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报道与受众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铭[1](2021)在《《环球时报》舆论热点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际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国际国内舆论热点频出,国际斗争愈加激烈,而我国面临西方话语体系障碍。同时,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格局出现了深刻变革,随着舆论主阵地向移动端转移,舆论引导的传统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舆论引导是党和国家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主流媒体在舆论热点引导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纵览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着眼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舆论引导亟需升级,《环球时报》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显着成效,其舆论引导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环球时报》舆论热点引导进行分析研究,为主流媒体抢占舆论热点引导先机、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扩大主流媒体在当下舆情环境中的话语权、增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等问题提供借鉴,为新闻业界提供现实参考。本文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环球时报》舆论热点引导的理念,即面对热点主动发声,抢占舆论引导先机。《环球时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及时披露权威信息,利用新闻评论表明立场,及时给舆论纷争定调,广泛跟踪热点话题,主动抢占舆论热点引导先机,争夺舆论引导话语权。第二部分是《环球时报》舆论热点引导的方式,即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联动效应。《环球时报》在舆论热点发生后迅速反应,做到全媒体平台立体发声,最大限度的聚合用户;将舆论热点引导内容以全媒体手段呈现,提高用户接受程度,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力、影响力。第三部分是《环球时报》舆论热点引导的举措,即发挥人际传播优势,打造网络意见领袖。《环球时报》认识到网络意见领袖在舆论热点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舆论引导力和切实影响他人的能力,因此不断注重打造网络意见领袖形象,突出其个人化形象,迎合受众喜好。《环球时报》的网络意见领袖代表人物就是现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陈鹏[2](2021)在《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数据新闻业务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也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数据新闻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数据新闻的发展也是重塑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契机。通过梳理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关于数据新闻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叙事化,而关于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的研究较少。目前,数据新闻主要的传播平台为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在考虑受众基数、媒体实践、传播效果指标等综合因素后,本研究选择微信公众号为代表,选取网易数读微信号中2016年末到2020年末发布的377条数据新闻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内容、数据性质、数据科学专业化水平、媒体显着性以及数据可视化等五个角度分析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的框架特征以及影响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研究发现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具有新闻内容客观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偏向于大数据新闻的探索等框架特征,且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中的很多元素(如数据图表个数、是否被收录话题、数据来源个数、使用热力数据地图、是否仅含有国内数据来源、正文文字突出显示、字符篇数、其他主题新闻、是否使用社会关系网络图、是否仅含有国际数据来源、数据是否通过时间维度叙事、数据来源个数等)都显着影响着其阅读量和点赞量。此外,本研究还总结了目前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合理规划与设置选题、提升数据新闻中数据科学专业化水平、强化突出层次与注意层次、构建合理的数据可视化分配格局。
