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阿尔泰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鸿宾[1](2021)在《域外内陆亚洲史学术理路的新阐释——钟焓《重释内亚史》伸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焦于钟书列举的域外六位学者有关"内亚史"研究的理路,以伯希和、塞诺和傅礼初治学手段与方法为例,指明该书阐析上述学者治学要旨的兴趣动机和学理依凭。伯希和兼治汉学、阿尔泰学,专精考证,构成自洽的学术体系,为钟焓所倾羡,亦与钟氏本人之学业旨趣相契合。塞诺尤其傅礼初继承伯氏之衣钵,又采纳社会科学方法对"内亚史"进行改造与拓展,所呈现的通达与博大,钟书也从20世纪学术范式转型的背景中给予肯定。钟书从方法论和逻辑思路等层面进行的新阐释,反映出中国大陆新生代学人文献处置手段的多样化及其眼界拓展的新气象。
丁斯甘[2](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提出《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孙国军,陈俊达[3](2017)在《清格尔泰先生与蒙古语、契丹语研究》文中提出清格尔泰先生一生学术成就斐然,在蒙古语、契丹语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格尔泰先生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研究蒙古语族语言,同时也兼治其它少数民族语言;不仅研究现代少数民族语言,同时也研究古代少数民族语言。先生对于蒙古语语音、语法、方言,以及文字改革、标准音、语言规范、语言发展道路、新词术语的创制等问题都有深入研究,在自己所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荣辉[4](2017)在《六世纪中叶到九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研究 ——以《通典·北狄》记述族群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6世纪中叶-9世纪对中国史而言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它前面魏晋南北朝与后面辽金都为北方民族文献的黑暗时期,相比而言,唐代的文献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唐代中期杜佑所撰《通典.北狄》中保留了天宝以前北方族群的记载,其中部分史料比后来成书的文献更具原始性。本文首先通过对《通典北狄》及相关文献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以版本目录学、校勘学及长编考异之法对这些史料进行整理、考异,找出它们史源的差异与记载的抵牾,并对《通典.北狄》中记载6世纪中叶-9世纪北方族群史料进行检讨,重估这些史料的价值;同时扩大史料研究范围,从传世的经史子集和出土碑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记载,对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补正,从而达到考订、补遗的目的。其次,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从内亚的视野来审视6世纪中叶-9世纪北方族群内在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并对这些不同传统的渊源、流变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历史现象中存在关联性与延续性,前者表现在不同文明之间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交流,后者强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内部制度、文化的历时性延续,要解释内亚社会存在的这两种现象,必须透过研究附加在社会形态之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变迁来完成,为了完成全史性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平行性现象。《通典·北狄》保留有6世纪中叶-9世纪草原族群、通古斯族群、南西伯利亚族群的史料,通过这些史料与其它文本及近现代以来保留下来的民族志的对比研究,对不同族群文明的差异进行平行性研究,找出这些族群各自不同的特质,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与影响,从而达到傅礼初提出的"全史"的研究。
朱金春[5](2016)在《学科“殖民”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困境》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边疆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呼吁建立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并就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与方法以及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进行论述。但是由于边疆在世界范围的普遍存在与中国边疆以及边疆问题的特殊性,构建这一学科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本文就从学科建立自身的规律出发,讨论在边疆研究中的学科殖民以及理论殖民问题,以此来揭示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存在的困境。一、关于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的研究及其特征中国的边疆研究有着较长时间的历史,仅近代以来就形成了边疆研究的三个高潮: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
