烧比co/(co+co2)、二氧化碳指数(ico2)、氧化碳比率(co/co2)、贝斯特龙系数(f)、自燃气比法(rc和rn)、格雷哈姆系数(ico)、气样组分比率(rt)进行验证研究。验证结果表明进行矿井火灾救灾时,如果仅使用前人对这9个判定指标总结的临界值进行分析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而使用其变化趋势对燃烧状态的分析较好。因此,在矿井火灾救灾过程中,需要重点使用燃烧判定指标的变化趋势,同时结合标志性气体浓度变化趋势对火区燃烧状态进行综合分析。(4)惰性气体和氢氟烃类气体抑制甲烷燃烧的机理研究利用气相化学动力学软件(chemkin)模拟计算不同浓度的n2/co2/chf3对当量比为1的ch4/air层流预混火焰结构的影响。通过对火焰轴向距离上的主要中间产物浓度分布、火焰面中心位置变化、反应物与燃烧产物浓度分布三个角度进行n2/co2/chf3抑制碳氢化合物有焰燃烧过程的机理分析。通过CHEMKIN的模拟计算分析可知:①N2主要是通过稀释作用进行灭火,随着N2浓度的逐渐增加其灭火效果逐渐增强;②CO2作为惰性气体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强于N2,这主要是因为CO2除了作为稀释剂外还可以作为燃烧产物抑制链式反应的正向反应进程,减小自由基的生成速度,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燃烧;③以三氟甲烷为代表的氢氟烃类气体主要通过参与燃烧链式反应争夺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自由基(OH、H和O等)进行灭火,因此其灭火效率比惰性气体高,但是氢氟烃类气体在灭火过程中会大量生成CO和具有腐蚀作用的有毒气体HF。因此,在使用氢氟烃类气体进行灭火时需要控制氢氟烃类气体的用量和灭火时间以便减小HF的生成量,减弱HF危害。(5)单一气体(N2/CO2/C3H2F6)抑制煤明火实验研究开展不同流量惰性气体(N2/CO2)、氢氟烃气体(C3H2F6)灭火剂抑制煤明火燃烧实验。重点对实验过程中火焰表面积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标志性气体浓度变化、温度场变化以及CHEMKIN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揭示了N2/CO2/C3H2F6气体的抑制煤明火燃烧特性和效率。首先,N2/CO2/C3H2F6气体对煤明火实验过程中的火焰抑制效果不同:N2对火焰表面积的影响是线性减小,CO2是指数式减小,C3H2F6是先增加然后迅速波动下降,其中C3H2F6在灭火初期对燃烧火焰的拉伸现象明显;其次,综合多次实验结果分析可知C3H2F6灭火时间最少,CO2居中,N2耗时最多;最后,综合分析标志气体浓度与温度场变化可知,N2灭火过程中会稀释所有反应气体浓度,CO2灭火过程中会增加CO的生成量,而C3H2F6灭火剂灭火时会生成大量的CO且会导致燃烧空间温度场的升高。(6)混合气体(N2/CO2与C3H2F6)抑制煤明火实验研究为了克服N2/CO2/C3H2F6气体单独灭火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不同浓度配比的混合气体(N2和C3H2F6、CO2和C3H2F6)熄灭煤明火燃烧实验,从而为混合气体灭火剂用于矿井火灾救灾提供实验数据参考。当C3H2F6在N2中的混合比例小于5%时会有效提升N2降低煤燃烧火焰的表面积下降速度,而当C3H2F6所占比例大于5%时,C3H2F6的化学灭火作用开始显现,火焰表面积在下降过程中出现闪灭现象,在阴燃熄灭阶段的CO生成量大幅增加,同时该阶段煤热解CH4的抑制作用增强;当C3H2F6与CO2混合后会有效增加CO2的灭火效率,即使在C3H2F6混合比例很小时也会出现火焰闪灭现象,同时抑制了单独使用C3H2F6时对火焰的拉伸现象,当C3H2F6在混合气体中的配比大于6.23%,六氟丙烷抑制煤热分解CH4的特性才出现。
闵毅梅,王蒙,曹志宏,杜星妍[4](2014)在《澳大利亚哈龙管理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我国履行国际公约淘汰哈龙的整体情况,分析相关管理政策执行现状,指出了我国哈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澳大利亚哈龙回收和再利用管理的经验,提出在中国设立哈龙银行并实行三级管理机制,开发替代技术以及加强回收再利用等哈龙管理建议。
刘世宇[5](2014)在《基于CFD方法的三氟甲烷灭火剂管道流动相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氟甲烷灭火剂是典型的洁净气体灭火剂之一,它不污染保护对象、不破坏大气臭氧层、温室效应小、对人体无害、低毒,是哈龙灭火剂较好的替代品。目前,我国对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和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在管道中的运行规律的研究比较透彻,国家已颁布设计规范,而三氟甲烷灭火剂由于其自身性质特殊,其在管道中运行规律复杂,流动相态存在争议,且难以完全通过试验直接获得其在管道中的流动相态,继而影响系统压力计算方法的选择,使得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利用CFD方法能够精确地描述流体物理现象的优势,直观地模拟管道内流体流动情况,以确定三氟甲烷在管道中的相态,进而确定压力损失计算公式。为三氟甲烷灭火剂管道流动相态的确定提供了新的方法。首先对三氟甲烷灭火剂存储及喷放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从理论上初步判断了三氟甲烷灭火剂的存储状态和管道中的流动相态及变化规律;随后,基于三氟甲烷实际灭火喷放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提出了分段研究三氟甲烷管道流动相态的思想和模型,并结合理论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三氟甲烷灭火剂在不同喷放阶段的流动状态;最后,利用Fluent前处理软件,基于实际试验管网系统建立了基于CFD的三维几何模型,在研究模型适用性的基础上,对管道内三氟甲烷灭火剂流动相态进行了分段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三氟甲烷灭火剂在管道中的流动相态,得出了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的压力损失计算公式。