张玲潇[3](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于乐琪[4](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话语研究 ——以“央视新闻”公众号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文体,新媒体新闻作为新闻的分支,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传播方式,在限定的语篇内为受众提供足够量的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社会事件。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紧急性、高危性的特点影响受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健康。新媒体新闻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在疫情信息传播方面与抚慰民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作为央媒中心公众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存在着报道范式。本文基于“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书面报道,借鉴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三向度为理论框架,以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语用研究的会话原则理论和言语交际理论为基础理论,运用定量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语料库研究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话语进行探究。总体来看,本文可概括为三个部分,即绪论、主体部分、结语部分。绪论部分(第一章)对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点明本文的研究价值。而后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理论背景,对语料的来源与界定进行说明。最后,对研究目前存在的有待补充和继续发掘之处进行陈述,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主体部分(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的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三个方面对“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平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语篇进行探究,并依据分析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图式。第二章是对新媒体新闻文本进行分析。我们以费尔克拉夫的文本分析为框架,融合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不同主题的新闻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解释不同主题新闻语篇的结构产生机制,分析不同主题新闻语篇在标题和正文方面存在的语言学特点,为新闻编写提供文式框架。第三章是对新媒体新闻语篇的话语实践分析。我们以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实践分析理论为框架,融合会话原则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遵循会话原则的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和关系准则。同时,其报道体现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效行为。这揭示了语用原则在新闻阅读群体中的应用。第四章是对新媒体新闻语篇的社会实践分析。我们以费尔克拉夫的社会实践分析理论为研究框架和基础理论,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语言的民主化、信息化和修辞化特征,揭示新媒体新闻传播的语言学原因。研究发现,其在在汉语方言、话语类型、语体、话语性别方面存在民主化的特点;在新闻语篇的语言生产中存在信息化特点;同时在语言使用中呈现出修辞化的特点。第五章对新媒体新闻语篇图式进行建构。在对“央视新闻”公众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语篇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展类、国际类、科普类、治理类、宣扬类新媒体新闻图式,以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语言应急服务。结语部分(第六章)总结文章观点,指出研究局限和不足之处。
刘轶然[5](2021)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分析》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中国也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政府构建国家形象的意识不断加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不仅是我国施行的一个外交战略,也是我国进行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的重要机会。《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我国对外发声,表达中国观点与态度的重要渠道,其如何通过“一带一路”主题报道进行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展示,以及建构了怎样的国家形象,值得进一步分析与探讨。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至2020年的“一带一路”的报道展开分析,包含对报道内容的高、中、低三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其中高层次结构分析包括报道数量、版面设置、报道主题、体裁及来源;中层次结构包括对报道议题和消息来源进行分析;低层次结构即对报道倾向和报道话语进行呈现。在报道的框架分析基础上,对报道内容的主题选取、议题设置、消息来源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具有凸显政治与经济主题,议题设置针对性强,采取政府与专家视角等策略。结合前文对报道的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及文本分析,进一步概括出报道所呈现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政治形象,繁荣发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形象,丰富多元,交流互通的文化形象,快速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以及积极主动,合作共赢的外交形象。《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中采取了合理有效的自塑策略,但仍存在报道倾向以正面为主、报道主题失衡、话语方式固化及传播模式传统等不足,应该在日后的对外报道中客观呈现国家形象,选取共性文化内容,转变话语表述方式,进行分众传播,并整合对外传播渠道,提升国家形象的构建能力。
