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部位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进[1](2021)在《旁通管控制加压系统余压值的设计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用建筑中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是阻止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等空间的一种重要方式,机械加压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系统余压值和门洞规定风速值均满足规范要求,但由于2种方式所需要的设计送风量相差较大,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会设计相应的风压调节措施,旁通管泄压是一种常用的余压控制方式。通过对旁通管泄压方式的泄压风量的核算,提出旁通泄压管道的尺寸计算参考方法,并发现由于风速法和压差法计算的风量差距巨大,造成旁通管道的尺寸理论上比风管尺寸达到2.16倍以上,同时调试难度大,无法满足泄压风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更为灵活的余压控制方法作为参考,可以快捷准确地保证加压送风系统的整体风压、风量及加压风机的工况点。
马惠芳[2](2021)在《超高层住宅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用》文中指出以深圳地区超高层住宅建筑防烟系统设计为例,介绍了超高层住宅防烟系统的选用。并结合规范,通过对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风量计算,对风机风量的选取以及风机的放置位置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重点注意事项。
张宏,杨晓丹[3](2021)在《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存在的误区及优化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项目建设呈多样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综合体建筑出现,而大型综合体建筑具有规模大、功能复杂、人员数量多等特点,对建筑消防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排烟系统设计是建筑消防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好相应的排烟工作,才能更好、更快疏散人员,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建筑防排烟系统概述为切入点,对防排烟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设计误区进行了分析,简述了防排烟设计策略,并结合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对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进行优化,通过合理的烟气控制方式和有效的烟气控制设施,提高建筑消防安全水平。
闫超[4](2020)在《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数量飞速增长,现有高层建筑60余万幢。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安全、有效、快速疏散是高层建筑火灾中逃生首选方法。据调查,有百分之八以上的火灾伤害和死亡事故都与消防疏散直接相关。因此,做好高层建筑火灾的安全疏散工作,对于预防和控制火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和群特点,那就是多楼层,大容积,居住人数众多并且功能复杂。一旦高层起火,建筑中的这些因素将会影响群众安全疏散,造成巨额财产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所以当高层建筑着火,选择怎样的疏散路线,逃生路线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经过测定和实践,以及日常熟悉和演练是否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这些内容都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安全疏散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入手,以及结合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模式等因素,从疏散管理,疏散设计,安全疏散配套法律等方面,从人员安全疏散时间包括火灾报警时间,人员反应时间,人员运动时间以及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各个时间段进行分析,安全疏散的原则是必须安全疏散时间应小于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以确保被疏散人员的人身安全。高层建筑的传统安全疏散方法仅基于楼梯,火灾时禁止使用电梯。但是,高层火灾的真实情况告诉我们,传统的简单疏散方法远不能满足功能不断变化的高层建筑物。应寻求多种疏散方法的组合,以确保在火灾事故中疏散人员的最大安全。通过近年来的高层建筑重大火灾相关案例研究,国内外安全疏散的调查状况对比,鉴于消防安全疏散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利用了 Pathfinder仿真软件,对高层公共建筑人员安全疏散仿真过程进行实际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寻国内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工作的不足并提出新的安全疏散模式,以期对我国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安全疏散方式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王凡[5](2020)在《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防烟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当发生火灾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烟气,烟气的毒性和高温便会直接导致人员的伤亡,一旦烟气进入楼梯间便容易形成烟囱效应,使得人员的逃生和救援行动更加困难,因此,需要对火灾烟气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在楼梯间和前室合理设置防排烟系统对人员的逃生便具有极大的帮助。