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一、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华,陈中飞,任之光,杨列勋[1](2020)在《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资助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计和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自1986年以来对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相关研究的资助情况,同时,对复杂性科学及其与经济科学融合所产生的复杂经济学等研究进行了梳理,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复杂系统管理的研究,进而为管理科学部的十四五学科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为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等提供理论储备。

林康强[2](2020)在《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结构形态设计越趋复杂化,建筑师无论是用力学原理进行优化形态还是运用力学知识塑造造型设计,都常会陷入建筑与结构两个层面的沟通和合作问题。把这些问题放在设计层面上分析,会回归到问题的核心:形式与力学的关系能否找到合适平衡点。一方面是数字技术带来的形式自由与结构理性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数字设计一体化与传统建筑结构学科分离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加剧了“形”与“力”的矛盾。面对矛盾,本文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并且回归数字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思维,揭示“形”与“力”特征规律并建构起“形”与“力”数字化协同关系,这是当前数字建筑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国际上对数字化建筑与结构设计整合的理论进行运用、吸收和再创造,并且结合国内数字化建筑的发展及相关理论研究,运用参数化设计等主要研究方法,建构起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理论,从而指导数字建筑中结构形态设计和实践。本研究围绕数字建筑设计范畴,站在建筑师视角对进行“形”与“力”的剖析,从结构形态学出发分别对“形”与“力”进行了新的认识,并且归纳总结出“形”与“力”的复杂化、生态化、数字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发现“形”与“力”的缺失问题和协同的现实意义,提出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理论。本研究从协同的理论基础、协同的根本、协同的实质、协同的理想目标、技术路径、实现途径、内容框架等方面进行认识论层面的理论建构,并提出参数化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新方法。文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课题的提出:数字建筑背景下结构形态设计存在着形式自由与结构理性的矛盾以及设计一体化与建筑结构学科分离的矛盾,同时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出研究主题和对象,并且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数字建筑中结构形态“形”与“力”剖析:从结构形态学出发,深入剖析“形”与“力”的内涵和拓展数字建筑层面的意义,指出影响数字建筑中结构形态设计的重要因素——设计秩序的复杂性演变、结构理念的生态性溯源、数字手段的创新性变革,析出“形”与“力”的复杂化、生态化、数字化特点和两者的联系性,为下一部分的理论建构提供依据和指导。第三部分是理论的建构: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发现“形”与“力”协同的缺失问题以及协调的现实意义,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出“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理念”,并从协同理念的理想目标(高效性、适应性、动态性的统一)和内涵进行全面的理念诠释,包括协同的基础(客观物理世界的结构合理性)、协同的实质(形式与力学性能的物质规则统一)、协同技术路线(“形”与“力”的关联分析——“形”与“力”的数字建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实现途径(基于结构原型的结构形态生成、基于结构仿生的结构形态生成、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生成)、设计框架。该部分将理论的分析视角转向指导应用实践的理论建构。第四部分主要是方法应用部分:在第四、五、六章,分别从基于结构原型的结构形态生成、基于结构仿生的结构形态生成、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生成三个方面,以“形”与“力”的关联分析——“形”与“力”的数字建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作为技术路径,研究并提出较为具体的“形”与“力”协同设计方法,该部分也成为了本文的重要内容。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对未来建筑中结构形态的“形”与“力”协同设计进行了展望。

叶梦颖[3](2020)在《信息概念的再诠释:论布鲁塞尔学派耗散结构理论对香农信息论的补充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以复杂性和复杂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科学正在兴起,其超越传统科学的思维范式逐渐影响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此同时,由于数字网络及新媒体的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息社会。作为传播学核心概念的“信息”,正重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议题。然而,传播学对“信息”概念的研究依旧停留在香农的信息论,主流传播学需要新的思维范式和理论指导为“信息”概念作出适应于新时代的补充和修正。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学科的横向视角以及历史的纵向视角出发展开研究,以期能在“信息”的概念研究方面对传播学研究者、学习者有参考意义。在理论层面,本研究首先对传播学中的“信息”概念进行重新审视,深入梳理了香农信息论中的“信息”概念及传播学对其引介行为的学术发展脉络。其次,本研究聚焦分析了复杂性科学研究三个阶段的相关理论对信息论的反思。作为复杂性科学主流研究阶段之一的布鲁塞尔学派,本文对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哲学价值进行了梳理和提炼。以布鲁塞尔学派代表性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对“信息”概念进行反思和重构:耗散结构理论的非线性系统视角加深了信息功能的相对性认知,涨落推动系统演化的发展视角表明信息的“噪声”因素具有相对性,系统必然分岔和选择的规律视角拓宽了信息概念“选择”的内涵和外延,熵变理论的开放交流视角为信息的“信息熵”概念增加了动态特征。本研究最后尝试对传播学视域下的“信息”概念进行全新的诠释:信息是一个处于开放交流环境下,具有非线性相干作用,遵循选择规律的相对性的自组织系统。在实践层面,本文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信息传播为例,初步展现了以布鲁塞尔学派思想体系重构的“信息”概念是如何为网络传播应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研究框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本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李燕[4](2020)在《基于递归图的股票市场非线性动力学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票市场是一个真实且持续演变的极其复杂的动力学系统,特别是该复杂系统还呈现出一定的突变特性。1987年美国“黑色星期一”、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建立在线性范式基础上的经典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科目——金融系统复杂性研究逐渐产生和发展。金融系统复杂性研究主要就金融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开展研究,金融学研究范式由完全理性、线性及静态的方法向适应性、复杂性及动态演化的方法转变。论文使用重构相空间理论及递归图方法,通过把一维股票价格时间序列嵌入到高维相空间中,进而可以在一个拓扑性质等价的高维相空间中通过分析状态向量轨迹的递归性来研究股票市场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特征。论文主要就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的动态演化行为进行研究,尤其是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探讨金融危机的形成、深化及扩散过程中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的演化进行系统性研究,解析金融危机传染的微观机制,深化对金融危机传染过程的认识,丰富金融危机传染问题的理论及实证方法,也为金融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及转变提供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从动态演化的视角来分析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变化。