常子青[6](2021)在《国际视野下的疫情报道特征研究 ——以《环球时报》微博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21世纪,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成为一个利益共享、职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关注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眼前,也要把握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人民面对新冠病毒的挑战,消极情绪容易滋生和蔓延,情绪传播更需要一个“积极情绪”的引导,人们的报道关注焦点集中在新冠疫情的信息上来。社交媒体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具有极强的优势,其中微博平台不仅能够及时的获取新闻线索,而且信息源广泛,可以全方位的掌握及传播新闻信息。《环球时报》作为国际新闻报纸、沟通中外信息的渠道,疫情期间,《环球时报》官方微博,在对于整个疫情国际热点问题的报道显得独树一帜,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发出中国声音,改正错误论调,更好的传播中国好声音,着眼于国际视野,更好更快的表明中国坚定的立场。本文以“疫情主题”为切入点,采取量化的研究方法,以《环球时报》微博所发布的新冠疫情相关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疫情”主题报道发布的内容以及形式呈现分析,其中包括报道数量、报道议题、地区报道,呈现形式、消息来源、报道体裁、新闻来源。抽取《环球时报》微博在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11月30日期间对“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报道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环球时报》微博对“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报道的特征,最后得出《环球时报》微博“新冠肺炎”报道呈现出的特征、以及存在的不足。
曹婧[7](2021)在《今日俄罗斯(RT)与新华社的Twitter平台报道对比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和不断普及,社交媒体的独特优势得到凸显。人们利用社交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获取信息、分享观点,利用其互动性强的优势参与多方互动,实现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不仅从微观层面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在宏观层面影响了国际传播环境,成为国际信息传播中日渐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Twitter是国际上拥有最多新闻关注用户的社交媒体网站之一,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强大的影响力,议题丰富,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是各国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报道平台。今日俄罗斯(RT)作为俄罗斯的国际传播航母,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探索,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拥有了一席之地,而新华社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传播媒体,拥有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承担着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2020年一场传播速度快、传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个人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其受关注程度高,讨论范围广,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今日俄罗斯(RT)和新华社在Twitter平台上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作为样本,基于框架理论来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借助统计检验总结双方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共性和差异,并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对外传播实践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探索路径。本文通过对今日俄罗斯(RT)和新华社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高中低框架对比,发现在高层次框架中二者在报道数量的趋势变化和主题倾向上具有共性,在议题聚焦上表现出显着差异。在中层次框架中,多形式综合呈现和引用多方信源是此次报道的重要特点,但今日俄罗斯(RT)倾向于运用动态视频呈现报道,信源分布较为均衡,而新华社则侧重于用静态图片还原场景,信源引用对象也较为单一。在低层次框架中,今日俄罗斯(RT)使用大写、重复等方式突出重点词语,新华社则通过使用数字增强报道的说服力,而在不拘泥于语法规则的句式、强化表达效果的修辞以及清晰明了的标签引导语使用上,二者表现出显着共性,但在具体的使用数量和使用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从整体来看,今日俄罗斯(RT)通过结果框架描绘了一幅“世界性战疫”的图画,新华社则通过事实框架传递出“中国担当”的声音。究其原因,框架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共性是由于双方经历的相似性导致对外战略的提出具有相近的背景,对国际话语权的渴望促使双方在传播中积极、及时地进行议程设置,以掌握报道主动权;双方对新媒体的投入建设能够带来多元化的报道呈现方式,实行本土化采编保证传播内容贴近目标国文化,避免出现信息偏差,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框架使用中的差异则归因于媒介定位和文化差异,两个媒体战略定位的不同导致双方在议题、信源等方面关注角度不同,东西方文化的传统差异也让他们在传播中构建了不同的形象。本文通过框架对比和原因分析,为我国媒体在对外宣传中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经验,即媒体可以从战略、时效、态度、形式、议题等方面进行传播路径的优化探索。