本文研究结合“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质项目”(项目编号:20180550336)研究高层建筑楼梯间和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为高层建筑防烟设计及标准修编提供参考。本文运用FDS软件对一栋12层办公楼,层高4m,总高为48m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了高层建筑楼梯间及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对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直灌加压送风两点式找到最佳的防烟布置形式;改变前室机械加压送风口位置及火源功率对比其防烟效果;对影响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的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模拟,通过定量分析,对影响门洞风速的4个因素进行排序。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FDS模拟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不大于50m的12层建筑,直灌加压送风两点式布置在第3层与第10层,或第6层与顶层布置时,两点式送风口的距离虽然满足规范要求,但不能满足楼梯间的防烟要求(规范规定:当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不大于50m时,两点式送风口的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一半)。布置在第2层和次顶层时楼梯间的防烟效果最优。布置在首层和顶层也能满足楼梯间的防烟要求,但加压送风口不宜布置在首层,故该布置方式不推荐。(2)前室机械加压送风口位置位于顶部时防烟效果要优于正对前室门洞的墙面。(3)分析了影响楼梯间加压送风的4个因素,并建立了正交表,对正交试验设计模拟结果直观分析得到影响门洞风速最主要因素是门缝过大,其次是管道粗糙度、开门楼层,开门数量。建议门缝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设计,以及定期检验。
刘宏慢[6](2019)在《机械防烟加压送风量计算方法适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对压差法、门洞风速法及查表法进行介绍。以某高层住宅建筑为例,分别采用计算法、查表法确定楼梯间、合用前室的送风量,进行对比研究。建议疏散门采用标准单开门时加压送风量通过查表法确定,疏散门为双开门时加压送风量采用计算法确定。
程鹏[7](2019)在《谈高层建筑防烟系统余压值调试的常见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在高层建筑防烟系统的调试过程中,防烟楼梯间及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余压值不达标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对系统管辖范围、送风方式、风机选型、风口设置、送风管道、余压阀等影响因素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预控措施。
李德成[8](2018)在《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住宅建筑向小区化、集中化、高层化发展,这增加了住宅火灾的人员疏散难度和施救难度。另外,由于住户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高层住宅楼梯间防火门多处于常开状态,发生火灾时疏散楼梯间成为热烟气蔓延的通道,导致火灾时高层住宅小区亡人事故频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热烟测试和火灾事故实地调查等方式,研究了高层住宅建筑竖井中烟气运动特性,探讨了不同火源位置和火源规模对竖井内温度分布及流场的影响、高层住宅建筑防烟楼梯间内烟气控制方式以及半开式竖井与外廊结构连通情况下火灾烟气在竖井中的蔓延情况,研究表明:对于半开式竖井建筑,当起火源位于竖井相邻隔间内时,与火源位于中心相比,当火源靠近邻近竖井的侧壁时,溢流火只在半开口竖井的一侧聚集;对于利用外廊将建筑两侧楼梯前室连通的建筑形式,为保证火灾时的安全,至少要保证外廊两侧的门不同时打开;对于左右两侧前室均设计有排烟窗与外廊连通的建筑形式,在将烟气排入外廊的同时,会造成烟气通过外廊蔓延至另一侧前室,因此建议前室的排烟设计应直接排向室外,不宜排入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外廊;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其防烟效果比楼梯间自然排烟情况下防烟效果好;对于含有竖井与外廊结构的高层住宅楼,竖井与外廊之间处于连通状态时对烟气排放和人员疏散更有利,对于这种建筑形式建议不需采用防火玻璃对竖井和外廊进行封闭处理。并且在分析了淮南市近来的高层住宅建筑案例并通过典型的竖井火灾事故模拟,得出通过楼梯间向上蔓延的热烟气并不会引燃着火层上层房间的结论。这些关于高层住宅建筑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的研究结果,为高层住宅建筑预防火灾蔓延、合理设计人员疏散路径,保证人员疏散安全提供了参考。图[66]表[10]参[107]