钟焓[6](2016)在《评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刘浦江教授在其第一部个人论文集《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的自序中简要地回顾了其研究历程,并写道:"我这十年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金史方面,目光转向辽史,只是近一两年的事情。从这部论文集里也能看出这种倾向,书中十分之七八的篇什是有关金史的。到我编下一部论文集时,或许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从这番坦率自信的期许中,读者不难体会出作者其时对于将来拟开展的研究课题,
钟焓[7](2014)在《北美“新清史”研究的基石何在——是多语种史料考辨互证的实证学术还是意识形态化的应时之学?(上)》文中认为本文概括归纳了最近20多年来北美中国学界所流行的"新清史"研究的学术理路及其依据的语境资源。笔者认为,貌似巍峨壮观的"新清史"学术大厦决非建立在对于多语种文献史料进行审慎而严格的实证考察基础之上,而对其学术着述进行分析评估的结果也表明难于相信该学者群业已具备了将传统的中国断代史研究与自伯希和以来得到纵深发展的内亚史研究相贯通整合的卓尔不群的考据兼综合的治学功力。实际上"新清史"学术共同体的研究工具及其依托的学术资源更多地来自各种以后现代面目大行其道的社科理论,他们还进一步将其整饬建构并打造强化成凸现意识形态色彩的学术话语以指导统合其具体研究,因此带有鲜明的为现实服务的趋时性而非传统汉学研究和内亚史研究共同讲求倡导的实证性。不妨说,就这一群体的学术共性而论,族性(ethnicity)/民族主义语境下的认同决定论、帝制晚期的征服叙事和后帝制时代的"民族帝国主义"话语才是真正构筑支撑起整座"新清史"大厦不可或缺的三大基石。故该学派的着力点不在于史实重建而在话语构建。
王禹浪,程功[8](2013)在《海外蒙古学研究述略》文中研究表明蒙古学作为国际显学之一,一直备受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在世界蒙古学领域,除了中国、蒙古国两国学界已经取得了骄人业绩外,欧洲、日本、俄罗斯、美国在蒙古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也格外引人关注,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与总结海外蒙古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蒙古学的由来和发展现状,深刻认识蒙古的历史与文化曾经对我国与东亚社会、欧亚大陆与世界的国际关系和格局的巨大影响;同时,展开我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认知古代的蒙古历史与当代的蒙古文化的意义所在。基于此,文章尽可能地收集了欧洲、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蒙古学研究机构、成果和主要代表人物,并以综述的形式梳理、编辑了海外蒙古学的研究概况。
钟焓[9](2011)在《一位阿尔泰学家论内亚史:《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评述了最近出版的《塞诺内亚研究文选》,分析了作者的治史学风和研究特色,也指出了论着中存在的若干不足,以揭示他与其师辈在学问上的互有短长。
梁慧颖[10](2010)在《张铁山:《突厥语族文献学》》文中指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引语耿世民(2002)教授指出:"阿尔泰学的研究不但应该包括语言的比较研究,而且也应该包括民俗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作为以推动国内阿尔泰学研究为宗旨的"阿尔泰学研究丛书"之一的着作,同时亦为国家"十五"及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突厥语族文献学》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突厥语族各民族古代文字和文献的综述性学术专着。该书运用纵向的历时比较和横向的共时比较方法,通过大量丰富翔实的史料,脉络清晰,系统又全面地介绍了当今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7-8个民族的祖先所使用的文字及其所记载文献的方方面面。
二、关于阿尔泰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阿尔泰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域外内陆亚洲史学术理路的新阐释——钟焓《重释内亚史》伸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2)《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通报》概况 |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
第二节 《通报》概况 |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
一、《通报》目录索引 |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
一、语言比较研究 |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
一、“Tibet”文章分类 |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
四、《通报》的影响力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清格尔泰先生与蒙古语、契丹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蒙古语研究 |
二、契丹语研究 |
三、其他研究 |
(4)六世纪中叶到九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研究 ——以《通典·北狄》记述族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蒙古高原-北亚自然地理:作为研究对象空间范围之假设 |
一、蒙古高原-北亚地理概念定义及本文研究的范围 |
二、现代蒙古高原自然地理 |
三、现代北亚自然地理 |
四、六世纪中叶至九世纪亚洲东部气候变化 |
第二节、选题意义 |