使用递归图方法来获得股票价格时间序列的动力学特征。递归图中斜对角线长度的分布函数构建递归熵,它能够度量一维时间序列嵌入到高维相空间中状态矢量的聚集程度,及系统的确定性或可预测性程度,可用于量化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程度。对14个发达国家(地区)和12个新兴国家(地区)的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研究得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呈现出“相对有效——相对无效—相对有效”复杂的似周期性动态演化特征及时间尺度效应;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及经济危机对市场有效性呈现负向效应;进一步使用经验模态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法及Fisher检验研究发现美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在不同频率上存在约为3-5年、11年及25年的周期,这些周期与基钦经济周期提出的3-4年周期、朱格拉经济周期提出的10年左右经济周期及库涅茨经济周期提出的15-25年经济周期基本吻合。(二)股票价格的急剧涨跌现象越发频繁,尤其是股票市场崩盘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极大挑战。论文使用递归图方法及非线性时间序列突变检测的启发式分割算法对股票市场崩盘前市场动力学特征突变时点的检测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12个发达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和10个新兴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的崩盘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股票市场崩盘前市场层流性特征值LAM会发生显着性大幅下降;(2)对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股票市场的LAM序列进行递归分析,发现LAM序列呈现出类分形自相似性结构,且在递归图中均有空白带存在,说明股票市场崩盘前LAM序列存在相变;(3)使用非线性时间序列突变检测的启发式分割算法发现,在市场崩盘前,市场的动力学特征会连续出现异常突变,且异常突变时点早于市场崩盘2到8个月时间。(三)基于递归图方法的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己经越来越受到各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已经成功运用到多个领域。但传统递归图使用Heavyside阶跃函数来判断相空间中状态点的递归行为,存在两个问题:(1)Heavyside阶跃函数会产生刚性边界问题,造成信息丢失;(2)临界距离ε的选取非常关键,假若选取不恰当会导致递归分析结果的不准确,目前对该参数的选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的创新之处是:(1)判断状态相点递归性时使用高斯函数代替Heavyside函数,解决Heaviside阶跃函数所造成的递归分析结果具有刚性和二元值问题;(2)使用局部二值模型(LBP)和纹理相似性度量Earth Mover’s Distance模型(EMD)就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提出了对递归图进行纹理分析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度量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相似度的方法体系。(四)适应性市场假说(AMH)认为金融市场是动态演化的,市场泡沫及崩盘等状态显示出复杂的动态变化。AMH假说把金融市场看成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性系统,在不同的外界背景下,市场特征表现出动态演化。目前,对适应性市场假说研究存在的一个难点问题是市场的演化行为如何量化。论文通过构建度量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相似度性方法,从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演化视角就适应性市场假说进行实证研究。对14个发达国家(地区)及11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股票市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股票市场的动力学特征呈现出动态演化且各市场的演化行为具有“异质性”;(2)大多数市场的EMD距离表现出逐级下降趋势,市场表现出适应性进化现象;(3)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4年内,9个新兴国家(地区)金融市场的动力学特征发生了突变;(4)中国沪深A股市场在国家出台较大影响力政策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市场动力学特征都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异常突变,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5年“股灾”期间,市场动力学特征出现异常突变。(五)金融危机传染逐渐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大多遵循线性研究范式,未能解析出金融危机传染的复杂非线性特征及金融危机传染的内在微观机制。论文尝试从复杂性科学视角对金融危机传染问题开展研究,研究的基本思想是将各国金融市场看成具有不同动力学特征的动力学系统,对金融危机前、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过程中各金融市场动力学特征的动态演化及构建金融市场间动力学特征联动模式复杂网络进行研究。使用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思想,将股票市场联动情况进行符号化处理,再粗粒化为由五个符号所组成的联动模式,由联动模式之间的转化关系构建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联动模式有向加权复杂网络,探究金融危机传染的内在微观机制。研究结论:(1)各国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在2007至2008年间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异常突变,2009至2011年间各国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发生持续性突变,相对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期间全球金融市场变得更为脆弱;(2)金融危机在全球股票市场中的传染表现出一种典型的“事件驱动”性特征,危机期间全球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联动模式复杂网络的结构及重要节点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六)由于市场环境、投资者情绪及金融机构的决策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股市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也常常处于动态演化之中,静态复杂网络能够提供给我们关于股市系统复杂网络的信息是有限的,甚至容易“诱发”我们对股市系统复杂网络产生错误认知。论文从动态演化的研究视角,使用滑动时间窗口方法,构建全球73个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动态演化关系网络。研究结论:(1)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复杂网络表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表明股票市场网络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能力,这就解释了发生在局部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能够迅速扩展到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原因。(2)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网络的平均度值及平均聚类系数有增大趋势,网络直径及平均路径长度有下降趋势,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复杂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会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复杂网络会表现出更强的同步能力,信息在股票市场之间的传播范围会明显扩大,网络的信息传输效率提升,市场之间的共振及联动会进一步增强。

贾冰[5](2020)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沈阳典型区域空间形态维数测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形理论作为复杂性科学的重要分支,涵盖了复杂性科学中相关系统的众多分析方法,如突变论的参数不连续性、分维性、无标度性等等,如今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建筑学等诸多领域。分形理论已经是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对错综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进行量化,建立起直观与数据的联系,在描述城市空间形态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分维值量化评价的手法对沈阳典型区域的空间形态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并总结出评价导则。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推行,更大力度的推进改革开放,东北地区的城市建设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作为东北三省的核心城市,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针对分形理论的相关概述以及沈阳典型区域的天际线、建筑肌理以及路网进行介绍,并对分形理论的量化研究方法进行的阐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分形理论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第三章从分形理论的视角对沈阳三处典型区域天际线进行分维值测算,通过量化的手段评价天际线的审美属性,并分析其成因。第四章通过维数测算,对沈阳三处典型的建筑肌理的分维值融合度以及尺度信息完整度两个角度进行了量化评价,结合区域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五章总结了沈阳三个典型区域的路网的特征,并从区域道路覆盖程度以及道路演变两个角度对进行量化研究,提出对策性建议。