本文将CFD方法用于三氟甲烷灭火剂管道流动相态的研究,建立了管道分段模拟模型,经实例验证,该方法可操作性强,模拟结果直观性强,同时又弥补了实际试验成本巨大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为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刘波[6](2012)在《CFD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洁净气体灭火系统不污染被保护对象、不破坏大气臭氧层、温室效应小、低毒,是一类良好的哈龙替代气体灭火系统,最典型的代表是三氟甲烷、七氟丙烷、IG541等。目前,七氟丙烷和IG541灭火系统都已有国家级设计规范,同时行业内也出现了相应的设计软件,但由于三氟甲烷灭火系统自身性质特殊,实验成本昂贵,尚没有形成国家级设计规范。CFD理论可以直观地反映流体的流动,为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以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的CFD研究为重点,同时全面地分析该理论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中的应用。本文首先详尽地介绍了CFD理论以及商用软件FLUENT。同时,对三氟甲烷灭火剂的性质、特点与其它两种洁净气体灭火系统做了对比分析,阐明了三氟甲烷气体灭火系统的预警灭火机制和设计步骤,并对其做出了评价。对目前已有的三氟甲烷灭火系统地方规范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其理论基础,并对其所包含的各类公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终得出了影响三氟甲烷灭火系统规范制定的两个重要问题:三氟甲烷流动相态;三氟甲烷管径计算公式。在对已有实验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CFD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这两个问题做了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果,该结果对规范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三氟甲烷灭火系统设计软件的功能框架。本文在完成这些工作后,继续研究了CFD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中的其它应用,主要包括利用CFD理论对三通、喷头等的优化设计;火场中烟气的扩散规律以及灭火剂的延迟喷放时间等,通过这些研究促进了CFD理论与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的融合。
唐祝华[7](2007)在《27世纪洁净气体灭火新技术的开拓、发展与眺望》文中研究指明概要阐述了当前我国和国际上有关卤代烷(哈龙)灭火剂及其灭火设备的限用、回收、存储和替代的技术、政策、法规,以及对我国和国际相关规范的认识与理解;重点论述了卤代烷(哈龙)灭火荆的气体替代物(洁净气体)灭火新技术的由来、开拓,及其发展趋势;并及时地对21世纪中国哈龙银行建设的总体方案与管理模式作出了必要的个人初步设想。
夏锐[8](2007)在《绿色消防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火灾的发生及危害性越来越大,火灾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恶劣的社会影响,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及破坏。本文在充分了解国内火灾形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火灾发生和灭火过程中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土壤及灭火剂对臭氧层的破坏,提出绿色消防技术的定义,并系统的阐述的现有的绿色灭火剂、绿色阻燃技术及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相关内容,说明现在广泛使用的绿色消防技术及其特点,最后以细水雾灭火系统在成都新会展中心厨房的应用情况,进一步说明绿色消防技术应具备的条件和特点,并提出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绿色消防技术进行火灾的防治及扑灭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火灾中烟气、有毒气体、热量,灭火时灭火剂及携带燃烧产物的灭火用水等会对大气、水体、土壤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②传统的哈龙灭火剂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其产生的CFCs能消耗大气臭氧层中的臭氧,使地面的紫外线增强,危害人体的健康及生态的平衡;③通过对目前广泛使用的FM-200灭火剂、CO2灭火剂、泡沫灭火剂、细水雾灭火系统进行比较得出,细水雾灭火系统是理想的绿色消防系统,它具有对环境污染小,工程造价低,易于储存等特点;④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绿色消防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即满足对环境无害、对人体无害、灭火效率高、易于长期储存、价格合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条件;⑤目前,在消防管理方面我国有很多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加强消防管理。