曾令菊[9](2018)在《浅谈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的控制方式》文中提出火灾是日常生活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危害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和环境,如何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救火灾,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燃烧通常产生火焰同时伴有发烟发光现象,但燃烧常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对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为及时排除或防止烟气扩散,保证特定区域的安全性,以及为扑救火灾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因此在建筑中设置防排烟系统。防排烟系统分为防烟和排烟两个系统。防烟有自然通风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也分为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系统。其设置形式通常结合建筑所处环境条件和建筑自身特点,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合。
刘朝贤[10](2018)在《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等有关问题的分析》文中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郭铁男主编的《中国消防手册》第三卷第三篇《建筑防火设计》提供的火灾统计资料:"火灾中被烟气直接熏死的人数为火灾中总死亡人数的3/4"。说明执行了防排烟设计规范仍然保证不了火灾时的安全疏散。这与笔者40年来对防排烟方面的理论研究结论不谋而合。据此对新旧规范作了分析。
二、谈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部位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部位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旁通管控制加压系统余压值的设计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加压送风系统泄压风量计算 |
1.1 前室不送风,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时的泄压风量计算 |
1.2 其他形式机械加压系统的泄压风量 |
2 旁通泄压管道的尺寸计算 |
3 余压控制系统建议 |
4 小结及建议 |
(2)超高层住宅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建筑防烟系统设计 |
2.1 地下室防烟系统设计 |
2.1.1 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 |
1)防烟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 |
2)前室、合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 |
2.2 地上建筑防烟系统设计 |
2.2.1 地上防烟楼梯间的防烟系统设计 |
2.2.2 地上前室和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设计 |
2.2.3 避难层的防烟系统设计 |
1)避难层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 |
2)避难间的防烟系统设计 |
3重点注意事项 |
4结语 |
(3)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存在的误区及优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防排烟系统概述 |
2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
2.1 自然防(排)烟系统设计误区 |
2.2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误区 |
2.3 机械排烟系统设计误区 |
3 优化措施 |
3.1 合理设置排烟窗部位 |
3.2 加压送风量的计算 |
3.3 科学合理地划分防烟分区 |
3.4 合理设置内走道排烟口 |
3.5 加压送风口加装防火阀 |
4 结束语 |
(4)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高层建筑火灾及安全疏散特点分析 |
2.1 建筑构造 |
2.2 高层建筑消防特点 |
2.2.1 火灾特点 |
2.2.2 火灾的危害性 |
2.3 火灾烟气的危害及危险状态的判定 |
2.3.1 烟气的危害 |
2.3.2 着火源位置不同对烟气流动速度的影响 |
2.3.3 烟气的流动 |
2.3.4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及火灾对高层结构的影响 |
2.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4.1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不足 |
2.4.2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管理的疏忽 |
2.5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方式单一 |
2.6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
2.7 本章小结 |
3 高层公共建筑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 |
3.1 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
3.1.1 火灾报警时间 |
3.1.2 人员反应时间 |
3.1.3 人员运动时间 |
3.1.4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
3.2 人员疏散仿真过程 |
3.2.1 Pathfinder仿真软件简介 |
3.2.2 高层建筑设定 |
3.2.3 疏散场景设定 |
3.2.4 仿真过程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1 安全疏散设计的影响 |
3.3.2 人员疏散方式的影响 |
3.3.3 对建筑物熟悉程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
4.1 延长危险来临时间 |
4.1.1 合理设计防火分区 |
4.1.2 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