戴潇[6](2019)在《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讨论不同维度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综合导出我国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一般认为,劳动力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而由于信息自由传递的边界性、产业结构网络的复杂性以及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使得传统理论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解释力偏弱。另一方面,在我国不同区域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空间壁垒和信息壁垒,在这些多重效应和历史发展特征的综合作用下,使这些区域的劳动力演化、产业结构升级必然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这些困境使我们并不能在产业结构动态变化中,完全还原劳动力演化是如何平稳嵌入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体系之中,甚至不能还原这部分信息与产业结构作用的前因后果。因此,如何驱动劳动力的自增强反馈机制并进一步逐步演化出具有规模扩散效应、人力资本红利效应的收益递增路径,是保证我国顺利实施“供给侧”经济改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这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情况与理论基础,深入探讨我国劳动力演化问题。唯有明晰了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作用机制,才能寻求到避免不良路径依赖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需要解决几个关键的问题:一是明确研究对象运行轨迹的非线性特征;二是明确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的多尺度度量问题,并讨论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三是综合导出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非线性机制,并导出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最优演化路径。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工作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明确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深入阐述了应用“演化”这一隐喻于劳动力研究的合理性及其度量维度,并结合复杂性科学明确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演化的非线性特征。随后,通过分析现有关于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归纳出部分与路径依赖理论相类似的观点,依据路径依赖理论深入讨论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的科学性。第二,讨论劳动力演化、产业结构的非线性特征。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本研究认为研究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均属于非线性的分析范畴,而非线性的重要特征是系统的无序性,但这仅是在文献理论基础上的验证。因此,必须在用理论推演定性的同时,需辅以实证定量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得后文中所设计一切模型能够保持其所在的讨论框架的统一性。通过相空间重构,我们发现主要研究对象的主要代表性指标的柯尔莫哥洛夫熵非零且不同,表明要素之中存在的功能、关系均发生在不同的度量尺度上,即系统复杂且具有典型的多尺度特征。第三,讨论劳动力演化的不同维度(数量演化与技能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数量演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是挤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所有地区的劳动力数量演化均是协同效应。我国整体劳动力技能演化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与产业结构升级为双向协同效应,在中部是双向的挤出效应,在西部为劳动力技能演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是挤出效应,反之是协同效应。正是由于劳动力演化的不同维度实证结果反映出,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非匀质性,使得劳动力数量与技能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第四,讨论不同类型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情景约束下的作用。首先构建了具有时空效应的不同类型劳动力演化路径依赖数理模型,具体探讨了同质型、异质型劳动力演化路径依赖的现实特征。结果显示,目前同质型劳动力演化路径依赖较为平稳,而另两者波动较大,充分体现出我国劳动力演化路径依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随后构建了门槛模型,讨论不同类型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无论是我国整体还是我国的不同区域,劳动力演化路径依赖的门槛效应明显。从全国的整体角度而言,同质型、异质型劳动力在其路径依赖程度不高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分地区而言,东部的劳动力演化路径依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正向作用,而对产业机构合理化则是负向作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同质型劳动力演化路径依赖对产业结构升级是正向作用,同时二者的异质型劳动力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也是互为对立面,即中部为促进机制,西部为抑制机制。第五,揭示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导出不同地区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发展的最优路径。东部地区劳动力应以内部环境为路径依赖方向,着重推动异质型劳动力技能演化,加强劳动力对于当下产业结构环境的认同度;中部地区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外部影响为主的路径依赖情境下,推动同质型劳动力数量演化,二是改变路径依赖方向,同时推动同质型与异质型劳动力的数量演化;西部地区则必须改变现在的路径依赖方向,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目标,提升同质型劳动力的数量演化。本文的创新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揭示了劳动力演化的不同维度、不同类型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实现了多维度的考察,丰富了现有的研究;二是,以路径依赖理论解释地区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的区域性差异;三是,从生物学角度讨论研究对象之间是协同还是挤出效应;四是,充分考虑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运行轨迹,将时空效应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特别是构建了具有时空效应的路径依赖模型。