第三节、研究方法 |
第四节、民族史研究理论与反思 |
一、汉文文献中北方族群史料再检讨 |
二、民族史研究中考古资料应用的误区 |
三、乾嘉以来的历史学传统与清末西北舆地之学 |
四、法国历史语言学派的兴起及其影响 |
第五节、杜佑《通典》及其记载族群的研究现状 |
一、《通典》研究现状 |
二、《通典.北狄》中6世纪中叶到9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研究现状 |
第一章、6世纪中叶到9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相关史料评述 |
第一节、《周书》、《隋书》、《北史》、两《唐书》、《资治通鉴》及《考异》、《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书及类书史料评述 |
一、《周书》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
二、《隋书》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
三、两《唐书》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
四、《资治通鉴》及《考异》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
五、《唐会要》修纂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
六、《册府元龟》撰述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
第二节、《太白阴经》、《安禄山事迹》等唐代成书史料评述 |
一、《太白阴经》撰述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
二、《安禄山事迹》撰述经过、史料价值及版本流传 |
第三节、《全唐文》等史料评述 |
第四节、敦煌、新疆出土文书评述 |
一、敦煌卷子P.T.1283《北方若干国君之王统叙记》 |
二、其它出土文书 |
第五节、异域史料评述 |
一、碑刻资料 |
二、波斯文史料《纪闻花絮》与《世界境域志》 |
三、阿拉伯文史料《动物之自然属性》与《突厥语大词典》 |
第二章、《通典·北狄》记载6世纪中叶到9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史料疏证 |
第一节、《通典·边防十三—十五》突厥史料疏证 |
一、《通典·突厥传》之史源 |
二、突厥起源问题再探讨 |
三、后突厥汗国末期突厥与唐、东方诸族关系及其衰亡 |
第二节、《通典·边防十五》铁勒等族群史料疏证 |
一、铁勒史料疏证 |
二、薛延陀史料疏证 |
三、仆骨史料疏证 |
四、同罗史料疏证 |
五、霭与白霫史料疏证 |
第三节、《通典·边防十六》库莫奚等族群史料疏证 |
一、室韦史料疏证 |
二、库莫奚料疏证 |
第三章、6世纪中叶-9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的政治制度及文化传统 |
第一节、草原族群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 |
第二节、森林草原交错带族群的政治文化传统 |
第三节、6世纪中叶以来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的宗教信仰变迁 |
一、突厥-回鹘宗教信仰的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 |
(5)学科“殖民”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的研究及其特征 |
二、边疆研究学科“殖民”以及理论“殖民” |
三、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还是学科领域 |
四、从边疆学到中国边疆学: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应然路径 |
(8)海外蒙古学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外蒙古学综合研究及欧洲、俄罗斯蒙古学研究述略 |
(一) 海外蒙古学综合研究述略 |
(二) 欧洲及俄罗斯蒙古学研究述略 |
二、美国蒙古学研究述略 |
三、日本和韩国蒙古学研究述略 |
四、结语 |
四、关于阿尔泰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域外内陆亚洲史学术理路的新阐释——钟焓《重释内亚史》伸论[J]. 李鸿宾.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21(03)
- [2]《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3]清格尔泰先生与蒙古语、契丹语研究[J]. 孙国军,陈俊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4]六世纪中叶到九世纪蒙古高原—北亚族群研究 ——以《通典·北狄》记述族群为中心[D]. 李荣辉. 内蒙古大学, 2017(08)
- [5]学科“殖民”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困境[J]. 朱金春. 华西边疆评论, 2016(00)
- [6]评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J]. 钟焓. 唐宋历史评论, 2016(00)
- [7]北美“新清史”研究的基石何在——是多语种史料考辨互证的实证学术还是意识形态化的应时之学?(上)[J]. 钟焓.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4(00)
- [8]海外蒙古学研究述略[J]. 王禹浪,程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01)
- [9]一位阿尔泰学家论内亚史:《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评述[J]. 钟焓.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1(00)
- [10]张铁山:《突厥语族文献学》[J]. 梁慧颖. 华西语文学刊,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