朱渝生[9](2005)在《哈龙替代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概要介绍了保护臭氧层国际行动、淘汰哈龙国家方案等有关政策性要求,重点阐述了哈龙灭火剂灭火原理、理化性能以及对臭氧层的破坏机理,提出了淘汰哈龙灭火剂的必要性,从而引出目前国内外哈龙灭火剂替代物研究及应用现状。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哈龙灭火剂替代品各项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了二氧化碳、七氟丙烷、烟烙尽等几种常用哈龙灭火剂替代品及使用场所。结合我国实际,对常用的几种哈龙替代品进行选用比较,提出了选用原则,还系统的呈列了目前哈龙替代技术的相关产品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系统设计、施工、验收规范的制订情况,针对目前洁净气体无相关国家设计规范的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设计依据,并结合使用案例提出了哈龙固定式灭火系统替代技术的应用方法。在移动灭火器的哈龙替代方面,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等效替代方案。本文还特别对哈龙使用的必要与非必要场所及其管理和建筑设计规范中设置气体灭火系统的有关规定进行了阐述,提出建立哈龙银行的必要性。本文最后对我国哈龙替代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应针对具体场所根据选用原则选择适当的哈龙替代品的意见和建议。
章福昌[10](2005)在《我国21世纪消防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火灾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消防工作预防火灾、减少火灾危害,不仅减少了火灾对人类的危害而且减轻了火灾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由此提出了该研究课题。 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关注的重点。这也是21世纪消防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是80年代初,人们发现大气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展开了绿色洁净消防技术的研究,包括哈龙替代技术和绿色阻燃技术的研究。 消防产业虽然已告别了短缺经济时期,但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消防产业更是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法律监督检查机制。创新发展是消防产业发展的根本,创新机制包括产品、技术、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创新。 建筑防火的性能化设计是建立在火灾安全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理性化的设计思想。本文综述了性能化设计的概念,性能设计的框架体系和评估方法等。 火灾发生频率大、影响面广,防火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展开消防知识的普及活动。目前我国消防教育的对象不够广,群众普遍缺乏消防知识;消防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当前消防知识普及的重点是消防意识、消防法制和消防基本知识这三方面的宣传教育。
二、21世纪洁净气体灭火新技术的开拓、发展与眺望——暨中国哈龙银行建设总体方案和管理模式的初步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洁净气体灭火新技术的开拓、发展与眺望——暨中国哈龙银行建设总体方案和管理模式的初步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CAS灭火系统在海外工业建筑中的实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CAS系统的优点及分类 |
2.1 CAS系统的优点 |
2.2 CAS系统的分类 |
3 CAS系统的应用范围 |
4 CAS系统工作原理及组成 |
4.1 CAS系统工作原理 |
4.1.1 CAS的警报系统 |
4.1.2 CAS的控制系统 |
4.1.3 CAS的灭火系统 |
4.2 CAS系统设备组成 |
5 CAS系统的施工关注点 |
5.1 管道及支架安装 |
5.2 标识便于观察 |
5.3 喷嘴安装精度 |
5.4 储存装置和驱动装置安装 |
5.5 控制组件及信号反馈装置 |
6 CAS系统实施中的其它问题 |
6.1 许可证制度 |
6.2 政府机构认证及现场检查 |
7 CAS系统测试及调试 |
7.1 CAS系统管道试压 |
7.2 门窗气密性测试(DOOR FAN TEST,简称DFT) |
7.3 CAS系统调试 |
(2)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计算研究 |
1.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
1.5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软件研究 |
1.6 研究现状分析 |