汪心馨[8](2021)在《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的基因编辑报道研究 ——以澎湃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被视作治愈人类基因遗传疾病的曙光。Ng Ago可重复之争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爆发,不仅让社会大众普遍了解到基因编辑技术,也使其陷入重重舆论争议之中。在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中,大众媒体是争议性科技信息的传播者与解读者,成为专家与公众之间最重要的风险沟通桥梁。因此,探究媒体传播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不断改进基因编辑报道的方式,对该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澎湃新闻这一代表性媒体,收集其于2015年4月25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基因编辑报道386篇以及其热门评论1248条作为全部研究样本。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采取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以四大风险信息属性考察媒体报道的信息机制,从而分析澎湃新闻的议程设置情况;以风险的放大程度和风险的放大效果检视网络舆论的反应机制,风险放大程度强调报道的传播力情况,风险放大效果则强调受众的评论情况。并利用SPSS软件完成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线性回归等数据分析,得到基因编辑报道信息机制与网络舆论反应机制的特点与关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基因编辑报道的以下现存问题:在报道的信息机制层面,主要存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报道策略不当以及报道失范现象;在公众的反应机制层面,则主要体现为未能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以及未能保障公众话语权这两方面科技传播与风险沟通缺陷。接下来,从丰富报道形式、完善报道内容、培养报道人才、建立沟通机制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包括优化报道超链接、增加报道短视频、增强报道人文色彩、注重国际科技热点、组建通讯员队伍、提升科技记者素质、引入共识会议模式、倡导参与式新闻理念在内的基因编辑报道优化建议,希望能够给予媒体一定启迪。
苏欣然[9](2021)在《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冠疫情的扩散蔓延,部分西方媒体不断夸大对中国的污蔑与臆造。当下中国的对外战“疫”传播面临的国际负面舆论困境,一方面是海外国家和媒体站在自身角度对中国的审视和批判,另一方面也是新环境下中国的对外传播力,即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出现了弱化危机。本文以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四力”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进行研究,挖掘国内主流外宣媒体对外报道的困境及其深层原因,能够为主流外宣媒体对外传播力的提升提出可行性建议。
赖鹏[10](2020)在《《环球时报》国际重大议题的报道框架及传播优化探究 ——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最近发生的“中美贸易战”是国际关注焦点,中美双方除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进行着博弈,在国际舆论领域的斗争也愈发激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国内舆论引导和国际舆论领域博弈中,新闻媒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环球时报》“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主流媒体报道重大国际事件议题的框架建构和传播优化提供一些启发本文选取2018年3月“中美贸易战”正式拉开序幕至2019年12月中美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期间,《环球时报》对“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框架理论的角度出发,按照报道框架的高层结构,中层结构和低层结构三个层面来展开,建构了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信源、报道体裁、报道倾向5个类目,通过梳理分析之后发现,《环球时报》在报道“中美贸易战”议题时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体现在能够主动设置“热点议程”,从而有效引导舆论;注重信源专业权威性,增强公信力与说服力;在新闻报道中,专家学者担任意见领袖,实现有效的舆论引导。同时,《环球时报》对于“中美贸易战”议题的新闻报道框架和传播上也存在着不足,主要是报道主题维度单一,新闻图示结构固定化,官方权威和民间话语不平衡,新闻语言与国际话语脱轨,深度报道偏少,信息深度不足等问题。最后,笔者试图通过《环球时报》对“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来对传播优化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主流媒体更好地报道国际议题,进行舆论有效引导提供借鉴意义。
二、国际报道与受众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报道与受众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环球时报》舆论热点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际国内舆论热点频出舆论引导面临挑战 |