4.1.3 设置自动排烟设施 |
4.1.4 设置消防控制系统 |
4.2 缩短疏散开始时间 |
4.2.1 设置火灾探测系统 |
4.2.2 设置报警和通讯系统 |
4.2.3 完善消防管理制度,加强消防管理系统的建立 |
4.3 缩短疏散行动时间 |
4.3.1 建筑布局的设置要求 |
4.3.2 疏散通道的设置要求 |
4.3.3 楼梯的设置要求 |
4.3.4 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 |
4.4 设置安全疏散的诱导系统 |
4.4.1 听觉诱导 |
4.4.2 视觉诱导 |
4.4.3 创造防火、防烟、防热的安全环境 |
4.4.4 制定防火安全疏散预案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防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特点及火灾特点 |
1.2.1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特点 |
1.2.2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和案例 |
1.3 高层建筑楼梯间防烟控制方式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层建筑火灾研究基础及相关软件介绍 |
2.1 楼梯间烟气运动特性 |
2.1.1 高温引起的烟气膨胀 |
2.1.2 烟囱效应 |
2.2 火灾模拟软件介绍 |
2.2.1 FDS的数值模拟方法 |
2.2.2 FDS求解的基本方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楼梯间直灌式加压送风口布置的研究 |
3.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3.1.1 模型建立的基础 |
3.1.2 模拟参数设定及网格划分 |
3.1.3 工况设计 |
3.1.4 测定布置 |
3.2 不同送风量时门洞风速分析 |
3.2.1 总送风量为43320m3/h时门洞风速分析 |
3.2.2 总送风量为44520m3/h时门洞风速分析 |
3.2.3 总送风量为45720m3/h时门洞风速分析 |
3.2.4 总送风量为47040m3/h时门洞风速分析 |
3.3 结论及验证 |
3.3.1 结论 |
3.3.2 验证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前室加压送风口不同位置控烟效果模拟 |
4.1 模型建立 |
4.1.1 模型建立的基础 |
4.1.2 模拟参数设定及网格划分 |
4.2 火源功率为1.5MW前室防烟情况分析 |
4.2.1 送风口位置为正对前室门洞墙面 |
4.2.2 送风口位置为前室顶部 |
4.3 火源功率为3.5MW前室防烟情况分析 |
4.3.1 送风口位置为正对前室门洞墙面 |
4.3.2 送风口位置为前室顶部 |
4.4 火源功率为6MW前室防烟情况比较分析 |
4.4.1 送风口位置为正对前室门洞墙面 |
4.4.2 送风口位置为前室顶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械加压送风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设计模拟 |
5.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5.1.1 模型建立的基础 |
5.1.2 模拟参数设定及网格划分 |
5.1.3 测定布置 |
5.2 正交试验设计模拟 |
5.2.1 各因素范围的选取 |
5.2.2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机械防烟加压送风量计算方法适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方法介绍 |
1.1 压差法 |
1.2 门洞风速法 |
1.3 查表法 |
2 案例设计计算 |
2.1 楼梯间及前室分别加压送风 |
2.1.1 计算法确定加压送风量 |
2.1.2 查表法确定加压送风量 |
2.2 楼梯间或前室单独加压送风 |
2.2.1 计算法确定加压送风量 |
2.2.2 查表法确定加压送风量 |
3 结果分析 |
4 结束语 |
(7)谈高层建筑防烟系统余压值调试的常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的管辖范围问题 |
1.1 原因分析 |
1.2 预控措施 |
2 送风方式问题 |
2.1 原因分析 |
2.2 预控措施 |
3 风机选型问题 |
3.1 原因分析 |
3.2 预控措施 |
4 风口设置问题 |
4.1 原因分析 |
4.2 预控措施 |
5 送风管道问题 |
5.1 原因分析 |
5.2 预控措施 |
6 前室常闭送风口和防火门关闭不严密的问题 |
6.1 原因分析 |
6.2 预控措施 |
7 余压阀问题 |
7.1 原因分析 |
7.2 预控措施 |
8 结语 |
(8)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高层建筑及高层住宅建筑的发展 |
1.1.2 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案例 |
1.2 高层建筑中的主要火灾问题 |
1.3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危险性特点分析 |
1.4 高层建筑中的竖井和楼梯井烟气流动特点 |
1.5 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热烟气运动特性和控制研究的前人工作 |
1.6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烟气运动的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烟气的生成与蔓延 |
2.2.1 烟气的基本参数 |
2.2.2 烟气的蔓延途径 |
2.3 竖井烟气流动研究 |
2.3.1 竖井空气卷吸模型 |
2.3.2 烟囱效应模型 |
2.3.3 湍流混合模型 |
2.3.4 Copper模型 |
2.3.5 Chow模型 |
2.4 高层住宅建筑竖井模式烟气运动的影响因素 |
2.4.1 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半开式竖井概念 |
2.4.2 着火房间的火灾烟气温度工况 |
2.4.3 建筑的自然排烟的开口状况 |
2.4.4 火灾发生的位置 |
2.4.5 热压作用 |
2.4.6 烟囱效应 |
2.4.7 风压效应 |
2.5 高层住宅建筑半竖井模式烟气运动的影响因素 |
2.5.1 极宽模式 |
2.5.2 极窄模式 |