1.7 课题提出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1 课题的提出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3 论文组织形式 |
第2章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及管网设计建模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结构 |
2.2.1 系统组成 |
2.2.2 系统工作原理 |
2.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建模 |
2.3.1 防护区建模 |
2.3.2 存储装置建模 |
2.3.3 管网建模 |
2.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设计矩阵 |
2.4.1 设计结构矩阵 |
2.4.2 管网系统参数间相互关系 |
2.5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参数计算、优化及管网压力损失计算 |
3.1 引言 |
3.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参数设计计算 |
3.2.1 防护区灭火剂设计用量计算 |
3.2.2 存储参数计算 |
3.2.3 管网参数设计计算 |
3.2.4 防护区泄压口计算 |
3.2.5 存在问题分析 |
3.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充装率优化设计计算 |
3.3.1 模拟退火算法 |
3.3.2 灭火剂充装率优化结果分析 |
3.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计算 |
3.4.1 现有管网压力损失计算方法及存在问题分析 |
3.4.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计算方法 |
3.4.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仿真对比分析 |
3.4.4 管网局部管件当量长度测量实验 |
3.4.5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实验 |
3.4.6 管网压力损失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喷放过程离散化及喷嘴开口直径优化的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迭代水力计算 |
4.1 引言 |
4.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喷放过程离散化及优化目标分析 |
4.2.1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喷放过程阶段划分 |
4.2.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喷放过程离散化处理原理 |
4.2.3 喷嘴开口直径优化目标分析 |
4.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喷放过程迭代水力计算及管网参数优化 |
4.3.1 计算模型建立 |
4.3.2 存储瓶氮气实时压力P计算 |
4.3.3 管网阻力损失h_(w0-p)计算 |
4.3.4 灭火系统喷放时间time计算及管网参数优化 |
4.3.5 喷嘴工作参数计算 |
4.3.6 迭代水力计算方法计算流程 |
4.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参数优化计算实验及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实验条件 |
4.4.2 喷放实验 |
4.4.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软件系统开发及实验 |
5.1 引言 |
5.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 |
5.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软件开发 |
5.3.1 设计计算软件总体框架构建 |
5.3.2 关键计算算法流程 |
5.3.3 设计计算软件实现 |
5.3.4 管网设计计算软件系统功能界面 |
5.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实验 |
5.4.1 实验条件 |
5.4.2 均衡系统实验 |
5.4.3 非均衡系统实验 |
5.4.4 非均衡系统改进优化实验 |
5.5 设计计算软件工程实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3)气体灭火剂抑制受限空间煤明火燃烧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火灾特性的实验研究 |
1.2.2 矿井注惰防灭火技术的研究 |
1.2.3 地面高效气体灭火剂的研究 |
1.2.4 存在问题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煤明火燃烧熄灭理论及特征参数研究 |
2.1 引言 |
2.2 煤的燃烧理论 |
2.2.1 煤燃烧的基本条件 |
2.2.2 煤自燃的热理论 |
2.2.3 煤自燃的链式反应理论 |
2.3 燃烧蔓延的理论模型 |
2.3.1 热传递方式 |
2.3.2 顺流燃烧蔓延模型 |
2.3.3 逆流燃烧蔓延模型 |
2.4 灭火机理研究 |
2.4.1 降低系统内的可燃物或氧气浓度 |
2.4.2 降低系统内的温度 |
2.4.3 切断燃烧过程中的链式反应 |
2.5 燃烧过程的基本特征参数 |
2.5.1 火焰特征 |
2.5.2 温度 |
2.5.3 燃烧气体产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受限空间煤明火燃烧熄灭实验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系统构成 |