(二)主流媒体的热点引导亟需调整升级 |
(三)《环球时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舆论引导的理论研究 |
2、舆论引导现状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五、创新点 |
(一)理论创新 |
(二)实践创新 |
第一章 面对热点主动发声抢占舆论引导先机 |
第一节 及时披露权威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 |
一、表达主体多元化导致信源复杂 |
二、主流媒体在信息披露方面问题凸显 |
三、《环球时报》信息发布追求权威性与时效性 |
第二节 发挥新闻评论独特作用彰显主流媒体引导功能 |
一、新闻评论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形态 |
二、主流媒体亟需转变评论方式 |
三、国际舆论博弈全面升级 |
四、《环球时报》新闻评论呈现出鲜明特点 |
第三节 评论跟踪关注题材由国际转为国际国内并重 |
一、从国家视野出发聚焦重大敏感话题 |
二、紧跟国内社会民生热点 |
三、视野开放及时推送世界主流媒体的热点报道和评论 |
第二章 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舆论引导联动效应 |
第一节 矩阵化传播:全媒体聚合发声 |
一、做大做强新媒体传播渠道 |
二、大力建设自主可控新型传播平台 |
第二节 全媒体手段呈现 |
一、利用新技术生产数字化、立体化产品 |
二、突出专业化优势打造精品化内容 |
三、强化产品意识注重用户体验 |
第三章 发挥人际传播优势打造网络意见领袖 |
第一节 “个人化表达”与官方立场交相呼应 |
一、“胡锡进”个性化形象构建 |
二、立场鲜明做连接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使者 |
第二节 个人化形象改善主流媒体刻板印象 |
一、通过社交媒体介入舆论引导个人化必不可少 |
二、社交媒体时代,个人化表达更易被接受 |
第三节 个性化语言风格引发共情效应 |
一、口语化表达拉近人际距离 |
二、鲜明个人风格在网络语境中必不可少 |
第四节 多平台人际传播顺应受众个性化需求 |
一、社交化传播增加互动渠道 |
二、个性化呈现定制内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键词阐释 |
1.2.1 数据新闻 |
1.2.2 网易数读微信号 |
1.2.3 数据科学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设计 |
2.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2.1.1 框架理论 |
2.1.2 媒体显着性 |
2.1.3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2.2 研究设计与信度检验 |
2.2.1 样本选择 |
2.2.2 类目建构 |
2.2.3 信度检验 |
3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实证分析 |
3.1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框架特征 |
3.1.1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内容特征 |
3.1.2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形式特征 |
3.2 关于框架维度和传播效果的差异性检验 |
3.2.1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内容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性检验 |
3.2.2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形式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性检验 |
3.3 关于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框架维度中影响阅读量的因素鉴定 |
3.3.2 框架维度中影响点赞量的因素鉴定 |
3.4 研究结论 |
4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 |
4.1 新闻选题具有局限性 |
4.1.1 新闻主题类型较少 |
4.1.2 多样化选题与受众导向之间存在矛盾 |
4.2 数据科学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
4.2.1 数据类型使用不均 |
4.2.2 数据分析方法单一 |
4.3 突出与注意层次薄弱 |
4.3.1 突出层次不足 |
4.3.2 注意层次薄弱 |
4.4 数据可视化方面存在不足 |
4.4.1 数据可视化类型分配不均 |
4.4.2 时空叙事文本化 |
5 优化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的策略 |
5.1 合理规划与设置选题 |
5.1.1 深度报道结合系列报道以拓宽选题 |
5.1.2 在报道角度中融入国际视野 |
5.2 提升数据新闻中数据科学专业化水平 |
5.2.1 加强对非结构化数据的使用 |
5.2.2 适度提高数据处理难度 |
5.3 强化突出层次与注意层次 |
5.3.1 多方位增加话题关联度 |
5.3.2 多种形式突出文字 |
5.4 构建合理的数据可视化分配格局 |
5.4.1 以叙事角度选择数据可视化类型 |
5.4.2 用数据可视化类型实现对数据新闻的再挖掘 |
5.4.3 建立阶段性数据可视化分配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节 概念界定 |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
二、战略传播 |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
结语 |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话语研究 ——以“央视新闻”公众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新闻话语的研究 |
2.关于新媒体新闻语篇的研究 |
3.关于央视新闻公众号的研究 |
4.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语篇的研究 |
(二)研究理论背景 |
1.话语分析三向度 |
2.新闻话语分析理论 |
3.会话原则理论 |
4.言语交际理论 |
(三)研究语料及来源 |
1.语料界定 |
2.语料来源 |
3.语料整合 |
(四)研究方法 |
1.定性定量分析法 |
2.语料库研究法 |