王飞[7](2019)在《电商平台数字化商务战略与价值创造:复杂性视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商务战略是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制定与执行的组织战略。在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一系列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兴信息技术(IT)推动下,数字化商务战略为电商平台进行价值创造提供了巨大的战略机遇。然而,数字化技术的独特属性也为战略价值创造带来新的挑战。对内,电商平台数字化商务战略在内容上同时涉及技术设计、平台治理与商务创新等多个维度,且不同维度之间协同放大效应和冲突抵消效应交织叠加在一起。对外,平台间激烈竞争对抗造成多维组合的战略价值要视竞争平台的响应情况而定。同时,数字化商务战略价值创造不再只是某个时点战略的多维组合,还要依赖时间维度上的战略演化。因此,如何同时管理数字化商务战略内部多维融合、外部竞争互动和时间轴动态演化成为价值创造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化商务战略研究是信息系统领域信息系统(IS)战略发展而来的新兴研究议题。通过文献梳理发现:(1)目前IS战略匹配研究仅关注IT要素与商务要素间线性匹配关系对企业绩效影响,数字化商务战略研究进一步考虑了动荡环境在其中的作用,但两者均未关注到外部竞争互动情景下技术设计、平台治理与商务创新等战略选择组合对绩效的影响;(2)尽管IS战略与数字化商务战略都强调战略演化的重要性,但战略如何演化仍是一个“黑箱”,缺乏理论视角打开黑箱捕获与识别数字化商务战略演化的动态性,因此在解释数字化商务战略动态演化对绩效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现有IT价值研究主要从商务战略的角度解决市场定位、信息不对称、资源与能力、感知与响应外部环境四个方面问题,较少探索数字化技术独特属性所引发价值创造问题,因此无法揭示数字化商务战略价值创造的新规律。针对以上研究缺口,本文以技术所引发数字化商务战略三个特征为出发点,以复杂性为研究视角构建数字化商务战略多层级结构,界定不同层级所产生的复杂性,进而设计三个不同研究内容探讨如何有效管理组合复杂性、竞争复杂性和演化复杂性进行价值创造。具体来说,数字化商务战略在时间轴上解构为一系列数字化竞争行动,而数字化竞争行动进一步在内容上分解为不同战略选择,自下而上呈现出多维选择组合成为一项对外竞争交互的数字化竞争行动、时间维度上一系列行动变换其内部选择组合构成了数字化商务战略,从而全面一体化呈现数字化商务战略的对内多维融合、对外竞争互动和时间轴动态演化。针对数字化商务战略不同层级要素交互所引发的战略复杂性,本文进一步设置三个研究内容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价值创造。研究内容一以一项数字化竞争行动为研究对象,关注行动配置战略选择的组合复杂性与“行动-响应”的竞争复杂性,探讨不同竞争交互情景中战略选择的正确组合模式。研究内容二以一系列数字化竞争行动为研究对象,关注战略演化复杂性,探讨不同行动动态调整内部选择组合所产生的演化模式。研究内容三基于研究内容一和内容二进一步探讨不同竞争交互情景组合模式与演化模式对平台绩效的影响,以明确组合复杂性、竞争复杂性与演化复杂性对价值创造的作用,挖掘通过管理数字化商务战略复杂性创造价值的规律。本文选择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电商平台为研究样本,收集九家代表性电商平台2008年-2014年期间的797个数字化竞争行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采用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识别高行动绩效的选择组合模式,并应用交互网络模式定量分析不同选择的影响力;接着,利用基于基因序列分析原理开发的序列匹配分析方法测量不同时间不同平台的战略演化速率以及与竞争平台战略的差异率,并采用面板分析方法验证平台个体特征和行业环境对战略演化的影响;最后,结合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战略选择组合模式与战略演化模式对平台绩效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第一,发现了不同竞争交互情景下正确数字化商务战略选择组合模式,即在高竞争响应中以平台技术重构为核心选择、低竞争响应中以平台技术整合或伙伴合作为核心选择,并同时配备相应平台产品与平台服务选择。同时,进一步发现平台技术“多面手”与高影响力的作用特征。第二,发现了数字化商务战略动态演化是通过不同数字化竞争行动调整其内部选择组合实现的,其演化规律表现为战略演化速率和与竞争平台战略差异率随平台年龄增长而加快,而随着行业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增长而减缓。这一结论揭示了电商平台企业数字化商务战略是一个受平台自身特征与行业环境特征影响而持续演变、不断优化的复杂动态过程,而非静态不变的概念。第三,发现了复杂性视角下数字化商务战略价值创造是以数字化竞争行动为载体,通过扩大正确战略选择组合数量的同时提升战略演化对内一致性与对外差异性实现的。这一结论呈现了电商平台如何通过有效管理数字化商务战略组合复杂性、竞争复杂性和演化复杂性进行价值创造的规律。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构建数字化商务战略的多层级结构,界定战略选择、数字化竞争行动和数字化商务战略三个层级的复杂性,完整且有体系地将复杂性概念引入数字化商务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响应了信息系统领域对复杂性研究的呼吁,并为后续数字化商务战略复杂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通过分析不同竞争交互情景下的数字化竞争行动,识别出配置平台技术、平台伙伴治理与商务创新等多维战略选择的正确组合模式,发现平台技术在其中“多面手”与高影响力的非线性作用特征,突破了现有IS战略匹配研究的线性研究范式,丰富了对IT作用的认知,为数字化动态竞争情景下平台企业组合战略选择构建有效数字化竞争行动提供全新的依据。第三,基于生物遗传学演化复杂逻辑阐述数字化商务战略动态演化过程,打开了战略演化的“黑箱”,在IS领域战略研究议题上首次运用序列匹配分析方法有效追踪演化动态性,通过实证发现战略演化同时受平台企业个体特征和行业环境特征影响,有效揭示了战略动态演化规律,从而在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同时推进了数字化商务战略演化研究。第四,实证发现数字化商务战略组合复杂性、竞争复杂性与演化复杂性对战略价值创造的作用特性,从复杂性研究视角揭示数字化商务战略的价值创造规律。该视角以数字化技术独特属性为出发点、以数字化竞争行动为价值创造载体、以调控战略选择间交互作用和管理战略演化为利益产生机制,为现有以共谋、治理、能力和柔性视角为主的IT价值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尚晨光[8](2019)在《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时代属性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文化的兴起一方面是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当代生态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发展的结果,生态文化具有完整的发生逻辑和重要时代价值,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论文拟从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时代属性为研究方向对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探索》(批准号:16ZZD00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绿色技术范式与生态文明制度研究》(批准号:14AZX007)做后续研究,以期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化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提供支持。第一章,生态文化的一般性概述,本章主要针对生态文化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构成以及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基本特性,进而本章指明人与自然关系研究、价值主体讨论、人的主体性问题都是生态文化的主要研究指向。本章也通过对文明和文化等基本概念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语境,对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二章,生态文化的发生逻辑,生态文化的兴起有着复杂的自然学科背景和生态实践基础,本章在生态实践层面分析了目前全球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工业文明发展弊端给社会造成的精神失落以及20世纪初西方世界兴起的绿色运动;本章也侧重分析了生态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复杂性科学不同阶段的学科思想分别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章,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探析,本文认为,特定时期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该文化对社会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本章分梳理了中西方古代文化、近现代文化中的主导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也分析了西方生态伦理学不同流派之间的生态价值观、以及来自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批判,从而在三个维度建构了生态文明时期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第四章,生态文化的时代属性,本章将生态文化的探讨聚焦实践层面,分析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态文化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下形成了自然观、发展观、民生观三个层面的转变,同时本章还尝试分析了生态文化对现实技术活动生态维度的规约,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文化与我国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第五章,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生态文化的建设的一个复杂的工程,要根据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现状确立生态文化的发展战略规划,也要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实现深度挖掘、进行深层次和普遍化的公民生态意识的普及教育,也能让优秀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成果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生态文化的兴起有着完整的发生逻辑。第二,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应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协调发展为根本指向。第三,生态文化是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主体的价值观引导功能。