3.2.1 实验箱和加热系统 |
3.2.2 供气系统 |
3.2.3 气体分析系统 |
3.2.4 温湿度监测系统 |
3.2.5 火焰图像记录系统 |
3.3 火焰图像的预处理及识别 |
3.3.1 火焰图像预处理 |
3.3.2 火焰图像识别与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受限空间煤明火燃烧熄灭全过程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过程 |
4.3 受限空间煤自由燃烧熄灭过程特性分析 |
4.3.1 标志性气体浓度变化规律 |
4.3.2 温度场变化规律 |
4.3.3 火焰图像面积变化规律 |
4.3.4 热释放速率的变化规律 |
4.3.5 火焰与其它特征参数变化的相关性 |
4.4 燃烧状态判断指标的验证分析 |
4.4.1 特里克特比率 |
4.4.2 格雷哈姆系数 |
4.4.3 二氧化碳指数 |
4.4.4 氧化碳比率 |
4.4.5 燃烧比 |
4.4.6 耗氧量 |
4.4.7 贝斯特龙系数 |
4.4.8 自燃气比法 |
4.4.9 气样组分比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体灭火剂抑制层流预混火焰的模拟计算 |
5.1 引言 |
5.2 气体灭火剂物理化学性质 |
5.2.1 N_2灭火剂 |
5.2.2 CO_2灭火剂 |
5.2.3 六氟丙烷灭火剂 |
5.3 CHEMKIN软件简介 |
5.4 基本参数输入原理 |
5.4.1 热物性参数 |
5.4.2 气体扩散参数 |
5.4.3 化学反应机理描述 |
5.5 控制方程 |
5.6 基本参数设置 |
5.7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7.1 N_2灭火剂 |
5.7.2 CO_2灭火剂 |
5.7.3 CHF_3灭火剂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气体灭火剂抑制煤明火燃烧的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过程 |
6.3 单一气体灭火剂灭火实验结果分析 |
6.3.1 N_2灭火剂灭火实验结果分析 |
6.3.2 CO_2灭火剂灭火实验结果分析 |
6.3.3 C_3H_2F_6灭火剂灭火实验结果分析 |
6.4 混合气体抑制煤明火效果的实验研究 |
6.4.1 混合气体(N_2+ C_3H_2F_6)灭火实验 |
6.4.2 混合气体(CO_2+ C_3H_2F_6)灭火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澳大利亚哈龙管理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我国哈龙管理现状 |
2.1 履行国际公约进展 |
2.2 哈龙淘汰存在的问题 |
3 澳大利亚哈龙管理模式 |
3.1 哈龙管理立法 |
3.2 哈龙银行的运行模式 |
3.3 哈龙储备清单 |
4 我国哈龙管理建议 |
4.1 建立中国哈龙银行 |
4.2 开发哈龙替代 |
4.3 加强哈龙回收再利用管理 |
5 结束语 |
(5)基于CFD方法的三氟甲烷灭火剂管道流动相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洁净气体灭火系统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三氟甲烷灭火剂存储与喷放过程相态分析 |
2.1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简介 |
2.2 未喷放时储存容器中三氟甲烷存储状态分析 |
2.2.1 三氟甲烷的低温储存 |
2.2.2 三氟甲烷在储存容器中的相态 |
2.3 喷放后三氟甲烷在储存容器中的膨胀过程 |
2.3.1 喷放后三氟甲烷存储相态分析 |
2.3.2 喷放后三氟甲烷在管道中的流动相态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三氟甲烷灭火剂喷放试验及数据分析 |
3.1 试验装置 |
3.2 压力监测 |
3.3 试验数据 |
3.4 喷放过程与压力变化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三氟甲烷管道流动相态三维模拟与分析 |
4.1 数学模型 |
4.1.1 模型的选取 |
4.1.2 控制方程 |
4.1.3 模型离散化 |
4.1.4 模型求解器 |
4.2 物理模型 |
4.2.1 几何结构 |
4.2.2 网格划分及种类 |
4.2.3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
4.3 相态模拟 |
4.3.1 模型验证 |
4.3.2 第一段相态模拟 |
4.3.3 第二段相态模拟 |
4.3.4 第三段相态模拟 |
4.4 相态模拟结果 |
4.5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压力损失计算公式 |
4.5.1 研究现状 |
4.5.2 公式确定与误差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CFD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灭火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1.1.2 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的规范化 |
1.2 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难点 |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 小结 |
第二章 CFD理论基础 |
2.1 CFD理论概述 |
2.2 CFD控制方程 |
2.3 CFD的离散 |
2.4 CFD流场数值计算算法分析 |
2.5 CFD求解过程及软件结构 |