3.跨学科分析法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文本分析 |
(一)宏观主题结构分析 |
1.疫情进展类报道 |
2.国际形势类报道 |
3.社会治理类报道 |
4.知识科普类报道 |
5.精神弘扬类报道 |
(二)微观主题结构分析 |
1.标题微观分析 |
2.正文微观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话语实践分析 |
(一)基于会话原则理论的话语实践分析 |
1.语篇对数量准则的运用 |
2.语篇对质量准则的运用 |
3.语篇对关系准则的运用 |
4.语篇对方式准则的运用 |
(二)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话语实践分析 |
1.言内行为的体现 |
2.言外行为的体现 |
3.言效行为的体现 |
(三)本章小结 |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社会实践分析 |
(一)民主化特征 |
1.方言使用生动活泼 |
2.话语类型多元 |
3.语体相对自由 |
4.语言性别特征明显 |
(二)信息化特征 |
(三)修辞化特征 |
1.拟人 |
2.借代 |
3.反语 |
4.仿词 |
(四)本章小结 |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图式建构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共性图式建构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个性图式建构 |
1.进展类 |
2.国际类 |
3.治理类 |
4.科普类 |
5.宣扬类 |
(三)本章小结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 |
致谢 |
(5)《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阐释 |
1.2.1 国家形象 |
1.2.2 “一带一路”倡议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问题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人民日报·海外版》塑造国家形象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与国家形象塑造 |
2.1.1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发展历程 |
2.1.2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角色定位 |
2.1.3 《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
2.2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2.2.1 理论基础 |
2.2.2 研究设计 |
3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框架分析 |
3.1 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
3.1.1 报道数量 |
3.1.2 报道版面 |
3.1.3 报道主题 |
3.1.4 报道体裁 |
3.1.5 报道来源 |
3.2 中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
3.2.1 报道议题 |
3.2.2 消息来源 |
3.3 低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
3.3.1 报道倾向 |
3.3.2 报道话语 |
4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国家形象建构分析 |
4.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
4.1.1 政治与经济主题凸显 |
4.1.2 议题设置针对性较强 |
4.1.3 政府与专家视角为主 |
4.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建构的国家形象 |
4.2.1 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政治形象 |
4.2.2 互利互惠,繁荣发展的经济形象 |
4.2.3 丰富多元,交流互通的文化形象 |
4.2.4 快速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 |
4.2.5 积极主动,合作共赢的外交形象 |
5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
5.1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 |
5.1.1 正面倾向为主,媒体公信力减弱 |
5.1.2 报道主题失衡,文化形象建构不足 |
5.1.3 忽视受众偏好,报道话语方式固化 |
5.1.4 传播模式传统,缺乏互联网思维 |
5.2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问题的成因分析 |
5.2.1 媒体定位导致报道政治性强 |
5.2.2 媒体缺乏多维度互动与合作 |
5.2.3 缺少用户思维无法与之建立连接 |
5.2.4 互联网人才与渠道聚合能力短缺 |
5.3 《人民日报·海外版》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与建议 |
5.3.1 客观呈现国家形象,注重报道平衡 |
5.3.2 选取共性文化内容,推进文化认同 |
5.3.3 转变话语表述方式,进行分众传播 |
5.3.4 整合对外传播渠道,重视智媒手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国际视野下的疫情报道特征研究 ——以《环球时报》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1.关于《环球时报》及《环球时报》微博的研究 |
2.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 |
3.新冠疫情报道研究 |
4.研究不足 |
5.创新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方法 |
3.样本选择 |
4.类目建构 |
5.研究框架 |
一、《环球时报》的创办及其发展 |
(一)《环球时报》的定位及办报宗旨 |
1.《环球时报》的定位 |
2.《环球时报》的办报宗旨 |
(二)《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 |
(三)《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 |
1.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