杨爽[9](2019)在《传播学视域下莫兰的复杂性理论发展史研究》文中认为复杂性思想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以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以及自组织理论为基础提出的认识论原则,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指导多个学科领域。本文试图在传播学视域下梳理莫兰的复杂性理论体系、内涵及其发展历程,以期为传播学学科提供理论认识、方法认知和范式革新三个层面的启示。在莫兰复杂性思想研究方面,本文重点关注了复杂性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路径,以及莫兰在社会学、教育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文献的梳理,尤其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分布情况。其次,本文通过厘清“复杂性”概念,结合传播学理论构建历程与当前学界关于传播学理论反思的重要议题,提出传播学理论反思的必要性和三个主要方向,同时从莫兰复杂性思想与大众传播模式理论构建在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内容研究三个方面的相似性进行对比,阐释莫兰复杂性思想对于传播学复杂性认识的指导意义。最后,本文通过梳理莫兰的生平、身世和学术历程,对莫兰的复杂性思想体系等进行基本阐释。在莫兰复杂性思想的传播学引入方面,本文从传播学视域下梳理了莫兰对“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这三大传播学理论基础的批判和发展成果,以拓展我们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认知。其次,本文将提炼莫兰针对经典科学范式和“旧三论”的缺陷而提出的复杂性思想原则,从理论设计者思想范式层面解读传播模式理论(线性传播模式、互动循环模式及社会系统传播模式理论)的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及其思维困境,并提出将传播过程共时性考察与历时性考察相结合可作为理论研究和发展方向。最后,通过本文对莫兰复杂性思想的引入,以期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启示,在后续的研究中深化对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理解,帮助我们认识和解读互联网时代不确定性、交互性和复杂性并存的传播系统。

李煊[10](2019)在《基于超网络的商务模式创新的创意汇聚研究 ——数据驱动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商务模式已成为了企业创新的重要议题。随着大数据的迅速发展,数据驱动的商务模式创新表现为企业组织内外资源进行创意的汇聚、创新方案的生成、论证、评估和完善等过程。海量数据为商务模式创新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导致了创新过程中数据管理成本高以及数据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如何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数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内的逻辑关系,实现商务模式创新创意的有效汇聚,使之满足创新后续阶段的需求,是新趋势下解决海量数据与应用矛盾的关键。研究以综合集成方法为方法论指导,对商务模式创意汇聚过程展开研究。首先对商务模式创新的创意进行内涵界定,将商务模式创意的汇聚过程视为复杂系统处理过程。从定性角度分析创意汇聚中创意主体、创意存储媒介以及创意单元的特性以及三者间的复杂联系。进而,基于商务模式创意汇聚的超网络特性,构建由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共同组成的商务模式创意汇聚的超网络模型。最后,结合商务模式创新过程的特性与超图理论,以建立创意单元之间关系的数学建模为研究出发点,综合自然语言处理等计算机技术进行实验,分别模拟了基于企业内外数据源的商务模式创意汇聚过程,实现了基于商务模式创新主题的创意主体、创意存储媒介以及创意单元的汇聚过程。-研究综合采用复杂性科学、知识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商务模式创新的创意展开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建模的研究,以商务模式创新一致性与高效性为目标,实现了创意主体网络、创意存储媒介网络以及创意单元网络的交错融合汇聚过程。模型结果验证了基于超网络的商务模式创意汇聚模型的可行性,并为数据驱动的商务模式创意汇聚的商务平台提供参考。

二、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资助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助概况
2 研究现状与评述
    2.1 复杂性科学研究进展
    2.2 复杂经济学和基于主体的计算经济学研究进展
    2.3 评述
3 结束语

(2)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建筑的设计困境
        1.1.2 数字化时代下结构形态设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2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课题的提出
        1.2.2 相关概念诠释
        1.2.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数字建筑相关研究
        1.4.2 结构形态相关研究
        1.4.3 协同学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数字建筑中结构形态的“形”与“力”剖析
    2.1 结构形态学中“形”与“力”的认识
        2.1.1 结构形态学的“形”与“力”关系
        2.1.2 “形”的认识
        2.1.3 “力”的认识
    2.2 影响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设计的重要因素
        2.2.1 设计秩序的复杂性演变
        2.2.2 结构理念的生态性溯源
        2.2.3 数字手段的创新性变革
    2.3 “形”与“力”的特点剖析
        2.3.1 复杂化
        2.3.2 生态化
        2.3.3 数字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理论建构
    3.1 协同理论提出
        3.1.1 “形”与“力”协同的缺失
        3.1.2 “形”与“力”协同的现实意义
        3.1.3 数字建筑的参数化设计语境
    3.2 协同的理论基础
        3.2.1 复杂系统——整体性视角下的整合
        3.2.2 协同学——协同效应的涌现
        3.2.3 复杂性科学——设计的复杂性思维
        3.2.4 结构形态学——建筑与结构结合的基本立场
        3.2.5 建筑美学——理性认知的感性评价
        3.2.6 参数化设计——数字协同的技术手段
    3.3 协同的根本——客观物理世界的结构合理性
    3.4 协同的实质——形式与力学性能的数学规则统一
    3.5 协同的理想目标
        3.5.1 高效性
        3.5.2 适应性
        3.5.3 动态性
    3.6 协同的技术路径
        3.6.1 “形”与“力”的关联分析
        3.6.2 “形”与“力”的数字建构
        3.6.3 “形”与“力”的数字调度
    3.7 协同的实现途径
        3.7.1 基于结构原型的结构形态生成
        3.7.2 基于结构仿生的结构形态生成
        3.7.3 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生成
    3.8 协同的内容框架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结构原型的结构形态生成
    4.1 基于结构原型的“形”与“力”的关联分析
        4.1.1 参数化的结构原型
        4.1.2 力学机制分析:应力分布与力流方向
    4.2 基于结构原型的“形”与“力”的数字建构
        4.2.1 回应应力分布
        4.2.2 回应力流方向
    4.3 基于结构原型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
        4.3.1 结构敏感参数
        4.3.2 模式调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结构仿生的结构形态生成
    5.1 基于结构仿生的“形”与“力”的关联分析
        5.1.1 自然的涌现现象
        5.1.2 结构形态的层次性逻辑
        5.1.3 层次中的仿生建构
    5.2 基于结构仿生的“形”与“力”的数字建构
        5.2.1 构建几何性图解的仿生思维
        5.2.2 构建几何镶嵌的参数化关联系统
        5.2.3 构建仿生的镶嵌结构网格
    5.3 基于结构仿生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
        5.3.1 涌现中对构成单元的调度
        5.3.2 涌现中对仿生尺度的调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生成
    6.1 基于拓扑优化的“形”与“力”的关联分析
        6.1.1 拓扑优化生形的数学模型
        6.1.2 拓扑优化生形方法及流程
        6.1.3 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的多样性探讨