2.6 CFD商用软件 |
2.7 UDF理论 |
2.8 CFD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
2.9 小结 |
第三章 三氟甲烷气体灭火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分析 |
3.1 三氟甲烷灭火剂的特点 |
3.2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的特点 |
3.2.1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与其它洁净气体灭火系统的对比 |
3.2.2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的预警灭火机制 |
3.2.3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的设计步骤 |
3.2.4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评价 |
3.3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理论基础及规范对比研究 |
3.3.1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理论基础研究 |
3.3.2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三氟甲烷气体灭火系统的CFD模拟研究与分析 |
4.1 已有实验研究 |
4.2 CFD模拟方法的建立 |
4.2.1 网格模型的建立 |
4.2.2 网格模型FLUENT求解 |
4.3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管径计算公式的校正 |
4.4 三氟甲烷灭火系统计算机自动化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
4.5 小结 |
第五章 CFD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中的优化应用研究 |
5.1 CFD对灭火系统管件的优化设计研究 |
5.1.1 三通、弯头的CFD优化设计研究 |
5.1.2 喷头的CFD优化设计研究 |
5.1.3 CFD的二次开发研究 |
5.2 火场CFD模拟研究 |
5.2.1 火场烟气扩散CFD研究 |
5.2.2 灭火剂延迟喷放时间CFD研究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27世纪洁净气体灭火新技术的开拓、发展与眺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洁净气体的由来、分类与命名 |
1.1 由来 |
1.2 分类 |
1.3 命名法则 |
2 哈龙替代物的物化特性和环保特性 |
3 理想哈龙替代物的基本要求 |
4 哈龙替代物的发展趋向 |
4.1 国外哈龙替代物的演化过程(见表7) |
4.2 我国哈龙替代物的发展动向 |
4.3 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对替代物特性的影响 |
4.3.1 |
4.3.2 可燃性 |
4.3.3 稳定性 |
4.3.4 毒性 |
4.3.5 环保特性 |
4.4 发展趋向 |
5 依据国家规范逐步替代哈龙 |
5.1 准确把握替代哈龙的尺度 |
5.2 正确理解国家规范的条文规定 |
5.2.1 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2005) |
5.2.2 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
5.2.3 洁净气体同类(系指卤代烃类,不包括惰性气体)替代(哈龙)灭火技术的发展趋向 |
5.2.4 我国灭火器今后发展的大致趋向 |
5.2.4. 1 干粉灭火器 |
5.2.4. 2 洁净气体灭火器 |
5.2.4. 3 二氧化碳灭火器 |
5.2.4. 4 灭金属火的专用灭火器 |
5.2.4. 5 室外低温灭火器 |
5.3 关键的问题 |
5.4 停止生产哈龙灭火剂和停止使用哈龙灭火设备的区别 |
5.5 不得配置哈龙灭火设备的有关规定 |
5.6 禁止随意排放哈龙的有关规定 |
5.7 哈龙灭火器的等效替代 |
6 中国哈龙银行建设的个人初步设想 |
6.1 哈龙银行机构建制总体方案的设想 |
6.1.1 三级机构建制 |
6.1.2 中国哈龙银行建设总体布局方案的全国区划示意(见图1) |
6.1.3 隶属关系(见表10和图2) |
6.2 哈龙银行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设想 |
6.2.1 任务和分工 |
6.2.2 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见图3) |
6.3 筹建哈龙银行应注意的问题 |
7 结论 |
(8)绿色消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当前的火灾形势 |
1.2 消防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1.3 国内外绿色消防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国内外绿色消防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我国绿色消防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2.1 火灾的分类及危害 |
2.1.1 火灾的分类 |
2.1.2 火灾的危害 |
2.2 灭火原理及方法 |
2.2.1 灭火的原理 |
2.2.2 灭火的方法 |
2.3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2.3.1 火灾发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2.3.2 传统灭火过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