2.鲜明表明中国立场 |
3.强力反击抹黑中国言论 |
4.重视国际性突发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
二、《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内容特征分析 |
(一)《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时间分布特征 |
1.报道数量呈现不规则的分布 |
2.报道数量与舆情发展趋势呈现同步性 |
(二)《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地区分布特征 |
1.报道区域涉及国内及国外范围广泛 |
2.重点报道湖北省地区尤其武汉市数量集中 |
3.国际地区重点报道美国疫情尤为关注 |
(三)《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文本特征 |
1.文本中心词表现积极之心 |
2.词云图体现关心之情 |
(四)《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议题特征 |
1.报道议题全面 |
2.报道议题内容感性化与理性化并重 |
三、《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形式特征分析 |
(一)《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体裁特征 |
1.新闻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 |
2.评论观点针对性鲜明 |
3.新增“其他”形式 |
(二)《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呈现方式特征 |
1.呈现方式注重图文并茂 |
2.报道形式多样化 |
(三)《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消息来源和新闻来源特征 |
1.消息来源权威 |
2.新闻来源特征:新闻报道联动性强 |
3.新闻来源特征:转载的新闻数量大于本站的新闻 |
四、《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特色 |
(一)权威的舆论引导 |
(二)实时的信息传播 |
(三)主编言论色彩突出 |
(四)优势条件下深度报道 |
(五)国际视野下反击西方抹黑 |
五、《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不足 |
(一)呈现方式较单一 |
(二)本站原创性稿件较少 |
(三)疫情初期缺乏预警性报道 |
六、《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思考 |
(一)加强本站稿件比重精耕优质内容 |
(二)充分利用短视频优势丰富呈现形式 |
(三)把握预警性报道的尺度重视媒体预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今日俄罗斯(RT)与新华社的Twitter平台报道对比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 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
(二) 社交媒体平台的国际传播相关研究综述 |
(三) 今日俄罗斯(RT)研究现状 |
(四) 新华社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 |
五、研究意义和创新性 |
第二章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高层框架对比分析 |
一、数量: 随时间变化存在高峰时差 |
二、主题: 反映事件性质的主题倾向 |
三、议题: 结果影响与事件进展的不同侧重 |
四、高层框架对比结论 |
第三章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层框架对比分析 |
一、方式: 动态报道与静态呈现 |
二、信源:均衡分布与单一引用 |
三、中层框架对比结论 |
第四章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低层框架对比分析 |
一、词语: 反复突出与数字信服 |
二、修辞: 形象比喻与多种引用 |
三、句式: 简短有力破除语法规则 |
四、结构: 分类标注与话语引导 |
五、低层框架对比结论 |
第五章 今日俄罗斯(RT)和新华社的框架使用及原因分析 |
一、框架编码统计及检验 |
二、今日俄罗斯(RT)和新华社框架使用差异 |
(一) 今日俄罗斯(RT): 影响广泛的“世界性战疫” |
(二) 新华社: 事件进程中的“中国担当” |
三、框架异同成因分析 |
(一) 政策背景相似,议程设置及时 |
(二) 重视新媒体建设,实行本土化采编 |
(三) 媒介定位差异,关注角度有别 |
(四) 文化传统差异,构架不同形象 |
第六章 对我国国际传播的经验启示 |
一、战略上: 传播战略与时俱进,重视社交媒体建设 |
二、时效上: 注重即时性跟踪性,拓展报道连续性 |
三、态度上: 立场中立客观,多角度引用信源 |
四、形式上: 多形式综合呈现,运用标签引导 |
五、议题上: 扩大范围进行共情传播,增强情感认同 |
结语 |
附录1: 文中所涉今日俄罗斯(RT) post内容列表 |
附录2: 文中所涉新华社post内容列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的基因编辑报道研究 ——以澎湃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键词阐释 |
1.2.1 争议性科技议题 |
1.2.2 基因编辑报道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理论依据与研究设计 |
2.1 理论依据 |
2.1.1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 |
2.1.2 议程设置 |
2.2 研究设计 |
2.2.1 样本选取 |
2.2.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2.2.3 类目构建 |
2.2.4 信度检验 |
3 澎湃新闻基因编辑报道的实证研究 |
3.1 基因编辑报道信息机制与网络舆论反应机制的特点 |
3.1.1 报道议程设置情况 |
3.1.2 网络受众评论情况 |
3.2 基因编辑报道信息机制与网络舆论反应机制的关联 |
3.2.1 报道议题内容与受众评论内容的对比 |
3.2.2 报道议程设置对传播力情况的影响 |
3.2.3 报道议程设置对受众评论情况的影响 |
3.3 研究小结 |
4 基因编辑报道的现存问题分析 |
4.1 报道的信息机制层面 |
4.1.1 报道策略不当问题 |
4.1.2 媒体报道失范问题 |
4.2 公众的反应机制层面 |
4.2.1 公众需求未得到满足 |
4.2.2 公众话语权未得到保障 |
4.3 问题成因分析 |