第三章 火灾诱导烟气流在半开式竖井内的输运规律 |
3.1 引言 |
3.2 数值模拟设计 |
3.2.1 FDS软件介绍 |
3.2.2 物理模型和火灾场景建立 |
3.2.3 网格独立性分析 |
3.3 火源位置对烟气流动的影响 |
3.3.1 隔间温度分布分析 |
3.3.2 竖井温度分布分析 |
3.3.3 HRR与火源位置对竖井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3.3.4 烟气流动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竖井与外廊结构连通情况下热烟气的运动特性 |
4.1 引言 |
4.2 火灾数值模拟 |
4.2.1 火灾模拟场景及模型构建 |
4.2.2 火灾模拟危险判据 |
4.2.3 火灾模拟结果与分析 |
4.2.4 火灾模拟小结 |
4.3 热烟测试分析 |
4.3.1 热烟试验方案 |
4.3.2 热烟试验结果 |
4.3.3 热烟试验小结 |
4.4 小结 |
第五章 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内烟气控制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
5.1 引言 |
5.2 物理模型设置 |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工况楼梯间内烟气蔓延情况对比 |
5.3.2 不同工况楼梯间温度分布对比 |
5.3.3 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高层住宅火灾事故调查分析及其消防安全问题应对措施 |
6.1 引言 |
6.2 火灾事故案例调查及典型案例 |
6.2.1 火灾事故案例调查 |
6.2.2 火灾事故典型案例 |
6.2.3 火灾案例结论与原因分析 |
6.3 火灾案例数值分析 |
6.3.1 火灾经过及火灾扑救情况 |
6.3.2 火灾数值模拟条件及情况设定 |
6.3.3 火灾模拟结果分析 |
6.4 消防安全问题应对措施 |
6.4.1 早期发现火灾、及早通知 |
6.4.2 对火灾发生后楼梯安全性进行探测并加以警示 |
6.4.3 切断火灾向上蔓延的途径 |
6.4.4 确保楼梯间安全 |
6.4.5 提高住户耐火隔烟的能力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浅谈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的控制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民用建筑机械防烟系统 |
1.1 建筑防烟系统分类 |
1.2 加压送风系统工作原理 |
1.3 加压送风系统注意事项 |
1.4 加压送风系统控制方式 |
1.5 加压送风系统通过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启动的控制程序 |
2 民用建筑机械排烟系统 |
2.1 建筑排烟系统分类 |
2.2 机械排烟系统工作原理 |
2.3 机械排烟系统注意事项 |
2.4 排烟风机的控制方式 |
2.5 排烟系统通过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启动的控制程序 |
3 结束语 |
(10)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等有关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
1“理念上”存在的问题 |
1.1 火灾过程中的烟气量、温度、压力、成分都是变化的、动态的, 而排烟风机的风量是固定的7 2 0 0 m3/h, (有按13000m3/h) |
1.2 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N1”的问题 |
1.3 将加压送风量的理论计算模型压差法与流速法是否适用于高层建筑的问题, 交由火灾实验塔楼的测试数值为判定依据存在的问题 |
1.4 小结 |
2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划分存在的问题 |
2.1 系统划分 |
2.2 分析 |
3 排烟系统划分存在的问题 |
3.1 内走道 |
3.2 需要排烟的房间应按房间的布局条件分别采用排烟设施 |
4 加压送风量计算方法的问题 |
4.1 规范的发展变化过程 |
4.2 范例计算 |
四、谈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部位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旁通管控制加压系统余压值的设计方法探讨[J]. 张进.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1(12)
- [2]超高层住宅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用[J]. 马惠芳.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1(10)
- [3]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存在的误区及优化措施[J]. 张宏,杨晓丹. 建筑技术开发, 2021(05)
- [4]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D]. 闫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防烟系统研究[D]. 王凡.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机械防烟加压送风量计算方法适用探讨[J]. 刘宏慢.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9(12)
- [7]谈高层建筑防烟系统余压值调试的常见问题[J]. 程鹏. 山西建筑, 2019(02)
- [8]高层住宅建筑竖井内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研究[D]. 李德成. 安徽理工大学, 2018(01)
- [9]浅谈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的控制方式[J]. 曾令菊. 建材与装饰, 2018(47)
- [10]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等有关问题的分析[J]. 刘朝贤.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