    6.2 基于拓扑优化的“形”与“力”的数字建构
        6.2.1 面状结构形态的数字建构
        6.2.2 体状结构形态的数字建构
    6.3 基于拓扑优化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
        6.3.1 留“空”的调度
        6.3.2 以球壳结构形态创作为例的调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信息概念的再诠释:论布鲁塞尔学派耗散结构理论对香农信息论的补充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2 传播学中信息概念的溯源:对香农信息论的引介
    2.1 香农信息论中对信息概念的诠释
    2.2 传播学对香农信息概念的引介
    2.3 传播学中信息概念的发展现状
3 复杂性研究主流阶段思想及其对信息论的反思
    3.1 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对信息论的反思
    3.2 布鲁塞尔学派的理论思想体系
    3.3 以布鲁塞尔学派思想发展传播学“信息”概念的适用性
4 布鲁塞尔学派思想的传播学引入及对信息概念的发展
    4.1 耗散结构理论的系统视角对信息概念功能视角的认知深化
    4.2 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视角对信息概念噪声因素的理论思辨
    4.3 耗散结构理论的规律视角对信息概念选择本质的理论补充
    4.4 熵变理论的交流视角对信息熵概念的理论拓展
5 信息概念的反思与重构——以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传播为例
    5.1 信息功能的相对性与信息选择的反向性
    5.2 噪声因素的相对性与信息选择的适当性
    5.3 网络的全链路结构与信息选择的有效性
    5.4 交流机制的开放性与信息系统的动态有序化
6 结论和建议
    6.1 信息概念的再诠释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基于递归图的股票市场非线性动力学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 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复杂性科学与金融理论发展
        一、金融市场复杂性
        二、复杂性科学提供的金融分析工具
    第二节 递归图方法
        一、递归图方法的理论基础
        二、递归量化分析(RQA)
        三、递归图方法中的重要参数确定
        四、递归图方法的应用
        五、递归图方法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递归图方法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第四节 当前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全球股市有效性的动态演化及量化比较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递归图方法及递归熵
    第三节 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有效性量化比较研究
    第四节 金融危机期间各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
    第五节 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周期性动态演化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股票市场崩盘前市场动力学特征异常突变时点检测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相关工作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递归图LAM指标
        二、非线性时间序列突变检测的启发式分割算法(BG算法)
    第四节 股票市场崩盘与市场动力学特征异常突变研究
        一、股票市场崩盘前市场动力学特征分析
        二、基于BG算法的崩盘前市场动力学特征突变时点检测
        三、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股市动力学特征异常突变时点检测研究
        四、A股市场2015年“千股跌停”式崩盘的市场动力学特征突变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相似性度量方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高斯函数递归图及纹理特征分析
        一、高斯函数递归图
        二、递归图纹理特征相似性分析
    第三节 数值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动力学特征演化视角的适应性市场假说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动力学特征适应性演化分析
        一、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二、基于BG算法的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突变研究
        三、中国沪深A股市场动力学特征变化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金融危机期间危机传染及股市动力学特征联动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相关工作
    第三节 构建市场动力学特征联动模式复杂网络方法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数据采集
        二、危机期间股票市场动力学特征演化及突变分析
        三、危机期间市场动力学特征联动模式复杂网络分析
    第五节 全球股市动力学特征复杂网络结构演化分析
        一、相关工作
        二、全球股市动力学特征网络结构动态演化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学术简历
附件(A) 联动模式加权复杂网络
附件(B) 联动模式复杂网络中度值前30的节点

(5)基于分形理论的沈阳典型区域空间形态维数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
        1.1.2 分形几何学的发展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思路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
        (2)文献研究
        (3)实地资料收集
        (4)MATLAB平台的分维值量化分析
    1.5 论文框架
2 分形理论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2.1 分形理论介绍
        2.1.1 基础理论
        2.1.2 分形几何的本质特征
        2.1.3 分形维数
        2.1.4 计盒维数与无标度区
    2.2 分形几何在建筑形式美学中的应用原则
        2.2.1 分形几何学与欧氏几何学在建筑形式美学中应用原则的比较
        2.2.2 分形几何的建筑形式美学三原则
    2.3 分形理论与建筑空间信息的关系
        2.3.1 分形理论与城市天际线的关系
        2.3.2 分形理论与建筑肌理的关系
        2.3.3 分形理论与城市路网的关系
    2.4 小结
3 沈阳典型区域天际线分维值测算及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浑河长白岛对岸
        3.1.2 青年南大街西侧
        3.1.3 沈阳站太原街
    3.2 天际线分形特征评价指标
        3.2.1 天际线层次融合度
        3.2.2 天际线层次走势起伏度
    3.3 沈阳市典型区域天际线整体特征分维测算
    3.4 天际线层次融合度分维测算
        3.4.1 天际线层次
        3.4.2 MATLAB维数测算
        3.4.3 结果分析
    3.5 天际线走势的分维测算
        3.5.1 天际线走势
        3.5.2 MATLAB维数测算
        3.5.3 结果分析
    3.6 小结
4 沈阳典型区域建筑肌理分维值测算及研究
    4.1 研究对象
        4.1.1 盛京皇城区域建筑肌理
        4.1.2 青年大街区域建筑肌理
        4.1.3 沈阳站太原街区域建筑肌理
    4.2 建筑肌理分形特征评价指标
        4.2.1 分维值融合度
        4.2.2 尺度信息融合度
    4.3 沈阳市典型区域建筑肌理整体特征分维测算
        4.3.1 无标度区确认
        4.3.2 整体特征分析
    4.4 沈阳市典型区域建筑肌理分维值融合度分析
        4.4.1 MATLAB维数测算
        4.4.2 肌理分维值融合度分析
    4.5 建筑肌理尺度信息完整度研究
        4.5.1 MATLAB维数测算
        4.5.2 肌理尺度信息完整度分析
    4.6 小结
5 沈阳典型区域路网分维值测算及研究
    5.1 研究对象
        5.1.1 青年大街区域路网
        5.1.2 沈阳站太原街区域路网
        5.1.3 盛京皇城区域路网
    5.2 路网的分形指标和评价标准
        5.2.1 路网覆盖度
        5.2.2 路网覆盖深度
    5.3 沈阳典型区域路网覆盖程度分维测算及研究
        5.3.1 MATLAB维数测算
        5.3.2 沈阳典型区域路网覆盖度分析
    5.4 沈阳典型区域路网覆盖深度测算研究
        5.4.1 MATLAB维数测算
        5.4.2 沈阳典型区域路网覆盖深度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主要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
    2.1 产业结构升级
        2.1.1 产业结构