5 基因编辑报道的优化策略建议 |
5.1 丰富报道形式 |
5.1.1 增加报道短视频 |
5.1.2 优化报道超链接 |
5.2 完善报道内容 |
5.2.1 增强报道人文色彩 |
5.2.2 注重国际科技报道 |
5.3 培养报道人才 |
5.3.1 组建通讯员队伍 |
5.3.2 提升科技记者素质 |
5.4 建立沟通机制 |
5.4.1 引入共识会议模式 |
5.4.2 倡导参与式新闻理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相关概念与研究意义 |
第一节 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相关概念 |
一、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
二、主流媒体对外传播力与新闻舆论工作“四力”的关系 |
三、主流媒体对外传播力与“传播四度”的关系 |
第二节 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研究意义 |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二、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四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现状 |
第一节 对外传播能力 |
一、传播强度 |
二、传播速度 |
第二节 对外传播效力 |
一、传播热度 |
二、传播广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构建的问题 |
第一节 部分报道点赞、转发、评论量较少,海外受众关注度低 |
第二节 报道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存在对立与冲突 |
第三节 话语官方色彩浓,故事缺乏创新力 |
第四节 辟谣力度仍待加大,回应海外受众关切有待加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构建策略 |
第一节 以重大事件契机为转折点 |
一、国际媒体把握重大事件契机的案例 |
二、中国主流外宣媒体如何把握重大事件转折点 |
第二节 以国际受众偏好为出发点 |
一、满足受众报道真实需求,报道解释性信息 |
二、满足受众议题多样化需求,丰富议题形式 |
第三节 以优质内容提供为落脚点 |
一、内容生产的加减法则 |
二、及时、积极的舆情回应 |
第四节 以创新传播机制为切入点 |
一、创新叙事方式 |
二、创新传播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环球时报》国际重大议题的报道框架及传播优化探究 ——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际重大事件报道研究现状 |
1.3.2 《环球时报》研究现状 |
1.3.3 框架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4.2 样本的选取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2 《环球时报》“中美贸易战”报道的类目分析 |
2.1 报道数量 |
2.2 报道主题 |
2.3 报道信源 |
2.4 报道体裁 |
2.5 报道倾向性 |
3 《环球时报》“中美贸易战”报道新闻框架分析 |
3.1 新闻框架高层结构梳理——凸显新闻价值 |
3.2 新闻框架中层结构分析——重组新闻素材 |
3.2.1 新闻图示结构类目建构 |
3.2.2 新闻图示分析结论 |
3.3 微观话语新闻框架分析——明确话语倾向 |
3.3.1 新闻标题的简洁性和生动性 |
3.3.2 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
3.3.3 修辞策略的可读性和共鸣性 |
3.4 《环球时报》“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框架的突出特点 |
3.4.1 “热点”议程主动设置,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
3.4.2 注重信源专业权威性,增强公信力与说服力 |
3.4.3 专家学者担当“意见领袖”,推进舆论引导 |
4 《环球时报》重大国际议题报道的传播优化探究 |
4.1 《环球时报》重大国际议题报道与传播的不足 |
4.1.1 报道主题维度单一,新闻图式结构固定化 |
4.1.2 官方权威和民间话语不平衡,新闻语言与国际话语脱轨 |
4.1.3 深度报道偏少,信息深度不足 |
4.2 《环球时报》重大国际议题报道的传播优化策略探究 |
4.2.1 打破国际舆论场失声困境,提高相关议题的报道频率 |
4.2.2 平衡报道倾向性与客观性,实现舆论有效引导 |
4.2.3 国际议题报道多重角色集一身,多种责任担在肩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发现 |
5.2 焦点讨论 |
5.2.1 民族主义的边界 |
5.2.2 差异价值观的突破 |
5.3 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际报道与受众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环球时报》舆论热点引导研究[D]. 周铭.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D]. 陈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话语研究 ——以“央视新闻”公众号为例[D]. 于乐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分析[D]. 刘轶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6]国际视野下的疫情报道特征研究 ——以《环球时报》微博为例[D]. 常子青.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今日俄罗斯(RT)与新华社的Twitter平台报道对比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D]. 曹婧. 山东大学, 2021(12)
- [8]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的基因编辑报道研究 ——以澎湃新闻为例[D]. 汪心馨.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9]CGTN战“疫”报道对外传播力研究[D]. 苏欣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环球时报》国际重大议题的报道框架及传播优化探究 ——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D]. 赖鹏. 暨南大学, 2020(04)