第3章 绿色消防技术 |
3.1 绿色消防技术背景 |
3.1.1 绿色消防技术的由来 |
3.1.2 绿色消防技术的概念 |
3.2 绿色消防技术 |
3.2.1 哈龙替代技术 |
3.2.2 绿色阻燃技术 |
第4章 性能化建筑防火设计 |
4.1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及特点 |
4.2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
第5章 细水雾灭火系统 |
5.1 细水雾灭火系统发展概况 |
5.2 细水雾的定义和分类 |
5.2.1 细水雾的定义 |
5.2.2 细水雾分类 |
5.2.3 水滴粒径大小与灭火能力的关系 |
5.3 成雾原理 |
5.4 灭火机理 |
5.5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分类 |
5.6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使用场合及保护对象的确定 |
5.7 细水雾灭火对环境的影响 |
5.8 细水雾灭火系统应用实例 |
5.8.1 厨房火灾的特点 |
5.8.2 厨房细水雾灭火系统 |
5.8.3 厨房细水雾灭火系统应用实例 |
5.9 绿色消防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第6章 加强消防管理 |
6.1 我国目前消防管理现状 |
6.2 消防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
6.3 加强消防管理的主要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哈龙替代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哈龙替代的背景 |
1.1.1 大气臭氧层 |
1.1.2 大气臭氧层的三个作用 |
1.1.3 地球臭氧层的现状 |
1.1.4 臭氧层被破坏机理及危害 |
1.1.5 保护臭氧层国际行动 |
1.1.6 中国淘汰哈龙的有关政策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 哈龙替代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哈龙的基本概念及应用领域 |
1.3.2 哈龙灭火剂替代物研究一般情况 |
1.3.3 国内外常用的气体灭火剂 |
1.4 哈龙替代应用技术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内容 |
2 哈龙灭火剂替代品的性能比较 |
2.1 一般要求 |
2.2 气溶胶 |
2.2.1 基本概念 |
2.2.2 气溶胶灭火剂的特性 |
2.2.3 气溶胶灭火剂的灭火原理 |
2.2.4 气溶胶灭火系统 |
2.3 烟烙烬 |
2.3.1 基本概念 |
2.3.2 烟烙尽的灭火机理 |
2.3.3 烟烙尽(IG541)气体灭火系统 |
2.4 二氧化碳 |
2.4.1 二氧化碳的特点 |
2.4.2 二氧化碳灭火机理 |
2.4.3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 |
2.5 七氟丙烷 |
2.5.1 基本概念 |
2.5.2 七氟丙烷灭火原理 |
2.5.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 |
2.6 几种哈龙灭火剂替代品的性能比较 |
2.6.1 大气环保性能比较 |
2.6.2 灭火效率比较 |
2.6.3 对人生命威胁和保护财产的比较 |
2.6.4 系统经济性比较 |
2.7 结论 |
3 哈龙替代灭火系统的选用比较 |
3.1 哈龙固定灭火系统的替代技术的一般原则 |
3.2 哈龙替代技术的应用标准、规范 |
3.2.1 近年来我国气体消防技术国家工程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动向 |
3.2.2 已经批准、发布的国家气体消防工程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 |
3.2.4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施工、验收规范 |
3.2.5 气体灭火系统产品标准 |
3.2.6 灭火器产品标准 |
3.2.7 气体灭火系统的使用范围 |
3.3 哈龙替代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3.3.1 防护区的划定 |
3.3.2 关于均衡管网 |
3.3.3 关于保证系统喷头工作压力 |
3.3.4 关于系统喷射时间的确定 |
3.3.5 气体灭火系统的启动方式 |
3.4 结论 |
4 哈龙移动式灭火器的替代 |
4.1 哈龙移动式灭火器替代依据 |
4.2 移动式灭火器替代品的技术性能 |
4.2.1 干粉灭火器 |
4.2.2 二氧化碳灭火器 |
4.2.3 水系灭火器 |
4.2.4 泡沫灭火器 |
4.3 移动式灭火器与哈龙1211 灭火器性能比较 |
4.4 哈龙1211 灭火器等效替代举例 |
4.4.1 替代原则 |
4.4.2 替代举例 |
4.5 结论 |
5 哈龙使用的必要与非必要场所 |
5.1 建筑设计规范中设置气体灭火系统的有关规定 |
5.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中有关哈龙及哈龙替代品灭火系统的选择方面的变化 |
5.1.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中有关哈龙及哈龙替代品灭火系统的选择方面的变化 |
5.1.3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人规》)中有关哈龙及哈龙替代品灭火系统的选择方面的变化 |
5.1.4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在哈龙灭火器配置方面的变化 |