        2.1.2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2.1.3 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因素
        2.1.4 研究简评
    2.2 劳动力演化
        2.2.1 劳动力演化的概念
        2.2.2 劳动力演化的特点
        2.2.3 研究简评
    2.3 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分析
        2.3.1 基于结构演进的规律论
        2.3.2 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
        2.3.3 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差异性和适配性
        2.3.4 研究简评
    2.4 理论框架
        2.4.1 复杂性科学
        2.4.2 路径依赖理论:复杂性系统、作用机制、门槛约束
        2.4.3 进一步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劳动力演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特征
    3.1 系统非线性特征分析的方法选择
    3.2 相空间重构及变量选取
        3.2.1 嵌入维数与延迟时间
        3.2.2 柯尔莫哥洛夫熵(K熵)
        3.2.3 变量选取
    3.3 实证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劳动力演化的不同维度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
    4.1 模型构建
        4.1.1 理论基础
        4.1.2 双主体时空协同演化模型
        4.1.3 参数估计方法
    4.2 关键指标测度与选取
        4.2.1 关键指标的测度
        4.2.2 数据收集与描述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劳动力数量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4.3.2 劳动力技能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类型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的情景分析
    5.1 方法的选择
        5.1.1 面板门槛模型
        5.1.2 不同类型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面板门槛模型
    5.2 关键变量测度与描述
        5.2.1 解释变量
        5.2.2 被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3 我国不同类型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回归
        5.3.1 产业结构合理化面板门槛回归结果
        5.3.2 产业结构高级化面板门槛回归结果
    5.4 不同类型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回归的区域性差异
        5.4.1 各区域门槛效应检验
        5.4.2 各区域面板门槛回归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与路径优化策略
    6.1 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6.2 不同区域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机制案例分析
        6.2.1 东部地区
        6.2.2 中部地区
        6.2.3 西部地区
    6.3 路径优化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电商平台数字化商务战略与价值创造:复杂性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本概念
        1.2.2 IS战略与商务战略间关系的三种观点
        1.2.3 IT价值研究
        1.2.4 现有研究总结与局限性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论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复杂性研究
        2.1.1 复杂性的基本概念
        2.1.2 NK模型研究
        2.1.3 演化复杂性研究
        2.1.4 复杂性研究小结
    2.2 动态竞争理论
        2.2.1 动态竞争理论基本思想
        2.2.2 相关实证研究
        2.2.3 动态竞争研究小结
    2.3 悖论理论
        2.3.1 悖论理论基本思想
        2.3.2 信息系统领域悖论研究
        2.3.3 悖论研究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复杂性视角下数字化商务战略的理论架构
        3.1.1 数字化商务战略的多层级结构
        3.1.2 数字化商务战略的复杂性
    3.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3.2.1 研究框架
        3.2.2 研究内容
    3.3 主要研究方法介绍
        3.3.1 基于模糊集的定性分析方法(fs QCA)
        3.3.2 交互模式网络分析
        3.3.3 序列匹配分析
        3.3.4 面板回归
第四章 数字化商务战略选择组合研究
    4.1 构建概念模型
        4.1.1 构成数字化竞争行动的战略选择
        4.1.2 竞争平台的数字化竞争响应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企业选择
        4.2.2 数据收集与数字化竞争行动识别
        4.2.3 基于结构内容分析法的新闻文本编码
        4.2.4 变量测量
    4.3 实证研究过程与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4.3.2 构型分析
        4.3.3 交互模式网络分析
        4.3.4 稳健性分析
    4.4 讨论
        4.4.1 数字化商务战略选择组合模式
        4.4.2 平台技术的“多面手”与高影响力作用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化商务战略动态演化研究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1.1 数字化商务战略的动态演化过程
        5.1.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企业选择
        5.2.2 数据收集
        5.2.3 变量测量
    5.3 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
        5.3.1 序列匹配分析
        5.3.2 面板分析
        5.3.3 稳健性分析
    5.4 讨论
        5.4.1 数字化商务战略的演化模式
        5.4.2 数字化商务战略的演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字化商务战略价值创造研究
    6.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模型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6.2.2 变量测量
        6.2.3 面板分析模型设定
    6.3 实证研究过程与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6.3.2 计量模型分析结果
        6.3.3 稳健性分析
    6.4 讨论
        6.4.1 数字化商务战略选择组合对平台绩效的影响
        6.4.2 数字化商务战略动态演化对平台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正确数字化商务战略选择组合模式
        7.1.2 数字化商务战略演化过程与演化规律
        7.1.3 数字化商务战略的价值创造
    7.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7.3 实践启示
    7.4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时代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关于生态文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拟解决的问题与可能性创新
第一章 生态文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生态文化的一般性解释
        一、生态文化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二、生态文化的内容构成
        三、生态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研究指向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追问
        二、价值主体的探讨
        三、人的主体性审视
    第三节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分析
        一、文化与文明
        二、生态文明的一般性理解
        三、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互动逻辑
第二章 生态文化的发生逻辑
    第一节 生态文化发生的现实背景
        一、全球视野下的生态困境
        二、西方绿色运动与环保思想的兴起
    第二节 生态文化发生的社会背景
        一、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与现代人的“疏离”
        二、享乐主义的盛行与消费本质的形变
        三、“精神”失落的三重表现
    第二节 生态文化发生的科学基础
        一、生态科学的发展与生态学思维的变革
        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生态世界观的形成
        三、科学范式转变与生态文化思潮
第三章 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研究
    第一节 中西方古代有机论世界观与其文化价值取向
        一、道家有机论世界观与文化价值的“自然”取向
        二、儒家思想中生态价值的伦理取向
        三、古希腊目的论世界观及其伦理价值取向
    第二节 近现代文化机械论世界观与人本主义取向
        一、自然科学发展与机械论世界观的形成
        二、牛顿范式的形成与机械论在四个维度的变革
        三、西方近现代文化价值取向的确立
    第三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及其价值取向研究
        一、西方生态伦理学派的思想体系分野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指向及其价值取向研究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我国当代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建构
        一、生态文化对古代文化、近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
        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之自身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
        三、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生态价值观
第四章 生态文化的时代属性
    第一节 习近平治国理政生态文化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一、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二、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生态民本观:“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习近平生态文化理念的时代属性
    第二节 生态文化与技术发展的规约
        一、基于自然性的技术生态批判
        二、传统技术观历史作用与局限
        三、生态文化与技术活动的合理准则
    第三节 生态文化与民族复兴
        一、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现状
        三、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复兴
第五章 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
    第一节 生态文化价值实现中所取得的成就
        一、生态话语权逐步占据重要地位
        二、生态思维方式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优秀的生态文化成果影响人们的生态理念
    第二节 生态文化体系建构及其优化
        一、生态文化体系设置的五个维度
        二、生态文化体系各要素间的协调逻辑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中国构建生态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宝库
        二、实现深层次、普遍化的公民生态意识培育
        三、生态制度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协同推进
    第四节 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一、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现实需求
        二、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三重原则
        三、生态文化建设战略规划的路径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9)传播学视域下莫兰的复杂性理论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思路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对复杂性与传播复杂性的认识与反思
    2.1 “复杂性”释义
    2.2 基于传播的复杂性认识与传播学领域的理论反思
3 形成期:莫兰的复杂性思想研究历程及其主要贡献
    3.1 莫兰及其复杂性思想引介:身世与学术历程
    3.2 莫兰复杂性思想在当代复杂性问题研究中的定位与价值
    3.3 以莫兰复杂性思想解析和发展传播学理论的适用性
4 发展期:莫兰的复杂性思想体系及传播学基础理论发展
    4.1 莫兰的复杂性概念与范式
    4.2 莫兰的复杂性思想体系
    4.3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莫兰复杂性思想视域下的传播相关理论发展
5 成熟期:莫兰复杂性思想的传播学引入及传播学理论的哲学反思
    5.1 莫兰复杂性思想与传播学理论的相关性
    5.2 两重性或多值逻辑辩证原则: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的哲学反思
    5.3 构成性与生成性并存原则: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的哲学反思
    5.4 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存原则: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的哲学反思
6 莫兰的复杂性思想评价
    6.1 莫兰复杂性思想对于传播学的意义
    6.2 莫兰复杂性思想的局限性
    6.3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10)基于超网络的商务模式创新的创意汇聚研究 ——数据驱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商务模式及其创新研究
    2.2 数据驱动的商务模式创新研究
    2.3 商务模式创新的创意研究
    2.4 商务模式创意及其汇聚的复杂性
    2.5 知识网络的研究
    2.6 超网络的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超网络的商务模式创意分析
    3.1 商务模式创意的超网络特性
    3.2 商务模式创意汇聚的构成分析
    3.3 商务模式创意的主体分析
    3.4 商务模式创意的存储媒介分析
    3.5 商务模式创意的单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超网络的商务模式创意汇聚建模
    4.1 商务模式创意汇聚构成的超网络建模
    4.2 商务模式创意汇聚过程的超网络描述
    4.3 算例及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务模式创意单元网络的关系建模
    5.1 超图的基本理论
    5.2 基于超图的商务模式创意单元关系建模
    5.3 基于外部数据的创意单元汇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超网络的商务模式创意汇聚实现
    6.1 基于超网络的商务模式创意汇聚机理
    6.2 基于超图的商务模式创意超网络模型改进
    6.3 基于内部数据的创意汇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A-K-M超网络关系图
附录B:A-K-M超网络关系矩阵
附录C:商务模式创意汇聚模型核心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四、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资助和研究进展[J]. 张江华,陈中飞,任之光,杨列勋. 管理科学学报, 2020(11)
  • [2]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研究[D]. 林康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信息概念的再诠释:论布鲁塞尔学派耗散结构理论对香农信息论的补充与发展[D]. 叶梦颖. 暨南大学, 2020(04)
  • [4]基于递归图的股票市场非线性动力学演化研究[D]. 李燕.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5]基于分形理论的沈阳典型区域空间形态维数测算研究[D]. 贾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劳动力演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D]. 戴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电商平台数字化商务战略与价值创造:复杂性视角的研究[D]. 王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8]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时代属性研究[D]. 尚晨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
  • [9]传播学视域下莫兰的复杂性理论发展史研究[D]. 杨爽. 暨南大学, 2019(02)
  • [10]基于超网络的商务模式创新的创意汇聚研究 ——数据驱动视角[D]. 李煊.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