5.2 哈龙灭火剂的使用 |
5.3 哈龙灭火剂的回收 |
6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我国21世纪消防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当前面临的严峻火灾形势 |
1.1.1 火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
1.1.2 国内外火灾的统计 |
1.1.3 我国火灾的发展趋势 |
1.2 消防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1 国外消防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2 我国消防研究现状及发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2 绿色洁净消防技术 |
2.1 哈龙替代技术的研究 |
2.1.1 淘汰哈龙的由来 |
2.1.2 哈龙替代品的评价指标 |
2.1.3 对目前的哈龙替代品的讨论 |
2.2 绿色阻然技术 |
2.2.1 卤系阻燃剂 |
2.2.2 无卤阻燃剂 |
2.2.3 一种新型的绿色阻燃材料—纳米高聚物 |
3 消防产业的现状及创新发展 |
3.1 消防产业的发展现状 |
3.2 我国消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3.2.1 存在的问题 |
3.2.2 几点建议 |
3.3 消防产业的创新发展 |
3.3.1 在全行业中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
3.3.2 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 |
3.3.3 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抓好重点新产品的研制开发 |
3.3.4 打造企业“航母”,扶持和发展大中型消防企业集团 |
3.3.5 设立消防高新技术中试基地 |
3.3.6 进行管理体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
4 性能化的建筑防火设计 |
4.1 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
4.1.1 发展过程 |
4.1.2 各国的研究进展情况 |
4.2 传统建筑防火设计的缺点 |
4.3 性能化的建筑防火设计 |
4.3.1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流程 |
4.3.2 性能设计的基本特征 |
4.3.3 性能化规范的基础 |
4.3.4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优点 |
4.4 建筑防火设计新理念 |
5 普及消防科学知识 |
5.1 普及消防知识的必要性 |
5.2 我国目前的现状 |
5.3 新世纪消防宣传工作的特点和方向 |
5.3.1 政府主导,立体互动的消防宣传格局 |
5.3.2 消防宣传法制化和市场化 |
5.3.3 重视宣传中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 |
5.3.4 消防宣传的发展和完善,就要保证其创新性 |
5.4 普及消防宣传教育 |
5.4.1 宣传的重点 |
5.4.2 宣传的方式 |
6 结论 |
6.1 积极开发适应生态环保的“绿色消防技术” |
6.2 积极采用共性科技新成果,促进消防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发展 |
6.3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向“性能化”方向转移作好准备 |
6.4 普及消防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安全文化素养 |
7 展望 |
7.1 我国火灾科学研究与展望 |
7.2 消防工程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21世纪洁净气体灭火新技术的开拓、发展与眺望——暨中国哈龙银行建设总体方案和管理模式的初步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CAS灭火系统在海外工业建筑中的实施及应用[J]. 李刚,吴秀梅. 价值工程, 2019(22)
- [2]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研究[D]. 李鑫.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3]气体灭火剂抑制受限空间煤明火燃烧机理的实验研究[D]. 雷柏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4]澳大利亚哈龙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 闵毅梅,王蒙,曹志宏,杜星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06)
- [5]基于CFD方法的三氟甲烷灭火剂管道流动相态研究[D]. 刘世宇. 天津大学, 2014(05)
- [6]CFD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波. 天津大学, 2012(08)
- [7]27世纪洁净气体灭火新技术的开拓、发展与眺望[J]. 唐祝华. 给水排水, 2007(S2)
- [8]绿色消防技术研究[D]. 夏锐.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9]哈龙替代技术应用研究[D]. 朱渝生. 重庆大学, 2005(01)
- [10]我国21世纪消防的发展研究[D]. 章福昌. 重庆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